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浅谈英文对于白话文的影响

浅谈英文对于白话文的影响雷博文说起来印象最深的是初中的语文老师讲古文的时候,常常用n作a来表示名词作形容词,当时也只是略觉方便,却不曾料想今日会谈谈和此事有关的发现。
就我而言,算起来看过的英语语法书不下5本,《各个击破》,《语法大全》,不在话下。
但学了多年的语文,也未看过语文的语法书。
上纠正病句的习题课,常常是用英语里面的主语,宾语,谓语,定语以及各种语法规则来解释,反而略觉轻松。
上学期英语书本里出现no way一短语,中文译作“没门”,一看到不禁连连拍手叫好,没想到竟能翻译得如此恰当。
想着之前也在英语小说里面看过类似的词语和短语fresh hand,可译作大家熟悉的“新手”,high-end可译作高端。
类似的词语不胜列举。
私以为这些词语应该都是由英文翻译而来,却非常普遍的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于是对此产生浓厚兴趣,也多次和朋友谈道。
在网上看到一位仁兄纠结于“温暖”二字。
大多数人应该潜意识里面抱有这样一种观点:中文英文都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发展出来的,其相关联都是很少的,不约而同的有同一种用词方式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然而“温暖”和“warm”都不仅有暖和的意思,都还包含温馨,幸福之感,这种引申含义相同的巧合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搜集了很多古文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隋唐演义、说岳全传、镜花缘、五色石、金瓶梅、封神演义、醒世姻缘传、三言两拍。
对这些词进行检测。
把这些古书全放在Microsoft Word 里,在“查找”里搜索,发现“温暖”在古时汉语里只有客观世界的“温暖”,而没有主观世界的“温暖”。
这样的话,基本可以判断是“温暖的用法是在近代以来经西方文化传过来的。
其实究其影响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有两点:1.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白话文运动。
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一群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了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英语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

英语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英语对现代汉语语法的“悄悄入侵”》咱都知道,英语和现代汉语这俩语言在当今世界那可是常常“碰面”,英语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啊,就像一阵特别的风,悄悄地改变着一些东西。
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那场面可热闹了。
来自不同国家的人都在那儿交流互动。
我正和一个外国朋友聊天呢,旁边有个中国小伙伴也加入进来。
他说了句:“我觉得这个活动很cool。
”我一听就乐了,这“cool”是英语单词,直接就这么用在汉语句子里了,而且还挺自然。
这就是英语对汉语语法影响的一个小例子。
在以前,可能我们会说“我觉得这个活动很棒”,现在就直接把英语里表示“很棒”的“cool”拿过来用,就像给汉语句子里加了个洋调料,味道还挺特别。
再看看现在的一些广告语,“让你的肌肤更smooth”,这里把“smooth”这个英语形容词直接用在汉语的结构里,用来修饰“肌肤”,按照传统汉语语法,可能会说“让你的肌肤更加光滑”,但现在这种中英混搭的表达越来越常见。
就好像英语单词在汉语里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和汉语的字词们一起“共事”了。
还有啊,在一些网络文章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句子:“他是个很fashion 的人。
”“fashion”本来是英语里的名词,在这儿却像个形容词一样,用来形容人很时尚。
这要是搁以前,得说“他是个很时尚的人”,可现在这么一用,感觉多了点时髦劲儿,好像在说:“看,我和国际接轨了呢。
”从这些现象能看出,英语在词汇使用上对现代汉语语法产生了不少影响。
它让汉语的词汇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表达也更加灵活。
不过有时候也会让人有点小纠结,比如一些老人可能就不太习惯这种中英混搭的句子,觉得有点怪。
但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就像是一种新的潮流,就像穿衣服搭配一样,把英语单词这个“时尚单品”穿在汉语句子的“身上”,让整个句子看起来更有个性。
不管怎么说,英语对现代汉语语法的这种影响还在继续,就像一场语言的小融合派对,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里,汉语和英语在不断地互相影响、互相学习,我们也在适应着这种变化,说不定以后还会有更多有趣的语言现象出现呢,到时候我们的汉语又会变成什么新模样,还真是让人期待呀!。
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中国的汉语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语言集体之一,它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也成为一种有影响力的语言。
它既影响了汉语的使用,也影响了汉语的发展。
首先,英语影响了汉语的使用。
