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诗歌点评语”类鉴赏题
专题10诗歌鉴赏(解析版)

专题10 诗歌鉴赏一、鉴赏类型(一)诗歌的形象 1.诗歌的形象表现为对意象、意境、象征和隐喻等的解读。
2.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3.意象:诗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构建形象的主要因素。
4.意境: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
(二)诗歌的语言 1.语音上:音乐之美。
2.语义上:精炼、形象、情意之美。
3.语法上:语序颠倒,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等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4.语言风格和意义性: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深沉委婉、热情奔放、直朴清纯、典雅文丽、轻灵飘逸;表层义、深层义(语境义、特殊义)(三)诗歌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欲扬先抑、照应、象征、衬托、比兴、联想和想象。
2.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修辞方法及典故。
3.直接抒情: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
4.间接抒情: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
二、鉴赏方法(一)形象分析法形象即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故应注意诗中选取的事物。
(二)语言分析法 重点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间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 感情语言:独、飘渺、恨、寂寞、冷 象征语言:拣尽寒枝不肯栖意境:孤独、凄凉但又有坚定的信念。
(三)表现手法分析法修辞、衬托、情景关系、对仗等。
(四)意境分析法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主要和作家的风格有关。
三、鉴赏角度(一)类别方面 诗词曲;古体诗和近体诗;绝句和律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二)风格方面 豪放:恢宏阔远、博大新奇 雄奇:雄伟劲健、奇绝峭拔 沉郁:深沉蕴积 直率:奔肆率直 婉约:曲柔细密、情调缠绵 含蓄:藏而不露 清新:清秀奇丽 风趣:幽默诙谐(三)技巧方面 对比比较;映衬比较;虚拟写实;象征暗示、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花用典故、以古说今;静景动写、以动写静;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勾勒、浓墨重彩。
高中古诗词鉴赏及赏析_古诗词鉴赏题的五种题型及解析

高中古诗词鉴赏及赏析_古诗词鉴赏题的五种题型及解析一、品味炼字类[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题目形式](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古诗词语言类赏析题

宿王昌龄隐居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语出江淹《从冠军建平王登香炉峰》中“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
13.下列可以收入本作品的诗歌集是()A.《诗余选集》B.《乐府诗选》C.《律诗集萃》D.《古诗菁华》14.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A.清新流畅B.含蓄委婉C.刚劲凝练D.凄清悲凉15.结合全诗,赏析画线句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答案】13.C14.B15.尾联直抒胸臆,诗人表示将追随王昌龄而去,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
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或者表达了对王昌龄原先归隐的追慕,深情地呼唤王昌龄和自己一起归隐)。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知识的把握能力。
这是一首唐诗,从诗歌的形式来看,四联八句,二、四、六、八句押韵,中间两联使用对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言律诗。
A.“诗余”是指词,排除。
B.“乐府诗”属于古体诗,排除。
C.“律诗”符合。
D.“古诗”有两个含义,一是古体诗,二泛指古代诗歌,范畴太大,排除。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从诗中来看,诗人在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
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
语言刚劲凝练,“刚劲”指(姿态、风格等)挺拔有力,“凝练”指(文字)紧凑简练。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画线句的意思。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意思是“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然后分析表达情感的方式。
“余亦谢时去”直接表示自己要追随王昌龄隐居而去,这是直接抒发情感,抒发了自己归隐的志向,再结合诗题“宿王昌龄隐居”以及前面所写的内容可以看出,也表达了对王昌龄原先归隐的追慕,希望王昌龄能和自己一起归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分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边的诗歌,回答以下问题。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节气家家雨,青草池塘到处蛙。
有约不来留宿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第四句诗中的“闲”字可否改为“忙”字?为何?(2)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境界。
【答案】( 1)不可以。
因为“闲”字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焦虑等候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境界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2)在一个烟雨迷茫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直到子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邀请的朋友,只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分析】【剖析】( 1)解答本题,要仔细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粗心,依据诗歌内容及主题,联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
“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绘,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闲”都震落了。
这类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应出诗人心里的无聊与急躁。
所以,的意思是无聊,假如换成“忙”,就与诗歌当时的境界不符合了。
