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翻译--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方法中文版-精品

合集下载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毛细管电泳法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
毛细管电泳是带电粒子在 电场力的驱动下,在毛细 管中按其淌度或和分配系 数不同进行高效、快速分 离的电泳新技术,也称为 高效毛细管电泳。
20世纪30-40年代 蒂塞利乌斯 (A.W.K.Tiselius) 建立了移动界面电泳,将电泳发 展成分离技术 获得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
实验中,只发生电泳时有效淌度
μef =υef ﹒ (L /V) =( l / tm )﹒(L /V)
毛细管有效长度
迁移时间 毛毛细管细电泳管法 总长度
电压
2 电泳和电渗
电渗
与固液界面的双电层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毛细管壁双电层的扩散层中的阳离子,相对于毛 细管壁的负电荷表面,形成一个圆筒形的阳离子鞘, 在电场作用下,溶剂化了的阳离子,沿滑动面与紧 密层作相对运动,携带着溶剂一起向阴极迁移,便 形成了电渗流(electroosmotic flow , EOF)。
1981年 J.W.Jorgenson,K.D.Lukacs实验上和理论 上为毛细管电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一世纪后二十多年分析化学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的分离 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
毛细管电泳的原理 分离模式 进样与检测 毛细管电泳的应用
一 毛细管电泳的原理
1 装置
电极 缓冲液
毛细管
数据处理
毛细管电泳法
2 电泳和电渗
µeo正比于Zeta电势和介质的 介电常数
改变电渗流的方法
反比于介质的黏度
Zeta电势正比于双电层厚度 和界面有效电荷密度
1. 改变外加径向电场
反比于介质的介电常数
2. 改变缓冲液成分和浓度
Zeta电势
3. 改变缓冲液pH 4. 加入添加剂

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泳
根据 Gidding 方程,分辨率 R 定义为:
R
n u 4 u
n — 理论塔板数 Δ u/u — 两组分的相对迁移速度差
对上面的公式处理,可得:
VLd 1/ 2 R( )( )( ) DL( eo ) 4 2 1
由公式可见:R 并非随操作电压线性增加,而是 与操作电压的平方根成正比。
操作电压的增加受到焦耳热的限制。
20.2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一、毛细管电泳的分类
二、毛细管区带电泳法
三、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四、凝胶毛细管电泳法 五、毛细管电色谱法
一、毛细管电泳的分类
按分离模式可分为三大类 毛细管区带电泳 √ 电泳型 毛细管凝胶电泳
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
色谱型 毛细管电色谱
电泳/色谱型
2.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
1981年,Jorgenson和Luckas,用75m内径的石 英毛细管电泳分离了丹酰化氨基酸,柱效高达 40万/m,使电泳技术发生了根本变革,迅速发 展成为可与GC、HPLC相媲美的崭新的分离分析 技术——高效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电泳:使电泳过程在散热效率极高的毛细 管内进行,使焦耳热效应减小,能使用高电压, 全面改善分离质量和提高分析速度。
• (3)缓冲溶液的浓度和离子强度(影响Zeta 电势)
三、 表观淌度
• 在毛细管电泳中同时存在电泳流和电渗流,所以带 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由两者同时决定,可表 示为:
uap uef uos (ef os ) E
ap ef os
•uap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观迁移速度
•ap —表观淌度
2.引起带展宽的因素
电渗的流型:呈塞状扁平流型
扁平流型是毛细管电泳获得高分离度的重要原因 之一,是理想状态。

sebia capillarys2 fp电泳仪简介

sebia capillarys2 fp电泳仪简介

毛细管血红蛋白检测
将样品架放入仪器 (样品管,稀释杯)
自动检测血红蛋白
415nm紫外光直接检测
仪器自动定量给出结果
毛细管血红蛋白检测 仪器自动完成以下的操作
条码识别 血样混匀
样品吸样稀释, 溶解红细胞, 电泳
2. 仪器启动

启动电脑, 显示器, 打印机和全自动毛细管电泳CAPILLARYS 2 (在 仪器后面的按钮). 双击 PHORESIS 图标启动软件. 然后会出现下面的提示窗 :

EDTA抗凝管 ≥ 2 mL 一周内完成检测 避免溶血
1. 内容描述

Sebia Capillarys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为我们 带来了区带电泳技术的自动化操作. 该系统 的全自动操作包含以下步骤: 仪器启动, 工作程序转换, 样品分析, 试剂更 换, 周保养, 质量监控, 仪器关机等程序的全 自动操作.
将样品架放入仪器 (样品管,稀释杯) ▲试管必须条码方向向外! ▲稀释小杯上下前后必须正确!
结果判读界面
6.