随着英语在中国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汉语使用者开始熟悉和接受英语。
这对于汉语的使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英语与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英语中有很多专业术语而汉语没有,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和商业活动中,英语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使汉语使用者能够理解和应用英语中的术语和表达方式。
其次,英语影响了汉语的发展。
随着英语的传播,英语中的单词和表达方式渗透到了汉语当中,这种渗透过程也有助于汉语的发展。
英语中的许多单词和短语已经成为汉语的一部分,甚至汉语中也出现了许多以英语为灵感的词汇,这些词汇可以更好地满足汉语使用者的需求,增加了他们用汉语表达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展汉语。
总而言之,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非常巨大。
英语既影响了汉语的使用,也影响了汉语的发展,使汉语更加精炼,也使语言变得更加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的影响还将越来越大,这将有助于汉语的发展,促进语言的融合,使汉语更加精致,更加国际化。
此外,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也为汉语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汉语,为汉语的发展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 1 -。
英语对汉语的影响

英语对汉语的影响-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英语对汉语日常用语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英语对汉语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人们用音译的方式,意译的方式或照抄不译的方式来使用它们,我国从19世纪中叶开始对西方科技文化的译介,到19世纪末兴起对西方文学、社会科学著作的译介,使大量英语词汇进入汉语,比如化学元素名称,还有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真理、民主、知识、政府,以及阿司匹林、凡士林、X光、氨基酸、卡路里、比基尼等,几乎充斥着各个领域,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思维。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英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求新求变的计算机领域、在广告用语和青年用语以及经济方面所使用的英语的数量多于其他领域,对汉语造成的影响也最大。
1.计算机领域发展迅速,每天都会涌现出大量新词,许多英语词汇在汉语中只能通过描述的方法才能传递同样的信息。
所以,人们干脆把此类词“进口”过来,直接使用,比如因特网(internet)、在线(online)、网络(network)、伊妹儿或电子邮件(e mail)、网络用户(user)、主页(homepage)、网页(webside)、链接(link)、软件(software)、硬件(hardware) 拷贝,复制(copy)等。
2.广告领域在很多产品的广告用语中,英语占很大份量,因为这样使广告显得更富科学性、更时尚,从而能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尤其现在多数知名品的产品名称及广告词设计中,经常可以发现大量的外来语,如“anything is possible (李宁广告)keep moving(安踏广告)等,以及品牌名称Audi、MOTO、NOKIA、Sony、Boss、YSL等。
也有人对广告中大量使用英语的现象提出批评,他们认为这种做法忽视了顾客的理解能力,影响产品的销售,但事实并非如此。
由于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技术及经济实力,国人即使不明白,广告中英语单词的意思,也可猜出这些广告是公司的口号,并且意味着上乘的品质。
免费】浅看英语对汉语即对中国人说话深入骨髓的影响

浅看英语对汉语即对中国人说话的影响刚开始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单词,比如“warm”,“温暖”的意思,可用在“温暖的家庭”,“warm family”。
“温暖”是有本意的:温暖的环境,温暖的春天……而中英文表示的“温暖的家庭”中“温暖”的意思都是引申义。
这是很令人怀疑的。
应该理解这样一种概念:中文英文都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发展出来的,其相关联都是很少的,不约而同的有同一种用词方式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比如中文里“道德”与“道谢”、“依附”与“依照”、“连长”与“连接”等词都有相同的字,但英语里面相对应的英文是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的。
所以慢慢觉得上面的“温暖”、“warm”应该是中英文对对方影响的结果,而不会是各自发展出来的。
之前也发现一些老师发现“温暖”、“warm”等词很特别,但只是认为西方人、东方人都是人,应该会有类似的思想方式。
没有见哪个老师说是中西方在近代相互影响的结果,除了都知道的中文的“幽默”一词是来源于英语的“humor”的发音。
所以在两年前,当我遇到“温暖”、“warm”这样的词且有时间且手边有笔记时,我就会把它记下来。
