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及对策

三、发达国家乳制品质量安全监 管体系的经验
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发达国家在乳制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非常完善,为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法 律保障。我国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提高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法律地位, 为监管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支持。
2、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发达国家设立了专门的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乳制品的生 产和销售。我国应该建立类似的监管机构,加强对乳制品的监管和管理,确保 其质量和安全。
3、严格生产标准
发达国家对乳制品的生产标准非常严格,要求生产厂家必须符合相关的法律法 规和标准要求。我国应该加强对乳制品生产厂家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符合相 关的生产标准和要求。
4、建立完善的追溯体系
发达国家建立了完善的乳制品追溯体系,能够对乳制品的生产、加工、储存、 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追溯。我国应该建立类似的追溯体系,加强对 乳制品的全程监控和管理,确保其质量和安全。
参考内容
我们深知,食品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为了向消费 者提供安全、健康、可靠的乳制品,我们郑重承诺如下:
1、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规和标准,确保乳制品质量安全。我们将按照要 求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把控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各个 环节,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
谢谢观看
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1、饲料因素:饲料是乳制品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乳制品的安全与 品质。一些养殖户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采用劣质饲料或者假冒伪劣饲料,导致 乳制品中营养成分不达标,甚至产生有害物质。
2、养殖因素:养殖环节中,卫生条件、疾病防治、兽药使用等都会对乳制品 质量产生影响。部分养殖户对乳牛的健康状况重视不够,加之用药不当,容易 引发乳牛疾病,进而导致乳制品中出现有害物质。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摘要]近年来乳制品安全相关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健康。
从乳制品生产加工过程入手,分析其各个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安全因素和潜在危害物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我国奶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何解决我国乳制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科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因此,提高乳制品卫生质量,确保消费者的安全,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乳制品作为动物性食品,与其他类别食品相比较,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比较复杂,其生产链发生的不安全因素可能出现在原料乳生产、乳制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这些环节[5,6]。
1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因素1.1原料乳生产环节中的不安全因素1.1.1牛舍空气对原料乳的污染饲养奶牛的牛舍,如通风不良,很容易滋生大量的细菌和灰尘,其中常见的有枯草芽孢杆菌和球菌。
此外,空气过于干燥易使饲料和粪便细屑混入而终将被带入奶中。
相比于牛舍饲养,散养的原料乳污染更为严重[7,8]。
1.1.2饲料中混入的污染物当乳牛所食用的饲料未达到卫生标准存在有害物质时,将会对乳牛健康以及所生产出牛乳的卫生质量造成潜在危害[9]。
化学性污染物如,饲料中混入被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恶英污染的泥土,饲料中残留敌敌畏,所使用的抗氧化剂、防霉剂超标,都会造成乳牛的饲料中有害物质及农药的残留;为了提高产乳蛋白质含量而在饲料中违规添加三聚氰胺,添加牛羊源性成分导致牲畜患疯牛病[10]。
常见的微生物污染物有:枯草芽孢杆菌、粪链球菌、黄曲霉菌、赭曲霉菌、禾谷镰刀菌、扩展青菌。
此外,还有对微生物态活性饲料不合格使用[11]。
1.1.3激素残留对乳制品造成污染我国虽然已经做出明确规定,饲料中不可添加激素类药品,但是目前仍有多种激素用于畜牧业中,如雌二醇、催产素、黄体酮等。
商家向饲料中添加过量激素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使乳牛产奶量增大,如过度的添加激素便会导致残留。
乳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与相应对策

乳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与相应对策近年来,乳制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之一,其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尽管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但乳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当前乳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确保乳制品的质量安全。
