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的应用经验
大青龙汤治验2则

E3 张 丽 萍 . 嗽 散 加 减 治疗 外 感 咳嗽 9 3 止 8例 [ ] J .陕 西 中
医 , 0 8 3 1 ) 1 1 - 4 7 2 0 , 0( O : 4 6 1 1 .
( 稿 2 1 — 5 1 修 回 2 1 — 61 ) 收 0 0 0 — 0; 0 0 0 — 7
宁” 。更 重 要 的是 临 床 应 用 时 的 加 减 变 化 。根 据 咳 嗽 的
性 质 , 因病机及 兼 症 的不 同 , 加用 祛 风寒 、 风热 、 病 或 散 润燥 、 热 、 痰 、 清 化 消食 、 阴等 药 , 养 以适 应 不 同咳 嗽 的 治疗 。达到 事半 功倍 的效 果 。
1 瘾 疹 并 咳 嗽 方 某 , ,3岁 。2 0 男 4 0 9年 1 2月
凉 及 搔 抓后 加 重 , 汗 , 嗽 , 无 咳 咽痒 , 属风 寒 外 闭 之候 ; 当汗 不 汗 , 湿 郁 于 肌表 , 得 发 越 , 取 大青 龙 汤 发 水 不 故 散 表邪 , 闭郁在 表之 邪 随汗而解 , 使 咳嗽与 身痒并 除 。
陕西 中医 2 1 年 第 3 卷 第 1 00 1 0期
11 43 21 0 0年 1 7日复诊 : 月 患者 服第 2 时微 有汗 出 , 剂
瘙 痒 顿 减 , 疹 块 基 本 消 失 , 嗽 也 明 显 减 轻 , 间 可 风 咳 夜
当 之 虞 , 有 启 门 驱贼 之 势 。是 以 客 邪 易 散 , 气 安 大 肺
曾使 用激 素 、 过 敏性 药 物 及 清热 利 湿 、 风 止痒 、 抗 疏 养 血润 肤 、 活血 化瘀 等 中药 , 症状 尚可控制 。 近几年来 , 患
者湿 疹发 作 的频率 较前 明显增 多 , 状亦 较 前加重 , 症 严
大青龙汤详解-思路方法与注意事项

大青龙汤详解-思路方法与注意事项展开全文大青龙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寒热夹杂证且以寒为主的重要治病方,只有重视研究方中麻黄与石膏之间的用量比例关系,辨清大青龙汤与“太阳中风”、“脉浮缓”、“无少阴证”、“烦躁”之间的内在相互关系,充分重视服用大青龙汤注意事项与大汗出、厥逆、筋惕肉瞤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运用大青龙汤的思路与方法等,以此才能学好用活大青龙汤以辨治诸多疑难杂病。
大青龙汤由麻黄去节、六两(18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杏仁去皮尖、四十枚(7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枚,石膏碎、如鸡子大(48g)所组成。
其用法及注意事项是“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敷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主治①太阳伤寒证与里热证相兼,如《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②太阳营卫湿郁证,如《伤寒论》条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③溢饮夹热证,如《金匮要略》第十二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结合多年运用大青龙汤治病体会,现将学用大青龙汤的若干问题探讨于次。
