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证探析

合集下载

浅谈小青龙汤在临床应用中的心得

浅谈小青龙汤在临床应用中的心得

浅谈小青龙汤在临床应用中的心得
小青龙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具有清热解毒、升阳化气、通脉止痛
的功效。

在临床应用中,我有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小青龙汤适用于风热感冒、暑热伤津等病症。

这类疾病的症状
主要是寒热错杂、脉象浮数、舌质红绛或绛边,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

在这种情况下,小青龙汤的清热解毒作用能有效缓解体内
的热毒,同时升阳化气的作用能够帮助身体恢复阳气,并通脉止痛,缓解
病痛。

其次,小青龙汤还适用于湿热病症,如湿热黄疸、湿热泄泻等。

湿热
病症的特点是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大便黏腻。

小青龙汤可以清热利湿,
帮助体内湿热排出,同时升阳化气的作用能够增强脾胃消化功能,改善湿
重症状。

另外,小青龙汤在临床应用中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使用小青龙
汤的患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加减方剂,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
所以方剂的使用需要个体化。

同时,小青龙汤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
一般不宜长期使用,以免伤及正气。

总结起来,小青龙汤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很好的效果。

它是一种有效的
中药制剂,适用于风热感冒、暑热伤津和湿热病症等疾病。

但在使用时需
要注意个体化,避免长期使用。

通过合理的应用,小青龙汤可以为临床患
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小青龙汤-方剂分析

小青龙汤-方剂分析

加减变化:
1.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 ;2.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以清郁热; 3.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 降气平喘; 4.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 鼻窍; 5.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谢谢 观赏
2022年11月
主治: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 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 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 脉浮。
证治机理:
本证由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表寒引动内饮所致。治疗 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主。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 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 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 ,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 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 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 里双解。
配伍特点:
辛散与酸收相配,散中有收;温化与敛肺相伍,开 中有合1。
1.李冀,连建伟.方剂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现代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 使用。
小青龙汤
《伤寒论》 落叶
方剂组成:
麻黄(去节)10-15g 甘草(炙)10-15g 半夏(洗)10-15g
方剂歌诀:
芍药10-15g 细辛3-6g 桂枝(去皮)10-15g
干姜10-15g 五味子3-6g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浅析小青龙汤

浅析小青龙汤

贵州中公教育 1浅析小青龙汤古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

青龙,是神话中东方木神,色主青,主发育万物。

张秉成曰:“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

”(《成方便读》)二方发汗逐饮之功,犹如青龙之兴云治水,但依其发汗力强弱而命名“大、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是考试中常考的方剂,考点较多且比较典型,那么今天我们就跟着中公贵州卫生人才网的老师来详细了解一下小青龙汤是如何治水驱邪的呢?出处:《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五味子、半夏。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汉代计量的话,两=15.625克,升=液体200毫升)。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解: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除外寒而宣肺气为君。

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为臣。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中;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敛阴益营,共为佐。

炙甘草益气和中,缓峻和药为佐使。

八味相配,升降并用,发中有收,刚柔相济,外解风寒,内蠲水饮,一举表里两治,使风寒解,水饮去,肺气复舒,宣降有权,自然寒热除而喘咳止,诸症悉平。

考题如下:【例题】下列不属于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成:A.芍药、麻黄B.生姜、甘草C.细辛、五味子D.半夏、桂枝【答案】B 。

解析: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成用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五味子、半夏。

用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不用生姜。

以上就是关于小青龙汤的常考的,大家好好消化哟!。

小青龙汤在治疗见水欲尿证、便秘、多唾症、哮喘、脑梗塞后流涎症中的运用

小青龙汤在治疗见水欲尿证、便秘、多唾症、哮喘、脑梗塞后流涎症中的运用

小青龙汤在治疗见水欲尿证、便秘、多唾症、哮喘、脑梗塞后流涎症中的运用【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6g) 干姜三两(6g) 甘草三两(6g) 桂枝(去皮)三两( 9g) 半夏半升(9g) 五味子半升(6g)【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临床应用】1.见水欲尿证李某,女,13岁,入夏以来,小便频多,加重半月,且每见水欲小便,以至不敢洗脸,数次尿检无异常,近1周内遗尿2次,伴神疲肢倦,纳呆,口淡不渴,频泛清涎,患者素嗜冷饮,近来常食冰淇淋、冰棍,多则10余次,舌质淡,苔白微腻,此乃因饮冷致肺虚寒,如仲景所云“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肺中冷”,用小青龙汤温肺散寒,方中麻黄、桂枝、白芍、炮干姜、半夏、党参各9g,五味子、煨益智仁、炙甘草各6g,细辛3g,日1剂,连服5剂,小便次数明显减少,见水欲尿感减轻,口泛清涎基本消失,继续服用5剂,排便次数正常,见水偶有尿意,又服5剂,痊愈。