一、保质期过短问题目前市场上的一些乳制品保质期过短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乳制品的保质期过短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生产过程中缺乏适当的防腐措施。
为了延长乳制品的保质期,生产者应该加强对原料的挑选和检验,合理使用防腐剂,并确保其符合卫生要求。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强化监管,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二、添加剂使用不规范问题一些不法生产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可能会在乳制品中使用不规范的添加剂。
这些添加剂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威胁,还可能引发过敏等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添加剂生产和使用的监管,严格控制添加剂的使用标准。
同时,消费者在购买乳制品时应认真查看食品包装上的成分表,避免购买使用有问题的产品。
三、生产环境卫生问题乳制品的生产环境卫生是确保其质量安全的基础。
然而,一些小作坊或者不合规范的生产企业可能存在卫生条件差的问题,这会影响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定期抽检,严格执行相关卫生要求。
同时,相关企业也应加大对生产环境的整治力度,做好日常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四、信息不透明问题在乳制品市场上,一些企业的产品信息不够透明,消费者难以获得准确的产品信息,无法判断其质量安全程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乳制品市场的信息监管,要求企业在产品包装上准确标注产品成分、添加剂使用情况等信息。
同时,消费者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选择知名企业的产品,关注产品的原产地、产地等信息,降低购买风险。
五、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宣传乳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宣传工作。
我国乳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及对策

乳制品安全严重影响着消费者健 康,近年来,我国乳品安全问题频繁 出现,严重打击了国内消费者对乳制 品安全的信心,同时也使得乳品行业 受到打击。保证乳品安全的前提是保 证原奶的质量安全,需建立严格的监 督管理体系,严格把控乳制品的质量, 政府要加强对乳制品监管的力度,加 大对向牛奶中掺假等违法行为的查处 和惩罚力度。
通过流行病学监测得到以下结论, 在美国,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患病的人 数不胜数,每年大约有 7600 万人出现 疾病,32.5 万人住院,5000 人死亡。 在英国,大约有 236.6 万人因食源发病, 21338 人 住 院,718 人 死 亡, 每 年 需
要 3 ~ 7 亿英镑的医疗费,在澳大利亚, 每天有 11500 人患食源性疾病,每年 的经济损失高达 26 亿澳元。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发生的“疯牛病”事件导致 1700 多万头牛被宰杀,经济损失高达 百亿英镑。这样的例子很多,就在现在, 由弯曲杆菌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也不 在少数。
另外一些原因,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 了报复社会采取的一些手段,由于意 外或自然因素导致食品出现问题。对 于这种问题,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力度, 提 高 检 测 技 术, 加 强 对 乳 制 品 安 全 的 管 理 力 度, 使 人 们 能 够 放 心 的 食 用乳制品。 奶制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的特殊原因
乳制品质量与安全的概念
乳制品的质量与安全标准在紧密 相关的同时又有明显区别,乳制品的 安全标准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 它是消费者食用安全的最低标准,而 乳制品质量则是在安全标准之内,可 以有偏差,而这种差别一般是由市场 价格反应,也就是平时看到的价格高 一点的说明质量好,价格低说明质量 一般。总之,乳制品的安全标准主要 是由政府管控,而乳制品的质量则是 在安全标准范围内根据原料和产品质 量进行划分,大都是由行业内部相关 协会确定,但是行业内部的专家以及 工作人员之间的讨论过程不能告知消 费者,更不能给消费者传递“只要不 是 最 优 质 的 奶 源, 生 产 出 来 的 乳 制 品就不安全和缺乏营养”的错误信 息,以免导致社会群众对乳制品的信 任度下降。
乳制品安全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乳制品安全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乳制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之一,其营养丰富,口感美味,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由于生产和加工的复杂性,乳制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乳制品安全检验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和乳制品行业的发展。
本文将就乳制品安全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乳制品生产质量和消费者的放心度。
1. 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在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设备的不合格、原料的不符合标准或加工环节存在问题,导致一些不合格的乳制品流入市场。
