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与私德(终审稿)
公德与私德

辩证看待二者
两者都是人生必需的道德。 越是为了立公而挞伐、 排斥私,越是将公私看 作绝对冲突、势不两立的双方,结果 却是越难以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真正的 公共关怀和公共精神。 这是因为,当“立公”以“灭私”为前提,而“私”,作为 个体自我的一 部分,是个体生命所固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 无法被根绝的。 公德关系到社会对个体要求的责任、义务,与法律、风俗、 习惯相连,必须 遵循,不能例外;私德更侧重于个人理想、 信仰,可以期待,但不能强求。 后者有某种绝对性、不变 性,前者却有相对性、可变性。前者重他律,后者 重自律。 后者崇高,可以范导前者;前者虽平凡,亦可以建构后者。 正如梁启超主张,缺少私德的民众不可能组成国家,只有私德而缺少公德的 国民更不能组成国家。因此二者关系紧密,不可分割。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我们一向引以为荣,为什么要被说成是 没有公德? 在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中,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平时不是 很容易觉察,就是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当中,非常注重自己如何 做人,非常注重自己成为人际关系很好的一个人。他很注重自己 的形象,而且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当中,都很在意精心。这种 人我们往往看作是成熟的人,是好人。这样的做人态度实际上有 一个发端,就是他的家庭。在直接有血缘关联 纽带的家庭中,他 就会产生这种亲情,因此孝顺 父母、尊老爱幼是中国传统美德。 这种美德,我们今天也仍能看到它非常感人的一面。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这种对自己亲人的孝顺、甚至是舍身 的道 德品质,一旦脱离血亲的家庭结构、家族结构,进入一 个陌生人 的天地,也就是他人的环境中,它往往会产生不易 察觉的另一方 面。这方面与前面恰恰相反,表现为对他人的 冷漠和自保这样一 种心态
自我实践与呼吁
私德与公德虽然各自对应着不同的历史文明, 但是,不能武断地说公德优于私德。 应当说,私德与公德各有其特殊的道德价值和 各自的适用范围,因此,二者既不能相互代替和僭 越,也不能厚此薄彼。简单地以公德取代私德恐怕 不是我国未来道德建构的积极思路。 用私德代替公德处理公共生活中的伦理关系, 正是产生我国的经济伦理危机和政法腐败的深层 思想根源。
2019年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

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文/孟晓妍仁.一代文人梁启超对民族道德伦理思想方面进行过深入思考,他写下的《论公德》和《论私德》体现了对于道!德的新见解。
这些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论公德》(节选)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
人人独善【重点注释】1.九德,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
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良品格。
《书?皋陶谟》中“九德”指:“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国也。
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
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
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试观《论语》、《孟子》诸书,吾国民之木铎,而道德所从出者。
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
如《皋陶谟》之九德①;《洪2.三德,三种品德。
《书?洪范》:“.unjs.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范》之三德②;《论语》所谓“温、良、恭、俭、让”,所谓“克己复礼”,所谓“忠信笃敬”,所谓“寡尤寡悔”,所谓“刚毅木讷”,所谓“知命知言”。
《大学》所谓“知止,慎独,戒欺,扣慊”。
《中庸》所谓“好学,力行,知耻”,所谓“戒慎恐惧”,所谓“致曲”。
《孟子》所谓“存心养性”,所谓“反身、强恕”……凡此之类,关于私德者,发挥几无余蕴,于养成私人(私人者,对于公人而言,谓一个人不与他人交涉之时也)之资格,庶乎备矣。
虽然,仅有私人之资格,遂足为完全人格乎?是固不能。
……旧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也……新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也。
(以新伦理之分类,归纳旧伦理,则关于家族伦理者三:父子也,兄弟也,夫妇也;关于社会伦理者一,朋友也。
关于国家伦理者一,君臣也。
……若中国之五伦,则惟于家族伦理稍为完整,至社会、国家伦理不备滋多,此缺憾之必当补者也,皆由重私德、轻公德所生之结果也。
公德与私德概念的辨析与厘定