嘱其少食冷饮,并服附子理中丸巩固1个月,随访1年未复发。

2.便秘陈某,男,64岁,素有咳喘宿疾,近3月来咳喘,胸闷,痰多,又增大便秘结,l周至10天1次,且需果导片通便方可,近1周来服果导片也不能通便,需灌肠和服中药泻下剂方可排便,久经泻下,腹冷下坠,气短难续,且数日后复便秘。

刻下症见:6天未行大便,腹胀纳差,时有暖气,头晕气短,咳嗽频作,痰多清稀,舌淡,苔薄白,脉弦滑。

证属寒饮内停,肺失宣肃,大肠传导失职。

治宜温肺化饮,肃肺通腑。

用小青龙汤加减:麻黄、五味子、白芍各9g,桂枝、干姜、半夏各12g,细辛、炙甘草各6g,炙紫菀15g,日1剂,水煎服。

服3剂,咳嗽减轻,大便通畅,继服3剂,咳嗽已愈,饮食正常,大便日行1次,嘱服金匮肾气丸和通宣理肺丸以巩固疗效,且多食蔬菜,随访1年未复发。

小青龙汤医案——拍案称奇

小青龙汤医案——拍案称奇

董正平;小青龙汤 (14) 《 经方浅悟 》1 发热咳嗽小李,男,2011年9月中旬,患者体型略胖,面庞略圆,两下眼泡发暗,由于发烧,脸颊微红。

问诊得知,感冒发烧咳嗽,已经4天了,输液3天,病情不减。

现;发热38.8度,恶寒,无汗,咳嗽,痰稀,舌淡略暗,苔白滑,脉浮紧。

这是典型的小青龙汤证,方;麻黄、桂枝、生白芍各9克,细辛3克,干姜8克,炙草6克,五味子6克,姜半夏9克 2剂后,病情大愈,继以苓桂术甘汤3剂善后。

论;此用小青龙汤,就是 痰稀。

若无痰稀,就这是一个麻黄汤证。

正因痰稀水气、苔白滑,所以 苓桂术甘汤,祛湿以善后。

此发热38.8度,也可以加点 石膏 ,以清卫郁之肺热。

2 咳痰喘促2004年寒假期间,一中年妇女,咳嗽气喘,非常厉害,床前满地揉成团的手纸,病人戴着棉帽,倚在床头,见我进屋,正要打招呼,突然又是一阵呛咳。

于是乘机看了一眼他吐在手纸上的痰液,量多,质地较稀(饮),上面还有不少泡沫。

患者言,每年秋冬气温下降的时候,都会咳喘一阵子。

前天用冷水洗衣服后,出现鼻塞流涕,全身怕冷,紧接着就是咳喘。

察其舌,舌质淡暗,苔薄白而滑。

脉浮紧而弦。

非常典型的外寒内饮证。

所以给她开了小青龙汤原方;麻黄6克,桂枝10克,生白芍6克,姜半夏10克,细辛3克,干姜10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8克,嘱其趁热喝药,药后在喝一碗热粥,盖厚被子捂汗。

患者服第一次药后,只觉浑身热感,没有出汗,隔2小时在喝第2次药,片刻微微汗出,浑身舒畅,咳喘减轻。

从下午4点到晚上8点,边喝3次药,咳喘大减,可以平卧,当晚熟睡。

次日咳喘诸症基本缓解,以 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善后 。

论;《金匮》痰饮十四;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此后用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者,善也。

3 冷库工作者的鼻炎王女士,患过敏性鼻炎数年,期间一直未进行系统治疗,今天症状明显加重,经人介绍前来就诊,自述之前在超市工作,经常出入冷库,冷热交替之时就会喷嚏连连,同时流大量的清水样鼻涕。

小青龙汤脉证

小青龙汤脉证

小青龙汤脉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青龙汤脉证二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表寒不解.而心下有水饮.饮寒相抟.逆于肺胃之间.为干呕发热而咳.乃伤寒之兼证也. 夫饮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壅于上.或积于中.或滞于下.各随其所之而为病.而其治法.虽各有加减.要不出小青龙之一法. 麻黄、桂枝.散外入之寒邪. 半夏、细辛、干姜.消内积之寒饮. 芍药、五味.监麻、桂之性.且使表里之药.相就而不相格耳.

