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与私德的关系

合集下载

公共道德与私人道德的关系

公共道德与私人道德的关系

公共道德与私人道德的关系道德是人类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导着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公共道德和私人道德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公共道德是指适用于整个社会的共同行为准则,而私人道德则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的道德标准。

本文将探讨公共道德与私人道德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作用。

首先,公共道德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它涉及广泛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如诚实、尊重他人、公平正义等。

这些准则是为了确保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合作和和谐相处而制定的。

例如,一个社会中的道路交通规则是公共道德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应遵守这些规则以确保交通安全和秩序。

此外,公共道德还涉及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照顾,例如对残疾人的无障碍设施的建设。

这些公共道德的规范对每个成员来说都是公平和有益的,它们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础。

然而,私人道德也是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私人道德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的道德标准,它涉及到对自己内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尊重。

私人道德是个体道德意识的核心,它引导着人们在选择行为时的判断和决策,更多地关注个人的价值观和利益。

例如,一个人可能选择在私下里做慈善捐赠,即使社会上没有人知道他的善举。

这种行为是出于个人的良心和责任感,而不是出于对外界的期待或奖励。

公共道德与私人道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公共道德的准则和价值观是通过个体的私人道德意识来传递和执行的。

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很多人都没有内在的道德意识,那么公共道德准则将面临崩溃和衰败。

私人道德意识的发展和培养有助于建立一个公正、和谐和互助的社会。

公共道德规范又反过来影响个人的私人道德。

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对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和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一个尊重他人权利和保护环境的社会,个体也更倾向于遵循这些公共道德准则,因为这符合他们的私人道德意识。

然而,有时公共道德和私人道德之间存在冲突。

个体面临着公共道德和私人道德之间的抉择和平衡。

例如,一个公司高管可能会面临关于透明度和利润之间的冲突。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

中国幸福学认为,公德一般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私德是指存在于小于社会大众的小群体或个人中间的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我们小群体或自我的利益而约定俗成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在共同生活中,公民的所有行动都具有公共的性质,不可避免地是一种公德行为。

所以简单地说,公德就是公共领域中公民的道德活动。

它关系到其他公民的公共生活,关系到公共领域的正常秩序。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公共道德水平必然也会水涨船高。

因此我们要拥有一颗公德之心然而,浮现在我们面前的生活画面,令人触目惊心:无人看守的公用电话在使用后不久即遭破坏,投币口塞进了火柴杆,电话线被扯断,电话亭四周刻画涂写严重。

公共场所里随地乱扔果皮纸屑比比皆是;城市塑像往往被刻上了“某某到此一游”的标记:包治百病,疏通水道,房屋招租的牛皮癣广告满天飞;马路上的井盖子不翼而飞;新植的树苗上搭晒着衣物;明明看到红灯已经亮了,依然风驰电掣,吓得路人心惊肉跳。

常常不是撞了别人,就是伤了自己。

这些都是缺乏公德的表现。

是的,这些人所缺少的正是“公德心”,不讲社会公德,不遵规守纪。

他们从来也不曾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这些公物的“主人”,不知道公物是大家公用的物品,每一个人都有爱护公物的义务。

相比之下,这些物质上的破坏令人担忧,精神上的匮乏更显危急。

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

因此我们要拥有一颗公德之心闵恩泽: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

他先后使我国的炼油催化剂品种更新换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转入绿色化学领域,指导开发成功绿色新工艺过程,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开启了我国的绿色化工时代;向生物质能源开发,指导开发成功生物柴油清洁生产新工艺,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后来居上。

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整个集体的总体素质状况。

一个公民是否爱护公共设施,从小处讲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从大处讲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质的高低。

社会公德与个人道德的关系

社会公德与个人道德的关系

社会公德与个人道德的关系社会公德与个人道德是社会发展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社会公德涉及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义务,而个人道德则指个体在自我发展中培养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两者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共同构建和塑造了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首先,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为个人道德提供了参照和指引。