公德与私德概念的辨析与厘定随着社会生活领域日益分化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作为社会生活规范的道德也必然区分为公德与私德。
公德建设与私德建设各有其内在的逻辑、适用的领域、主体以及对环境的不同要求,必须各有分工而又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各守其位各司其职,如果相互越位、错位,就无法形成合力和发挥最大效能。
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效果差强人意己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囚,对公德与私德末作明确划分,在建设中把公德与私德混为一谈,无法实施分类指导,囚而难以收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之效,是一个重要原囚。
公德与私德的联系是以区分为前提的。
处理好公德建设与私德建设的关系,必须在理论上厘清公德与私德的关系,而通过对公德和私德的科学界定来划清二者的界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二者的联系,是无法回避、无法绕过的基础性工作。
其实,从道德理论木身的发展看,对公德与私德给出学术化界定和区分也是必需的。
对研究对象的进一步分类、细化,研究对象外延变窄内涵加深,既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学科是否发展进步的标志。
囚此,将道德区分为公德与私德不仅是对道德建设现实要求的回应,也是促进道德理论建设科学化的重要途径。
然而,对作为其基石性问题和理论原点的公德与私德概念,目前国内外学界却末能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定义。
木文拟在反思与总结国内外学者有代表性定义的基础上,把道德行为必然具有的行为主体身份、行为目的的利益指向和行为发生的场域三个要素作为向度来划分公德与私德,尝试重新厘定公德与私德的概念。
一、公德与私德概念的多样性解释对于道德,依据不同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若根据其调节人际关系的范围和要求的不同,可将道德划分为私德和公德。
中外学者对公德与私德的概念的理解各有千秋,概括说来,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定义公德与私德:以道德律令的内化与外化为依据,把内心的道德活动、内心认同的道德规范、个人在处理自己的事情时进行自我约束的德性要求作为私德,把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关系中所具有的品质或情操称为公德。
2019年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

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文/孟晓妍仁.一代文人梁启超对民族道德伦理思想方面进行过深入思考,他写下的《论公德》和《论私德》体现了对于道!德的新见解。
这些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论公德》(节选)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
人人独善【重点注释】1.九德,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
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良品格。
《书?皋陶谟》中“九德”指:“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国也。
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
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
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试观《论语》、《孟子》诸书,吾国民之木铎,而道德所从出者。
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
如《皋陶谟》之九德①;《洪2.三德,三种品德。
《书?洪范》:“.unjs.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范》之三德②;《论语》所谓“温、良、恭、俭、让”,所谓“克己复礼”,所谓“忠信笃敬”,所谓“寡尤寡悔”,所谓“刚毅木讷”,所谓“知命知言”。
《大学》所谓“知止,慎独,戒欺,扣慊”。
《中庸》所谓“好学,力行,知耻”,所谓“戒慎恐惧”,所谓“致曲”。
《孟子》所谓“存心养性”,所谓“反身、强恕”……凡此之类,关于私德者,发挥几无余蕴,于养成私人(私人者,对于公人而言,谓一个人不与他人交涉之时也)之资格,庶乎备矣。
虽然,仅有私人之资格,遂足为完全人格乎?是固不能。
……旧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也……新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也。
(以新伦理之分类,归纳旧伦理,则关于家族伦理者三:父子也,兄弟也,夫妇也;关于社会伦理者一,朋友也。
关于国家伦理者一,君臣也。
……若中国之五伦,则惟于家族伦理稍为完整,至社会、国家伦理不备滋多,此缺憾之必当补者也,皆由重私德、轻公德所生之结果也。
公德与私德概念的辨析与厘定

公德与私德概念的辨析与厘定
引言
•什么是公德?
•什么是私德?
