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和私德

合集下载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什么意思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什么意思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什么意思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什么意思?请看下文分析:所谓“公德”,就是关心国家、服务社会、保障民生等体现公共利益的事。

具有公共性,需要通过制度和法律来维护,只有这样,公共利益才能得到最好的实现。

“私德”是指为人处世的品德,如诚实守信、正直无欺、遵纪守法、尊老爱幼、邻里互助、乐于奉献等。

古人说“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要做到内心仁厚,以道德约束自己的言行;要提高自身修养,增加德行的深度和广度;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德,是做人之本,是成才之基。

道德素质与法治意识、纪律观念一样,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但道德教育有别于法治教育,我们在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培育他们的道德意识,强化道德实践。

同时,法治教育也并不排斥道德教育。

青少年道德认知及道德行为习惯形成之初,需要发挥道德感化的功效,不断促进其形成符合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的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

所以,在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条件下,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要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推动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

国学先贤曾子说过:“德不孤,必有邻。

”从自身做起,积极营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浓厚氛围,身边的人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凝聚起崇德向善的磅礴力量,那么,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就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

”可见,弘扬传统美德,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让他们懂得诚信是为人之本,诚实是处世立业之根,诚信是社会安定之基。

正如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我们应该帮助青少年树立诚信意识,使他们养成讲信用、重承诺的习惯,让诚信成为社会风尚的标杆。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

中国幸福学认为,公德一般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私德是指存在于小于社会大众的小群体或个人中间的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我们小群体或自我的利益而约定俗成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在共同生活中,公民的所有行动都具有公共的性质,不可避免地是一种公德行为。

所以简单地说,公德就是公共领域中公民的道德活动。

它关系到其他公民的公共生活,关系到公共领域的正常秩序。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公共道德水平必然也会水涨船高。

因此我们要拥有一颗公德之心然而,浮现在我们面前的生活画面,令人触目惊心:无人看守的公用电话在使用后不久即遭破坏,投币口塞进了火柴杆,电话线被扯断,电话亭四周刻画涂写严重。

公共场所里随地乱扔果皮纸屑比比皆是;城市塑像往往被刻上了“某某到此一游”的标记:包治百病,疏通水道,房屋招租的牛皮癣广告满天飞;马路上的井盖子不翼而飞;新植的树苗上搭晒着衣物;明明看到红灯已经亮了,依然风驰电掣,吓得路人心惊肉跳。

常常不是撞了别人,就是伤了自己。

这些都是缺乏公德的表现。

是的,这些人所缺少的正是“公德心”,不讲社会公德,不遵规守纪。

他们从来也不曾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这些公物的“主人”,不知道公物是大家公用的物品,每一个人都有爱护公物的义务。

相比之下,这些物质上的破坏令人担忧,精神上的匮乏更显危急。

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

因此我们要拥有一颗公德之心闵恩泽: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

他先后使我国的炼油催化剂品种更新换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转入绿色化学领域,指导开发成功绿色新工艺过程,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开启了我国的绿色化工时代;向生物质能源开发,指导开发成功生物柴油清洁生产新工艺,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后来居上。

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整个集体的总体素质状况。

一个公民是否爱护公共设施,从小处讲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从大处讲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质的高低。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

社会公德现状与反思一、公德与私德道德有其复杂的体系结构,依据不同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若根据其调节人际关系的范围和要求的不同,可将道德划分为私德和公德两个基本的方面和层次。

[1]公德与私德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规范。

对于究竟什么是公德和私德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学术界中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公德包括人们在涉及对社会整体具有相应义务和责任的行为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一般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比如不破坏公物,公共场合不吸烟等;私德通常指人们在不直接涉及对社会整体义务和责任的私人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两者是按道德所包涵的社会关系的内容来划分的。

二、社会公德现状与反思这些年里道德滑坡论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有些学者干脆断言,当今的中国人什么都不缺,就缺道德。

这种所谓道德的滑坡论断是值得商榷的,也是不太确切的。

不能笼统地讲缺道德,准确地讲,我国当今最为缺乏的是公德理念。

由于公德是社会显象的道德(相对而言,私德要隐含得多),它是社会道德风貌的窗口和睛雨表,因此,公德的状况也最为人们所注意。

2012年8月23日下午,在杭州K192路公交车上,一位小伙子因没有给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让座,被与该妇女同行的一男子连扇5个耳光,导致鼻血直流,镜框也飞了出去。

公交掌掴事件发生后,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并持续发酵。

8月24日,被打者的朋友称,被打者实际上是个腿脚不便的残疾人。

8月26日14时左右,长春市102路车上,一名中年女子指着一名20多岁的年轻男子说:“挺大一个男的,不知道给女的让个座。

”下车时,该中年女子的同伴朝年轻男子的头部就是一巴掌。

然而,事后证明,该年轻男子其实是智障人,被打后,他的母亲带着哭泣说:“你和一个有残疾的孩子较什么劲啊。

”说完也带着年轻男子下车离去。

同样是在8月26日,济南115路公交车上一小伙子因为没给身边一位带小孩的妇女让座,而挨了这位妇女一耳光。

公德私德之辨的三重省思

公德私德之辨的三重省思

公德私德之辨的三重省思公德和私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们经常交织在一起,导致了许多失范问题。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公德和私德都被认为是人类行为的基础。

