平均差误法测长度的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实验报告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了解平均差误法的原理及应用。
2. 掌握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的实验方法。
3. 熟悉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4. 分析线段长度差别阈限的意义和应用。
实验原理:平均差误法是常用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用于评价两个样本的相似程度。
其原理是,将两个样本的各个测量结果进行配对,然后计算它们之间的差值。
通过计算这些差值的平均差或平均误差,可以确定两个样本的相似程度。
平均差误法的步骤如下:1. 对两个样本进行测量,得到各个样本的测量结果。
2. 对两个样本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
3. 计算各个样本的差值。
4. 计算各个样本的差值的平均差/平均误差。
5. 判断两个样本的差异程度。
实验过程:1. 实验器材:卷尺、十字尺、计分卡。
2. 实验步骤:(1)选取两条长度相近的线段,用卷尺分别测量线段长度,记录数据。
(2)使用十字尺测量线段的宽度,同时记录数据。
(3)将两组数据进行配对,计算每组数据的差值。
(4)计算每组数据的差值的平均值与平均差。
(5)按照公式t=d/\sqrt{2S} 计算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d为平均差,S为平均方差。
实验结果及分析:假设测量两个长度相近的线段,分别得到以下数据:| 线段 | 长度1(cm) | 长度2(cm) | 差值(cm) || --- | --- | --- | --- || 1 | 50.3 | 50.7 | 0.4 || 2 | 35.1 | 35.2 | 0.1 |根据差值求出平均差: d=0.25根据差值求出平均方差:S=0.09根据公式,可求得线段长度差别阈限为:t=0.25/\sqrt{2 \times 0.09}≈1.20这表示在这个实验中,两个线段长度差别的阈限为1.20cm。
如果两个线段的长度差别小于1.20cm,我们可以认为这两个线段的长度相近。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使用平均差误法,测量两个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为1.20cm。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摘要:通过同时呈现两条线段,被试在主观上调节比较刺激的长度,使之与标准刺激相等,让被试学习使用平均误差法测量差别阈限。
实验采用单因素两水平被试内实验设计,记录山西师范大学14150201班46名被试的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标准刺激长度为300的平均差别阈限值以及标准差明显高于100,说明标准刺激的长度的增加使被试的主观感觉准确度减弱;标准刺激长度为100和300时,它们的心理量(即韦伯分数)并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显示,平均差误法可以测定线段差别阈限。
关键词:平均差误法差别阈限比较刺激标准刺激1.前言差别阈限是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但是被试对某一特定强度的刺激往往会出现不确定答案,所以,面对阈限的概念,实验者需要借助它的操作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这是基于这个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1.最小变化法,2.恒定刺激法,3.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传统心理物理法。
平均差误法即是传统心理物理学方法之一,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
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如光的明暗、声音强弱高低、线条长短等。
其调节幅度是连续变化的,不像最小变化法那样以等间距、间断变化的,也不像恒定刺激法那样是几个固定刺激按随机顺序出现,平均差误法是由被试操作,被试积极性较高。
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通过研究人对重量的感觉发现,对于同一类刺激,刺激的差别阈限是刺激本身强度的一个线性函数,因此提出了韦伯定律。
本实验就是采用平均差误法来测定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来验证平均差误法是否可以测量差别阈限。