周保养


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CAPILLARYS每周必须要进行一次维护保养以便于 使仪器更稳定的运行(参阅 § 毛细管CAPILLARYS 操作手册7.2.). 借助于100号 试管架, 通过下面的两步操作进行维护保养 : 在1号位放置试管,加入CAPICLEAN 600µ L + 蒸馏水 600µ L。 放上绿 色稀释小杯。加入按1 :10配好的wash solution(即上机试剂瓶中的浓 度),每孔加入100µ L。 会出现下面的提示窗口 :
图谱清晰、区带式自动识别 自动定量,与Hb E、Hb C等完全分离 准确定量HbH、HbBart’s、HbCS、HbA2等 同时进行α、β地贫的筛查 高分辨率,精准分离Hb变异体 完整的质控解决方案 图谱永久保存,无限储存,可打印图谱报告 200余种血红蛋白变异体在线数据库

药物分析中的新型药物残留检测方法

药物分析中的新型药物残留检测方法

药物分析中的新型药物残留检测方法在现代药物分析领域,药物残留检测一直是一个关注的焦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药物残留检测方法,使得药物残留的检测更加准确、可靠。

本文将介绍一些近年来涌现的新型药物残留检测方法,并简要分析其原理和应用,以期能够对药物残留检测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毛细管电泳法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是一种基于溶液中带电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迁移速率差异实现分离的方法。

它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点,因此在药物残留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该方法可以通过调节电流、电压、温度等条件来优化分离效果,并可使用不同的探测器进行检测。

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结合了气相色谱和质谱两种技术的优势,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等特点,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残留检测方法。

它通过气相色谱将样品中的物质分离,并通过质谱进行精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可同时检测多种药物残留。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是一种使用液相为动力相的色谱分析技术。

它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等特点,在药物残留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该方法可通过调节流速、柱温等条件来优化分离效果,并可使用不同的检测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四、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ERS)是一种基于表面增强效应的光谱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分析快速等特点。

该方法通过在金属纳米颗粒的表面形成高度增强的电磁场,使得样品的拉曼散射信号得到增强,从而实现对药物残留的检测。

五、生物传感器法生物传感器法是一种基于生物分子与目标物质的特异性相互作用,通过传感器转化成信号的技术。

毛细管电泳和毛细管电色谱

毛细管电泳和毛细管电色谱
用于水体、土壤、空气等环境 样品中污染物和农药残留的检 测,有助于环境保护和治理。
其他领域
毛细管电泳还应用于食品分析 、冶金、地质等领域,可用于 金属离子、矿物成分等的分离
和检测。
02 毛细管电泳技术
CHAPTER
进样技术
压力进样
通过施加压力使样品进 入毛细管,适用于大体
积样品。
电动进样
利用电场力驱动样品进 入毛细管,适用于低粘
电解质浓度
影响电场强度和离子迁移率。
温度
影响分子热运动和扩散系数。
毛细管材料和内壁处理
影响样品在毛细管内的吸附和分离效 果。
03 毛细管电泳实验
CHAPTER
实验流程
安装毛细管
选择合适的毛细管,将其插入 仪器,确保密封良好。
运行实验
设定合适的实验参数,如电压、 温度、检测波长等,开始实验。
准备毛细管电泳仪
进系统
用于将样品注入到毛细管中。
实验材料
毛细管
具有微米级内径的玻璃或石英管,是电泳的分离通道。
电解质溶液
用于提供电泳所需的离子环境。
样品
待测物质,需进行适当预处理。
清洗液
用于清洗毛细管和仪器,保持实验的准确性。
04 毛细管电色谱简介
CHAPTER
定义与原理
定义
毛细管电色谱(CEC)是一种将高效电泳分离与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相结合 的分离技术。
亲和电泳
利用特异性亲和作用进行分离 ,如抗体-抗原、酶-抑制剂等