公德作为社会中每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旨在维护社会和谐和公正。

而私德则是每个个体的自律和责任,旨在培养个体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感。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公德和私德的界限并不清晰,许多人存在着犯难的难题:何时应该考虑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何时应该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他人?以及,为什么有些人无论是在公共事务还是在私人事务中都缺乏道德常识?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公德和私德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现实中,公德和私德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的偏差或失范往往会影响到整体的社会发展和个人的生活质量。

例如,在城市交通中,一个司机如果没有私德,不尊重交通规则、频繁违章、驾驶行为不合理,将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影响他人的生命安全,也会影响到社会公共资源的使用和城市发展质量。

换句话说,违反私德的行为,最终会影响到公德的维护。

其次,公德和私德的界限应该建立在基本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之上。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行为和私人行为被界定得很清晰,例如,公共娱乐场所禁止吸烟、地铁车厢禁止大声喧哗等等,这些都是与公共道德和法律法规相关的规定。

然而,有些人往往会将私人行为带入公共领域中,例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吐痰、乱扔垃圾等,这些在私人领域中或许是习以为常的行为,但带入公共领域中,就违反了公共道德和法律法规。

最后,公德和私德的培养应该从个体和社会层面同时展开。

个体的道德教育应该始于家庭,强调个体的自律和责任感,为个体投身社会奠定基础。

而社会层面则需要建设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激励机制,使得公德和私德可以得到有效的实施和维护。

在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和公共监管机制等已经开始形成,以加强公共、私人行为的规范和监督。

综上所述,公德和私德的界限虽然不是十分清晰,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师道德的基本内容大德公德私德美德

教师道德的基本内容大德公德私德美德

教师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它包括大德公德私德美德等内容,它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一种道德修养。

大德公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守的公共道德,包括守法、尊重他人、坚持正义、爱护共同利益等。

教师要坚持公正、公平,不徇私情,不讲人情,不做任何不正当的勾当,维护公共利益。

私德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具备的个人道德,包括勤奋努力、谦虚谨慎、实事求是、朴实踏实、正直等。

教师要勤奋努力,不懈怠,做到教书育人,让学生从自身道德修养中受益。

美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具备的美德品质,包括诚实守信、谦虚有礼、宽容待人、忍让对待、乐观向上等。

教师要具备诚实守信、谦虚有礼的品质,与学生建立互信关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带给学生温暖的精神氛围。

总之,教师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它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一种道德修养。

教师应当具备大德公德私德美德,在教育教学中身体力行,让学生从中受益,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公德、私德与道德建设

公德、私德与道德建设

• 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法学和伦理学的长足发展,公德与私德 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在西方首先明确地提出这两个概念的是19 世纪哲学家和法学家、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密尔紧随其后。 [i]梁启超正是从边沁和密尔等人的著作中发现公德与私德的概 念,并加以引申和发挥。他这样定义这两个概念:人人独善其 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ii]梁启超将中国旧 伦理与当时的西方伦理即“泰西新伦理”作了如下的比较:
• 中国旧伦理还常常谈及“事父”与“事君” 的关系。尽管事君在中国旧伦理中已被私 人化,但比起事父来毕竟更接近国家伦理。 因此,从中国旧伦理对事父和事君之关系 的处理上,也可看出其重私德而轻公德的 特征。如,《论语·子路》云:
•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 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 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 矣。”
• 我们看到,在重私德而轻公德上,孟子比 起孔子来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 所要包庇的已不是父亲偷羊的小罪,而是 性命关天的大罪。
• 我们看到,美国人是把家庭伦理置于社会伦理和 国家伦理之下的;具体地说,对于克林顿在家庭 伦理上的不良表现和在国家伦理上的良好表现, 美国人赋予后者以更大的权重,以致最终对克林 顿给以原谅。对于美国人的这种伦理态度,若从 中国旧伦理来看便会感到大惑不解。人们会想: 万恶淫为首,像克林顿这样一个淫荡的人怎么能 当好总统呢?为什么不赶他下台呢?进而认为: 美国人尽是些浅薄之辈,只重经济,不重德性; 只看钱,不看人。按照中国旧伦理,人之所以为 人者就在于人有忠孝之良知;如果一个人缺乏忠 孝之良知,那么,他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遑论 做总统的资格?这话听起来似有道理,但需要进 一 Morality, Private Morality and Moral Constructions

中国传统美德公德与私德

中国传统美德公德与私德

中国传统美德公德与私德公德和私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两个重要方面。

公德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而私德则关注个人在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素养。