•公德与私德的重要性
公德的概念与实践
定义公德
•公德的含义
•公德的具体表现
公德的重要性
1.维护社会秩序
2.增进社会和谐
3.促进公平正义
4.保障公共利益
具体实践
1.遵守法律法规
2.尊重与关心他人
3.文明待人礼貌
4.参与公益活动
私德的概念与实践
定义私德
•私德的含义
•私德的具体表现
私德的重要性
1.塑造个人品格
2.促进良好人际关系
3.增强责任感与担当
4.实现自我价值
具体实践
1.立志追求卓越
2.做到诚信守约
3.注重个人形象
4.关爱家庭与社群
公德与私德的联系与区别
公德与私德的联系
1.共同关注社会与个体
2.互为补充与促进
公德与私德的区别
1.定义上的区别
2.重点与侧重的不同
3.对象与范围的差异
总结
•公德与私德的定义与概念
•公德与私德的实践与重要性
•公德与私德的联系与区别
公德与私德是共同构筑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在公德与私德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社会才能更好地实现和谐稳定。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深入理解公德与私德的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
这不仅是个人责任与义务,也是对社会的奉献与回报。
只有通过广泛的公德与私德教育,才能让社会更加美好。
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公德与私德共存的和谐社会。
公德与私德——对传统道德的反思与扬弃

对术 米中I K J 的 发 腱 父 啦婴
x , t  ̄f A道 德 进 行 认 真 干 l I 发 扬 传 统 孝 道 化 I I I f I , J 优 秀 分 ,从 I K 的 精 神
反
I 扬 卉 ,I 峨收 j
H
,圳 除 其 封 建 性 精
弘 扬 悼 暖 幼 的 } f : 会
他曲 ’ J 叫 i 兑 I 蚓 道 德之 . 岛 I .
“ 5 , 1 K I 之 1 ’ : 所 “I 系也 ” ( " l  ̄ - J T 1 . 说 -沦 私 德 )
噬 。农 过 去 赖 以 q i 行 的 小 卜地 也 最 终 消 失 ;青 蒋 资 J 、 ’ , = 阶, / 厦・ 命 家 啦 人 炎 总 结 晚 清 以 来 的 } l : 会 壮 年 火 1 外 山 扪 上 ,人批 澜 进 城 , i s ,在 家 的 长 辈 成 变 化 教 i J l l 之 后 ,沉 痛 地 呲 l K I 【 : “ 吾 于 是 知 道
文 透 彻 J 雷 吕
德 与再 厶 德
对传 统道 德 的反 思 与 扬弃
《 暑 I 张 学君
梁启超 ( 1 8 7 3 — 1 9 2 9)
f t 华 族 传 统 道 德 垃 L f l 【 嫉 传 统 文 化 之
在 长 的 时 期 .} t i t (种 I
,
实 均 建 全 民 医 疗 帔 务
・ 人 类 文 化 进 行 市
络 ,他 忻 _ f _ 『 } I : 会 b ! , 氏 I『 { 的} 1 : 会责 任 ,义能 受 绛 济 发 带 求 的 令 利 当然 .也 应 该 乐
选择性 地u 』 是 取 益 J 代化} l : 会 的 化 营 养 ,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第一篇:公德与私德中国幸福学认为,公德一般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私德是指存在于小于社会大众的小群体或个人中间的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我们小群体或自我的利益而约定俗成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在共同生活中,公民的所有行动都具有公共的性质,不可避免地是一种公德行为。
所以简单地说,公德就是公共领域中公民的道德活动。
它关系到其他公民的公共生活,关系到公共领域的正常秩序。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公共道德水平必然也会水涨船高。
因此我们要拥有一颗公德之心然而,浮现在我们面前的生活画面,令人触目惊心:无人看守的公用电话在使用后不久即遭破坏,投币口塞进了火柴杆,电话线被扯断,电话亭四周刻画涂写严重。
公共场所里随地乱扔果皮纸屑比比皆是;城市塑像往往被刻上了“某某到此一游”的标记:包治百病,疏通水道,房屋招租的牛皮癣广告满天飞;马路上的井盖子不翼而飞;新植的树苗上搭晒着衣物;明明看到红灯已经亮了,依然风驰电掣,吓得路人心惊肉跳。
常常不是撞了别人,就是伤了自己。
这些都是缺乏公德的表现。
是的,这些人所缺少的正是“公德心”,不讲社会公德,不遵规守纪。
他们从来也不曾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这些公物的“主人”,不知道公物是大家公用的物品,每一个人都有爱护公物的义务。
相比之下,这些物质上的破坏令人担忧,精神上的匮乏更显危急。
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
因此我们要拥有一颗公德之心闵恩泽: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
他先后使我国的炼油催化剂品种更新换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转入绿色化学领域,指导开发成功绿色新工艺过程,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开启了我国的绿色化工时代;向生物质能源开发,指导开发成功生物柴油清洁生产新工艺,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后来居上。
