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证幻灯片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大青龙证,1太阳中风,当脉缓头痛,汗出不烦燥,反脉紧身疼,无汗而烦者,此为寒实卫闭,营风不能泄卫寒也,卫本恶风,外寒实则卫强,风泄不开也。
此大青龙证,麻黄专泄表寒之实,以开皮毛。
2太阳伤寒,当脉紧身疼,无汗恶寒,反脉缓身不疼汗出者,此为皮毛外闭,郁其腑盛,胃阳外蒸,蒸开皮毛也,胃热外蒸故汗出脉缓身不疼。
此大青龙证,麻黄专泄寒实,以开皮毛,窍开卫泄,表泄里解。
3中风而闭实,为外寒伤实,固宜大青龙,当防误诊而误用,而成肾阴之旺,故有真武之法以救逆。
伤寒而闭实,为外寒伤实,固宜大青龙,当防误诊而误用,而成肾阴之旺,故有真武之法以救逆。
总因太阳中风,反脉紧无汗;太阳伤寒,反脉脉缓汗出。
防其治表阳之实,而伤里阴之虚,故立真武之法备用。
太阳三十二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太阳入阳明去路。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也。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
1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俱是伤寒之象,皮毛不开,师反言太阳中风病,此为风泄不开卫闭外强也。
重复一遍,外寒之强,风泄不开之义。
2不汗出者,为芝风外泄而不能,烦燥者,寒实外闭,营卫内郁,故热而烦燥,大青龙麻黄发泻卫寒之实,以开皮毛也窍,杏仁破肺气之格,通达于内外,石膏清卫壅之肺热,桂枝通经解肌,凋和营卫。
3重点变象,“若”脉微弱,此为阴阳俱虚,汗出恶风者,此为风虚能泄表寒也,此不可服大青龙也,犯麻黄之禁忌,误用则亡阳生变。
汗出者,虚风能泄表寒也,恶风者,汗出阳泄表阳虚也(恶风为表虚,也可理解为恶寒,但此恶寒是有汗区别伤寒的无汗恶寒)。
若误服大青龙汤,汗出则亡阳,则生厥逆,筋惕肉润。
厥逆者,脾胃湿寒,手足逆冷;筋惕肉润者,阳泄风动也。
误汗亡阳,此为大逆,以真武汤救之。
附子温阳驱寒,芍药清肝息风。
4本条(若)脉微弱而汗出恶风者,即是黄解防其肾阴之旺之义。
以救误诊误治。
真武汤就是预防误用大青龙而坏病的。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大青龙汤概述(62)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大青龙汤概述(62)大青龙汤概述接下来我们要讲一个很猛的方,讲到大青龙汤啊,这个很猛的大青龙汤。
【7.7 】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我们先来看条文好了,他说第七条,他说'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
这个地方其实我们用的桂林本跟宋本是有一点不一样的,我们桂林本'太阳伤寒,脉浮紧'这个地方,宋本是写'太阳中风,脉浮紧';桂林本第八条写'太阳中风脉浮缓'这里,宋本是写'太阳伤寒脉浮缓'。
其实我觉得对宋本的写法是蛮头大的,因为临床上看到的状况比较像桂林本写的,比较没有那么像宋本写的,所以说不定真的是宋本那边有错啦。
