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与私德
重私德而轻公德的例子

重私德而轻公德的例子
重私德而轻公德的例子是指个人偏重个人行为道德规范而忽视社会公共道德规
范的现象。
以下是几个例子:
1. 垃圾乱扔:有些人在公共场所随意乱扔垃圾,不顾环境卫生,只顾自己的方便。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公众的环境质量,还给社会加重了清洁的负担,体现了对公共利益的漠视。
2. 偷税漏税:一些商人或个人在纳税方面故意偷税漏税,不仅违法了税法规定,也丧失了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机会。
这种行为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对于国家的财政安全和公共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3. 损坏公共设施:有些人故意破坏公共设施,如公共交通工具、公园设施或街
道标识等。
这种行为不仅对公众的安全构成威胁,也浪费了社会资源,使公共设施的维护成本增加,为其他人带来不便。
4. 逃避公共责任:有些人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态度消极,不积极履行社会相
关责任。
例如,在遇到紧急情况或他人需要帮助时,有些人选择漠视或逃避责任,只关心自身利益,忽视了对社会的贡献。
这些例子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重私德而轻公德的行为。
重私德而轻公
德可能造成公共道德水平的下降,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弘扬公德,平衡个人与社会的利益,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帮助和贡献。
公务员公德与私德的重要性

公务员公德与私德的重要性公务员是国家安定运行的关键力量,因而,被期望具有强大的公德和私德品质。
公德是指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具有的道德特征,包括政治正确、责任心、公正、诚实、不搞亲朋好友等;而私德则是个人积极的伦理行为,重视道德底线,追求良知。
虽然公德与私德的内涵有所区别,但他们都是对公务员非常重要的因素。
首先,拥有强烈的公德感,有助于公务员将社会共同利益放在首位,服务好公众,追求公平正义,积极履行社会义务,这一点在服务社会过程中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其次,正确把握公德与私德的关系,有助于公务员正确理解自己的工作宗旨,把握正确的社会角色,以及通过有效的自律来控制自身行为,拒绝利益诱惑,避免违反公德的行为。
另外,公务员具有的私德品质,在社会面前同样重要。
私德可以有助于社会形成违纪违法的温情,以及遏制住不良行为的势力,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公务员公德与私德的重要性也反映在法律法规上。
很多国家都拥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来规范和保护公务员的公德与私德。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不得干预行政程序,不得利用职权取得不正当利益,不得收受贿赂等;同时,它也对公务员财产的声明和财产的使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此外,有些国家还特别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提倡公务员私德的践行,例如“廉洁从政”、“踏实守法”等,以及设立办公室宣传公德与私德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来引导公务员做到合法合规,追求良知,遵守公德与私德。
总之,公务员公德与私德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是国家建立和完善规则体系,维护公共利益的根本手段。
只有拥有强烈的公德感和积极的私德行为,公务员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促进公平正义,将自身的宗旨落实到社会行为中去。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什么意思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什么意思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什么意思?请看下文分析:所谓“公德”,就是关心国家、服务社会、保障民生等体现公共利益的事。
具有公共性,需要通过制度和法律来维护,只有这样,公共利益才能得到最好的实现。
“私德”是指为人处世的品德,如诚实守信、正直无欺、遵纪守法、尊老爱幼、邻里互助、乐于奉献等。
古人说“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要做到内心仁厚,以道德约束自己的言行;要提高自身修养,增加德行的深度和广度;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德,是做人之本,是成才之基。
道德素质与法治意识、纪律观念一样,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但道德教育有别于法治教育,我们在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培育他们的道德意识,强化道德实践。
同时,法治教育也并不排斥道德教育。
青少年道德认知及道德行为习惯形成之初,需要发挥道德感化的功效,不断促进其形成符合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的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
所以,在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条件下,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要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推动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
