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证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大青龙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具有辩证适应症的特点。
辩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强调根据病情特点和病人的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指在应用大青龙汤治疗疾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一、寒邪入侵型寒邪入侵型是指由于寒邪侵袭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寒热往来、头痛、恶寒发热、身体不适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温阳散寒,解表驱寒。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温阳药物,如附子、干姜等,以加强温阳作用,促使邪寒驱散。
二、湿热病变型湿热病变型是指由于湿热邪气侵袭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口苦、口干、尿短赤黄、大便黏腻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清热泻火,祛湿解毒。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清热药物,如黄芩、黄连等,以增强清热作用,排除湿热之邪。
三、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是指由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疾病,表现为胸闷、腹痛、舌质紫暗、脉络纹络紊乱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活血药物,如川芎、丹参等,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气滞血瘀之症。
四、气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是指由于气虚引起的血瘀病变,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舌质淡白、脉搏细弱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益气养血,活血化瘀。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益气药物,如黄耆、党参等,以增强气血功能,改善气虚血瘀之证。
五、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是指由于脾胃虚弱引起的疾病,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泄、舌苔薄白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健脾药物,如白术、党参等,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大青龙汤作为一种具有辩证特点的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然而,应用大青龙汤治疗疾病时,仍需遵循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患者在使用大青龙汤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大青龙汤配方

大青龙汤配方青龙汤在中国传统中医药学中是一种著名的配方,被用来治疗各种慢性疾病。
大青龙汤是一种针对肾脏损伤的疾病而精心设计的复方中药,既可以上辩肾脏,健脾益肺,又可以养血升火。
这种汤的配方绝对有效,可以帮助患者缓解肾脏损伤、增强肾脏功能、提高脏腑机能,从而起到恢复健康的作用。
大青龙汤的配方是由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中药,包括茯苓、枸杞子、川芎、龙骨、白芍、甘草、当归、黄芪等多种药材。
他们通过采用一定的重量比例,将这些药物混合在一起,以达到调剂药物的作用。
茯苓具有清肝消肿、健脾宣肺之效,可以对肾脏损伤带来很好的缓解,特别是对于高蛋白尿等肾脏损伤症状有很好的作用。
枸杞子有补血健脾、安神定心的功效,特别是能够增强肾脏功能,达到减轻肾脏损伤的作用。
川芎有疏肝理气、理肾开窍的功效,可以减轻肾脏疼痛,增强肾脏的抗病能力。
