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溜索 (2)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7课《溜索》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7课《溜索》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溜索》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多篇小说,对这一体裁已经比较熟悉。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在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理解小说的主题及其社会意义,并进一步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溜索》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与之间的现代小说《孔乙己》以及讽刺小说《变色龙》,在风格、情节、语言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我们需要进行比较学习,来深入理解《溜索》的独特魅力。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本单元小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有梳理情节的能力和简单的语言赏析能力。

《孔乙己》、《变色龙》重点讲解了依据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已经能够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初步理解主题。

但学生对笔记小说接触较少,需要教师的引导来理解文本的艺术创作手法。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目标预设】1、淡与不淡——分析小说情节2、变与不变——辩证人与环境3、我与无我——品读叙事角度4、简与不简——感受语言魅力【重点、难点】1、通过比较阅读,分析小说情节,感受环境描写,挖掘人物形象。

2、通过带入式阅读,品读叙事角度,领悟作品魅力。

【设计理念】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欣赏小说作品,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作品的魅力。

2、小说的教学一要紧扣“三要素”感受和剖析小说文本,二要坚持把阅读感受转化成表达。

3、不同作家的小说作品也各具特色,比较是深入了解文本特色的有效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从而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够表达出来是设计本课的基本理念。

【设计思路】在已知的基础上接触未知,用已有的小说阅读经验和体验去阅读新的文本是简单快捷高效的方式。

本课我们会一直用已学过的小说和文言文来辅助品读,在比较中将本文向深度和广度探究,以期能有不同的收获。

溜索-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溜索-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溜索-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溜索”这个词汇在课文中的意义及引申义。

2.能够提炼课文核心内容。

3.能够运用“溜索”的相关知识拓展思路。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合作完成作业。

2.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获取深层次的信息。

情感目标1.培养对极限运动的认识和态度,争取避免盲目模仿。

2.感受“守望相助”的热血和正义。

二、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设备、黑板、白板笔、英文互译、PPT笔记。

2.学生:课本、钢笔、笔记本电脑。

三、教学过程导入1.导入课题,让学生探究极限运动。

2.引入通识题材,让学生理解极端运动对人体和神经系统的影响。

3.以滑翔、街头运动为例,加深学生对运动的理解。

阅读课文1.通过导入,让学生掌握文本提纲。

2.让学生准备熟悉课文,获得基本信息。

3.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一步分析文本,让学生掌握文本深层信息。

4.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的核心词语。

学生分组演练1.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学习如何进行极限运动。

2.分组讨论和探讨,让学生合作完成作业,并发挥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

3.通过实践探究,让学生提高对“危险”科学控制的能力。

课堂总结及思考1.让学生提高对极限运动的认识和态度,争取避免盲目模仿。

2.让学生感受“守望相助”的热血和正义。

四、教学方式1.以导入,让学生探究极限运动,引入通识题材,让学生理解极端运动对人体和神经系统的影响;以滑翔、街头运动为例,加深学生对运动的理解。

2.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获得基本信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一步分析文本,让学生掌握深层次信息,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的核心内容。

3.分组进行演练,让学生合作完成作业,提高对“危险”科学控制的能力。

4.总结课堂,让学生提高对极限运动的认识和态度,感受“守望相助”的热血和正义。

五、教学扩展1.课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相关视频或资料,进行研究。

2.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极限运动想法或者加强掌握相关知识的方式,分享给同学或家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溜索》教学设计(第2课时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溜索》教学设计(第2课时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本单元课文都是小说,有教读课《孔乙己》《变色龙》,自读课《溜索》《蒲柳人家》。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梳理小说情节,关注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了解作品中折射出的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理解小说的主题;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不同风格的小说写人手法的异同;品味欣赏小说的语言,把握小说的不同风格,提高文学鉴赏力。

《溜索》选自于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

小说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溜索的场景。

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而是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塑造了高山深涧中马帮首领等人强悍勇猛的形象。

文章篇幅不长,寥寥几笔,人物身姿神情毕现。

在学习《溜索》之前,已深入分析了《孔乙己》和《变色龙》,所以我将《溜索》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位在了在赏析阿城的语言特色中进行文本分析。

【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下期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是熟悉的。