检测方法
紫外可见光谱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检测分离出的组分。
电化学检测
利用电化学方法对分离出的组分进行检测。
荧光检测
利用荧光物质标记待测组分,通过荧光信号 进行检测。

毛细管电泳分析检测氨基酸

毛细管电泳分析检测氨基酸

灵敏度高
毛细管电泳结合紫外或荧光检 测器,可实现高灵敏度的氨基 酸检测。
操作简便
毛细管电泳设备简单,操作方 便,适合于实验室和现场分析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新型分离模式开发
研究开发新型的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 以提高氨基酸的分离效果和检测灵敏 度。
联用技术
将毛细管电泳与其他检测技术联用, 如质谱、核磁共振等,实现氨基酸的 高精度和高灵敏度分析。
毛细管电泳能够区分氨基酸的异构体,如D型和L型氨基酸。
未知物筛查
通过与标准品比对和数据库比对,可筛查未知氨基酸及其相关化 合物。
04 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前景与挑战
CHAPTER
技术发展与改进
高效分离
微型化与便携化
通过优化毛细管电泳的条件,如电解 质浓度、pH值和分离电压等,提高氨 基酸的分离效率,缩短分析时间。
电化学检测器
开发新型电化学检测器,如安培检测器和电导检测器等,利 用电化学反应将氨基酸转化为可测信号,实现直接、快速的 氨基酸检测。
提高检测灵敏度的方法
优化进样技术
通过改进进样方式和优化进样参数,减少进样误差和背景干扰, 提高检测灵敏度。
信号放大技术
利用化学或生物放大技术,如酶放大、抗体放大等,将氨基酸信号 放大,提高检测灵敏度。
预富集技术
利用毛细管电泳的预富集技术,对氨基酸进行富集和浓缩,提高其 浓度水平,进而提高检测灵敏度。
05 结论
CHAPTER
毛细管电泳在氨基酸分析中的优势
高分离效率
毛细管电泳采用微米级别的分 离通道,能够实现高效率的分
离,缩短分析时间。
样品需求量少
毛细管电泳技术需要的样品量 较少,适用于珍贵样品的分析 。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测定蜂胶中的黄酮和酚酸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测定蜂胶中的黄酮和酚酸
改变运行缓冲液硼酸盐的酸度 ,测定槲皮素 、 乔松素 、高良姜素 、咖啡酸 、对香豆酸和阿魏酸的分 离度与缓冲液的酸度的关系 (混合标准溶液的浓 度 : 槲 皮 素 : 110 ×10 - 5 g /mL , 乔 松 素 : 210 × 10 - 6 g /mL ,其余均为 210 ×10 - 5 g /mL ) 。在 pH910 时 ,高良姜素和阿魏酸的分离度较差 ,随着 pH 的 增大 , 各 组 分 的 分 离 度 增 加 而 迁 移 时 间 延 长 , pH912时 ,各组分能达到基线分离 ,再增大 pH 值 , 分离度没有明显改善而迁移时间显著延长 。因此 选择 pH912为运行缓冲液酸度 。
此外 ,缓冲液浓度是影响被测物迁移时间和分 离度的另一重要因素 。迁移时间和分离度随缓冲 液 浓 度 升 高 而 增 大。然 而 较 高 的 浓 度 ( > 50 mmoL /L )会引起被测组分的峰电流降低 , 产生较高的焦耳热 ,影响分离度和重现性 。综合考 虑峰电 流 、分 离 度 、分 析 时 间 和 缓 冲 容 量 , 选 择 50 mmoL /L (pH为 912)的硼砂为运行缓冲液 。 21113 分离电压和进样时间 改变分离电压 ,测 定槲皮素 、乔松素 、高良姜素 、咖啡酸 、对香豆酸和 阿魏酸的迁移时间与分离电压的关系 (混合标准 溶液的浓度 :槲皮素 : 110 ×10 - 5 g /mL ,乔松素 : 210
Vol130. No. 3 2011 - 3
80%甲醇 ,超声提取 30 m in,于 4 ℃静置过夜 ,经 0122μm 聚 丙 乙 烯 滤 膜 过 滤 , 滤 液 于 4 ℃避 光 保存 。 2 结果与讨论 211 电泳条件的选择 21111 检测电极电位 改变检测电位 ,测定槲皮 素、乔松素 、高良姜素 、咖啡酸 、对香豆酸和阿魏酸的 峰高与检测电位的关系 (混合标准溶液的浓度 :槲皮 素 : 110 ×10- 5 g /mL ,乔松素 : 210 ×10- 6 g /mL ,其余 均为 210 ×10- 5 g /mL ) 。提高检测电极电位峰电流 升高 ,峰电流在 + 0160 V 处快速上升 , 至 + 0190 V 后峰电流上升幅度减小 ,继续提高电极电位虽然可 以提高峰电流 ,但此时本底电流大幅增加 ,噪音明显 提高。综 合 考 虑 选 择 检 测 电 位 为 + 019 V ( vs. SCE) ,此时信噪比较高 ,电极的稳定性较好 。 21112 运行缓冲液的酸度和浓度 本实验选用硼 酸盐作为运行缓冲液 ,因为在碱性溶液中硼酸会与 多酚中的邻二酚羟基或邻二醇羟基形成配合阴离 子而增加溶解度 ,减少了因吸附造成的峰拖尾等 影响 。