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整个集体的总体素质状况。
试论公民道德建设视域中的"公德"与"私德"

义 的兴起 和 现代 科层 制 的产生 , “ 当代社会 世 界分
叉 为两 个领 域 , 一 边是 一 个 所 有 目标 皆 为 既定 并
与“ 私 人道 德 ” ; 而 另 一方 面则 是 因为 “ 社会领域”
的兴 起 。我们 知 道 , 传 统 的 公域 与私 域 的 区分 正 像公 民与 非公 民的 区 分那 样 , 是 建 基 于 在 城邦 中
中图分类号 : B 8 2 2 .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7 4 0 8 ( 2 0 1 5 ) 0 3 - 0 0 8 1 - 0 6
一
、
“ 现 代性 ” 的公 私 领域 区分 与道 德的 相应 划分
邦 与作 为 私人领 域 之 家 庭 的区 分 , 而 是具 有 其 现
情 感 丰富 的 、 可 以进 行 异彩 纷 呈 的私 隐 生 活 的个
人空 间而 已 。与 古希 腊 不 同 , 现 代 社 会 由于这 两 个 领域 的 区分 , 也 把 道 德 相 应 的 区 分 开来 了 。然 而, 正 如麦 金太 尔所 提醒 我们 的那 样 , “ 假如认 为 , 在作 这种 …… 区分 的时 候 , 我 们 也 划 出 了公共 道
丧, 使 得个 体道 德 的行 为者 自身成 为 了道德 权威 , 于是 , 传统 的维 系 公 共 领 域 和私 人 领 域 的 德性 统
一
得道 德 相对 主义 和 情 感 主 义 大行 其 道 , 如 科 层 制
那样 的社会 控制 技术 也应 运而 生 。伴 随着情 感 主
体 消失 了 , 道 德 也 就 随 之被 划 分 成 “ 公共道德”
代 的特 殊含 义与 特征 ; 在这 里 , 组织 化领 域也 是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德与私德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语文】话题作文“公德与私德”·2010【作文题干】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公”与“私”相对,如公道、公平、公德、公心……衍射到社会生活中,“公”也无处不在,比如教育公平、政府公信力和公权力、公共安全、公众知情权、信息公开等等。
《人民日报》曾刊发林治波的文章指出,公德就是公共道德,是旨在维护公共秩序的道德规范。
然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薄弱和缺陷所在。
在一些国家里,有人专门用汉字作遵守公共秩序之类的提示,实在让我们汗颜。
一些人缺乏公德心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我们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
在“亲熟社会”里生成的道德准则,必然是“私德”,而非“公德”。
就个人而言,讲公德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而仅仅讲私德不可能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
比如为哥们义气两肋插刀是典型的私德,却往往违背公德,甚至危害社会。
在公德与私德之间,公德高于私德,这是现代公民应有的道德观。
从社会来说,我们的社会正在向公民社会、法治社会转型,而以“私德”为主要特征的道德观显然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请以“公德与私德”为话题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猜题理由】尽管近年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占据了高考作文试题的大半,但话题作文以其灵活性和利于展示考生的个性才智依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公”与“私”相对,既涉及人们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影随形。
此话题还是这些年的社会热点,话题范围宽泛,考生发挥的余地相当大。
【构思点拨】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而博爱大于私爱。
公德证明的是社会人的责任,私德只是个体人的。
只为自己活着的人未免渺小,为他人和社会活着的人才是高尚的人。
私德以修身,公德以成就社会文明。
没有公德的社会私德也难以得到保障,这是树木和森林的关系,大气候比一棵树显然价值意义重大许多。
公共道德是靠每个人遵守和努力营造的,遵守公德更难能可贵,不仅仅需要管住自己,有时还要主动与违反公德行为做坚决斗争。
虽然这个话题范围比较宽泛,要让学生写成文字,还是有话可说的。
但必须弄清话题的含义,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并采用“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方法来立意。
首先:弄清内涵。
“公德”二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作为道德修养的一项内容,它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在人们日常行动之中。