但是呢,因为宋本的这个伤寒和中风的位置跟我们这本是颠倒的,所以读宋本的人就会看到,中风的人脉浮紧,伤寒的人脉浮缓,这是怎么一回事啊?因为我们不是开宗明义是,伤寒的人脉浮紧,中风的人脉浮缓,那怎么这里是倒着来的?于是呢,为了要帮宋本合理化,历代就开始发明所谓的“三纲鼎立”说了,“三纲鼎立”说就是因为这个地方的文字有点怪怪的地方,所以就形成“三纲鼎立”说,三纲鼎立说就是说,风伤卫,桂枝汤证;寒伤营,麻黄汤证;风寒营卫两伤,大青龙汤证,这样子。
其实大青龙汤证跟风寒营卫两伤真的没有什么关系,他就是严重的伤风或者是伤寒,然后包住了、里面有热,所以那个跟营卫两伤不太有关系,只是呢,因为宋本写成那样,所以他就会说,宋本是故意在告诉你,中风伤寒脉、伤寒中风脉,变成这个人两种都中,所以才会两种症状都有,就这样子。
所以就会在后代对伤寒论的临床分析就会发现说,其实啊,张仲景自己讲的只有两条腿,就是风伤卫跟寒伤营,那个第三条腿是义肢啊,可以拔掉,我就觉得可以拔掉。
就是大青龙汤不要以风寒营卫两伤来理解它,大青龙汤证你就看着它的证,然后去看它那个方,就会觉得很容易理解了啊,没有那么可怕。
临证实验录课件模板-003(共29)

《临证实验录》:麻杏甘石汤证
麻杏甘石汤证: 何以尿频、遗尿俱止?。
《临证实验录》: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蒙某,女,25岁,本院护士。产后体虚, 腠理不固,伤于风寒,咳嗽不已。住院治 疗七天,疗效甚微,求服中药。刻下,咳 痰甚多,清稀白沫,倚息不得平卧,恶寒 发热、汗出头痛等表证始终未解,口干思 饮,舌边尖红赤,脉象浮数无力。 观其脉症。知病在太阳,营卫不和,支饮 留肺证也。 今口干思饮,舌边尖红,虽属热象,然口 虽干,喜热饮,且痰涎清稀,得冷即咳, 显然不可清热。
《临证实验录》:麻杏甘石汤证
麻杏甘石汤证:
治宜滋阴清热,宣肺缓肝。拟麻杏甘石汤 加味: 麻黄10g 杏仁10g 石膏30g 黄芩10g 白芍 10g 甘草6g 沙参15g 百合15g 玉竹15g 一剂症减,二剂痊愈。 按:某医谓妊娠后子宫压迫膀胱,故尿频。 咳嗽则腹内压力增大。故尿随咳而出,似 乎言之有理,然本方未能减轻子宫对膀胱 之压力。
《临证实验录》:四逆汤证
四逆汤证:
改用桂枝汤以温阳益阴: 桂枝4.5g 白芍4.5g 甘草3g 生姜1片红枣 3枚 翌日,诸症皆失,惟饮食不思耳。
《临证实验录》:小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
赵某,26岁。新产满月,由并州返忻州。 途中感受风寒,致娇脏失却清肃之令、肺 气壅遏而咳嗽不休。虽经多方医治,均未 中病,迁延已逾月余。倦怠神疲,日渐消 瘦,自疑肺结核而来就诊。经胸透,心、 膈、肺未见异常,求服中药。 望其面色萎黄,略显浮肿,形态畏冷,时 已至夏,头仍双巾。舌质淡红,苔白滑。
《临证实验录》: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综观此病,既非太阳中风证。亦非太阳少 阴两感证,有似太阳病汗漏不止之桂枝加 附子汤证。其实亦非。乃汗多伤阴,阴损 及阳之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也。拟: 白芍10g 附子10g 炙草10g 一剂症减,二剂痊愈。 按: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为太 阳病中风营卫不和也:太阳少阴两感证, 以脉微细、但欲寐、无汗恶寒为主症,绝 无汗出不止,口渴思饮;桂枝加附子汤证, 为太阳病,过汗后,遂漏不止,表邪未解
倪海厦经方治感冒简易图表ppt模板

苓甘姜味辛夏仁汤处方
• 茯苓12克(4钱) 炙甘草9克(3钱) 干姜9克(3钱) 细辛6克(2钱) 半夏9克(3钱)
•
五味子9克(3钱) 杏仁9克(3钱)
•
• ※苓甘姜味辛夏仁汤使用时机:咳嗽,白痰, 无表证(恶寒、发热、身痛)时使用.
