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的句子赏析教学设计
《社戏》优秀教案设计

《社戏》优秀教案设计《社戏》优秀教案设计「篇一」【内容提要】一、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
并举例说明。
在学生分组研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
以举例朗读相关课文为主。
同时对重点段落作必要的提示。
景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
)(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好像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全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情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咱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全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
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
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指导朗读文中的几个重点段落。
通过朗读月夜行船:“一出门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大家立刻全赞成也全停了艇子喝彩起来。
”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
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讨论,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为下节课作准备。
布置作业:1.完成“课程探究”余下的练习。
2.深入研读课文,对疑难问题用纸条写下来交给老师。
《社戏》优秀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社戏》教案精选八篇

《社戏》教案《社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二.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疏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小组互动探究2.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二)作者简介,检查字词(三)感知课文,互动交流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情节。
小说的主要情节: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四)感悟探究,精读揣摩1.重点探究课文第11,12自然段。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从嗅觉、视觉、听觉等入手,写得有味,有色,有声,更有情.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江南水乡的夜晚美景,烘托了“我”看社戏途中愉快的心情。
写行船之快,衬托了“我”急于想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2.自选探究1.读读喜爱的语段。
2.说说探究的内容。
3.问问不懂的问题。
4.帮帮助解决疑难。
5.选选探究优胜者。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教师强调:“偷豆”的是与非?(五)课文小结,反馈拓展1.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戏也。
2.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社戏》教案「篇二」《社戏》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二.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疏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小组互动探究2.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二)作者简介,检查字词(三)感知课文,互动交流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情节。
小说的主要情节: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四)感悟探究,精读揣摩1.重点探究课文第11,12自然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社戏》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社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社戏》。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社戏文化的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背景的理解。
2. 社戏文化内涵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背诵课文。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感受社戏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相关背景资料,如社戏的历史、特点等。
(2)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提问解答。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堂实践:(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社戏的氛围。
(2)学生背诵课文,感受社戏的魅力。
5.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2)学生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
8.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初中课文解析社戏教案

初中课文解析社戏教案首先,从语言品味入手。
课文中的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
例如,描述戏台上的场景时,鲁迅先生运用了“红烧肉般”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戏台颜色的鲜艳和热闹。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这类语言现象,分析其表达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其次,理解课文中的情感。
鲁迅先生在《社戏》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农村纯朴人情的赞美以及对社戏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让他们在感受美好乡村生活的同时,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落后和无奈。
再次,感受文化底蕴。
社戏是我国农村特有的民间文化活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通过学习《社戏》,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农村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以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文化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在感受文学魅力的同时,也体会到文化的深远影响。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探究、讨论、归纳、陈述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例如,在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各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针对教学难点,即准确领会文中语言蕴含的意味,教师应给予重点辅导。
例如,对于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可以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总之,《社戏》这篇课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语言品味、情感理解和文化感受,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学习《社戏》,让学生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美好,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落后,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为我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最新5篇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最新5篇《社戏》语文教案篇一设计思路:以小说情节,作品中写景的价值和作用,作品反映的主题及人物形象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竞赛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竞争中成长。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知课文情节。
2、珍视少年生活。
教学方法:竞赛式教学媒体:幻灯教学重难点:课文情节的把握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语:当今社会,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主张个性的张扬,主张自我发展,今天,教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现自我,成就自我的平台竞赛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鹿死谁手,我们在竞赛中见高下。
我们已经按课前自愿组合的团队(每5-8人)分组坐下。
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社戏》。
2、形音义知识必答竞赛:2.1 教师出示有关课文内容的形音义幻灯片。
2.2 生齐读并要求识记之。
2.3 生默看记课文下注知识,并关书准备竞赛。
2.4 教师宣布竞赛规则:每学习小组选派一个代表上讲台听写三个词语,说出一个指定词语意思。
按正确数量给每组记分。
2、5 竞赛开始:3、基础知识抢答竞赛:3.1 教师宣布规则(抢到机会并回答正确,给相应的组别记分)3.2 教师公布下列问题,学生抢答:1、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节选自他的哪部集子?3、你还学过他的什么作品?4、社戏这篇小说围绕看戏写了哪些人物?(至少说出5个来)5、小说所展示的是中国哪个地区的民俗风情?是什么时令?4、小说情节的竞赛:4.1教师宣布竞赛规则(下列8个问题,每组都将分到一个,拿到问题会,各组分别讨论,并将讨论结果由组长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回答,老师将根据回答情况分别给每组记1-3分。
)4.2 教师出示幻灯片,(8个问题)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未说:平桥村是他的乐土。
为什么这样说,何以见得?2、小说中详写了我和一群小伙伴去赵庄看戏的经过,但戏前却遇到了不少的波折,它们是哪三个困难,又是如何一一解决的?3、看戏的波折解决了,我们月夜出航,途中我的心情怎样?哪些语句折射了我的这种心情?4、到了赵庄,看到了戏,我认为最好看的是哪一折?而最怕看的又是哪一折?我对看到的戏本身满意吗?看戏困了的时候,有谁为我做了什么?结果怎样?5、戏还没有演完,我们却相约回家,(月夜归航)时,我的心情怎样?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一点?6、归航途中,我们做了什么事情?偷了哪些人家的?当时有什么顾虑,又是如何消解的?7、六一公公发现偷豆一事后,说了并做了些什么?8、对那夜的看戏生活,现在感觉如何?文章哪个段落表达了这个意思?4.3生讨论几分钟,开始作答。
社戏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社戏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社戏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戏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社戏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这件事,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1、叙事有详有略。
2、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3、培养理解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前三分钟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三、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学生介绍有关收集到的“社戏”的知识。
2、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学生轻声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不惮dàn 潺潺chán 凫水fú 撺掇cuān duo 踱duó 颇pō怠慢dài 吁气xū 宛转wǎn 絮叨xù dāo 磕kē 楫jí归省xǐng行辈háng 舀水yǎo 蕴藻yùn zǎo 伊yī篙gāo四、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1) 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2) 除了“看社戏”之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明确 A:事件的开端:戏前波折事件的发展:夏夜行船、船头看戏高潮和结局:归航偷豆明确B:开头——写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及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

