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物联网选修大作业
2020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数字逻辑电路》大作业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习中心/函授站_姓名学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2020 学年下学期《数字逻辑电路》期末考试试题(综合大作业)题号一二三四总分题分30 10 30 30得分考试说明:1、大作业试题于2020 年10 月15 日公布:(1)毕业班学生于2020 年10 月15 日至2020 年11 月1 日在线上传大作业答卷;(2)非毕业班学生于2020 年10 月22 日至2020 年11 月8 日在线上传大作业答卷;(3)上传时一张图片对应一张A4 纸答题纸,要求拍照清晰、上传完整;2、考试必须独立完成,如发现抄袭、雷同均按零分计;3、答案须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标准答题纸》手写完成,要求字迹工整、卷面干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40 分)1、下列各数中与十进制数101 不相等的数是( D )。
A.(0100 0011 0100)余3BCD B.(141)8C.(1100101)2D.(66)162、八进制数(35)8的8421BCD 是( B )。
A.0011 1000B.0010 1001C.0011 0101D.0010 11003、为使与非门输出为1 则输入( A )。
A.只要有0 即可B.必须全为0C.必须全为1D.只要有1 即可4、函数F AC BC AB与其相等的表达式是( B )。
A.BC B.C+AB C.AC AB D.AB5、使函数F AB AC BC 等于 0 的输入 ABC 的组合是( C )。
A .ABC=111 B .ABC=110 C .ABC=100 D .ABC=0116、四变量的最小项ABCD 的逻辑相邻项是( A )。
A .ABCDB .ABCDC .ABCD D .ABCD 7、函数 F ABC B .C (A D )BC 的对偶式是( C )。
A .G (A B C )(B C )(AD B C )B .G A BC (B C )ADB CC .G A B C (B C )(AD B C )D .G A BC (B C )AD B C8、FA B C ADE BDE ABC 的最简式为( A )。
物联网工程导论大作业

(封面)
物联网工程导论大作业
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成绩
年月日
大作业要求:
本次大作业完成共两周,要求每位同学独立完成,不得抄袭,并于11月27日中午12点前交到I320右易军老师办公桌。
大作业选题:
根据《物联网工程导论》开展的一系列讲座,针对每一部分关键技术谈谈你的学习体会和受到的启发,要求总字数为3000字以上。
大作业设计报告要求:
大作业内容至少包括以下部分:
1:物联网专业(20分)
2:嵌入式操作系统(10分)
3:嵌入式体系结构(10分)
4:RFID技术及应用(20分)
5:无线传感器网络(20分)
6:数值计算与信息处理(10分)
7:物联网安全(10分)。
物联网大作业

超声波传感器一.超声波传感器原理超声测距从原理上可分为共振式、脉冲反射式两种。
由于共振法的应用要求复杂,在这里使用脉冲反射式。
超声波测距原理是通过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时刻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就立即反射来,超声波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立即停止计时。
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 ,而根据计时器记录的测出发射和接收回波的时间差t ,就可以计算出发射点距障碍物的距离S,即:S=ct / 2。
这就是所谓的时间差测距法。
由于超声波也是一种声波,其声速c与温度有关,附表列出了几种不同温度下的声速。
在使用时,如果温度变化不大,则可认为声速是基本不变的。
如果测距精度要求很高,则应通过温度补偿的方法加以校正。
采用IO口TRIG触发测距,给至少10us的高电平信号; (2)模块自动发送8个40khz的方波,自动检测是否有信号返回;(3)有信号返回,通过IO口ECHO 输出一个高电平,高电平持续的时间就是超声波从发射到返回的时间。
测试距离=(高电平时间*声速(340M/S))/2; 本模块使用方法简单,一个控制口发一个10US以上的高电平,就可以在接收口等待高电平输出.一有输出就可以开定时器计时,当此口变为低电平时就可以读定时器的值,此时就为此次测距的时间,方可算出距离.如此不断的周期测,即可以达到你移动测量的值。
二.应用实例_____ 超声波测距系统遇到遮挡物,返回超声波信号,输出高电平,在单片机的外部中断源输入口产生一个中断请求信号,单片机响应外部中断,开始计时,通过计算得到距离,通过LCD1602显示。
相应代码:#include<reg52.h>//#include<delay.h>#include <intrins.h>#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define uint unsigned intsbit lcd_rs=P1^0;sbit lcd_rw=P1^1;sbit lcd_en=P2^5;sbit dula=P2^6;sbit wela=P2^7;sbit trig=P2^0; //?????//sbit echo=P3^2; //?????//P0____________DB0-DB7uchar dis[]="Disp_HC-SR04";uchar num[]="0123456789";uint distance;void delay(uint z){uint x,y;for(x=z;x>0;x--)for(y=121;y>0;y--);}void HC_init(){TMOD=0x09;TR0=1;TH0=0;TL0=0;}uint HC_jisuan(){uint dist,timer;timer=TH0;timer<<=8;timer=timer|TL0;dist=timer/53; //??11.0592MHz ??cm=??us/58return dist; //1??????12????? timer*12/(58*11.0592)=timer/53}void HC_run(){uint tempH=0x00,tempL=0x00;TH0=0;TL0=0;trig=0;trig=1;delay(1);trig=0;while((TH0-tempH!=0||TL0-tempL!=0)||(TH0==0&&TL0==0)){tempH=TH0;tempL=TL0;}delay(1);}void lcd_write_com(uchar com) //LCD???{lcd_rs=0;lcd_en=0;lcd_rw=0;P0=com;delay(5);lcd_en=1;delay(5);lcd_en=0;}void lcd_write_data(uchar date) //LCD???