• ※苓甘姜味辛夏仁汤煮法及注意事项:
• 以上七味药,以水十碗,煮成三碗。去滓,每次温服半碗。一日三次. • 服用苓甘姜味辛夏仁汤者忌食:生冷、 粘滑、肉面、五辛(辛辣)、酒、酪、臭恶等物
返回第一页
麦门冬汤处方
• 麦门冬 18克(6钱) 人参6克(2钱) 炙甘草 6克(2钱) 粳米9克(3钱) 大枣擘(用手掰开)12枚 半夏9克(3钱)
• • ※麦门冬汤使用时机: 干咳无痰, 声哑,无表证(恶寒、发热、身痛)时使用. • ※麦门冬汤煮法及注意事项: • 以上六味药,以水十二碗,煮取六碗,温服一碗,早中晚及睡前各一碗。 • 服用麦门冬汤者忌食:生冷、 粘滑、肉面、五辛(辛辣)、酒、酪、臭恶等物
煮成三碗。去滓,每次温服一碗。 汗出后须擦干,避免吹风受凉. • 服用麻黄汤者忌食:生冷、 粘滑、肉面、五辛(辛辣)、酒、酪、臭恶等物
返回第一页
小青龍湯處方
• 麻黃9克(3錢) 桂枝9克(3錢) 白芍9克(3錢) 炙甘草9克(3錢) 乾薑9克(3錢)
•
細辛6克(2錢) 半夏9克(3錢) 五味子9克(3錢)
小时半再服一碗…余此类推。半日内可喝完三碗。若是病情比较严重,可以早晚各服用一帖药(共六碗)。 • 照顾者要在旁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若是病状有改善,但仍未消除,可以继续服用桂枝汤。或是汗一直不出,可以
连续服用到两、三帖药都可以。 • 服用桂枝汤者忌食:生冷、 粘滑、肉面、五辛(辛辣)、酒、酪、臭恶等物
大青龙汤证及案例

大青龙汤证及案例大青龙汤证【原文】太阳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晌,此為逆也。
(38)大青龍湯方麻黄六雨(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十枚(去皮尖)生姜三兩(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滅二升,去上沫,内諸药,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释义】本条论述伤寒证兼内热烦躁的证治。
原文虽然以“太阳中风”冠首,但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尤其是脉紧、身痛、无汗三大主要脉症完全具备,这属于典型的太阳伤寒重证。
在一派伤寒表证的基础上,出现了“烦躁”,烦躁属于热症。
显然这是寒邪郁闭过重,阳气内郁化热,热邪扰乱心胸所导致的,因此外寒内热是大青龙汤证的病机特点。
大青龙汤中麻黄的用量是加倍的,达六两之多,是中医方剂中发汗力最为峻猛的方剂,必须表里俱实方可使用。
正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仲师专门提出“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的禁忌。
“脉微弱”提示了里虚,汗出恶风”提示了表虚,无论是里虚还是表虚,凡是虚都不可用大青龙汤。
假若误用,容易导致大汗亡阳竭阴,阳亡失于温煦就会四肢厥逆,阴亡失于养就会筋惕肉瞤。
为了防止汗多亡阳亡阴,仲师在方后注又特别提出“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方解】大青龙汤主要由麻黄汤倍用麻畫,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的,仍然属于麻黄汤的类方。
方中倍用麻黄加上生姜,加大开表发汗的力量以散外寒,加石膏辛寒清透郁热以除烦热。
重用甘草,加大枣和中扶正,以资汗源,既可以防止麻黄过汗伤正,又可以防止石膏过寒伤中。
因为本方最具有辛散发汗的特点,有如东方木神的伸展宣达,所以方名叫做“青龙”。
又因为发汗力最大,所以叫做“大青龙汤”。
关于“温粉”止汗的问题,后世医家有据《肘后方》,用川芎、白芷、藁本三药研粉。
汤证鉴别分课件

证型
大青龙 汤证 小青龙 汤证
证候
病机
同
异
同
异
发热、 烦躁
风寒束 兼阳郁
恶寒、
表,卫 内热
无汗、 咳、干呕、闭营郁 兼水饮
脉浮 或见渴、
内停
紧
利、噎、
小便不利、
小腹满、
喘。
治法
同
异
发 兼清里热 汗 以发汗为重 解 兼温化水饮 表 以蠲饮为重
本条与46条均为太阳病表证八九不解, 但二者证候表现及治法不同,鉴别如下表:
同
较轻,病势较急 最重,病势最急
点
证 如狂,少腹急结 发狂或如狂,少 少腹满,可有如狂或发狂
候
腹硬满,身黄,
脉沉结或沉微
治 活血化瘀,通下 破血逐瘀 法 瘀热
缓攻瘀结
小青龙汤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鉴别表
证型
小青龙 汤证
桂枝加 厚朴杏 子汤证
相同点
证候
外有风 发热、恶风寒、
寒表证, 无汗、脉浮紧、
内兼咳 咳、喘、干呕
黄连汤证与半夏泻心汤证鉴别表
汤名 主治证候
黄连汤证 腹中痛, 欲呕吐
病机 半 夏
上热 半 下寒 升 而分 居
药物组成
炙 干 大人黄黄 桂 草 姜 枣参连芩 枝
治则
煎法
三 三 十二二 两 两 二两两
枚
三 清上温 只煎一
两 下,和 次,取
胃降逆, 其功效
侧重辛 各奏,
开
取六升
服法
日三 夜二, 每服 一升 二合
寒实结胸与热实结胸鉴别
性质 病机 类别
主症
主脉
热 大结 阳热 热与水结 心下痛,按之石硬, 寸浮
第20节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第20节大青龙汤小青龙汤JT 方劑臨床能力十日衝刺班2015050502刚刚讲到这个石膏的药性。
遇到这个肌肉里面的热,或者是阳明燥金之气相关的部位,肺啊、大肠啊、胃,它会把这个热清出来。
因为一般后代的本草的药理学都会以为石膏的清热好像是泻药一样从肚子里拉出去。
当然用了白虎汤,有些人会被那个汤寒到,所以会持续地腹泻。
但是,其实石膏退烧的那个感觉,真的其实是发汗药,就是它其实是辛味药,一发,那烧就退下来。
就是,即使在阳明腑也是用发汗方在退这个烧的,到了肠道里面才会用那个泻药把大便打出来退那个烧。
那白虎汤是这样子使用哦,那白虎加人参汤呢,就是,如果白虎汤证有特别的心烦、特别的口渴,就加人参,帮他补一点水份。
那我们现在开党参就可以哦。
那张仲景的那个白虎汤的结构,我们今天的人开呢,石膏要多,至少150克起跳。
但是呢,知母就今天的人不必那么多。
或者是还有一味药比知母要温和的,凉润的药,叫玄参,知母换成玄参也可以。
那这个病不是说张仲景的书有错,而是张仲景时代的人,我们看张仲景的阳明篇,就会发现那个时代的人,是阳明病特别肥大的。
就是那个时代的人可能是一种比较阴虚,但比较强悍的人类。
所以就非常容易变成阳明燥热的现象。
那我们现在的人呢,是阳虚的比较多,所以形成这个体质的时候,基本上那个主证框哦,虽然在那里,可是体质上是东缺一点西缺一点,所以我们现在的人可以依照现在的状况做一点微微的调节。
那至于这个又烦、又渴,以渴为主,又口渴又发热的这个白虎加人参汤呢,在经方的世界里面,又是治什么的特效药?就治中暑的特效药。
就是如果你中暑了,你需要把你身体里面的热推出去啊,可是又需要补一点气、补一点水,那白虎加人参汤是刚刚好。
那白虎汤结构,还有另外一个汤,我们就顺便把它教掉了哦。
是叫做竹叶石膏汤,12之43条。
这个竹叶加石膏汤,它是这样子,他说,当一个人感冒好了之后呢,人好虚好虚,然后动不动就会觉得有热气往上冲,可能是咳嗽,并且伴随着呕吐。
国医经典解读第29讲:发表解热清里祛湿第一方—大青龙汤

国医经典解读第29讲:发表解热清里祛湿第一方—大青龙汤发表解热清里祛湿第一方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是表里两解的名方,有清内攘外之功。
适证用之,效若桴鼓。
尤其是在很多急性外感病早期,往往会因误服感冒药、消炎药或清热解毒药而失于解表。
致使邪气内伏,形成表寒郁热证。
此时无论发热多高,头痛多重,只要见到恶寒、无汗、口干、烦躁等证,用大青龙汤进行治疗,多能迅挽狂澜,使身轻病减。
若再贻误时机,便会转为慢性痼疾,久久难愈。
【原文点睛】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膶,此为逆也。
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怔者,大青龙汤发之。
外邪不明显,脉的充血程度少,所以脉浮缓;身不疼是没有寒,但重,就是肌肉、皮下的这个组织要是停水多就沉,有水气嘛。
“乍有轻时”,这个水气还没达到整个浮肿,整个浮肿就光沉,肿,它没有,乍轻时。
这个乍轻时说明这个水气呀,还流走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取微似汗。