社会公德要求公民在社会交往中遵守法律法规、遵循社会规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这些要求也反映了一种道德追求,即个人应当具备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德。

社会公德的价值体系与个人道德的核心观念相一致,通过倡导社会公德,可以促进个人道德水平的提升。

其次,个人道德的健康发展是社会公德的基础。

个人道德涉及个体内心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准则的建立。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足够多的“道德高地”,就难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行为规范。

因此,个人道德的培养和提升对于社会公德的形成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秉持高尚的道德标准,成为公民遵循的榜样,对他人产生积极的道德引领作用,有助于塑造公德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社会公德与个人道德的互动影响,也在塑造着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社会公德是由个人道德共同构建而成的,而社会公德的形成又会对个人道德产生影响。

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反过来影响着个体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评判。

社会公德的强调和实践,可以推动个人追求更高的道德要求,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此外,个人道德行为的负面影响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社会公德的建设。

个人的不道德行为,如欺诈、贪污、不守法律等,会破坏社会的信任关系和公平正义。

这种行为的扩散和流行会导致社会公德的丧失和归零,进而形成社会道德风险。

综上所述,社会公德与个人道德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社会公德的倡导和实践有助于提升个人道德水平,而个人道德的塑造和践行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通过深化社会公德教育,促进个人道德的提升,我们可以共同建设一个道德风尚良好、和谐有序的社会。

公德和私德

公德和私德

公德与私德马克吐温曾经说:“有两种基督教道德,一种是私德,一种是公德。

这两种道德是如此不同,如此不相干,以致彼此之间像大天使和政客一样毫无关系。

”我并不赞同他的看法,公德与私德之间是有着深刻的联系的。

两者虽然适用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两者却藕断丝连,共同构筑了一个人的道德体系。

我认为社会公德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是一个大家共同创建,共同遵守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的公共精神。

而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

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接触到了福泽谕吉关于公德和私德的理论,并将这种关于“公德”和“私德”的说法阐释为“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由此可见,公德与私德的本体其实是相同的,都是道德,只是当道德这一本体表现在用途上就会区分出公德和私德。

在私人领域的道德则为私德,涉及公共领域的道德则为公德。

但是,只有私德而没有公德,那么这个人就会自私自利,在发生和自己没关系的事情时,往往表现出冷漠和旁观;如果只有公德而没有私德,那么个人的空间就会受到压迫,公德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母。

私德由个人建设,需要个人的“善其身”;公德由社会建设,是每个人私德汇聚而成的“济天下”。

是的,我没有说“独”也没有说“兼”,那是因为我认为公德和私德的建设是同时的。

一个集体之所以成为集体,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并不是因为其地域的相近、种族特征的相似,而是因为有一种能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文化的认同。

而使这个集体、这个民族团结起来并使其良性运转起来就离不开公德。

同时,公德良好的团体和国家也会反过来促进私德的进步。

因此,公德和私德的区别只是使用范围的不同,其本质都是道德,道德完善的人,其公德与私德也都是完善的。

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

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

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这几个听起来有点严肃的家伙,不过咱要用一种超级有趣的方式哦。

先说说公德吧,公德就像是住在公寓里的大家共用的那瓶超大号调味料。

每个人都能沾点光,也都得小心维护。

比如说在公园里,公德就是那把隐形的扫帚,要是大家都没有公德,那公园就会变成垃圾的游乐场,到处都是废纸团像调皮的小怪兽到处乱窜,饮料瓶横七竖八地躺着像打了败仗的士兵。

公德好呢,就像有个无形的魔法在,公园永远干净整洁,花草树木都开心地冒泡泡。

再看看私德,私德呀,就像是自己秘密小花园里的花。

别人不能随便乱摘乱踩。

如果一个人私德差,就好比自己小花园里种满了荆棘,自己走进去都会被扎得嗷嗷叫,而且还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把周围的邻居都吓跑。