七年级时学过《植树的牧羊人》,八年级时学过《社戏》,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小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和《孤独之旅》,九年级下册又有《孔乙已》和《变色龙》。

对于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学生是熟悉的。

在这样反复学习小说的基础上,自读课《溜索》让学生在第一课时根据小说三要素,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完成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环境描写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应该是可行的。

而阿城的语言特色和文章的深层意蕴是初中语文课本中难得一见的,第二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品析语言贯穿文本分析,学生探究文章深层意蕴应该可以实现。

【教学目标】1.“小”“大”之辩,理解小说主题。

2.品读文本,探究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语言特色。

明确:写出鹰平稳飞行的从容淡定,侧面表现溜索位置之高、峡谷之深、溜索之险。

也映衬了瘦小汉子的勇敢镇定。

第 24 段: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7.溜索》研讨课教案_18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7.溜索》研讨课教案_18

《溜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体会笔记小说语言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1.请学生概括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故事情节。

2.品味文字,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表现手法,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赞美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勇气,学习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和体会笔记小说语言的写作特点。

难点:理解对比、映衬表现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方法:1.标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标注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师准备:1.准备与课文相关的PPT课件。

2.对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进行预设。

学生准备:1.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2.查找有关溜索、怒江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课前欣赏一段溜索的视频)刚才的视频中山陡谷深,悬崖万丈,一根索子扯住两岸石壁,此情此景令我们惊叹,更令那些牛马皮肉乱抖。

大家看完视频后的感觉如何?(生:恐怖、惧怕……)可有那么一群人却身手矫捷,无所畏惧,首领更是沉着冷静,举手投足间尽显英雄本色。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群马帮汉子,走进阿城的小说《溜索》,去感受那般惊险。

二、新授1.认识作者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作家、编剧。

其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惯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

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2.字词检验鬃(zōnɡ)脑髓(suǐ)一睹(dǔ)滇西(diān)驮子(duò)锱铢(zī zhū)黏汗(nián)盘桓(huán)顷刻(qǐnɡ)蓦地(mò)战战兢兢(jīnɡ)3.出示学习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溜索 优秀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溜索 优秀教案

7*溜索1.阅读小说,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

(重点)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领悟作者写人的手法。

(重点)3.分析小说简洁凝练的语言,选词炼字的方法。

(难点)朗读法;合作法;探究法。

2课时第1课时【情景导入】导入新课:怒江大峡谷,历来是人们谈之色变的天险。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这里更是死亡之谷。

然而,一群马帮汉子,一根溜索加上一颗勇敢的心,天堑在他们眼中如同平地。

今天,我们在阿城的小说《溜索》中,去寻找这样一帮矫健勇敢的汉子。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当代著名作家。

其作品集《棋王》,共包括三个中篇《棋》《树王》《孩子王》和六个短篇《会餐》《树桩》《周转》《卧铺》《傻子》和《迷路》。

2.字词积累锱.铢.(zī zhū)瞟(piǎo)盘桓.(huán)顷.刻(qǐng) 千钧.(jūn) 战战兢.兢(jīng)顷刻:指片刻,表示行动或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

盘桓:盘旋;曲折回绕。

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阅读感知】1.阅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的经过。

2.再读课文,理清小说的层次。

第一部分(1-6):怒江的高峻、险恶。

第二部分(7-22):领队带领驮队与我一起过溜索的经过。

第三部分(23-25):过溜索之后,“我”的所见所感。

【合作探究】一、分析环境描写。

1.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怒江峡谷,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1)运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底“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2)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注意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3)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方面的细节描写充分抒写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让读者如临其境。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溜索》选自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小说情节较为简单,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汉子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历。

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提到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

这些对学生而言,充满吸引力,容易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而小说的作者阿城则更具传奇色彩,他的文章文笔洗练,短小精悍,语句简洁明快。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情节、叙述等一般知识已经了解,这些内容可简化处理。

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导语强调“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大部分学生预习时,疑惑都在《溜索》的语言特质和小说风格上。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对小说多样性的特色认识。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读品味法、语言揣摩法【课前自学】1.通读全文,疏通生字词。

2.画出文章描写“首领”和“鹰"“牛”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3.仿照旁批,选择喜欢的句子做批注,并思考以下问题:(1)马帮汉子们在怎样的环境下渡过怒江的?(2)马帮渡江时,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特点?(3)马帮溜索渡江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根溜索长天挽,几座青峰好梦盘。

