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秀课堂实录——《《登高》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5篇教学实录让教学时间化。

优秀的语文教学实录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

以下是整理的《登高》课堂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1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生:愿意!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

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

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

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

能做到吗?生:能!师:我开始讲述。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

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

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

登高》课堂实录完美版今天我们要讲___的《登高》这首诗。

但是,由于我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理解这首诗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我要求___在黑板上默写这首诗,但他不会写“潦倒”这个字,所以我让他空着。

然后,我问学生:“除了《登高》之外,还有哪些古代诗歌以‘登高’为题材?”学生们纷纷列举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等等。

我接着问:“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登高呢?”___抢答道:“为了___!”我笑了笑说:“没错,这是其中之一。

古人登过许多楼,如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等。

可见,在古代,登高是一种俗。

那么,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呢?”学生们纷纷回答:“中秋节!”“重阳节!”我点头说:“中秋节确实也有登高的俗,但主要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描述重阳节登高的。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叫‘人日’,大家知道‘人日’是哪一天吗?”学生们开始乱说一气。

我解释道:“‘人日’就是正月初七。

有一首诗歌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这首诗的题目是《人日思归》。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需要登高。

古代天子要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

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

最常见的封禅地点就是泰山。

可见,最初的登高有着强烈的宗教意义。

后来,宗教意味逐渐淡去,登高成为文人们的一种消遣。

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呢?”学生们纷纷回答:“思乡!”“忧国忧民!”我接着问:“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们能讲出一个道理吗?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会高兴还是不高兴?”学生们回答:“不高兴。

”我解释道:“为什么会不高兴呢?实际上,古人讲过这样一句话:‘登高者处自卑。

’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感觉。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56xiandai yuwen2008.02教导航备[教学任务]1.熟读成诵,解读诗篇。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4.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

5.培养诗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课师:近体诗是形成于初唐、完备于盛唐的一种格律诗,唐诗是近体诗的高峰,对于唐诗,同学们都再熟悉不过了。

你们都喜欢唐诗,对吗?生:(点头)是。

师:从我们咿呀学语,就开始背诵名篇佳句,相信同学们都感受过古典诗词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古老而神圣的文学殿堂,跨越时空,去感受一种磅礴飞动的气势,去领悟一份深沉真挚的情感。

请同学们随着我的讲述,在脑海中构成一幅场景逼真的画面。

二、授新(一)师深情讲述,设置情境多媒体出示背景图片: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飘飘洒洒,漫山遍野满是衰败、枯黄的落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孤身一人,飘泊在外,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播放配乐朗诵片子,多媒体显示相关图片师: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那一年,杜甫55岁,是他一生中最为艰苦的岁月,身体多病,生活潦倒。

重阳节那天 ,他拖着病体,临江登高,触景伤怀,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三)学生带感情朗读(四)赏析内容师:通过朗诵,同学们可以很容易看出,诗的首联和颔联的内容是什么?生:描写秋景。

师:颈联和尾联的内容是什么?生:抒发感情。

师:这是一篇很典型的触景抒情之作。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实录

一、走进作者,感知诗歌情感师: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诗歌《登高》。

《登高》在杜甫诗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个位置。

明人胡应麟评价其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歌,可以说是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创作风格的极高成就。

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

他,七岁学诗,15岁时,便名振洛阳。

他,胸怀壮志,凭了“一览众山小”的胸襟气魄,一步步登上了诗歌的巅峰。

然而,他却又一生坎坷,空怀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却四处奔走、终身失意,始终无法敲开高层统治集团的大门。

他,青年时壮游天下,豪情万丈。

壮年时困守长安,报国无门。

中年时遭逢乱世,历经磨难。

(音乐起。

二胡曲《江河水》的旋律轻轻飘荡在教室里)现在,他老了,病了,他居无定所,只能随了一叶扁舟飘零于凄风苦雨的江湖中了。

他又会怎样了呢?他的壮志还在吗?他的雄心犹存吗?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他还会一如既往的关注吗?在这个九月九的重阳之日,杜甫拖着病躯,一步一步地登上了山峦,登上了我们的心灵。

师配乐范读全诗,营造意境,渲染氛围。

师:在老师的朗读中,你体味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这情感从何而来?是老师的刻意营造,还是诗歌本身固有,或者是兼而有之?生1:一种悲凉、凄清的感情。

师:你的这感情从何而来?生1:从诗歌的意象中来。

诗歌所选择的急风、高天、哀猿、青渚、白沙、落木等景物,渲染出了这种悲凉与凄清。

生2:诗歌的气势比较开阔,有一种悲而不伤,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生3:感受到了一种悲壮。

