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数量的变化(1)

第1课时 数量的变化(1)
第1课时 数量的变化(1)

第四章数量、位置的变化

第1课时数量的变化(1)

预学目标

1.初步认识具体情境中一个数量随着另一个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

2.知道表格是记录、描绘或表示变化的数量的常用方法.

3.能够根据数据的变化发现数据中透露的信息.

知识梳理

我们经常用_______来表示客观世界中数量的变化.

例题精讲

例1 下表是某厂2010年下半年每个月的产值情况.

请根据上表回答问题:

(1)在这半年中,哪个月产值最高?哪个月产值最低?各是多少?

(2)在相邻两个月的产值中,几月到几月的增幅最大?

提示:本题中产值(万元)随月份的变化而变化.

解答:(1)12月份产值最高,为30万元;7月份和8月份产值最低,都为19万元;(2) 11月到12月的增幅最大.

点评:认真观察所给表格,弄清表格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热身练习

1.我国从1949年到1999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精确到0. 01亿):

(1)如果用x表示时间,y表示我国人口总数,那么随着x的变化,y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10年,我国人口是怎样变化的?

2.圆柱的高为10 cm,底面半径为R( cm),侧面展开图的面积为S(cm2).

(1)写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面积S与圆柱底面半径R之间的关系式.

(2)用表格表示R从1 cm到10 cm(每一次增加1 cm)对应的S的值.

(3)R每增加1 cm,S如何变化?

3.小丽粉刷她的卧室共用去10小时,她记录的完成工作量的百分数如下:

(1)如果小丽从早晨8点开始工作,什么时段内她没有工作?

(2)如果用P(h)表示h小时后她完成的工作量的百分数,那么P(5)是多少?

4.已知某山区的平均气温与该山的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1)观察该山区的平均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

(2)若某种植物适宜生长在18℃~20℃(包括18℃和20℃)的山区,则该植物适宜种在

海拔为多少米的山区?

.

参考答案

1.(1)y随x的增大而增大(2)增加2.(1) S=20πR(2) 20π40π60π80π100π120π140π160πl80π200π(3)R每增加1 cm,S增加20πcm2 3.(1) 12:00~13:00 (2) 50% 4.(1)略(2) 400 m~800m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1《悄悄变化的我》说课稿

1.1《悄悄变化的我》说课稿 说教材 本框题《悄悄变化的我》是人教版2016新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框包括“悦纳生理变化”、“直面矛盾心理”两个目题,旨在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教育学生学会悦納自己的生理变化,以及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矛盾。本框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和“自尊自强”部分。本框是七年级下册的第一框题,是青春期教育主题的第一课,从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开始探讨,非常贴近学生自身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初期。进入初中以来,学生的身体外形、心理和精神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个阶段,他们会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同时也面临很多压力。一方面,青春期的学生不管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能够在各方面向成人靠近。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各种媒体中出现的价值导向偏差,引发更多的心理冲突,让青春期学生的价值选择更加迷惘。 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摆脱不必要的烦恼和忧虑,正确处理自己的心理矛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能力目标:能从容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变化,自觉减少心理上的混乱与恐慌,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促进生理和心理协调发展。 知识目标:了解青春期的一些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常识;了解青春期特有的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特征。四、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说教学难点:让学生能正视自身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学会解决矛盾,保持心理健康。五、教学策略 设计思想 本框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和“自尊自强”部分。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 说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情感体验法。 说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资源:视频《青春期的变化》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深情朗读导入新课 美文展示: 青春,带着一份特殊的邀约,款款而来。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的内心会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我们看待自然和社会的观点也会有所改变。所有这一切,都是成长的机遇。面对青春的邀约,你准备好了吗? 师:上课之前,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帮忙朗读一段文字,谁来?生:…… 师:这是青春的邀约,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进入第一课第一框题的学习——悄悄变化的我教师板书: 1.1悄悄变化的我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调查报告范本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调查报告范本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调查 报告范本 指导老师:张建南 小组组长:王秀娟 小组组员:洪鑫张丽萍吴惠婷陈月燕吴茜娟 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决策,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从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为了进一步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跨时代进程的政策,使我们的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这三十年来,珠海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我们小组讨论时: 提出设想: 通过本次小组同学之间的对红旗的调查研究以及研究性学习报告成果交流,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力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最终方案: 分工查阅网络及书籍资料、以及红旗镇的实地调查,从而整理出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