国学先贤曾子说过:“德不孤,必有邻。
”从自身做起,积极营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浓厚氛围,身边的人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凝聚起崇德向善的磅礴力量,那么,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就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
”可见,弘扬传统美德,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让他们懂得诚信是为人之本,诚实是处世立业之根,诚信是社会安定之基。
正如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我们应该帮助青少年树立诚信意识,使他们养成讲信用、重承诺的习惯,让诚信成为社会风尚的标杆。
公德与私德

中国幸福学认为,公德一般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私德是指存在于小于社会大众的小群体或个人中间的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我们小群体或自我的利益而约定俗成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在共同生活中,公民的所有行动都具有公共的性质,不可避免地是一种公德行为。
所以简单地说,公德就是公共领域中公民的道德活动。
它关系到其他公民的公共生活,关系到公共领域的正常秩序。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公共道德水平必然也会水涨船高。
因此我们要拥有一颗公德之心然而,浮现在我们面前的生活画面,令人触目惊心:无人看守的公用电话在使用后不久即遭破坏,投币口塞进了火柴杆,电话线被扯断,电话亭四周刻画涂写严重。
公共场所里随地乱扔果皮纸屑比比皆是;城市塑像往往被刻上了“某某到此一游”的标记:包治百病,疏通水道,房屋招租的牛皮癣广告满天飞;马路上的井盖子不翼而飞;新植的树苗上搭晒着衣物;明明看到红灯已经亮了,依然风驰电掣,吓得路人心惊肉跳。
常常不是撞了别人,就是伤了自己。
这些都是缺乏公德的表现。
是的,这些人所缺少的正是“公德心”,不讲社会公德,不遵规守纪。
他们从来也不曾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这些公物的“主人”,不知道公物是大家公用的物品,每一个人都有爱护公物的义务。
相比之下,这些物质上的破坏令人担忧,精神上的匮乏更显危急。
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
因此我们要拥有一颗公德之心闵恩泽: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
他先后使我国的炼油催化剂品种更新换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转入绿色化学领域,指导开发成功绿色新工艺过程,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开启了我国的绿色化工时代;向生物质能源开发,指导开发成功生物柴油清洁生产新工艺,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后来居上。
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整个集体的总体素质状况。
一个公民是否爱护公共设施,从小处讲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从大处讲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质的高低。
话题作文 公德与私德

话题作文公德与私德篇一:东野圭吾曾说:“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机器,每个人都是正运转的齿轮。
”所谓公德正是维持机器平稳运行的基础,而要做不一样的,自己偏要以公德为基础来完善个人之德。
如梁启超所言,屈身就群者的确做到了守住公德赞正像《乌合之众》忠曾写到“一个人如果陷入群体,他便失去了自我的价值。
”功德之上的境界,便是功德与私德,二者兼备,相互促成,相互完善。
违背公德者定遭唾弃。
诚然,功德是人人都应拥有的道德底线。
无论是网络曝光的高铁拦车者,还是破坏治安的公交站,这这社会法律都以用相应的态度与惩罚,使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当今时代下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暴露在大众视野的观察之下,工作的光芒也以照亮了整个大地。
因此,不违背公德是所有公民应对自,自己要求的最低标准是做好自己的稳固基础。
仅存四则者尚需变革。
个人至得因人而异,而背叛公德的似得拿货正果。
在电影我《我不是药神。
》中,男主人公因医院药价高难以支付,而选择从印度走私仿制药,虽然以药效好价格低而拯救了许多白血病患者,但却因违法而入狱,令人惋惜,他实现了私德,却为建立在升的的基础之上,最终如无根之木,难以长存。
公司兼具者视为高尚。
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公德与私德兼具,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方式。
如吕宝明在闹市中唱段暴徒伸张正义茹其美多吉在高原上传递信件不畏风雨,如刘传建在高空中冷静操作挽救乘客,他们之所以能瘦人在养,这是由于在工作之上实现了私德,因而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更应重新审视自己,唤醒心中的公德与私德,将二者调和,并融入自己的价值观念与精神血脉中坚定脚步,迈向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
使公德的人坠落,施私德的人平庸。
平庸,兼备二者,完善自我。
篇二:落士比亚曾说:“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短处,能够改过自新,就是有福的。
”人无完人,在失败后应做到的首要事情是反思。
