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9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合肥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合肥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合肥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其中还有专门围绕麦类作物(小麦和大麦)种植和收获举行的祭祀活动,说明小麦在商代已经得到重视。

在商代以后的文献资料中,麦的出现更加频繁。

鲁庄公七年(前687年)经、传及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经文记载鲁国“无麦、苗”“大无麦、禾”,即发生在今山东半岛曲阜一带的两次不同程度的小麦歉收。

鲁文公十七年(前610年)传文又云“齐人将食鲁之麦”。

鲁隐公三年(前720年)传文记载周、郑交恶,郑国贵族祭足率领军队伐取“温之麦”。

温是东周的畿内采邑,位于今河南温县南。

鲁成公十年(前581年)传文记载晋景公病重,欲尝新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

鲁袁公十七年(前478年)传文记载楚国“将取陈麦”,掠夺位于今河南淮阳的陈国之粮食。

这些史料表明,至少在春秋时代,位于北方的东周、晋、鲁、郑、陈等都有了小麦的种植。

正由于此,晋悼公的兄长因“不能辨菽麦”而被嘲讽为“不慧”(《左传》成公十八年,前573年)。

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传文有“麦麴”一词,杨伯峻先生注:“麦麴即今之酒母,用以酿酒者,盖蒸麦以为之,故曰麦麴。

”以上记载说明在东周时期农业生产中,小麦显然是作为比较主要的粮食作物存在的。

到了汉代,政府曾专门派人进一步推广小麦种植。

大部分历史和考古学者根据不同的证据,认为小麦在中国北方农业和先民饮食中很早就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也存在不同观点。

如有学者认为自传入中国数千年来,小麦在北方农业中的重要性一直低于粟,处于杂粮地位,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到唐代中期。

通过对古代遗址人骨稳定同位素数据的综合梳理,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我们认为北方主粮的变化最初很可能发生在东周时期,到了汉代这一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小麦在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得以明显提高,但是尚未能够取代粟的主导地位。

河北省邯郸市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河北省邯郸市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河北省邯郸市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材料一:切实贯彻老字号动态管理机制,是形成中华老字号创建发展传承退出活性动力的关键。

纵观市场现实,老字号企业中,“老而弥坚”不坠青云之志者有之,“老而不死”空耗市场资源者亦有之。

面对数字经济浪潮奔涌的新形势,已经获得中华老字号的企业不能固守旧规矩、老办法,更需要突破传统经营理念。

通过“老字号+数字化”,实现老字号品牌与时代接轨,有助于老字号年轻化的努力成为现实。

当然,中华老字号的时代化、数字化升级恐难通过一两次创新完成,需要时刻保持一种创新心态。

而《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的出台则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即通过高质量产品、高水平经营而重新擦亮老字号的招牌,如果怠于创新、恐惧变革、忽视市场,那么品牌不仅将被从制度上“开除”,也会在历史中消失。

拥抱数字经济,是中华老字号提升变革的出路。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数字化转型本质,了解企业自身需求。

数字经济和电商平台给老字号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直播带货、外卖服务,还有数字化管理模式。

老字号的数字化转型不等于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而是涵盖管理、生产、运营和决策多方面的战略规划活动。

用户画像、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创新使得企业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和了解自身的经营状况,老字号企业需要正视数字营销在品牌口碑塑造方面的重要作用。

借由平台经营模式,实现线上店家与线下门店的数据整合,准确定位和分析不同地域、不同门店的消费群体特征,抓住客户流量“热点”门店,收缩客户流量“冷门”门店,通过经营模式的创新,推动老字号实现新发展。

(摘编自赵精武《让中华老字号焕发新光彩》)材料二: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消费复苏的关键节点,借助消费复苏的东风壮大老字号品牌事半功倍。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优化,人流、物流等加速修复,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考试总分:100 分)一、选择题组(本题共计12小题,总分60分)1.(4分)“茶之初,姓本蜀”,四川是中华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在古代承担着茶叶入藏和藏马入川的重任。

“山间铃响茶香来”,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川藏“茶马互市”的景象。

对于嗜茶者,莫不以春茶为贵,四川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我国同纬度春茶上市最早的地区。