1 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张仲景设大青龙汤主治表寒里热证,即太阳伤寒证与里热证相兼,运用大青龙汤除了辨证、用方准确外,还必须重视调配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麻黄用量为六两约18g,石膏用量如鸡子大约48g,比例关系是 3: 8。
若石膏用量偏大则直接影响麻黄发汗透达,若麻黄用量偏大则直接影响石膏清热,运用大青龙汤只有按比例调配用量,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再则,石膏既能制约麻黄发汗太过伤津,又能生津益汗源。
2 大青龙汤与“太阳中风”辨识“太阳中风”的临床意义有二: ①以“风”代风寒之邪侵入;②以“风”代里有阳热之邪,即里热证。
倪海厦先生整理的保命良方《大青龙汤》:禽流感、瘟疫流感的中药方

倪海厦先生整理的保命良方《大青龙汤》:禽流感、瘟疫流感
的中药方
大青龙汤是我国千年来专门用来治疗瘟疫之类的传染病时所使用的最有效处方,近来发生所谓的禽流感、流感瘟疫等,就是大青龙汤证,民众一旦发现得到此病而当你们当地的西医与中医都宣布无法治疗时,大家就可以使用此方来保命。
此方主要的感冒症状是:发烧,咳嗽吐浊痰,病人自觉体外怕冷体内很热,体表没有出汗,有身体疼痛现象,口渴又没有胃口,此时就可以服用这个处方。
大青龙汤
处方:
麻黄10克
杏仁10克
石膏20克
炙甘草10克
桂枝15克
生姜二片
大枣十枚,
每付药加入六碗水使用大火来煮成二碗,成人于每三小时空腹时喝一碗,小孩减半,服用后会得汗出来。
一般三到七副为宜。
“大青龙汤”的临床运用

1方 名 意 思
微 汗 热退 为宜 。
3主 治 病 证
大青龙汤使用至今其 临床应用范 围已颇广泛 , 可涉及 多种病证 ,
但根据临 床所见 , 其主要脉证 是 : 恶风寒 , 发热 , 无汗, 头身 疼痛 , 烦 躁, 苔黄 , 脉浮 紧; 恶寒发热 , 无汗 , 身体疼或肿 , 苔 黄润 , 脉弦 紧。故 而但见风寒外束 , 阳热 内郁 , 或邪盛于表 , 内有郁热 , 溢饮 , 见上脉证
黄 1 0 g 、 桂枝 6 g 、 杏f ■9 甘草 6 g 、 石膏 3 0 g 、 生姜 6 大 枣 l 2枚 , 水 煎服 , 当日上午 1 0时服 , 头汗 , 下午 2时服之 , l h后 , 汗 病 减 , 夜能 安寐 , 次晨各症消失。 4 . 2急性 肾炎 计 治疗 4 3例, 症见恶寒 发热 , 咽喉疼痛 , 尿少浮肿 , 血
本方为一张发汗力量强峻的方剂 , 它 的配伍及煎煮上均有其 独
特的特点。
2 . 1 配伍 特点 本 方组成 药物共七昧 即 : 麻黄 】 8 桂枝 6 炙甘草 6
g 、 杏 1 2 g 、 生姜 9 g 、 大枣 1 2 枚、 石膏 4 0 ~ 8 0 g 。其 中麻黄用以发汗散 寒, 解表利 尿 ; 桂枝用 以解肌祛风 水除饮 ; 伍 以杏f ■ 降气 平喘 , 宣肺 解表 ; 甘 草和中益气 ; 生姜 、 大枣 , 调和营卫 , 滋助汗源 , 使邪 去不伤 正, 因证 中见汗不得 m , 郁 热于里 之烦躁 的症状 , 故 以加辛甘 而寒 的 石膏 , 清透里热 以解其烦 。而本 方全方 奥妙 之所在也正是重 麻 黄
大青龙汤对治感冒三则

说明:以下内容转帖自明空老师的新浪博客,因为喜爱中医及方剂方子特转帖到这里收藏,在此谢谢明空老师!