{lcd_rs=1;lcd_en=0;lcd_rw=0;P0=date;delay(5);lcd_en=1;delay(5);lcd_en=0;}void lcd_init(){lcd_rw=0;lcd_en=0;lcd_write_com(0x38);lcd_write_com(0x0c);lcd_write_com(0x06);lcd_write_com(0x01);}void lcd_display(uchar temp){uint i;lcd_write_com(0x82);for(i=0;i<12;i++){lcd_write_data(dis[i]);}lcd_write_com(0x80+0x41);lcd_write_data('D');lcd_write_data('i');lcd_write_data('s');lcd_write_data('t');lcd_write_data('a');lcd_write_data('n');lcd_write_data('c');lcd_write_data('e');lcd_write_data(':');lcd_write_data(num[temp/100]);lcd_write_data(num[temp/10%10]);lcd_write_data(num[temp%10]);lcd_write_data('c');lcd_write_data('m');}void main(){lcd_init();HC_init();while(1){HC_run();distance=HC_jisuan();lcd_display(distance);delay(200);}}建议:老师说这本书主要介绍物联网的相关内容,不深入研究模块。
西电最优化上机报告(大作业)

上机报告一.最速下降法算法简述:1.在本例中,先将最速下降方向变量赋一个值,使其二范数满足大于ε的迭代条件,进入循环。
2.将函数的一阶导数化简,存在一个矩阵,将其hesse矩阵存在另一个矩阵。
依照公式求出α,进而求出下一任迭代的矩阵初值。
循环内设置一个计数功能的变量,统计迭代次数。
3.求其方向导数的二范数,进行判别,若小于ε,则跳出循环,否则将继续迭代。
4.显示最优解,终止条件,最小函数值。
心得体会:最速下降法的精髓,无疑是求梯度,然后利用梯度和hesse矩阵综合计算,求解下一个当前最优解。
但是,要求函数是严格的凸函数,结合严格凸函数的大致图像,这就给初值的选取提供了一点参考。
例如在本例中,由于含有两个变量的二次方之和,结合大致图像,想当然的,初值的选取应当在原点附近;又因为变量的二次方之和后面,还减去了变量的一次形式和一次混合积,所以初值的选取应该再向第一象限倾斜。
综合以上考量,第一次选取(1,1)作为初值,判别精度方面,取到千分位,暂定为0.001。
运行以后,结果显示迭代了25次,最优解为(3.9995,1.9996),终止条件为5.4592e-04,目标函数为-8.0000。
这个结果已经相当接近笔算结果。
整体的运行也比较流畅,运算速度也比较快。
第二次取值,决定保留判别精度不变,将初值再适当向第一象限倾斜,取(2,2)作为初值,运行后,显示只迭代了11次!最优结果显示(3.9996,1.9997),终止条件为3.6204e-04,最优解-8.0000。
可见,最优结果更接近理想值,终止条件也变小了,最关键的是,迭代次数减少至第一次的一半以下!这说明以上初选取的方向是对的!第三次再进行初值细化,判别精度仍然不变,初值取(3,3)。
结果令人兴奋,只迭代了四次!最优解已经显示为(4.0000,2.0000),终止条件为2.4952e-04,目标函数-8.0000。
第四次,判别精度不变,取初值(4,4)。
西电电院通信原理大作业2

通信原理大作业班级: 021215学号:02121441姓名:李雷雷光纤通信技术光纤即为光导纤维的简称。
光纤通信是以光波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的一种通信方式。
从原理上看,构成光纤通信的基本物质要素是光纤、光源和光检测器。
光纤除了按制造工艺、材料组成以及光学特性进行分类外,在应用中,光纤常按用途进行分类,可分为通信用光纤和传感用光纤。
传输介质光纤又分为通用与专用两种,而功能器件光纤则指用于完成光波的放大、整形、分频、倍频、调制以及光振荡等功能的光纤,并常以某种功能器件的形式出现。
光纤通信就是利用光导纤维传输信号,以实现信息传递的一种通信方式。
光导纤维通信简称光纤通信。
可以把光纤通信看成是以光导纤维为传输媒介的“有线”光通信。
实际上光纤通信系统使用的不是单根的光纤,而是许多光纤聚集在一起的组成的光缆。
光纤通信具有以下特点: (1)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
(2)信号串扰小、保密性能好; (3)抗电磁干扰、传输质量佳。
(4)光纤尺寸小、重量轻,便于敷设和运输; (5)材料来源丰富,环境保护好,有利于节约有色金属铜。
(6)无辐射,难于窃听, (7)光缆适应性强,寿命长。
(8)质地脆,机械强度差。
(9)光纤的切断和接续需要一定的工具、设备和技术。
(10)分路、耦合不灵活。
(11)光纤光缆的弯曲半径不能过小(>20cm) (12)有供电困难问题。
就光纤通信技术本身来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光纤光缆技术、光交换技术传输技术、光有源器件、光无源器件以及光网络技术等。
光纤光缆技术光纤技术的进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一是通信系统所用的光纤; 二是特种光纤。
早期光纤的传输窗口只有3个,即850nm(第一窗口)、1310nm(第二窗口)以及1550nm(第三窗口)。
近几年相继开发出第四窗口(L波段)、第五窗口(全波光纤)以及S波段窗口。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无水峰的全波窗口。
这些窗口开发成功的巨大意义就在于从1280nm到1625nm的广阔的光频范围内,都能实现低损耗、低色散传输,使传输容量几百倍、几千倍甚至上万倍的增长。
物联网大作业

物联网大作业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物理设备、传感器、软件和网络连接等技术手段,实现物理对象与互联网的连接,从而实现智能化交互和数据共享的网络。
在现代社会中,物联网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一、物联网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物联网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传感器收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和处理,最终实现对物理对象的远程监控和控制。
物联网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物理设备、传感器、网络和云平台。
1. 物理设备:物理设备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各种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家电等。
这些设备通过内置的传感器和芯片,能够采集各种环境信息并进行处理和分析。
2. 传感器:传感器是物联网系统中的核心部件,负责采集环境中的各种数据。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通过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环境的各种参数。
3. 网络:物联网系统通过网络实现设备之间的连接和数据的传输。
常见的网络技术包括无线局域网(Wi-Fi)、蓝牙、Zigbee等,这些网络技术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通信需求。
