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角膜内皮镜检查操作技术
角膜内皮镜技术参数 - 东营市政府采购网

4.8
呼气末压力(PEEP):0-50cmH2O
4.9
呼气灵敏度:可调
4.10
压力上升时间:可调
4.11
同时具备流量触发和压力触发;流量触发:0-100%;压力触发:-20-0cmH2O
5
监测参数:
5.1
常规监测:气道压力:峰压,平台压,呼气末正压,平均压、吸入氧浓度、呼气末流量、通气量(分钟吸入通气量,分钟呼出通气量)、潮气量(吸入潮气量,呼出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
1、检测标本:血液、灌洗液、透析液、透析用水等
2、检测项目;真菌(1-3)β-D葡聚糖和细菌内毒素
3、检测原理:动态浊度法检测
4、标本容量同时检测大于30个
5、配备相应的分析软件
6、可实现LIS连接
全自动多功能组织病理检测系统
使用范围:
病理科常规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工作
标本类型:
石蜡切片、冰冻切片、细胞学涂片
1.1
原装进口呼吸机;
1.2
彩色高分辨率TFT触摸操作显示屏≥12英寸,
1.2
全中文菜单和全中文操作界面。
1.4
提供数据接口,能进行数据的导入导出和系统升级。
1.5
永久型超声式流量传感器,采样频率高,故障率低,无耗材。
1.6
呼吸机的内外管路均可消毒,尤其是呼吸机的整体内部管路便于医护人员拆卸,便于进行清洗消毒,易于维护,防止交叉感染,并可长期重复使用。
8.内置硬盘可保存约55万个病例
9.具有搜索数据功能
10.外接硬盘的自动备份功能
11.统计处理
12.连接文件管理:图像文件 / 文本文件
13.下巴托:调节范围 60mm
角膜内皮镜操作方法

角膜内皮镜操作方法
角膜内皮镜操作方法如下:
1.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设备,包括角膜内皮镜、手套、消毒剂、角膜麻醉药等。
2. 患者应坐在适合的位置上,头部稍微向后仰。
使用麻醉药滴眼使患者眼部麻木。
3. 戴上手套,将角膜内皮镜浸入消毒剂中进行消毒。
4. 取出消毒后的角膜内皮镜,将其拧紧以便于固定。
5. 轻捏下睫毛让眼睑张开,然后用无菌纱布或消毒棉球轻轻擦拭眼表皮,确保无异物和污垢。
6. 用手持式角膜内皮镜将患者眼睑轻轻抬起,使角膜内皮面朝上。
7. 将角膜内皮镜的光源对准角膜内表皮,并将其对准患者眼睛的中央位置。
8. 适当调整角膜内皮镜位置以获得清晰的视野。
观察并记录角膜内表皮的形态、数量、密度等情况。
9. 操作完成后,将角膜内皮镜放置在消毒盒中进行消毒,并清洁使用过的器械和设备。
请注意,角膜内皮镜操作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或专业人士进行,在患者眼部麻醉和操作过程中要谨慎,确保操作安全和有效。
角膜内皮镜检查PPT课件

皮细胞损伤、排斥反应等并发症,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05
角膜内皮镜检查的局限性及未来 展望
局限性
技术限制
操作难度
角膜内皮镜技术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对于角膜厚度和角膜透明度的要求 较高,对于某些病变的识别能力有限。
角膜内皮镜检查需要专业的训练和经验, 操作难度较大,对操作者的技能要求较高 。
01
03 02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过特定的软件计算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 通常以每平方毫米内的细胞数量表示。
正常值范围
根据年龄和个体差异,正常值范围可能在 2000-3000个/mm^2之间。
意义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可能表示角膜内皮功 能受损,与多种眼部疾病有关。
注意事项
测量时需注意排除假性测量值,如晶状体、 虹膜等干扰因素。
04
角膜内皮镜检查PPT课件
目录
• 角膜内皮镜检查介绍 • 角膜内皮镜检查过程 • 角膜内皮镜检查结果解读 • 角膜内皮镜检查的临床应用 • 角膜内皮镜检查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01
角膜内皮镜检查介绍