龙骨可以增强血液循环,减轻体内的毒素,进而减轻肾脏损伤,增强肾脏功能。
白芍有温肾壮阳、调和燥热之功效,可以改善肾脏损伤而引起的全身性症状,提高肾脏的功能。
甘草可以增加肾脏的活力,达到增强肾脏功能的目的。
当归具有温补肾脏的效果,对肾脏损伤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黄芪有补肾益精、养血健脾的功效,可以强化肾脏,提高肾脏功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大青龙汤要按照这些中药的配比,将药物煎煮出汤剂,然后按一定的剂量服用。
一般来说,大青龙汤一般要煎煮3次,每次30克,每日服两剂,一次一剂,每次服用后半小时可以食用,每次服用完毕后都要注意休息。
大青龙汤不仅可以治疗肾脏的损伤,而且也可以用于治疗其它慢性疾病,比如腰腿疼痛、肝胆不舒服等,坚持服用大青龙汤,可以达到改善慢性疾病的作用。
除此之外,大青龙汤还可以预防肾脏疾病,为肾脏提供充足的营养,提高肾脏的免疫力和代谢能力,从而保护肾脏。
大青龙汤具有良好的调理肾脏和全身健康的功能,治疗肾脏损伤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当使用大青龙汤治疗肾脏损伤时,仍然需要注意在服药期间进行适当的休息,以避免药物副作用。
张仲景大青龙汤的标准配方

张仲景大青龙汤的标准配方【方剂出处】大青龙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
【配方组成】麻黄六两(12克)、桂枝二两(6克)、甘草二两(6克)、杏仁四十粒(6克)、石膏如鸡子大(18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3枚)。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
亦治溢饮,症见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1.感冒:以大青龙颗粒治疗风寒表实兼有郁热证的感冒120例,与感冒清热颗粒治疗120例对照。
试验期间禁止加用一切与试验药物疗效相同的中西药品。
疗程3日。
以体温下降及感冒症状评定疗效。
结果:愈显率81.1%,总有效率98.3%。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年第6期)2.急性支气管炎:以大青龙汤加减治疗40例,与西医综合治疗(抗感染、祛痰、雾化吸入、抗过敏等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40例对照。
疗程为6日。
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复查胸片正常为治愈。
结果:治愈32例,好转7例,无效1例。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环球中医药》2013年第Sl期)3.支气管哮喘:以大青龙汤加味治疗60例,与喘克宁片治疗30例对照,疗程均为7日。
从中医证候疗效、喘息症状疗效、恶寒身重症状疗效、哮呜音疗效及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等多方面判断疗效。
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1.67%;喘息症状总有效率90%;恶寒身重总有效率93.33%;哮鸣音总有效率90%;对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升高有降低作用。
大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Ⅱ嵩疗效确切,临床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
(《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第4期) 【方解】大青龙汤系麻黄汤化裁而来,为麻黄汤倍麻黄、甘草,减轻杏仁用量,再加石膏、姜、枣组成。
大青龙汤对治感冒三则

说明:以下内容转帖自明空老师的新浪博客,因为喜爱中医及方剂方子特转帖到这里收藏,在此谢谢明空老师!
1,孙xx,女,5岁半,家长2009年10月30日午间来电话,发热、无汗,有少量黄粘痰。不能面诊,笔者处方小剂量大青龙汤:麻黄6克,桂枝10克,炙甘草15克,杏仁10克,石膏15克,生姜5大片,大枣10枚。嘱配两剂,服一剂,若热退,不需再服第二剂。晚间电话得知,下午,服药后,幼童自述身体发冷约半小时,热退咳止,身心安静。
