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有的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通讯的基本特点,学习通过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和通过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更丰满的写作手法。

2.细读文本,梳理典型事件,挖掘人物亮点,理解并感悟张秉贵的高度责任心和人物精神。

【学习准备】1.根据学习资料,了解常见的新闻体裁,为学习人物通讯做知识准备。

2.浏览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单元人物,圈点勾画本科学习提示和学习任务,并自主阅读课文。

【学习进程】一、导入张秉贵,一名平凡普通的售货员,但是他和名满天下的科学家袁隆平都入选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由新华社组织编撰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书系》。

一个普通又平凡的售货员为什么能入选?他的身上又有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去寻找其中的奥秘。

二、情境任务“燕京第九景——一位普通的售货员"张秉贵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他何以成为优秀的劳动者,为何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围绕这一问题从人物通讯、典型事件、细节描写三个方面展开对本节课的教学。

(一)学习任务一:了解通讯,感知文体学习活动:阅读下面的单元目录,回忆初中所学的新闻作品及相关的新闻知识。

初读课文,感知文体特点。

幻灯片展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目录主要内容:任务一新闻阅读1 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首届诺贝尔颁奖3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4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一次成功着陆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幻灯片展示:消息、通讯的文体特征。

1.消息是狭义的新闻,以直接而简练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特点是内容新,篇幅短。

2.通讯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体形象地报道事件或人物。

3.人物通讯是以人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

评价要点:消息指简要而迅速的新闻报道,通讯则是报道完整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

《人有两件宝》语文公开课教案

《人有两件宝》语文公开课教案

《人有两件宝》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人有两件宝》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道理,进行思考和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两只手和大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人有两件宝》通过描述人的两只手和大脑的作用,传达了人类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体和智慧,努力学习和发展的信息。

课文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简单的语言,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2.2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自己有什么宝吗?这些宝有什么作用?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手的描写和大脑的描写,理解它们的作用。

3.3 理解课文: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例子,理解其中的道理。

第四章:课堂练习4.1 练习一: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手和大脑的图片,并写上它们的作用。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评价。

4.2 练习二: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道理,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如何珍惜自己的身体和智慧。

学生互相交换阅读,共同提出修改意见。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宝物是无穷无尽的,只要努力学习和开发,就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5.2 拓展:让学生思考:除了手和大脑,我们还有哪些宝物?如何发挥它们的作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向上,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内容:通过课堂参与、朗读、讨论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态度、表现和合作能力。

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蕴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常规课件,小黑板。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有关作者臧克家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当我们置身于美丽的校园,穿梭在教室与办公室之间,我们会发现身边有那么多熟悉的身影,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人。

他们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应当真诚地感谢他们——老师。

臧克家先生为了纪念鲁迅先生,深情地写下了《有的人》,以此歌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者,鞭挞一切腐朽没落的灵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明确目标: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蕴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1. 知诗人,解诗题。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学生静听,补充资料。

2. 读通读顺。

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并正音。

3. 初探大意。

喜欢哪一节就读哪一节,并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预计学生可能喜欢第三节和最后一节)(课件出示第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内容)学生个别读,齐读。

(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4. 再读质疑。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5. 试着解决问题。

(对于较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自行解决,而较难的问题或与中心关系不大的问题可留在精读时解决)6. 感情朗读。

(配乐)自由读,指名读。

四、精读课文,互动探究:(一)学习第一小节:1. 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朗读。

2. 学生自读第一小节并思考:这一小节有几句话?每句话表达了什么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计学生可能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汇报:)(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八年级下册《有的人》评课稿(通用10篇)

八年级下册《有的人》评课稿(通用10篇)

八年级下册《有的人》评课稿(通用10篇)八年级下册《有的人》评课稿篇1这一单元我们都是学习的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有的是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的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无论怎样,都加深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一知半解,到学习玩这一单后对鲁迅先生的更多了解,让学生更加佩服鲁迅的为人以及他的高尚的皮质。

我们刚学过的《有的人》,就是缅怀鲁迅先生的诗歌。

《有的人》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和学生查过的一些鲁迅先生的资料。

进一步加深对鲁迅先生的理解。

启发学生思考:“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这句诗使你联想到鲁迅先生做过的哪些为人民服务的事情?给人民当了哪些牛和马。

对比是这首诗的写作特点:诗中的每一小节都用了对比的写法,而且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

所以,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男女生接读,师生接读: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接读,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和第六小节的第一句接读,第四小节的第一句和第七小节的第一句接读,这样反复接读。

这是批判的一方。

同学们读的咬牙切齿。

接下来读,受爱戴的一方,也就是对鲁迅的赞扬。

第二小节的第二句和第五小节的第二句接读。

第三小节的第二句和第六小节的第二句接读。

第四小节的第二句和第七小节的第二句接读。

同学们读的兴趣盎然。

同学们读出了佩服、赞美之情。

通过这种接读朗读,让学生更感受到了这种鲜明的对比方法的写法的好处。

《人口与人种》第2课时公开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人口与人种》第2课时公开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文地理的开篇,应以所学知识为铺垫展开教学,重点学会阅读地图、分析人口分布规律;利用气候和地形知识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围绕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能通过对比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并能运用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2. 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能简单分析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1. 运用统计数据、人口增长曲线等资料、图表,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特点;2.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3. 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2. 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2. 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3. 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1.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 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 人口问题及对策;4. 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2课时【课程引入】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现在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请你按一年365.25天,计算一下每天、每小时、每秒各增加多少人?请同学们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快、算得准。

