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旅游业公报

合集下载

2005年中国旅游业公报

2005年中国旅游业公报

2005年中国旅游业公报200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国家旅游局(2006年9月)2005年,我国旅游业保持了较快增长,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全面恢复到2003年“非典”之前的增长轨迹。

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2029.23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92.9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3.8%;国内旅游人数12.12亿人次,收入5286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0%和12.2%;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3102.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旅游业总收入768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4%,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4.2%。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继续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主要统计指标同比增幅都达到两位数:——入境旅游人数达12029.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外国人2025.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6%;香港同胞7019.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澳门同胞2573.4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6%; 台湾同胞410.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5%。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680.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1%。

在入境过夜旅游者中,外国人1641.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 港澳同胞2680.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7%; 台湾同胞358.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5%。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292.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8%。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2005年,我国国内旅游继续快速增长,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两位数的增幅。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2.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0%。

其中:城镇居民4.96亿人次,农村居民7.16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5285.8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3656.13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1629.73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36.1元,比上年增长2.0%。

旅游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旅游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200 7.12
统计方略
STATISTICAL POLICY
对称为第 2 典型变量,以次类推。一般来 说,只需要提取 1 ̄2 对典型变量即可较为 充分地概括样本信息。
2 . 典型相关变量的确定。根据样 本数据,得到我国旅游业投入、产出 2 组 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及检验( 表 3 ,表 4,表 5)。由表 3 可知,第 1 典型相关系 数为 0.999,第 2 典型相关系数为 0.571。 第 1 典型变量的相关性显著,而第 2 典型 相关变量统计检验不显著。因此中国旅 游业投入、产出 2 组变量指标相关性的 研究可转化为研究第 1 对典型相关变量 U 1 ,V 1 与其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
业大学)
(上接 1 1 页)海三大经济圈来看,长 三角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环渤海 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差异则不甚明 显。
最后,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中部 6 省 1 1 )、 江 西 ( 第 1 2 )、 湖 南 ( 第 和东北 3 省。前已指出,中部地区的安 1 3 )、 湖 北 ( 第 1 6 )、 山 西 ( 第 徽已进入资源利用效率的全国前 1 0 名; 2 6 )。这说明,中部 6 省的资源利用效 其他几个省份的排序依次是:河南(第 率大多处在全国中等偏上的位置。东北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系)
1 3 CHINA STATISTICS 中 国 统 计
(万人)为旅游产出变量(表 1)。
著性水平上,标记都达到了 * * 。
各变量之间的两两相关(皮尔逊 相关)分析
表 3 我国旅游业投入、产出 2 组变量的 典型相关系数及检验
调用SPSS中的相关分析中的Bivari-at来自 命令,得到变量之间的两两相关系数
和显著水平检验值(表 2)。从表 2 可定量

2001-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 -2005年的五年间,渝中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社会和谐稳定,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一、综合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五年来,渝中区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地区生产总值(GDP)在2004年突破200亿元的基础上,2005年达到了2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69.0%,五年内年均增速达到11.1%,比全市同期年均增长速度(10.9%)高0.2个百分点, 2005年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97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4333美元,继续在全市居领先地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五年来,全区第三产业发展持续增长,商贸、金融、信息、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经过五年的调整,第一产业已随化龙桥地区的改造而全面退出渝中区,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1.9%下降到11.4%,第三产业比重则由2000年的78.1%上升到88.6%;2005年渝中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1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了73.7%,五年内平均每年以11.7%速度递增。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五年来,渝中区地方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61905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11200万元,增加了49295万元,平均每年净增额达到9859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区级财政收入平均每年以21.7%的速度增长。

二、商贸业商贸业取得长足发展。

五年来,渝中区围绕建设长江上游和中国西部最具活力的商贸中心的目标,大力发展商贸业,商贸中心的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全区商贸销售总额2005年实现580.2亿元,以平均每两年增加百亿元的进程连上几个台阶,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1%。

200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0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04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国家旅游局(2005年11月10日)2004年,我国旅游业全面恢复振兴。

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0903.82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57.3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0%和47.9%;国内旅游人数11.02亿人次,收入4710.71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26.6%和36.9%;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2885.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2.7%;旅游业总收入6840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40.1%;相当于当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1%,比上年提高0.83个百分点。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2004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不但全面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而且有新的突破性大发展,全年入境旅游人数首次突破1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达10903.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0%,比2002年增长11.4%。