2.研究方法2.1被试山西师范大学心理学14150201班46名同学,男生8人,女生38人,年龄范围:18-24岁,平均数:20.818,标准差:1.330,视力或矫正视力均正常。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阈限张研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10150201班1051020145号摘要本实验是用平均差误法来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被试为山西师师范大学心理系10级48名学生。
本实验就是通过用平均误差法来测量线段长短的差别阈限,分析得到的数据,看看个体间对线段的差别阈限是否存在区别以及同一个个体每次实验的差别阈限是否一样。
在用这种方法测量差别阈限时,被试调整得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AE)就代表差别阈限值。
公式为:AE=∑│Xi-S│/n,其中X表示每次测定所得数据;S表示标准刺激;n表示测定次数。
关键词:平均差误差别阈限1 前言平均差误法,又称调整法,是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
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本实验是用平均差误法来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实验为消除动作误差,通常使一半比较刺激长于标准刺激,另一半则短于标准刺激。
同时通过使比较刺激的位置在标准刺激左右各半来消除空间误差。
又由于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期望误差和练习误差,可采用多层次的ABBA 法和拉丁方设计来排除。
通过用平均误差法来测量线段长短的差别阈限,分析得到的数据,个体间对线段的差别阈限是否存在区别以及同一个个体每次实验的差别阈限是否一样。
2 方法2.1 被试山西师范大学10级心理系48名被试。
10名男生,38名女生。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仪器为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材料为屏幕呈现两根不同长度的线段,一个为标准刺激,长度固定不变,另一个为比较(变异)刺激。
2.3 实验程序被试端坐在实验仪器前,屏幕与被试视线平行。
为被试呈现指导语。
指导语:这是一个比较两个线段长短的实验。
进入实验界面,屏幕将并排呈现两条线段,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线段长度不变,另一个是比较刺激,你可以调整其长度。
平均误差法

用平均差误法测定长度差别阈限杨思园20110256671引言平均差误法是测量差别阈限的一种方法。
其最典型的形式是:让被试去调整一个变异刺激直到他感觉到与所给的标准刺激相等,如此反复实验。
这个方法的主要特点有:(1)测量差别阈限所呈现的变异刺激是连续变化的,不象极限法那样是以等距离,间断变化的,也不象恒定刺激法那样是几个固定刺激按随机顺序呈现的。
(2)平均差误法的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的量的变化。
因此这个方法又称调整法。
由于被试参与操作,因而容易产生动作误差。
(3)被试调整得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即平均误差,AE),就是所求的阈限值。
其计算公式如下:AE=∑|X-S i|/N。
式中,X——每次测定所得数据;S i——标准刺激;N——测定总次数。
平均差误法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阈限的一个接近值。
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长度估计测量器是一种能调整白背景上的黑色水平线长度的仪器。
它分左右两半,各有一条水平线,并各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套子套在表面上。
套子来回移动可以调整露出黑线的长度,通过背面的刻度可读出露出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实验时可固定任何一边黑线的长度作标准刺激,以另一边的长度作变异刺激,被试可移动这边的套子,改变该黑线的长度,以便把它调整得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本实验通过长度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阈限。
2方法2.1被试被试2人,年龄22,性别女,视力均正常。
2.2仪器长度估计测量器2.3程序用长度估计测量器呈现白背景上的黑色线条,线条分左右两半,分别用活动的套子盖住。
背面是以毫米为单位的刻度。
主试移动一个套子使该边的直线露出10厘米作为标准刺激。
用同法使另一边的直线露出明显短于或长于标准刺激的长度作变异刺激,被试移动套子,调整变异刺激,直到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为止。
感觉阈限的测量-平均差误法——

• 这个方法是要求被试判断什么时候比较刺激和标 准刺激相等。
• 被试判断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比较刺激,并不总 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围绕着一个平均数变化 的一个数。这个变化的范围就是不肯定间距。
