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精髓 大小青龙汤】小青龙汤证
(医学课件)小青龙汤证

寒邪侵入人体后,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气血瘀滞 ,形成瘀血。
火热
火热邪气侵入人体后,可引发小青龙汤证患者出 现热象表现,如口干、口渴、便秘等症状。
03
中医治疗
小青龙汤的组成与功效
组成
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等中药组成。
功效
小青龙汤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可治疗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恶 寒发热、无汗咳嗽、咳喘痰多、痰饮喘咳等症。
心理调适
患者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有助于康复。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小青龙汤中含有多种中草药,孕妇使用前应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不宜长期服用
小青龙汤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也不能长期服用,以免产生副 作用。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对小青龙汤中的某些成分过敏的现象,应立即 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THANKS
若患者体质强壮且治疗得当,病情可能会较快 痊愈。
02
病因病机
病因
外邪侵袭
01
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侵入人体经络、脏腑等,导致气血瘀
滞,引发小青龙汤证。
正气不足
02
人体正气虚弱,抵御外邪能力不足,易受邪气侵袭,引发小青
龙汤证。
饮食不当
03
过量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导致脾胃运化失职,痰湿
内生,蕴久化热,引发小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的治疗原则
原则
以解表散寒与温肺化饮为治疗原则,以调节人体免疫力为辅 。
适用人群
适用于外感风寒、体质偏寒的人群,以及有咳喘痰多、痰饮 喘咳等症状的患者。
小青龙汤加减应用
加减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可在小青龙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应用。
经方导读「小青龙汤」

经方导读「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古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
青龙,是神话中东方木神,色主青,主发育万物。
张秉成曰:“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
”(《成方便读》)二方发汗逐饮之功,犹如青龙之兴云治水,但依其发汗力强弱而命名“大、小青龙汤”。
另,方中主药麻黄一味色青形似青龙,故曰“大小青龙汤”。
【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1],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2],或小便不利,少腹满[3],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40)小青龙汤方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
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注释:[1]心下有水气:心下,指胃脘部,或胸膈部;水气,指水饮。
[2]噎:噎(yē,音耶),指咽喉部有梗阻不通感。
[3]少腹满:少,通小,此处指小腹部。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功效配伍】小青龙汤发汗解表,温化里饮。
该方由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五味子、细辛、干姜、半夏组成。
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以利水饮;桂枝辛甘温,既助麻黄解表散寒,又能通阳化饮降逆;细辛、干姜、半夏散寒宣肺,温化水饮,和胃降逆;五味子敛肺止咳,防麻黄发散太过,耗伤肺气;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其酸寒益阴之性,又可防诸辛温发散药耗伤阴血;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本方之相配,偏于辛温发散,但用麻黄、桂枝发散时则佐以酸敛的五味子;用细辛、干姜、半夏温化寒饮时则佐以酸寒之芍药,故能达发而不过,温而不燥,散敛结合,燥润有度,以治外有风寒,内有水饮。
深度解析小青龙汤

深度解析⼩青龙汤药若对症⼀碗汤,药不对症满船装。
A:深度解析⼩青龙汤⼩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张名⽅。
张仲景⽤它治“伤寒表不解,⼼下有⽔⽓”,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寒饮之证。
然⽽应该指出,此⽅乃⾟烈⾛窜的峻剂,具有伐阴动阳之弊,如果⽤之不慎,往往会发⽣问题,反⽽促使病情加重。
为此,必须掌握⼩青龙汤的辨证,其辨证的关键,在于抓以下⼏个环节:⼀、辨⽓⾊⼩青龙证,为⽔寒射肺,或寒饮内伏。
寒饮为阴邪,必羁縻阳⽓,⽽使⼼胸之阳不温,如是则荣卫之⾏涩,⽽不能上华于⾯,故患者⾯部呈现黧⿊之⾊,我们管它叫做“⽔⾊”;或两⽬周围呈现⿊圈,互相对称,我们管它叫做“⽔环”;或者,在患者的头额、⿐柱、两颊、颏下的⽪⾥⾁外显现⿊斑(如同妇⼥妊娠蝶斑),我们管它叫“⽔斑”。
⼆、辨脉⼩青龙证为寒饮之邪,故脉见弦,弦主饮病;抑或脉浮紧,则为表寒⾥饮俱实之征;如果寒饮内伏,浸循⽇久,其脉见沉,沉主⽔病。
然须注意的,凡尺脉迟,或尺脉微,抑或两⼨濡弱⽆⼒,是为⼼肾先虚,荣⽓不⾜,⾎少故也。
这样,就不要滥⽤⼩青龙汤⽽发虚⼈之汗。
三、辨⾆⼩青龙证为⽔饮凝滞不化,肺寒津凝,故⾆苔多呈⽔滑;⾆质⼀般变化不⼤,惟阳⽓受损以后,则⾆⾊淡嫩,此时⽤⼩青龙汤必须加减化裁,⽽不能原⽅照搬不变。
四、辨痰涎⼩青龙汤治肺寒⾦冷,津凝⽓阻之证,所以,咳嗽必然多痰,痰咯较爽。
因系寒性⽔饮,故痰涎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则顷刻化⽔。
然亦有咳出之痰,明亮晶彻,形同鸡蛋清状,亦属寒凝津聚,必冷如凉粉,⼝⾆感凉⽽为辨。
五、辨咳喘⼩青龙证在咳喘⽅⾯,有三种情况,临证时务须分清。
1、咳重⽽喘轻,如《伤寒论》第41条所说“伤寒,⼼下有⽔⽓,咳⽽微喘……”指咳嗽为重,⽽⽓喘反微的证情。
2、喘重⽽咳轻,如《⾦匮·痰饮咳嗽病》说的“咳逆倚息,不得卧,⼩青龙汤主之”是指喘息为重,⽽咳嗽为轻的证情。
3、咳喘皆重的证候,如《痰饮咳嗽病篇》说的“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泣⾃出,其⼈振振⾝晡剧,必有伏饮”,是说咳与喘同时俱重的病候。
中医方剂学重点:高频考点之小青龙汤