4. 云平台:云平台是物联网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存储中心,它能够接收、存储和分析来自传感器和设备的数据。
通过云平台,用户可以实现对物联网系统的远程监控和控制。
二、物联网的应用领域物联网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
1. 智能家居: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物联网系统,我们可以实现对家庭设备的智能管理,如远程监控家中的安全状况、控制电器设备的开关等。
2. 智能交通:物联网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例如,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实时监控路况、车辆定位和导航,帮助驾驶员选择最佳的行车路线,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
3. 智能医疗: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可以实现远程医疗、疾病监测和健康管理。
《物联网技术》课程大作业要求

《物联网技术》课程大作业要求《物联网技术》课程论文要求就物联网相关的某项技术(如传感器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或某个行业应用(如医疗、物流、智能家居等)的发展现状、前沿趋势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写一篇论文,自拟题目,不少于3000字,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并按格式在文中标注。
论文格式参考郑州大学毕业论文要求。
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排版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毕业前提交的一份具有一定科研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学术论文。
它是本科学生开始从事工程设计、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取得成果的科学表述,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
毕业论文撰写是本科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其撰写应符合国家及各专业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符合汉语语法规范。
学生应在完成毕业设计要求的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应反映出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从事的设计内容和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
1 毕业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
1.1 题目题目是毕业论文最重要内容的概括,应该简短、明确,论文题目不超过25汉字。
读者通过标题,能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专业的特点和学科的范畴。
1.2 摘要摘要是毕业论文主要内容的提要,应该扼要叙述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精炼,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应包括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和结论性意见、突出论文的创造性和新见解。
论文摘要的字数一般不超过500汉字。
一般还要有对应的英文摘要。
论文摘要是论文的缩影,是检索论文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学术期刊是否收录论文的关键内容。
摘要不是目录,并要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
1.3 关键词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一般列3~5个。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目、摘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
物联网大作业

物联网大作业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学院: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手机号:________________一·什么是物联网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
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
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
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活点定义: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但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所有的设备、资源及通信等)都是个性化和私有化。
最初在1999年提出: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RFID+互联网)、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将物联网的定义为当下几乎所有技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实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环境以及状态信息实时的实时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传递、处理、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联网结课作业物联网下的智能物流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学号:02111460姓名:黎铖引言我国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是从传统运输、仓库企业转变过来的,相当一部分的物流企业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简单服务的基础上,还不能为客户提供信息共享,不能利用现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来整合物流资源、管理物流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RFID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使得物流业进入智能化,优化了物流流程。