在成攻之后,更要或骄或躁,反思有助于把事情做工的更好。
反思是完善自我的手段。
公德与私德关系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

公德与私德关系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建构公德与私德是社会规范和道德行为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的关系一直都是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对象。
公德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私德则指个体在私人生活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演进和变革,今天我们要从历史演进进入对当代建构的探讨。
在古代社会,公德与私德的界限并不明确,个体的行为准则多由宗教和传统习俗决定。
如古埃及的公德强调人与众神、法老以及社会秩序的和谐关系,私德则强调个体的个人修养和家庭生活。
在古希腊,公德是城邦(波利斯)永续的保障,并将公民利益与社会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私德强调个人幸福、俄利雅(Eudaimonia),并与哲学和个人的智慧追求相关联。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发展,公德与私德关系的演进也呈现出新的趋势。
在近代西方,伦理思想家康德强调公德应该是普遍适用的,而不是片面地追求个人私利。
他认为,人们应当具备普遍行为原则,即“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将我们的行动进无条件地变成一种普遍行为准则。
”这一理论实际上正在定义公德与私德的边界。
在当代社会,公德与私德的关系更加复杂多样。
在不同文化、宗教、民族和社会制度背景下,公德的内涵与外延各不相同。
但是,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公德与私德之间的关系仍然需要得到重视。
建立公德观念以及推行公德建设,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归属感,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当代社会建构公德与私德的关系,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构建和推动。
首先,要加强公德观念的教育和普及。
教育体系应当将公德理念和行为准则纳入教育内容中,培养学生具备公德情操和行为习惯。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从法制层面规范人们的行为。
此外,媒体、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引导舆论倡导良好的公德与私德。
同时,个体也要自觉遵守道德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美德公德与私德

中国传统美德公德与私德公德和私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两个重要方面。
公德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而私德则关注个人在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素养。
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在中国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美德的公德和私德进行探讨。
一、公德的重要性公德是指个人对他人和社会负有的道德义务和责任。
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一直强调公德的重要性。
从古代的儒家思想到现代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公德一直被认为是社会和谐和发展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公德强调的是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人们应当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关心他人的利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这种公德意识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在人们对待工作、学习和社交的态度上。
二、私德的重要性私德是指个人在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修养。
在中国传统美德中,私德被看作是一个人品质的重要体现。
一个有良好私德的人应当具备道德修养、自律能力和家庭责任感。
一个人的私德不仅反映在个人行为上,也反映在他对待家庭、朋友和亲人的态度上。
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关爱子女、维护家庭和谐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私德的重要方面。
三、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公德和私德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私德,很难在社会中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意识。
而一个人如果没有公德心,不关心社会和他人的权益,那么他的私德也很难得到真正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公德和私德也离不开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
法律是社会公德和私德的底线,而道德规范则是对个人行为和品质的品评。
尊重法律和道德规范是每个人应当遵守的底线。
