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习(86):境外退市回归境内上市
境外上市后私有化转境内上市的案例

境外上市后私有化转境内上市的案例私有化的两种模式及案例:以下案例分为两种模式,其中,在境外上市、被私有化与后来在A股上市的主体一致的应该说是南都电源,其他的是私有化后被注入到A股的壳里或整合到A 股整体上市主体里的。
一、模式1:H股(或其他国家上市)——私有化——A股对中国的很多大型企业来说,这个过程是一个实现资本溢价的精彩游戏。
为了将私有化后的H股公司注入旗下的A股公司,大股东们往往会进行一系列的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等运作,提升A股上市公司的规模和盈利能力,最终使得原来的H股公司能够以远高于私有化时的估值水平注入A股公司。
1、中粮集团完成鹏利国际H股私有化后重新进入A股变身中粮地产鹏利国际是2003年4月被中粮集团私有化的。
当时,香港地产市场人气低迷,进而直接拖累了对地产股的定价。
鹏利国际净资产为1.56港元/股,但股价却仅0.4港元左右,股价较净资产折让了74.36%。
在这种情况下,中粮集团自筹7.1亿港元,另向银行借贷3亿港元,以0.74港元/股的价格购回社会公众股东持有的41.06%鹏利国际股份。
2006年4月25日,深宝恒(000031)更名为中粮地产,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把已私有化的鹏利国际转移到A股重新上市的思路完全浮出水面,即将鹏利国际的资产分步注入中粮地产。
2、“上实医药”H股变身A股2003年5月23日,上海实业医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8018.HK,以下简称“上实医药”)被其控股公司—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00363,以下简称“上实控股”)私有化。
研究上实控股将上实医药私有化后的一系列运作,我们发现,上实医药的最终归属是上实控股旗下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上实联合(600607)。
按照上实控股的母公司—上海上实(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实集团”)2005年底确定的十年发展战略:集中发展医药、地产和经贸三大主业,并分别逐渐把三类业务进行整体上市;而上实联合将成为集团医药资产的旗舰,并会被更名为“上实医药”。
境外公司拆分境内上市案例

境外公司拆分境内上市案例
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开放,越来越多的境外公司选择通过拆分境内上市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上市门槛和成本,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提高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例如,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公司在2019年10月成功地将其云计算子公司AWS通过拆分境内上市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募资金额高达28.4亿美元。
这一举措不仅帮助亚马逊在中国市场上扩大业务,还
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
另外,英国医药公司阿斯利康也在2020年4月通过拆分境内上
市的方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
该公司此前已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但通过在中国境内再次上市,可以更好地开拓中国市场,加强品牌影响力,提高市场份额。
总之,境外公司拆分境内上市是一种有效的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国内投资者的资本运作,也有助于境外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扩大业务、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 1 -。
第一单境外上市公司通过分拆业务回归A股案例分析

第一单境外上市公司通过分拆业务回归A股案例分析第一单境外上市公司通过分拆业务回归A股案例一、本次交易各方二、本次交易亮点神州信息成立于2008年,是母公司神州数码(00861.HK)分拆出的优质资产,分拆后业务、资产、财务、机构和人员均保持了独立性。
各项财务指标已经远远超过境内IPO的标准。
从公司战略发展的角度,神州信息有寻求直接融资平台,并在国内市场上市的强烈意愿。
而2013年IPO暂停,国内一级市场处于严冬期,神州信息拟定了借壳上市的目标。
(一)境外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分拆业务回归A股,境内上市公司分拆上市亦有相关规定神州信息的控股股东神州数码业务分为分销、系统、供应链服务、服务四大分部。
从神州数码分拆去的神州信息主要从事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技术服务、ATM相关业务。
神州数码的服务业务板块仅通过神州信息运作,且神州信息并不运营该板块以外的业务。
因此,本次重组完成后,神州数码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与*ST太光不存在同业竞争关系。
神州数码分拆一事获得了香港联交所出具的确认函:确认神州数码可继续进行分拆神州信息上市事宜;豁免神州数码遵守香港联交所证券上市规则第15项应用指引下有关保证配额的适用规定。
中国证监会对境内上市公司所属企业到境外上市和境内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创业板上市分别作出了规定。
(二)配套融资的巧妙运用本次重组属于借壳上市,根据证监会《关于并购重组配套融资问题》的回复,借壳上市募集配套资金不得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根据上述规定,本案例配套融资是用于支付本次交易并购整合费用,即用于偿还上市公司对关联方的长期负债、支付本次并购交易税费、人员安置费用、中介机构费用、企业迁址过程发生费用等其他并购整合费用等。
(三)商务部对外国战略投资者特事特办神州信息增资扩股过程中,引入了中新创投和华亿投资两家PE基金,其中华亿投资是一家注册在以色列的有限合伙企业,持有神州信息2.93%的股份,本次交易完成后,其将持有*ST太光2.17%。