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在中国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美德的公德和私德进行探讨。

一、公德的重要性公德是指个人对他人和社会负有的道德义务和责任。

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一直强调公德的重要性。

从古代的儒家思想到现代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公德一直被认为是社会和谐和发展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公德强调的是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人们应当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关心他人的利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这种公德意识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在人们对待工作、学习和社交的态度上。

二、私德的重要性私德是指个人在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修养。

在中国传统美德中,私德被看作是一个人品质的重要体现。

一个有良好私德的人应当具备道德修养、自律能力和家庭责任感。

一个人的私德不仅反映在个人行为上,也反映在他对待家庭、朋友和亲人的态度上。

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关爱子女、维护家庭和谐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私德的重要方面。

三、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公德和私德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私德,很难在社会中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意识。

而一个人如果没有公德心,不关心社会和他人的权益,那么他的私德也很难得到真正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公德和私德也离不开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

法律是社会公德和私德的底线,而道德规范则是对个人行为和品质的品评。

尊重法律和道德规范是每个人应当遵守的底线。

四、传承中国传统美德中国传统美德的公德和私德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传统美德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保持良好公德和私德,需要每个人从现在做起。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入手,比如尊重他人、关心弱势群体、崇尚礼仪等。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强对公德和私德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私德与公德

私德与公德

私德与公德在近几年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经常感慨现行社会的道德滑坡日益严重,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毒奶粉事件、瘦肉精猪肉与地沟油的走上餐桌、染色馒头等恶性的食安全事件:一些医生“推销”检查、手术和高价药;彭宇事件;小悦悦事件;贪官腐败现象;执法不严现象……我们往往感慨的是社会公德的缺失,社会诚信丢失,以往那些传统美德的流失,我们会为我们的社会感到痛心。

然而,在这频发的道德滑坡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是人们的私德水平下降,从而危及到了我们的公德。

那么,究竟什么是私德,什么是公德呢?在我国,公德、私德的区别始于梁启超,他在他1902年写的《论公德》一文中,强调中国人缺少“公德”,而“私德”充斥生活。

而在黄向阳所编写的《德育原理》中,关于公德与私德是这样定义的:简而言之,“私德”是指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及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

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为核心。

“公德”是国家及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通常所谓的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

我们知道,公德方面主要有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讲究公共卫生等,以家庭美德为主的私德主要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诚实、忠信等。

公德与私德是相对而言的,“公”是指公共领域,“私”是指私人领域。

我们往往强调加强公德的建设,是因为社会公德在维持我们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现实的稳定与社会公道,发扬惩恶扬善的功能方面,都有促进作用,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时,我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私德是公德的基础,目前我们的公德状况不是很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私德不好。

试想一下,如果那些商人的私德够好,不贪图金钱利益,能够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本身就不会去做那些损坏他人利益的事情,怎么会有那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如果我们的官员们私德够好,能够洁身自好,正真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怎么会有那些贪官污吏的存在?如果我们的普通老百姓私德够好,有一颗爱心,能够助人为乐,怎么会有众多“小悦悦事件”的发生?“当代雷锋传人”郭明义、“板凳妈妈”许月华、“索道医生”邓前堆、“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孩”孟佩杰……这些平凡而有伟大的名字在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是心灵上的震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德与私德
马克吐温曾经说:“有两种基督教道德,一种是私德,一种是公德。

这两种道德是如此不同,如此不相干,以致彼此之间像大天使和政客一样毫无关系。


我并不赞同他的看法,公德与私德之间是有着深刻的联系的。

两者虽然适用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两者却藕断丝连,共同构筑了一个人的道德体系。

我认为社会公德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是一个大家共同创建,共同遵守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的公共精神。

而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

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接触到了福泽谕吉关于公德和私德的理论,并将这种关于“公德”和“私德”的说法阐释为“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由此可见,公德与私德的本体其实是相同的,都是道德,只是当道德这一本体表现在用途上就会区分出公德和私德。

在私人领域的道德则为私德,涉及公共领域的道德则为公德。

但是,只有私德而没有公德,那么这个人就会自私自利,在发生和自己没关系的事情时,往往表现出冷漠和旁观;如果只有公德而没有私德,那么个人的空间就会受到压迫,公德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母。

私德由个人建设,需要个人的“善其身”;公德由社会建设,是每个人私德汇聚而成的“济天下”。

是的,我没有说
“独”也没有说“兼”,那是因为我认为公德和私德的建设是同时的。

一个集体之所以成为集体,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并不是因为其地域的相近、种族特征的相似,而是因为有一种能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文化的认同。

而使这个集体、这个民族团结起来并使其良性运转起来就离不开公德。

同时,公德良好的团体和国家也会反过来促进私德的进步。

因此,公德和私德的区别只是使用范围的不同,其本质都是道德,道德完善的人,其公德与私德也都是完善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