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题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授课
时间
授课
教师
学习目标
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主要措施。
学习重点:
明清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专制统治。
学习难点:
明清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专制统治,这些措施的实施巩固了封建统治,但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渐趋衰落。
自学提纲:
知道明清帝国的更替。了解和归纳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学法指பைடு நூலகம்:
1、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分析。
2、通过表演历史短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并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3、通过人物介绍、多媒体资料、小故事、历史短剧等,增加学生的信息量。
教材梳理:
明清两朝是中华帝国的晚期。中国古代社会已开始走向衰落。明朝建立之初,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为了对日益变化的社会进行严密控制,明清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专制统治,如加强皇权、八股取士与文字狱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巩固了封建统治,但也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渐趋衰落。
A.监视B.议政C.逮捕D.处罚
3.我国古代的军机处开始设立于()。
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清康熙时D.清雍正时
4.造成晚清思想家龚自珍在诗中感叹“万马齐喑”的原因是()。
A.八股取士B.文字狱C.军机处设立D.厂位制度
简答题:
1、明清时期,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君主集权?
2、明清加强君主集权的利弊
教材第一目“明清帝国的更替”。主要讲述了这一时期的朝代更迭。第二目“皇权高度膨胀”和第三目“八股取士与文字狱”分别是从政治和思想的角度来说明明朝和清初专制统治强化的情况。
七年历史下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导学案

C、繁盛与危机并存D、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学习目标:
1.了解和归纳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认识专制统治加强、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是封建制度没落的表现。
☆自主预学【细心研读,静心思考有收获】
(一)明清帝国的更替
1.1368年,推翻元朝统治,在(今南京)称帝,国号明。朱元璋就是。此后近20年时间,扫平各种残余势力,完成了统一
2、明朝设立厂卫制度的目的是()
A、监视百官和京城百姓B、使其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C、害怕丞相的权力过大D、使君臣关系变为主仆关系
3、据史书记载,明朝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了一日。”这段史料主要反映了()
A、京官与妻子感情很好B、京官悲观
C、京官度日如年D、明朝君权空前加强,震慑百官
☆拓展延学【大胆创新,高手过招勇者胜】
(1)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什么时期形成?唐朝科举制度有什么变化?
(2)科举制度对扩大封建统治基础有什么作用?
明清两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八股取士、文字狱
初二年级历史科新知理解案主备人:邹平审核人:二次备课人:使用时间:2014.5.4学生:小组:班级:七年班
学习内容: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导学案
学与教随笔
☆归纳复学【总结反思,新知串联成树图】
☆巩固检测【勇敢展示,头脑风暴比智慧】
1、清朝设立军机处,是在()
A、康熙时B、乾隆时C、雍正时D、顺治时
A、监视百官和京城百姓B、使其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C、害怕丞相的权力过大D、使君臣关系变为主仆关系
3、据史书记载,明朝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了一日。”这段史料主要反映了(D)
第十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学习目标
• 识记明朝建立的时间;理解明朝巩固中央 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 识记并理解清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 响。
知识梳理
•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废行省,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主管地方行 政、司法、军事;罢中书省,废宰相制,使六部直接 听命于皇帝;设内阁,参与机务;委任宦官,钳制内 阁;设东厂、西厂,监督官员;设文字狱,加强思想 统治。
• 清巩固统治的措施:
康熙时设南书房;雍正时创立军机处,召内阁大臣 参与军事机要;设立文字狱。
朱璋事例
朱元璋事例
清朝皇帝的事例
课堂练习
小结
• 三省六部制 • (隋唐) 内阁制 (明) 军机处 (清)
皇权逐渐加强
课时导学案历史 明清两朝的专职统治

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第 12 课第 1 课时导学案授课人:班级姓名
12.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归纳小结:1、知识要点
2、思维方法三、当堂检测
1、中国古代设丞相与废丞相的两个皇帝是()
A秦始皇、明太祖B秦始皇、明成祖
C秦始皇、隋文帝D隋文帝、雍正帝
2、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会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一些专制措施,如“焚书坑
儒”、“独尊儒术”、“文字狱”等等。
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巩固君主专制
C压制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3、下面是七年级的某位同学对清代文字狱的解读,其中最准确的是()
A专门关押知识分子的监狱
B从文句中罗织罪状,以迫害知识分子的冤狱
C为加强文化专制而成立的监督机构
D封存违反皇帝旨意书籍的地方
4、明太祖所设立的直属中央的派出机构三司中,分管行政的是()
A按察司 B都司 C、民政司 D布政司
四、我的收获
五、作业
《绩优学案》当节课
课堂重点笔记。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14—21课)知识总结