(2)本题不可以直译诗句,要有适合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示例: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盖在烟雨之中,远处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邀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子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故答案为:⑴ 不可以。
因为“闲”字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焦虑等候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境界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⑵ 在一个烟雨迷茫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直到子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邀请的朋友,只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评论】⑴ 本题考察诗歌鉴赏的炼字能力。
解答本题要仔细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粗心,联合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写作的背景灯进行剖析。
⑵ 本题考察考生对诗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及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诗歌阅读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案】(1)泰山(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解析】【分析】(1)岱宗:指的是泰山,五岳之首,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据此可作答。
(2)诗句“齐鲁青未了”一句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用“决眦”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
据此,泰山的特点可概括为:山势雄伟高大,景色秀美壮丽。
意对即可。
(3)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在突出了泰山的高峻的同时,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泰山⑵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⑶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根据文下注释明确。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确泰山特点。
⑶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感情。
2.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写出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贾生才调更无伦 ________ 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2)这首诗歌采用________的手法,通过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意在揭露晚唐皇帝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同时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自己________的感慨。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带解析1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带解析1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诗歌赏析山行【清】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释】①蘼芜:香草名。
(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
(2)结合全诗,说说“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甲】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④书生万户侯?【注】①吴钩:刀名,刃弯。
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
③凌烟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征、虞世南等二十四位开国功臣建的一座楼阁。
阁内绘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皆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意在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为唐王朝建立的不朽功勋。
④若个:哪个。
(1)请简析【甲】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压”字的妙处。
(2)【甲】诗以“色”绘诗,【乙】诗以“问”成诗,各具特色,请任选一诗简要分析。
(提示:【甲】诗可结合“塞上燕脂凝夜紫”分析)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夜宿七盘岭沈佺期①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沈佺(quán)期:唐代诗人。
②平仲:银杏的别称。
③浮客:游子。
诗人自指。
(1)“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宋]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两句的画面。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要点名师透析(含答案)(共五则范文)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要点名师透析(含答案)(共五则范文)第一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要点名师透析(含答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要点名师透析一、形象1.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诗歌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常见命题方式有:①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②这首诗歌中的某物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典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二、语言 1.炼字(1)炼字(词)炼字中要炼的字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
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鉴赏的方法是由字及句,由景及情。
(2)炼句炼句中要炼的句子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
这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
