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意义与性质集体备课材料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集体备课材料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集体备课材料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乐天小学董立萍

一、教学内容:

各知识点分布(知识树)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按其知识结构可归纳为五大分支: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近似数。教材在第一节中安排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两个知识点。教材在第二节中除了“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知识外还增设了“小数性质的2 个应用: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第三大分支中包含了3 个小分支,分别是变化规律、变化规律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第四大分支是小数与单位换算,低级单位和高级单位之间的相互转化。第四大分支中包含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 、“亿”作单位的数。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本单元教材解读:

1 、这一单元的知识链条.

小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本套实验教材在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定的特点:从数学知识体系的纵向来看,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学生认识人民币时已经初步接触过小

数、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

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为五六年级学生认识小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数学知识

体系的横向来看,本单元的知识设置在四年级的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完整地学习了自然数的知识、整数的四则运算之后再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同时,本册教材共安排了52 课时的教学内容,而第四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就占了15 课时,由此可见这部分内容的重要。

2、将本单元的各版块具体解读如下:板块一: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主题图简要地呈现了“小数产生”的过程: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还需要把一个单位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等较小的单位来量,从而产生了小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分组进行测量,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上测量,测量后让学生分组报告测量结果。在小组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不能得到整数结果的情况,比如拿米尺量讲桌的长:量1 次,即量出1 米后,余下的部分不够1 米。说明测量时不是每次都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不够1 米的部分如果仍用高级单位米作单位记录,就要用小数表示,体验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必要性。在这里,除了可以量黑板的宽和讲桌的长外,也可以选择整米长的物体来量,通过对不同结果的比较,加深对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的认识。

例1 教材分三个层次编排:先通过分米数改写成米数,说明十分之几的数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再通过厘米数改写成米数,说明百分之

几的数用两位小数来表示;然后通过毫米数改写成米数,说明千分之几的数用三位小数来表示。三个层次的内容共同说明,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表示,再进一步用小数表示。在具体教学时也可以分两步进行:1、认识一

位小数。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2、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让学生根据一位小数表示十

分之几,猜想出两位小数和什么样的分数有关?有意识地促进“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关于计数单位的教学我们小组认为放到例2小数数位顺序表这里教学比较,妥当,在这儿提出来与各位数学老师共同探讨一下。

例2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整理和小数的读、写法

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整理,可以为学生系统理解小数的意义,同时为学习“小数读写”“比较小数大小”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提供重要的基础。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长颈鹿父子比高矮的情景图,由它们的身高给出两个小数:

1.8、5.63,再另外出示一个小数1

2.378。由这三个具体的不同位数的小数,说明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构成;然后说明小数各数位上的数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通过表的形式直观地把小数的数.

位名称和相应的计数单位分别对应起来,同时也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数位关系表示出来,使学生熟悉每个小数数位的位置和所表示的数是多少。在具体教学时可以先复习整数的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整数数位顺序表,然后再来探讨小数数位顺序表。例3 学习小数的读写。小数的读写在小数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习过,这里只是小数的数位增加了,读、写方法不变,因而在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会。我们可以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后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 就读几个0。

例4 教学小数的写法对学生需要强调的是:在写小数时,小数点的位置要写

正确,小数点要写在个位的右下角,不能写在个位和十位之间。小数点要写成圆点,不要写成顿号。

教学建议:

1、以一、两位小数意义的教学为重点,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小数概念。

2、注重迁移,在自主整理数位顺序表的活动中,理解小数数位的概念及数位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整数的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迁移到小数数位顺序表的认识和理解)

3、加强对比,使学生深刻理解计数单位表示的含义。(可以横向对比,使学生明确小数部分和整数一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的。通过纵向对比不同数位的计数单位和意义,使学生明确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进而加深对小数计数单位含义的认识和理解)。

注意事项:

(1)结合身边事例,加深对小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2)教学小数的意义前先重温一下对小数和分数的初步认识。

(3)借助直观模型,建立小数的概念。

(4)在写小数时,小数点书写、位置要写正确。 (小数点要写出点,而不是顿号。小数点的位置在个位的右下角) 。

板块二: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主要内容有:小数的性质、大小比较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例1、例2 教学小数的性质。教材通过让学生量出0.1 米、0.10 米、