这些产品可能存在着微生物污染、添加有害物质、品质不佳等问题,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2. 检验手段不足目前乳制品安全检验手段多以传统的物理化学分析方法为主,对于一些特殊的添加物或微生物污染很难进行有效检测。
由于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不及时,导致检验手段和设备的落后,无法满足乳制品安全的需要。
3. 信息不透明乳制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信息不透明的情况,难以对生产流程进行全面监管。
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采用劣质原材料或添加剂,而这些信息往往难以被监管部门及时获知,消费者也难以了解乳制品的真实情况。
二、应对措施1. 加强监管力度为了解决乳制品安全检验中存在的问题,监管部门需要加大对乳制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
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包括对生产企业的生产管控、原料采购管理、生产流程监督等,确保乳制品的安全和质量。
2. 提升检验手段针对乳制品生产中存在的一些特殊问题,需要提升检验手段和技术设备,引进先进的检验仪器和方法,开发新型的检测技术,对乳制品中的各种成分和污染物进行全面、精准的检测。
3.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乳制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当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对产品的生产流程、原料来源、添加物使用等进行全面公开,接受监管部门和消费者的监督。
监管部门也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乳制品相关安全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乳制品行业是农业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乳制品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乳制品行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竞争激烈、产能过剩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乳制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第一章问题分析1.1 产品质量不稳定乳制品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之一,其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然而,在我国乳制品市场上存在着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使用劣质原料、添加非法添加剂等违法违规行为。
1.2 市场竞争激烈随着消费者对于健康和营养需求的提高,乳制品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大型企业通过规模经济和品牌效应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而中小企业则面临着生存困境。
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压力。
1.3 产能过剩近年来,我国乳制品产能不断扩大,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方面,乳制品市场需求增长乏力,无法有效吸纳新增产能;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存在着生产过剩的现象。
产能过剩不仅浪费了资源和投资,也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
第二章问题原因分析2.1 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原因产品质量不稳定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企业缺乏质量管理意识和有效控制措施;二是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执法效果欠佳;三是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监督意识薄弱。
2.2 市场竞争激烈的原因市场竞争激烈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型企业通过规模经济和品牌效应形成了市场壁垒,中小企业难以与之竞争;二是市场准入门槛低,导致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三是乳制品行业存在着不正当竞争行为,如低价倾销等。
2.3 产能过剩的原因产能过剩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乳制品行业投资热潮导致了产能扩张;二是部分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忽视市场需求变化;三是地方领导为了吸引投资而大力扶持乳制品行业。
我国乳品行业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乳品行业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的营养和健康,对乳制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婴儿是乳制品最大的消费群体。
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将关乎下一代的发育和成长,甚至关乎生命的安危。
当然,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也关乎牧民的切身利益。
但近几年来,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事故时有发生,给我国乳制品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措施,卢宝川)奶业是节粮、高效、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奶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对于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作用。