变化的报告。 红旗镇的新楼(实地调查): 研究步骤: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实地调查——总结展示成果——反复修改——得出结论。 组员分工任务负责: 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及经验(陈月燕)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吴茜娟) 3:珠海改革开放30周年政治、经济大事件 ( 联系珠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吴惠婷) 4:负责照片的处理(张丽萍) 5:资料整理和组合,与各组员交流和反馈。 (王秀娟) 6:后期修改,负责上交作业和反馈老师的建议。 (洪鑫) 成果展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持续高速发展了30年。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以11%的年增长率高速度持续维持30年,中国是一个奇迹。以西方工业化发展道路在看,会出现经济循环,中国好像打破了此经济循环的命运,一直持续发展且没有减慢的迹象。

第一课 第1课时 悄悄变化的我(导学案)

第一课第1课时悄悄变化的我(导学案) 第一单元青春时光 第一课第1课时悄悄变化的我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生理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2.了解进入青春期产生的矛盾心理以及如何能有效化解矛盾心理的方法。 二.自主预习 1.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们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不因自己的而自卑,是我们对自己的;不嘲弄同伴的生理变化,是我们对同伴的。 3.青春期矛盾心理的主要表现..。 4.青春期的矛盾心理有时让我们烦恼,但也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 三.合作探究小华升入中学后发现自己发生了很多变化。变化1个头长高了,喉结突出,还长了胡须。 变化2总觉得自己长大了,做起事来我行我素,还觉得爸爸妈妈的话“真烦人”。

同时开始喜欢关注社会热点,并经常与同学一起讨论。变化3近来的情绪总是大起大落,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不知道怎样 解决。 (1)根据以上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小华已进入人生的哪个时期(2)结合小华的经历,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出现类似的身体变化这一时期,我们的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这一时期,你和爸爸妈妈相处和谐吗觉得他们理解你吗有不开心的事情愿意和 他们倾诉吗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心理 四.随堂演练 1.在人生的成长时期中,被誉为“人生最美丽的春天”的是 成长时期是 A.婴儿期与童年期之间 B.儿童期与成年期之间 C.成年期与老年期之间 D.儿童期与老年期之间 2.刚刚进入青春期的高明,看到其他同学长了胡须,自己没有,于是很苦恼。对此,认识正确的是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应该是 一致的高明应该去医院进行检查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受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身体的发育情况各不相同 A. B. C.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亲:你太厉害了,外网标志我还没发现呢?谢谢你哟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A 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B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建立起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检查元素符号的掌握情况。 2、化学是怎样一门科学? 二、导入新课: 师: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三、新课教学: 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师:演示[实验1-1]和演示[实验1-2]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思考后回答。 师:你是否还能举出这样的变化? 让学生试着说出物理变化的概念(概念略)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师:演示[实验1—3] 和[实验1—4]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你是否还能举出这样的变化? 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蜡烛燃烧是什么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四、知识巩固:课本第10页1、2、3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悄悄变化的我》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单元青春时光 第一课青春的邀约 第1课时悄悄变化的我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青春成长的力量,体会青春的优美;感受青春发展的差异性,形成接纳自我、关爱他人的心理品质;关心自己的成长,培养追求美的意识,注重外在美,更要提升内在美 能力目标: 学习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理矛盾的方法 知识目标:了解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以及青春期兴旺生命力的表现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教学难点:能正视自身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学会解决矛盾,保持心理健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心理测试内容) 心理测试:写序号,把符合自己情况的序号写下来. 1.身体变化,使人骚动担心. 2.喜欢看武侠小说、电影、电视剧等.

3.变得爱顶撞家长. 4.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 5.对异性产生异常的奇怪和兴趣. 6.有心里话不爱跟大人说了,但与好朋友谈起来却没完没了.7.在和他人争论时,明知是自己错了,还是要争下去.8.喜欢模仿自己崇拜的人. 9.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 10.喜欢在家里、班级或学校表现自己. 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变得爱顶撞家长、身体变化而产生骚动担心的情绪、对异性产生异常的奇怪和兴趣等? 教师总结:青春,带着一份分外的邀约,款款而来.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的内心会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我们看待自然和社会的观点也会有所改变.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悄悄变化的我”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悦纳生理变化 (一)身体变化 活动一: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填写表格,也可以根据自己身体发育情况,列出更多的比较项目. 比一比: (1)例外时期我们的身体有例外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提示:伴随着身体外形的明明变化,说明了我们开始进入青春期.(2)阅读教材相关内容,青春期是指哪个年龄阶段呢?在这一阶段,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提示:青春期大凡指人的发育过程中,介于儿童期和成年期之间的过渡期.它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a.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体重等;b.内部器官的完善:心脏、肺脏、脑;c.性机能的成熟.

