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习题精选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初二上册语文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试题及答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初二上册语文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试题及答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初二上册语文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试题及答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对于语文的学习,除了背之外,还要多做练习!那么,对于初二的语文究竟要怎样有效的去做题呢?别着急,接下来不妨和小编一起来做份初二上册语文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初二上册语文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试题一、基础积累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鸟tún( )目(2).chán chú( )( )(3).xié( )带(4).潮xī( )(5).领yù( ) (6).yǎn( )射(7).二氧化guī( ) (8).排chì( )2、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1).( )A.尘埃B.至密C.繁盛D.熔化(2).( )A.膨胀B.陨石C.流逝D.砥达3、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1.天衣无缝( )________________2.褶皱( )____________________3.追溯( )____________________4.劫难( )____________________4、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主题解说《恐龙无处不在》:本文根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现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阐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本文经过“被压扁的沙子”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表明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重点打破(1)从阐明的角度、行文的思绪和在探求奥秘过程中考虑成绩的方式等方面说说两篇短文有哪些异同点。

提示一:从阐明的角度来说,两文都选用了“恐龙”这个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不同点是:《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挪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看望恐龙灭绝缘由的角度推断地球可能曾遭到撞击。

提示二:从行文思绪来看,两文都是先提出成绩,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以后,得出结论。

不同点是:第一篇短文是由一个成绩引出了另一个成绩;第二篇短文是先提出两个假设,然后经过论证否定了其中一个。

提示三:从探求奥秘过程中的考虑成绩方式来看,两文都表现出多角度、跨学科地考虑、分析成绩的思想特点。

不同点是:《恐龙无处不在》从恐龙谈到大陆漂移学说,触及生物学和地质学方面的知识;《被压扁的沙子》从斯石英谈到恐龙灭绝,触及化学、地理学、天文学和生物学知识。

(2)在《被压扁的沙子》中,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缘由,科学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

它们各自的根据是甚么?提示:“撞击说”的根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构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由此揣测,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火山说”的根据:如果地球忽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东大学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构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祸。

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遗骸.( ) 褶.皱( ) 劫.难( )追溯.( ) 潮汐.( ) 压扁.( )2.解释下方句中加点的词语。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同,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完美无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阅读训练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阅读训练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阅读训练新人教版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恐龙自己在迁移。

30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的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1.注音。

地壳()岛屿()驮着()2.释词。

漂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迁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解之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按原文在段中填空。

4.第一段是________________问,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

5.段中划线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地震是自然________中对人类________最大的________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就超过45亿美元。

因此,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便成为地震科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②要准确预报地震,必须分析十几种甚至上百种异常情况。

为此,必须观测与地震范围相关的地域。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练习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助学练测集优方案☆课文导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

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遗骸.(hái)褶.皱(zhě)劫难.(nàn)追溯.(sù)两栖.(qī)鸟臀.目(tún)骨骼.(ɡé)衍.射(yǎn)潮汐.(xī)硅(ɡuī)二、词语释义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三、语句解读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

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

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

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3.即非常纯的沙子。

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来说明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

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

初二上册语文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试题及答案

初二上册语文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试题及答案

初二上册语文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试题及答案对于语文的学习,除了背之外,还要多做练习!那么,对于初二的语文究竟要怎样有效的去做题呢?别着急,接下来不妨和店铺一起来做份初二上册语文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初二上册语文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试题一、基础积累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鸟tún( )目(2).chán chú( )( )(3).xié( )带 (4).潮xī( )(5).领yù( ) (6).yǎn( )射(7).二氧化guī( ) (8).排chì( )2、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1).( )A.尘埃B.至密C.繁盛D.熔化(2).( )A.膨胀B.陨石C.流逝D.砥达3、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1.天衣无缝( )________________2.褶皱( )____________________3.追溯( )____________________4.劫难( )____________________4、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内容预览: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骸()褶皱()追溯()鸟臀目()两栖动物()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

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也不同。

3.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4.指出下列各句画线词语的词性。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5.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

”但由于广告内容不是很自信,效果并不好。

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改动,便十分自信,顾客盈门。

请问,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6.给加点的字注音。

潮汐()大劫难()7.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8.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9.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① ;② ,其依据分别是什么?10.第④段文字中引号的作用是,第⑤段文字中括号的作用是。

11.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12.第③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主要是说明。

