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句子赏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青山不老句子赏析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句子赏析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句子赏析教学设计《青山不老》是梁衡创作的一篇散文,要设计好散文的句子赏析教学课并不容易,下面是我整理的《青山不老》句子赏析的教学设计案例,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青山不老》句子赏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2、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提出了什么要求: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青山不老》是作家梁衡写的一篇散文,他用深情的笔触写出了自己在晋西北一个山沟里的所见、所闻、所感。

文章到底给我们描述了什么内容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注意把课文的相关字词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3、相机检测词语"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他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1.自由读课文,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根据以上三个问题独自思考,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反思及说课稿教学内容:本教案适用于六年级语文上册,通过学习课文《青山不老》使学生了解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正确认读和理解“恋、痴”等10个生词。

2.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2.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青山不老》的内容,体会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出课题《青山不老》。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能力。

2. 学生进行讨论,提高表达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教师进行课堂反思,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反思及说课稿六、教学过程(续)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青山绿水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描绘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2. 感受作者对青山绿水的赞美之情。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青山不老》。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字典,学习生字词,并记录下来。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针对课文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4.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2)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进行口头作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青山绿水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青山不老》一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老人与海”造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3)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文章主题,体会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2.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老人与海”造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卡片。

4. 课堂练习题。

5. 学生分组名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感。

(2)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主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点评。

4. 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生字卡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用“老人与海”造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青山不老”的含义及寓意。

七、课后作业1. 家庭阅读:让学生选取一篇关于老人与自然的文章,进行家庭阅读,体会文章的主题。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青山不老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体会课文的情感表达。

(3)学会通过观察、描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青山不老的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青山不老的感悟。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青山不老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1. 课件:课文插图、生字词图片等。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课文文本等。

3. 教学资源:相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青山不老”的理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3. 理解课文(1)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青山不老的感悟。

五、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加强记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青山不老”的作文。

3. 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向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六年级语文下册《青山不老》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青山不老》教案、教学设计
4.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读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力量,树立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信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韧性。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使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能够关心他人、互相帮助。
7.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
作业布置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作业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发挥创意,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学生的作业进度,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生词、短语,了解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初步理解。
3.课堂讲解:针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互相交流心得。
4.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我国自然景观的壮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
5.课堂活动:设计朗读比赛、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课文情感,提高朗读技巧。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优秀教案集合5篇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优秀教案集合5篇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优秀教案集合5篇第一篇: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与方法:⑴初读全文,探究“奇迹”是什么。

⑵再读课文,探究“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⑶审读课题,探究“奇迹”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培养植树造林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16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青山”是什么样的山“不老”一般指人,这里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二、出示阅读问题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这位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3、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这“奇迹”4、老农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5、作者对他有什么看法6、为什么说“青山不老”7、你想对老农说什么三、学生自学四、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回答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2、在文中找出老农创造的“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⑴学生读文,找出哪些地方具体地描写了这奇迹。

⑵多种形式的读,然后谈谈感受。

教师:在我国这样的绿洲随处可见,作者为什么单单把这块绿洲称为“奇迹”3、交流资料。

4、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图片与青葱林海的画面,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师:是啊,老农所处的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可是,他还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天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我们对拉农仅只于惊叹吗请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青山不老》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并感悟到青山之不老的原因。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提炼要点。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感悟青山不老的意义。

2. 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与思考。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2. 如何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行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自己的想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美丽的山水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 深入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如青山不老的原因,人类如何破坏自然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如何让青山永葆青春。

5. 分享与总结: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总结,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短文,激发他们的行动意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合作能力。

3.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分析他们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和行动建议。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如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等。

2. 考虑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环保意识。

3. 探讨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寻找更多关于环境保护的资料和故事。

2.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3. 邀请环保专家或有经验的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山不老句子赏析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是梁衡创作的一篇散文,要设计好散文的句子赏析教学课并不容易,下面是我整理的《青山不老》句子赏析的教学设计案例,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青山不老》句子赏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青山不老。

2、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提出了什么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青山不老》是作家梁衡写的一篇散文,他用深情的笔触写出了自己在晋西北一个山沟里的所见、所闻、所感。

文章到底给我们描述了什么内容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注意把课文的相关字词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相机检测词语"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他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

)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根据以上三个问题独自思考,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
机。

"
师:是的,这就是一位普通的山野老人创造的奇迹,这就是他改造山沟作出的巨大贡献。

我们惊叹一位老人创造的奇迹的同时,其实我们更渴望深入研究的是---------(可让生答)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说什么样的条件或环境中)创造奇迹的?请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想一想,说一说(大环境有何特点?用一个词来概括。

)
板书: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答完后可介绍:由于风沙侵害,晋西北的人们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们最大的敌人。

)
(小环境又有何特点呢?用一个词来概括。

)
板书: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师:在这么险恶、艰苦的环境下,老人为什么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呢?(预设:因为老人下决心要治理这里的环境,绿化家园。

因为老人不屈服困难、坚持不懈的努力......)
师:面对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当作者和他一起看树,当作者和他在村口道别时,作者有了怎样的感慨?请找出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1、"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呢?(黄土和绿树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

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

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

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2、"他以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
"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
《青山不老》原文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kng)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之地。

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②而坠。

"③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

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已也会爬不起来。

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老人说:"这树下的淤(yū)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已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