七年级语文《社戏》教案设计(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社戏》,包括课文阅读、词语解析、文学常识介绍及课后思考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及其文学成就。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内容理解,尤其是对社戏这一传统文化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生字、新词的学习,课文的阅读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社戏表演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社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生字、新词进行查阅。
3. 课堂讲解:a. 解析生字、新词。
b. 介绍鲁迅及其文学成就。
c. 分析课文内容,讲解课文中的文学手法。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对社戏的描述,讨论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社戏》2. 重点词语:社戏、鲁迅、文学成就、传统艺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b. 课后思考题:课文中的社戏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c. 阅读鲁迅的《呐喊》,选择一篇与《社戏》主题相近的文章,进行阅读分析。
2. 答案:a. 社戏:民间传统戏曲艺术。
传统: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艺术:表达情感、观念的审美形式。
启示:珍惜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2. 拓展延伸:a.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b. 了解其他民间传统艺术,如皮影戏、剪纸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教案、教学设计

f.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巩固所学。
3.教学评价设想: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写作实践等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社戏》这篇课文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一方面,课文中鲁迅先生独特的写作风格、深刻的主题思想以及丰富的修辞手法,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学生在分析课文内容、挖掘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2.阅读理解:设计适量的阅读理解题,让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课文内容、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3.写作练习:请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讽刺等,以“我眼中的社戏”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4.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如《呐喊》《彷徨》等,了解鲁迅先生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拓展文学视野。
4.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仿写创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社戏》,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培养关心国家、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关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a.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如对比、讽刺等,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体会其表达效果。
b.创设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戏的句子赏析教学设计
句子赏析是小升初常考点,要怎么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社戏》句子赏析教学设计,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社戏》句子赏析教学设计
【目标定位】
1.理清小说的情节脉络。
2.揣摩精彩的人物描写。
感受人情美
3.体会细腻的景物描写,感受风景美。
4.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想换一种方式,别出心裁学课文倒吃甘蔗式。
所谓倒吃甘蔗,指的是从甘蔗的末尾啃起,直到蔗头为止。
据载,我国东晋顾恺之(著名古代画家)每吃甘蔗,必从尾到头。
他说这种吃法叫渐入佳境。
这虽然说的是一则趣闻,可也是一种切入方式。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第40段。
2.揣摩品味:反复朗读,背诵,品味:你从这句话里读到了什么?这种感受是从哪些地方读到的?
(说明:这是集中体现我感受的一句话,也是概括全文、画龙点
睛的一句话,对这句话的赏析品味一定要坐实。
要引导学生抓住真的一直实在再(破折号)也不再了来深入体会那种遗憾、留恋、怀念之情。
譬如这个破折号,实际上是对这种情感的深化、强化,表示我怀念好豆,更怀念好戏。
当然在没有赏析全文的前提下,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逐渐深入的。