1,孙xx,女,5岁半,家长2009年10月30日午间来电话,发热、无汗,有少量黄粘痰。不能面诊,笔者处方小剂量大青龙汤:麻黄6克,桂枝10克,炙甘草15克,杏仁10克,石膏15克,生姜5大片,大枣10枚。嘱配两剂,服一剂,若热退,不需再服第二剂。晚间电话得知,下午,服药后,幼童自述身体发冷约半小时,热退咳止,身心安静。
因为以往的印象受了凉就要好好睡一觉,发发汗,才能好起来,所以服药后很快躺下,想早点入睡,但这次和以往吃普通感冒药不同的是久久不能入睡,整个人涨涨的,处于一种类似于有点兴奋的状态(仅指的是气血流动,而不是情绪,不过这种感觉并不太舒服),迷迷糊糊间觉得胸腹及后背间“唰”的出了一层东西,人一激灵,又清醒了许多,看看表,刚过去一小时左右。自己感觉了一下,身上并没有汗湿,也没有黏糊糊的感觉,不晓得刚才出的那层是什么东西(这一顿药里,我忘记放生姜了,没有出太多汗是不是跟这个有点关系?)。出了这层东西之后,剧烈心跳的感觉稍微平复了一些,能够入睡了,差不多3个小时以后,又醒了,还是感觉身上出了层东西似的。然后一觉睡到了天亮。和以往不同的是,往常感冒的时候一旦睡着了,再想起床非常困难,但这次几乎没费什么劲就起来了,受凉的症状已大大减轻,头不晕了,喷嚏和鼻涕也减少了很多。
天气变化,感其寒,或曰为普通感冒;岁时不和,温凉失节,感乖戾之气而生病,易于传染,或曰为病毒性感冒。体温升高,或高烧,乃正邪相争,抗邪外出之象。人体各异,变相百出。医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之法;有伤寒派、温病派之争。是用温药、还是凉药?北京的老中医刘弼臣讲,他早年在上海复兴中医中药学校里,有好多大学问家,儿科的徐小圃,奚晓岚,钱今阳等,徐小圃是温热派,奚晓岚是寒凉派,两大派系,互相排斥。但他还跟谢汇东学习了杂病论,兼收并学。刘弼臣说,奚晓岚的寒凉药确实效果好,但是不能多用,再多用下去效果就不好了。须改方子了,要多掌握一些才能够随机应变。
大青龙汤临床运用

大青龙汤临床运用大青龙汤出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下篇及《金匮》痰饮咳嗽病脉症并治第十二。
本方是为伤寒、中风、营卫两伤,表实无汗而兼里热烦燥者而设。
太阳中风,风伤于卫,太阳伤寒,寒伤于营,其论已详于上中二篇。
兹以风寒两伤,营卫俱病者,列于下篇,其病机由于风寒并发,邪中于人,则营卫兼病,惟其症均无汗,而烦燥故为实邪,所以立大青龙汤两解法,发其寒邪外闭,风邪内郁,不汗出而烦燥之汗,然必审其脉不微弱无少阴症者,乃可与之。
方药: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甘草、大茶、生姜方义:本方即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方用麻黄汤发汗解表,配石膏以除烦热,姜枣以调营卫,合而为方,外解郁闭之风寒,内解郁闭之烦热,此为两解表里之剂。
临床中属于风寒外闭兼内热,烦燥表实之范畴,而变症各异的症候俱投以此方加减治之。
举案如下:杨某某,57,女,成都电信路老四号1979年10月31日,昨日开始头痛、身痛、恶寒、无汗、微呕、眼干、鼻干、胃脘痞、二便正常。
脉浮紧双关微滑大,苔薄白。
辨症:太阳阳明表实症。
治宜:双解太阳阳明表邪。
方药:葛根15g,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一付。
1979年11月1日,仍头痛,只太阳穴不能着枕,头顶剧痛、身痛、喉痛、口干喜热饮、心烦、恶风寒发热无汗,体温38度,胃脘痞、溲黄,脉浮紧关滑,苔微腻。
辨症:风寒两伤营卫表实兼里热。
治宜:大青龙海双解之方药:麻黄6g,桂枝6g,生石膏30g,杏仁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一付1979年11月2日,微汗出,诸症悉愈,惟全身乏力,无需服药,饮食调养。
叶某某,女,40+,成都毛巾床单厂1973年2月14日,症见头痛、项强、腰背骨节疼痛,发热恶寒无汗、口渴、心烦、咳嗽、痰清稀、喉痛、肢凉。