据此回答1~2题:1.历史上川藏“茶马古道”兴起主要是因为A.距离较近,市场互补性强 B.位置优越,交通发展便利C.文化相似,民间交流密切 D.需求较大,沿线资源丰富2.与江苏、浙江等地相比,四川春茶上市早的主要原因是A.云随山势湿气凝,春雨早来滋碧霞 B.雪山水秀润天府,宝盆地沃生龙芽C.秦巴山高作屏障,天暖春早上新茶 D.春风早来云雾散,昼暖夜寒育云华2.(6分)莱茵河是流经西欧的一条国际性河流,全长1320公里,是欧洲西部第一长河,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是世界最繁忙的河流航道之一。

流域内乳畜业发达,下图为莱茵河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莱茵河主要补给来源是()A.地下水B.冰川融水C.雨水 D.季节性融雪4.莱茵河下游航运繁忙的主要原因有()①流量季节变化大②水流平稳③流经地区经济发达④流域内粮食运量大A.②③B.①②④C.①④D.②③④5.莱茵河结冰期较同纬其它地区均较短的原因是()A.该区域经济发达,工业排放热水较多B.沿岸暖流流经,水温较高C.受来自热带地区的暖湿西南季风的影响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3.(6分)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

下图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

据此完成6~8题。

6.下列描述中不符合黄麻产区特点的是A.全年高温,6—10月为雨季 B.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C.河流中下游洪涝多发 D.受热带气旋影响小7.黄麻商船走海运到我国多选择在6月,忌讳在8—10月这段时间回国,这主要是为了A.避开雨季B.避开大风浪期C.借助洋流D.借助风力8.与甲城同属于世界著名纺织工业中心的城市是A.班加罗尔B.马尼拉 C.孟买 D.吉隆坡4.(4分)巴伦西亚位于地中海沿岸,是西班牙第三大城市,有着“地中海的明珠”的美誉。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9分)(一)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24东北三省高三模拟试题)《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周苇风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是荀子的学生,因为口吃,不喜言谈。

曾数次上书进谏韩王,却不被采納。

但他的文章传入秦国后大受欢迎,秦王甚至感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史记》中,韩非与老子合传,同传中还有庄子和申不害。

庄子和老子是道家人物,韩非和申不害为法家人物。

司马迁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黄老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最初流行于齐国稷下学宫。

它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尚无为又崇法治,既以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又强调“道生法”,要求統治者“虛静謹听,以法为符”。

作为儒家学派的一员,荀子曾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思想难免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

他醒悟地相识到,礼的施行无法完全依靠“克己”来实现。

于是,便提出了礼法并举的思想。

理解了这个学术背景,司马迁说韩非“其归本于黄老”也就不惊奇了。

《韩非子》有《解老》《喻老》两篇,顾名思义是解读《老子》的专著。

从这个角度来看,韩非可以说是早期探讨《老子》的专家。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客观自然規律。

韩非接受了老子对道的阐述,承认道确定宇宙万物的演化。

同时,老子认为道具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对此,韩非则进一步发挥,强调道是改变的,天地也是改变的,人也在不断改变中,整个社会都在改变。

由此,治理社会的方式和方法自然也应当改变。

但是,韩非也特别重视道的稳定性。

道的稳定性在现实中表现为法。

法是依道建立起来的,人人必需遵守,不能随意更改。

《老子》曰:“柔弱胜刚毅。

鱼不行脱于渊,国之利器不行以示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这一思想到了申不害和韩非手里,则发展为以权术驾群臣,也就是术。

韩非对以进为退、暗藏杀机及权谋的运用,可以说是津津乐道。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2024.7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个作家如何选择和书写细节?首先必须准确。

美国诗人庞德说过:“写作的道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它的表达在根本上是否准确。

”我读许多小说,时间一长,会忘掉情节,甚至是主人公的名字,但能清晰地记得其中的一些细节。

我常常折服于优秀作家对日常生活中细节的准确把握和扎实表达,他们目光如炬,不耍花招,像技艺高超的渔夫,一叉下去就是一条鱼,鱼身上水淋淋的,散发出腥气,鱼还在挣扎,但已经被捕获了。