小青龙汤方 麻黄 桂枝 芍药 细辛 干姜 炙甘草(各三两) 五味 半夏(各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大青龙合麻、桂而加石膏.能发邪气除烦躁.小青龙无石膏.有半夏、干姜、芍药、细辛、五味.能散寒邪行水饮.而通谓之青龙者.以其有发汗蠲饮之功. 夫热闭于经.而不用石膏.汗为热隔.宁有能发之者乎.饮伏于内.而不用姜、夏.寒与饮抟.宁有能散之者乎. 其芍药、五味.不特收逆气而安肺气.抑以制麻、桂、姜、辛之势.使不相惊而相就.以成内外协济之功耳.

加减法 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 微利者.水渍入胃也.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故去麻黄之发表.而加芫花之行水.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渴者.津液不足.故去半夏之辛燥.而加栝蒌之苦润.若饮结不布而渴者.似宜仍以半夏流湿而润燥也.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噎者.寒饮积中也.附子温能散寒.辛能破饮.故加之.麻黄发阳气.增胃冷.故去之. 若小便不利.小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小便不利.小腹满.水蓄于下也.故加茯苓以泄蓄水.不用麻黄.恐其引气上行.致水不下也. 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喘者.水气在肺.故加杏仁下气泄肺.麻黄亦能治喘,而不用者.恶其发气也.

倪海厦详细解读大小青龙汤

倪海厦详细解读大小青龙汤

倪海厦详细解读大小青龙汤上一篇重点总结了倪海厦和李可两位经方家对应用大小青龙治疗流感的经验总结,今天继续学习倪海厦对大青龙汤的详细分析。

倪海厦解读大青龙头汤伤寒论原文「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

麻黄又名「青龙」,大青龙汤,实际就是麻黄汤的变证。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些都是「麻黄汤证」,而烦躁,就改成「大青龙汤」了,就是麻黄汤里面加了生姜、大枣、石膏。

感冒的时候,身体会痛的,马上要想到麻黄汤,而多了生姜、大枣、石膏就是为了「烦躁」,烦躁的症状就是代表「邪」已经化热了。

如果刚开始是麻黄汤证,病人不会烦躁,病人会很冷发抖,等到得了「麻黄汤」一两星期,他可能证就变掉了,变到比「麻黄汤」还要深的地方,肺的津液丧失,肺太热了,已经转成肺炎了,所以用石膏,石膏性甘寒清凉润肺,能去肺热、降逆,把肺热往下导,因为病人本身体能已经很虚,加生姜、大枣把肠胃的津液补一下。

「麻黄汤」里面,麻黄用三钱,「大青龙汤」的时候、肺热高的时候,麻黄用到六钱,因为有石膏在里面,所以麻黄可以用到六钱,六钱,因为是分三次服用,每次只用到两钱。

麻黄和石膏组在一起的时候,石膏会收敛麻黄,不让麻黄发汗, 会把热往下导。

为什么吃麻黄,有的流汗,有的小便出来?张仲景的意思,「大青龙汤」里面一半的麻黄和杏仁走表,如果没有增加麻黄的重量,麻黄和石膏走里,杏仁不能发表,表就解不掉了,所以麻黄一半和石膏往下走,一半和杏仁走表,脑里面的病毒从小便排出去。

像「越婢汤」,里面用麻黄石膏,不用杏仁,吃了「越婢汤」小便一大堆,不是发汗,所以「桂枝二越婢一汤」的时候,取小便,因此「越婢汤」是伤寒论里面第一个水肿的方子,所以最初的水肿,用的是「桂枝二越婢一汤」。