而私德好的人呢,小花园里四季花开,香气能飘到别人的心里,让大家都想靠近。

那职业道德呢?这可有趣了。

职业道德就像是每个职业的超级战衣。

医生的职业道德是那件充满爱心和医术力量的白大褂。

要是没有职业道德,医生就像个拿着手术刀的糊涂大厨,病人可就惨了,那简直是把生命当成了随意摆弄的食材。

而有职业道德的医生呢,就像超级英雄,能把病魔打得屁滚尿流。

其实这三者的关系就像是一场欢乐的接力赛。

公德是第一棒,它给大家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就像给比赛铺好了平坦的跑道。

私德是第二棒,它是个人内心的力量源泉,就像运动员自己的小秘密加油包。

职业道德是第三棒,当你在自己的职业跑道上飞奔的时候,它就是你的加速器。

如果公德不好,私德和职业道德就像在暴风雨中的小船,晃得厉害。

比如说在一个不讲公德的社会里,想保持自己的私德就像在一群捣蛋鬼中间想安静读书一样难。

而没有私德的支撑,职业道德也会变得摇摇欲坠,就像盖房子没有牢固的地基。

不过,这三者有时候也会互相开玩笑。

有时候公德要求的和私德想做的会有点小摩擦,就像两个调皮的小孩抢一个玩具。

但是只要协调好,又能快乐地一起玩耍。

总的来说,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就像一个品德大家庭里的三兄弟,虽然各有各的小脾气,但只有他们齐心协力,咱们的社会这个大屋子才能充满欢笑、温暖和希望,而不是像一个乱糟糟的游乐场。

公德与私德关系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

公德与私德关系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

公德与私德关系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公德与私德是社会规范和道德行为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的关系一直都是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对象。

公德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私德则指个体在私人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演进和变革,今天我们要从历史演进进入对当代建构的探讨。

在古代社会,公德与私德的界限并不明确,个体的行为准则多由宗教和传统习俗决定。

如古埃及的公德强调人与众神、法老以及社会秩序的和谐关系,私德则强调个体的个人修养和家庭生活。

在古希腊,公德是城邦(波利斯)永续的保障,并将公民利益与社会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私德强调个人幸福、俄利雅(Eudaimonia),并与哲学和个人的智慧追求相关联。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发展,公德与私德关系的演进也呈现出新的趋势。

在近代西方,伦理思想家康德强调公德应该是普遍适用的,而不是片面地追求个人私利。

他认为,人们应当具备普遍行为原则,即“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将我们的行动进无条件地变成一种普遍行为准则。

”这一理论实际上正在定义公德与私德的边界。

在当代社会,公德与私德的关系更加复杂多样。

在不同文化、宗教、民族和社会制度背景下,公德的内涵与外延各不相同。

但是,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公德与私德之间的关系仍然需要得到重视。

建立公德观念以及推行公德建设,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归属感,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当代社会建构公德与私德的关系,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构建和推动。

首先,要加强公德观念的教育和普及。

教育体系应当将公德理念和行为准则纳入教育内容中,培养学生具备公德情操和行为习惯。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从法制层面规范人们的行为。

此外,媒体、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引导舆论倡导良好的公德与私德。

同时,个体也要自觉遵守道德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美德公德与私德

中国传统美德公德与私德

中国传统美德公德与私德公德和私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两个重要方面。

公德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而私德则关注个人在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素养。

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在中国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美德的公德和私德进行探讨。

一、公德的重要性公德是指个人对他人和社会负有的道德义务和责任。

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一直强调公德的重要性。

从古代的儒家思想到现代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公德一直被认为是社会和谐和发展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公德强调的是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人们应当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关心他人的利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这种公德意识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在人们对待工作、学习和社交的态度上。

二、私德的重要性私德是指个人在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修养。

在中国传统美德中,私德被看作是一个人品质的重要体现。

一个有良好私德的人应当具备道德修养、自律能力和家庭责任感。

一个人的私德不仅反映在个人行为上,也反映在他对待家庭、朋友和亲人的态度上。

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关爱子女、维护家庭和谐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私德的重要方面。