这个大青龙汤呀不但是一个解表解热的重剂,而且也是一个发水气的重剂,发水气的力量最大,此方意在解太阳之表,清阳明之里热,并祛在表之水湿!所以是太阳和阳明的合病;【大青龙汤阵法解读】大青龙汤是强烈发汗清里剂:麻黄、桂枝(3:1)、生姜组成解表组;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比例是3:2,本方是3:1 ,很明显,其重用麻黄,发汗之力尤胜一筹,通过辛温发汗来达到表解的目的。
将麻黄用量由三两增至六两,还要加入辛温发散的生姜三两以强解表发汗的力度,浮代表表,紧代表寒,所以麻黄汤证解表发汗。
从西医的角度来讲:病毒趁人身体营卫水平下降的时候进来,人身上的热度,一直都在调节用以抵抗外邪,表现就会发热。
为什么身疼痛。
水到皮肤表面排不出去,这水就渗到肌肉,就感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全身关节都会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辛温之品合辛凉之品于一方是变 解表剂为表里双解剂。 解表剂为表里双解剂。后世医家师其法 化裁加减的著名方剂有: 化裁加减的著名方剂有:刘河间的防风 通圣散治疗风热壅盛,三焦俱实; 通圣散治疗风热壅盛,三焦俱实;清·吴 鞠通之银翘散,用豆豉、薄荷、 鞠通之银翘散,用豆豉、薄荷、荆芥代 麻黄,牛子、桔梗代北杏,苇茎、银花、 麻黄,牛子、桔梗代北杏,苇茎、银花、 连翘、竹叶代石膏,并去桂枝、生姜、 连翘、竹叶代石膏,并去桂枝、生姜、 大枣,治疗风温邪气在气分之初期。 大枣,治疗风温邪气在气分之初期。
兼里热——卫阳郁闭甚;
无里热——卫阳郁闭轻。
(四)应
用
1、必须明确大青龙汤是伤寒兼里热 证主方,即为风寒束表,热聚胸中这 一病机的主方。此外,亦是溢饮证的 主方。由是可称对大青龙汤的适应证 的全面认识,并客观反映仲景立大青 龙汤的原貌。
2、治流感、感冒、肺炎 、治流感、感冒、 时掌握两个原则。 时掌握两个原则。 (1)表里俱实,表寒里热; )表里俱实,表寒里热; (2)恶寒发热,无汗烦躁。 )恶寒发热,无汗烦躁。
证型:风寒外束,热聚胸中。 证型:风寒外束,热聚胸中。 治则: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治则: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 麻黄、杏仁、甘草、桂枝、生姜各 麻黄、杏仁、甘草、桂枝、生姜各10 石膏30克 桔梗15克 大枣7枚 克,石膏 克,桔梗 克,大枣 枚。
小
结
何谓溢饮? 何谓溢饮?
(三)鉴
别
38、39条——风寒束表, 热聚胸中,以身不疼但重, 乍有轻时为特征。
1、身重烦躁
少阴病——阳虚阴盛,身 重无休止。 上述鉴别仍有困难时,察其双足胫热否。
38、39条必伴恶寒无汗; 2、发热烦躁 阳明病必伴不恶寒反恶 热,大汗出。
3、
38、39条 表实证 35 条
(一)分 析
伤寒——太阳伤寒证(以38条脉证及本 太阳伤寒证( 伤寒 太阳伤寒证 条脉证及本 大青龙汤发之”可据) 条“大青龙汤发之”可据) 脉 浮 缓 身不疼但重 乍有轻时 —— 汗不得出,阳郁化热, 汗不得出,阳郁化热, 津气失运
阳郁缓解
无 少 阴 证
正面而言,无里虚寒证, 即无肢厥下利。 推理:少阴病与大青龙 汤证有很大的可比性, 须作一鉴别,以“身不 疼但重”一句可据;与 38条的禁忌证文法相呼 应。
风寒束表,热聚胸中为其病机。发 热恶寒,无汗烦躁,或咳喘,或身疼痛, 或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舌淡红或黄 白苔,脉浮紧或浮数,或浮数为其主要 脉证。其中不汗出而烦躁为辨证要点。 解表发汗兼清里热为其治,大青龙汤是 代表方,表里俱虚不可用。
(1)从病因言,寒湿侵袭,卫气郁 )从病因言,寒湿侵袭, 湿邪内淫肌表,亦可出现脉缓, 闭,湿邪内淫肌表,亦可出现脉缓, 身重不疼——湿邪侵袭肌表。 湿邪侵袭肌表。 身重不疼 湿邪侵袭肌表
(2)从《金匮·痰饮篇》23条云:“病溢 金匮·痰饮篇》23条云: 条云 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言大 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 青龙汤可治溢饮。 青龙汤可治溢饮。