四、传承中国传统美德中国传统美德的公德和私德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传统美德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保持良好公德和私德,需要每个人从现在做起。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入手,比如尊重他人、关心弱势群体、崇尚礼仪等。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强对公德和私德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梁启超《新民说》中的公德私德及其关系思想研究

梁启超《新民说》中的公德私德及其关系思想研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和政治家,在他的代表性著作《新民说》中,提出了很多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进行批判和改革的思考。
其中,公德私德及其关系思想作为他的基本价值观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本文将基于此,探讨公德私德及其关系的涵义和重要性,并通过实例来证明其合理性与现实性。
一、公德、私德及其涵义公德和私德在梁启超的构想中,是由两个不同的方面组成的道德体系。
公德是指一个人应该具备为社会和公共利益积极努力的意愿和能力,具体包括公正、尊重、诚实、宽容、慷慨等品质。
私德则是指个人应该具备为自身利益和价值积极努力的意愿和能力,具体包括勤奋、智慧、自重、自强、自立等品质。
这两种道德体系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整体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
二、公德、私德的重要性公德和私德是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行为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础和社会文明的基石。
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公德和私德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公德的力量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力量。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愈趋复杂,个体之间愈加相互依赖,这就要求人们更加注重公共利益,尊重法律,关注周围环境,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整个社会的生态平衡,维护社会的摩擦和谐。
一个人高度的公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可以使他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交往和理解,巩固和增进社会秩序和稳定。
其次,私德的力量是个体自我发展和与社会相互交融的力量。
私德是人们在发展自我价值方面的重要品质。
良好的私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可以推动个人以更高的热情和动力去追求自我理想和信念,并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示出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实现。
同时,一个人的私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对其他人也会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进步和美好。
三、公德、私德的关系公德和私德在实践中不是简单的“互不干涉”,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公德和私德关系的理解和对待,直接反映了一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和对于社会环境的关注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公德现状与反思
一、公德与私德
道德有其复杂的体系结构,依据不同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若根据其调节人际关系的范围和要求的不同,可将道德划分为私德和公德两个基本的方面和层次。
[1]公德与私德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规范。
对于究竟什么是公德和私德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学术界中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公德包括人们在涉及对社会整体具有相应义务和责任的行为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一般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比如不破坏公物,公共场合不吸烟等;私德通常指人们在不直接涉及对社会整体义务和责任的私人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两者是按道德所包涵的社会关系的内容来划分的。
二、社会公德现状与反思
这些年里道德滑坡论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有些学者干脆断言,当今的中国人什么都不缺,就缺道德。
这种所谓道德的滑坡论断是值得商榷的,也是不太确切的。
不能笼统地讲缺道德,准确地讲,我国当今最为缺乏的是公德理念。
由于公德是社会显象的道德(相对而言,私德要隐含得多),它是社会道德风貌的窗口和睛雨表,因此,公德的状况也最为人们所注意。
2012年8月23日下午,在杭州K192路公交车上,一位小伙子因没有给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让座,被与该妇女同行的一男子连扇5个耳光,导致鼻血直流,镜框也飞了出去。