许多人描写细节喜欢用大量的形容词和花哨的比喻,看上去很美,让人感觉作者有才华,却华而不实,词不达意,有一种无力的感觉。

也有人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细节,我们翻开许多杂志一眼就能看到,这样的细节准确但无聊、无神。

好作家不这样写细节,他们描述的细节往往是真实的细节,生活中确实存在,还能打动你。

一般作家就捕捉不到,因为它们太平常、太普通了,看上去不够美,也不够感人。

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细节,小说的现场感才更强,让读者感觉写什么都像是真的。

这类细节,是优秀小说的基础,使小说具有了真实性。

好作家描述的细节除了来源于真实生活,还有一种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来呈现。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写的内容都是假的,《不存在的骑士》中的骑士没有身体;《树上的男爵》中的男爵永远待在树上不下来;《分成两半的子爵》中的子爵被打成两半活了下来,一半代表善良,一半代表邪恶。

河南省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南省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河南省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生留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力行,《中庸》记载:“力行近乎仁。

”其大意为努力实行,全力以赴去做事就接近仁了。

原文是:“子曰:‘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努力行事之仁与好学之智、知耻之勇一并成为儒者必修的三个功夫。

儒家尊奉“中庸”为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主见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但是中庸并不意味着不思进取、不求突破、迂腐保守、不作为。

细读《中庸》,其通篇都在告诫我们要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行乎当行,止乎当止,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等很多力行、重行思想,将力行作为君子之大德。

那么,力行何以成为君子之仁德?首先,中国传统思想历来重行,并且深知“行之难”。

《尚书·说命中》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懂得道理很简单,难的是付诸行动,孔子主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也正是由于做到很难,才更凸显力行者的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

其次,德性最终要通过“行”呈现出来。

“内圣外王”是传统儒家的基本主见,也是历代儒者的不懈追求。

圣人之道就是要以上率下,真诚地呈现自己的治世之德和经世之能,殚精竭虑地谋事成事,化育万物,感动他人。

到宋明时期,力行思想得到空前发展。

北宋张载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将力行的人格境界提升到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陈亮的事功学说、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尽管在知与行上各有侧重,但是在强调力行的重要性上却是一样的。

陈亮主见“重实事”“讲实学”,致力于“济时、救国、经世、致用”。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一、古代诗文阅读(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0分)(1)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前赤壁赋》)(2)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3)长桥卧波:?复道行空:?(杜牧《阿房宫赋》)(4)弦弦掩抑声声思:。

(白居易《琵琶行》)(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二)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2-4题。

书巢记陆游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

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

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

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

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

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①: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

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陆子曰:“子之辟辩矣:顾未入吾室。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

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

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③: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

【注释】①杪(miǎo):树梢的细枝。

②觌(dí):相见。

③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中:此指道的精微之处。

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尧民之病.水者。

病:生病B.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

侪:同辈、同类人C.信.乎其似巢也。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通辽一中2022级高二年级下学期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涂写在答题卡上。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是美学家争辩最激烈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只能说一个梗概。

从一方面说,人品与文品似无必然的关系。

魏文帝早已说过:“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

”①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篇里一口气就数了一二十个没有品行的文人,齐梁以后有许多更显著的例子,像冯延巳、严嵩、阮大铖之流还不在内。

在克罗齐派美学家看,这也并不足为奇。

艺术的活动出于直觉,道德的活动出于意志;一为超实用的,一为实用的,二者实不相谋。

因此,一个人在道德上的成就不能裨益也不能妨害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批评家也不应从他的生平事迹推论他的艺术的人格。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思想情感为文艺的渊源,性情品格又为思想情感的型范,思想情感真纯则文艺华实相称,性情品格深厚则思想情感亦自真纯。

“仁者之言霭如。

”②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徜徉自恣,杜甫的每饭不忘君国,都表现在他们的作品里面。

他们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他们的每一篇作品都不仅为某一时会即景生情偶然兴到的成就,而是整个人格的表现。