定义与目的
定义
角膜内皮镜检查是一种无创、无痛、无痛、无痛、无痛、无痛、无痛、无痛、 无痛、无痛的检查方法,通过观察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评估角膜健康 状况。
角膜内皮细胞参与眼内压的调节,对维持眼内环 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原因
01
02
03
眼部手术
如白内障摘除术、青光眼 手术等,可能导致角膜内 皮细胞损伤。
眼部疾病
如青光眼、角膜炎等,可 能引起角膜内皮细胞功能 异常或损伤。
长期佩戴隐形眼镜
长期佩戴隐形眼镜可能导 致角膜缺氧,进而引起角 膜内皮细胞损伤。
角膜内皮细胞镜

角膜内皮细胞镜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眼视光特检技术四2007-06-15 08:42 A.M.第四章角膜内皮细胞镜学习提要:角膜内皮细胞正常值、角膜内皮镜的临床应用和操作。
第一节概述角膜内皮细胞镜也称角膜内皮显微镜或角膜内皮镜,它是利用镜面反射的原理,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密度的改变并进行分析处理的一种仪器。
由于角膜内皮细胞和房水屈光指数不同,两者之间形成了界面;当一窄光束聚焦在这一界面上时引起反射,内皮细胞各部分反射程度的差异显示出细胞的边界。
利用显微镜放大观察并照相,便可取得内皮细胞大小形态和密度等客观资料。
角膜内皮镜的用途是:通过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大小形态、密度(细胞数量)及计算分析,以确定病因及发病机制、了解病情、判断手术和治疗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前,临床上角膜内皮镜有两种类型,非接触型和接触型。
1.非接触型角膜内皮镜(如日本KONAN公司生产的NONCON ROBO)包括照明装置和显微放大光路,在分光显微物镜中照像与观察光路以一定的角度固定。
它不接触受检者角膜,能自动对焦并照像,能安全、舒适、方便地进行测量,临床上对难以配合的儿童、老人及角膜术后不久的患者均较便利。
因放大倍率较低,图象分辨率稍差,但能满足临床需要,见图4-1。
2、接触型角膜内皮镜:其照明和显微放大装置与非接触型角膜内皮镜相同。
不同之处是在物镜前面装上一个锥型的玻璃压平角膜镜,此镜与压平眼压计的压平镜类似。
需要在角膜表面麻醉下进行角膜检查。
因检查时眼球相对固定,可排除眼球轻微震颤的干扰,焦点不易移动,图象清楚,分辨率好,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了更为精确的资料,但检查操作相对较难。
第二节操作技术一、非接触型角膜内皮镜(以KONAN非接触角膜内皮镜为例)1.接通电源,打开机器后,屏幕上显示主菜单。
2.鼠标(或控制板控制)左击ID框输入患者姓名(字母)或编号(数码),完成后左击END。
角膜内皮细胞镜

眼视光特检技术四2007-06-15 08:42 A.M.第四章角膜内皮细胞镜学习提要:角膜内皮细胞正常值、角膜内皮镜的临床应用和操作。
第一节概述角膜内皮细胞镜也称角膜内皮显微镜或角膜内皮镜,它是利用镜面反射的原理,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密度的改变并进行分析处理的一种仪器。
由于角膜内皮细胞和房水屈光指数不同,两者之间形成了界面;当一窄光束聚焦在这一界面上时引起反射,内皮细胞各部分反射程度的差异显示出细胞的边界。
利用显微镜放大观察并照相,便可取得内皮细胞大小形态和密度等客观资料。
角膜内皮镜的用途是:通过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大小形态、密度(细胞数量)及计算分析,以确定病因及发病机制、了解病情、判断手术和治疗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前,临床上角膜内皮镜有两种类型,非接触型和接触型。
1.非接触型角膜内皮镜(如日本KONAN公司生产的NONCON ROBO)包括照明装置和显微放大光路,在分光显微物镜中照像与观察光路以一定的角度固定。
它不接触受检者角膜,能自动对焦并照像,能安全、舒适、方便地进行测量,临床上对难以配合的儿童、老人及角膜术后不久的患者均较便利。
因放大倍率较低,图象分辨率稍差,但能满足临床需要,见图4-1。