专题一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

【初中化学导学案】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 主备课人: 时间: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区别,并能正确加以辨别 2.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课前知识积累】 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或者查阅资料尽可能多的描述你所熟悉的酒精有哪些性质和用途。你能将这些性质进行分类吗? 【情境导入】 展示收集到的两瓶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如何区分? 二、自主探究: : 1.思考: (1)你所列举的酒精、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这些性质中哪些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哪些不需要? (2)归纳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定义,说出二者的区别。 (3)在上一节做过的实验中分别表现出物质的哪些性质?你还能列举的更多吗? (4)物质的物理性质只有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吗?试举例说明。 2.自学:有关物质物理性质中的几个概念:(注意“条件”和“单位”) (1)熔点: 沸点: (2)密度: 独立完成习题(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填空):(1)木柴燃烧 ,木柴能燃烧— ;(2)铁生锈—— ,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 ;(3)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__________,把块状的硫研碎___________。 5.实验探究: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1)你的猜想: (3)探究结论:氧气可 ,二氧化碳可用来 ,说明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用途,

物质的用途了物质的性质。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教你一招】变化与性质的区分 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性质的描述中往往有“能、会、易、难”等字眼。 三、自我测评(1-5为必做,6为选做,7为思考) 1.下列叙述中,与铁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铁能传热导电 B. 纯铁是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的金属 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锈 D.纯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2.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酒精可作燃料 B.铜丝可做导线 C.金刚石制作刀具 D. 钢材制铁轨 3.下列各组物质中,必须利用化学性质的不同才能区别的是() A.水和食醋 B.铜片和铝片 C. 水和澄清石灰水 D.铁粉和食盐 4. “飞天壮歌——中国首次太空漫步航天展”于5月24 日在南京展区圆满结束。航天所用燃料之一为液氢,下列说法中属于氢气(H2)的化学性质的是() A.液氢燃烧 B.氢气是最轻的气体 C.氢气具有可燃性 D.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坚硬的金刚石可5.物质的用途和性质密切相关。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 B.金刚石作装饰品 C.铜丝作导线 D.氢气作高能燃料 6. 仿照示例,任选两种物质,分别写出它们的一个性质和与之对应的用途:() 物质性质用途 氢气可燃性清洁、环保的高能燃料 7.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消夜要,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酒精易,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处边汽化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 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化学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直通车】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粉笔折断B.香蕉腐烂C.冰雪融化D. 【作业布置】 P103-5 授课教师签名:

物质的变化1课、2课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一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课时:4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 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 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1《悄悄变化的我》精品教案