所谓“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场合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守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是道德领域的“现场秀”,更是私德在公共生活舞台上的曝光。
其次:明确立意。
写这类作文切忌就事论事,而要求考生能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由于话题范围较大,我们可以采用“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方法来立意,寻找小的切入点。
第三:确定文体。
对一个话题的含义理解之后,立意确定之后,就要考虑选用什么样的体裁来成文。
这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
不管选择什么文体,主体部分都要反映“宏扬健康的社会公德,批判不良的社会习气”这一主题。
如果写记叙类就要在完整的叙述后,明确表明对社会公德的认识。
如果写成议论文,就要有正确鲜明的观点,典型充足的论据,更要有完整的结构内容,使观点在开头点,中间提,结尾现。
如果写创新文体,也要熟悉文体特征,不能非驴非马四不像。
【名人言论】1、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
――罗曼·罗兰2、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应付生活中无边的苦难的。
所以,自己需要别人帮助,自己也要帮助别人。
――茨威格【奥】3、赞美人和爱人以及被人赞美和爱都能极大地提高和丰富生活。
――罗杰斯4、聪明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助自己的惟一方法就是去帮助别人。
――埃?哈伯德【美】5、当一个人受到公众信任时,他应该把自己看作为公众的财产。
――杰弗逊6、当感到很多人都需要你的时候,这种感情就会使你有旺盛的精力。
――高尔基【前苏联】7、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鲁黎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谚语9、有一点要注意:不可让孩子说懦夫们常用的词汇,如“我不敢”。
常说这句孩子决不会成为有出息的人。
为此,父母给孩子讲述伟大人物的故事。
--蒙台梭利10、当父母学会如何用语言向孩子表达对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接受时,往往父母就掌握了一项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产生令人惊讶的效果。
--《哈佛才子》【最新素材】1、闵恩泽: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现年84岁高龄的两院院士闵恩泽,被业内同行誉为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和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上世纪70―80年代,步入“知天命”之年的他先后开发成功钼镍磷加氢催化剂、一氧化碳助燃剂、半合成沸石裂化催化剂等,使我国的炼油催化剂品种更新换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90年代,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又转入绿色化学领域,指导开发成功“钛硅分子筛环己酮氨肟化”、“己内酰胺加氢精制”、“喷气燃料临氢脱硫醇”等绿色新工艺过程,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开启了我国的绿色化工时代;进入21世纪,年近8旬的他把目光转向生物质能源开发,指导开发成功“近临界醇解”生物柴油清洁生产新工艺,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后来居上2、躲猫猫事件近些日,“躲猫猫”一词迅速在网络窜红,起因是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发生的一起死亡事件。
据当地公安部门通报,24岁男青年李乔明在看守所中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头部受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众多网民纷纷质疑,一群成年男人在看守所中玩小孩子玩的“躲猫猫”游戏听起来非常离奇,而这种“低烈度”游戏竟能致人死亡就更加令人难以置信。
于是,一场以“躲猫猫”为标志的舆论抨击热潮迅速掀起。
查清事件真相,既是对家属负责,也是任何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政府的本分,这既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在事件成为网络热点后,云南省委宣传部迅速组织事件真相调查委员会,并公开面向社会邀请网友和社会人士参与调查。
云南省相关部门的这一做法,开邀请网民参与重大敏感问题官方调查之先河,体现了执政者对网络民众舆论的重视与尊重,堪称官民互动的典范之一。
3、90后大学生勇救落水少年10月24日,长江荆州段宝塔湾河段,长江大学文理学院40多名大一新生在江堤上野炊。
