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证资料讲解
伤寒论大青龙汤综述

伤寒论大青龙汤综述一、条文解读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证候,“不汗出而烦躁”,这里的而表因果关系,是因为不出汗而感到浑身烦躁,这种烦躁是寒邪闭表、阳邪化热、郁热扰心的烦躁,说明表邪已有入里倾向,而从以方测证的思路来看,表现入里而仍然使用发汗力强的大青龙汤,则说明阳入里化热仍不在肺、胃等脏腑,热邪在体内还没有侵犯具体的脏腑,通过大青龙强力发热驱邪外出。
此方虽加石膏,但麻黄用量达到六两,所以在《伤寒论》中为发汗力最强的一张方剂。
“脉微弱,不可服之”,微者薄也,阳气虚、鼓动无力,脉搏动幅度很小的意思,这是里阳虚的表现。
汗出恶风为阳不摄阴,更添表阳不足、温煦失司。
阴寒内盛、肾阳虚衰,弱阳与邪气勉强相争,争而不胜,就会产生手足厥冷,肢体颤动不宁的表现。
这里主要是以大青龙汤证和少阴真阳虚衰证相鉴别,以免相似证状造成误诊。
关于此条“中风”二字还有诸多争议,古代人读书逐字逐句推敲特别严谨,从此条证状上看,是太阳伤寒可能没有多少争议,但就是看似伤寒成中风,颇费古今诸多注家笔墨和口舌,到现代人们更趋向中风伤寒互文说,而现存桂林古本《伤寒论》上印制的就是“伤寒”二字。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此中风见寒脉也。
浮则为风,风则伤卫;紧则为寒,寒则伤荣。
荣卫俱病,故发热恶寒,身疼痛也。
风并于卫者,为荣弱卫强;寒并于荣者,为荣强卫弱。
今风寒两伤,则荣卫俱实,故不汗出而烦躁也。
与大青龙汤发汗,以除荣卫风寒。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荣卫俱虚,反服青龙汤,则必亡阳,或生厥逆,筋惕肉,此治之逆也。
在成无己的影响下,后世医家又有诸多发明,大致为:太阳中风则是桂枝汤证,太阳伤寒为麻黄汤证,风寒两伤则为大青龙汤证。
此观点由明代方有执所倡导,其在《伤寒论条辩》中打乱了《伤寒论》原有排序:“中风者,单只卫中于风而病也;伤寒者,单只荣伤于寒而病也;若风寒俱有而中伤,则荣卫皆受而俱病。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大青龙证,1太阳中风,当脉缓头痛,汗出不烦燥,反脉紧身疼,无汗而烦者,此为寒实卫闭,营风不能泄卫寒也,卫本恶风,外寒实则卫强,风泄不开也。
此大青龙证,麻黄专泄表寒之实,以开皮毛。
2太阳伤寒,当脉紧身疼,无汗恶寒,反脉缓身不疼汗出者,此为皮毛外闭,郁其腑盛,胃阳外蒸,蒸开皮毛也,胃热外蒸故汗出脉缓身不疼。
此大青龙证,麻黄专泄寒实,以开皮毛,窍开卫泄,表泄里解。
3中风而闭实,为外寒伤实,固宜大青龙,当防误诊而误用,而成肾阴之旺,故有真武之法以救逆。
伤寒而闭实,为外寒伤实,固宜大青龙,当防误诊而误用,而成肾阴之旺,故有真武之法以救逆。
总因太阳中风,反脉紧无汗;太阳伤寒,反脉脉缓汗出。
防其治表阳之实,而伤里阴之虚,故立真武之法备用。
太阳三十二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太阳入阳明去路。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也。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
1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俱是伤寒之象,皮毛不开,师反言太阳中风病,此为风泄不开卫闭外强也。
重复一遍,外寒之强,风泄不开之义。
2不汗出者,为芝风外泄而不能,烦燥者,寒实外闭,营卫内郁,故热而烦燥,大青龙麻黄发泻卫寒之实,以开皮毛也窍,杏仁破肺气之格,通达于内外,石膏清卫壅之肺热,桂枝通经解肌,凋和营卫。
3重点变象,“若”脉微弱,此为阴阳俱虚,汗出恶风者,此为风虚能泄表寒也,此不可服大青龙也,犯麻黄之禁忌,误用则亡阳生变。
汗出者,虚风能泄表寒也,恶风者,汗出阳泄表阳虚也(恶风为表虚,也可理解为恶寒,但此恶寒是有汗区别伤寒的无汗恶寒)。
若误服大青龙汤,汗出则亡阳,则生厥逆,筋惕肉润。
厥逆者,脾胃湿寒,手足逆冷;筋惕肉润者,阳泄风动也。
误汗亡阳,此为大逆,以真武汤救之。
附子温阳驱寒,芍药清肝息风。
4本条(若)脉微弱而汗出恶风者,即是黄解防其肾阴之旺之义。
以救误诊误治。
真武汤就是预防误用大青龙而坏病的。
深度解析大青龙汤

深度解析大青龙汤展开全文《伤寒论》大青龙汤表里双解治法探析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方药为麻黄(去节)六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石膏(碎,绵裹)如鸡子大。
何以知风寒两伤,营卫同病?以伤寒之脉而见中风之证,中风之脉而见伤寒之证也。
名大青龙汤者,取龙兴云雨之义也。
治风不外乎桂枝,治寒不外乎麻黄,合桂枝麻黄二汤以成剂,故为兼风寒中伤者主之也。
二证俱无汗,故减芍药,不欲其收也。
二证俱烦躁,故加石膏,以解其热也。
设无烦躁,则又当从事于麻黄桂枝各半汤也。
仲景于表剂中加大寒辛甘之品,则知麻黄证之发热,热全在表;大青龙证之烦躁,兼肌里矣。
初病太阳即用石膏者,以其辛能解肌热,寒能清胃火,甘能生津液,是预保阳明存津液之先着也。
粗工疑而畏之,当用不用,必致热结阳明,斑黄狂胃,纷然变出矣。
观此则可知石膏乃中风伤寒之要药,得麻,桂而有青龙之名,得知草而有白虎之号也。