0.100 米的三段纸条,看能发现什么,由此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的性质。

最后通过观察0.1米=0.10米=0.100米,使学生初步知道小数末尾

添上“ 0”或去掉“ 0”小数的大小不变。做一做通过在正方形里涂色表示出两个小数0.3 和0.30,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性质。我们组认为教学时可以先抛出小数性质的结论再让学生验证这个结论最后完整地总结出小数性质的结论。

例3 和例4 是小数性质的两个应用: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小精灵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明确应用小数的性质要注意的问题, (小数部分末尾的“ 0”可以去掉,中间的“ 0”不能去掉)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例5: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大小的比较并不难,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在方法上相同,都是从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但学生在初学小数时,往往会用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小数的大小,误认为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误认为0.2 V 0.19 , 5.29 >5.3。因此,比较小数的大小主要应解决两个问题:①明确比较方法:从高位起,相同数位上的数相比较。②提醒学生注意,比较小数大小时,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就大。基于以上分析,例5从解决问题入手,列表给出4 个学生的跳远成绩,要求给他们排出名次。引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教材分三步呈现了比较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的,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比较百分位。每次比较都放手让学生尝试,关键处给予点拨。最后通过想一想: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让学生自己讨论,最后对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总结。

教学建议:

1、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要突出对性质内涵的体验。小数的性质很重要,学生知道小数的末尾添“ 0”去“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就加深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它还是小数四则计算、小数的化简与改写、小数大小的比较的基础。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对小数的性质有深刻的理解。.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练习中,逐步压缩思维过程,掌握比较的要领。

注意事项:

(1)、对教材中设置的挑战性的问题,要为学生留有讨论的时间和空

间。

(2)、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如:课本39页中“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40页中“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等问题)

(3)、教学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注意提醒学生必须在整数右下角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根据需要添上“ 0”。

板块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是小数的又一性质。它与前面讲

的小数性质的不同在于,它主要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它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依据,也是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这部分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例1教学小数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例2、例3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例1,用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变长金箍棒打小妖的情境,通过让学

生观察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的关系,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教材根据情境中变化的4个数据,列出了4个等式。左边都是以米作单位的小数,从上到下数字都相同,而小数点依次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右边分别是和左边相等的毫米数。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再从下往上观察,看有什么规律。然后分别总结出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在规律的概括中,老版教材中的“扩大到原来的 ----------------------------------------

几倍和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改为了”相当于把原数乘10,小数

就扩大到原

来的10倍”使表述更清楚,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

例2和例3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用。在“回顾和反思中”要引导学生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同时又巩固了变化规律。教学建议:

倍”表述10倍”和“扩大10、纠正学生表述方法。(学生习惯用“缩小1. 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师要加以引导和强调,新教材的表述方法)

2、处理好“补零”和“去零”的问题在应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一规律解决问题时,重点要解决好补零问题.特别是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去零问题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零要去掉。

注意事项:

(1)小数点向右移动时,非0最高位前面的0必须去掉,如:0.01 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1,而不是001;如果小数部分不够,要在右边添“ 0补足数

集体备课第二次教案

商都五中数学组集体备课第二次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备课教师:张守平授课班级:24班 课题:19.2.3正方形 课时安排: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 2.会运用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正方形性质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理论证能力. 2.通过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分析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探索并掌握正方形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正方形性质的过程中,发现正方形的结构美和应用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进一步加深对“特殊与一般”的认识. 教学重点 正方形的定义与性质.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有关正方形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研究了平行四边形家族里两个特殊的成员-----矩形、菱形,在其家族里还有一个成员,其形状、性质最为特殊,可以说它遗传了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同学们猜猜它是谁? 生:正方形. 师:对.它就是我们非常熟悉而又陌生的正方形。说其熟悉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它,在课本里从幼儿园就接触它了。说它陌生是因为我们仅仅是认识它而没有深入地去研究它。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进它,了解它,看它究竟有何特殊性质!(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学习目标。 2、师:演示课件,从定义出发,展现把一个任意四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所需添加条件的全过程;请同学们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 生:(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2)有一个角为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3)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正方形.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集体备课材料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乐天小学董立萍 一、教学内容: 各知识点分布(知识树)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按其知识结构可归纳为五大分支: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近似数。教材在第一节中安排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两个知识点。教材在第二节中除了“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知识外还增设了“小数性质的2 个应用: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第三大分支中包含了3 个小分支,分别是变化规律、变化规律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第四大分支是小数与单位换算,低级单位和高级单位之间的相互转化。第四大分支中包含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 、“亿”作单位的数。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本单元教材解读: 1 、这一单元的知识链条. 小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本套实验教材在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定的特点:从数学知识体系的纵向来看,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学生认识人民币时已经初步接触过小 数、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 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为五六年级学生认识小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数学知识