国外上市公司主动退市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上市公司主动退市对我国的启示国外上市公司主动退市对我国的启示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在国外上市,以获取更多的资本和资源支持。
然而,有时候公司在上市后可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导致其不得不主动退市。
本文将探讨国外上市公司主动退市对我国的启示。
1. 退市原因的多样性国外上市公司主动退市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业务调整、重组或并购、财务危机等。
这一现象表明,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公司也可能在经营过程中面临困境。
对我国而言,这一现象提醒我们,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以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2. 市场监管的重要性国外上市公司主动退市也给我国市场监管提出了挑战和启示。
在一些国家,监管机构会对退市公司进行严格监管,以保护投资者利益。
我国在市场监管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措施,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 退出机制的完善对于国外上市公司来说,主动退市是其退出市场的一种方式,而这一方式需要有完善的退出机制来保证其顺利进行。
我国也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研究和制定,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保护。
4. 企业治理和内控管理在国外上市公司主动退市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和问题,而这与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内控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我国而言,加强企业治理和内控管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
5. 市场竞争与转型升级国外上市公司主动退市也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某些企业可能因为经营不善或者市场竞争压力大而选择主动退市,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
对我国而言,这表明我们需要加强市场竞争意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高自身竞争力。
6. 投资者教育和风险意识国外上市公司主动退市也提醒我们,投资者教育和风险意识的重要性。
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应该更加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情况,避免盲目跟风和投资误判。
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红筹架构企业回归境内上市研究》范文

《红筹架构企业回归境内上市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和开放,越来越多的红筹架构企业开始考虑回归国内上市。
红筹架构企业是指那些在海外上市,但实际业务和资产主要在中国内地的企业。
这些企业回归国内上市,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红筹架构企业回归国内上市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红筹架构企业概述红筹架构企业是中国资本市场特有的现象,这些企业大多在海外上市,但业务和资产主要在中国内地。
这些企业的回归,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红筹企业的回归可以增加国内资本市场的活力,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其次,红筹企业的回归可以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此外,红筹企业的回归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三、红筹架构企业回归国内上市的动因红筹架构企业回归国内上市的动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和成熟为红筹企业回归提供了更好的市场环境。
其次,国内市场的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可以为红筹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
此外,国内市场的监管环境也更加透明和规范,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另外,红筹企业回归国内上市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四、红筹架构企业回归国内上市的挑战虽然红筹架构企业回归国内上市具有很多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企业需要重新适应国内市场的监管环境,了解相关政策和法规。
其次,企业需要重新建立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这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
此外,企业还需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另外,企业在回归国内上市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与海外市场的协调和沟通问题。
五、红筹架构企业回归国内上市的策略和建议针对红筹架构企业回归国内上市的挑战和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和建议。
首先,企业需要加强与国内市场的沟通和协调,了解相关政策和法规,适应国内市场的监管环境。
国家对于境外上市股票回归a股的政策