中医方剂学重点:高频考点之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今天整理小青龙汤的高频考点,帮助考生复习中医方剂学重点知识。
小青龙汤约有同名方剂6首,最为常用者为《伤寒论》方。
组成为麻黄9g、桂枝9g、细辛6g、干姜6g、白芍9g、半夏9g、五味子6g、炙甘草6g。
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
主治外寒内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胸痞喘咳,痰涎清稀量多,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者。
本方主治风寒束表,水饮内停之证。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相搏,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水流胃中,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苔白滑,脉浮,是为外寒内饮之佐证。
对此外寒内饮之证,单纯发汗散寒,则水饮不化,单纯温肺化饮,则风寒不散,惟解表化饮,表里同治为宜。
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温阳以利内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
然而素有痰饮,纯用辛温发散,既恐耗伤肺气,又须防诸药温燥伤津,故配以五味子酸收敛气,芍药和营养血,并为佐制之用;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诸药,是兼佐使之用。
药虽8味,配伍严谨,开中有合,宣中有降,使风寒解,营卫和,水饮去,宣降有权,则诸症自平。
本方的配伍特点可归纳为:①以麻、桂解表散寒,配白芍酸寒敛阴,使散中有收。
②姜、辛、夏温化痰饮,配五味子敛肺止咳,令开中有合,使之散不伤正,收不留邪。
小青龙汤主要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患者感冒风寒后,诱发或加重了咳嗽和气喘,并且痰涎清稀量多,即中医所称的外感风寒,水饮内停证的一首常用方剂。
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