第一课青春的邀约 第1课时悄悄变化的我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正视自身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学会解决矛盾,保持心理健康。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心理测试内容) 心理测试:写序号,把符合自己的内容的序号写下来。 1.身体变化,使人骚动不安。 2.喜欢看武侠小说、电影、电视剧等。 3.变得爱顶撞家长。 4.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 5.对异性产生异常的好奇和兴趣。 6.有心里话不爱跟大人说了,但与好朋友谈起来却没完没了。 7.在和他人争论时,明知是自己错了,还是要争下去。 8.喜欢模仿自己崇拜的人。 9.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 10.喜欢在家里、班级或学校表现自己。 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变得爱顶撞家长、身体变化而产生骚动不安的情绪、对异性产生异常的好奇和兴趣等? 教师总结:青春,带着一份特殊的邀约,款款而来。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的内心会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我们看待自然和社会的观点也会有所改变。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悄悄变化的我”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悦纳生理变化 (一)身体变化 活动一:各组同学欣赏自己组员从小到现在不同时期的照片,关注他(她)的变化。 比一比: (1)不同时期的我们有不同吗?这说明什么? 提示:变化:伴随着身体外形的明显变化,我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着变化。这说明了我们开始进入青春期。 (2)阅读教材P3。青春期是指哪个年龄阶段呢?在这一阶段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提示:青春期一般指人的发育过程中,介于儿童期和成年期之间的过渡期。它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具体表现在: a.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体重等;b.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心脏,肺脏,脑;c.性机能的成熟。 (二)青春带来旺盛的生命力 活动二:分享青春期 (多媒体显示图片) 说一说:学生说出体验每种场景的感受。 提示:结合实际场景回答。 教师讲述:生理变化带给我们旺盛的生命力,使我们的身体充满能量。我们拥有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对成长充满强烈的渴望,感觉生活拥有无限可能。 (三)正确对待生理变化 (多媒体显示烦恼) 青春期里,部分同学生理变化带来的一些烦恼: 如:①我的个子怎么没有别人高。②我不想出门了,脸上长了痘痘,难看死了。③体重又涨了,我不能再吃饭了,我要减肥。④我不敢在公共场所说话了,我的声音可难听了。 想一想: (1)这些学生为什么有这些烦恼? 提示: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一些正常的生理现象可能给我们带来烦恼。 (2)你怎样帮助这些同学解决烦恼?说出你的理解。 提示:受遗传、营养、锻炼、家庭环境、个人因素等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理特征有所不同。我们要正确对待一些与别人不一样的生理变化。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时,还要追求内在美,提高品德和文化修养等。 教师归纳:受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影响,我们身体的发育情况各不相同: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有的先长胖,有的先长高。我们要正视身体的变化,欣然接受青春花蕾的绽放。不因自己的生理变化而自卑,是我们对自己的尊重;不嘲弄同伴的生理变化,是我们对同伴的尊重。 青春的我们追求美。在追求形体、仪表等外在美的同时,也要提高品德和文化修养,体现青春的内在美。 目标导学二:直面矛盾心理 活动三:自主探究 (多媒体显示教材P5探究与分享) 思考: (1)你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 提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 (2)这些情况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提示:反抗与依赖。产生强烈的成人感,对成人的意见有抵触情绪,但内心并没有完全摆脱对他人的依赖。闭锁与开放。内心活动丰富,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少,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容易感到孤独和寂寞,希望得到关心和理解。勇敢与怯懦。有时勇敢有时怯懦、比较害羞。

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 讲义&习题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实验·探究】 物质的变化 【实验1-1】水(H 2O )的加热 1请说出水的颜色、状态、气味。 2水加热沸腾时,试管口有什么现象? 3干冷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水沸腾时管口出现水蒸气,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成小液滴 液态水 水蒸气液态水 【实验1-2】块状胆矾(CuSO 4·5H 2O )的研碎 1变化前胆矾的颜色、状态是什么样的? 2粉碎后的胆矾颜色、状态又是什么样的? 3变化前、后胆矾有什么不同?变化后的粉末物质还是原来的胆矾吗?为什么? 【实验现象】块状固体变为粉末状固体 【实验1-3】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现象】胆矾固体溶解,变为蓝色澄清的溶液;滴入氢氧化钠后试管内产生蓝色沉淀 【实验1-4】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 【实验现象】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块状固体逐渐消失;烧杯里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冷凝 加热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示例:水的蒸发、汽油的挥发、玻璃的破碎、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溶化、氧气的液化、木材制成桌椅、矿石粉碎等 (3)基本特征:物质常伴有形态的变化 2化学变化 (1)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2)示例:如木炭的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烂、火药爆炸、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3)基本特征:化学变化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吸热、放热、发光等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依据 ............................. ※说明: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但它是物理变化。 (2)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伴随着化学变.................................. 化.。如蜡烛燃烧时先熔化成液体,然后燃烧,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所以化学变化过程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而蜡烛熔化成液体是物理变化,但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即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蜡烛的燃烧B钢铁生锈C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水的蒸发 【变式联系】 1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化为该物质的气态,这种变化属于()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一定是化学变化 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2下列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白玉做床,金做马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下列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哪些属于物理变化 ①冰雪融化②铁生锈③木材制桌椅④木材燃烧⑤石碏熔化 ⑥石碏燃烧⑦酒精挥发⑧海水晒盐⑨气球爆炸⑩火药爆炸 属于化学变化有;属于物理变化有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第1课时---悄悄变化的我教案