首先应该承认,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是不对等的,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比相反过程的大得多。
汉语现在有几万词语,但大部分都是在近代以来的一百多年形成的,比如:“文化”、“文明”、“民主”、“科学”、“历史”、“社会”“民族”、“思路”、“考虑”、“低廉”、“词典”、“图腾”、“空间”“频道”、“电脑”、“电视”……(可以尝试用这搜狗拼音输入法在键盘上随便拍打,出来的字基本上都是近代以前没有的。
)但这些词不是我要记下来的那种。
我记下来的词语基本不包括(否则就太多了)名词,而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普遍用的日常词语,并且是有其本身基本意思,但在中文应用中跟着英语的用法有了引申义,就像“温暖”——“warm”。
我记下那些词语时是凭直觉的,根本不知道那是中文影响了英文还是英文影响了中文,只是凭直觉觉得应该是后者。
汉语受英语影响的例子

汉语受英语影响的例子
汉语受到英语影响的例子在现代中国社会中非常常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语言,对汉语的影响越来越深远。
以下是一些汉语受到英语影响的例子:
1. 借词: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直接从英语中借入的词汇。
比如,“手机”、“电脑”、“网络”、“咖啡”等词汇都是从英语中直接借用过来的。
2. 新词创造:汉语中也出现了一些新词,它们是在英语词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
比如,“打卡”、“酷”、“网红”等词汇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
3. 语法结构:一些英语的语法结构也渗入到了汉语中。
比如,“你可以帮我吗?”这句话中的“可以”和英语中的“can”类似,表达了“能够”的意思。
4. 发音变化:英语中的发音规则对汉语的发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英语音素在汉语中的发音中得到了保留,比如“啤酒”中的“p”音。
5. 文化习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也对汉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
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都是从英语中引入到汉语中的。
总的来说,汉语受到英语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词汇的借用上,还涉及到语法、发音和文化等方面。
随着双方交流的增加,汉语和英语之间的互动将会更加频繁,对彼此的影响也会进一步加深。
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本论文在观察和分析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基于语言接触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随着描写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人类语言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几乎任何一种语言都会阶段性地或连续地受到他族语言的影响使语言本身的特点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而忽略了由语言接触带来的影响因素也就不可能对语言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英汉语言的接触最早可以追溯到17 世纪上半叶至今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19 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的科技以及其思想文化大举进入中国外来词源源不断地被吸收到汉语中这是英汉语言接触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近20 多年来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英汉语言接触的频度和密度随之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向现代汉语书面语迁移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英语对汉语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英语借词的大量增加而且在词法和句法层面出现了一些冲击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变异现象有的已经或正在逐步扩散开去甚至已经变成有序的变异即汉语中的欧化现象汉语语法的欧化发展印证了王力先生当年的预言欧化的语法可以说是没有限制的我们不敢说现在欧化已经到了止境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王力之后尤其是近20 年来汉语欧化的发展重新展开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近年来虽然也有一些学者研究过英语对汉语的影响但主要集中于外来词的研究除个别港台新等特殊华语社区的学者对现代汉语语法的欧化现象作了描写和分析外大陆的学者很少有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从总体上看以往的汉语语法欧化研究描写较多解释较少表层分析较多深层挖掘较少语言事实罗列较多理论归纳很少本论文采用的是语言接触理论的新视角和分析方法运用并且发展了Thomason 和Kaufman 1988 