近几年来,奶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奶类产量、生产方式、规模结构和存栏数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
但是,在我国奶业生产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风险因素突出:奶牛养殖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下滑,部分散户亏损,退出养殖环节;饲料营养不均衡,奶牛疾病频发;原料奶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消费者对国有品牌的信心;奶农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奶农缺失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原奶收购价格等等。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奶业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发现风险因素和预防风险发生,因此,研究奶业生产风险因素与防范对奶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二.我乳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目前,我国奶类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实现了稳步增长!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乳业发展历史,现状,问题及对策,刘永峰,李建科,林森)。
2008年9月11日石家庄三鹿柴团公司发布召回声明,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浮出水面,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爆发。
接着,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全国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抽检结果,河北三鹿、山西雅士利、内蒙古伊利、蒙牛集团、青岛圣源等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检出三聚氰胺。
三聚帮胺奶粉事件引起中国奶业地震,国内外舆论哗然,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信心受到重挫,相关责任人受到了严厉的刑事和行政处罚。
影响乳品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方法

影响乳品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方法一、引言乳制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营养来源之一,其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
因此,控制乳制品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原料、生产工艺、储存条件等方面分析影响乳制品质量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
二、原料对乳制品质量的影响及控制方法1. 牛奶牛奶是生产各种乳制品的主要原料,其质量直接影响到乳制品的品质。
牛奶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等成分含量以及微生物数量都会对乳制品质量产生影响。
(1)蛋白质:牛奶中蛋白质含量越高,其凝固性就越强,适合生产酸奶等酸性乳制品;反之,则适合生产低凝固性产品如液态奶。
(2)脂肪:牛奶中脂肪含量过高会导致沉淀不均匀,产品口感差;过低则会导致产品过于稀薄。
(3)糖类:牛奶中糖类含量过高会导致产品过于甜腻;过低则会影响产品口感。
(4)微生物:牛奶中的微生物数量越多,其贮存时间就越短,同时也会影响到产品的品质。
控制方法:① 选择新鲜、优质的原料;② 严格控制储存温度和时间;③ 对原料进行杀菌处理。
2. 奶粉奶粉是乳制品行业中重要的原料之一,其品质对后续加工产品的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奶粉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原料:奶粉的原料主要是牛奶,因此与牛奶相同,蛋白质、脂肪、糖类等成分含量以及微生物数量都会对奶粉品质产生影响。
(2)加工工艺:加工温度、时间等参数也会对奶粉品质产生影响。
(3)储存条件:储存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也会对奶粉品质产生影响。
控制方法:① 选择新鲜、优质的原料;② 控制加工温度和时间;③ 严格控制储存条件。
三、生产工艺对乳制品质量的影响及控制方法1. 加工温度加工温度是影响乳制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乳制品对加工温度的要求不同,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产品的口感、质地等产生影响。
控制方法:① 根据产品要求选择合适的加热温度;② 控制加热时间。
2. 加工时间加工时间也是影响乳制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长或过短都会对产品的口感、质地等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摘要] 近年来乳制品安全相关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健康。