三、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公德和私德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私德,很难在社会中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意识。

而一个人如果没有公德心,不关心社会和他人的权益,那么他的私德也很难得到真正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公德和私德也离不开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

法律是社会公德和私德的底线,而道德规范则是对个人行为和品质的品评。

尊重法律和道德规范是每个人应当遵守的底线。

四、传承中国传统美德中国传统美德的公德和私德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传统美德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保持良好公德和私德,需要每个人从现在做起。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入手,比如尊重他人、关心弱势群体、崇尚礼仪等。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强对公德和私德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梁启超《新民说》中的公德私德及其关系思想研究

梁启超《新民说》中的公德私德及其关系思想研究

梁启超《新民说》中的公德私德及其关系思想研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在他的代表性著作《新民说》中,提出了很多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革的思考。

其中,公德私德及其关系思想作为他的基本价值观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本文将基于此,探讨公德私德及其关系的涵义和重要性,并通过实例来证明其合理性与现实性。

一、公德、私德及其涵义公德和私德在梁启超的构想中,是由两个不同的方面组成的道德体系。

公德是指一个人应该具备为社会和公共利益积极努力的意愿和能力,具体包括公正、尊重、诚实、宽容、慷慨等品质。

私德则是指个人应该具备为自身利益和价值积极努力的意愿和能力,具体包括勤奋、智慧、自重、自强、自立等品质。

这两种道德体系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整体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

二、公德、私德的重要性公德和私德是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行为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础和社会文明的基石。

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公德和私德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公德的力量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力量。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愈趋复杂,个体之间愈加相互依赖,这就要求人们更加注重公共利益,尊重法律,关注周围环境,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整个社会的生态平衡,维护社会的摩擦和谐。

一个人高度的公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可以使他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交往和理解,巩固和增进社会秩序和稳定。

其次,私德的力量是个体自我发展和与社会相互交融的力量。

私德是人们在发展自我价值方面的重要品质。

良好的私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可以推动个人以更高的热情和动力去追求自我理想和信念,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示出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实现。

同时,一个人的私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对其他人也会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进步和美好。

三、公德、私德的关系公德和私德在实践中不是简单的“互不干涉”,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公德和私德关系的理解和对待,直接反映了一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和对于社会环境的关注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德与私德
黄显中
公德与私德的关系,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对此,伦理学工作者应该作出深刻阐释,以指导社会道德实践。


公德是与私德相对而言的。

“公”是指公共领域,“私”是指私人领域。

在共同生活中,公民的所有行动都具有公共的性质,不可避免地是一种公德行为。

所以简单地说,公德就是公共领域中公民的道德活动。

它关系到其他公民的公共生活,关系到公共领域的正常秩序。

梁启超把公德定义为“人人相善其群”,这无疑是正确的。

“群”既指公共领域,也指共同生活的公民,“群”就是“公”。

“群”是公德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公德的评价者、监督者。

“相善其群”就是“德”;它是公民与群的关系。

只要生活在公共领域中,公民的活动便无不具有公德的规定性。

它影响公民的共同生活和公域的公共秩序,又受到公民的限制和公共组织的管理。

公德行为一般发生在公共领域,但不必然发生在公共领域,并且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公德行为有转为私域的趋势,比如腐败行为就是如此。

与公德相比较,私德行为只是影响自己和家人、亲戚和朋友,它不需要公众评价和监督,也不需要公共组织协调和处置。

私德往往发生在私域,但也不完全如此。

随着公共领域的扩展,私域的范围越来越小。

但与此同时,家庭的功能却日益社会化,因而很多私下的行为也移置到公共领域。

梁启超把私德界定为“人人独善其身”,也是不无道理的。

能够爱自己和家人、爱亲戚和朋友,无论是在私域还是公域,都是良好的私德。

而在私人领域如果不“独善其身”,如果不爱自己和家人、不爱亲戚和朋友,私德行为就会超出私域之外,跃升为公德行为,并受到公域的制裁。

所以私德与其说是领域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度”的问题。

划分公德与私德,应该说只是学理上的抽象。

任何行为不管是在公域还是在私域,都具有公德和私德双重规定性。

二者只有“显”和“隐”、现实和潜在、真象和假象的区别。

这就决定了公德行为可以转化为私德行为;私德行为同样可能具有公德的性质。

所以,公德与私德既可以指称不同行为的单一性质,也可以指称同一行为的双重性质;而且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以对方的面目存在。

