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题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联系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五章联系与发展
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
1.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联系
(1)世界的普遍联系(见表5-1)
表5-1 世界的普遍联系
(2)系统论(见表5-2)
表5-2 系统论
2.物与物的关系和“为我而存在的关系”
联系的种类如表5-3所示。
表5-3 联系的种类
3.运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性
(1)运动、变化和发展(见表5-4)
表5-4 运动、变化和发展
(2)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及其方向性
①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
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及其方向性,是通过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相互转化表现出来,具体内容见表5-5。
表5-5 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方向性
②发展的总体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总的方向和基本趋势上升性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
亡,是以上升性运动为总体特征的。
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具体内容见表5-6
表5-6 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定义,区别及前途
考点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反映联系和发展相统一的决定论
(1)决定论流派之争
决定论的定义、分类及对立观点(见表5-7)
表5-7 决定论的定义、分类及对立观点
(2)因果联系(见表5-8)
表5-8 因果联系
(3)必然性和偶然性(见表5-9)
表5-9 必然性和偶然性
2.规律及其实现:从可能到现实(见表5-10)
表5-10 规律及其实现
3.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见表5-11)
表5-11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及其核心。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物质与世界)【圣才出品】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1.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见表1-1)(1)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见表1-1)表1-1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2)辩证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①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创立,标志着人们对物质的哲学理解的现代转折,并且同现代科学的发展具有一致性。
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为唯物主义乃至整个哲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2.时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①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
②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2)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形式(见表1-2)表1-2 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存在形式考点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1.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1)人类社会的产生有其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自然前提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基础,则是劳动。
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
①具体地说,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
②劳动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中国农业大学_7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 期末试题(2套)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试题(A )卷(闭卷)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学号:姓名: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一分,共30分)1、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 D )A.历史的发展是天意的体现B.英雄人物是神意或绝对精神的受托者C.杰出人物创造社会历史D.精神的力量主宰历史2、唯物史观是真理,因为它( D )A.彻底抛弃了以往的历史理论B.吸收了人类的一切文化遗产C.批判地考察了德国古典哲学D.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 B )A.唯生产力论B.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在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问题上,下述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C )A.“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B.伟人的活动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C.“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D.无伟人就无历史5、生物物种的遗传和变异表明事物内部存在着( B )A.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B.质变和量变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6、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B )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7、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 C )A.均衡论B.一点论C.重点论D.二元论8、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 A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9、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体现了( 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 D )A.不可知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庸俗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11、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圣才】

第七章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1.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1)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的区别(见表7-1)表7-1 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的区别(2)社会发展的客观性①历史合力论社会发展的自为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社会发展的现实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原因社会发展的他人活动对某人活动的制约就是生产关系对个人活动的制约,前人活动对后人活动的制约就是前人创造的生产力对后人活动及其关系的制约;在前人活动中,个人活动又是相互制约的客观性原因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见表7-2)表7-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征、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2)科学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见表7-3)表7-3 科学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密切相关,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具体内容见表7-4。
表7-4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4.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见表7-5)表7-5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考点二: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1.科学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见表7-6)表7-6 科技与科技革命2.社会革命和改革: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形式(1)社会革命和改革(见表7-7)表7-7 社会革命和改革(2)社会革命与科技革命(见表7-8)表7-8 社会革命与科技革命(3)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中的唯一决定因素,是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
“技术决定论”的错误并不在于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而在于把这种作用绝对化。
3.伟大人物:历史规律的发现者和历史任务的提出者(见表7-9)表7-9 伟大人物4.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者(1)历史的参与者和历史的创造者。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章节题库(9-12章)【圣才出品】

第九章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一、名词解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答:(1)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2)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上升为理性认识。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二、辨析题1.感性认识是在亲身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得到的,理性认识则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形成的。
因此,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答:该观点是不全面的。
具体分析如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而都属于认识范畴,都是人的认识所必需的,是不可分割的。
然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又是有区别的。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事物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特性;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能够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感性认识是在亲身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得到的,理性认识则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形成的。
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2.假象是一种错觉。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
具体分析如下: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现象和本质之间相互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是现象的内部联系。
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通常本质是直接的、正面的表现为现象,我们称之为真像,有些本质间接的、歪曲的表现为现象,我们称之为假象。
所以,无论是真像还是假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错觉是人们的一种不正确的感觉或认识,是由于主观错误导致的,属于主观范畴。
中国农业大学_72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 模拟题及答案2(2套)