体系的横向来看,本单元的知识设置在四年级的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完整地学习了自然数的知识、整数的四则运算之后再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同时,本册教材共安排了52 课时的教学内容,而第四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就占了15 课时,由此可见这部分内容的重要。 2、将本单元的各版块具体解读如下:板块一: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主题图简要地呈现了“小数产生”的过程: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还需要把一个单位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等较小的单位来量,从而产生了小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分组进行测量,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上测量,测量后让学生分组报告测量结果。在小组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不能得到整数结果的情况,比如拿米尺量讲桌的长:量1 次,即量出1 米后,余下的部分不够1 米。说明测量时不是每次都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不够1 米的部分如果仍用高级单位米作单位记录,就要用小数表示,体验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必要性。在这里,除了可以量黑板的宽和讲桌的长外,也可以选择整米长的物体来量,通过对不同结果的比较,加深对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的认识。 例1 教材分三个层次编排:先通过分米数改写成米数,说明十分之几的数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再通过厘米数改写成米数,说明百分之 几的数用两位小数来表示;然后通过毫米数改写成米数,说明千分之几的数用三位小数来表示。三个层次的内容共同说明,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表示,再进一步用小数表示。在具体教学时也可以分两步进行:1、认识一 位小数。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2、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让学生根据一位小数表示十

小数的基本性质(集体备课教案)

小数的基本性质(集体备课教案) 宁春伟[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2、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在活动中使学生初步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发冲突 1、谈话:数的王国里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如不起眼的“0”,表示什么意思?(一个也没有)别小看这个“0”,它的作用可大着呢。看,在整数5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添上两个0呢?(屏幕依次出示一组数:5,50,500)我们再从右往左看,500去掉一个0,发生了什么变化? 2、引发猜想:如果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又会怎样?猜猜看。(学生自由发表,可能出现两种意见:①受整数末尾添“0”的思维定势,认为小数大小也会随之变化。②由钱数等生活经验认为小数大小不变) 谁的猜想正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举些例子)

[设计意图:从对“整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引起大小变化”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关注小数末尾的0,引发猜想。此时的猜想是一种直觉思维,可能两种意见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目的在于通过冲突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实例作证,体验小数性质的合理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创设购物情境:两位同学去书店购买学习用品后在交流购物情况:小明:“我买1枝铅笔用了0、3元。”小芳:“我买1块橡皮用了0、30元。”你从图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你能想办法证明吗?先独立思考,有想法后可以和同桌交流。 (3)学生活动后组织全班交流,可能出现如下的比较方法: ①用具体钱数解释: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②用图表示:把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其中的3份、30份分别用0、3、0、30表示。因为阴影部分大小相同,所以0、3=0、30。 ③结合计数单位理解:0、3是3个0、1,也就是30个0、01,所以0、3=0、30。 (4)感知与体验:同学们想出了多种办法都能证明0、3元=0、30元,说明这两个小数确实相等。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集体备课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简化小数意义的叙述。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如果有学生问起为什么十进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教师可以依其理解能力加以说明。 2、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到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为此,教材除了在正式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借助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 3、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教材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4、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本单元一些内容与前面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教材在编排这些内容时,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留探索的空间。如,小数的读、写,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初步认识小数时已学习过,这里只是小数的数位增加了,读、写方法没有变。因此,教材先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试着读、写,在读、写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小数读、写的方法。同时,教材注意提供清晰的探索线索,帮助学生明晰探索思路,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更具针对性,提高探索效率。 5、突出法则、规律等内容的提炼。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法则、规律等知识内容,如小数的读写方法、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单位换算、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等。教材在编排时注重引导学生提炼,突出提炼过程和方法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集体备课【一等奖教案】 等式的性质