其中:外国人1693.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8.5%,比2002年增长26.0%;香港同胞6653.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2%,比2002年增长7.5%;澳门同胞2188.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7%,比2002年增长15.6%;台湾同胞368.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9%,比2002年增长0.7%。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176.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7%,比2002年增长13.5%。

在入境过夜游客中,外国人1365.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3.7%,比2002年增长27.5%;港澳同胞2488.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7%,比2002年增长8.7%;台湾同胞321.2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1%,比2002年增长0.6%。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257.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9%,比2002年增长26.3%。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2004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首次突破10亿人次大关,国内旅游收入也有大幅增长。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1.0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6.6%。

旅游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旅游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3 .典型相关分析结构图的构建。 综合中国旅游业投入产出典型相关分析 结果,构建第 1 典型变量的典型结构图(图 1)。由图 1 可知,第 1 投入典型变量 U1 与第 1 产出典型变量 V1 分别与各自原始 变量都高度相关,并且 u1 与 v1 也高度相 关,因此第 1 对典型变量具有高度的代 表性。
表1 1996~2005年中国旅游业投入产出数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数据,Y 1 是考虑了各个年份的通货膨胀率之后的旅游实际收入。 表2 各变量之间的两两相关系数和显著水平检验值表
指标的选择及数据收集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到性和有效性,
200 7.12
统计方略
STATISTICAL POLICY
旅游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文 / 刘小燕 赵 军
当 前,入境、出境和国内三大旅 游市场快速发展,中国已经由 旅游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笔者依据我国 1996~2005 年的旅游统计 资料,以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 通的相关指标为投入量( 自变量) ,以旅 游总人次数、旅游总收入为产出量( 因 变量),通过 SPSS11.5 软件进行各因素之 间的相关分析,构建中国旅游发展投入 —产出的典型相关模型,定量判别中国 旅游发展投入与产出各分变量的关联作 用程度,分析其结构特点,定量确定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并 提出相关对策。
业大学)
(上接 1 1 页)海三大经济圈来看,长 三角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环渤海 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差异则不甚明 显。
最后,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中部 6 省 1 1 )、 江 西 ( 第 1 2 )、 湖 南 ( 第 和东北 3 省。前已指出,中部地区的安 1 3 )、 湖 北 ( 第 1 6 )、 山 西 ( 第 徽已进入资源利用效率的全国前 1 0 名; 2 6 )。这说明,中部 6 省的资源利用效 其他几个省份的排序依次是:河南(第 率大多处在全国中等偏上的位置。东北

儋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儋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儋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儋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儋州市统计局2006年3⽉2⽇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确定的⼯作⽬标和思路,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坚持“以⼯业化、城镇化为突破⼝,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克服⾃然灾害,奋⼒抓落实,全市经济较好地实现平稳增长。

科技、教育、⽂化、卫⽣、体育、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城乡居民⽣活继续得到改善、基本实现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标,为“⼗⼀五”起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国民经济整体运⾏良好,三⼤产业同时增长。

据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产总值达641855(现⾏价,不含农垦)万元,按可⽐价计算,⽐上年增长9.2%,“⼗五”期间年均递增8.8%,其中,第⼀产业增加值374143万元,⽐上年增长9.2%,“⼗五”期间年均递增8.9%;第⼆产业增加值97118万元,⽐上年增长11.9%,“⼗五”期间年均递增9.3%,其中,⼯业增加值62358万元,⽐上年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170594万元,⽐上年增长7.7%,“⼗五”期间年均递增8.5%。

从拉动经济增长因素看,农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量。

第⼀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6%,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第⼆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4.0%,拉动经济增长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4%,拉动经济增长1.6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宏观经济运⾏处于微景⽓区间。

⼆、农业农业⽣产稳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进⼀步优化。

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现⾏价)达582893万元,⽐上年增长6.2%。

“⼗五”期间年均递增8.3%,其中:种植业⽣产有所减少。

由于我市受⼲旱、蝗⾍和⼗⼋号台风“达维”等⾃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增长有所减少。

