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6篇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教案1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征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征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征。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9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doc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15.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内容1.1 教材章节: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一课。
1.2 详细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一文,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内容、语言特点,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2.1 理解并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能够概述文章的主旨。
2.2 分析并欣赏魏征的论证技巧和语言特色,提高古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2.3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3.1 文章背景和文化内涵:解释“疏”的含义,介绍唐太宗和魏征的关系,解析古代宫廷政治的背景。
3.2 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理解魏征如何通过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劝诫太宗。
3.3 关键词汇和语言特色:解释文中重要的词语,如“疏远”、“亲近”、“德行”等,赏析魏征的文风,如“词锋”、“婉约”等。
3.4 文中思想和现代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提出的观点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如“德治”、“民心向背”等。
3.5 写作技巧和批判性思维:教导学生如何评价一篇文章的论证过程,如何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文化内涵、词语解释和文章结构。
4.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论证方法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4.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论证例子,分析魏征的论证技巧。
4.4 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意义,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批判性写作。
五、教学过程5.1 情景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和魏征的历史短片,引导学生进入古代宫廷政治的背景。
-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作为一名忠臣,应该如何向皇帝提出建议?”- 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对《谏太宗十思疏》的兴趣。
5.2 文章讲解(20分钟)- 讲解文章的背景和文化内涵,解释“疏”的含义。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公元819年所写的一篇散文,内容为谏言宣扬儒家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劝谏太宗李世民建立和谐社会,加强君臣关系。
下面是《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引言】【教学目标】1.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和背景;2.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加深对韩愈的儒家思想的认识;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和《谏太宗十思疏》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第三步:逐段阅读(20分钟)教师请学生每人批阅一段,然后互相交流,共同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主旨和关键词,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段的主要理解和思考问题。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
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例如:“韩愈为什么要批评太宗的行为?你们是否赞同韩愈的观点?”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表达自己对文章的喜爱或者不喜爱的原因。
第五步:深化思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能动性。
例如,“韩愈为什么认为君子应该给予人民更多的尊重?”“韩愈提出的人治思想如何体现在今天的社会中?”等等。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分享自己的思考。
第六步:写作练习(30分钟)教师提供两个写作题目。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写作题目进行写作,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补充思考和写作。
写作题目1:韩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秩序的观点,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作题目2:请你根据韩愈所提出的“人治”观念,谈谈你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再次强调学生需要重点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优秀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⑾简能:选拔人才。
⑾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订正练习二——五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课时这是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课时,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课时第1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订正练习二——五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1.第1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了解魏征及其作品《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地位。
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o运用比较阅读法,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魏征的忠诚与智慧,学习其勇于直谏的精神。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o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魏征及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与魏征的历史故事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o提问:你知道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哪些故事?引出课题《谏太宗十思疏》。
2.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o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曾任太子洗马、谏议大夫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
o简要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创作背景,强调其作为古代谏议文的典范地位。
3.初读感知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与结构特点。
o提问:你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4.字词疏通o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课时1.段落解析o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o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十思”的具体内容及其逻辑关系。
2.思想观点探讨o提问:魏征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主要观点?你如何理解这些观点?o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并派代表发言。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疏文中的核心思想和观点;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思考和了解唐太宗的历史背景以及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步骤二:讲解背景(10分钟)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包括作者魏征的经历和地位以及写作目的和意义。
步骤三:整体阅读(15分钟)将《谏太宗十思疏》分段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