2、接触型角膜内皮镜:其照明和显微放大装置与非接触型角膜内皮镜相同。
不同之处是在物镜前面装上一个锥型的玻璃压平角膜镜,此镜与压平眼压计的压平镜类似。
需要在角膜表面麻醉下进行角膜检查。
因检查时眼球相对固定,可排除眼球轻微震颤的干扰,焦点不易移动,图象清楚,分辨率好,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了更为精确的资料,但检查操作相对较难。
第二节操作技术一、非接触型角膜内皮镜(以KONAN非接触角膜内皮镜为例)1. 接通电源,打开机器后,屏幕上显示主菜单。
2. 鼠标(或控制板控制)左击ID框输入患者姓名(字母)或编号(数码),完成后左击END。
3. 时间设置,左击TIME框设置正确的时间,完成后左击END。
4. 点击R或L框选择左右眼。
眼科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注意事项

眼科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注意事项
1.摄像时注意調整下頜架高度使患者瞳孔出現在荧幕中央,当眼睛遮挡瞳孔时不能進行摄像。
让患者在固视灯闪烁时睁大眼睛如病人上睑下垂检查者可用手指将其撑开。
2.內皮細胞分析時注意內皮細胞分析的前提是必須保证输入的是細胞的中央這一點很重要在输入过程中請注意不要略去中間的細胞至少要數50個細胞最多輸入200個細胞。
保养
1. 测量窗口的镜片或测量头沾有脏东西或灰尘先用吹气球吹掉表面灰尘后用镜头纸或棉签蘸镜片清洁剂从中心开始由内向外画同心圆如果不能去掉所有。
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技术参数

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技术参数一、项目用途:用于非接触测量角膜内皮细胞,满足各种角膜内皮层分析和角膜厚度测量的需求★整机原装进口二、主要技术参数与性能指标:1、主要参数:(1)拍摄方式:非接触式(2)照相范围:≥0.25mm×0.54mm(3)拍摄方法:全自动/手动★ (4) 测量方式:一次测量,连续自动拍摄16照片,选取最佳照片(5)角膜厚度测量:精度+/-10um;★(6)拍摄测量区域:角膜中心中心1点,周边6点,共7点以上。
★(7)光源:采用高亮度LED,或者氙气闪光灯(8)放大倍数:光学190倍,软件≥400倍★(9)对焦方式:全自动3D对焦,轻触式对焦照相功能,左右眼一键切换;(10) 主机一体化设计;内置分析软件直接测量、分析、打印。
2、分析参数:(1)显示分析参数:①内皮细胞参数(CD)②平均细胞面积(AVG)③标准偏离细胞面积(SD)④变化系数细胞面积(CV)⑤最大细胞面积(Max)⑥最小细胞面积(Min)⑦内皮细胞厚度(T)⑧分析细胞数(N)(2)分析方法:自动分析和手动分析。
(3)分析时间:2秒内自动完成拍摄范围内的所有细胞分析。
(4) 显示功能:内皮细胞图像、有轮廓的内皮细胞图像、不同面积大小的内皮细胞图像、不同结构形状的内皮细胞图像。
★ (5) 数据库:能够在一个界面显示一名患者的所有检查结果缩略图,包括内皮照片及参数值。
★ (6) 相同眼前后对比图:可在同一界面显示相同眼前后检查数据的对比图。
并生成对比报告。
★ (7)暗区分析:能对内皮细胞的暗区进行自动分析。
3、主机参数:★(1)显示屏:≥8.4"彩色液晶触摸屏(2)主机移动范围:≥60mm(X轴),≥40mm(Y轴),≥30mm (Z轴)★(3)颌托调整范围:≥50mm。
4、工作站参数★(1)报告数据库软件:提供中文报告数据库软件;★(2)图文报告:提供报告模板,能进行离线分析;(3)工作站采用知名品牌电脑,彩色液晶显示器≥19",中文Windows 操作系统。
眼科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操作技术

眼科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操作技术角膜共聚焦显微镜(CMTF)全称为扫描裂隙角膜共聚焦显微镜,简称共焦显微镜,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活体显微检查技术。
1955年Minsky发明了第一台用于研究脑神经网络的共焦显微镜,Cavanagh等于1986年将其应用于眼科的动物实验,又于1989年首次用于活体人眼的观察。