2005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5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6年 2月26日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狠抓“项目年”的各项工作,在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预期目标,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一、综合经济运行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2.3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1007.7亿元,增长20.0%;第三产业增加值1181.0亿元,增长9.6%。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7.7:42.5 :49.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2%、59.9%、36.9%。

市场物价总体保持稳定。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3%。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2%。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7%。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4.0%。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61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1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76.5万人,增加38.3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4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5%。

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达132.7万人,比上年增加9.6万人,其中转移出省的21.7万人,增加1.4万人,省内市外23.9万人,增加1.7万人。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1084.2亿元,增长21.0%。

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45.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企业家对经济增长保持较强信心。

2005年4季度全市企业景气指数达132.53点;企业家信心指数达130.56点。

从入境旅游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从入境旅游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是执 行 政 治任 务 的接 待 部 门 。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入境旅 游统计 数据为着眼点 ,系统分析 改革开放对 中 国
入境旅游发展 产生的推动作用 ,进 而反观
中国改革开放 三十年来取得 的 巨大成就 。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入境旅游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按照改革开放 的方针使旅游业逐步 纳入 了国 民经济 的轨道 ,
月 , 已接 待 入 境 旅 游 人 数 1 326 6万 人 8 5 .6
次、 国际旅 游 ( 汇) 入 2 82 外 收 9. 8亿美 元 。 笔者 预计 2 0 0 8年全 年入境 旅游人 数将 首
次 突 破 2亿 人 次 。 而 , 改 革 开 放 之 初 的 然 在
随着 改革开放 的进 一步深入、中国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 ( O) 2 0 WT 、0 7年 1 2月 l l 1 日起 中国旅游业 的全 面开放 、0 8年 北京奥运会 的举 行等影 响中国旅游和旅 游业发 20 展进程 的重大事件不断发 生, 中国现代 旅游与现代旅游业必将 发生质的变化 、 迎来再 次的跃升 。据世界旅游组织 预测 , 2 2 到 0 0年, 中国将从旅游大 国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 国, 为世 界第 一大旅游 目的地国 , 成 入境旅游势必得 到更大 的发展 。 二、 旅游业的产 业性 质及改革开放 对入境旅游的积极 影响
境旅 游 人数 ( 外 游 客) 国 际旅 游 收 入 ( 海 和 旅
游创汇) 两项指标作为本文分析的基础数据 ( 见图 1, ) 运用对比分析、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 结合 的方法阐释作为产业宏观 导向的改革 开放政策对中国入境旅游 的影响, 进而反观 中国改革开放三 十年来取得 的巨大成就 。
1 . 的永恒性与永久性 相对 旅游 作为第三产业 中的一项重要产业 , 是其他产业所无法替代 的。只要有人类存 在, 旅游也将存在 , 并伴随着 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 具有相对 的水恒性 。旅游发展所 依托的旅游资源 , 别是 自然旅游 资源和历史旅游 资源 , 特 其价值大 多具有永久性和可 持续 性。另外 , 随着 科学技术 的进 步, 不断又有 新的旅游资源被发现 、 被开发 , 使旅游 业具备 了永久性和可持续发展 的物质基础 。 然而 , 人为 的破坏或 毁灭可 以导致旅游 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贬 损甚至丧失; 闭关 锁 国和地域流 动限制会抑制人们 的旅游动机 ;非理性 的政 治理念和治 国方略会直接 钳制旅游科技 的发展进步 。因而 , 即便旅游业具 有相对的永恒性与永久 性, 在一定 的 时期 、 其是在特定政策和执政 方式的影响下也会 出现不 同的表现形式 , 尤 改革开放前 后中国入 境旅游 的天壤之别 充分说明 了这一点。 2广泛 的综合性与关联性 . 旅游业 与我们熟知 的传统 型产业完全不 同, 它具有广泛 的综合 性与关联性 , 要 主 表现在 以下两个方面 : 内部结构极为复杂; ① ②外部边界不 明确 ( 参见图 2 旅游业 的 ) 广泛关联性还 充分表 现在它 的发 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受制于基础性产业的发达程 度, 尤其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能源、 石化等行业 。 无论从旅游业 的内部结构还是从外部边 界来看 ,国家宏观环 境对 旅游 业的影 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国家旅游局(2006年9月)2005年,我国旅游业保持了较快增长,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全面恢复到2003年“非典”之前的增长轨迹。