而「麻黄桂枝各半汤」的时候,是要让病人微微发汗,而不要发太多,所以病人平常一定有身痒。

经方学用录丨治咳“王牌”小青龙汤

经方学用录丨治咳“王牌”小青龙汤

经⽅学⽤录⼁治咳“王牌”⼩青龙汤【2016.10.22.记】朋友相约去德福⼭庄,他们周五下午就出发了,⽐我多住⼀晚。

周六早上朋友爱⼈打电话给我,说F先⽣咳嗽,晚上咳得厉害,难以⼊睡,看看能否带点药给他。

我听她的描述,感觉是“咳逆依息不得卧”的⼩青龙汤证。

正好家⾥有台湾买的有⼩青龙汤科学中药,就带了过去。

见⾯问他咳嗽状况时,他说痰很深,很难咳出,咳出来是黄⾊的。

我有点犹豫,按照常规看法,黄痰很难咳出,痰⽐较深应该都是化热的症状,但这时我注意到他⾝上居然套着⽻绒衫,说明他恶寒,应该是寒证咳嗽,我就让他吃⼩青龙汤。

第⼆天早上问他状况,说好多了,基本上不咳,只是偶尔咳两下⽽已。

根据这个案例可以有以下思考:正常理解,⼩青龙汤是⽤于清稀⽩痰或泡沫痰,很容易咳出,或者清稀如⽔,或者不停滴咳嗽流⿐涕等等,所谓“⽔饮咳嗽”。

为什么⽤在不易咳出的黄痰病⼈⾝上也能有效?我的的辩证依据是:咳逆依息不得卧恶寒,抓住了这两点就能说明是寒性咳嗽,就能使⽤⼩青龙汤温阳散寒。

【延伸学习】⼩青龙汤是我家使⽤率最⾼的中药,治疗感冒咳嗽效果很好。

下⾯我们⼀起来学习⼀下这张治咳“王牌”⽅。

⼀、⼩青龙汤⽅解⼩青龙汤⽅(原⽂):⿇黄三两,桂枝三两,细⾟三两,芍药三两,⼲姜三两,⽢草三两,五味⼦半升,半夏半升。

上⼋味,以⽔⼀⽃,先煮⿇黄减⼆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升。

⼩青龙汤中包含了6个⼩⽅和1个经典药对1、⿇黄⽢草汤“⾥⽔,⽢草⿇黄汤主之。

⾥⽔者,⼀⾝⾯⽬黄肿,其脉沉,⼩便不利”后世的“⾛马通圣汤”:把⿇黄⽢草炒⾄微黄,研为细末,每服三钱,⽤⽔盅半,锅内滚⼀⼤沸,温服后盖被,不使透风,汗出为度。

可治疗诸风寒感冒头痛,疔疮初起,风痹不仁,⼿⾜⿇⽊,⽪肤癣等。

《⾦匮要略》:“诸有⽔者,腰以下肿,当利⼩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黄配伍得当,既可以发汗、⼜可以利尿。

“开⿁门(发汗)、洁净府(利尿)”⿇黄治咳喘和治⽔肿是通过发汗或利尿来实现的,治喘、治肿实际是“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青龙汤是“ 医圣 ” 仲 景所 创 的一 首 治 疗 外 寒 张
寒表不解 , 心下有水气” 的含义一样 , 同是讲 了小青龙 汤证 的病 机 , 条所 述 主证 是 干呕 , 前 发热 而 咳 , 条 进 此