•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就是主观相等点。
• 通过对主观相等点和不肯定间距的测量,就可以 估计差别阈限。
• 把平均误差作为差别阈限,与差别阈限 的定义并不相符,但因为平均误差和差 别阈限成正比,所以也作为测量差别感 受性的指标。
•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即多次调整结果的平均数, 就是主观相等点,主观相等点与标准刺激的差就 是常误。
(3)差别阈限的估计值的计算
• 用平均差误法求差别阈限,所得差别阈限 只是一个估计值,平均差误有两种计算方 法:
–把每次调节的结果(或每次的判断)与标准刺激 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 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求等值,它的实验程序容易引起 被试的兴趣,但对不能连续变化的刺激则不能用平均 差误法来测其差别阈限。
测量阈限的三种方法的比较
• 测量阈限的三种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
– 最小变化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具体地说明了感 觉阈限的含义,但它会因其渐增和渐减的刺激系列而 产生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
– 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结果可以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加以处 理,因而便于与其它测定感受性的方法进行比较。在 应用3类反应的实验程序时,被试的态度会对差别阈限 值有较大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2)因变量(反应变量)
• 用平均差误法测定绝对阈限的反应变量是 被试者每次调整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相等 的那个数值。
(3)绝对阈限的测定(计算)
用平均差误法测量长度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测量长度差别阈限1、实验目的1.1、掌握平均差误法的具体含义。
1.2、学习如何运用平均差误法来测量长度差别阈限2、实验仪器:长度估计测量仪,记录纸和笔3、实验程序:3.1、实验的基本方法:用长度估计仪呈现白色背景,黑线条,分左右两半。
左半、右半分别用两个活动套子套住,背面有以毫米为单位的刻度,主试者移动一个套子使一边的直线露出11厘米作为标准刺激,又用同样的方法使另一边的直线露出一段明显短于或长于标准刺激的长度作为变异刺激,被试者借助于移动套子调节变异刺激,直到他认为与标准长度相等为止。
主试记下被试者调好的长度。
3.2、在安排实验程序时,要注意几个控制变量(1)为了消除动作误差,在全部实验中有一半的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长于标准刺激(套子向内移动,简称“内”);另一半的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短于标准刺激(套子向外移动,简称“外”)。
(2)为了消除空间误差,在实验中有一半的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应在标准刺激的左边,即于中线的左边,(简称“左”);另一半的次数呈现的变异刺激应在标准刺激的右边(简称“右”)。
这样,变异刺激的呈现方式可以有“左外”、“左内”、“右外”、“右内”四种方式。
(3)为了消除系列顺序的影响,实验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进行:“左内” “左外”“右外” “右内” “右内” “右外”“左外” “左内”。
每种条件须做5次,合计40次。
每做完20次,休息2分钟。
3.3、在实验过程中,主试者不要告诉被试调整的变异刺激的长度是否和标准刺激相符,也不要有任何有关的暗示,主试者的记录数据不要让被试看到,而且,主试调整标准刺激时不要让被试看到其调整过程,避免被试有视觉上的残留。
3.4、换被试者,再按上述程序进行实验。
4、实验结果4.1、计算长度的差别阈限长度差别阈限实验结果记录表1-1:(单位:厘米)4.2、误差检验:(检验有没有下面这些误差,可以是有和没有。
)4.2.1、动作误差4.2.2、空间误差4.2.3、时间误差4.2.4、练习误差4.2.5、期望误差5、讨论分析5.1、平均差误法与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有和异同?共同点:这三种基本心理物理法都是用来测感觉阈限的,异同点:5.2、哪些因素影响结果的变化补充说明:用平均差误法来测定长度差别阈限,要有两个长度刺激,一个是标准长度刺激,一个是比较刺激,被试每次反复调整比较长度刺激,直到他感觉到与标准刺激相等时。
平均差误法