色谱分析法第九章 毛细管电泳法简介-精品文档

色谱分析法第九章 毛细管电泳法简介-精品文档

5)CGE中使用改性剂
9.5.4毛细管等电聚焦(CIEF) 1)毛细管等电聚焦原理
毛细管等电聚焦属于毛细管电泳中的一种聚焦技术类型,其溶
质通常是蛋白质,分离基于蛋白质等电点(PI)的差异。毛细管内充 满两性电解质和蛋白质溶液,加上一个电场,在毛细管中产生一个
pH梯度。各种蛋白质因为它们的等电点不同,而在毛细管内聚焦为
图9.6 溶质通过毛细管的顺序
图9.7阳离子、中性分子、阴离子 的电泳谱图
8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1)电渗流的作用 2)电渗流的产生
图9.8 电渗流的产生
9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图9.9 不同驱动力的流型和相应的谱带峰形 3)电渗流的速度和迁移率 (1)电场强度
(2)缓冲液的pH值
子的尺寸和离子所带电荷的大小和符号。
2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图9.1 毛细管电泳示意图 9.1.2区带电泳 9.1.3引起区带扩散的因素 9.1.4管的直径对对流扩散的影响
9.1.5介质中的电泳
9.1.6毛细管电泳
3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9.2毛细管电泳体系 9.2.1概述 从概念上来讲,毛细管电泳体系比较简单。如图9.2所示,其 主要组成有样品池、入口池、出口池、毛细管、检测器、高压电 源、数字结果处理设备,如一台分析仪或一台计算机。
许多狭小的区带。毛细管内的溶液在动力作用下通过检测器而产生 电泳图。
15 页
退出
色谱分析法
出版社 社文分社
2)毛细管内形成pH梯度 3)等电聚焦
图9.13 CIEF分离机理示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methods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d applications to inorganic species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方法在无机元素中的应用电化学检测法在毛细管电泳和无机元素中的应用摘要:本文论述了毛细管电泳的三种电化学检测即电导检测法、安培检测法和电位检测法,并与较常见的光学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

详细介绍了三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其实现方法,同时介绍了它们在无机元素分析物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字:电化学检测、毛细管电泳;无机阴离子、金属阳离子。

目录:1.简介--------------------------------------------------------------12.电导检测法--------------------------------------------------------2 2.1原理----------------------------------------------------------2 2.2实现方法------------------------------------------------------3 3安培检测法--------------------------------------------------------63.1原理----------------------------------------------------------6 3.2实现方法------------------------------------------------------6 4电位检测法--------------------------------------------------------54.1原理----------------------------------------------------------9 4.2实现方法------------------------------------------------------9 5在无机元素中的应用------------------------------------------------9 6总结-------------------------------------------------------------10 7参考文献---------------------------------------------------------10 1.简介毛细管电泳的检测方法通常采用光学方法(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法),而毛细管电泳的三种电化学检测法即电导测定法、安培检测法、和电位测定法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一种替代方法,尽管目前开发的还相对较少。