【典例】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③②①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②箨(tuò):笋壳。
③帙:包书的布套。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鉴赏语言风格特色所谓语言特色(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材分类训练:评价类诗歌(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材分类训练:评价类诗歌(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
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赐金放还”,离开京城,已漫游十年之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歌情景交融,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了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B.诗的首句描写了自己的感受,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突显出清溪水色的特异。
C.诗的颔联借问新安江,用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
D.此诗的诗眼是“行”,围绕诗人在清溪的行踪表现他对清溪的喜爱,情由境出。
16.日本汉学家近藤元粹在《李太白诗醇》一书中点评此诗“五、六笔有画致,七、八使人凄然”,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赏析。
(6分)【答案解析】15.D(3分)解析:诗眼是“清”,不是“行”。
全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从首联“清我心”的主观感受,到颔联以新安江比不上清溪的清澈见底,到颈联的比喻,都是围绕清溪的清澈,没有突出诗人的行踪。
16.(6分)颈联有画致: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以群山比作屏风(手法1分)。
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诗句分析1分),就如人行走在明镜中,鸟在屏风中飞翔。
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画面感强,诗中有画等。
(画致解释1分)尾联凄然:入晚时猩猩的声声啼叫,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消寂境界(诗句分析1分)在诗人听来,猩猩的啼叫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1分)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落寞郁闷的情绪(1分)。
情感分析: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
尾联流露出诗人因远离家生。
中置乡内心的孤寂之情,以及空怀济世之才的落寞悲伤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①邓剡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阜宁一中 田浩东
题型
• 典型真题 • 首联中的“急”字因“引人遐思、情意深 切”历来被人赞赏,请简要分析。 • 题型分析 • 某联或全诗有某特点(评语),请简要分 析。
例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拓展训练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 姑苏怀 许浑
• 宫馆余基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 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 •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 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有人说, 这首怀古诗包蕴着诗人多少思想感情,试说说你 的看法。(3分)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 首联中的“急”字因“引人遐思、情意深切”历 来被人赞赏,请简要分析。(2分) • 参考: • ①“急”既写出江水不舍昼夜,急速东流的情状, (1分)又使人感觉江水似乎无法控制,在急于 寻找自己的归宿;②表现诗人急切不安,空度岁 月,,无安身立命之处,无所归依的心情。(1 分)。
• 作品鉴赏 • 这首诗是作者离开长安东游时, 途中寄给旧友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 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 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 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 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 情景融合得很自然。月夜宿孤舟,心 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 泪横流。全诗情景交融,更加突出作 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
• 工整的对仗,显示出诗人匠心独到之处,这里 并置着的人事意象和自然意象,通过精确而富 于表现力的形容词与动词的修饰连接,把历史 陈迹的死寂与自然生命的生机统一于有机的画 面中,形成强烈的生和死的比差,活生生地逼 出人们心中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悲情。 • 这一联以表面的赋法铺写,包裹着深沉的内核, 诗人充分利用了律诗对偶的特点,以各个意象 间强大的张力,造成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效果, 以空外传音的方式,暗示出作者吊古的情绪。
• 颔联以赋笔铺写姑苏台遗址景象,但景中意蕴 深藏。 • 一边是人去台空的荒凉寂静,另一边则是争食 新草的麋鹿和各据莎草、筑巢栖息的水鸟。这 一联遣词用字极为考究:野鹿、凫鸥性极警觉, 在此栖游,可见荒台空苑之静寂;新草、浅莎, 当春始发,正见出春机盎然之状。动词“争”、 “占”,绘出了自然界旺盛的生命活力。
• 首联叙登台。上句以平叙之笔直接点题,“宫馆 余基”指姑苏陈迹。“辍棹过”言舍舟登岸,凭吊 古台。下句“黍苗”承“宫馆余基”来,初登台基, 放眼眺望,只见残砖败瓦间禾黍成行,断壁颓垣 上蒿草丛生。“黍苗”二字实写眼前景色,又暗中 脱化《诗经· 黍离》诗意,借古人亡国之哀思, 表现自己对人世沧桑的感慨。“独”字传神,将独 来吊古那种惆怅情绪写得极真。“悲歌”即含黍离 之悲意。这一联以叙事起,以情语接,用一“悲” 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语言平淡而富有深韵,已 然将读者引入浓厚的思古气氛中。
• 尾联照应篇首,抒发诗人历史无情、自然永恒 的感慨之情。 • “忠臣”,指伍子胥,吴越战争时,夫差败越, 越王勾践求和,子胥力谏吴王不可应允,吴王 夫差不从,且偏信伯嚭(pǐ,大)谗言,迫子胥 自杀,弃尸江中,后来越国果然击败吴国。“可 怜”句,是诗人对伍子胥悲剧命运的哀悯感叹。 孔子面对滚滚流水,曾发出过“逝者如斯夫,不 舍昼夜”的感慨,急风吹帆的大江,在滔滔白波 中向东而去,消失在天际。人生短促、历史无 情,自然永恒,使诗人思绪万端。
• 春 思 贾至 •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 有人评价“春日偏能惹恨长”有“避平见 奇之妙”,为什么?(3分) • 何为“避平”,何为“见奇”? • 答:(3分)这句诗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 产生度日如年之感(1分),却反过来迁怒 于春日,说春日惹恨,把恨引长(1分), 立意新奇,造词巧妙。(1分)。