3 .1.2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及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化归”的思想。 重点:等式的性质 难点: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我们用估算的方法,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你能用这种方法求出下列方程解吗? (1)3x-5=22;(2)0.28-0.13y=0.27y+1 二、讲授新课 1、观察天平实验,探索等式的性质1 问题1: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思考能否从中发现规律,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按课本图3.1-2的方法演示实验。 学生回答:如果在平衡的天平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那么天平还保持平衡。 问题2:你自己能进行两次不同物体的天平实验吗? (学生回答省略) 教师:等式就像天平,它与上面的事实具有同样的性质。比如“8=8”,我们在两边都加上6,就有“8+6=8+6”;两边都减去1,就有“8-1=8-1”。 2、总结等式性质1 问题1:你能用文字来叙述等式的这个性质吗?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问题2:等式一般可以用a=b来,怎样用式子来表示这个性质? 如果a=b,那么a±c=b±c。 3、探索、总结等式性质2 问题:看课本图3.1-3,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得出规律:把平衡的天平的两边的重量,同时变为原来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天平还保持平衡。 归纳出: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即:如果 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a c= b c 三、巩固知识 讲解例2 课本练习 四、总结 本节主要学习等式的性质,并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主要用到的思想是类比思想与转化思想。注意等式性质1,一定要注意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才能保证等式成立。等式性质2,要注意等式的两边不能除以0。等式的性质是等式变形的依据。 五、布置作业 1、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挑水如同武术,武术如同做人。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才能避免许多无谓的挫折。 3、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4、自信是所有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之一,要想成功,首先必须建立起自信心,而你若想在自己内心建立信心,即应像洒扫街道一般,首先将相当于街道上最阴湿黑暗之角落的自卑感清除干净,然后再种植信心,并加以巩固。信心建立之后,新的机会才会随之而来。

“小数的性质”集体备课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小数的性质”集体备课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第34~3537页相对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2、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水平。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水平, 3、在活动中使学生初步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能够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经历小数性质的探索过程,理解小数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发冲突 1、谈话:数的王国里有很多神奇的现象,如不起眼的“0”,看,在整数5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添上两个0呢?(板书出示一组数:5,50,500)我们再从右往左看,500去掉一个0,发生了什么变化?看来在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变了 2、引发猜想:如果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又会怎样?猜猜看。(学生自由发表,可能出现两种意见:①受整数末尾添“0”的思维定势,认为小数大小也会随之变化。②由钱数等生活经验认为小数大小不变)谁的猜想准确?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就会知道了。 二、实例作证,体验小数性质的合理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创设购物情境:观察情境图,你从图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你能想办法证明吗?先独立思考,有想法后能够和同桌交流。 (3)学生活动后组织全班交流,可能出现如下的比较方法: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集体备课

希望小学2014年秋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张恒松 次备人:罗安梅蒙建东邬娟 备课时间:2014年9月24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分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知道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意义,学会分数、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的理解空间想象能力。 3、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意义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数。 1 角=()元 2 角=()元 1 分=()元 1 分米=()米 1 厘米=()米 1 毫米=()米 二、教学例 1: 1、师:这是一把米尺,我们截取了一部分,仔细观察,1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呢?同桌之间说说你的想法。 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每份是1厘米,也就是1米的1/100,写小数就是0.01米。 板书:1分米=10/100米=0.1米。 那么1厘米呢? 师:如果把4厘米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呢? 如果把12厘米改写用米单位的数是多少? 板书:1厘米=1/100米=0.01米 4厘米=4/100米=0.04米 12厘米=12/100米=0.12米 师:仔细观察,这里我们得到的都是几位小数?(两位) 前面所对应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分母都为100) 师:继续研究,你还想到了多少厘米?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小数随机写,