脉浮紧,苔白。
辨症:风寒两伤营卫,表实兼里热。
治宜:营卫双解兼清里热。
方乐: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石膏3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附片15g(先熬),一付。
治疗各种瘟疫—大青龙汤(倪海厦)

治疗各种瘟疫—大青龙汤(倪海厦)大青龙汤2021-11-06【方剂出处】大青龙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
【配方组成】麻黄六两(12克)、桂枝二两(6克)、甘草二两(6克)、杏仁四十粒(6克)、石膏如鸡子大(18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3枚)。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
亦治溢饮,症见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1.感冒:以大青龙颗粒治疗风寒表实兼有郁热证的感冒120例,与感冒清热颗粒治疗120例对照。
试验期间禁止加用一切与试验药物疗效相同的中西药品。
疗程3日。
以体温下降及感冒症状评定疗效。
结果:愈显率81.1%,总有效率98.3%。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年第6期)2.急性支气管炎:以大青龙汤加减治疗40例,与西医综合治疗(抗感染、祛痰、雾化吸入、抗过敏等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40例对照。
疗程为6日。
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复查胸片正常为治愈。
结果:治愈32例,好转7例,无效1例。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环球中医药》2013年第Sl期)3.支气管哮喘:以大青龙汤加味治疗60例,与喘克宁片治疗30例对照,疗程均为7日。
从中医证候疗效、喘息症状疗效、恶寒身重症状疗效、哮呜音疗效及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等多方面判断疗效。
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1.67%;喘息症状总有效率90%;恶寒身重总有效率93.33%;哮鸣音总有效率90%;对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升高有降低作用。
大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Ⅱ嵩疗效确切,临床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
(《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第4期)【方解】大青龙汤系麻黄汤化裁而来,为麻黄汤倍麻黄、甘草,减轻杏仁用量,再加石膏、姜、枣组成。
一日一方——大青龙汤

一日一方——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可以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兼有发热倾向者,同时也可以治疗肢体浮肿,水肿呈非指凹性的,而且无汗出者。
所以本方具有发汗解表、兼清郁热的作用,还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01
药方组成
石膏15克,麻黄30克,桂枝10克,杏仁5克,生姜15克,大枣3枚,炙甘草10克。
02
药方主治
1. 太阳病,恶寒,发热,脉浮有力,身疼痛,或不痛、但重,不汗出而烦躁者。