那么如何更加有效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实现智能化?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物联网简介在对物联网的所有定义中,如果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可以定义为:物联网是把所有的物品通过射频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物联网=无线射频标签+ Internet”。
其中,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或称射频识别技术是从二十世纪90 年代兴起的一项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
将物品的电子产品编码EPC(存储在无线射频识别RFID 标签上)。
其中,电子产品编码EPC 是物品的全球唯一标识,包括物品的各种信息,,像名称、产地、类别等等所有自然信息,无线射频识别RFID 标签包含块硅芯片和一根天线,分别起到存储和发射作用。
当读取无线射频识别EPC 标签时,它可以与一些动态数据连接,将物品的所有信息显示出来。
这样我们再进入超市购物时,运用物联网技术的超市就会是这样了,消费者在超市买单时,不用排队等着刷条形码,购物车里的物品只需要穿过感应门就全部被感应到并算出总价了。
这只是物联网在物流产业中一个简单的应用,那么将物联网完全运用到物流产业将使物流产业走向高端化,形成智能物流。
二、智能物流的概念智能物流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深化应用,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流通、信息管理、智能分析技术,智能化地完成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等多项环节,并能实时反馈流动状态,强化流动监控,使货物能够快速高效地从供应者送达给需求者,从而为供应方提供最大化利润,为需求方提供最快捷服务,大大降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
三、目前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1.以传统的经营方式为主、信息化程度低我国目前对现代物流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绝大多数的把物流管理看作是物品的运输、仓库、配送、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各自独立的管理活动。
从观念上还停留在传统的物流的观念上,物流供需双方往往都关注价格而忽视“供应链”所能带来的总成本降低的优势,许多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极低,仍普遍采用电话、传真等传统设备开展业务,从而使企业反应迟缓、效率低下。
少数一些物流企业虽然已经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但其使用的相当一部分国产物流管理软件仍停留在“电算化”的层次,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不能实现集成和实时控制,无法从根本上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效率。
2.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缺陷、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尽管我国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
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
另外,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
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与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较低;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
四、智能物流的智能相关体现(一)实现监控的智能化,主动监控车辆与货物,主动分析、获取信息,实现物流过程的全监控。
(二)实现企业内、外部数据传递的智能化,通过EDI 等技术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一体化、柔性化。
(三)实现企业物流决策的智能化,通过实时的数据监控、对比分析,对物流过程与调度的不断优化,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及时响应。
(四)在大量基础数据和智能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物流战略规划的建模、仿真、预测 确保未来物流战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五、物联网发展促进智能物流的建设当前,物联网发展正推动着中国智慧物流的变革。
随着物联网理念的引入,技术的提升,政策的支持,相信未来的物联网将给中国物流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中国智慧物流将迎来大发展的时代。
据专家预测分析未来的物联网在物流业的应用将出现如下几个趋势:1.利用RFID技术促使供应链与生产融合并实现智能化目前在物流业应用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术,今后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传感技术、蓝牙技术、视频识别技术、M2M技术等多种技术也将逐步集成应用于现代物流领域,用于现代物流作业中的各种感知与操作。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技术。
与现在普遍使用的条码技术相比,RFID 具有读写距离长、保密性强、存储数据量大、适用恶劣环境、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RFID 可以用来追踪和管理几乎所有的物理对象,是物流管理、追踪等领域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提高物流的智能化水平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RFID 有助于解决零售业 2 个最大的难题:物品脱销和损耗(因盗窃和供应链被搅乱而损失的产品)。
研究机构估计,RFID 能够帮助把失窃和存货水平降低25%。
而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展开的,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管理,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售、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