服后取微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得汗,停其后服,盖戒人即当汗之证,亦不可过汗也。
所以仲景桂枝汤中不用麻黄者,是欲其不大发汗也;麻黄汤中用桂枝者,恐其过汗无制也。
若不慎守其法,汗多亡阳,变生诸逆,表遂空虚而不任风,阴盛格阳而更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也可以认为是麻黄汤加入生姜、大枣和生石膏而成。
因大青龙汤条文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故该方一直被誉为发汗重剂,如成无己曰:大青龙汤,发汗之重剂也,非桂枝汤之所同,用之稍过,则又有亡阳之失[1]。
大青龙汤方证是太阳阳明合病,解表兼以清热,是表里双解法的代表,但因为大青汤被誉为发汗重剂,而限制了其临床的应用。
下面对大青龙汤方证做探讨,以明确其临床应用指征。
•1.表里双解法太阳阳明合病,治当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大青龙汤为太阳阳明何病表里双解的代表方,其中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解表,石膏清解里热。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大青龙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具有辩证适应症的特点。
辩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强调根据病情特点和病人的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指在应用大青龙汤治疗疾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一、寒邪入侵型寒邪入侵型是指由于寒邪侵袭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寒热往来、头痛、恶寒发热、身体不适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温阳散寒,解表驱寒。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温阳药物,如附子、干姜等,以加强温阳作用,促使邪寒驱散。
二、湿热病变型湿热病变型是指由于湿热邪气侵袭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口苦、口干、尿短赤黄、大便黏腻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清热泻火,祛湿解毒。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清热药物,如黄芩、黄连等,以增强清热作用,排除湿热之邪。
三、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是指由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疾病,表现为胸闷、腹痛、舌质紫暗、脉络纹络紊乱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活血药物,如川芎、丹参等,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气滞血瘀之症。
四、气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是指由于气虚引起的血瘀病变,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舌质淡白、脉搏细弱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益气养血,活血化瘀。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益气药物,如黄耆、党参等,以增强气血功能,改善气虚血瘀之证。
五、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是指由于脾胃虚弱引起的疾病,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泄、舌苔薄白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健脾药物,如白术、党参等,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大青龙汤作为一种具有辩证特点的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然而,应用大青龙汤治疗疾病时,仍需遵循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患者在使用大青龙汤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经方研读】大青龙汤

【中医经方研读】大青龙汤【组成】麻黄12g 桂枝6g 甘草炙6g 杏仁6g 石膏18g 生姜9g 大枣6g温水煎服,取微汗【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主治】1、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2、溢饮。