•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有人说, 这首怀古诗包蕴着诗人多少思想感情,试说说你 的看法。(3分) • 答:
• ①诗人登台吊古,由姑苏台的荒凉死寂引发了
昔盛今衰的悲慨之感;----叹人
• ②而眼前的“雨冷”“风急”天气变化,则引
发了对时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之情。----叹己
• ③结尾两句诗人哀悯忠臣的悲剧命运,并由日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 姑苏怀 许浑
• 宫馆余基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 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 •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 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有人说,这首 怀古诗包蕴着诗人多少思想感情,试说说你的看法。 (3分) • 答:①诗人登台吊古,由姑苏台的荒凉死寂引发了昔 盛今衰的悲慨之感;②而眼前的“雨冷”“风急”天 气变化,则引发了对时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之情。③ 结尾两句诗人哀悯忠臣的悲剧命运,并由日月永恒、大 江东去触发了人生短促、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感慨。
• 因诗题作《春思》,故诗中句句就春立意。 • 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直接用嫩绿、鹅黄两 色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 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用暗笔为这幅景象添 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传神之笔烘染了花枝 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图景,使画面上的春光 更加艳丽,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 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于为下面抒写深愁苦恨作 对照。
月永恒、大江东去触发了人生短促、历史无情、 自然永恒的感慨。----叹人生
拓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练2
• 春 思 贾至 •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 有人评价“春日偏能惹恨长”有“避平见 奇之妙”,为什么?(3分) • 何为“避平”,何为“见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春 思 贾至 •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 贾至(718—772)唐代诗人。字幼邻,洛 阳(今属河南)人。初为单父尉。肃宗时为中书 舍人,出为汝州刺史,因事贬岳州司马。后官至 右散骑常侍。《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 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 谪居楚中而作”。
•
后两句诗转入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 于内心深处,是不会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唐 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 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但贾至没有这样直写,而是 别出奇思,以出人意料的构思,使诗意的表达更有深度, 更为曲折。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 重难遣,却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意上深 了一层、曲了一层,使诗句避免平直。第四句“春日偏 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却反过来说成是 春日惹恨,将恨引长,如此立意显得新奇巧妙。这首诗 因春景而兴愁恨,诗中所表达的愁恨,并非一般的闲愁 闲恨,而是诗人被贬荒地后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 所以,尽管春光明媚,但这愁恨却不减丝毫,反而愈益 地难奈难遣。
• 颈联使用比兴手法表现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 “吴岫xiù(岫,山洞,如白云出岫。)雨来”、“楚 江风急”看似实写眼中景色,然而“吴”、“楚”字 面,可以引发历史联想,惊风飘絮,雨打浮萍既 为国破家亡象征意象,亦可被认为其意味着“山 雨欲来风满楼”的晚唐政治现状,似此似彼,亦 此亦彼,彼此难分。 • “虚槛冷”是山雨将至时,诗人登台凭槛的思绪, 是眼前天气变化造成的,同时它又是诗人怀古而 产生的,对时局和个人前途的寒颤情绪。风雨中 的远帆,是诗人眺望中所见,亦可视为他在怀古 中体悟出的回避乱世、远身避祸的道理、事实上, 诗人“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夜归丁卯桥 村舍》)的想法,正是有感于乱世产生的。
• 首联中的“急”字因“引人遐思、情意深切”历 来被人赞赏,请简要分析。(2分) • “急”有“引人遐思、情意深切”特点,首先理 解何为“引人遐思、情意深切”。
• • • •
• •
•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 孟浩然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①【注释】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 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 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作品译文 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 姑苏怀古 许浑 • 宫馆余基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 • 荒台麋mí 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suō。 •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 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 作品鉴赏 • 姑苏,即姑苏山,在今江苏苏州市,春秋吴王阖 庐始于山上建台,在其子夫差时竣工,人称姑苏台,其 台横亘五里,夫差曾在台上备宫妓千人,又造春宵宫, 为长夜之饮,越国攻吴,吴太子友战败而焚之。后人常 借吟咏姑苏台来抒发对吴越争霸历史的感喟。此诗就是 许浑舟行经过姑苏,登台吊古所作。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 姑苏怀 许浑
• 宫馆余基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 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 •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 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有人说, 这首怀古诗包蕴着诗人多少思想感情,试说说你 的看法。(3分) • 提示:如何叹人,叹己,叹人生;从三个方面揭 示诗人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