步骤四: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思疏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讨论思疏的中心思想、观点、论证方式等,并归纳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步骤五:小组分享(10分钟)请各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分享,让其他学生听取不同的观点和思考。
步骤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几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做出总结。
教师也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步骤七:拓展讨论(10分钟)以《谏太宗十思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人对于君主的忠言逆耳的态度和方式。
步骤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与《谏太宗十思疏》相关的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社会背景,发表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忠言逆耳之论。
教学评估:1. 分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2. 小组分享中,代表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深度;3. 整体阅读的理解程度;4.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拓展延伸:1. 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古代文人的忠言之疏,进行比较和对比;2.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位现实的政治、经济或社会问题,撰写一篇类似于疏文的评论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二)《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唐太宗的上疏,用以劝谏和反思。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首先,文章充满了警示和反思的意味。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韩愈指出了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种种问题和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下册《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人论世,李世民和魏征。
理清文章的内容,奏章的结构。
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
让学生明白十思的内容,君臣治理国家要义。
落实文言知识考点,背诵重要语句。
【教学重点】:语言峻洁,十思牧民。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公务员考试非常热,恐怕今后,未来你们也会去搅这趟浑水。
公务员考试离不开“申论”,申论就是面对材料,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且来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贤臣的“申论”。
语言怎么样?逻辑如何?思想如何?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谏太宗十思疏》,写在黑板上。
二、解题
谏:劝谏,劝止。
唐太宗。
十思指十个方面的想法。
疏:指“奏疏”、“奏章”。
臣子分条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
古代有名的奏疏有西汉贾谊《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
按文章体裁来分,可为议论文。
三、作者
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
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后移居内黄。
唐朝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讽朝政之得失,谏皇帝之功过)、左光禄大夫(文散官,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
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百度百科》
四、读文
先听一遍MP3朗读,最好是老师自己来范读,再让学生齐声读一遍。
解决字音的正确读法。
五、解文
(一)、听一遍后,读一遍后。
请同学们概括下文章的中心句。
我们从题目入手,魏征向唐太宗劝谏,希望皇帝做到什么呢?文章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子。
请同学们擦亮眼睛,找出文眼句。
明确:居安死危,戒奢以俭。
有些学生可能会找出其他重要的句子,譬如:“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当学生读出来之后,老师一定要具体分析不妥处。
从文句入手,引导学生翻译“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宗此十思,宏兹九德。
”前句是阐述君舟民水的关系,魏征是在提醒唐太宗“可畏惟人”。
后句是希望唐太宗能总结十思,弘扬九德,这是魏征劝谏唐太宗要求做到的十思九德,这是十思的具体表现。
此句话作为全文中心句,也是比较合理的。
讲课时,按照以前的观念(参考书上,自己并没有独立思考过),此文的中心句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但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本文的中心句应该是“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
之,择善而从之”。
这一点,有了进步,亦步亦趋,学问最没长进。
(二)、分析第一段
①魏征从“木长根固”、“流远浚源”等自然现象来说明“国安积德”的思维道理。
前者为形象性思维,生动易懂;后为抽象性思维,逻辑难解。
请问同学们,这是种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
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化了。
这让我们联想到《劝学》里的比喻论证。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我们写文章时,需要得是这样的思维。
【延伸】: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②笔锋一转,魏征反面来论证,“源不深流之远”、“根不固木之长”,生动形象地比喻说明“德不厚而国不治”的治国道理。
跟学生强调作文时,善用辨证的思维来议论说明。
这大概是我们学习文章思维的津要。
文章有语言和思维。
多背诵多阅读,方可有文才和文路。
③接着魏征在强调“人君”的重要地位和巨大责任。
“神器之重”神器代表国家政权的实物,如玉玺、宝鼎之类。
借指帝位、政权。
“崇极天之峻”、“保无疆之休(吉庆)”,这在强调帝王重大的国家责任感,肩上担负得巨大责任。
魏征在此基础
上,来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忧虑。
古人特别重视明君”的道德责任,这是“人治”社会进步的地方。
但是人性永远有弱点,一个人能做到,一群人能做到吗?一时能做到,一生能做到吗?这一代人能做到,下一代人能做到吗?如何来约束制衡人的欲望,对于社会来说,道德不是主要的,法律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站在当下,联系西方民主社会,“人治”社会不可取。
④最后,魏征再从反面来说明,人君德不处厚,情不胜欲,这相当于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长的效果。
文章从自然现象写起,从自然现象落笔。
从反面来说明人君的道德跟国家社会的重要关系。
(三)、讲解文章第二段。
①先让学生来读一遍。
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这一段讲了什么,作者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中心句: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此段在劝谏唐太宗如何来对待百臣和百姓。
两个字,竭诚。
②魏征先讲了以往帝王治理国家的经验。
帝王是继承上天的使命,来管理百姓,忧患兴国,治国显著。
为国为民,成就功业,但国德却衰败萎靡了。
国家存在兴亡之期的规律。
魏征认为“功成德衰”的原因是于“人君”没有将“德治”进行到底。
《诗经·荡》里曾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魏征提出反问,天下取之易守之难?这个问题,西汉的陆贾曾向刘邦提及,“贾曰:‘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
乎?’”(《汉书》)。
大家齐心打天下,团结一致。
坐稳江山后,利益冲突,斗争重重,那么国家守之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靠德治,关键在于坚持到底。
③接下来分析殷忧,竭诚待下,得志,终情傲物。
谦受益,满招损。
竭诚的好处,傲物的坏处,形成强烈的对比。
如何对待百姓,是法治还是德治?用严刑的峻法俩督责百姓,用威严怒怨来震慑百姓,那么百姓可以免除罪责,但内心却没有感恩之心,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归服。
这事我们想到《论语·为政篇》第三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与孔子德治理念,不谋而合。
上课时,有必要引入这段著名的言论。
④最后作者提醒皇帝老百姓的巨大力量。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怨不在人,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希望皇帝要很好地处理君民之间的关系。
第二段,中心语:元首——百姓。
如何调节,两字:竭诚。
(四)、分析最后一段,读是必须的。
此段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所在。
题目中的十思,具体是什么呢?皇帝做到“十思”后,魏征政治理想又是什么呢?我们都可以在最后一段中,找出来。
建议,读了之后,请学生们来提出疑问?这一段作者写了啥?学生肯定能说出十思的表现。
①魏征又以打了个比喻,腐烂的绳索和奔驰的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