此后,共焦显微镜在角膜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使角膜病的研究和诊断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一、基本原理角膜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是利用共姬焦点技术,运用光扫描对活体组织进行三维空间的显示和实时的观察,其获得图像的扫描范围为300μm×400μm,厚约5um,放大倍数IOOo倍,X、Y、Z轴由三轴机器杆控制,移动范围可精确到小于IUn1。
与普通的光学显微镜相比,它具有高分辨率和图像高对比度的特点,能够在细胞水平对活体角膜进行无创伤的动态观察。
临床主要有两种类型:TandenISCanning共焦显微镜和Confoscan裂隙扫描型共焦显微镜。
目前共焦显微镜已由录像系统转化为数码摄像系统,使图像更为清晰、完整,图片摄取速度更快捷,如Confoscan2.0共焦显微镜。
近来,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也已用于临床,其图像清晰、分辨率高至1um、可对角膜病变和角膜缘疾病进行多层次立体及连续动态观察。
我科首次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HRTII/RCM)对正常人活体角膜缘和角膜中央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获得了传统光学共焦显微镜无法获得的图像和效果,填补了活体观察角膜缘的空白。
共焦显微镜由三大部分组成:①主机:由一个一维的扫描裂隙装置和一个与图像光路相一致的物体聚集盘组成,在一维的光切面上做三维的点状分层扫描。
②光学传输系统:把连续、同步的光扫描信号传到计算机屏幕和录像机磁带上。
③计算机分析系统:对记录在录像带上的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得到较清晰的图片资料。
对角膜的各层细胞数、大小、面积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科角膜内皮镜检查操作技术
角膜内皮镜面反射显微镜(CSM)简称角膜内皮镜,系利用镜面反射的光学原理,将显微镜改装而成。
1919年,Vogt最早描述在裂隙灯下用高倍镜看到镜面反射的活体角膜内皮细胞,但未被眼科医师们在临床上充分利用。
1968年DavidMaurice设计和试制成功,并命名为镜面反射显微镜。
此后,又经BOUrne、Laing 等加以改进和完善,终于能对放大到100倍以上的活体角膜内皮细胞进行形态观察、密度计算、图像拍摄、录像而获得重要资料。
近年来,角膜内皮镜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功能增多并可自动对角膜内皮细胞状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已成为临床上研究正常和病理条件下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及其规律的有力手段。
一、基本原理
当一束光入射一个非同质性介质时,多数光线能被传送过去,但有一定比例的少量光束会在界面处被反射回来,即镜面反射原理。
如光线由空气射入眼内时,遇到第一个非同质界面是角膜上皮层,再经角膜进入前房水时,所遇第二个非同质界面是角膜内皮细胞层。
因此,在这两个界面处可以出现镜面反射现象。
在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层时,照明的角度一定要避开反光的上皮细胞层,而将焦点稍向后移至内皮细胞层。
二、临床意义
(1)角膜内皮层是由位于角膜最后面的单层六角形细胞镶
嵌连接而成。
它具有被动的屏障功能和主动的生物钠泵功能,它可以将按压力梯度进入角膜基质内的前房水泵出角膜再回至前房中,以维持角膜恒定的含水量。
因此,角膜内皮细胞是保持角膜透明的重要因素之一。
(2)角膜内皮细胞较脆弱,极易受低氧、年龄衰老、代谢障碍、炎症侵袭以及眼内手术干扰等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损害,其结果导致角膜内皮细胞的气泡形成、形态变异和数量缺失。
(3)人类角膜内皮细胞缺失后一般不能再生。
正常情况下,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在两岁以后以0∙5%〜1%的年下降率下降,因而其细胞密度从出生时的6000个/mm?下降到老年时的2000个/mm?。