不了解他们的人格,就绝不能彻底了解他们的文艺。

从这个观点看,培养文品在基础上下功夫就必须培养人品,这是中国先儒的一致主张,“文以载道”说也就是从这个看法出来的。

人是有机体,直觉与意志,艺术的活动与道德的活动恐怕都不能像克罗齐分得那样清楚。

古今尽管有人品很卑鄙而文艺却很优越的,究竟是占少数,我们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双重人格”去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朝孙过庭《书谱》:“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

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里提及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他或在情感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或借着这些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

东汉书法家蔡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

”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

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他从“为”字得到“鼠”形的暗示,因而积极地观察鼠的生动形象,吸取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为”字更有生气、更有意味、内容更丰富。

这字已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

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

但宋朝大批评家董遖在《广川画跋》里说得好:“且观天地生物,特一气运化尔,其功用秘移,与物有宜,莫知为之者,故能成于自然。

”所以千笔万笔,统于一笔正是这一笔的运化。

正如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古人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石涛《画语录》也说,“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

正是因为这奇特的一笔一画,人们塑造了万千的艺术形象。

中国书去从一笔入手,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

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弩(直竖)、趯(钧)、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

这些笔画,悬腕中锋,可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

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欹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

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

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

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和笔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

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

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

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尚待我们钻研。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有删改)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法家张旭内心有触动时就会写草书表达,看到天地间各种可喜可愕的变化时也会全部寓之于书,其书法的目的是借自然界的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感。

B.中国书法与绘画、音乐等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运用如笔画、线条、乐音等基本元素,加以千变万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相。

C.来源于“永”字笔画的“永字八法”如高峰坠石、牵缰勒马,反映着物象里的“势”和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体现了中国书法具有的壮美倾向。

D.点画的空白处在书法中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大书法家邓石如认为,空白处造就了汉字的妙境,在不同的字体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美。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A.文章第一段采用引证法,用《书谱》中评价王羲之的话来引出了论题“中国书法艺术为何有较强的审美属性”。

B.文章从中国书法取法自然的审美主张、书写工具的特殊性以及书法的空间美等角度论述了中国书法艺术性的来源。

C.文章中举蔡邕、赵子昂的例子证明了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从自然中获取灵感而创制的。

D.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层次清晰;运用了引用论证并穿插使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便文章更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也能证明中国书法拥有可以抒写出人的内心情感的特点。

B.蔡邕认为书法字体必须“象其一物”,目的是要通过认真摹写物象来准确表现文字所象之形,而元代书法家赵子昂写“为”字前先习画鼠形的做法深得此理。

C.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相是通过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的。

正是中国书法用笔的一笔一画,人们塑造了万千的艺术形象。

D.无论是点还是横,在书写时都要讲究“势”,集中全身之力于笔端,使笔迹体现出书法之美和生命的力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珠宝莫泊桑妻子的去世让郎丹先生悲痛不已,生活对他来说越来越困难了。

他的薪水在他妻子的手里,足够家里的一切开支,现在剩下他一个人,反而不够用了。

他奇怪她哪儿来的那么大的本领,居然能够让他天天喝上等的酒,吃精美的食物。

他在她留下的那一堆假货中找来找去,找了很久,因为她一直到临死前几天还不断地买回来,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带一样新东西回来。