悄悄变化的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青春期的一些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常识;了解青春期特有的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特征。2.能从容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变化,自觉减少心理上的混乱与恐慌,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促进生理和心理协调发展。 3.能正确认识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摆脱不必要的烦恼和忧虑,正确处理自己的心理矛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三、教学难点: 能正视自身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学会解决矛盾,保持心理健康 四、教法学法:情景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小学进入初中,有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的身体经历着一系列微妙的变化,这意味着我们正在长大,开始从儿童向成年过渡,跨入青春期的大门,开始人生最美丽的春天。在中学阶段,我们要渡过自己的青春期,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的内心会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我们看待自然和社会的观点也会有所改变。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悄悄变化的我这个的话题。 (二)讲授新课 学生讲,重点理解: 1、青春期身体变化的主要表现? 2、青春期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3、如何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4、处理青春期的心理矛盾的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小小少年 德国故事片《英俊少年》插曲 肖章译词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 无忧无虑乐陶陶。 但有一天,风波突起, 忧虑烦恼都来了。 一年一年时间飞跑, 小小少年转眼高。 随着年岁由小变大, 他的烦恼增加了。 这首歌让你有何感受? 教师总结:进入青春期,同学们要正确看待青春期生理变化,并要学会正确处理青春期心里矛盾。 小结: 悄悄变化的我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课题研究阶 段性成果展示 指 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决策,从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为了进一步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跨时代进程的政策,使我们的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离我们最近的身边事就能过看出这三十年来祖国的腾飞与富强。或许出生在这个幸福时代的我们对这一切的变化感受的并不深刻,可我们的父母却是在这三十年中成长起来的,对这三十年的变化感受颇深,那么,三十年来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提出设想: 通过本次小组同学之间的调查研究以及研究性学习报告成果交流,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力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最终方案: 分组查阅网络及书籍资料、采访调查,整理出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小论文。并以课件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研究步骤: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调查采访——总结展示成果——反复修改——得出结论。 准备工作一: 把小组分为3个小队采访调查、搜集整理资料: ⑴张云云、潘娅:改革开放以来日常生活的变化 ⑵周玥玥、夏子雯、成鹏、王艺: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方面的变化 ⑶祁东格、王荣昇、周楠、朱雯:改革开放以来通信方面的变化 准备工作二: 每位同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并以课件形式准备展示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已有整整三十年的光景,在这三十年中祖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建湖周边的乡村及城市的社会调查中就可以得到不少的答案。

历史: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来源:学优中考网xYzKwlf 来源:学优中考网][来源:学优中考 网xYzKw]了解 [来 源:xYzK https://www.360docs.net/doc/2a3479998.html,][ 来 源:xYzk https://www.360docs.net/doc/2a3479998.html,] 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来源:学优中考网北来源:学优中考网xYzkw] 掌握 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 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理解资料 处理信息 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 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认识作用 分析利弊 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 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讨论探索 我国的科技发明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主要原 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制约和农业文明模式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进步 发展观点 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 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思想意识 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 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

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而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布置学生阅读104 ——109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

人教版八年级化学全册第一单元第一节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全册第一章第一节练习以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我们家乡衢州特产丰富,以下特产制作的部分过程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 B. 酿制江山米酒时发酵糯米 C. 制作龙游发糕时将成品进行包装 D. 制作开化开顺牌黑木耳时晒干水分 2.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 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B. 煤的燃烧 C. 金属铜用于制作导线 D. 海水晒盐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不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 氮气用作保护气 B. 天然气作清洁燃料 C. 水可用于灭火 D. 氧气用于炼钢 4.化学家在当今环境问题上的最新构想是“变废为宝,资源循环”。例如,燃料燃烧产物 燃料,这样既可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上述构想中两个转化过程的变化为() A. (1)为物理变化,(2)为化学变化 B. (1)(2)均为物理变化 C. (1)为化学变化,(2)为物理变化 D. (1)(2)均为化学变化 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树根“变”根雕 B. 玉石“变”印章 C. 水果“变”果汁 D. 葡萄“变”美酒 6.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B. 物理变化中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C. 往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产生沉淀,这是物理反应 D. 湿衣服变干是一种化学变化 8.我们家乡义乌特产丰富,以下特产制作的部分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生产红糖时蒸发甘蔗汁液 B. 配制红曲酒时发酵糯米 C. 制作火腿时将成品切换包装 D. 制作蜜枣时晒干水 9.下列选项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 A.牛奶变酸B.干冰升华C.铁易生锈D.石蜡熔化E.冰雪消融F.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10.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方法 4.学习重点与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判断。 【课前知识积累】 1.日常生活中水的常见状态有、、三种。 2.在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水加热会变为水蒸气、在冰箱中的水会变成冰;铁钉被锤子打弯、钉子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纸张既容易被撕碎也易燃烧等现象。你能否再举一些类似的变化实例呢?【情境导入】 木条的破碎和燃烧的分析,什么发生了改变? 二、自主探究: 1.观察:仔细观察教师演示的几个实验,并将实验现象纪录如下表: 【思考与交流】 (1)以上五个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2)试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并把你在课前列举的例子进行分类,说出你的分类依据。(3)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一些明显的现象,请回顾刚才所做实验总结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哪些现象?是不是具备上述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例说明。 2.实验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没有联系? 实验步骤:(1)点燃一支蜡烛并固定在桌面上。(2)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 问题思考:(1)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该变化中是否伴随物理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有何联系? 【教你一招】化学变化韵语