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均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解表散寒、温肺蠲饮之效。
不过,现在很多人对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分辨不清,认识不够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区分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各自的药理功效。
大青龙汤简介【组成】麻黄去节六两(12克),桂枝二两(6克),甘草炙二两(6克),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克),生姜切三两(9克),大枣擘二十枚(10枚),石膏如鸡子大,碎(20克)【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900毫升),先煮麻黄,减二升(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300毫升),去滓,温服一升(100毫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
【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3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临床应用】1、内科:流感:里热明显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暑热:高热、无汗效果、急性肾炎:咽喉痛甚者加银花、连翘、牛蒡子;浮肿者者加茯苓、泽泻、苏叶;2、外科:隐疹:热甚者加大青叶、蝉蜕;气血虚甚者加黄芪、白术、生地、何首乌;淤甚者加当归、丹参。
3、儿科:小儿夏季外感高热:咽红、扁桃体大加银花、蒲公英、牛蒡子;烦躁不安加钩藤、蝉蜕。
小青龙汤简介【组成】麻黄(去节)、芍药各9g,细辛、干姜、甘草(炙)各6g,桂枝(去皮)9g,五味子6g,半夏9g(洗)【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蠲饮。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过敏性鼻炎、胸膜炎、肺水肿、肺心病等证属外寒内饮,水寒相搏于肺者。
以上内容从两味汤药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希望大家以后能分清楚大青龙汤与小青龙各自的不同,不过在服用上述方剂时,一定要先询问中医医生,切勿私自服用。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止咳平喘小青龙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芍药干姜五味子(炙) 甘草桂枝半夏细辛各9g 上8味,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再下诸药,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止咳平喘。
(主治)主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干呕,咳嗽,喘息,痰多稀白,苔薄白或水滑,脉浮或弦紧。
副证: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脉弦细、细滑。
(临证加减)1.重剂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用蜜炙麻黄15g,桂枝9g,干姜9g,制半夏30g,细辛6-9g,白芍30g,甘草9— 15g。
寒痰黏稠者,加旋覆花(包煎)、苏子、白芥子各9g,莱菔子30女;痰热壅肺者,加鱼腥草、开金锁、生石膏各30g,淡鲜竹沥30ml,象贝9g。
上方每日1剂,水煎2次,白天服2次,临睡前服前1次,必要时两煎并工次顿服。
服完2、3剂病情趋向稳定,逐渐减本方剂量,加入益气固体,补肾纳气之品,以资调理,巩固疗效。
有关细辛用量,历代文献有“单味服用不过钱,过量有气闭致死”之说。
但余用到9g无此弊,认为这可能与配适量甘草制之而缓毒。
2.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咳喘:药用麻黄、干姜各3—9g,桂枝3~12g,细辛2—6g,五味子、半夏各4—9g,白芍、炙甘草各3 —6g。
随症加减,每日工剂,水煎服。
治疗期间禁酒;出现呕吐、腹泻、眩晕者停药;孕妇及肝功能不良者禁服;高血压、心脏病、过敏体质、年老体弱者慎用麻黄。
3。
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治喘:30例均属肺寒伏饮型。
病程最短6年,最长40余年。
[四川中医,1996,《12,:3s]4.肺寒饮重,背部冷甚如掌大者,加重干姜之用量;口渴烦躁,咳剧面赤,舌苔黄,痰黏稠而色转黄者,邪从里化热,当轻用姜、辛,加生石膏、黄芩、前胡等清热之品。
5。
黄昏咳喘阵作,宜加盐水炒知母、黄柏;五更咳喘频作,可加黛蛤散、桑叶、菊花,寒温并用,标本兼顾,使寒从外解,火得内平;大便秘结者,酌加郁李仁,火麻仁、瓜蒌仁。
小青龙汤的6大辨证要点和临床利弊

小青龙汤的6大辨证要点和临床利弊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
张仲景用它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寒饮之证。
然而应该指出,此方乃辛烈走窜的峻剂,具有伐阴动阳之弊,如果用之不慎,往往会发生问题,反而促使病情加重。
为此,必须掌握小青龙汤的辨证,其辨证的关键,在于抓以下几个环节:一、辨气色小青龙证,为水寒射肺,或寒饮内伏。
寒饮为阴邪,必羁縻阳气,而使心胸之阳不温,如是则荣卫之行涩,而不能上华于面,故患者面部呈现黧黑之色,我们管它叫做“水色”;或两目周围呈现黑圈,互相对称,我们管它叫做“水环”;或者,在患者的头额、鼻柱、两颊、颏下的皮里肉外显现黑斑(如同妇女妊娠蝶斑),我们管它叫“水斑”。
二、辨脉小青龙证为寒饮之邪,故脉见弦,弦主饮病;抑或脉浮紧,则为表寒里饮俱实之征;如果寒饮内伏,浸循日久,其脉见沉,沉主水病。
然须注意的,凡尺脉迟,或尺脉微,抑或两寸濡弱无力,是为心肾先虚,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样,就不要滥用小青龙汤而发虚人之汗。
三、辨舌小青龙证为水饮凝滞不化,肺寒津凝,故舌苔多呈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惟阳气受损以后,则舌色淡嫩,此时用小青龙汤必须加减化裁,而不能原方照搬不变。
四、辨痰涎小青龙汤治肺寒金冷,津凝气阻之证,所以,咳嗽必然多痰,痰咯较爽。
因系寒性水饮,故痰涎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则顷刻化水。
然亦有咳出之痰,明亮晶彻,形同鸡蛋清状,亦属寒凝津聚,必冷如凉粉,口舌感凉而为辨。
五、辨咳喘小青龙证在咳喘方面,有三种情况,临证时务须分清。
一种是咳重而喘轻,如《伤寒论》第41条所说“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指咳嗽为重,而气喘反微的证情。
另一种是喘重而咳轻,如《金匮·痰饮咳嗽病》说的“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是指喘息为重,而咳嗽为轻的证情。
第三种是咳喘皆重的证候,如《痰饮咳嗽病篇》说的“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晡剧,必有伏饮”,是说咳与喘同时俱重的病候。
关于小青龙汤证的诠释