国家对于境外上市股票回归a股的政策1. 境外上市股票回归A股政策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在境外上市。
然而,这些企业在海外上市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股价波动、股权争议等,致使一些企业开始考虑回归A股市场。
同时,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日益成熟,回归A股市场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选项。
2. 国家对于境外上市股票回归A股的政策2.1 回归条件明确为了加强对境外上市公司的监管和管理,国家制定了《境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管理办法》,明确了回归条件和程序,主要包括:公司境外上市前必须在国内设立并运营至少三年、公司必须连续三年实现盈利、无不良诚信记录等条件。
2.2 税收优惠政策为了鼓励境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市场,国家推出了多项税收优惠政策。
例如:符合条件的境外上市公司在回归A股上市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并可享受国家在财税方面给予的支持和扶持。
2.3 发行流程简化为了方便境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市场,国家还进一步简化了回归流程。
如在审批程序上中央企业跨境回归A股,只需经过集团公司相关决策程序即可,并取消了证监会对其重大事项的监管制度,简化了行政服务流程,缩短了时间周期。
3. 境外上市股票回归A股市场的意义3.1 市场活力增强境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市场,有利于增加资本市场的活力,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有助于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进程。
3.2 企业获益境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市场,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回归国内市场,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增加了业务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3.3 投资者受益境外上市公司回归A股市场,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和参与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4. 拓展思考境外上市股票回归A股市场,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选择境外上市,并且更多的回归A股市场,这将进一步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投资者和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和价值。
境外上市企业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路径研究

境外上市企业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路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无法满足国内企业快速增长的融资需求和受国内政策对某些行业的外商投资限制,许多新兴的企业开始选择在海外上市。
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境外上市公司都纷纷在海外进行了私有化退市,进而在国内资本市场谋求上市,这种现象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
然而在回归国内资本市场过程中选择何种路径回归不仅受相关政策和企业发展境况的影响而且和市场时机有较大的联系。
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路径回归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后果会有很大不同,所以回归国内资本市场路径的选择十分重要,而通过对成功回归的境外上市的企业的回归路径进行分析具有很大意义。
本文选取的案例公司是“完美世界”。
“完美世界”作为成功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一家境外上市企业,该企业在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过程中创新性的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回归路径,不同于以往的企业私有化退市以及再上市路径,该企业采用分拆部分资产后内资借壳上市再整体私有化被A股上市公司并购的回归路径。
采用该种路径回归国内资本市场后该公司获得了市值和盈利能力的双重提升。
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首先分析境外上市企业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常规路径和相关影响因素;其次分析完美世界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原因和完美世界回归国采取的具体路径,并重点分析了完美世界走出自己独特路径的多种影响因素;然后运用相关方法来分析完美世界回归前后的市场反应以及相应的财务效果;最后结合整篇文章的分析,分别从境外上市企业、利益相关者、监管部门的角度提出了关于境外上市企业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相关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完美世界之所以创新性的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回归路径,是受市场时机、企业经营财务状况、国内相关政策以及战略选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完美世界成功回归后,其短期的市场宣告效应极其明显,短期内获得了很好的价值及业绩效应,股东也得到了正回报。