3、有人以本方加附子治疗乙脑, 、有人以本方加附子治疗乙脑, 认为太、少合病。 认为太、少合病。
4、皮肤科用治荨麻疹、麻疹 、皮肤科用治荨麻疹、 ——卫气郁闭,营阴郁滞。 卫气郁闭, 卫气郁闭 营阴郁滞。
5、医案选录
雷某, 年余, 雷某,男,58岁。素有喘促史 年余, 岁 素有喘促史28年余 每年发作1—2次,短则 月,长则数月。发 每年发作 次 短则1月 长则数月。 作时伴烦躁,西医诊为“支气管哮喘” 作时伴烦躁,西医诊为“支气管哮喘”。 昨日外出雨淋后,即见头痛,发热恶寒, 昨日外出雨淋后,即见头痛,发热恶寒, 突发咳喘,烦躁不安,服西药无效。 突发咳喘,烦躁不安,服西药无效。诊见 咳喘气促,痰黄粘稠,恶寒发热, 咳喘气促,痰黄粘稠,恶寒发热,无汗烦 舌淡红苔薄黄白,脉浮数。 躁,舌淡红苔薄黄白,脉浮数。
(二)讨
论
1、38条 1、38条 的“太阳 中风” 中风”
(1)原先患太阳病未愈,又被 ) 风寒邪气郁闭,不得出汗为太 阳伤寒证。 阳伤寒证。 (2)指病因,感受风寒为太阳伤 ) 寒证。
2、大青龙汤证可治风寒束表,热 大青龙汤证可治风寒束表, 聚胸中的病证之外, 聚胸中的病证之外,尚可治外湿内 热证,又名溢饮证( 金匮》 热证,又名溢饮证(《金匮》)。
果
风 寒
因
言症状——与无汗机理同义,但 与无汗机理同义, 言症状 与无汗机理同义 同中有异,异在风寒束表, 同中有异,异在风寒束表,卫气 受压,营阴郁滞更甚。 受压,营阴郁滞更甚。 言 表 —— 但 , , —— 。
不
2、结
论
(1)不汗出是烦躁之因,烦躁是不汗出 的结果,故仲景在其之间加一个“而” 字这个连接词,可见其二者内在联系。
法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大青龙汤是代表方。 大青龙汤是代表方。
1、方
麻黄汤中麻黄倍量 ——开发腠理 开发腠理 石膏——清胸中郁热 清胸中郁热 石膏 预保阳明 姜枣——补中调营卫 补中调营卫 姜枣 防传太阴
义
表里俱实
表寒里热
2 、启
发
(从方组结构而言) 从方组结构而言)
(1)为辛温解表之峻汗之, 力较麻黄汤更强。推之,大青龙汤证 表郁较麻黄汤证更甚( 表郁较麻黄汤证更甚(以不汗出及汤 中麻黄用量可据)。 中麻黄用量可据)。
第二节 麻黄汤证的兼证
一、大青龙汤证
原文38条 原文 条: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 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 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 此为逆也。 目闰, 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此为逆也。
(3)治未病
(三)治
以脉微弱示 里阳虚
禁
服之
手足逆冷 筋惕肉 目闰
以汗出恶风 示表阳虚
亡 阳
原文39 原文39条 39条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 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 龙汤发 之。 原文39条提要:补述38条的脉证 原文39条提要:补述38条的脉证
原文38条提要: 原文38条提要: 太阳伤寒兼里热证证治
(一)分
太阳中风
析
——
实指太阳伤寒证, 亦可视为病因——风寒。
脉浮紧,发热 恶寒,身疼痛, 不汗出
伤寒证
1、启
发
(1)太阳伤寒、中风之辨,关键在于脉证。 (2) 学习原文不能孤立地以字解字,应 全面地综合分析,紧把脉证。
不汗出 热 聚 胸 束 中 表 (病 机 ) ) 主 (为
(2)“不汗出而烦躁”一句是风寒 束表,热聚胸中的病机反映,故为本 条文辨证的要点,也是重点。临床应 用大青龙汤应以发热恶寒、无汗烦躁 为着眼点。
(3)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而不汗出 又因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故风寒外束,热聚胸中这一病机矛盾主 要方面在风寒外束,即病机重心仍在外。
(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