因为以往的印象受了凉就要好好睡一觉,发发汗,才能好起来,所以服药后很快躺下,想早点入睡,但这次和以往吃普通感冒药不同的是久久不能入睡,整个人涨涨的,处于一种类似于有点兴奋的状态(仅指的是气血流动,而不是情绪,不过这种感觉并不太舒服),迷迷糊糊间觉得胸腹及后背间“唰”的出了一层东西,人一激灵,又清醒了许多,看看表,刚过去一小时左右。自己感觉了一下,身上并没有汗湿,也没有黏糊糊的感觉,不晓得刚才出的那层是什么东西(这一顿药里,我忘记放生姜了,没有出太多汗是不是跟这个有点关系?)。出了这层东西之后,剧烈心跳的感觉稍微平复了一些,能够入睡了,差不多3个小时以后,又醒了,还是感觉身上出了层东西似的。然后一觉睡到了天亮。和以往不同的是,往常感冒的时候一旦睡着了,再想起床非常困难,但这次几乎没费什么劲就起来了,受凉的症状已大大减轻,头不晕了,喷嚏和鼻涕也减少了很多。
天气变化,感其寒,或曰为普通感冒;岁时不和,温凉失节,感乖戾之气而生病,易于传染,或曰为病毒性感冒。体温升高,或高烧,乃正邪相争,抗邪外出之象。人体各异,变相百出。医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之法;有伤寒派、温病派之争。是用温药、还是凉药?北京的老中医刘弼臣讲,他早年在上海复兴中医中药学校里,有好多大学问家,儿科的徐小圃,奚晓岚,钱今阳等,徐小圃是温热派,奚晓岚是寒凉派,两大派系,互相排斥。但他还跟谢汇东学习了杂病论,兼收并学。刘弼臣说,奚晓岚的寒凉药确实效果好,但是不能多用,再多用下去效果就不好了。须改方子了,要多掌握一些才能够随机应变。
中医方剂-大青龙汤

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这是因不能汗出,表不解、水湿不能祛除、内热 不能外越的缘故,故患者既有麻黄汤证又有越婢汤证,故以麻黄汤与越 婢汤合之的本方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太阳中风之证,慎不可 误给服本方,如果误给服本方,则会造成四肢厥逆、筋惕肉潤,成为虚 以实治的坏病,故谓此为逆也。
谢谢
《伤寒论》中医方剂
大青龙汤
组成:
麻黄 12g 桂枝 6g 杏仁 6g 甘草 6g 石膏 18g
生姜 9g 大枣 g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1.外感风寒,内有郁热。 2. 溢饮。
证候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毛窍闭塞,
故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之风寒表实证。表寒证又与烦 躁、口渴并见,当系阳盛之体,外受风寒,寒邪较甚,表气闭郁较重, 致使阳气内郁而化热,热邪伤津则口渴;热无宣泄之径,扰于胸中则烦, 烦甚则躁。正如张秉成所谓:“阳盛之人,外为风寒骤加,则阳气内郁而 不伸,故见烦躁不宁之象。”(《成方便读》)此证为风寒束表,里有郁热。 法当发汗解表为主,兼清郁热。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解析:水气外郁于肌表,虽无汗形似伤寒,但脉不浮紧而浮缓,身亦 不疼但重。水气时有进退,因亦乍有轻时,如细审确无少阴证时, 则宜 用大青龙汤发汗行水。本条所述当系溢饮证治。溢饮有属于阳热实证者, 宜用大青龙汤治之 ;有属于阴虚寒证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治 之。细审无少阴证,即排除阴寒表证。
。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 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10~508、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
水煎温服,分三次。
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
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方证]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现代应用]1.发热性感染性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角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脓肿、肺坏疽、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脓疱疮、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化脓性心包炎、风湿热、猩红热、急性蜂窝组织炎、丹毒等。
2.皮肤科疾病。
如药物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症、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水痘等。