相对套色板离子法来说(其他和以前一般化的检测方法)他主要借助于电导性能而不是运用光学方法。

由与针对毛细管中更小体积细胞的光学检测变得更加困难,而且事实上许多离子也不能直接由光学方法直接检测到,或许当人们意识到这些的时候会感到很惊讶。

关于这一情况或许有两种解释。

首先由于高性能流体套色板的广泛应用,我们在毛细管电泳中通常采用光学吸收检测法,许多毛细管电泳仪器制造商似乎已经走上这一路线并且将其纳入他们已有的毛细管电泳仪器检测中去了。

其次应由于可分离的高电压与电化学检测有着本质的矛盾,在以前,通常借助于精密的设计来克服这一问题,但在最近几年,通过设计正确的系统,这不再成为问题。

三种不同的电化学检测方法有一个共同的本质上的特点,那就是比光学检测要简单的多。

我们可以直接得到电信号而不用借助于中间参数(例如光学检测法中的辐射强度)。

检测器仅仅包含三个或更少的小电极和一些非常简单的电路,而光学检测法需要有光源、单色光镜、光学检测器和光学聚焦。

在光学检测法中,细胞的体积大小直接影响到光信号的传播路径,也正是因为此,需要求毛细管的直径应尽可能的大。

而对于电化学检测法,细胞的体积大小仅仅影响电导率的测量。

在安培检测法中,影响信号的只是电极的位置,而细胞的大小则限制在可应用的样品体积内;在电位检测法中,信号与传感器的大小、细胞的体积和毛细管的直径完全无关。

但是另一方面,在光学检测法中,我们可以在应用于毛细管的可分离电压中设计完全绝缘而不受可分离电压干扰的光电隔离检测器。

电导检测法可以被认为是大众化的方法,而安培检测法则受到电活化离子的限制,电位检测法对于一些变化多样的小离子来说则无能为力。

安培检测法有非常低的检测限,而光学检测法的吸收性和荧光性的测量也受到表现出不同属性的离子的限制。

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经常用间接的光学方法取代直接对分析物的检测而进行辅助检测(强制来获得整体的中性电荷)。

当分析物不能被直接检测到的时候,这一方法也可应用于电化学检测法中。

利用分析物的化学衍生物检测也是一个可行的做法。

但这些方法都不太理想,因为间接检测只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而衍生物又使测量过程更加复杂。

在实际应用中,对检测方法的选择首先要利用被检测物的内在特性作为直接检测对象,然后还要立足于其可实现性和要求检测的上下限。

而当检测几个不同元素且又不可能具有同样的检测属性时,必须要找到一种折衷的方法。

2.电导检测法2.1原理在此方法中运用溶液中离子电荷的导电能力,当施加电压时会在两个电极之间产生电流,并根据欧姆定律测量出低阻抗或电解溶液的导电率。

为了防止电极周围产生氧化还原反应,通常使用频率为1KHZ的交流电。

如果使用更高赫兹的交流电,可能会产生与溶液无关的电极从而与样品以外的细胞产生联系。

[16]溶液的电导率(L)与电极的面积(A)、它们之间的距离(I)、电荷的积聚度(C)以及它们在电场中的迁移率有关,根据等式(1):A∑λ(1)L= c i iI离子的流动性与它们的大小(水合离子的半径)和电荷数量的多少有关,顺便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电泳分离的离子也有与此下相同的性质。

因此电导检测法不具有可选性,是一种单机方法,这就对样品组成的大体环境有了一定的限制。

所有离子在电压下都会有相应反应,而这恰恰是分离离子检测法所需要的,也正因为这一原因,电导检测法被广范的应用于离子套色板中。

[17]一方面这一特点使所有本底离子做出相应的反应,例如那些在离子套色板中的缓冲液或PH值的反应和在毛细管电泳中的离子强度缓冲器和分析离子中的抗衡离子的反应。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传导等式中包含了所有情况的总和,较高的电导率会降低分析物检测的限制。

因此所谓的压力检测法被广泛应用于离子套色板的方法中,这里隐藏的离子在检测前被从流体中移除。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等式中电极的面积和电极之间的距离与细胞的体积有关,因此也对测量信号有一定的影响。