师:悲在何处?壮又在何处?生3:悲在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壮在雄心不老,斗志犹存。

师:你从哪儿读出了雄心不老、斗志犹存?生3:“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

师:“不尽长江滚滚来”怎么就有了雄心不老的气势呢?生3:……师:一种主观感觉?二、走进文本,凝听文字背后的心动(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构建形象。

师:诵读,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沟通。

现在,你能透过这56个汉字,聆听到诗圣的心跳之声吗?你觉得自己读懂了杜甫了吗?请用你的心去静静地品味诗歌,用心感悟诗人的情怀吧。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录
《登高》课堂教学实 录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解析 • 互动环节 • 课堂总结
01
课程导入
背景介绍
01 杜甫简介
介绍杜甫的生平、诗歌风格和成就,强调其在中 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02 《登高》的创作背景
简要说明《登高》的创作背景,包括安史之乱、 杜甫漂泊西南等历史背景。
预习下一首诗
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要 学习的诗歌,了解其作者 和创作背景。
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 体验,写一篇关于《登高 》的读后感。
下节课预告
1 2
学习下一首诗《春望》
简要介绍《春望》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内容 。
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结合《春望》等诗作,深入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特点。
03 诗歌主题
概括《登高》的主题,即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和 人民疾苦的忧虑。
教学目标
01 知识目标
掌握《登高》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0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03 情感目标
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家 国情怀。
教学内容
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和节奏。
04
课堂总结
重点回顾
杜甫的生平与诗歌风格
回顾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特点,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 的地位。
《登高》的创作背景
讲解了《登高》一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杜甫的人生境遇和时代背景 。
诗中表达的情感
总结了《登高》一诗中表达的孤独、悲愤和壮志未酬的情感。
作业布置
背诵《登高》一诗
要求学生背诵全诗,以加 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登高》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登高》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登高》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一、引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扮演着被动接受的角色。

然而,在现代教育中,我们追求更加开放、探究和参与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本文将介绍一种以《登高》为例的教学实录,通过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登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人生观和艺术追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对《登高》进行初步了解,介绍作者杜甫和该诗的背景故事。

2. 探究与理解•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准备,通过互相讨论和网上检索,了解《登高》的意境、作者的写作特点等方面的信息。

•教师组织全班对《登高》展开深入的阅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意象、表达手法以及背后可能隐藏的意义。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共同探究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 对话与交流•教师组织全班进行开放式的对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新思考。

•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对话和辩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和讨论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登高》和诗歌的理解。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思考自己在探究与对话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四、教学效果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实践,学生通过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方式,对《登高》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不仅理解了诗歌的表面意思,还深入挖掘了其中的深层含义,培养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在对话和讨论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辩论能力,提高了思辨和表达能力。

五、反思与展望本次课程中,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方法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时间管理不够合理、学生在对话中参与度不够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在后续的课程中进行改进,例如增加互动的环节或者运用其他形式的对话和辩论。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登高》课堂实录(特级教师韩军)

04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内容
回顾《登高》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01
总结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02
回顾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表 03 达技巧。
布置作业
01 背诵《登高》全文。
0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02 阅读杜甫其他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
下节课预告
介绍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 歌创作历程。
分析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 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杜甫的另一首代表作 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THANKS
感谢观看
03
04
落木:落叶。
无边:没有边际,形容广大。
05
06
滚滚:形容江水翻滚的样子。
03
课堂互动
学生提问环节
学生提问
老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学生提问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有何寓意?
韩军老师回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孤独、悲苦和怀才 不遇的情感。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 象,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 思考。
个人背景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颠沛流离,历经磨难。这 首诗是他流落夔州时,重阳节登高所感,表达了 他对国家前途和自身命运的忧虑。
诗词内容解读
首联
描述了作者独自一人,登上高山,俯瞰四周的景 象。通过“急风”、“高天”、“哀猿”、“清 渚”等意象,传达出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
颈联
通过“悲秋”、“作客”、“多病”、“独登台 ”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悲苦和无奈 。
颔联
通过“落木””等词语,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尾联
通过“苦恨”、“繁霜鬓”、“百年”等词语, 表达了作者对年华老去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无 奈。

《登高》诗课堂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登高》诗课堂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

《登高》诗课堂教学实录——探究与对话相结合的尝试前言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诗歌教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缺少实际操作和交流。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结合探究和对话,让学生们在互动中理解诗歌。

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引导首先,老师在课前先引导学生读一遍李白的《登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对这篇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环节:探究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就可以开始探究这首诗歌了。