供应链管理是联系企业内部和企业间主要功能和商业过程、将其转化成为有机的、高效的商业模式的管理集成,它驱动着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和信息技术等过程和活动。
但是我国物流业现状中较为注重供需双方的价格成本,并没有估量采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供应链”的优化成本远远低于以前的传统运输成本。
如果物联网中RFID技术与传感器网络得到普及,使得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将给企业的物流系统、生产系统、采购系统与销售系统的智能融合提供平台,而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物联网的普及必将产生智慧生产与智慧供应链的融合,打破工序、流程界限,打造智慧企业。
2.利用发达的互联网网络、通信开创智慧物流网络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聚合型的系统创新,必将带来跨行业的网络建设与应用。
如一些社会化产品的可追溯智能网络能够融入社会物联网,开放追溯信息,让人们可以方便地借助互联网或物联网手机终端,实时便捷地查询、追溯产品信息。
这样,产品的可追溯系统就不仅仅是一个物流智能系统了,它将与质量智能跟踪、产品智能检测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融入人们的生活。
降低货物运输成本,缩短货物送达时间,随时掌握货物在途中的状态是整个物流运输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这就催生了智能运输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它通过应用现代通信、信息、网络、控制、电子等技术,建立一个高效运输系统。
包括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先进的车辆控制系统、营运货车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紧急救援系统等运转。
3.物流领域物联网应用模式将不断涌现事物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物联网带来的智慧物流革命远不是我们能够想到的以上几种模式。
实践出真知,更多的创新模式将会不断涌现,这才是未来智慧物流大发展的基础。
六、智能物流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智能物流的建设离不开网络信息的链接,但当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网络安全问题,而且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着大量的各种消费需求与客户订单,怎样能使物流业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并能在最优化的条件下实现效益最大化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1. 核心技术问题,实施智能物流的成本开发高国内物联网技术亟待发展。
例如,国内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仍以低端技术为主,高端技术大部分被国外厂商所垄断,超过80%的高可靠性、高灵敏度的传感器需要在国外进口等等。
缺乏高端核心的技术无疑对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竞争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实现智能物流RFID技术开发的成本对于建设智能物流道路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一道墙,尽管RFID技术有很多优势,但提到RFID应用是很多人会有疑问,那就是谁来为RFID买单?“以RFID标签开发为例,当前可以实现远距离扫描的标签每个成本要1美元或更多,一个解读器成本大约为1000美元甚至更多,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成本还包括接收设备、系统集成、计算机通讯、数据处理平台等综合系统的建设等。
这对低利润率的物流产业可谓是难堪重负。
业界预计,只有当标签成本将降低到5美分左右才可能得到大范围的应用。
”所以在我国RFID的推广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要实现智能物流的道路还任重道远。
2.难以形成统一的业界标准物联网是一个多设备、多网络、多应用、互联互通、互相融合的一个大网,相关的接口、通信协议都需要有统一标准来指引。
整体上来看,由于各行业应用特点及用户需求不同,国内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规范,这成为了物联网发展的最大障碍。
标准的研究一是要有权威性、而是要有应用性、要被行业接受,应用才能成为事实标准,还要与国际标准的自主合作体系和知识产权。
但这些对于我国来说都还没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
就目前而言,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和设施的统一标准,如托盘采用1000mm×1200mm标准、集装箱的几种统一规格及条码技术等,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转难度。
在物流信息交换技术方面,欧洲各国不仅实现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且也实现了企业之间及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这就使各国之间的系统交流更简单、更具效率。
韩国产业资源部正在起草的物流发展五年计划提出了推行物流设施的标准化问题。
所以我们国家可以效仿一些国家的有用经验来发展我国的物流业。
3.智能物流的安全隐患来自恩智浦(非接触智能卡)经典芯片被破解事件后,荷兰研究员揭露,伦敦Oyster旅游智能卡用的类似的晶片族也有安全漏洞,而其所采用的Mifare Classic晶片组在研究员的实验中安全防护“完全无效”,此事件后业界开始对RFID技术安全性进行议论激烈的讨论,而且目前尚未有完全有效的方法来杜绝“破解”“克隆”等非法手段。
信息一旦泄漏,不仅会涉个人隐私问题,甚至波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安全、企业机密。
[3]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系统的开放性和安全性会存在矛盾性,而这个矛盾在传统的情况下是如何平衡的呢?而在当今乃至未来的情况下又该怎样去平衡?这些变化与发展制约着整个系统开放性的发展。
而现阶段要解决安全的问题,首先是要靠技术,安全防卫技术是决定性因素,其次是要依赖于软件开发的严谨管理和设计流程,再者是要依靠法律的约束力,最后还得借助于内部管理的牵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