从长期来看公司的股价呈现长期波动上升的趋势,公司在盈利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总体来说完美世界回归我国资本市场后,该公司的企业价值和盈利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港股退市回a股案例

港股退市回a股案例港股退市回A股是指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选择退市,然后重新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的过程。
以下是十个港股退市回A股的案例:1. 美年健康:美年健康是中国领先的私立医疗服务提供商,2016年在香港上市。
然而,由于公司业绩增长乏力,以及中国医疗行业的监管变化,公司决定于2020年退市,并在2021年重新在中国A 股市场上市。
2. 海底捞:海底捞是中国知名的火锅连锁品牌,2019年在香港上市。
然而,由于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响,公司业绩下滑,海外投资者也减持了股票。
因此,公司决定于2020年退市,并在同年重新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
3. 中国银行:中国银行是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1991年在香港上市。
然而,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政策变化,以及香港市场的竞争加剧,中国银行于2001年决定退市,并在同年重新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
4. 石药集团:石药集团是中国领先的制药公司,2001年在香港上市。
然而,由于公司在国内创新药研发方面的投入不足,以及国内药品市场的竞争加剧,石药集团于2019年退市,并在2020年重新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
5. 金隅集团:金隅集团是中国领先的建筑材料公司,2005年在香港上市。
然而,由于公司面临的债务问题和经营困境,金隅集团于2019年退市,并在2020年重新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
6. 苏宁易购:苏宁易购是中国知名的家电零售商,2004年在香港上市。
然而,由于电商行业的竞争加剧,以及公司面临的财务压力,苏宁易购于2021年退市,并计划在未来重新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
7. 神州租车:神州租车是中国领先的汽车租赁公司,2014年在香港上市。
然而,由于公司面临的资金压力和盈利困境,神州租车于2019年退市,并在2020年重新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
8. 大连港:大连港是中国重要的港口运营商,1997年在香港上市。
然而,由于港口行业的变革和市场竞争加剧,大连港于2019年退市,并在2020年重新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研习(86):境外退市回归境内上市【案例情况】一、南都电源2000年4月,周庆治通过其控制的Pakara Investments、Pakara Technology、Kastra Investments等三家公司实施了发行人在新加坡间接上市的计划。
2005年3月,由于间接上市未能达到预定目的,周庆治对海外上市公司实施私有化并退市。
2008年11月,周庆治直接受让海外公司Kastra Investments所持杭州南都的股权,至此,发行人与海外公司彻底脱钩。
三家海外公司及发行人间接上市的基本情况如下:(一)Pakara Investments(海外上市公司股东)Pakara Investments成立于1998年5月,授权资本为200万新元,实缴资本为170万新元,注册地为新加坡。
Pakara Investments成立时的授权资本为10万新元,实缴资本为2新元,其中Lee Li Ching、Tan Siew Lee分别出资1新元,各占50%的股权。
1998年6月,Tan Siew Lee、Lee Li Ching分别将其所持Pakara Investments的股份转让给周庆治和章禾,股份转让价款均为1新元。
转让完成后,Pakara Investments将授权资本由10万新元增加至200万新元,实缴资本由2新元增加至170万新元,新增资本由周庆治、林旦、许广跃、何伟、杨晓光缴付。
此次转让及增资完成后,Pakara Investments的股本结构如下:2004年3月,许广跃与周庆治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将其持有Pakara Investments238,000股股份以1新元/股的价格转让给周庆治,此次股份转让完成后,各股东的持股数及持股比例如下:2007年3月,周庆治与何伟、王海光签订《股份转让协议》,按1新元/股的价格将其所持27,800股Pakara Investments股份转让给何伟,将其所持1,870股Pakara Investments股份转让给王海光;同日,林旦与何伟签订《股份转让协议》,按1新元/股的价格将其所持4,930股Pakara Investments股份转让给何伟;杨晓光与王海光签订《股份转让协议》,按1新元/股的价格将其所持127,500股Pakara Investments股份转让给王海光。
此次股份转让完成后,各股东的持股数及持股比例如下: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Pakara Investments的股本结构未发生变化,目前该公司正在办理注销手续。
(二)Pakara Technology(海外上市公司)Pakara Technology成立于1969年7月,注册资本为2,000万新元,实收资本为15,560,987.00新元,发行股数为7,375.70万股,注册地为新加坡,法定代表人为周庆治。
Pakara Technology原名National Kap Ltd(汉语名为“立华电子”),于1988年7月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交易及自动报价系统(简称“SESSDAQ”)上市。
截至1998年11月,National Kap Ltd的授权资本为1,500万新元,实缴资本为952.85万新元,实际发行在外股份1,905.70万股,每股面值0.50新元。
1998年12月,National Kap Ltd将授权资本提高至2,000万新元,决定发行1,818万股,其中Pakara Investments认购818万股,发行完成后National Kap Ltd实际发行在外股份数量达3,723.70万股,每股面值0.50新元,其中Pakara Investments持有818万股,持股比例为21.97%。