的语言接触促使语言变化的模式更为重要的是本论文在理论上试图用现代中西方语言学语言发展变化的新学说即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理论精华来解释英语影响汉语变化的内部语言机制和动因语言接触作为一种催化剂诱发并加快了汉语自身的演化过程也就是说语言就是在这种共振关系下发展变化的此外文中还指出翻译是在英汉语言接触中造成语言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本论文拓展了现代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研究范围内容还将涉及到英语对汉语词汇语义词法和句法三个层面, 系统地分析英汉语言接触中由表层到深层的影响与嬗变关于外来词的界定和分类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通过考察外来词进入汉语XI以后受到汉语的改造程度即外来词的汉化程度把外来词分为典型外来词和边缘外来词前者包括纯音译词音译加谐义音译加义标后者包括意译词和英语字母词意译词汉化程度最大甚至可以说完全汉化而拉丁字母词汉化程度最小两者处于外来词连续统的边缘位置故称之为边缘外来词从而巧妙地避开了长期以来意译词和英语字母词是否是外来词的争论此外在借用英语词语的过程中英汉词义的不完全对应关系以及英语词义的变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汉语的语义在词法层面外来词音节的语素化是外来词在汉语词汇系统的一种动态表现形式而且成为构造汉语新词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一些英语字母词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以后有的已经成为异常活跃的构词语素甚至出现了自创英语字母词情况从而打破了汉语只用汉字语素构词的规范在句法层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转类词类内部的小类转用语序变化介词连词的频用等等众所周知汉语言是一个极其庞大丰富的系统本文很难对汉语的其它各种变体作出一个统一的论断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规范的现代汉语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它的词汇和语法规范的大陆书面汉语标准它的使用对象一般是受过一定教育的群体使用范围是较为正式的语体本文的研究素材是笔者自2000 年至2004 年间从词典报纸杂志以及文学作品中收集的大量语料本论文尽可能详尽地挖掘描写语言事实此外还对语料进行统计性分析从而确保本论文的研究和表述尽可能做到客观详实精确细致全面所以这基本上是语料库语言学描写语言学对比语言学与中国传统的汉语词汇学语法学等相结合的产物从研究领域上讲本研究是继王力之后首次就英语对中国大陆现代汉语在词法和句法层面上的影响进行的系统全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补白性和创新性而且本文采用了词汇化理论和语法化理论解释语言接触促使语言变化的语言机制和动机从而使本研究从描写性研究上升到解释性研究总之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语言接触引起语言变化的现象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参考佐证本研究将对国内外有志于从事弱势语言受到强势英语影响的对比研究的同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在各种语言接触背景下语言变化表现出的共性和差异此外本研究还将为语言变化社会语言学对比语言学汉语的演变英语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大陆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利用价值关键词语言接触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变化词汇化语法化欧化外来词词汇语义词法句法__。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分析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的频率和范围也日渐扩大。
英语作为全球最为通用的语言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同时,英语也逐渐地影响了汉语词汇的使用和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第一,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借用与创造。
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更好地交流和理解,语言之间常常会产生词汇的借用和创造。
在这一过程中,英语对汉语的影响更加显著。
一方面,英语的借词已经成为汉语词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些借词包括汉字拼音的词汇借用,例如“OK”、“NASA”等;以及直接使用英文单词或者词组的借用,例如“WiFi”、“streaming”、“weekend”等。
这些词汇的借用,极大地方便了跨文化交际的沟通,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另一方面,英语的流行也催生了一些新的词汇的创造,这些词汇常常是英语的翻译或者改编,例如“绿色通道”、“马拉松”等。
这些创新性的词汇,除了在汉语中得到广泛使用以外,也为汉语的发展增添了新的色彩,促进了跨文化交际的进一步发展。
除了词汇的借用和创造以外,英语的使用也对汉语的语法和用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语法方面,英语句子结构的简单化和语序的灵活性影响了汉语的语法结构。