结果为:师: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

那么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什么问题呢?板书:一、人口问题1.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讲授新课】师:同学们阅读教材,总结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

生:阅读课本回答。

师:全世界如此众多的人口,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满足饮水、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需要之外,还有教育、医疗、就业等其他方面的需求,需要相应的能源、资源。

《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30
CATALOGUE
目录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重难点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资源与工具教学总结与展望
01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理解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和排比句式。
学习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回顾教学过程,思考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
教学内容反思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策略反思
反思课堂管理方式,思考如何更好地维护课堂秩序,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管理反思
思考自身的教学态度、语言表达、教学技巧等方面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讲述与主题相关的故事或情境,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总结词: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逐步解读课文,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总结词:互动参与
详细描述: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课堂参与度
通过课堂测试、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
知识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能力,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思维能力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是否对学习有热情,是否能够与同学合作,是否尊重教师和同学。
情感态度
01

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同步 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同步 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同步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领悟经典论著提升思辨思维0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学设计本课课时安排1课时单元课时安排第4课时正确的思想对于人的生活学习而至生存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正确的思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毛主席就带领我们从哲学的角度系统阐述了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本篇课文《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任务活动一预习检测,筑牢知识基础任务活动二梳理内容,明确论证结构任务活动三细读文本,探究文本内容任务活动四提升认识,明确通俗缘由任务活动五横向联读,探究艺术特点任务活动一预习检测,筑牢知识基础1.解释词语滔滔不绝: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精辟:(见解、理论)深刻;透彻。

高屋建瓴: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

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2.辩证唯物论的基本知识2.辩证唯物论基本知识基本含义辩证唯物论是由马克思所主张的历史学说,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基本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基本要求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任务活动二梳理内容,明确论证结构【情境设计】《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语言通俗,启示深刻。

我们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梳理文章的内容层次,明确本文的论证结构。

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诵读,结合课前预习内容,完成下列内容结构示意图。

1.通读文本,完成《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内容和结构示意图。

《人物描写一组》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物描写一组》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能结合《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描写人物的语句,说出人物的特点。

2.知道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表现人物的特点,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能结合《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中描写人物的语句,说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知道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表现人物的特点,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摔跤》《两茎灯草》,知道作者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

通过课文的学习,你知道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吗?预设:动作描写可以生动地再现情景,表现人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首先,字词练习导入,检测、巩固学生的重点字词掌握情况,同时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接着复习谈话,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投入新的学习活动。

二、问题探究过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默读《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圈画人物的外貌,说出人物的特点,体会外貌描写的表达效果。

2.探究过程(1)自主研读:默读《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用勾画批注的方式写下自己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读重点语句,交流人物的特点,体会外貌描写的表达效果。

3.探究活动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文中运用了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可以包含哪些内容呢?预设:外貌描写包含对人物容貌、身材、穿着、仪态等方面的描写。

(相机板书: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外貌描写)(1)默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分别侧重描写了祥子的什么方面?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了。

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

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

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者说过:“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

我只
是概括地从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的伟大。

”“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

”这首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
的揭示和概括,它蕴涵着深意。

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
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
斗而伟大的一生。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
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

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
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步入六年级的学习,对现代诗歌的学习经验还不充足,
在理解诗歌的含义也有困难,尤其是这种跨时代的经典诗歌,在学法和朗读方法上都需要教师去引导,所以指导朗读是本课的重点,应让学生在多种方式的诵读中品味诗歌的韵律美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一种熏染而不是一种解
析。

我认为小学诗歌的教学不应该单单停留在词句的分析和诗句的理
解上,而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产生亲近诗歌的欲望。

这样就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赏。

老师自始至终释放着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在亲近诗歌的道路上。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交流
1.出示词语
2指名朗读
3.全班齐读
4.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文学家,他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个文学家就是谁?
2.简介鲁迅
3.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一)初读课文。

1.指名朗读。

2.纠正读音。

3.读一读,体会感情。

(二)品读感悟。

1.有节奏读诗歌。

2.教师示范朗读。

3.用符号标注。

4.学生自由朗读。

5.全体学生齐读。

6.这首诗,作者写了两种人,谁是哪两种?(一种是活着但已经死了
的人;一种是——死了却还活着的人。


7.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
8.自由朗读。

9.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0.对比。

(板书)
11. 在这首诗中,你还发现了其他特点吗?
12.“对照”。

(板书)
13.“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14.看看第一段和后面几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

第一段总的说了两类人,后面每一段都写了这两类人。


15.请同学们齐读第一小节。

(三)解题拓展。

1.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

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一起念出来。

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但是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在这首诗中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的名字。

你发现了吗?这是为什么呢?
2.为什么纪念鲁迅的文章却不写鲁迅的名字?再读一读诗的副标题。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词,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3.“有感”,这首诗不是写鲁迅一个人,而是写像鲁迅这样的人。

所以,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

4.在你看来,哪些人也是作者要歌颂的人呢?(生回答)
(四)小练笔。

1.同学们,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有一句关于诗的经典的论述,他是这样说的——诗句是一些种子,应当在别人心底开花。

2.让我们来读读这句话。

3.今天学的这首诗作为种子在你们心底扎根了吗?
4.师生背诵诗歌
5.同学们都把这首诗种在心中了,真好!接下来就是让她慢慢开花了,下面,我们先让她开出最小的一朵。

这朵花就是试着写一写。

出示课件《某人》。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厌恶、痛恨赞扬,歌颂
遗臭万年流芳千古
(对比对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