三、写作13.“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吗?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参考答案:一、1.háichánchú zhě zhòusù túnqī2.大陆漂移假说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得出的结论3.然而由于所以从而4.介词副词代词名词副词介词5.好吃,告诉我们;不好吃,告诉大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习题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习题 新人教版
B.三年时光匆匆离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 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C.湖南卫视举办了《爸爸去哪儿》真人秀节目,孩子们的表 现成为许多观众茶余饭后活.灵.活.现.的话题。
D.人类所生存的地球,不过是浩瀚宇宙中的沧.海.一.粟。
4.指出下面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4分)
(1)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和,为恐龙生存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留有余地,并没有否认全球环境 的多样性。
6.(2014·台州)综合性学习。(15分) 为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学校开展“废旧电池回收”的系列 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下边是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图,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该图的主要信 息。(不得出现数字)
大多数人把废旧电池当垃圾扔掉,只有少数人将其投入专门回收箱(极 少数人将其存放在家)。
(2)校园内设置废旧电池回收箱,箱上有两句宣传语,请你紧扣“环保” 主题,运用对偶知识补写下句。
上句:回收废旧电池 下句创:建__文__明__校__园__(_或__:__争__当__环__保__卫__士__、__创__建__绿__色__校__园__、__建__设__生__态_____ __校__园__、__增__强__环__保__意__识__)__ (3)学校志愿者行动队到某小区发放有关废旧电池危害的宣传单时,看见 一位中年男士正把几节旧电池扔到草坪上,你赶忙上前劝阻。针对男士下面 这句话,请你结合相关链接中的知识对其进行规劝,规劝时语言得体,内容 恰当。 【相关链接】电池主要成分为锰、汞、锌等重金属。被遗弃的废电池腐烂 后,其重金属成分会随渗液溢出,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并严重危害人 类健康。
)
(2)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列为数板字块把它们向南携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基础导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

鸟tún() chán chú()xié()带潮xī()领yù() yǎn()射二氧化g uī()排chì()2.找出下列各组字形有误的一项。

(1)A.尘埃 B.至密 C.繁盛 D.熔化()(2)A.膨胀 B.陨石 C.流逝 D.砥达()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2)褶皱..()____________________(3)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4)劫.难()____________________4.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能力提升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基础积累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1).鸟tún()目(2).chán chú()()(3).xié()带(4).潮xī()(5).领yù()(6).yǎn()射(7).二氧化guī()(8).排chì()2、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1).()A.尘埃 B.至密 C.繁盛 D.熔化(2).()A.膨胀 B.陨石 C.流逝 D.砥达3、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1.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2.褶皱()____________________3.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4.劫难()____________________4、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2.“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3.什么是泛大陆?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5.“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________。

6.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粗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二)、类文阅读大陆漂移人类在古代就(甲)“地可动山可摇”。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乙)了大陆漂移的假说,认为较轻的大陆地壳可以在较重的大洋地壳上做大尺度的水平漂移,遂造成了今天这样的海陆分布。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丙)了海底扩张说。

(丁)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说,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

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其平均厚度约50千米)和上地幔(厚度100多千米)一起组成地球坚固的外层——岩石圈,其下是易于发生蠕变的软流圈(大约到700千米深处)。

岩石圈并非是完整的一块,它被一些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

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

大洋中绵延数万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

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

某些陆上裂谷(知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出新的海洋。

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

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

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

随着碰撞角度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兼而有之。

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

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

板块运动是地震、火山等事件及孤岛、陆缘山、海沟等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

1.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A.懂得提出出现参照B.发现创立形成参照C.发现提出形成结合D.懂得创立出现结合2.“板块构造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大陆的漂移是板块移动的表现之一”,从全文看,这句话是指()A.板块移动表现为大陆移动。

B.板块移动和大陆漂移的本质是相同的。

C.板块移动是大陆漂移的动力。

D.板块移动造成了大陆漂移。

4.本文拟分成三层,用“‖”在文中标记出来。

三、综合运用为配合班级拟开展的“走近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试题。

(1)班刊“科学成就”专栏要介绍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请在《辞海》“爱因斯坦”的释义中选择适用的信息。

(填写序号,多选不给分)爱因斯坦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 1955)。

物理学家。

生于德国,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

②在物理学的许多部门中都有重大贡献。

③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些新发现的推动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并在这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

④还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

⑤在阐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

⑥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惜无成效。

⑦爱因斯担的理论,特别是相对论,揭示了空间一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⑧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二十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⑨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l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适用的信息:(2)公众科学素养事关国家的竞争力。

下面是某部门对“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的调查情况统计表,请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结论:(3)活动小组要组织一次主题为“科学技术的两面性”的交流讨论,请撰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发言稿。

要求有观点、有材料。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参考答案】一、基础积累一)1.臀 2.蟾蜍 3.携 4.汐 5.域 6.衍 7.硅 8.斥二)、1.B 2.D三)、1.fèng;比喻事物完善周密,找不出什么毛病。

2.zhě 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3.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4.jié;灾难;灾祸。

四)、1.作比较 2.举例子 3.打比方 4.分类别五)、1.√ 2.√ 3.× 4.√二、阅读理解(一)1.不能互换。

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

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

2.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3.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

4.逻辑顺序 5.泛大陆时期 6.(1)“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

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

(2)“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

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二)1.C 2.这种假说认为,地壳和上地幔组成岩石圈,岩石圈被活动构造带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板块。

3.D 4.第一层:从开头到“进而形成了板块构造说”。

第二层:从“这种假说认为”到“或兼而有之”。

第三层:从“板块构造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合理引申”到结束。

三、综合运用1)③④⑤2)电视是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

(或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或绝大部分人依靠电视和报刊获得科学技术信息。

)3)有观点有材料;语句通顺。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