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什么样的情景和心境能够触发一个人登山的欲望?•在登高过程中,有哪些意象、形象的描写表达了登山者的心情?•诗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句子表达了什么?老师借助这些问题和学生进行互动,任由学生畅所欲言,捕捉学生讲解中的亮点,将这些亮点挖掘出来,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诗歌。

第三环节:对话在探究完毕后,老师会提醒学生注意表达,为了不让这些好的讲解流失,老师将与学生进行对话,将学生的想法再次进行整合和提炼,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表达方式,并与老师进行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提示自主调整自己的表达,从而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教学反思通过这种探究和对话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我们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地调动,诗歌教学也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了。

学生们在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进一步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达到了比传统方式更高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通过这次教学实践,发现了对话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我们将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体验语文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教学实录执教:师: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登临高处感慨万千。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就泪流满面地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而一代诗圣杜甫登临高处又有怎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千古绝唱《登高》。

(板书课题,作者)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赏析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2、感受诗人深深的苦痛与忧思。

出示幻灯片:明朝学者胡应麟层这样评价《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好在何处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师配乐朗诵)(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声音洪亮,也很有气势,但诗中丰富的情感还没有读出来。

要想读好一首诗,理解是关键。

只有理解了诗句的内容,把握了情感,才可能把这种多变的情感通过我们多变的声音传达出来。

(出示幻灯片:音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停顿等)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交流或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生自读诗歌)师: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登高”,诗人是在什么时间登高的?生:重阳节登高。

师:诗歌主要写出了登高所见和登高所感。

哪些诗句是登高所见,哪些诗句是登高所感?生:前两联是登高所见,后两联是登高所感。

师:诗人登高都看到了什么?生:风、天……师:在后两联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基调,是哪一个字呢?生:悲。

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么“悲”这种情感在前两联的景物描写中是如何体现的呢?生:我觉得“猿啸哀”中的“哀”字最能体现全诗“悲”的基调。

生:“猿啸”也可以,诗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中的猿就是凄凉的意象。

生:诗人表面写猿啸,实际是诗人内心愤懑的宣泄。

师:是啊,杜甫的诗句“殊方日落玄猿哭”更是借猿写出了诗人无限的悲伤。

生:首联的“鸟飞回”也能体现诗人的悲伤。

师:解释一下。

生:“鸟飞回”就是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是回旋的意思。

师:你解释得非常好。

在杜甫的诗中,也常有对鸟的描写。

出示幻灯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与诗中的这些鸟相比,《登高》中的鸟在形态上、生存状态上有什么不同?生:这些鸟给人安详、自在、轻松的感觉,而《登高》中的鸟则给人急促、急迫的感觉。

师:你的鉴赏力非常强。

这是一群在疾风中挣扎回旋的鸟儿。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眼前的这种景象描述一下?生:在旷远的天空下,呼呼的秋风吹着,一群江边的鸟,在狂风中羽毛凌乱,上下翻飞,还时不时发出凄厉的鸣叫……诗人此时登高远望,他在瑟瑟的寒风中陪伴着这群鸟儿,或者是鸟儿陪伴着他。

这上下翻飞、挣扎回旋的鸟儿应该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师:同学们是不是也从其他的景物中读出了诗人的悲伤?生:我从“落木”中读出了一种苍凉。

师:哦?什么是“落木”?生:“落木”就是落叶。

师:哦,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生:秋天嘛,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师:对呀。

生:古人好写悲秋,是因为“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诗人眼中景物的凄凉或许正是诗人内心凄凉的体现吧。

生:我从“风急天高”“无边”“不尽”这些词中读出了一种开阔。

(这个问题不好发现,如果学生没能提到,我想这样来引导:“风急天高”“无边”“不尽”是不是也可以传达一种悲伤?)师:哦?解释一下。

生:秋风强劲,蓝天高远,无边无际的落叶,一望无垠的江水,给我们一种开阔、阔大的感觉。

师:同学们把颔联的“无边”“不尽”去掉读一读,和原诗句比较一下,是不是也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生:是这样。

师:置身于这样一种阔大的境界中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生思考)师:类似意境的诗句杜甫还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幻灯片出示诗句)繁星低垂,远野开阔,大江奔涌,明月高悬,在这种阔大的境界里,诗人只感觉自己像一只飘飞的鸥鸟。

这时的诗人是不是也有这种孤独、寂寞、渺小之感呢?生:是。

师:所以,境界越是开阔,人就——生:越显得渺小。

师:长江越是无穷,人生就——生:越显得短暂。

师:所以,诗人很伤感。

生:我从“渚清沙白”中读出了一种凄清。

师:解释一下。

生:冷色暗色代表凄清、荒凉、伤感,暖色亮色给人温暖、愉快、生机勃勃的感觉。

一般情况下,可以由画面的色调,推及诗人的情感思想。

师:你说得真好,诗人王维的诗中就大量运用了冷色调。

生:所以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冷色调同样也传达了一种悲伤。

师:滚滚而来的长江水是不是也可以传达诗人悲伤的情感呢?(生思考、讨论)师:南唐后主李煜也有关于水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则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都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愁。