师:现在你发现分母为100的分数写成小数是几位小数?(2位)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说一说?(分母为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2、教学两位小数的读法和意义: 你能读出下面的小数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0.01 读作:零点零一 0.12 读作:零点一二 引导学生总结读整数部分为 0的小数的方法: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各位上的数。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师:那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呢? 我们继续观察刚才那把米尺,把他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1毫米。1毫米是1米的1/1000,还可以写成0.001米。(板书1毫米=1/1000米=0.001米)那40毫米、105毫米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大家试试吧。 板书:1毫米=1/1000面米=0.001米 40毫米=40/1000米=0.040米 105毫米=15/1000米=0.105米 师:请大家观察这一行分数和对应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师:如果分母是10000的分数可以用几位小数表示? 4、进一步体会三位小数的读法和意义: 0.001 读作:零点零零一 0.040 读作:零点零四零 0.105 读作:零点一零五 强调:小数部分的零要一个一个的读,不能只读一个零。 5、揭示小数的意义,进行分数和小数的转化。 师:我们来看…… 什么样的分数可以改写成小数呢? 生答(屏显):分母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师:为什么要加省略号?(后面还可以是10000等等) 再从右往左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师:这里我们是不是也要加上省略号?(加) 师:为什么?(可以有四位小数、五位小数等等) 师:其实这就是小数的意义。板书:小数的意义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学生先独立填写,集体核对时让学生说出小数的意义。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课题: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内容】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大纲要求】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讨论、猜想、证明,让学生经历探索相似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 2、知识与能力: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①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②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③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 探究“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与几个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证明(建议实验班适当的证明,普通班重点在性质的应用)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猜想证明

知识小结(约2分钟)提问学生: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 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之比,对应角平分线之比、对 应中线之比、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师生共 同小结,使知 识系统化。 利用提 问式小结, 引导学生梳 理知识。 分层作业1、完成《直击新课标》42~43页其余题,普通班可适当提示或暂时删减第8、17题。 2、预习课本第62~63页 3、实验班学生可适当自主选做《随堂优化训练》第35页1~6题。 【板书设计】 黑板一:板书课题与几个性质。 黑板二: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 黑板三:应用举例,学生板演与老师点评分析。黑板四:练习的分析与其它。

《金属的化学性质》(集体备课)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济钢鲍山学校倪雪艳 课标分析: 2011版课程标准:“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之(三)“金属与金属矿物”1.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在“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之(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1. 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2.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活动与探究建议:③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与金属的发生置换反应及其规律。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济钢鲍山学校倪雪艳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二、金属与酸的反应;三、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本节内容较多,因此建议用2课时完成本节内容的教学。第1课时学习金属与氧气;第2课时学习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本节课内容对完善学生初中阶段化学知识建构、形成完善知识体系和按分类的观点认识物质方面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其反映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是初中化学的两大基本规律之一,属于核心知识体系。从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来看,金属和金属材料是生活和生产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材料。它对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感受化学学习的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为今后在生活中合理的使用和保护金属资源奠定了基础。第2课时学习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特别是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意义)的落实上;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特别是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上。课型:实验探究课教材重点确定为:1.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类目标:1.通过对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知识的复习及实验探究,能够说出Mg、Fe、Cu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的主要现象,能初步感受到Mg、Fe、Cu金属活动性强弱,能较为熟练地写出化学方程式;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常见金属铁、铜等与某些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较为熟练地写出Fe与CuSO4、AgNO3,Cu 与Ag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通过对金属与酸溶液、盐溶液的实验探究,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初步探究,能说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4.能够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三条应用规律,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曾青的铁则化为铜”(《淮南万毕术》西汉刘安)、“现代湿法冶金”的原理等。过程方法类目标:1.通过对镁、铁、铜等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2.在探究实验的设计中,学习控制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并获得结论的方法。1 情感态度类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2.通过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规律对生产、生活现象进行解释,进一步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和化学的应用价值。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济钢鲍山学校倪雪艳 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的起点知识和能力,思维障碍:学生已经知道了镁带、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铜能与氧气反应,镁、铁与盐酸、硫酸反应等事实,提前复习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及反应现象。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归纳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活泼金属与酸反应。在第七单元对金属和酸反应落实较好,但对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没有刻意的去观察,对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差异也未关注。又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考虑到学生对金属的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段的特征等因素,因此把教学难点确定为:利用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的活泼性;金属活动顺

2021年任义 比例的基本性质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欧阳光明(2021.03.07)