2. 溢饮,四肢水肿。
03
药方功用
发汗解表、清热解烦。
04
药方详解
本方麻黄发汗解表,兼能利水消肿;桂枝温阳化气,生姜温胃散水,皆可助麻黄发汗行水。
麻黄、杏仁宣降肺气,通调水道;石膏清泄溢饮郁热;姜、枣、草益气和中,运化水湿。
全方发汗解表,宣通腠理,开鬼门以发越水气;宣畅肺气,调水道以利湿化饮,故亦治溢饮有表证兼里热者。
05
药方应用
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等证。
文章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请谨遵医嘱。
诚挚说明: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及初发权仍归作者所有,如有侵
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青龙汤的应用经验提要结合验案以说明从体质着眼,大青龙汤适用于形体壮实,肌肉坚紧的重体力劳动者,发病前有明确的受寒或触湿病史,患者有汗出不畅的痛苦。
服药后以汗出通透为原则,不可太过或不及。
本文还对麻黄与石膏配伍应用的药证进行了发挥。
大青龙汤历来被视为峻汗之剂,临证时诸医畏其有“大汗亡阳”之弊而多有顾忌,致其腾龙作雨之能难有用武之地,笔者因其既可发越郁阳、散寒解表于外,又具发越水气,因势利导,逐水湿之邪于无形,故临证喜用之,每有桴鼓之效。
试将临床用方的验案和经验所得归纳如下,以就正以同道。
一、大青龙汤证验案一:赖某,女,33岁。
2004年5月21日就诊。
在上班时觉一阵发冷后始出现头痛,浑身不适,人觉欲寐,后伏在桌子上睡了一会儿,因觉冷而醒,随即浑身酸痛,怕冷逐渐加重,到了当日晚上恶寒明显加重,穿了件棉衣裹了件被子依然怕冷,患者在电话中向笔者就诊,电话中问知患者口不干不苦,咽部在吞咽时觉痛,大便正常,无咳嗽无发热,当时辨为太阳病伤寒的麻黄汤证,处方:麻黄15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杵),炙甘草6克,二剂。
嘱其每隔2至4小时热服一次,如见有汗出或口干或咽痛,减少服药次数或延长服药间隔时间。
第二天电话得知患者昨天晚上5时、9时、11时和第二天早上8时分别各服了一次药,末见明显汗出,但浑身疼痛和恶寒已解,咽痛已除。
面诊时患者诉肩背部酸、重明显,头部时痛,人觉疲劳懒动,自觉有口臭,大便正常,无明显口干口苦,无心烦,夜寐可,小便不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而沉。
望诊见患者精神尚可,两目有神,肌肉结实。
腹诊:腹有力。
投以大青龙汤原方:生麻黄18克,桂枝6克,杏仁10克(杵),炙甘草6克,生石膏20克,生姜三大片,红枣10克,一剂,患者当日晚下始服,至睡前共服了二次,第二天诸症全解。
又过了五天,患者诉前额部头痛,尤以中午和天气热时头痛更甚,呈抽痛,有时痛得难以忍受,口不苦不干,大便正常,小便不黄,纳食可,夜寐可,舌质较淡苔薄白,脉缓。
笔者认为是溢饮之病,仍投以上方,即大青龙汤一剂,服后患者诉前额和背部汗出较多,头痛和背部的酸痛全部缓解,当夜得以安眠,无心悸、失眠、烦燥等症。
注:麻黄汤和大青龙汤是发汗峻剂,这一点勿庸置疑,但为什么该患者服用麻黄汤和大青龙汤后末见明显汗出呢?事后笔者也是满腹疑虑,于是就亲自到药房,发现如今的麻黄放置时间长且不说,且茎小根细,根根带节,再检索《伤寒论》中仲景所用之麻黄无不例外均注明要去节。
去节不去节对发汗作用是有一定影响,这就提醒医者对自已所用药物要有个全面的了解。
还有麻黄是否新鲜也是重要因素,此点在《百年中医李翰卿》一书有专节论及。
二诊时投以大青龙汤似乎有些费解。
在《伤寒论》中论及大青龙汤证的是38和39条两条条文,这两条条文阐述了两种不同的病情。
38条是说明在外有寒邪束表内有郁热情况下的大青龙汤证,其方证的着眼点在于“寒、痛、烦”。