所以滚滚而来的长江水不仅写出了一种气势,更是诗人无边愁绪的体现。

师:让我们齐读前两联,感受作者的悲凉心境吧。

(生齐读)师:前两联凄清阔大的景象不正是诗人悲伤心情的体现吗?也可能诗人郁积在心中的悲愤之情太多了,以致借景不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的悲伤,于是他直抒胸臆,写出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宋代的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学生发言积极热烈,大都能读出其中的七层意思,为了体现诗人杜甫的悲之浓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又作了如下补充)师:万里,地之远也。

写这首诗歌的时候诗人在夔州,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县。

而杜甫的老家是哪里呢?河南,远吧。

秋,时之凄惨也。

秋这一季节本身就是萧瑟凄凉的,柳永也有诗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作客,请看幻灯片:755年,安禄山反,杜甫自长安至奉先,丧幼子。

756年,被叛贼囚禁。

757年,四月,归凤祥。

闰八月自鄜州至京师。

759年,字东都归华州(陕西华县),七月到甘肃天水。

760年,寓居成都浣花溪草堂。

765年,五月,携家离草堂南下,至嘉州(四川乐山)。

六月,至戎州(四川宜宾)。

自戎州至渝州。

入秋,至忠州(四川忠县),居龙兴寺院。

九月,至云安县(四川白帝城)。

766年,移居夔州。

767年,在夔州。

老师列举的是从安史之乱到诗人写作这首诗歌前后十几年的时间。

其实诗人二十多岁就离开了家乡,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只不过在他三十五岁之前,由于诗人年轻气盛,有着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这种客居他乡的漂泊之情没有显现出来,后来是十年困守长安,再后来就是这一段时间。

(出示罗大经的解释,重点解释“台,高迥处也”也是一层悲,悲在何处呢?我想听听大家的理解。

生:重阳节登高,诗人应该有一种思乡的情感。

师:很有道理,重阳节是应该在家乡度过。

而诗人此时却是在远离家乡的夔州,思念家乡的情感应该是有的。

谁来解释一下“台,高迥处也”的意思?生:“迥”是远的意思,“台”应该是一个地方。

师:什么地方?生:登台应该就是登高吧。

师:诗人为什么不写登高而写登台呢?生:应该是为了押韵。

师:对呀。

古人是登高必赋,登高必有感慨。

生:刚才老师不是说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就发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吗?你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时间永恒、邈远;天地悠悠,境界开阔,一个人在这样的境况下非常的渺小,禁不住泪流满面。

师:你解释得真好,现在再看杜甫,你觉得他的形象怎么样?生:那么多的悲愁集于一身,这老人怪可怜的。

师:老师现在有一点困惑,这首诗前两联写登高望见之景,境界宏大,而颈联只感叹自己的命运,境界不像前面的诗句那样开阔,这首诗的前后诗句的境界并不吻合。

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生自主发言)师(适时引导):难道宏阔的背景只是为了抒发小我之苦痛吗?诗人只是在感叹自己的命运吗?生:不是。

还感叹国家的命运。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生:艰难。

艰难是指国家命运个个人命运的艰难。

师:767年,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歌,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极其严重,而且在边疆和少数民族的战争接连不断,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也是“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师:“苦恨”是什么意思?生:极度遗憾。

师:杜甫遗憾什么?生: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都极其艰难。

师:解释一下这句诗。

生:我非常遗憾自己已经两鬓斑白,不能为国家为百姓出力流汗了。

师:同学们还觉得杜甫只是一个可怜巴巴的老人吗?生:不是,我看到了杜甫忧国忧民,形象非常高大。

师: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杜甫是无论穷达,都在兼济天下。

个人之愁,国家之愁,压得杜甫喘不过气来。

古人有愁好喝酒,杜甫也不例外,他是喜也喝酒,忧也喝酒。

可是现在杜甫老人还喝酒吗?生:不喝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不能喝酒了,老人满心的悲愁如何消解呢?不能消解,无法消解,只能郁结在诗歌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中,郁结在我们大家的心中。

(指导诵读,出示诵读知道幻灯片)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再次走进诗歌的意境:1200多年前,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在夔州,长江边,大风猎猎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长江之滨。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他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满身疾病、一生坎坷,他心忧天下、心怀祖国,他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