化学变化,颇有特征;新的物质,伴随而生; 发光放热,沉淀生成;放出气体,颜色变更; 奇异现象,五彩缤纷;物理变化,同时发生。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三、自我测评(1-5为必做,6为选做,7为思考) 1.下列物质发生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激凌融化 B.苹果腐烂 C.玻璃打碎 D.海水晒盐 2. 下列在厨房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的是() A.榨取果汁 B.冬瓜腐烂 C.铁锅生锈 D.煤气燃烧 3. 能用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生成新物质 B.生成沉淀或气体 C.发生颜色变化 D .发光发热 4.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A.用海水晒盐浓硫酸使白纸变黑 B.牛奶变酸米酿成醋 C.矿石粉碎食物腐烂 D.蜡烛燃烧酒精挥发 5.人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不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A.燃气篝火烘烤食物 B.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C.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D.煤燃烧发电 6.2010年5月18日,广州体育馆的爆破成为“中国爆破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次城市控制爆破”,被称为“中国第一爆”。数次爆破共使用炸药300多千克,其爆炸属于化学变化。请例举两例你知道的属于物理变化的爆炸:、。 7、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______变化,如点燃蜡烛,石蜡熔化是________变化;同时石蜡生成二氧化碳与水,是________变化;但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_____________变化 【中考直通车】 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 白玉做床,金做马 B.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业布置】 P10.1~2

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初二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社会生活的变化必考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1.科技改变生活 (1)轮船、火车的传入: 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也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 (2)电报、照相、电影的传入: 19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近代以来,照相和电影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礼仪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等法令,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取消了“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布置学生阅读104;;109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八年级上册 06-20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编写人:审核:历史组课型:展示课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工业革命后中国在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人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中国在交通、通信、文化、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培养学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学法指导】 情景剧表演、比较法、归纳法等 【知识链接】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的北京丰泰照相馆,这年适逢谭鑫培60寿辰。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泰获得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的灵感,于是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这一年,离威廉·肯尼迪·迪克森发明电影放映机过了16年,离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火车进站》过了10年。 【学习过程】: 导入: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世界性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学、石油、汽车、飞机等工业纷纷出现,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近代中国在西风东渐的过程中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自主学习 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有、。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 2、中文报纸的出现:最著名的是年在创办的。 3、文化出版机构:年在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 (二)活动探究 请大家归纳一下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社会生活是怎样的? 情景剧一:茶馆 探究一:1、请根据剧本中的内容,找出这个时期出现了那些新的变化? 2、参考右图,这是在两个不同的年份中上海外白渡桥3天和2天中的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从这个表格中你得出什么结论? 3、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其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分散系分为胶体、浊液和溶液。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课堂互动】 1、化学物质的分类的方法 (1) 分类法:对同一事物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即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例如:NaHCO 3既属于 又属于 ; (2) 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层层深入,有粗到细的分类方法。 2、常见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 酸 物质 碱 盐 氧化物 混合物 2、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组成 分散质 分散剂 (2)几种分散系的比较

(3)胶体: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大小在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的性质 ①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时,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丁达尔效应是区分 与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②介稳性 Fe(OH)3胶体的制备: ①滴加1~2 mL(少量)FeCl3饱和溶液,②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后立即停止加热。 重难点突破 四种基本类型 ②化学反应的分类 根据是否有电子转移 二、典型例题 1、下列物质的名称与化学式、分类完全正确的是() A、硝酸钠、NaNO3、盐 B、氧化铁、Fe2O3、氧化物 C、纯碱、Na2CO3、碱 D、乙醇、CH3OH、有机物 2、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滴加盐酸时,先产生沉淀后有溶解 B、都能通过滤纸 C、都是混合物 D、都有丁达尔效应 3、随着人们对物质组成和性质研究的深入,物质的分类也更加多样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H2SO4、NaOH、NaNO3都是电解质 B、Na2O 、Al2O3、Fe2O3都是碱性氧化物 C、磁铁矿、铝土矿、小苏打都是混合物 D、烧碱、纯碱、熟石灰都是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