而对39条的理解,需结合《金匮要略》中治疗溢饮的条文,即“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二者可以寻找到的共同点是均有身体的“重”这一症状,其发生的原因,用仲景原话的解释是“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
再观大青龙汤的药物组成,有麻黄,有石膏,有炙甘草,还用生姜和红枣,而这些即是越婢汤全部药物组成。
既然越婢汤可以发越水气,含用越婢汤全部药物组成的大青龙汤又有何不可呢?这从39条条文中仲景用“大青龙汤发之”的“发之”这两个字眼也可窥测其治在发越水气之用途。
所以此处的石膏并不是用于除烦清热,而在于和麻黄配伍以发越水气。
《金匮要略》中关于越婢汤的条文是“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越婢汤主之”。
该汤证与大青龙汤证的区别在于桂枝和杏仁这二味药的有无。
大青龙汤证有桂枝,所以有恶寒或身痛证,有杏仁,所以有或咳或喘证。
而这两方的石膏之用并不在于必见有或汗出或烦渴等证,而在于见有“一身悉肿”或“身重(身体疼重)”的水湿之邪留滞。
谈到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即药物的配伍不同,其药证也不同。
就石膏这味药而言,其药证,黄煌归纳为“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1(《张仲景五十味药证》)。
我的体会是黄煌所归纳的石膏药证,是指白虎类方及其他不与麻黄配伍的方剂而言,当然也适用单味大剂量石膏的应用。
至于石膏与麻黄配伍,情况就不同,试观仲景所有麻黄与石膏配伍的方证条文中,有烦燥证,有汗出证,唯独无一处有言及“渴”证,甚则在越婢汤证中还特地说明“不渴”,对于惜字如金的经典条文,这其间绝对寓有深意。
我的理解是,麻黄与石膏配伍在于发越水气,而水气为患,流动而不居,较之他邪更是变化莫测,既可上逆而为咳喘(厚朴麻黄汤、麻杏石甘汤、越婢加半夏汤),内停而为水肿、多痰(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小青龙加石膏汤),下流而为小便不利(越婢加术汤),还可外溢而为身体的疼重(大青龙汤)。
证见“身体疼重”较之“一身悉肿”不仅是病位的不同,还有水气之邪轻重之别,所以大青龙汤与越婢汤石膏的用量也有量之多少的不同。
日本的汉方家对麻杏石甘汤的认识也可佐证上述观点,录之以备参考:“汉方医学则认为此(指麻杏石甘汤)为热与水湿相结,郁于胸中而成,故目标中除有热郁肺之喘而汗出,发热,口渴外,尚有水湿内停之浮肿,小便不利等证。
”2国内医家对此也持赞同观点,如成都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陈潮祖教授认为麻杏石甘汤证系饮热迫肺之理由有二:“其一,证之临床,每多舌苔黄腻或津液饱满。
其二,本方与越婢汤的组成结构大致相同,越婢汤为治水肿之方已成定论,本方结构既与相同,何以所治恰与相反?实违常理”。
二、大青龙汤证验案二:罗某,男,35岁。
2004年6月9日,以“头晕沉、背部酸痛不适、鼻梁疼痛四天”为主诉就诊。
患者缘于四天前在野外工作时受凉淋雨后始出现上症,到赤脚医生处肌注抗菌素二针后鼻梁部的疼痛稍有缓解。
辰下症见:头晕而沉,人觉疲倦欲睡,昨日从晚上八时昏睡至今早十时,但人仍觉得没有精神,肩背部酸重,吃饭时头身稍有汗出后人觉舒畅,但稍出即止,汗止后肩背部酸重又现。
稍有恶风,时有鼻塞打喷嚏。
无明显恶寒,无明显头身腰背部疼痛,无明显口干口苦,无明显烦燥爱发火,也无明显四肢酸重疼痛的症状。
鼻梁两侧仍有明显疼痛,鼻中冒热气,纳食可,大便正常,小便稍见黄,平时不易汗出。
舌质淡苔黄腻,脉缓而濡。
外观所见:形体消瘦,肌肉坚紧,肤色暗黑,脸形狭长,呈倒梯形,眼裂较小。
初诊时根据经验投以藿香正气汤,一剂。
服后复诊时患者诉无明显疗效,也无汗出,症状同前。
笔者细加诊察,察舌见患者舌象虽黄腻但不干而湿润,咽部也无明显红肿,发病以来末有明显较为畅快的汗出,患者又有汗出舒畅的陈述,病前受凉淋雨的诱因。
患者肌肉坚紧,脉腹皆有力。