【部编历史·复习干货】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4—21课)知识总结裴云慧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一)政治——全面改革官制目的:朱元璋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强化皇权。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从而分散行省的权力;(二)思想教育——八股取士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格式:“八股文”影响:弊:①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②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③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特务机构——设锦衣卫和东厂目的:为了监视官民,强化皇权,巩固专制统治。
措施: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合称为“厂卫”。
影响:这些特务机构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是明朝强化皇权的表现。
※※明朝强化皇权的影响:①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②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
※※戚继光的精神:不畏强敌、勇于抵抗、捍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①抗倭战争是正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②人民支持,各军队配合;③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④戚继光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背景:16世纪,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侵略我国沿海地区概况: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五、艺术明朝后期最富盛名的戏剧家汤显祖,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有力的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清入关后以北京为首都,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非法定
侍从顾问,只有票拟权无决策权
职权
不同 对皇权作 用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宰相 内阁首辅
相
同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宰相制度赋予 一级决策者 要经皇帝及 大臣商议 制约皇权 皇帝个人信任 侍从咨询
权力来源 不 职 责 任 免 同 对皇权影响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贾谊和汉文帝谈话,不觉膝之前席, 可见都是坐着的。唐初的裴监甚至和高祖共坐御榻,十八学士在唐太宗面 前也都还有坐处。可是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在皇帝面前 无坐处,一坐群站、三公群卿立而论政了。到明清,不但不许坐,站着都 不行,得跪着奏事了,清朝大臣上朝得穿特制的护膝,怕跪久了吃不消。
材料二:
胡惟庸案大捕杀
——明太祖《皇明祖训》 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丞来自胡惟庸骄恣擅权1.原因
(1)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2)历史原因:吸取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的教训; (3)具体(现实)原因:废行中书省,在地方上设三司使,集地方权力于 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4)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2.措施 (1)诛杀宰相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兼并相权; (3)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课堂设问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进行批示。
康熙御笔
清代皇帝的批红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内侍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不能对皇权起 制约作用。
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
明清政治知识点总结

明清政治知识点总结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朝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本文将从明清两代的政治结构、官制体系、科举制度、王朝衰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希望对大家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制度有所帮助。
一、政治结构明朝的政治结构是由皇权、地方和官员三者相互制衡的政治结构。
皇权是明朝政治的核心,但在实际运行中,皇帝的权力受到严格的制约。
朝廷设立有内阁等一系列机构,负责制定政策和处理日常政务。
另外,朝廷还设有军机处和东厂等机构,负责军事和安全事务的处理。
而地方政权则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地方官员具有一定的自治权。
这种政治结构保证了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但又不至于让皇帝的权力过于集中。
清朝政治结构则是集权式的政治结构。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官员和地方政权都受到皇帝的严格控制。
清朝设立有内阁、六部等一系列机构,负责处理朝廷政务。
地方政权则由巡抚、知府等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地方政权也完全受制于朝廷。
二、官制体系明朝和清朝的官制体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明朝设立有“九品中正制”,官员按照品级分为九品,按照中正制的原则进行选拔,这种选拔方式以品行为重,试图排除贪污和腐败的官员。
清朝则设立有“科举制度”,官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岗,科举制度使得清朝政府选拔的官员更多元化,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成为官员。
三、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
明清两代都使用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实质上是一个以经世济民为目的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借助于科举考试,政府可以选拔到有才能的官员,促进了政治精英的培养和选拔。
科举制度也使得社会上层流动更加便利,培养了大量的政治精英。
四、王朝衰落在明清两代,王朝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明朝,皇位继承问题一直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
明朝后期,明朝皇室内部的斗争和朝政腐败等问题使得朝廷不得不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最终,明朝在农民起义和外敌侵略的双重打击下,最终灭亡。
在清朝,由于政治腐败和民族矛盾等问题,清朝的统治集团也开始面临种种挑战。
初中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分析

六部处理朝政 , 设置锦衣卫 , 以八 股取士 以及 明成祖 迁都 北京 、 实
行削藩 、 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
通过联系 以往封建王朝加强 中央集权 、 习 , 理解 明朝加强 君权的特点 , 养学生 用 培
联 系的观 点 , 综合 分析 、 比史 实 的能力 ; 过对科 举制 度 的评 对 通
4 成祖继续执行削藩政策 。( 朋 中央集权 ) 三、 靖难之役和迁都 北京
价, 提高学生运用辩证 的两点论 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在 中央 , 除丞相 , 废 撤销 中书省 , 分权六部 。( 充 内阁制度的 补
依据课 程标准编写 的教科 书《 中国历 史》 七年 级下册第 三单 知识 )
元的 主题 是“ 统一多 民族 国家 的巩 固和社会 的危机 ” 第 1 , 5课是 《 明朝君权的加强》 以人民教 育 出版社教材为例 ) ( 。本课与单元 主
22 月8 0 年5 日 1
新. ・ i 譬 中学 罘
初 中七 年级下 册 第 1 5课 ¨ 朝 君 权 的 加 强 ’ 明 。
教 学 分 析
文, 朱怀念 王晓冬
《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出:一 、 指 “ 中国古代史 ( ) 七 统一多 晰、 明了( 下) 如 : 民族 国家巩固与社会危机 , 了解 明清两朝加强专 制统治的主要 要 措施 。” 一句话要求 , 但要使学生理解并 掌握加强专制统治 的主要
措施 , 首先要 让学生知道 明清两朝 是怎么建立 的 ; 次是 为什么 其 要加强专制统治?再次是所制定 的措施是 怎么加强专制统治 的? 对当时社会 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而,这微不足道的地菍却真正地让我懂得,执着才是生命的底气,淡然才是快乐的源泉,在茫茫旅途中,遭遇千难万险无需可怕,做到最美不过心淡然,喜欢岁月里的清欢,不把忧思挂眉间,捧 一颗清澈的心,人们捧上了天,以唯美的包装,不菲的价格摆放在了超市最显眼的橱柜上。而那地菍却一直没被人理会,从结果能力,开花条件,囗感和营养价值等各方面衡量, 我想,地菍算是上等佳品。当然,这些我说了不算。此外,我外公还跟我讲过地菍还具有药用价值,全株包括根叶都可入药,清热解毒,舒筋活血……内服外敷都可,可谓全身都是宝呀!为此,我还亲 自翻阅了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验证了外公的说法。尽管地菍全身上下都是宝,可她还是没能走进人们的视线里,得到重视。但她不气馁、不言败,她不卑不亢,一如既往地匍匐在地,开着花, 结着果,守护着贫瘠的土地走过一年又一年的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