相互转化在于公德与私德同出一源。

无论是公德抑或是私德,都是由个人承担的。

个人的主体性产生了公德与私德的分殊和并存,又实现着公德与私德的转换和互异。


中国古人强调私德,而公德却极少有人问津。

古人所教的道德,私德居十之有九。

梁启超论私德时就说:
“故养成私德,而德育之事思过半焉矣。

”其原因就在于,“公德者私德之推也”。

“推”,就是“推己及人”,就是将心比心。

只要“能近取譬”,公德便水到渠成。

所以,说古代不思考公德问题,不是公允的评价。

毋宁说,他们对公德建设的贡献,正是蕴含于私德建设之中。

但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私域与公域有了各自的空间。

此时若再从私德类推公德,那就是以私德否定公域,以思想裁剪现实了。

按照梁启超的说法,私德是人人独善其身,但在私域并非人人做到了独善其身。

我们期望有德者把善行从私人推至其他公民,但公德良好并不是私德外推的结果。

并且即使人人独善其身,也不等于公德良好。

所以对于公共建设而言,并非只要私德良好就行了。

独善其身的私德在公共领域可以说是被动性质的。

没有公德的积极主动建设,社会道德就不可能发展。

公德建设和私德建设是当前道德建设的双重任务。

今天公德之所以应该受到重视,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大大分化,形成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相分的格局;是因为每个人都是国家公民,必然生活在公共领域,其行为都具有公德的性质;是因为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和公共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使道德冲突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是因为公德问题的严重性,已经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人们提出公德建设的强烈要求,还在于它对于私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德是“相善其群”,既包含公民善待作为集体的群体,也包含公民之间相互善待。

每个公民都应为公德建设作出贡献,促进公德的进步就是爱护自己。

公德建设完善了,私德就获得了尺度。

公德善恶不分,私德行为就没有标准,没有分寸。

所以,私德虽然是公德建设的基础,但是只有公德的兴旺发达,才是群所以为群的根基。


公德建设和私德建设相互交织,不可偏废。

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找到两者的共同点。

公德与私德作为道德,都是长期社会化的过程中模式化了的活动。

行为模式是习惯的结果,古往今来的伦理学都强调,道德是在日常生活的习惯中养成的。

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就特别强调习惯对于道德的作用。

他说我们建造房屋,才能成为营造师;弹奏竖琴,才能成为操琴手。

同样,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

所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培养优良的道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把良好的习惯等于美德本身。

风俗是天下之大事,“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

”改良道德就要从革除陋习、移风易俗
开始。

革除陋习,是我们每个人进行道德建设的必经途径。

个人陋习是私德问题,是个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但这些陋习即使在私人领域,也不为家人、亲戚和朋友喜欢。

改造生活并提高生活质量必须革除陋习。

目前我们的社会公德状况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一些人在私人生活中随心所欲,更不用说养成良好的习惯了。

革除陋习才能优化公共生活环境。

革除陋习是一项改写生活历史的工程。

人类的历史就是风俗和习惯不断更新的历史,每个人都对革除陋习、改造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改造习惯的艰难有二:一是走出陋习,一是巩固良习。

走出陋习需要行动,古人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习惯的养成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程,正是这个原因,很多人在SARS过后,又回到了以往不讲卫生的陋习轨道。

所以个人革除陋习,除了自己积极主动之外,还需要“私人”的提醒,需要公众的监督和公域的管理。

公德建设对于革除陋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陋习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通过革除陋习,养成三大良好习惯:一曰明辨公私;二曰独善其身;三曰相善其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