2000年1月,Pakara Investments认购National Kap Ltd新发行的3,532万股,本次发行完成后,National Kap Ltd的实际发行在外股份达到7,255.70万股,Pakara Investments持有其59.95%的股份,并将其更名为Pakara Technology。
2000年5月,Pakara Technology新发行120万股,发行后PakaraTechnology股份总数量达到7,375.70万股,此后Pakara Technology的股份数量未发生变动。
2005年2月,Pakara Investments通过现金要约将Pakara Technology私有化并退市。
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Pakara Technology的股本结构未发生变化,目前正在办理注销手续。
(三)发行人间接上市、退市基本情况1、发行人间接上市的基本情况2000年1月,Pakara Technology发布重组报告书,主要内容如下:(1)资本结构及规模调整。
对原有资本进行缩股,原有授权资本由2,000万新元降至200万新元,每股面值由0.50新元降至0.05新元,注销1,675.665(3,723.70×0.45)万新元实收资本。
在此基础上将授权资本增加至2,000万新元,每股面值0.05新元,授权股本达到40,000万股;(2)处理原有资产。
向原大股东Beng Kim Holding Pte.Ltd出售原有电容器及其他电子配件业务,按不低于经审计的账面价值向Beng Kim Holding Pte.Ltd出售所持ASJ Components, Inc 51.2%的股权。
(3)收购电池制造资产。
向Pakara Investments发行3,532万股股份与670.30万份认股权证(每股行权价格为0.258新元)收购其所持Kastra Investments90.86%的股权,当时Kastra Investments持有杭州南都60.53%的股权,而杭州南都持有发行人69.90%的股权。
(4)其他条款:包括其他股东放弃要求Pakara Investments强制收购其所持股份的权利、公司更名为Pakara Technology、公司章程修改、关联交易安排、新股发行安排等条款。
该次重组完成后,Pakara Technology的授权资本为2,000万新元,实收资本362.785万新元,实际发行在外股份7,255.70万股,其中Pakara Investments持有4,350万股,持股比例为59.95%,其主营业务变更为电池制造业务,发行人实现间接上市。
保荐机构和公司律师经核查后认为,Pakara Investments通过收购并控股上市公司National Kap Ltd(收购后该公司更名为Pakara Technology)实现在新加坡上市的经过已取得新加坡交易所的认可,Pakara Technology在新加坡交易所的上市的行为有效。
Pakara Technology上市期间的规范运作、信息披露符合新加坡交易所的有关规定。
2、发行人退市的基本情况2000年5月Pakara Technology新发行120万股,其实收资本增加至368.785万新元,实际发行在外股份7,375.70万股。
至发出现金要约前,Pakara Investments所持股份数量为4,000万股,其一致行动人Tong Xin持有388.5万股,Pakara Technology的发行在外股份数量仍为7,375.70万股,Pakara Investments实际控制了其59.50%的股份。
2005年1月17日,Pakara Investments发出无条件现金收购要约,按每股0.085新元的价格收购所有Pakara Technology的股份。
至要约结束日2005年2月16日,共有3,221.79万股接受要约(含Tong Xin所持388.5万股),Pakara Investments的持股比例增加至97.90%。
2005年1月27日,新加坡交易所同意Pakara Technology退市,并同意Pakara Investments按照新加坡公司法第215条第1款的规定强制收购未接受要约的部分股份。
2005年2月18日,Pakara Technology发布退市公告,宣告于2005年2月22日退市,并将于2005年5月强制收购未接受要约的2.1%的股份,计1,539,100股。
至此,发行人在新加坡退市。
2008年11月,周庆治收购了Kastra Investments所持杭州南都的股权,发行人与海外公司彻底脱钩。
3、三家新加坡公司的注销进展情况三家新加坡公司正在办理注销手续。
新加坡注销公司主要程序包括:(1)经营期间全部业务的税务清算;(2)CPF(员工社会保障费用)的清算;(3)重新在银行设立清算账户;(4)登报、销户;(5)FM(最后股东会)文件交工商部门,完成全部注销。
目前Kastra Investments的注销手续已办理完毕,Pakara Investments、Pakara Technology正在进行第(4)阶段的注销工作。
(四)反馈意见的关注问题:请保荐机构、律师就境外上市的经过及上市期间的规范运作、信息披露出具专项意见。
律师认为,Pakara InvestmentsPte Ltd通过收购并控股上市公司National Kap Ltd(收购后该公司更名为Pakara Technology)实现在新加坡上市的经过已取得新加坡交易所的认可,Pakara Technology在新加坡交易所的上市的行为有效。
根据Pakara Technology出具的说明、立杰律师事务所(新加坡)出具的《确认函》及锦天城律师对Pakara Technology的两位董事进行了访谈,并对新加坡交易所网站中进行查询,Pakara Technology上市期间不存在因重大违反规范运作、信息披露方面规定而受到新加坡交易所处罚的情形,锦天城律师认为,Pakara Technology上市期间的规范运作、信息披露符合新加坡交易所的有关规定。
二、怡球资源发行人下属子公司结构图如下:怡球金属熔化私人有限公司是1984年8月18日在马来西亚境内注册成立的公司,注册地址为马来西亚柔佛州巴西古当市巴西古当工业区格鲁利鲁37、472、474号,主要从事再生铝合金锭的生产和销售业务。
马来西亚怡球授权股本2亿股,已发行81,830,267股股份(每股面值1林吉特),现由发行人的全资子公司怡球国际持有该公司的全部股份。
(一)马来西亚怡球的历史沿革情况1、设立情况1984年8月18日,马来西亚怡球在马来西亚境内注册成立,名称为“Ye Chiu Metal Smelting Works Sdn Bhd”(译成中文为“怡球金属熔化工厂私人有限公司”),组织形式为“私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0,000林吉特,其发起人为黄崇胜、林忠孝(中国台湾籍自然人,黄崇胜的岳父)、Berhanuddin Bin Jalam(马来西亚籍自然人)和Chew Boon Lean(马来西亚籍自然人)等4名自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