4.3试验中,被试者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所花实验的耗时,外周环境的影响,以及被试调整时采取的对比线段长度的方法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其调节幅度是连续变化的,不像最小变化法那样以等距离、间断变化的,也不像恒定刺激法那样是几个固定刺激按随机顺序呈现的。平均误差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接近阈限是,被试可反复调整,知道其满意为止。由于平均差无法要求被试亲自参与,因此这种方法更能调动被试的实验积极性。
(3),实验中为消除位置误差和顺序误差,每5次实验为一组,每组内顺序一样,但长短随机具体排列顺序为: “右长”、 “右短”、“左短”、 “左长”、 “左长”、“左短”、 “右短”、“右长”。将比较刺激在右,长于标准刺激称为“右长”。同理有“右短”、“左短”、“左长”。一个循环共40次。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 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
5 结论
平均差误法可以用来估计差别阈限,平均误这个指标基本灵敏。
参考文献
1,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98,177~180。
2,杨治良 王新法 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8,58~59
3,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38~239
(2),指导语是:这是一个需要比较两个线段长短的实验。屏幕上将并排呈现两条线段,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西安段长度不变,另一个是比较刺激,可以使用调整其长度。按“+”键可以增加比较刺激线段长度,按“—”键可以 减少比较刺激线段长度。如果认为已经调整至相等,请按中间的“=”键予以确认,然后自动进入下一次实验。实验需要做很多次。
第二节测定阈限的三种基本方法

第二节测定阈限的三种基本方法传统心理物理学(classical psychophysics)所处理的问题大体分两大类。
第一类是感觉阈限的测量。
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1)极限法;(2)平均差误法;(3)恒定刺激法。
第二类是阈上感觉的测量,即心理量表的制作问题。
本节讨论第一类问题,第二类问题在下节中论述。
一、极限法极限法(limit method)又称最小变化法(minimal-change method)、序列探索法(method of serial exploration)、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method of least difference)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
极限法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极限法既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也可用于测定差别阈限。
(一)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1.自变量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自变量是刺激系列。
刺激系列要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交替呈现。
递增时,刺激要从阈限以下的某个强度开始;递减时,刺激系列的起点要大于阈限的某个强度,一般应选10到20个强度水平。
为了使测定的阈限准确,并使每一刺激系列的阈限能相对稳定,一般递增和递减刺激系列要分别测定50次左右(共100 次左右)、刺激应由实验者操纵。
为了避免被试者形成定势,每次呈现刺激的起点不应固定不变,而应随机变化。
2.反应变量用极限法测定绝对阈限的反应变量时,要求被试以口头报告方式表示。
当刺激呈现之后,被试感觉到有刺激,就报告“有”,当被试没感觉到有刺激,就报告“无”,其依据是被试的内省,而不是刺激是否呈现。
被试报告后,主试以“有”“无”或“+”“-”记录被试的反应,每个系列都需要被试作“有”到“无”、或“无”到“有”这两种报告,亦即,递增时直到第一次报告“有”之后,这一系列才停止;递减时直到第一次报告“无”之后,这一系列才停止,然后再进行下一个系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4 被试二(男)动作误差分析结果(单位:像素)
初始值与标准刺激比较 长于 短于
平均误差(M) 3.55 4.6
df 19
t 2.135*
由表 4 数据 t 值可知,p<0.05,所以,在 0.05 水平上差异显著,说明被试二(男)的实验过程 中,存在动作误差。
表 5 被试一(女)空间误差分析结果(单位:像素)
4.3 用平均差误法测定音高的绝对阈限
若是想要采用平均误差法测定音高的绝对阈限,我们可以将实验设计成:递增序列:将 音高设定到被试阈限以下的分贝(即被试不能听到) ,然后让被试自己调节仪器,到被试认 为自己刚刚好能听到的分贝, 并记录数据; 递减序列: 将音高设定到被试阈限以上的分贝 (即 被试能够听到) ,然后让被试自己调节仪器,到被试认为自己刚刚好不能听到的分贝,并记 录数据。为减少误差,将实验的递增递减序列设计为 ABBA 的形式,且每做 20 组,让被试 休息 5 分钟。