集体备课 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初稿) 吴家学校小学部 任义 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主备课人:任义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指导】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再肯定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设计】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15 :14 和5:2 34 ;58 和58 :34 0.2 :45 和1:4 二、探究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师:组成比例的4个数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 2.4 : 1.6 = 60 : 40 内项 外项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 2、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谁来说说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请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汇报。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师: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

5.3.1 平行线的性质(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记录表 章节名称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内容5.3.1 平行线的性质主备人刘建新案别一案授课教师 集体备课 时间授课 时间 领导审核签字 具体内容集体研讨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能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 3.知道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进行的区别. 过程 与方法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对平行线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 切联系.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 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识他人. 教学重点平行线三个性质的探究及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及综合运用.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归纳、总结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搭桥引课,明确目标 (一)活动1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三)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 的判定,也就是说知道角的关系能够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可是老师从 一张轻轨的图片和伸缩门的情景看 到的却恰好是另一种有意思的情况, 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意义吗? 二、探究新知,展示交流 活动2 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 猜想:∠1, ∠2有怎样的大小关 系? 问题:你能验证你的猜想吗?(测量 法、叠合法) 欣赏直线相交的图 片,学生独立思考抽象 出的数学问题,学生代 表将自己的想法在全班 进行交流. 学生提出猜想后,结合 图形的特点,简单谈谈 理由. 请学生说出自己量出的 同位角的度数.教师进 行分类板书,并对踊跃 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及 时的表扬. 老师引导学生注意他 们量的角虽然不一样, 但是总体是分为三类 的,并且强调指出这种 研究方法叫“测量法”. 由现实中的的 实际问题入手, 设置情景问题, 激发学生对生 活热情和学习 兴趣,让学生谈 理由也是为公 理的得出作好 铺垫,同时也自 然的引出课题. 加深对“两直 线平行,同位角 相等”的直观感 受,培养学生的 分类意识.

任义 比例的基本性质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集体备课 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初稿) 吴家学校小学部 任义

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主备课人:任义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指导】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分别算出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再肯定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设计】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1 5 : 1 4 和5:2 3 4 ; 5 8 和 5 8 : 3 4 0.2 : 4 5 和1:4 二、探究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师:组成比例的4个数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 2.4 : 1.6 = 60 : 40 内项 外项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 2、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谁来说说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请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汇报。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师: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2.4 1.6 = 60 40 等号的两边分子和分母分别 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2.4×40 = 1.6×60 归纳: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填一填。 (1) 4 0.5 = 1.6 0.2 ()×()= ()×()(2)0.8:1.2 = 4:6 ()×()= ()×()(3)4×5 = 2×10 4:()= ():() ()() = 2 ()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 }

分数的基本性质集体备课

黄桥小学公开教学集体备课 第4单元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备课时 间 2016.4.20 主备教师曾凤平审核人使用教师曾凤平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初步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难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准备3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建议 一、旧知回顾 二、新知导引 三、出示学习目标。 知道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初步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自主学习 1、折一折:用手中的纸片折出。 2、涂一涂: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这三个分数。 3、比一比: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你有什么发现,最后能得出什 么结论。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对子交流。 合作探究 1、观察每个等式的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观察两组等式,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有什么规律? 3、照样子写出一组大小相等的分数,并按照上面的方法说说你发 现了什么规律? 4、请试着说一说,什么是分数的性质?想一想:为什么要0除外? 你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 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达标训练 1、接龙游戏 要求:老师给出一个分数,同学们迅速说出和它大小对应的数。 2、判断,并说明理由。 (1)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反思 1.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基础知识进行教学,一开始就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为新知的学习作了明确的暗示,学生在后面的学习 中就很轻松地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推出分数的基 本性质。 2.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活动;写出一组大小相等的分数,并想办 法证明,这样的处理创造了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给了学生很大的探 索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推敲、生疑、验证,从中碰撞出思维 的火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也就水到渠成了。

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分数的基本性质)

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 一、集备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集备方式: 课时备课(第一课时) 三、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另外,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概念较多,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在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建构过程,归纳概括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难点自主探究、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概念较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多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具体、为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本单元中,约分与通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是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4、课时安排: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0课时进行教学 五、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分数的基本性质》集体备课