例如,英语语序中“主语+谓语+宾语”经常被汉语所借鉴;而在形容词和副词使用上,也有很多类似的表达方式。
另外,英语语法结构的简单化也影响了汉语的语法表述,汉语中的从句、状语等结构,也逐渐趋向于简洁的表述方式。
在用法方面,英语的习惯用语和惯用表达方式都对汉语的表达产生了影响。
例如“放心”、“无心”等表达方式已经成为汉语中的常用表述,与此同时,英语中的一些惯用表达,例如“give it a try”、“keep it simple”等,也在汉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进入20世纪以后,英美两国在弘扬英语语言文化方面的竞争(商业利益的竞争)愈演愈烈,“二战”以后,竞争的战场扩大到了亚太地区,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成了英美两国英语竞争的主要战场。
在中国大陆畅销的教材中,既有美国的《英语900句》,也有英国的《新概念英语》;电视教学片有《跟我学》(follow me),也有《走遍美国》;英语词典中有《牛津英语词典》,也有《韦氏英语词典》;电台广播有bbc,也有voa;留学考试有“托福”(toefl),也有“雅思”(ielts)。
旷日持久的英语学习和层出不穷的英语考试耗费了中国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获得文化影响和经济利益的主要是英国和美国,英美两国利用英语获取的财富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目,英语产业化为这两个国家带来了巨额利润,是其他行业所望尘莫及的。
英语对汉语的影响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话题。
从语音到语法,从词汇的借用到概念的补充,从国民心态的分析到两种语言的互译,从国民经济的发展到国际地位的变化,这些都是应该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
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不但体现在语音方面和语法方面,而且更多地体现在词汇方面。
英语词汇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汉语是声调语言,而英语没有声调,英语语音有重音和次重音、重读和非重读的区别。
汉语和英语发音方式不同。
简单地说,汉语讲的是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轻声),而英语讲的是重音和
次重音,或重读,或不重读。
当今,中国人在汉语中常夹杂一些英语单词,如:hi,ok,bye-bye等,无意识中,中国人学会了一些音调语言的发音;再比如:中国各地机场的英语广播,播音员说出来的汉语的地名往往没有声调,听起来像英文地名,如:beijing,sichuan,hunan,shanghai等。
英语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汉语。
在中国的青年学生当中,很多人会在不经意间用英语的句式说汉语,有时,在写文章时也这样。
比如: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建议你去看医生。
(if you don’t mind,i suggest you go and see the doctor.)英语句式和词汇一样,对汉语的表达都有影响。
尤其是青年学生当中,他们使用外来词汇和英语句式的激情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就语音、语法和词汇这三个要素而言,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三个要素方面,即词汇方面。
现代汉语吸收英语中的外来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音译外来词;第二,借用英语的表达方式;第三,在外来词的基础之上继续扩展;第四,借用大量的英文字母缩略词。
进入汉语的一些音译外来词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需要这些新事物,自然而然表示这些事物的名称也很受欢迎。
因为这些事物是中国不曾拥有的,或在中国没有命名的,所以,中国人很乐意接受它们的音译名称,觉得这种借用是非常自然的做法。
比如:
摩丝(mousse),基因(gene),引擎(engine),沙发(sofa),马赛克(mosaic),海洛因(heroin),比基尼(bikini),逻辑(logic),尼古丁(nicotine),克隆(clone),雷达(radar),桑拿(sauna),迪斯科(disco),模特(model),幽默(humor),苏打(soda),沙拉(salad)。
毕竟,“沙拉”比“凉拌生菜”更为简洁,而且听起来似乎还有点新鲜的意味中国饮食是很讲究生、熟的。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从英语意译过来的概念词和表达方式进入汉语。
有些时候,这种借用是必要的,因为它弥补了汉语中原本不存在的表达方式。
例如:
武装到牙齿(armed to the teeth)以牙还牙(a tooth
for a tooth)
以眼还眼(an eye for an eye)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头脑风暴(brainstorm)处女航(maiden voyage)
处女地(virgin land/soil)软饮料(soft drink)
软实力(soft power)无冕之王(uncrowned king)
峰会(summit meeting)低碳生活(low carbon life)
烫手的山芋(hot potato)负增长(negative growth)
路演(road show)路线图(road map)
圆桌会议(round-table conference)帽子戏法(hat trick)以上这些例子并不是英式汉语词汇的全部。
中国人口众多,方言差异很大,很难收集整理出英式汉语词的全部。