身体疼痛,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使用注意】本方发汗之功居解表剂之冠,故一服得汗者,应停后服,以防过剂。
[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shun),此为逆也。
(3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辨证提要】此为伤寒表实兼郁热烦躁的证治。
外感风寒之邪,闭郁肌表,故见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等伤寒表实证,邪实于表,郁而化热,则烦躁不安。
故本证与麻黄汤证比较,表寒实见证相同,而多里热烦躁一证,故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生石膏清解郁热。
第39条论太阳伤寒兼里热轻证。
脉由浮紧转浮缓,症状由身疼痛变为身重,且时有减轻,说明寒邪郁滞不甚,若感邪较重,郁滞较甚,则脉应浮紧而身疼痛,若感邪较轻,郁滞不甚,则脉缓,身重。
【疑难分析】大青龙汤证,38条、39条为何一云“太阳中风,脉浮紧”,一云“伤寒脉浮缓”?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乃互文见义的手法。
其伤寒、中风,是揭示大青龙汤证的病机来路,即无论是伤寒,中风,依一定条件,均可发展为大青龙汤证。
其脉浮紧、浮缓,与个人体质禀赋,身体体质有关,与感邪轻重,亦有直接关联。
感邪较甚,多为浮紧脉,感邪较轻则可见浮缓脉,临床只要符合表寒里热病机,证见发热恶寒,无汗,烦躁,头痛,身痛者,即可诊断为大青龙汤证。
如何理解大青龙汤证“身重”的病机?原文39条指出大青龙汤证有时会出现“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这是大青龙汤证“身疼痛”的变局,属寒郁肌表,汗不得出,气滞不畅所致,因其郁闭较38条大青龙汤证轻,故身不痛,但重。
【大青龙汤:方证要点、疾病谱、合方运用、类方鉴别】

【大青龙汤:方证要点、疾病谱、合方运用、类方鉴别】1知识储备[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组成与用法】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出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2方证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倍麻黄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为发汗峻剂。
其重用麻黄,配合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之邪,用石膏辛寒以清里热,而麻黄与石膏配伍,可使在里之郁热向外透达。
因此,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应是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出而烦躁、舌苔白薄、脉浮紧,即太阳伤寒(表实证)兼内热烦躁证。
此外,突然四肢肿势迅速的阳水证,宜峻发其汗,也属大青龙汤证的辨证要点,《金匱要略》日:“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就寓此意。
3疾病谱1.内科病:用于普通感冒、流感、以及传染病的初期时,以具有恶寒发热、头痛、腰痛、关节痛、无汗而烦躁、脉浮紧,作为投药指征,但没有烦躁者也可投入。
用于支气管炎和喘息型支气管炎时,以具有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喘鸣、脉浮,作为投药指征。
用于外感诱动宿喘发作,以具有太阳表实证,又有喘鸣、烦躁,作为投药指征。
用于肺炎伴有流感时,以太阳伤寒证,伴有咳嗽、胸痛,作为投药指征。
用于大叶型肺炎的早期,以太阳伤寒证,伴有烦热、咳嗽、胸痛,作为投药指征。
用于心源性腹水、肝源性腹水、肾源性腹水,以腹形凹陷、呈蛙状腹、舌质淡、有太阳表实证,作为投药指征;但若腹形膨隆、舌质苍老者,切不可投入。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10~508、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
水煎温服,分三次。
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
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方证]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现代应用]1.发热性感染性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角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脓肿、肺坏疽、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脓疱疮、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化脓性心包炎、风湿热、猩红热、急性蜂窝组织炎、丹毒等。
2.皮肤科疾病。