较刺激的反应倾向;空间误差是指视觉刺激,因为呈现的方位不同所造成的;时间误差则是 指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在时间上先后呈现。在实验中使用 ABBA 法或者 AB 法,要求比较 刺激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进行调整,都是为了平衡动作误差和系列效应。 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 掌握平均差误法的基本含义和测验程序, 学习如何用平均差误法 测量长度的差别阈限。
4.2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它和最小变化法和恒定刺激法有何异同;
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 与标准刺激相等。 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 于是每一次比较就会 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得到平均误差(AE) 。平均差误法、最小变化 法和恒定刺激法这三种基本心理物理学方法都是用来测定感觉阈限, 但各有自己的特点。 相 较于其它两种方法,平均差误法将平均误差作为差别阈限,与差别阈限的定义并不相符,但 因为平均误差和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也作为测量差别感受性的指标。由被试方面来看,通 常自变量(刺激)要通过被试者产生反应变化(因变量) 。测定的次数过多容易使被试者感 觉单调而产生疲劳。 若让被试者主动参与测定工作, 就可改变这种情绪, 是测定结果更准确。 平均差误法让被试自己主动调整比较刺激,也可引起被试的兴趣。因此,在这方面平均差误 法优于另外两种方法。平均差误法实验中,一般要被试自己操纵仪器来调整比较刺激,这就 会产生动作误差。且要调节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相等,两者呈现时的位置不同,易产生空 间误差,这与最小变化法相同。但又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方法有所不同, 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近似值, 因此它测定的阈限不能直接与其它方法求得的阈限进行 比较。
df 19
t 0.844
由表 6 数据 t 值可知,p>0.05,所以,在 0.05 水平上差异不显著,说明被试二(男)的实验过 程中,不存在空间误差。
表 7 被试一(女)疲劳误差分析结果(单位:像素)
刺激呈现顺序 前 20 后 20
平均误差(M) 8.4 8.45
df 19
t 1.187
由表 7 数据 t 值可知,p>0.05,所以,在 0.05 水平上差异不显著,说明被试一(女)的实验过 程中,不存在疲劳误差。
2.4 数据处理
采用 Excel 2010 进行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 1 被试一(女)调节比较刺激长度的结果记录表
次数 1 2 3 4 5
右外 211 211 212 203 221
右内 202 205 200 194 200
左内 181 199 177 183 181
左外 197 203 208 202 202
AESt=
������−������������ ������
由此得出的结果:AESt(女)=8.325,AESt(男)=4.081。
3.3 误差分析结果
表 3 被试一(女)动作误差分析结果(单位:像素)
初始值与标准刺激比较 长于 短于
平均误差(M) 8.1 8.75
df 19
t 4.618**
由表 3 数据 t 值可知, p<0.01, 所以在 0.01 水平上差异显著, 说明被试一(女)的实验过程中, 存在动作误差。
右外 198 212 204 209 197
表 2 显示了被试二(男)调节比较刺激长度的实验结果。
3.2 计算法得出差别阈限结果
(1)考察调整后的比较刺激的强度与主观相等点的差异,用符号 AEM 表示:
AEM=
������−������������������ ������
由此得出的结果:AEM(女)=8.425,AEM(男)=4.075。 (2)考察调整后的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的强度差异,用符号 AESt 表示:
2 方法 2.1 被试
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专业 12 级本科生,男女各一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 仪器和材料
17 寸纯平显示器一台,配有反应盒一个,PsyTech 心理实验系统。
2.3 实验程序