2.2实现方法在以前的毛细管电泳法和等速电泳系统中,通常使用电位梯度检测法[8-11]。

这里,由于电场效应在溶液中产生的电位检测区域可以通过单电极或一对惰性电极检测。

如果电导率不同,那么在分离的毛细管中的电压降也就不一致。

由于传导率的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直接检测这一性质而不需要测量信号,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

但是,可以想到相对于正常的交流模式的传导率测量方法,这会导致更多的内部干扰。

或许正是因为此原因这一方法没有受到广泛的接受。

在早期的研究中,会使用的孔径来分离毛细管,电极检测器被直接安置在分离的毛细管电极终端的前面。

这可以由图一看出,为了避免检测到血管中的电压梯度,将两个电极方向相反相互垂直的安放在管道的两侧。

通过合理的设计交流检测电极,同样可以达到直流低频的效果。

在Huang etal的首篇关于现代硅土毛细管的电导检测介绍中,通过激光打孔技术在血管壁上打了两个小孔以便安放两个检测电极。

更简单的安置技术在中有相关介绍。

[14]后面的这一安置方法中,一个电极被喷墨裱好后直接放在血管的外侧,另一个电极放在一个有一定距离的缓冲容器中,如图1.B所示。

图1 电导检测法(A):由两个检测电极(DE)线性排列,对电极独立接地的简易装置(GND)。

(B):由单个检测电极和对电极接地构成。

这样电泳就可以通过电导率来衡量。

电导率信号可以通过放置在外侧的电极来放大,因为这样可以在相反的电极上获得较大的流体横截面,这一几何形式会直接导致外围电场的损失。

关于电化学检测的商业化设备现在已经可以进行联合制作了。

[14]10-MOL/L。

压力一般的电导检测的检测范围和注射试样相对较高,大概在5检测允许的检测范围的浓度可达710-MOL/L。

[15-18]可通过使用弱酸来移除缓冲离子或在使用离子交换剂通过隔膜来提取非离子物质,释放质子或氢氧离子。

为了使毛细管实现电泳而不增加谱带宽度,常采用一个相似体积的离子交换剂附在以分离的血管电极细胞前面,如图2所示。

为了检测更低一级,比起无压力电导检测法和使用了缓冲器的检测法,这种实现方法将会更加复杂。

图2 由化学池压力器组成的电导检测电泳的接地端在溶液受到压力器作用的容器中,可以通过测量柱体末端的对地极或系统中的两个独立电极来获得电导值。

另一种降低检测限的方法是使用样品堆栈的方法,其浓度可达1ppb。

关于低ppb的混合物的电泳图如图3所示。

但是样品堆栈仅适用于低离子强度,为获得足够精度则需进行内部标准化。

图3 使用电导检测法对标准低浓度样品的电化学图谱[14]近来一种遥控电导检测法正在引起人们的注意。

两个管状电极放置在毛细管上,在连接处检测器的体积会形成电容,所以需采用40KHZ的交流电。

这一装置的构造非常简单并允许连接两个检测器。

这一检测方法与末端管状检测相比有一定的局限性。

3.安培检测法3.1原理安培检测法主要基于分析物在工作电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因此它的使用范围不像电导检测法那样广泛,但另一方面,它却可以实现低检出限。

通常安培检测法中的电流(i ),与电极面积(A ),交换电荷数(n ),法拉第常数(F ),扩散系数(D ),扩散层浓度(δN )和待分析物浓度(c )有关,如式(2): δN CAnFD i -= (2)安培检测法实现的先决条件是提供的阳极或阴极电压能在分析物上产生氧化还原反应,在电极反应这一过程中溶液的浓度不能有较大的改变。

对于毛细管电泳中较小体积的细胞,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在完全电解的溶液附近则有可能发生。

这一方法通常被称为电量分析法,但两种方法又不能清楚的区分开来。

这一小部分用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物被称作库仑效率,高灵敏度的检测往往要求较高的库仑效率。

当应用于系统的电压不稳定时常采用脉冲安培检测法(例如通过累积电极表面反应的产物),在这一方法中,通过一开始施加很高的阳极电压使生成物和电极表面本生产生氧化反应,从而使电极不断被清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