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合集下载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百家争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背景。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学说争相兴起,形成了思想多元的局面。

而儒家思想则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思想流派,对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观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百家争鸣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那个时候,诸侯争霸、兵荒马乱,社会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和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社会秩序的建立以及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等问题。

这种思考的需求促进了各种学派思想的兴起。

而儒家思想作为百家争鸣中的一种重要学派,主要是在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努力下逐渐形成。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仁、礼、智等人伦道德观念,提倡君子之道和人心和谐的理念,并试图通过这些价值观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1. 人伦道德观:儒家思想认为人类应该遵循适应天道的伦理准则,即应该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尊重师长等,形成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2. 君子之道:儒家思想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人的完美境界。

君子应当具备仁、义、礼、智等品质,做到以德化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社会的不良现象。

3. 教育观念:儒家思想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改造人性的重要手段。

儒家强调入仕为官,执政为民,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来培养有道德修养和才干的人才。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通过其独特的观点和价值观,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显著的贡献。

儒家思想提倡仁政和仁爱之道,影响了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政治理念。

在历代帝王统治下,儒家思想成为了君主专制下的主导思想,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稳定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

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注意:儒家的民本不同于现今强调的以人为本,注意 其阶级属性。
(1)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 ”关系;
荀 子
(3)伦理观: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 范人的行为;
(4)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强调礼法并施使 人向善,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2.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使中国思想文化具有 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的发展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始儒家学派)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蔚然大宗 3.受压: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4.独尊: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 思想) 5.挑战: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的冲击) 6.巩固:两宋时期(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为官方哲学) 7.新发展(遭批):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8.中西结合:维新变法时期,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 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将儒家思想 赋予了新的内容。
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 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 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 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 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 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 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 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苏格拉底的 法制观念。(10分)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思想儒家的形成