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2029.23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92.9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3.8%;国内旅游人数12.12亿人次,收入5286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0%和12.2%;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3102.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旅游业总收入768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4%,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4.2%。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继续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主要统计指标同比增幅都达到两位数:——入境旅游人数达12029.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3%。

其中:外国人2025.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6%;香港同胞7019.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澳门同胞2573.4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6%; 台湾同胞410.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5%。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680.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1%。

在入境过夜旅游者中,外国人1641.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 港澳同胞2680.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7%; 台湾同胞358.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5%。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292.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8%。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2005年,我国国内旅游继续快速增长,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两位数的增幅。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2.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0%。

其中:城镇居民4.96亿人次,农村居民7.16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5285.8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3656.13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1629.73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36.1元,比上年增长2.0%。

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737.1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7.6元。

——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3.0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43亿元。

三、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情况1、外国市场2005年,外国入境市场有较快增长,与上年相比,各洲来华人数增幅均达到两位数。

全年入境外国游客2025.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6%。

——洲内市场发展不均衡,韩国首次成为第一大入境客源国。

入境旅游总人数比上年增长16.5%,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1.7%,市场份额比上年降低1.7个百分点。

其中:与上年相比,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和斯里兰卡等市场增幅均超过两成;朝鲜、蒙古、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市场增幅超过10%;日本市场发展步伐放缓,同比增幅仅为1.7%;韩国入境人数首次超过日本,成为我国第一大客源国。

——洲际市场发展强劲,市场份额较上年有所提升。

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客源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26.7%、19.9%、26.9%和37.3%;与上年相比,各主要客源国来华人数增幅均接近和超过20%,其中,英国增长19.5%,德国增长24.5%、法国增长32.3%、俄罗斯增长24.1%、美国增长18.9%、加拿大增长23.5%、澳大利亚增长28.3%。

—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停留天数略有增加,人均天花费有所下降。

2005年,外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在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6.5天,比上年增加0.2天;人均天花费为167.33美元, 比上年减少3.73美元,同比下降2.18%。

16个主要客源国2005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增长情况如下:序号国家入境旅游人数比上年增长(万人次) (%)1 韩国 354.53 24.62 日本 339.00 1.73 俄罗斯 222.39 24.14 美国 155.55 18.95 马来西亚 89.96 21.36 新加坡 75.59 18.77 菲律宾 65.40 19.08 蒙古 64.20 15.99 泰国 58.63 26.310 英国 49.96 19.511 澳大利亚 48.30 28.312 德国 45.49 24.513 加拿大 42.98 23.514 印度尼西亚 37.76 7.915 法国 37.20 32.316 印度 35.65 15.22、港澳台地区市场2005年,港澳台市场稳定发展,其中,澳门同胞、台湾同胞的入境人数同比增幅超过一成。

——2005年,香港市场入境人数为7019.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

其中:过夜旅游者2259.4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9%,占32.2%;一日游人数4759.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3%,占67.8%。

——2005年,澳门市场入境人数2573.4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6%。

其中:过夜旅游者421.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3%,占16.4%;一日游人数2152.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5%,占83.6%。

——2005年,台湾市场入境人数410.9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5%。

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入境旅游接待与收入情况——200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的入境旅游者总计为5325.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2%。

接待量超过40万人次的依次是广东、上海、江苏、北京、浙江、福建、山东、云南、广西、辽宁、四川、内蒙古、陕西、湖北、黑龙江、天津、湖南、安徽、河北、河南、重庆、海南、山西等23个省(区、市)。

——200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的外国旅游者总计为3009.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3%。

接待量超过30万人次的依次是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辽宁、云南、内蒙古、广西、黑龙江、陕西、福建、四川、天津、湖北、湖南、河北、重庆、安徽、河南、吉林等22个省(区、市)。

——2005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依次是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辽宁、云南、天津、陕西、湖南、广西、内蒙古、黑龙江、四川、湖北、重庆、河南、河北、安徽、海南、吉林、山西、江西、贵州、新疆等27个省(区、市),比上年增加6个。