3.其他疾病,如热射病、药物热、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白血病、肾炎、痔疮、鼻衄、脑外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等也经常用到本方。
[经验参考]大青龙汤证中,“烦躁”往往是医家辨别方证的重要线索。
如《伤寒九十论》载许叔微治何保义患伤寒,脉浮涩而紧。
并据其发热、头痛、恶风、无汗,诊为麻黄证,但因其烦躁甚,遂与大青龙汤,三杯汗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张锡纯治—冬日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汤证,竟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八钱。
服后五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伤寒论》第39条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暗示本方证与少阴证易混淆,临床应仔细鉴别。
《伤寒沦汇要分析》载”—程姓男子,发热恶寒,无汗,似睡非睡,不欲转侧,神倦懒言,问之再三才勉强答:全身疼痈,人感烦躁。
有人断为少阴证.主用姜、附回阳,家属犹豫不决。
按其脉搏,浮而微数,触其两胫,颇热,我认为属大青龙汤证。
倪海厦详细解读大小青龙汤

倪海厦详细解读大小青龙汤上一篇重点总结了倪海厦和李可两位经方家对应用大小青龙治疗流感的经验总结,今天继续学习倪海厦对大青龙汤的详细分析。
倪海厦解读大青龙头汤伤寒论原文「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
麻黄又名「青龙」,大青龙汤,实际就是麻黄汤的变证。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些都是「麻黄汤证」,而烦躁,就改成「大青龙汤」了,就是麻黄汤里面加了生姜、大枣、石膏。
感冒的时候,身体会痛的,马上要想到麻黄汤,而多了生姜、大枣、石膏就是为了「烦躁」,烦躁的症状就是代表「邪」已经化热了。
如果刚开始是麻黄汤证,病人不会烦躁,病人会很冷发抖,等到得了「麻黄汤」一两星期,他可能证就变掉了,变到比「麻黄汤」还要深的地方,肺的津液丧失,肺太热了,已经转成肺炎了,所以用石膏,石膏性甘寒清凉润肺,能去肺热、降逆,把肺热往下导,因为病人本身体能已经很虚,加生姜、大枣把肠胃的津液补一下。
「麻黄汤」里面,麻黄用三钱,「大青龙汤」的时候、肺热高的时候,麻黄用到六钱,因为有石膏在里面,所以麻黄可以用到六钱,六钱,因为是分三次服用,每次只用到两钱。
麻黄和石膏组在一起的时候,石膏会收敛麻黄,不让麻黄发汗, 会把热往下导。
为什么吃麻黄,有的流汗,有的小便出来?张仲景的意思,「大青龙汤」里面一半的麻黄和杏仁走表,如果没有增加麻黄的重量,麻黄和石膏走里,杏仁不能发表,表就解不掉了,所以麻黄一半和石膏往下走,一半和杏仁走表,脑里面的病毒从小便排出去。
像「越婢汤」,里面用麻黄石膏,不用杏仁,吃了「越婢汤」小便一大堆,不是发汗,所以「桂枝二越婢一汤」的时候,取小便,因此「越婢汤」是伤寒论里面第一个水肿的方子,所以最初的水肿,用的是「桂枝二越婢一汤」。
而「麻黄桂枝各半汤」的时候,是要让病人微微发汗,而不要发太多,所以病人平常一定有身痒。
【名家医案】大青龙汤

1929年春假,随族人同居由沪至屏风山。
有雷某之子,年20岁,患病甚重。
其父代诉:“初因劳作往返,抵家热甚,遂用井水淋浴,拂晓即发寒热。
年事方壮,不以为意,二天犹不退,虽经治仍日甚一日。
”是时,其妻携扶出室,为之易衣,但病人云冷甚,坚拒去被,语声高亢,欲饮冷茶。
又见患者虽委顿,但面色缘缘正赤,目光炯炯有神,唇局燥焦破裂,上有血迹。
问:“衄乎?”其妻答:“齿鼻均有血,前天才开始,量并不多。
”试令张口,腥热之气喷人,服间亦有血迹,舌质色红,苔灰白干燥。
脉浮数,一息六至以上。
按其胸腹,皮肤干燥,抚之热如炙,腹柔软.遍寻无痛处,脾可触及。
小搜赤热.六天来大便共两次,色黄不黑。
腹诊之顷,时时路缩,口亦为凛。
问:“曾出过汗否?”曰:“病至今日,从未出汗,故乘热给药,希能出些汗把热退去,但吃药后只觉烦热难过,汗则丝毫没有。
”余始以为大青龙汤证。
然患者有衄之一症,是否血热?继思之:舌质不绝,神识不昏,末见斑疹,加以大渴喜冷饮,显然邪尚在气而末入血。
既末入血,则致助之由,仍系《伤寒论》所谓“剧者必顺”者“阳气重。
”乃书案云:热为寒困,欲透末由,愈郁愈炽,阳气重故助。
大渴引饮喜冷,神清舌不绛,未涉营血分,犹可辛温透汗。
盖表之严寒不解,里之炽热不除也,然气热已经弥漫,焦头烂额堪虞,势非略参辛凉不可。
大青龙场主之:麻黄六钱,桂枝二钱,生石膏八钱,杏仁五钱,甘草二钱。
一剂。
书毕,觉病情虽延一周,但正年壮,病机与方药无间,其效可必。
乃嘱其父曰:“服后能得汗,则热亦可随之而退。
”此时舟人催行,遂匆匆告别。
不日束装返沪,亦未及过问其后果。
抵校,将所录脉案就教于陆师渊雷,讵料陆师阅后谓:“病因大青龙汤证,但所用者,究系何方?从药量比例,或可云仿之大青龙,但所列药物则非,称之为麻杏甘石加桂枝,亦可称之为麻黄汤加石膏,诚非驴非马汤。