年龄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呈负相关。
但由于个体间的差异较大,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不能反映确切的年龄。
正常角膜中央与周边各区间的细胞密度无差异,双眼间或李生子(女)间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亦高度一致。
(4)由于角膜内皮细胞不能再生,缺失后要依靠邻近细胞的伸展、扩大与滑行来完成修复工作,因而角膜内皮细胞受损伤后不仅细胞数量减少,而且形态变异、面积不一的现象也将增多,致使正常六角形内皮细胞所占百分比下降。
六角形镶嵌模式是几何学和热力学上最稳定的模式,角膜正常六角形内皮细胞数目减少意味角膜内皮细胞的功能减退。
(5)维持角膜内皮细胞正常功能的细胞密度最低值(阈值)一般认为是300〜500个/mm?,如低于此阈值角膜将发生失代偿,
角膜出现水肿,甚至出现大泡性角膜病变。
一般来说,角膜内皮细
胞密度低于800个/mm?者应尽量避免行内眼手术。
三、检查方法
应先行常规裂隙灯检查,如角膜有大面积擦伤、基质层水肿、角膜混浊或结膜、角膜感染等情况时,不宜进行此项检查。
1.非接触型角膜内皮镜适于儿童、心理紧张或角膜有新鲜伤口的患者。
此型放大倍数较低,照相范围较大,见到的内皮细胞数目多,但分辨率较差,仅可宏观了解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有无气泡或滴状赘疣(guttata):
2.接触型角膜内皮镜检查前应先行角膜表面麻醉,滴0.5%丁卡因或倍诺喜2次。
将患者头部置于固定托架上,物镜须接触患者角膜,调节焦点使图像清晰,进行摄影或录像,每次检查在角膜上取3〜5个点,内皮图像存入计算机,将所得结果再进行分析。
检查时焦点不易移动、影像清晰,分辨率较好,便于分析和诊断。
目前国内多采用该类型角膜内皮镜。
四、结果分析
1.定性分析角膜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形态保持正常是其
具有良好生物泵功能的物质基础。
正常的角膜内皮细胞多数为六角形,且边长一致,直径约18~20μm o进行角膜内皮镜检查时,要注意观察以下各项。
(1)细胞大小是否一致:如有的细胞伸展变大、变长,有的未变。
这种细胞大小出现异常差异的现象称为大小不均
(Polymegathism),它预示角膜内皮细胞具有发生功能失代偿的高危因素。
(2)细胞形态是否一致:如细胞形态发生变异,有的变成七角形、八角形,有的变成四角形、五角形,而六角形细胞减少。
这种细胞形态异常变异称为形态不均(多形性,pleomorphism)o六角形细胞百分比下降,预示角膜内皮细胞的稳定性减弱。
(3)细胞内或细胞间有无异常结构出现:如有无暗区或亮区出现,有无炎性细胞或色素附着,细胞间镶嵌处有无缺损等。
暗区表明该处的角膜内皮细胞已不出现,可能由于某些角膜内皮病变如后弹力膜结节增生或油滴状角膜营养不良,有些原因不清;亮区可能为细胞核的反光。
2.定量分析如下所述。
(1)细胞密度:即每平方毫米含有的角膜内皮细胞个数。
计数时为减少样本小的误差,一般须在同一区域内至少数角膜内皮细胞100个,再根据平方毫米面积进行计算。
如用已知面积的方格标尺计数,至少要计算5个方格内的细胞数,取其均值,再除以方格面积。
内皮细胞密度二方格内细胞数(均值)/已知方格面积二细胞数/mm?美国报道正常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40~90岁之间者平均为2400个细胞/mM(范围1500~3500)O我国李贺诚报告年龄范围在2.5~110岁间正常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903±26.3个细胞/mM (范围ιθ00~4366);谢立信报告年龄范围在5~86岁间正常角
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899±450.53个细胞/mm?(范围1876~3988)o
(2)平均细胞面积:由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后不能再生,依靠邻近细胞的伸展、移行、扩大进行修复。
因此当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时,平均内皮细胞面积随之增大。
其计算方法如下:平均内皮细胞面积(Um2/个内皮细胞)二方格面积X106/方格内细胞数。