如药物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症、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水痘等。
3.其他疾病,如热射病、药物热、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白血病、肾炎、痔疮、鼻衄、脑外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等也经常用到本方。
[经验参考]大青龙汤证中,“烦躁”往往是医家辨别方证的重要线索。
如《伤寒九十论》载许叔微治何保义患伤寒,脉浮涩而紧。
并据其发热、头痛、恶风、无汗,诊为麻黄证,但因其烦躁甚,遂与大青龙汤,三杯汗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张锡纯治—冬日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汤证,竟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八钱。
服后五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伤寒论》第39条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暗示本方证与少阴证易混淆,临床应仔细鉴别。
《伤寒沦汇要分析》载”—程姓男子,发热恶寒,无汗,似睡非睡,不欲转侧,神倦懒言,问之再三才勉强答:全身疼痈,人感烦躁。
有人断为少阴证.主用姜、附回阳,家属犹豫不决。
按其脉搏,浮而微数,触其两胫,颇热,我认为属大青龙汤证。
中医名方---大青龙汤

中医名方---大青龙汤自古以来中医就有一些经典名方,而且效果很好,以至于流传千古。
大青龙汤出自著名《伤寒论》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主治风寒感冒,外感风寒,身痛不出汗,脉浮紧等。
主要组成:麻黄去节(12g),桂枝(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6g),石膏如鸡子大,2碎(18g),生姜(9g),大枣十二枚,擘(6g)。
大青龙汤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怕风烦躁,不得眠也。
现代用法:水煎温服,以微微出汗为主。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伤寒论功能主治:1、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2、溢饮。
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证治机理: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毛窍闭塞,故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之风寒表实证。
表寒证又与烦躁、口渴并见,当系阳盛之体,外受风寒,寒邪较甚,表气闭郁较重,致使阳气内郁而化热,热邪伤津则口渴;热无宣泄之径,扰于胸中则烦,烦甚则躁。
正如张秉成所谓:“阳盛之人,外为风寒骤加,则阳气内郁而不伸,故见烦躁不宁之象。
”(《成方便读》)此证为风寒束表,里有郁热。
法当发汗解表为主,兼清郁热。
大青龙汤(中药)使用注意事项:本方解表发汗功能强烈,属解表方剂之冠,故一服中药可以出汗者,应停后服,以防用之过剂,“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特别提示:本文仅供中医、中药类专业人士阅读,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9/18
课件
35
1、身重烦躁
38、39条——风寒束表, 热聚胸中,以身不疼但重, 乍有轻时为特征。
少阴病——阳虚阴盛,身 重无休止。
上述鉴别仍有困难时,察其双足胫热否。
2020/9/18
课件
24
2、发热烦躁
38、39条必伴恶寒无汗;
阳明病必伴不恶寒反恶 热,大汗出。
2020/9/18
课件
25
3、
38、39条 35 条
课件
16
(一)分 析
伤寒——太阳伤寒证(以38条脉证及本 条“大青龙汤发之”可据)
脉浮缓 身不疼但重
汗不得出,阳郁化热, 津气失运
乍有轻时 —— 阳郁缓解
2020/9/18
课件
17
无 少 阴 证
2020/9/18
正面而言,无里虚寒证, 即无肢厥下利。
推理:少阴病与大青龙 汤证有很大的可比性, 须作一鉴别,以“身不 疼但重”一句可据;与 38条的禁忌证文法相呼 应。
言病因——治疗不当,如病重药 轻失治、发病后未及时就医—— 表邪不但不解,反而化热入里。
风寒郁遏,阳气不得宣通, 郁而化热。
课件
6
2、结 论
(1)不汗出是烦躁之因,烦躁是不汗出 的结果,故仲景在其之间加一个“而” 字这个连接词,可见其二者内在联系。
2020/9/18
课件
7
(2)“不汗出而烦躁”一句是风寒 束表,热聚胸中的病机反映,故为本 条文辨证的要点,也是重点。临床应 用大青龙汤应以发热恶寒、无汗烦躁 为着眼点。
20
(1)从病因言,寒湿侵袭,卫气郁 闭,湿邪内淫肌表,亦可出现脉缓, 身重不疼——湿邪侵袭肌表。
2020/9/18
课件
21
(2)从《金匮·痰饮篇》23条云:“病溢 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言大 青龙汤可治溢饮。
何谓溢饮?