打开 PsyTech 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 “平均差误法测定线段长度差别 阈限”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进入实验”按钮到“操作向导”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 数设置, 选择实验次数, 也可直接点击 “开始实验” 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本实验不设练习, 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指导语是:这是一个需要比较两个线段长短的实验。屏幕上将 并排呈现两条线段,其中一个是标准刺激,线段长度不变;另一个是比较刺激,你可以调整 其长度。请你使用 1 号反应盒调整比较刺激线段的长度使两条线段相等。按“+”键则比较 刺激线段长度增加,按“-”键则比较刺激线段长度减少。如果认为已调整至相等请按中间 的“=”键予以确认,然后自动进入下一次实验。实验需要做很多次。当你明白了上述指导 语后,请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实验中为消除位置误差和顺序误差,每 5 次实验为一组,每组内顺序一样,但长短随 机具体排列顺序为: “右长” 、 “右短” 、 “左短” 、 “左长” 、 “左长” 、 “左短” 、 “右短” 、 “右长” 。 将比较刺激在右,长于标准刺激称为“右长” 。同理有“右短” 、 “左短” 、 “左长” 。一个循环 共 40 次。如做 60 次或 80 次则按上面顺序增加。20 次则只取前 20 次。被试每按键一次, 线段长度改变一个像素单位。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 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的“数据”菜单中查看。
表 8 被试二(男)疲劳误差分析结果(单位:像素)
刺激呈现顺序 前 20 后 20
平均误差(M) 3.7 4.45
df 19
t 0.3
由表 8 数据 t 值可知,p>0.05,所以,在 0.05 水平上差异不显著,说明被试二(男)的实验过 程中,不存在疲劳误差。
3.4 男女被试个体差异检验
表 9 男女被试个体差异检验结果(单位:像素)
4.4 如何用平均差误法测定前臂皮肤通过触觉感知两个刺激点的距离
若是想要采用平均误差法测定前臂皮肤的两点阈,我们可以将实验设计成:递增序列: 将游标卡尺设定到被试阈限以下(即被试感觉到一个点) ,然后让被试自己调节仪器,到被 试认为自己刚刚好能够感觉到两点,并记录数据;递减序列:将游标卡尺设定到被试阈限以 上(即被试感觉到两个点) ,然后让被试自己调节仪器,到被试认为自己刚刚好能够感受到 一个点,并记录数据。为减少误差,将实验的递增递减序列设计为 ABBA 的形式,且每做 20 组,让被试休息 5 分钟。
关键词 平均差误法;差别阈限;ABBA 法
1 导言
平均差误法是阈限测量的三大经典心理物理法中, 程序最简单、 效率最高且最能调动被 试积极性的一种。 该法通过将若干个标准刺激逐个呈现, 要求被试相应的调整或再造若干个 比较刺激与之相等, 从而反向探寻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长度差别阈限的操作 性定义是有 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长度差异感受的刺激的长度变化值。 平均差误法测差别阈限的特点在于: (1) 比较刺激的强度是由被试自身的操作而产生的 连续变量,而非由主试给定的等距的间断变量; (2)允许被试反复对比较刺激进行操作,直 到他认为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相等为止; (3)以被试认为“相等”——而非在 50%的实验 次数中被认为“有差异”——的两个刺激在物理强度上的差异,来刻画个体的差异感受性, 因此不太符合差别阈限的操作性定义。 用平均差误法测定差别阈限的因变量, 是每次调整之后比较刺激的强度。 多次测试所得 的比较刺激的强度是围绕一个平均数(即主观相等点 PSE)变化的数值。因此,所得的差别 阈限只是一个估计值,称为平均差误或平均误(AE) ,反映的是比较刺激调整之后的强度的 离散程度。有两种计算平均误的方法: (1) 考察调整后的比较刺激的强度与主观相等点的差异,用符号 AEM 表示:
比较刺激呈现位置 右 左
平均误差(M) 23.3 16.55
df 19
t 0.258
由表 5 数据 t 值可知,p>0.05,所以,在 0.05 水平6 被试二(男)空间误差分析结果(单位:像素)
比较刺激呈现位置 右 左
平均误差(M) 4.7 3.45
5 结论 5.1 平均差误法是测量长度差别阈限的一种有效测量手段; 5.2 男女被试的差别阈限有显著差异; 5.3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男女被试均不存在空间误差、疲劳误差; 5.4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男女被试均存在动作误差。
参考文献
郭秀艳.(2010).心理实验指导手册.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湘萍等.(2005).心理实验指导手册.上海. 张厚粲.(2004).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 3 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左外 200 199 200 201 199
左内 198 190 197 195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