天堑高飞惊险过,横空飘荡一弹丸。

"溜索是一种原始渡河工具。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阿城一起体验溜索的感觉。

二、明确学习目标1.出示学习目标2.齐读学习目标过渡:香港书评家、作家梁文道曾说:“阿城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

溜索

溜索
高潮(18-20):“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1-25):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三、再读课文,探究感悟
交流课前积累
指名读、齐读
指名分段读课文
随文批注行文思路
初三语文课时设计活页纸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方法
备课札记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第一人称的“我”,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驮队的首领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驮队的首领。
2.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主人公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
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3.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①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
②角度二:领队和汉③角度三: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
四、三读课文,总结写法
1.用词精妙传神。
2.比喻新奇,构思巧妙
3.灵活运用衬托手法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从文中找相关句子,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主题
板书设计:
总课题
第二单元
总课时
9
第1课时
课题
溜索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
3.赏析小说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方法
备课札记
一、新课导入
1.导语: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溜索》课程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溜索》课程教学设计

《溜索》教学设计一、文本分析《溜索》这篇小说故事很简单,记述的是“我”跟随马帮,乘着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

作者阿城,原名钟阿城,他的文章文笔洗练,有古意;小说独具特色,短小精悍,语句简洁明快。

此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传神凝练的语言,表现了滇西马帮的生活。

文中运用大量的环境描写突出怒江大峡谷的高峻险恶,进而烘托出马帮人物的粗犷和野性。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本单元小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有梳理情节的能力和简单的语言赏析能力。

《孔乙己》、《变色龙》重点讲解了依据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已经能够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初步理解主题。

但学生对笔记小说接触较少,需要教师的引导来理解文本的艺术创作手法。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三、教学目标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品味语言,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力。

四、教学难点品味笔记小说语言,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个微视频《溜索》。

明确:观看微视频《溜索》,一是了解怒江大峡谷及西南高原地区的地势特点,二是了解溜索这一交通工具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环境。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全文。

(三)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感受其情节特点。

1.通过我们对小说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明确小说三要素为人物、情节和环境。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梳理两篇文章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的异同。

明确:《溜索》整个人物主要围绕马帮及马帮首领展开,并且人物形象塑造比较分散,情节单一,即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本文另一特点在于运用大量环境描,刻画了怒江大峡谷的陡峭、艰险,烘托出峡谷险峻的气势。

环境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人,特别是马帮汉子的彪悍和野性。

3.请你根据我们表格中梳理的文章层次,把相应的人物言行摘取出来,按事件发展阶段,小组合作完成相应环境的示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溜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

2.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3.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二、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

发表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1—9):“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3—25):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四、细读感悟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第一人称的“我”,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驮队的领队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

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明确:驮队的领队。

2.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主人公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

①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领队从容不迫、
胸有成竹的性格。

②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

④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

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小结:领队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3.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分享,说明分享理由。

①用词精妙传神。

小说开篇写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用“磕”字,不用“打”“抽”等词,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系,表现出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

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

“绝壁”本是静止不动,但在马帮的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地垂下去”的,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有力的铺垫。

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第二次,“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

这岸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
②比喻新奇,构思巧妙。

“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喻为“极稠的粥”,多么新颖别致的比喻啊!
再如,“首领与两个汉子走到绝壁前,扯下裤腰,弯弯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几尺,就被风吹得散开,顺峡向东南飘走。

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细细流着”。

这里作者将马帮汉子对怒江撒尿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而且将“万丈下的怒江”喻为“像是一股尿,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很有表现力。

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不用这样的比喻,似乎难以表现出来,这就是阿城语言艺术的高明之处。

③灵活运用衬托手法。

文章对牛在靠近怒江、准备进行溜索以及溜索中和溜索后的表现都不遗余力的进行描写,衬托出怒江的险峻,溜索的刺激震撼。

通过“我”的反应和感受来衬托马帮汉子的身手矫健、无所畏惧等。

④人物语言简洁明快,干净洗练。

“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道:‘不消。

’”多么简洁的对白!汉子们之间的默契,尽在不言中。

再如,“首领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

’”每句对话,惜墨如金,又鲜明地突出了马帮汉子彪悍而朴讷的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