从乳制品生产加工过程入手,分析其各个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安全因素和潜在危害物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我国奶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何解决我国乳制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科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因此,提高乳制品卫生质量,确保消费者的安全,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乳制品作为动物性食品,与其他类别食品相比较,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比较复杂,其生产链发生的不安全因素可能出现在原料乳生产、乳制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这些环节[5,6]。
1 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因素1.1 原料乳生产环节中的不安全因素1.1.1 牛舍空气对原料乳的污染饲养奶牛的牛舍,如通风不良,很容易滋生大量的细菌和灰尘,其中常见的有枯草芽孢杆菌和球菌。
此外,空气过于干燥易使饲料和粪便细屑混入而终将被带入奶中。
相比于牛舍饲养,散养的原料乳污染更为严重[7,8]。
1.1.2 饲料中混入的污染物当乳牛所食用的饲料未达到卫生标准存在有害物质时,将会对乳牛健康以及所生产出牛乳的卫生质量造成潜在危害[9]。
化学性污染物如,饲料中混入被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恶英污染的泥土,饲料中残留敌敌畏,所使用的抗氧化剂、防霉剂超标,都会造成乳牛的饲料中有害物质及农药的残留;为了提高产乳蛋白质含量而在饲料中违规添加三聚氰胺,添加牛羊源性成分导致牲畜患疯牛病[10]。
常见的微生物污染物有:枯草芽孢杆菌、粪链球菌、黄曲霉菌、赭曲霉菌、禾谷镰刀菌、扩展青菌。
此外,还有对微生物态活性饲料不合格使用[11]。
1.1.3 激素残留对乳制品造成污染我国虽然已经做出明确规定,饲料中不可添加激素类药品,但是目前仍有多种激素用于畜牧业中,如雌二醇、催产素、黄体酮等。
商家向饲料中添加过量激素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使乳牛产奶量增大,如过度的添加激素便会导致残留。
过量的雌激素会导致儿童性早熟,男性性功能障碍,及女性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疾病的发生[12]。
1.1.4 水对原料乳造成的污染乳牛饮用了未经处理的井水、湖水、溪水、河水,其中含有的大肠杆菌、粪链球菌和梭状芽孢杆菌,对乳牛健康和所产出牛奶的质量造成影响。
如果用有污染的水源清洗乳牛的乳房和挤奶设备,将会污染原料乳。
乳牛饮用了硝酸盐富集的地表水,将导致牛奶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超标。
1.1.5 产乳家畜对原料乳的污染乳牛的被毛、腹部、尾部、乳房暴露于空气当中,容易被微生物、粪便、体毛、饲料、尘埃所附着。
乳头周围通常沾附着大量的微生物如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短小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等。
当乳牛在挤乳期患病,对抗生素的使用不得当将造成抗生素在所产牛乳中的残留,常用的抗生素有内酰胺类、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等。
我国奶牛隐性乳房炎近年来发病率较高,因此导致的生鲜牛奶体细胞超标问题较为突出。
乳房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奶牛的产奶能力和牛奶的质量,而当乳房被感染或受机械损伤后,体细胞数就会上升,因此体细胞数可以作为用来衡量乳房是否健康的标志。
体细胞通常由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组成,当体细胞过量牛奶的质量也随之下降,乳制品的存放时间也会缩短。
1.1.6 挤乳过程中对原料乳的污染手工挤乳的主要污染来自于挤奶员,挤奶员的手如果未经过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工作衣帽不够清洁将有可能将污染物带入牛乳中。
当挤奶员手指化脓、带有疖疮、呼吸道炎症、患口腔疾病,也有可能使乳牛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
挤奶员患有结核、流感、炭疽传染性强危害大的疾病时,牛乳中易混入这些致病菌,也可能导致乳牛患乳房炎。
其次,挤奶桶不洁消毒不完全也会使牛乳中混入污染物。
如采用机械挤乳,相比手工挤乳所带来的污染要少,但是仍然存在潜在污染物。
自动挤奶生产线,由于挤奶杯前端有接触牛体的可能,牛体表面的杂草、牛毛、饲料粪便等就会被吸进挤奶杯随牛乳流入原料奶中。
挤奶杯与过滤网清洗不彻底或清洗剂消毒剂残留也会对牛乳造成污染。
1.1.7 贮运乳时对乳造成的污染新挤出的牛乳,温度湿度和丰富的营养,都非常的适宜细菌繁殖生长。
如冷却不及时微生物则会迅速的繁殖导致牛乳变质。
但是,如果交奶不及时,过长的低温储存,会使嗜冷菌数量明显增高。
贮奶罐及运输车罐内壁清洗不彻底,也有可能造成微生物污染。
1.2 乳制品加工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1.2.1 配料对乳制品的污染一些不法奶户为了谋求利益,不惜损害消费者的健康,向牛奶中掺水,掺杂,掺假。
向牛奶中添加电解质物质,来提高乳的密度,增加牛奶的比重,以便掺水。
常见的电解质物质有食盐、土盐、芒硝硫酸铅、化肥(硫酸氨、碳酸氨)、硝酸盐及亚硝酸盐等。
碱性物质,碱类物质如:NaHC0、Na2CO、石灰水,用以改变乳的酸碱度,达到掩盖乳的酸败的目的。
非电解质物质如:尿素、蔗糖、牛尿,增加了乳的比重。
胶体物质,如米汤,豆浆等,添加后可使乳看起来没有稀薄感,同时增加了黏度。
由于目前用于检测牛乳中蛋白质含量方法的局限性,向牛乳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劣质水解蛋白、皮革水解蛋白来提高乳制品蛋白质检出量。
其他常添加的假乳是乳清粉、植脂末、奶精等[13]。
这些物质中不但没有自然乳所含有的重要营养成分,许多掺假物质还会损害消费者健康,严重时造成食物中毒,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命,导致死亡。
1.2.2 添加防腐类物质对乳制品造成污染这类物质能不同程度地起到杀菌和抑菌作用,但加入量往往很少,不易引起牛奶各种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
常用的防腐剂主要有甲醛、苯甲酸、水杨酸、硼酸及其盐类、过氧化氢、亚硝酸钠、重铬酸钾、双氧水等。
我国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规定亚硝酸盐(以NaNO2计)在乳粉中的最大检出量为 2.0mg/kg (GB2762-2005)。
为了达到防腐的效果,一些不法分子也常向乳制品中添加抗生素和农药。