美国报道60~69岁间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为每个内皮细胞380.1uM±47.4μm2。
(3)细胞面积变异系数:此参数较平均内皮细胞面积的临
床意义更大,它直接反映内皮细胞大小不均的程度,预示角膜功
能贮备状况,是表示角膜内皮细胞稳定与否的敏感指标。
其计算
方法如下。
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平均内皮细胞面积的标准差(SD)/平均内皮细胞面积正常情况下此值应小于0.30,约
为0.25o
(4)六角形细胞百分比:此参数亦是常用以表示角膜内皮细
胞结构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
正常为70%〜80%,愈大愈好,至少要大于50%才能维持角膜内皮细胞的稳定性。
(5)其他:此外尚有报道以细胞边数(numberofsides)、顶
角数(numberofapices)以及细胞的边长、细胞的直径等作为分析指标者。
五、实用价值
1.诊断某些眼病对后部多形性角膜营养不良和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以及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辅助价值。
2.评估某些疾病对角膜的侵害如患虹膜炎或青光眼时,由于虹膜的炎症或眼内压升高,可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应用角膜内皮镜检查可了解并评估对角膜内皮损伤的程度。
其他如圆锥角膜、眼外伤等所引起的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也采用角膜内皮镜来观察。
3.指导角膜接触镜的质材选用和配戴方式由于低氧可使角膜内皮细胞出现急性一过性的气泡,因此配戴角膜接触镜时应尽可能选用透气性能良好的硬性接触镜或含水量高的软性接触镜,并减少配戴时间,睡眠时应取下接触镜,以避免角膜内皮细胞受到持久的缺氧损害。
长期戴透气性差的角膜接触镜可使内皮细胞密度下降,六角形细胞数目减少,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增大。
4.评估并改善眼内手术技巧由于眼内手术中很多因素都可直接对角膜内皮细胞引起损伤,以致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有所丢失,因而改进手术技巧、保护角膜内皮以减少内皮丢失率是临床上评价和监测眼内新手术、新技术的重要手段。
白内障手术中,手术方式、熟练程度、灌注液及人工晶状体类型与质量等都对角膜内皮细胞产生不同的影响。
据报道,白内障囊内摘除术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约8%,囊外摘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约12%,超声乳化术约18%,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者约29%o
5.指导前房内给药在眼内手术中或眼内感染时常需向前房内注入平衡盐液、缩瞳剂、散瞳剂或抗菌药物等,这些液体或药物均可能对角膜内皮细胞有一定损害。
通过角膜内皮镜检查可观察到这些因素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据此规定合理的药物浓度和剂量,尽量减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
6.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优选高质量供体材料一般来说,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可使角膜内皮细胞损失15%〜20%,为了提高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成功率,选用的供体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应大于2000个/mm?,没有滴状赘疣,无明显大小不均和形态不均现象,六角形镶嵌应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