模拟题一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C.德国古典哲学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A.涨潮和退潮B.日蚀和月蚀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D.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实际存在B.运动变化C.可感知性D.客观实在性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7.时间和空间( )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
这说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
这说明(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2.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4.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圣才出品】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1)哲学的定义及其要点(见表1)表1 哲学哲学的定义及其要点(2)哲学基本问题在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互相联系①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从人的认识的实际发生过程来说,只有回答了本体论的问题以后才能回答认识论的问题。
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是不能脱离本体论的。
②本体论也不可能离开认识论任何关于本体的理论,都是通过一定的认识路线而形成的,本体论总是渗透着一定的认识论。
离开了认识论,离开对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本质、认识过程进行考察的本体论必然是独断的、不可靠的。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见表2)表2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1)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见表3)表3 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2)唯心主义流派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见表4)。
表4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见表5)表5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4)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见表6)表6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考点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见表7)表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2.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1)批判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见表8)表8 批判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批判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促使马克思深入而全面地探讨了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即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2)人类的实践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李秀林-整理格式直接打印背诵版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哲及哲学的字义解释(1)哲的字义解释A、中国汉语解释:聪明B、希腊文的解释:爱智慧(philo+sophia)(2)哲学的字义解释: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2、哲学的真正含义(1)什么是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及其分类ﻫA、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ﻫB、分类:自发世界观、系统世界观(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补充):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发展的多样性(1)哲学的不断发展导致多种哲学的存在原因:A、人类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实践和科学水平的不同导致。
B、社会发展中的人们的根本利益、经济地位和分工的不同导致.ﻫ(2)哲学的二重性:A、知识体系(真理)B、意识形态(信念)(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A、发展史上的先高度融合(哲学的无所不包导致“科学之科学”的出现)而后分化(科学从哲学中的独立)B、哲学与科学的区别:第一,认识层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重在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具体知识.第二,学科特点不同: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科学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但具体性是其基本特点,因此,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
ﻫC、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第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第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补充)(1)人类面对自然的反思——我和自然关系导致精神和物质关系(2)人类自身做梦的困惑—-灵魂和肉体关系导致思维和存在关系(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真
题
一、一、名词解释
1哲学的基本问题(南开大学2015年研;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研)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人与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重要方面:
①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物质还是精神。
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它规定着哲学的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方向。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这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它所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主要包括:
①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②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是可知论。
而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统一性,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则是不可知论者。
2意识(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研)
答: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是由生物的感觉和动物心理发展而来,与高级神经系统密不可分,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②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来源于物质,对物质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物质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物质发展。
在阶级社会里,反映社会现象的意识一般具有阶级性。
3客观辩证法(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研)
答: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与发展。
4理想与现实(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现实是指一切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①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②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
现实的反映,但它不等于现实,而是现实的升华;③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它并不脱离现实,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
总之,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向现实的转变,就要把握理想的科学性,要在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人生理想。
5矛盾(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研;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研)
答: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所固有的两种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①矛盾的同一性,反映矛盾双方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表现为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等,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它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矛盾的斗争性,反映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克服的趋势,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它寓于同一性之中,和同一性不可分离。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二、简答题
1生产关系及其类型。
(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在社会有机系统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便构成了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矛盾,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关系的内涵
生产关系,又称“经济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经济结构系统,是由诸多环节或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对于生产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
①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等方面构成的。
②从再生产过程的动态上看,生产关系是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上分别形成的直接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等方面构成的。
③把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统一起来看,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五种,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核心的部分。
所有制关系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的关系,它决定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2)类型
生产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不同的类型。
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可以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而每一类的生产关系又具有多种类别与具体形式。
生产关系和社会分工有着直接的关系。
生产关系制约着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也制约着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表现为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特别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本身就是生产关系。
因为社会分工制约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发展阶段,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社会分工还制约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2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是什么?(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指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及其实在的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不同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发展的结果意味着一事物变为另一事物。
对立统一规律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固有的。
实践活动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对立统一。
只有把联系的本质理解为一种矛盾的关系,把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双方看作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我们才能理解和说明客观事物是由于自身的矛盾本性而自我运动的,才能理解和说明人的活动是由于自身的矛盾本性而自我发展的。
(2)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作为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说明联系与发展的,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揭示了联系与发展的本质,因此,它必然贯穿并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
作为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把握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辩证法是人的认识活动所固有的。
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等关系,都是对立统一关系。
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就是要以概念的矛盾运动去反映、表达“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运动,因而矛盾分析法作为人们认识活动中的根本方法,提供给人们理解现存事物及其运动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从根本上决定着新事物的不断产生与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4)辩证法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
对立统一规律从根本上决定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决定着事物从肯定自身到否定自身,推动着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在实践活动中,人以一种辩证否
定的方式促使着事物的不断发展。
人对世界的这种否定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最深刻、最复杂的矛盾关系,它本身就构成、包含并体现着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因此,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实质的唯物辩证法本身必然是批判的和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