公交掌掴事件发生后,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并持续发酵。
8月24日,被打者的朋友称,被打者实际上是个腿脚不便的残疾人。
8月26日14时左右,长春市102路车上,一名中年女子指着一名20多岁的年轻男子说:“挺大一个男的,不知道给女的让个座。
”下车时,该中年女子的同伴朝年轻男子的头部就是一巴掌。
然而,事后证明,该年轻男子其实是智障人,被打后,他的母亲带着哭泣说:“你和一个有残疾的孩子较什么劲啊。
”说完也带着年轻男子下车离去。
同样是在8月26日,济南115路公交车上一小伙子因为没给身边一位带小孩的妇女让座,而挨了这位妇女一耳光。
小伙被打后分辩说:“我在济南
上学两年,每次上公交车都让座,今天因为喝酒了觉得不舒服。
没见过你这样的。
”而打人的妇女则说:“今天让你见到了。
”说完便带着孩子下了车。
一周之内出现多次有关公交车让座的争议,让我们不得不深思这一社会现象。
支撑这种打人行为的社会现象,可称作“正义的火气”。
胡适先生也描述过这种现象“自以为代表着正义,就大义凛然”。
自己认定的主张是绝对的正确,而一切与我不同的见解都是错的。
一切专断、武断、不容忍、摧残异己,往往都是从这种“正义的火气”出发的。
那个打不让座者的人,显然身上就带着这种“正义的火气”。
不让座的人,在他眼里就成了敌人,成了需要受到教训的不道德者。
“正义的火气”就发酵成为一种诉诸暴力的冲动。
而自以为正义的攻击和侵犯常常更加残暴。
人是自由的,人也应该去追求自由,人做什么都可以,只要不违法,同时也不伤害他人。
老子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应该成为行为的最高准则。
而公德背后的精神,就是这条金律。
而不伤害他人的个人行为,任何人都不应该去限制和指责,这是个人的问题,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自由。
让座值得被赞扬,被提倡,但是不让座不能成为批评别人的理由!否则就是公众暴力!这几位因没有让座被打的乘客花钱买了票,先上车有了座位,占据它的使用权是他们的权利,没有出让的义务!即使让了,那是乐于助人,但是每位乘客有让座的权利,但没有让座的义务!比如现在社会上经常出现的捐款争议,如果捐款者把家产全用来做慈善了,那是其道德水平很高,但是他不捐可以吗?也是应该的,其正当获得的财产,没必要捐给别人。
这里表现出的道德,应该就是私德。
私德就是做对别人有益的而对自己有损的事情,可以提倡,不能强迫,更不能因为别人不让座或者不捐款就横加指责甚至施以言语或者肢体暴力。
混淆权力和义务是国人常犯的错误,戴上道德的帽子就对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将“正义的火气”蔓延甚至灼伤他人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以道德之名,行不道德之实,恶人假以君子,是伪道德的表现。
当然,我们说呼唤公德是一种进步,这并不是说要为我国当今道德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辩护,诸问题的根由从现象上是公德的缺失,而从实质上看道德的错位,即用私德观念来解决公德问题。
说到底,我国现在很多的道德之恶主要不是人的良心变坏,而是在道德模式的错位运用,即由于公德缺位从而不得不用传统的私德伦理来解决现代工业社会的公共生活伦理问题,由此所不可避免要产生的弊端。
公德与私德同属道德范畴,而道德属于自律范畴,而非他律范围。
如果道德可以他律,那么媒体上频频报道的老人倒地,路人无人敢扶,这些路人岂不都要挨打?所以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让座属于提倡行为,只要有老、弱、病、残,大家就应该让座,但并没有规定说座位是空着的时候,其他人不能坐。
还有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伦理道德,更是根本和道德无关的东西,单纯的只是一些习惯。
对于违反这些习惯的人不爽,是人类本能的抗拒与自己不同的事物,党同伐异,都是以道德为名的公众暴力。
如果因为别人的行为有违反统道德,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用暴力去制裁,不但更加有违道德,而且会演变为治安案件,甚至是刑事犯罪。
所以,有些人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的以道德的名义施暴,这所谓的道德,实际上就是伪道德。
小结
切斯特菲尔德说:“有一种毫不做作的良好教养,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它,但只有那些天性善良的人们才实践着它。
”我认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最基本的一点便是要善良和宽容。
可就连这一点又有多少人做得到呢?2012年3月23日下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了患者刺杀医生事件,实习医生王浩遇难,而凶手竟是未满18岁的李梦南。
事发当晚,在网站设置的“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的投票中,有4018人选择了高兴,占当时参加调查人数的65%。
谁把白衣工作者推到人民矛盾的风口浪尖上?很显然是公众的麻木,媒体的有意规避报道,还有网上的一片“喝彩”声。
所以每一个的冷眼旁观甚至是分不清青红皂白就妄加评价和指责的看客,很有可能是使医患矛盾愈演愈烈,最终“杀死”医生的一份子。
最近看了北师大肖川教授的一篇关于农民工的文章,有一段使我印象深刻,“假如我是农民工,我很有可能成了罪犯,按照我的脾气,对那些用刻薄的语言嘲弄和讥讽我,粗暴地践踏我的尊严,对那些刻意刁难,盘剥我的人,我会高高举起我的拳头甚至铁锤,然后不顾一切的逃跑……”[2],所以有时我们公众的刻薄和粗暴,造成了很多悲剧,以道德的名义对他人使用的无论是言语上还是身体上的暴力,都可能导致别人不得不拿起铁锤捍卫自己最后的尊严,酿成令人叹息的悲剧。
我们时刻要求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却忽略了与此同时,自己却很有可能成为实施公众暴力的一份子,有可能是更加缺乏社会公德的人,所以,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做一名更加有道德的人的时候,先让自己变的宽容一些,
心平气和的看待这些社会现象,然后再去思考怎样做一名有道德的人或许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