《分数的基本性质》集体备课 【知识梳理】 本单元是在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 根据知识间的联系,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例1~例3: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 例4~例5:通分,比较分数的大小。 整理与练习: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实践能力。 【具体解读】 1、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的教学更注重探索过程的设计。例如,教材精心安排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活动。 例1和例2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按“呈现现象——发现规律——联系相关知识”的线索组织教学活动。例1的图形是四个圆,其中三个圆大小相等,各个圆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这道例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中,有些分数的大小相等,有些分数的大小不等。并对分子、分母不等,但分数大小相等的现象产生兴趣。 例2承接例1,在对折正方形纸的活动中又得出一些与1/2大小相等的分数,分别写成等式1/2=2/4、1/2=4/8、1/2=8/16,再次让学生感受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可以相等。写出的三个等式,是研究分数基本性质的素材。 然后让学生观察相关等式中的分数,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充分的交流,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材还安排了两项活动:一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通过学生的充分展示和互相辨析起到进一步巩固分数基本性质的作用,还渗透了通分、约分所需要的思想。二是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这两个知识,有助于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内容。 如,约分、通分的教学,都是让学生先根据已学过的分数基本性质对分数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教学约分、通过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联系先前的学习活动顺利展开思考和探索,准确理解新的内容,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例3教学约分,关于约分的含义,联系12/18与6/9、4/6、2/3的关系,突出了两点:与原来的分数大小相等,分子、分母都比原来的分数小。关于约分的方法,示范了分步约分,也示范了一次约分,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宜自己的约分方法。约分的时候,错的比较多的是学生不能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是看到有因数几就除以几,这在教学中要注意。同时要注意约分的书写格式,指出约分通常要约成最简分数。

比的基本性质集体备课教案

比的基本性质集体备课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课件www.5y https://www.360docs.net/doc/2a3116709.html,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本课初备 课时 共4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布置要求,引导预学 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 二、预习反馈,诊断查学 课中进行预习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映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三、目标引领,探究导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除法、分数和比之间有什么联系? 2.做复习题 师:第一题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第二题呢? 3.导入课题: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新课 .教学例3比的基本性质。 (1)学生填表 (2)体温: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 可循? (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演示“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师: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0除外你怎样理解得? 2.教学例4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2:18 1.8:0.09 (1)让学生试做第(1)题 师:你是怎么做的?6和12、18有着怎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出示)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 (2)化简 师: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我们已经会化简整数比了,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呢? (3)引导学生小结出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出示)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化简1.8:0.09 师:想一想如何化简小数比呢?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化简,指名板演 师:那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卢龙县中小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单位:学科组(年级组):时间地点 主备教师参加领导 辅备教师 备课单元及题目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本学期本单元 第()次活动 教学目标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部分及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部分,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难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能根据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书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学会真分数,假分数及带分数的互化;掌握 3、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根据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用具 若干绳、正方形、长方形、圆片

教学流程主备预案详说辅备修改意见确定初案框架 备课内容摘要【教材分析】 1. 本单元内容的结构及 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 1. 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前期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及《因数与倍数》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这个学习内容从数系的扩展角度来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精品文档 备课组:九年级组 备课组组长:安华儒 备课成员:吴茂国、谢晓凤、王德珍、张金怀、谢畅、杨 雪霞、 蒲伟、梁艳、冉茂华、许朝江、余连华、安华儒 备课日期:2017-10-17

课题: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内容】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大纲要求】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相似,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①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②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 ③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讨论、猜想、证明,让学生经历探索相似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 【教学重点】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探究“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与几个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的证明(建议实验班适当的证明,普通班重点在性质的应用)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猜想证明 【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师活学生活设计意 提出问题问由设问置疑 引出课、前面学过的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有提出问些引入课答、除了这些基本性质外,还有什么性问以呢分问方式提 ′是两和AB问】24.3.中,安排′分别相似三角形,相似比,其A生先自行′之间有什B′边上的高,那A考与交流流探关系培养学生新授一析概括数学与老师共同材料的能力过完成解答探究相似三与数学语言,得出结程角形对应高论。表达能力。 相于之比等解:∵24.3.9 图证明的′∽△BA△′ABCC′似比∠B=∴∠过程通过老′B∵出写师书′是高,′又DAD、A)8分钟(6~∠ADB=∴∠来,培养学= 90′′BA′D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