有些英式汉语词是书
面的,而有些是口头的,有些会继续存在下去,而有些则是昙花一现。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英式汉语词汇增长的速度很快。
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汉语又有了新的英式表达。
语言和文化的强大影响力是可以带来经济利益的。
这是一个规则制定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
比如:现代体育运动项目(板球、高尔夫、足球、台球、篮球、马球、手球、水球、保龄球、滚地球、羽毛球等)的规则基本上是由英语国家制定的。
这种话语权有利于英语的发展(术语的传播),也有利于附加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推销(体育用具和体育比赛)。
英语给颜色,汉语开染坊。
汉语毕竟是到目前为止使用时间最久的语言,其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强大的融合扩展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这是由深厚的中国文化所决定的,是中国人的秉性。
在玩弄文字方面,中国人技高一筹,“给点颜色就能开染坊”。
比如:“酒吧”一词译自英语的bar,当时翻译这个词的时候,加了个“酒”字来表示意思,这种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办法是比较科学的。
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吧”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如:网吧、聊吧、氧吧、冰吧、迪吧、贴吧、水吧、琴吧、陶吧、书吧、微博吧。
看到tips这个词就联想到了各种各样的“士”(博士、硕士、学士、护士……),所以就出现了“贴士”。
再比如:因为有了“世界杯”(world cup)的“杯”,现在无论什么样的比赛都一律冠以“xx杯”;因为有了“水门事件”丑闻(watergate scandal),所以就有人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出现了有人明白、有人感觉一头雾水的各种各样的“门”,
如:“诈骗门”“捐款门”“艳照门”……还有“粉丝”(fans)演变出来的“铁丝”和“钢丝”;由“出租车”(taxi或cab)(粤语叫法“的士”)演变出来的“的哥”“的姐”“打的”“面的”和“摩的”;还有由“黑客”(hacker,电脑高手)引发出来的”拍客”和“博客”,之后又繁衍出了“微博”和“博文”(语言演变也有“连锁反应”和“超级链接”。
)
汉语中使用英文缩写字母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有上升的趋势。
这种现象值得注意、值得深入分析。
总体来说,英文字母缩略语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字母式,即缩略语中的字母需要逐个读出读音,例如:dna,vip,gps,msn,gdp,id,qq,usb,sos,kfc,cpi等;第二类是单词式,即缩略语按单词读音,例如:ielts(雅思考试),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o(北约),sars(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等。
英文缩略语在现在汉语中(尤其在口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种现象值得注意。
一方面,谁也阻止不了普通人在口语中使用英文缩略语;另一方面,我们必须阻止英文缩略语的滥用。
假如一个没文化的农民跟医生说话用“做ct”或“查dna”,那也许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当然,用ct或dna也节省时间,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的医院里,没有人会(或敢)跟医生慢条斯理地说:“我要做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或“我要查脱氧核糖核酸来看一下这孩子是不是我的”。
有时用英文缩写字母是人之常情,习惯这么说,没有什么不对,达到交流目的就行,这样效率更高,因为“地球人都知道”。
比如:手机用户去购买sim卡,恐怕没有人会
说:我要买一个“用户识别模块”(或用户识别卡)。
再比如:在取钱时,你是愿意用atm呢,还是想用“自动取款机”呢?这或许要视情况而定。
但是,有的时候,不是为了简洁,而是为了和他人拉开距离而有意使用英语缩略语,这样的语言收不到好效果。
假如一个中国学者面对成千上万的中国电视观众,总说un怎么样,而不说“联合国”怎么样,那他纯粹是为了装潢门面、炫耀自己的学识,而不是想认真地与人交流。
在汉语中,把首都机场的“3号航站楼”说成“t3航站楼”同样值得我们斟酌。
在经济全球化的年代,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会越来越大。
英语对汉语的影响也将持续一个较长的时间。
如果盲目地过度吸收外来语成分,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汉语的纯洁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语言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必然,相互影响在所难免。
为保持汉语的纯洁性而将外来成分一概拒之门外是不现实的,毕竟,汉语的发展需要吸收必要的外来营养。
在语言的发展变化中,在保证母语纯洁性的前提下,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态度对待外来语成分是汉语健康发展的正确途径。
(作者单位杭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