常用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四环霉素、红霉素、氨苄霉素等[14]。
长期摄入抗生素残留超标的牛奶可对人类造成蓄积性中毒、过敏、破坏人体胃肠道菌群平衡、使人体病原菌耐药性增加、影响免疫功能等危害[15]。
常添加的农药如敌敌畏等。
如果食用了农药残留量超标的牛奶,将有可能导致人有机磷农药中毒。
1.2.3 细菌超标对乳制品造成的污染在原料奶中,活的细菌,例如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志贺菌和沙门菌为主的消化道致病菌,会产生外毒素,经过高温杀毒后,这些细菌都会被彻底杀死。
但这些死细菌被分解后还会形成微量的内毒素,一经食用会造成急性食物中毒。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来自于奶牛饲养卫生环境较差、杀灭菌等生产工艺没有达到要求、包装材质和密封性差、贮运条件不规范等。
巴氏杀菌温度如达不到设定温度,也会导致细菌含量超标。
1.2.4 加工设备生产车间清洁不彻底对乳制品的污染如果不注意基础设施卫生,管道、加工器具、设备的清洗和消毒,都会影响乳制品的质量。
加工试剂在生产加工过程也可能造成污染,如在管道和设备清洗中,清洁剂等加工试剂没完全水洗干净,误入牛奶产品,人们食入被污染的奶,会造成急性食物中毒。
乳粉加工过程中流化床及粉筛,管道,粉仓有细菌,筛网中有金属丝混入,也将会对产品造成污染。
1.3 产品包装操作对乳制品造成的污染在包装过程中也注意包装环境保证无菌,比如包装间内消毒灭菌,设定和维持无菌空气的温度和压力。
并根据产品性状以及贮存保鲜的要求选用合适的、绿色安全的包装材料。
包装材料的双氧水灭菌不彻底或无菌环境的破坏导致微生物的污染和繁殖,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伤害。
包装环境不清洁及包装过程不符合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而引入细菌。
1.4 运输过程中对乳制品造成的污染运输过程中外包装受损,微生物侵入,都将直接影响乳的质量。
运输过程中应防止阳光直射,温度不宜升高或少升高,温度的升高会加快微生物繁殖。
运输途中也应尽量避免灰尘和雨露。
如果喷码油墨含有有毒物质,则有可能对产品造成污染。
1.5 销售过程中对乳制品造成的污染销售过程中如果冷链不健全则会造成产品中微生物迅速生长。
另外,消费者安全意识薄弱,产品买回家没有继续冷链储存,产品超过保质期继续食用,这些都是应当注意的食用安全问题。
2 针对乳制品质量不安全的因素的对策我国乳业发展较快,而且也带动了一些其他产业,如饲料加工业、乳业机械行业、包装业、运输业等,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一些乳制品企业也出现了一些安全问题。
因此,应当尽快的解决这些问题,以使我国乳业更好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维护乳制品良好的秩序,需要有足够令消费者信服的第三方介入,国家或政府机关或其关认可的机构可以承担起这个职责。
此外,政府也要制定法律法规来约束生产者的行为。
2.1 监管体系2.1.1 政府的职责政府管制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政府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地位。
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主要有:卫生部法制与监督司、疾病控制司,农业部畜牧兽医局,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等部门。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有关法规,促进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走向法治化轨道。
2009-06-01,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取代《食品卫生法》,明确了新的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正在清理修订现有规章制度,制定配套法规规章,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强化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质量安全意识,规范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行为,使监管工作政出有门、有法可依。
2.1.2 行业协会的职能行业协会是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起着规范行业行为,对行业协会会员提出自律要求的责任。
行业协会也是一个行业整体利益的代表,行业协会作为乳品行业的中介组织,应当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来维护全行业的利益,为乳品企业提高乳品质量安全水平,在产品标准化建设、质量认证、咨询等方面提供和做好各项服务。
行业协会对建立和完善保障乳品安全的行业自律机制,树立和形成良好的行业风气,提高乳品质量安全发挥重要的作用。
2.2 企业的自身管理乳制品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日常终端消费品,如何保证产品的安全不仅关系到广大消费者健康与安全,更关系到乳品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前途命运。
因此,良好食品安全保证与控制体系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各个乳品企业自己应当也进行安全控制,为乳制品的安全生产把好关。
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运用GMP、HACCP等科学的管理方法,从给牛喂养的饲料及饮用水、奶牛本身、挤奶过程及方式、原料乳的贮存、生产加工、包装和运输,及挤奶人员自身状况等几方面进行危害控制。
由食品安全监督机构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必要的抽样检查,并将抽查结果报告当地行政管理部门,从而做到出现问题尽早发现。
2.3 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并针对我国食品相关标准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制订、修订乳品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