2020/9/18
课件
22
(三)鉴 别
2020/9/18
课件
23
石膏——清胸中郁热 预保阳明
姜枣——补中调营卫 防传太阴
2020/9/18
课件
表里俱实 表寒里热
11
2、启
发
(从方组结构而言)
(1)为辛温解表之峻汗剂,即其发汗 力较麻黄汤更强。推之,大青龙汤证
表郁较麻黄汤证更甚(以不汗出及汤 中麻黄用量可据)。
2020/9/18
课件
12
(2)辛温之品合辛凉之品于一方是变 解表剂为表里双解剂。后世医家师其法 化裁加减的著名方剂有:刘河间的防风 通圣散治疗风热壅盛,三焦俱实; 清·吴鞠通之银翘散,用豆豉、薄荷、 荆芥代麻黄,牛子、桔梗代北杏,苇茎、 银花、连翘、竹叶代石膏,并去桂枝、 生姜、大枣,治疗风温邪气在气分之初 期。
兼里热——卫阳郁闭甚; 表实证
无里热——卫阳郁闭轻。
2020/9/18
课件
26
(四)应
用
2020/9/18
课件
27
1、必须明确大青龙汤是伤寒兼里热 证主方,即为风寒束表,热聚胸中这 一病机的主方。此外,亦是溢饮证的 主方。由是可称对大青龙汤的适应证 的全面认识,并客观反映仲景立大青 龙汤的原貌。
2020/9/18
课件
28
2、治流感、感冒、肺炎 时掌握两个原则。
(1)表里俱实,表寒里热;
(2)恶寒发热,无汗烦躁。
2020/9/18
课件
29
3、有人以本方加附子治疗乙脑, 认为太、少合病。
2020/9/18
课件
30
4、皮肤科用治荨麻疹、麻疹 ——卫气郁闭,营阴郁滞。
2020/9/18
课件
3
1、启 发
(1)太阳伤寒、中风之辨,关键在于脉证。
(2) 学习原文不能孤立地以字解字,应 全面地综合分析,紧把脉证。
2020/9/18
课件5Βιβλιοθήκη 热风 聚寒 胸束 中表(( 病为 机主 ))
不汗出
因
果
烦躁
2020/9/18
言症状——与无汗机理同义,但 同中有异,异在风寒束表,卫气 受压,营阴郁滞更甚。
32
证型:风寒外束,热聚胸中。
治则: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
麻黄、杏仁、甘草、桂枝、生姜各10 克,石膏30克,桔梗15克,大枣7枚。
2020/9/18
课件
33
小
结
2020/9/18
课件
34
风寒束表,热聚胸中为其病机。发 热恶寒,无汗烦躁,或咳喘,或身疼痛, 或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舌淡红或黄 白苔,脉浮紧或浮数,或浮数为其主要 脉证。其中不汗出而烦躁为辨证要点。 解表发汗兼清里热为其治,大青龙汤是 代表方,表里俱虚不可用。
31
5、医案选录
雷某,男,58岁。素有喘促史28年余, 每年发作1—2次,短则1月,长则数月。发 作时伴烦躁,西医诊为“支气管哮喘”。 昨日外出雨淋后,即见头痛,发热恶寒, 突发咳喘,烦躁不安,服西药无效。诊见 咳喘气促,痰黄粘稠,恶寒发热,无汗烦 躁,舌淡红苔薄黄白,脉浮数。
2020/9/18
课件
2020/9/18
课件
13
(3)治未病
2020/9/18
课件
14
(三)治 禁
以脉微弱示 里阳虚
以汗出恶风 示表阳虚
服之 手足逆冷
亡
筋惕肉
阳
目闰
2020/9/18
课件
15
原文39条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 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 龙汤发 之。
原文39条提要:补述38条的脉证
2020/9/18
2020/9/18
课件
8
(3)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而不汗出 又因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故风寒外束,热聚胸中这一病机矛盾主 要方面在风寒外束,即病机重心仍在外。
2020/9/18
课件
9
(二)治
法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大青龙汤是代表方。
2020/9/18
课件
10
1、方 义
麻黄汤中麻黄倍量 ——开发腠理
课件
18
(二)讨 论
1、38条 的“太阳 中风”
(1)原先患太阳病未愈,又被 风寒邪气郁闭,不得出汗为太 阳伤寒证。
(2)指病因,感受风寒为太阳伤 寒证。
2020/9/18
课件
19
2、大青龙汤证可治风寒束表,热 聚胸中的病证之外,尚可治外湿内 热证,又名溢饮证(《金匮》)。
2020/9/18
课件
第二节 麻黄汤证的兼证
2020/9/18
课件
1
一、大青龙汤证
原文38条: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 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 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此为逆也。
2020/9/18
课件
2
原文38条提要: 太阳伤寒兼里热证证治
2020/9/18
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