14时20分左右,一阵呼救声传来,两个孩子从距岸边不远、四面环水的江中小沙丘上失足落水。
跑在最前面的是17岁的学生李佳隆和20岁的徐彬程。
来不及脱下衣物,他们就迅速跃入江中。
随后,张荣波、方招、龚想涛等人也跳进水中。
陡坎,暗流,沙滩崩塌,体力不支……有位同学没有坚持住,他一下子滑入到深水中,人梯一下散开,何东旭瞬间滑入水中,身后的姜梦淋和孔璇也被带落到水里……正在这时,远处的杨天林、鲁德忠、韩德元3名冬泳队员闻声赶到,他们把救生圈扔到落水的两名女生身边,并上前救起那名少年。
姜梦淋和孔璇在救生圈的帮助下成功回到岸上,而何东旭却不幸沉入江底。
网民为3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扼腕痛惜并致以崇高的敬意,网民评价他们是“英雄的群体,新时代大学生的楷模”,此事也引发人们对一度被称为“迷失的、自我为中心的、无社会责任感的、垮掉的‘90后’”的重新认识。
4、三鹿奶粉事件拷问公信力导致甘肃等地多起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的主要原因是患儿服用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三鹿牌部分批次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是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
结果,除了众所周知的三鹿牌,大家熟悉的圣元、蒙牛、伊利、雅士利、施恩等均榜上有名。
三鹿事件为国人敲响了警钟:三鹿企业功利熏心、惟利是图,作出泯灭天良的事情,将使国家、国人的信誉受损;我们绝不能再牺牲我们的青山绿水,我们的矿产宝藏,还有我们的气节尊严了。
重塑民族信心,树立民族品牌,还原民族品格,对一个国家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些所谓的免检企业,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的生产企业,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机制是一个重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5、杭州飙车案“替身”说始作俑者被行政拘留利用网络捏造、散布杭州“5·7”交通肇事案出庭被告人胡斌是“替身”谣言的湖北省鄂州市无业人员熊忠俊,日前被鄂州市公安机关依法作出行政拘留处罚。
今年7月20日杭州“5·7”交通肇事案一审判决的消息报道后,湖北省鄂州市无业人员熊忠俊即于7月21日以“刘逸明”名义在网上发布了《荒唐,受审的飙车案主犯“胡斌”竟是替身》一文,造谣说:“让人吃惊的是,受审的“胡斌”竟是一个替身,中国媒体在广传有关消息的时候,竟然都没看出来,实在是可悲。
”熊忠俊利用互联网捏造、散布“胡斌替身”谣言,引发网民猜疑,误导公众舆论,扰乱公共秩序,已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2009年5月7日晚八时许,谭卓在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被胡斌所驾驶的改装三菱跑车撞飞,后送120后不治。
,杭州警方以交通肇事罪向提请批捕,并认定本次事故由胡斌承担全部责任。
同时杭州警方也就早前的70码说法向公众道歉。
【写作范文】深夜的烟花提笔时,夜已深。
四周非常寂静,无半点杂音。
突然,一声尖锐的炮鸣打破良久的沉寂。
接着又是一声。
抬头看看,好似五彩的霞光铺满天空,美丽极了。
原来,有人燃放烟花。
赞叹的同时不免感叹:难道为了一个人的私欲便可以打扰别人的美好的睡眠吗不,不可以!这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公德问题。
社会公德看似小事,却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一个人的自身修养。
生活在物质文明如此发达的国人呀,随着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社会公德应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等方面应该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切不可随心所欲。
然而,浮现在我们面前的生活画面,令人触目惊心:无人看守的公用电话在使用后不久即遭破坏,投币口塞进了火柴杆,电话线被扯断,电话亭四周刻画涂写严重。
公共场所里随地乱扔果皮纸屑比比皆是;城市塑像往往被刻上了“某某到此一游”的标记:包治百病,疏通水道,房屋招租的牛皮癣广告满天飞;马路上的井盖子不翼而飞;新植的树苗上搭晒着衣物;明明看到红灯已经亮了,依然风驰电掣,吓得路人心惊肉跳。
常常不是撞了别人,就是伤了自己。
这些都是缺乏公德的表现。
鲁迅说:“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却很不多。
”确实,正由于这种奴才式的破坏,我们的美好家园正变得千疮百孔,丑陋不堪。
不仅如此,有时社会公德的缺乏还会让人失去巨大的财富。
一次,外方欲与中方某厂合作生产一次性输液仪,临签合同,外方代表参观了该厂。
正在外方赞叹该厂整洁宽敞的生产车间和先进齐全的生产设备时,该厂厂长疾步走到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擦了一下。
见此情景,外方代表转身就走,合同最终没有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