判为此病当为溢饮,选用大青龙汤原方:生麻黄18克,桂枝6克,杏仁10克(杵),炙甘草6克,生石膏20克,生姜三大片,红枣12克,一剂。
并嘱患者温服后避风覆被,如见汗出,任其自流,不可脱衣揭被,如汗出人觉舒畅,症状明显缓解,不必续服。
如末见明显汗出,隔二小时后服第二煎,总以汗出为目的。
第二天患者复诊时诉,昨晚7时服第一煎药后二小时始见有胸背部津津汗出,持续了三个小时左右,汗出后人立马觉得精神和舒畅了许多,也不会觉得爱睡觉了,昨晚上网至下半夜3时入睡,今早七时起床,人仍然觉得很精神。
初诊时的症状全部缓解,辰下症见;口苦明显,咽干,大便二日末排,小便黄,咽堵痰多胸闷,不易咯出,晨起刷牙欲呕。
舌稍见红,舌苔黄腻稍干,脉缓。
改以半夏厚朴汤加味:制半夏25克,厚朴10克,茯苓15克,苏梗10克,生甘草6克,桔梗12克,柴胡15克,黄芩20克,连翘30克,生姜三大片。
二剂。
服后诸症全解。
注:该患者如从体质辨证当是柴胡体质,但外感病的辨证当从症状着眼进行方证的辨别,不必拘泥于体质类型,但体质的不同有助于判定疾病的发展方向。
三、大青龙汤证验案三:范某,男,46岁。
2004年6月8日就诊。
以“恶寒不解五天”为主诉。
发病前有淋雨受寒史,辰下症见:恶寒浑身紧缩感,头重且痛,就诊那天气温为30度左右,但患者穿着两件的上衣和裤子,头背被人敲打后觉得较舒畅,无明显汗出,自服草药后可见汗出,汗出后人觉舒畅,但过了一会儿汗止后上症又作,无明显口干口苦,无咽痛无咳嗽,大便正常,小便黄,胸闷烦燥,胸口觉热,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浮。
该患者形体中等,肌肉坚紧,为体力劳动者。
病之初起为太阳病的麻黄汤证,因误治失治致表寒不解,郁热内增,而转为大青龙汤证。
当此之时,以汗出为首务。
投以大青龙汤:生麻黄18克,桂枝6克,杏仁10克(杵),炙甘草6克,生石膏20克,生姜三大片,红枣12克,一剂。
服药方法同前案。
第二日复诊时患者诉服药后二小时始见汗出,汗出不多,今日已无明显恶寒,但怕见风,仍要着夹衣。
头身重及紧缩感稍有缓解,胸部仍感闷热和烦燥,舌脉同前,继以原方一剂。
第三日复诊,患者诉上方服后即去睡觉,一觉醒来浑身上下包括头脸部、手心、脚心都湿漉漉的,辰下症见:咽部觉得“肥肥的”,爱咯痰,胸仍闷,烦燥感减轻,口鼻有呼热气,无明显口干,虽无恶寒怕风,但衣着仍比常人为多,且自已不觉热,舌质淡红,苔薄,脉缓。
投以大青龙汤加半夏,但对方中的药物剂量进行调整:生麻黄10克,桂枝6克,杏仁10克(杵),炙甘草6克,生石膏50克,制半夏15克,生姜三大片,红枣12克,一剂。
第四日四诊:患者诉服药后下半身有微微汗出,咽部“肥肥感”已明显减轻,心中烦燥也退,大便正常,小便黄,纳食可,无明显口干和口苦,但诉双膝关节以下部位觉得酸、重、怕冷,爬楼梯和走路费劲,爱睡,白天也要入睡五个小时以上,睡起人仍觉得疲倦,还是爱睡觉。
上身已不觉得冷,也不甚怕风,仍着长衫长裤。
舌质红舌苔薄腻,脉转浮紧。
问诊得知患者昨天下午有用温水洗脚。
饮邪见退但末尽,当续前法,予大青龙汤,调整剂量:生麻黄15克,桂枝6克,杏仁10克(杵),炙甘草6克,生石膏15克,生姜三大片,红枣12克,一剂。
患者求愈心切,仅相隔一个小时就将两次药液全部服下,服下浑身汗出后上症全解。
在间隔一个月后,该患者又以相同的主诉来就诊,仍投以大青龙汤,患者服后头枕竹片枕头,上身穿着白色的T恤睡觉,一觉醒来,如前次一样浑身上下都已湿漉漉的,且竹片枕头和白色的T恤都被汗液染成了黄土色,患者也觉得大惑不解,并特地将枕头和已换下的衣服拿来给我看。
该患者在其后又因或淋雨或受寒后而致相同的病症多次就诊,笔者根据症状大多是选用大青龙汤进行治疗,剂量或是中剂或是大剂,一般都是二剂之内解决问题。
注:该患者初诊时的症状是表现为《伤寒论》38条的方证,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至四诊时则表现为溢饮证。
所以《伤寒论》中38条和39条这两条文既有区别,又有明显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