高三历史“百家争鸣”和思想儒家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 思想儒家的形成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 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 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②商鞅 (变法措施)
经济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变法主要内容 :
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政治措施 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推行县制 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变法主要作用: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开阡陌,肯定了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隶主世袭贵族的特权,确 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和壮大了地主阶级政治势力;中央集 权的实行,巩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统治;发展了封建经 济,壮大了地主阶级经济力量;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小雅· 鱼藻之什
大雅· 荡之什 周颂· 闵予小子之什 商颂
小雅· 都人士之什
大雅· 文王之什 周颂· 清庙之什德” ?
(1)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 展。 (2)具有进步性: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 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4、墨家学派
(1)代表人物: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 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 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 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 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 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 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B
(2011· 广东文综)“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 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 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C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 • • • • • 二、表现: (四)、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 代表没落奴隶主的利益。 1、政治上:“无为而治”。 2、哲学上:朴素唯物辩证法。 (五)、庄子——战国﹒继承发展老子学说 1、哲学上:把世间万物看着是相对的。 2、伦理上:放弃一切获得精神自由。说明什么?
请判断下列言论各属于哪一派别,是谁的思想?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家,老子 法家,韩非子 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儒家,孟子 3.“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4.“克己复礼为仁。” 儒家,孔子
5.“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儒家,荀子 6.“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墨家,墨子
〔材料二〕晋卻①至与周争②田。王命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材料二〕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 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晋侯使卻至勿敢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 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 〔材料一〕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 〔材料一〕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 争。──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一年③》 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 之。……战于⑩葛。……郑师合以攻之,王 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 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左 局面? 〔材料四〕初税亩⑦,非礼也,谷出不过 记· 王制》 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左丘明《左 丘明《左传· 哀公二年》 〔材料六〕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丘明 藉,以丰财也。──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 1、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传· 桓公五年》 〔材料二〕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 《左传· 昭公十七年》 年⑧》 2、政治上:社会变革的推动(分封制、宗法制 〔材料七〕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 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 〔材料五〕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 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 材料三〕宣公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 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上述材 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②不失矣;自大夫 不税。……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 料说明了什么? 3、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 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 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 ⑨,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谷 层活跃。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 失矣。 梁氏《谷梁传· 宣公十五年》 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自由。 “在德不在鼎”。──左丘明《左传· 宣公三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大 变动的根源是“混乱和改革”,即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大变革。这一时期,随着 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与经济基础的变化 相适应,分封制、宗法制趋于崩溃。这些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就是“百家 争鸣”局面的出现。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孟子的主张
•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仁义礼智根于心;人皆可以为尧舜
四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①施政主张:“仁政” ②君民关系:“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1、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 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孟子》在唐后成 为儒学经典,位列 “四书之一。”
私人讲学,有教无类
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要经常温习(学习方法)
要谦虚,多向他人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
为政以礼 杏坛说仁 接续文明
《诗》、《书》、《礼》、《乐》、《易》、《春秋》。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 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钱穆
学派 代表
墨家 道家
主要思想 “尚贤” 墨子 “兼爱” “非攻”
老子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 法家 韩非 子
继承老子的学说,相对 主张法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老子 治国本应爱民,统治者不要干预民生、民利, 1、 这叫“无为而治”。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尊卑有序,齐之以礼。 2、 3、 庄子 小国寡民固然好,但我更喜逍遥,与天地万物一, 旁观现实,欣赏自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 (1)时间:春秋末期
(2)思想: 仁(核心)
礼(以德治民、克己复礼) 教育(办私学、有教无类) (3)地位:创始人、至圣
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
把妻儿托朋友后远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 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回答:“ 应当同他绝交。”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
的官员不能管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 ?”宣王回答:“撤他的职!”孟子又问 :“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 怎么办?”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
思考:孟子、荀子和孔子思想的异同
奠定 基础
本质 仍位 于统 治者 立场
体系更加完整 成为蔚然大宗
二、百家争鸣 1、概念 ?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 “争鸣” 是指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
题,展开争论。(诘难批驳;吸收融合) ? “百家争鸣” 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争芳
3、荀子 (1)时间:战国 (2)思想: 仁义、王道
舟水论(民本) 性本恶(伦理) 制天命而用之 (早期唯物)
荀子主张以礼治国,可是荀子所说的礼,重在分定界限, 对人制裁。强调礼的制裁的一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 出趋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 人,成为主张法治主义的法家学派,促成了秦朝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而民自朴。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1.克己复礼为仁。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1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13.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5、“百家争鸣 ”的历史影响 ? 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
动。
? 2) “百家争鸣”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 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冉有: 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我去治理,我 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那人 民都有信念懂 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 做了。
公西华:“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个 礼仪中, 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着主持人做一点我 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于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 些事我可不敢说。”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概说:
? 主流思想是什么? ?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1课
?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 课
?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第1课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关键词:孔子、儒家学派、百家争鸣
2013年学测:
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2.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3.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
利。 4.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5.(战争使)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
死者,不可胜数。 6.七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
答。
2、孟子 (1)时间:战国 (2)思想: 仁政
民贵君轻 (民本) 性本善(伦理) (3)地位:亚圣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 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 剥夺他们。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 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
相传孔子经过泰山时,有一个妇人在墓 前哭泣。孔子叫子路去了解情况,子路问 妇人: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呢?妇人回答: 我的舅舅、丈夫、儿子先后被老虎所吃了 。孔子问:“你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住 呢?”曰:“无苛政。”夫子曰:“苛政 猛于虎也。”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论语?为政》
《孔西游子记科》圣中太墨上子韩老君非形象 孟子
老 子 荀子
子路: “老师,我的理想是这样的,给我一个大大 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外来侵略的忧患和粮食不足 的危机,但只要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把这个国 家治理得富强起来。使老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 人人有信念懂礼仪。”
冉有: 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我去治理,我 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那人 民都有信念懂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 做了。
斗艳的局面。
2、原因(社会大变革) (1)经济:铁器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崩溃。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 (3)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民间私学兴起 (4)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主要流派
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仁、礼 清静无为 法治 兼爱、非攻
4、主要观点
伤年世逍何之归风
,,,,,,,
寄一不无不远以
——兰 身 知 所 得 送 阴
《 幽 兰
作 操 。
将 老 。
贤 者 。
定 处 。
其 所 。
于 野 。
以 雨 。


《幽兰操》 ,是精擅琴艺的孔圣人自感生未逢时的绝世
作品。唐代著名诗人韩愈曾作同名作品,以唱和孔子。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公西华: “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礼仪中, 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着主持人做一点我 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于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 些事我可不敢说。”
子路: “老师,我的理想是这样的,给我一个大大 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外来侵略的忧患和粮食不足 的危机,但只要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把这个国 家治理得富强起来。使老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 人人有信念懂 礼仪。”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 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 仁者爱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 信、敏、惠。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