这次只求字面上的赏析,不求感情的共鸣。
)(板书:豆戏)
三、品读课文:
第一板块:豆好?人好!
1.指名读第24-27段。
思考:豆好不好吃?
明确:文中并没有关于豆好吃的描写,可见好并不在豆本身,而是另有原因。
第39段还说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不是一样的豆吗?这昨夜的豆到底好在哪里?
2.默读课文,自主思考,紧密结合文本讨论。
①好在自己偷,自己煮,自己剥,自己撮。
小孩子背着大人做了自己想做而大人可能要干涉的事更得意的是,这些狡黠的谋划全部得逞。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力求打通学生的生活和文本的联系。
②好在这一偷,偷出了淳朴无私的友谊。
譬如:想起偷豆的为什么是桂生?联系前文看戏时,桂生没有给我买来豆浆,而我又不喝水,这是一种愧疚地补偿。
当面临偷谁家的豆有两种选择时,阿发却说: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这是何等的淳朴、无私和纯洁!
③好在这一偷,还偷出了智慧和成熟。
譬如双喜,征求阿发意见时,一向口齿伶俐的他突然变得结巴起来阿阿,阿发,此时双喜心里在想什么呢?他一方面想让迅哥儿吃到最好的豆而不管豆是谁家的;另一方面现在是当着阿发的面,摘谁家的还是由阿发自己去决定,所以这句表面结巴的话,有提示阿发、缓解语气的作用。
另外,避免哭骂(得意不忘形)、毁灭罪证、以牙还牙等一系列的举动,都让我钦佩不已。
)
3.品读人物个性,赏析细节描写
本篇小说的第二大亮点就在于鲁迅先生在短短的篇幅中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
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①设置讨论,写出人物评析小议,并从文中找出能说明人物性格的描写文段加以说明。
例如: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等等。
学生寻找发言。
②综合练习填空:
我看不成戏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
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仓重,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
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
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
③讨论共享对重点词句和段落的赏析,
如: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
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中的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舰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4.设想一下,如果你来到平桥村,你愿意与谁交朋友呢?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以,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表达。
(说明:这是一次对小说人物的归整。
双喜、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第二板块:戏好?景好!
1.指名读第1721段,想一想:戏好看吗?
明确: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除了正面写出戏不好看外.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对孩子神态的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2.既然戏本身并不好看,作者为什么要说好戏呢?
(说明:戏本身不好看,但是我却体会到了比戏更好的东西江南水乡所独有的风景。
3.本文运用了多种感官描写,详细了描写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
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烘托了小伙伴愉快的心情。
请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的段落来美美地朗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再如月下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摹景物,抒写心情,形象立体,传神入微。
设疑:你从这里学到了哪些景物描写的技巧?用水乡的景美,美在的句式写赏析的话。
②自由背诵。
③讨论发言。
四、总结深化:
1.齐读第40段;
2.现在再来读这一段,你有什么新的启发和感悟?
学生赏析。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
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总结:看来,我们难忘的、留恋的,其实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所连带出来的种种情感历程。
平桥村之于我,风景美,人情美这就是豆戏连带给我的情感历程。
其实,正是这个怅然若失的结尾里,隐藏了解读整篇小说的密码:戏、豆、夜。
当我们沿着作者的情感脉络逆行,在文中再次行走,我
们才由衷地感叹:我们难忘的、留恋的,其实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所连带出来的种种情感历程。
戏不好看,但是我却感受到伙伴们的热情、关怀、体贴、照顾;豆不好吃,但是偷豆却偷出了淳朴、童趣、真诚和无私的友谊。
诗意的风景美,淳朴的人情美,从而使那段童年生活成为我的精神故乡。
【方法阐释】
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切入点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也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
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