内饮 的 著 名 方 剂 , 原 文 见 于 《 寒 论 》第 4 其 伤 0条 、 1 4 条 :伤 寒 表 不 解 , 下 有 水 气 , 呕 发 热 而 咳 , 渴 , “ 心 干 或 或利 , 或噎 , 或小 便 不利 、 腹 满 , 喘 者 , 青 龙 汤 主 少 或 小 之 ” 伤 寒心下 有水 气 , 而微 喘 , 热 不 渴 , 汤 已 。“ 咳 发 服
渴 , 不甚 , 但 可少少 与饮 之 , 胃气和 , 令 水津 布达 则愈 。
匮要 略》 饮 咳嗽病篇 第 2 痰 3条 、5条也 用 到该 方 。兹 3
就在f床上随师侍诊 中应用小青龙汤的体会对其脉证 临 机理 及治法 方药 略做 探析 , 以就 正 于 同道 师 友 。
1 脉 证机理 探 析
《 金匮》 “ 云: 饮水流行 , 归于四肢 , 当汗出而不汗 出, 身体疼 重 , 谓之 溢 饮 ” 仲景 明确 指 出 , 饮 是 饮 溢 , 溢
于机 表 , 当汗 而 不 汗 , 邪 停 留 , 饮 而见 身 体 疼 重 等 症 。 饮 既 外溢 体表 , 当 因势 利 导 , 法 因此 治 疗 大 法 , 以汗解 之 。虽 当汗法 , 以方 测 证 , 仲景 之 溢 饮 , 有 寒 热之 知 亦 别 , 者 以辛凉 发其 汗 兼 清 郁 热 , 青 龙 汤 ; 者 以辛 热 大 寒 温 发其 汗兼 温 化里 饮 , 青 龙 汤 ; 小 因此 仲 景 云 : 青龙 大 汤 主 之 , 青龙 汤亦 主之 。《 匮》 “ 小 金 云 咳逆 倚息 , 短气
或少 腹胀 满 ; 饮迫 肺 , 气 上逆 , 寒 肺 故见 喘 , 甚则 咳逆 倚
息不 得卧 ; 甚者 水饮 溢 于体表 而 为之浮 肿 。 咳 、 、 、 喘 渴
其 病机 都是 外有 风寒 表邪 , 内有水 饮 之 气 , 内外 合 邪 ,
治疗当选 小 青龙 汤 散寒 蠲饮 , 解外 寒 而 除 内饮。 以 《 医宗金 鉴 》 : 咳 嗽 呼 吸 气 促 不 得 卧 , 病 多 属 痰 云 “ 久 饮 , 病 每 兼 形 寒 , 以小 青 龙 汤 汗 之 , 散 内 饮 外 新 故 以 寒” 。妇 人杂 病篇 亦 用 此 方 治 疗 上 焦 寒 饮 , 涎 沫 之 吐 证 。《 匮》 金 在不 同篇 章 的 3条 分别 列 举 了各 种 症 状 , 不 论是 “ 咳道 倚 息不得 卧” 还是 “ 涎沫 ” 吐 或是 “ 溢饮 病 者” 其病 机均 是 “ 心下 有水 气 ” 均 属 广义 痰 饮范 围 , , 故
渴者 , 此寒 去 欲 减 也 。小 青 龙 汤 主 之 ” 。另 外 , 《 在 金
步补述 “ 而 微 喘 ” 是适 应症 。前 条 所述 的 口渴 咳 也
是 由水气 不 化 , 液不 滋所 致 , 津 此条 在服用 小青 龙 汤后
出现 口渴 , 药后寒 饮 之邪 已消 , 是 胃阳之 气 渐 复 , 气 里 温, 水气 散 的佳 兆 , 仲 景 说 : 此 寒 去 欲 解 也 ” 虽 然 张 “ ,
满 等诸 多或 见 之 证 。 由于 水 饮 不 化 , 液 不 滋 , 见 津 故 渴 , 此渴 , 不欲 饮 , 当渴 喜 热饮 ; 气 内渍 , 走 但 必 或 水 下
青 龙 汤主 之 。 提 出 了支 饮 的证 治 。 由于 上 焦 素 有 停 ”
饮 , 又外感 寒 邪 , 外寒 饮 , 互 搏 击 , 为 此 证 , 复 内 相 发 故
机的高 度概 括 。其 中“ 热” 症代 表 了“ 不解 ” 因 发 一 表 ,
此 , 当有恶 寒 、 汗 、 疼 痛 等伤 寒 表 实 的见 证 。水 还 无 身 寒 相搏 , 胃寒 气逆 , 其 证 见 于 呕 。外 寒 引 动 内饮 , 故 内 外 合邪 , 寒 射肺 , 水 肺失 宣 降则 咳 , 如 《 问 ・ 正 素 咳论 》 所 云 :外 内合 邪 , 而 客之 , 为 肺 咳 ” “ 因 是 。饮 之 为 物 , 变 动不 居 , 随三焦 气 机 升 降 出入 , 随处 为 患 , 壅 可 而 或 于上 , 积于 中 , 或 或滞 于 下 , 随其 所 至 而 为 病 。 因此 各 就 出现 了或渴 , 不 渴 , 利 , 噎 , 小 便 不 利 、 腹 或 或 或 或 少
“ 青龙 汤 主 之 ” 体 现 了中 医 “ 病 同治 ” 小 , 异 的思 想 , 因
大肠 , 清浊 不分 , 见 下 利 ; 寒 滞气 , 机 不 畅 , 见 故 水 气 故
噎 ; 内经》 : 膀胱者 , 《 云 “ 州都之官 , 津液藏焉 , 气化则 能出矣”水邪蓄于下焦 , , 气化不利 , 故见小便 不利 , 甚
不 得 卧 , 形 如肿 , 其 谓之 支饮 ” 咳 逆倚 息 不得 卧 , 。“ 小
《 伤寒论 》 青 龙 汤 条 下 首 论 “ 寒 表 不 解 , 下 小 伤 心 有 水气 ” “ 下 有 水 气 ” 指 寒 饮 之 邪 停 蓄 于 心 下 胃 ,心 是 脘 部 ,伤寒 表不 解 ” “ 即外有 风寒 表 邪 , 内有水 饮 之 气 , 内外合 邪而成 本证 , 言是 对 小 青 龙 汤 证外 寒 内饮 病 此
世界 中医药
Hale Waihona Puke 21 0 0年 5月第 5卷第 3期
小 青龙 汤证 探 析
侯鸿燕 指导: 李金 田
(= 1肃中医学院 2 0 j 0 8级研究生 , 甘肃省 兰州市定西东路 3 5号 ,30 0 7 00 )
关键词
小青龙汤
之 后 , 于倒 装 句法 。 “ 寒 , 属 伤 心下 有 水气 ” 与上 条 “ 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