按外汇收入和接待人数排列,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具体情况是: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增长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增长序号地区(万美元)(%)(万人次)(%)1 广东638805 18.7 1896.99 21.32 北京361891 14.0 362.92 15.03 上海355588 16.9 444.54 15.34 江苏225974 28.1 378.3 23.45 浙江171626 32.0 348.05 25.86 福建130529 22.6 197.39 14.27 山东78023 37.7 155.11 30.08 辽宁73777 20.4 130.2 20.59 云南52801 25.0 150.28 36.510 天津50901 23.4 74.01 20.211 陕西44625 23.5 92.84 16.012 湖南39024 24.7 71.98 30.113 广西35893 24.7 147.71 25.614 内蒙古35207 39.0 100.16 25.215 黑龙江34043 12.7 82.15 12.116 四川31595 9.4 106.28 10.017 湖北27636 43.64 82.57 35.018 重庆26436 30.2 52.39 20.619 河南21604 35.0 60.05 33.420 河北20917 9.9 62.65 7.921 安徽18558 31.9 63.29 26.322 海南12846 57.4 43.19 39.923 吉林11952 24.5 37.32 15.224 山西11622 43.1 42.15 42.525 江西10395 30.3 37.25 29.526 贵州10141 26.5 27.62 19.627 新疆10009 9.9 33.11 4.528 甘肃5876 34.2 28.85 21.929 西藏4443 21.4 12.13 26.630 青海1102 20.8 3.52 21.931 宁夏230 34.5 0.82 15.9五、主要城市入境旅游接待与收入情况——2005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超过20万人次的城市有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珠海、杭州、苏州、桂林、南京、西安、厦门、天津、昆明、青岛、中山、无锡、大连、泉州、重庆、成都、宁波、黄山、武汉、沈阳、福州、温州、三亚、郑州、哈尔滨、汕头等30个,比上年增加5个; 另有长沙、承德、延边、烟台、秦皇岛、乌鲁木齐、威海、南通、海口、洛阳、济南、长春、贵阳、太原等14个城市的接待人数超过10万人次。

——2005年,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超过10万人次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苏州、天津、西安、青岛、桂林、大连、南京、昆明、重庆、无锡、厦门、珠海、成都、武汉、黄山、宁波、沈阳、福州、延边、温州、秦皇岛、威海、承德、烟台、乌鲁木齐、哈尔滨、三亚、长沙、中山、南通、郑州、洛阳等37个,比上年增加3个。

——2005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珠海、苏州、南京、厦门、天津、青岛、西安、大连、泉州、福州、重庆、无锡、宁波、桂林、中山、成都、沈阳、昆明、武汉、长沙、南通、烟台、哈尔滨等28个,比上年增加2个;另有秦皇岛、黄山、郑州、温州、三亚、威海、乌鲁木齐、汕头、长春等9个城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5000万美元。

按外汇收入多少排列,28个旅游创汇超亿美元城市的具体情况是:序号城市 (外汇)收入增长旅游人数增长(万美元) (%) (万人次) (%)1 北京361891 14.0 362.91 15.02 上海355588 16.9 444.54 15.33 广州228466 20.5 510.31 16.74 深圳200869 12.4 616.44 10.15 杭州75804 26.9 151.46 22.76 珠海70148 24.7 237.67 23.07 苏州63905 31.5 118.59 21.98 南京57557 13.4 87.63 21.89 厦门55233 30.6 76.77 23.710 天津50901 23.4 74.01 20.211 青岛41493 42.2 68.44 31.012 西安40900 23.9 77.56 19.313 大连40000 14.3 60.00 15.414 泉州37728 15.4 53.54 6.915 福州27266 15.8 30.89 -6.616 重庆26436 30.2 52.39 20.617 无锡26323 26.9 61.68 22.318 宁波24833 61.0 43.85 36.019 桂林23635 23.8 100.10 23.920 中山21027 1.6 66.61 7.221 成都17640 25.7 50.16 22.322 沈阳17272 20.4 32.65 19.723 昆明17250 31.9 69.65 41.224 武汉17248 36.7 41.23 31.125 长沙15128 6.7 19.42 3.526 南通13531 36.2 15.13 37.627 烟台13207 26.0 18.51 24.228 哈尔滨11566 36.7 20.39 10.9六、全国星级饭店的规模和经营情况2005年,全国星级饭店的总体规模比上年有所扩大,平均客房出租率比上年也有所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