”余谓;“姜枣在本方非属必要,故舍而未用。
”师对此语,大不为然,曰:“仲景方不特药量之比严谨之至,即一药之取舍,效若天渊,《伤寒论》中此类例证,不胜枚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太阳中风之脉,兼见太阳伤寒之脉者,大青龙汤所主之证是也。
《伤寒论》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如鸡子大当有今之三两)。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此大青龙汤所主之证,原系胸中先有蕴热,又为风寒锢其外表,致其胸中之蕴热有蓄极外越之势。
而其锢闭之风寒,而犹恐芍药苦降酸敛之性,似于发汗不宜,而代以石膏,且多用之以浓其力,其辛散凉润之性,既能助麻、桂达表,又善化胸中蕴蓄之热为汗,随麻、桂透表而出也,为有云腾致雨之象,是以名为大青龙也。
至于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原系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固摄卫气,即使有热亦是虚阳外浮,若误投以大青龙汤,人必至虚者益虚,其人之元阳因气分虚极而欲脱,遂致肝风萌动而筋惕肉也。
夫大青龙汤既不可用,遇此证者自当另有治法,拟用生黄、生杭芍各五钱,麻黄钱半,煎汤一次服下,此用麻黄以逐其外感,黄以补其气虚,芍药以清其虚热也。
为方中有黄以补助气分,故麻黄仍可少用也。
若其人已误服大青龙汤,而大汗亡阳,筋惕肉者,宜去方中麻黄加净萸肉一两。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细思此节之文,知所言之证原系温病,而节首冠以伤寒二字者,因中风、温病在本书之定例,均可名为伤寒也。
凡外感之脉多浮,以其多兼中风也。
前节言伤寒脉浮紧,是所中者为凛冽之寒风,是中风兼伤寒也。
后节言伤寒脉浮缓,知所中者非凛冽之寒风,当为柔和之温风,既中柔和之温风,则即成风温矣。
是以病为伤寒必胸中烦躁而后可用石膏,至温病其胸中不烦躁,亦恒可用石膏,且其身不疼但重,伤寒第六节温病提纲中,原明言身重此明征也。
况其证乍有轻时,若在伤寒必不复重用石膏,惟温病虽有轻时,亦可重用石膏。
又伤寒初得有少阴证,若温病则始终无少阴证(少阴证有寒有热,此言无少阴证,指少阴之寒证而言,少阴寒证断不可用大青龙汤,至少阴热证,原为伏气化热窜入少阴,虽在初得亦可治以大青龙汤,此又不可不知),此尤不为伤寒而为温病之明征也。
由此观之,是此节原为治温病者说法,欲其急清燥热以存真阴为先务也。
至愚用此方治温病时,恒以薄荷代方中桂枝,尤为稳妥。
凡发汗所用之药,其或凉或热,贵与病适宜。
其初得病寒者宜用热药发其汗,初得病热者宜用凉药发其汗。
如大青龙汤证,若投以麻黄汤则以热济热,恒不能出汗,即或出汗其病不惟不解,转益增烦躁,惟于麻、桂汤中去芍药,重加石膏多于麻、桂数倍,其凉润轻散之性,与胸中之烦躁化合自能作汗,矧有麻黄之善透表者以助之,故服后复杯之顷,即可周身得汗也。
曾治一人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医者不识为大青龙汤证,竟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为加天花粉八钱,服后五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或问:服桂枝汤者,宜微似有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服麻黄汤者,复取微似汗,知亦不可令汗如水流漓也。
今于大青龙汤中加花粉,服汤后竟汗出如洗而病若失者何也?答曰:善哉问也,此中原有妙理,非此问莫能发之。
凡伤寒、温病,皆忌伤其阴分,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禁过发汗者恐伤其阴分也。
至大青龙汤证,其胸中蕴有燥热,得重量之石膏则化合而为汗,其燥热愈深者,化合之汗愈多,非尽量透发于外,其燥热即不能彻底清肃,是以此等汗不出则已,出则如时雨沛然莫可遏抑。
盖麻黄、桂枝等汤,皆用药以祛病,得微汗则药力即能胜病,是以无事过汗以伤阴分。
至大青龙汤乃合麻、桂为一方,又去芍药之酸收,益以石膏之辛凉,其与胸中所蕴之燥热化合,犹如冶红之铁沃之以水,其热气自然蓬勃四达,此乃调燮其阴阳,听其自汗,此中精微之理,与服桂枝、麻黄两汤不可过汗者,迥不侔也。
或问:大青龙汤证,当病之初得何以胸中即蕴此大热?答曰:此伤寒中伏气化热证也(温病中有伏气化热,伤寒中亦有伏气化热)。
因从前所受外寒甚轻,不能遽病,惟伏藏于三焦脂膜之中,阻塞升降之气化,久而化热,后又
因薄受外感之激动,其热陡发,窜入胸中空旷之府,不汗出而烦躁,夫胸中原为太阳之府,为其犹在太阳,是以其热虽甚而仍可汗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