小青龙汤证,是指中医中的一种病证,常见于急性发热型疾病,主要症状有高热、恶寒、卧床不起、汗出不畅、胸闷气促、恶心呕吐等。
下面我将对小青龙汤证进行简要的诠释。
小青龙汤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方剂,其主要组成成分包括黄芩、赤石脂、陈皮、生姜、炙甘草等。
该方剂主要适用于急性发热型疾病,如伤寒、流感等,可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利咽降火等。
小青龙汤证作为中医中的一种常见病证,根据其病情特征和症状表现,可按中医理论归为热毒病证范畴,多见于年轻人。
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口渴、口干、流涕、咳嗽等,同时伴有高热、胸满、呼吸急促、汗出不畅、恶心呕吐等。
针对小青龙汤证的治疗,在中医治疗上主要思路是通过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利咽降火等方法使患者的体温下降,祛除邪热,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
在药物治疗上,可采用小青龙汤、银翘散、三黄清等中药处方,同时辅以卧床休息、调节情绪、保持内心平静等综合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小青龙汤证是一种常见的病证,在治疗时应注意采用中医治疗的思路和方法,辅以综合治疗措施,以便更好地恢复患者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痰多:
原文仅提到咳喘,从临床
上来看,寒饮射肺,每每伴有 痰多。
痰
量多;
的
特
❖白色泡沫样,落地成水,
征
或鸡蛋白样、半透明。
(5)下虚者忌用:
用之动冲气; 若下虚而喘甚,可改用 茯苓桂枝五味干姜细辛汤。
(6)本条侧重寒饮之证治,但水 饮日久化热,成寒热错杂、虚实 相间者亦不少。以烦躁,痰胶粘 难以吐出、色黄,苔黄白腻可据。 宜仲景小青龙汤加石膏或加鱼腥 草、天竺黄、桑白皮等。
小青龙汤证
原文40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 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 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 主之。
原文41条: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 发热不渴。服药已渴者,此寒去 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原文40、41条提要: 太阳伤寒兼里饮证证治
(一)分 析
伤寒表不解—— 表实证仍在
心下有水气—— 素有里饮
外寒引动内饮,
水寒相搏,以
水饮为主。
病
机
犯胃——干呕
犯肺——咳喘
水
趋于肠—— 或下利
饮
停蓄下焦——
或小便不利
阻碍气机—— 或噎
主证 次证
此外,条文中尚列有三 个证是本条文中的难点。
不
症状
药
渴 ( 41
病性 (寒证)
“渴”
)
较“不
前
症状
渴”示 里饮更
或 渴
水饮内停, 气不化津
甚。
渴而不欲
饮,不多
饮
药
服汤已渴
后
里饮已解 ,病情向愈;
过服辛温 之品,化热 伤津。
不论哪种情况,均须结合主 证进行分析判断。
(二)治疗
解表化饮,温化寒饮。 以小青龙汤为主方。
细辛干 姜法夏
散寒化饮 止呕
五味子——敛肺止咳
麻桂芍——解 表 和 营卫
炙甘草——补中和药
肺胃寒饮证。 仲景每每姜 辛五味相配, 一收一散, 则喘止。
从《金匮·痰饮病篇》, 仲景用本方治溢饮、支饮咳 喘不得卧可据。
3、除原文脉证之外, 结合临床, 在望诊方面,须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1)水色:
寒饮患者,面色可见青紫 或黧黑,唇色紫暗,为水寒郁 遏阳气。
(2)水斑:
有些患者因寒饮阻滞,营 卫气血运行不利,面部出现 对称性色素沉着。
(3)水气:
辨证:水饮素蓄,风寒外束;
治则:散寒蠲饮,宣肺平喘;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炙麻黄、桂枝各10克,干姜、炙甘 草各6克,细辛3克,五味子、法夏、 白芍、北杏仁各12克,苏子15克。
谢谢你的支持,再见!
医案选录:
黄某,男,74岁,香港同胞,业医。 咳嗽、气喘反复发作20余年,加重2月。 自诉有20余年慢支、肺气肿病史,近2月 咳嗽气喘加重,在香港多家医院治疗,服 西药无效而来就诊。入院时咳嗽气促较甚, 痰稀白量多,不能平卧,夜间因咳喘难眠, 呕吐,纳差,大便干结,唇甲轻度发绀, 舌淡,苔白腻滑,脉浮略数。
(三)鉴 别
鉴别1:
兼里热——
大青龙汤证 具有表
不汗出
解
而烦躁
表
实证的
病机和
小青龙汤证 主证。
兼里饮—— 咳喘呕
化 饮
鉴别2:
咳喘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小青龙汤 麻黄汤 麻杏石甘汤
(四)应 用
1、哮喘、流感、过敏性鼻炎;
2、无 表 证亦可用Biblioteka (1)解表化饮,以化饮为主;
(2)方中虽有麻桂,但取麻 黄平喘,以桂枝降冲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