他决定卖掉她好像特别喜欢的那串大项链,因为虽是假货,可是做工考究,想来还可以值个七八法郎。

他把它放在衣袋里,顺着一条条大街,朝部里走去,打算找一家可靠的珠宝店。

他走进和平街口的另一家首饰店。

老板见了这件首饰,就立刻叫了起来:“嗳呀!我可认识这串项链,它是从我们这儿卖出去的。

”朗丹先生感到很惊慌,问:“值多少钱?”“先生,我是两万五千法郎售出的。

我准备出一万八千法郎收回来,不过按照法律规定,您得先把这件东西弄到手的经过告诉我。

”这一次,朗丹先生惊奇得两腿发软,坐了下来。

他说:“不过……不过,您再好好看看,先生,我一直以为它是……假的呢。

”商人打开帐薄,查了查,说:“这串项链的确是在一八七六年七月二十日送到朗丹太太的住址的。

”他穿过大街,继续朝前走,走着走着发现走错了路,又转过身来往回走,走到了杜依勒里宫,过了塞纳河,一看又走错了,于是又回到香榭丽舍大街,脑子里乱得没有一点儿主意。

——当然没有。

那么,这是别人送的一件礼物了!礼物!谁送的?为什么送呢?他停下来,呆呆地立在大街中间。

可怕的疑窦掠过他的脑海。

莫非她?这么说,其余的珠宝也都是礼物了!他觉得地上摇晃,他请人送他回家,随后就把自己关在屋里。

他伤心地哭到天黑,最后他又疲乏,又伤心,支持不住,倒在床上昏昏沉沉睡着了。

一道阳光照醒了他,他慢腾腾地起来,他想到了应该再到首饰店去一次,想到这儿,臊得满脸通红。

天气晴朗,蔚蓝的天空覆盖着这笑脸迎人的城市。

开始在首饰店对面的人行道上踱来踱去。

一万八千法郎!一连有二十次,他都差点儿走进去,可是每次都被羞耻心拦住了。

然而,他肚子饿,饿得很厉害,而且又没有一个子儿。

他突然下了决心,为了不让自己有考虑的时间,一口气奔过大街,冲进了首饰店。

首饰商人从抽屉里取出十八张大钞票,点了一遍递给朗丹。

他用一只颤巍巍的手把钱放在衣袋里。

正打算出去,又转过身来,垂下眼睛,对一直在微笑的商人说:“我……我还有别的珠宝……都是从……同一个人那儿继承来的。

您都愿意收买吗?”商人鞠了个躬,说:“当然愿意,先生。

”一个钟头以后,他回到首饰店,到这时候他还没有吃早饭。

他们开始一件件地研究,一件件地估价。

几乎全部都是这家店里卖出的。

朗丹现在也撕破脸皮争价钱了,他发脾气,要人把帐薄给他看;随着金额的增加,他的嗓门也越提越高。

大粒的钻石耳坠两万法郎;镯子三万五千法郎;胸针、戒指和链坠儿一万六千法郎;一件用祖母绿和蓝宝石镶成的首饰一万四千法郎;一条当项链用的金链连同吊着的独粒钻石四万法郎;总数共达十九万六千法郎。

商人用开玩笑的口吻说:“这些东西的主人把所有的积蓄都存在珠宝上了。

”朗丹一本正经地说:“这也是一种存钱的方法,并不特殊。

”他又和买主约好第二天还要约请行家复查,然后走了出来。

他到瓦赞饭店吃了中饭,喝的是二十法郎一瓶的酒。

吃完饭,他叫了一辆马车,到布洛涅树林去兜风。

他带着几分轻蔑的神气望着来来往往的车马,恨不得向行人嚷叫:“我也有钱。

我有二十万法郎!”他想起了内务部,连忙叫马车送他去。

他大模大样走进科长办公室,说:“先生,我是来的生活打算告诉他们;然后到英国咖啡馆去吃晚饭。

他正好坐在一位看上去好像很有身份的绅士旁边,心里痒痒的,忍不住想炫耀一下,于是告诉这位先生,他刚刚得到了一笔四十万法郎的遗产。

半年以后,他又结婚了。

他的第二个妻子虽然很规矩,可是脾气难侍候,给他带来了许多痛苦。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丹先生的薪水在妻子的手里时,足够家里的一切开支,可见妻子死前在郎丹心中是一位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的太太。

B.“假项链“竟然是真的,这一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已在前面暗示,这一点与作者的另一篇小说(项链)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朗丹先生第一次离开首饰店一再走错路,是他觉得对不起妻子,不该在妻子刚去世不久就变卖她生前所喜爱的项链,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歉意。

D.通过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莫泊桑揭露了当时法国社会金钱万能、金钱万恶的黑暗现实,以及小市民在金钱面前贪慕虚荣的嘴脸。

5.小说中郎丹先生的心理活动十分丰富,请筒要概括他的心路历程。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老年人往往多病共体,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高发人群,又有失眠、头痛、腿脚疼痛等各类小病小痛。

跟儿女说多了,儿女会嫌太啰嗦,医生大夫也大多没有耐性听老人详述病情。

保健品、器械的推销员正是钻了这个“耐性的空子”,让老人们信任保健品商家胜过信任其他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