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译本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对隐喻分析的客观主义哲学基础提出了质疑,并强调了 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的隐喻分析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这一点深深地触动了我, 因为这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对于隐喻的理解不能脱离实际经验。每一个隐喻 都是基于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是经验和思维的产物。
书中的许多观点虽然并不是全新的,但它们在很多方面如对概念、对隐喻乃至 对真理的认知都给了我极为重要的启发。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 并不仅仅是通过直观或逻辑得出的,而是在隐喻的框架下完成的。例如,时间 被看作是一条河流,而人生被比喻为一场旅行。这些隐喻实际上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和体验世界。
精彩摘录
在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隐喻。这些隐喻不仅 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对话中,而且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中。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就是对这种现象的一次深入挖掘。
这本书提醒我们注意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紧密。作者认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在很 大程度上是由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塑造的。而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对我 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不仅影响 了我们对时间的管理和利用,还反映了我们对效率和价值的追求。
最后一部分“隐喻与文化”则更深入地探讨了隐喻与文化的关系。在这一部分 中,作者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隐喻的使用和理解方式。通过对比不同文化中 的隐喻表达,作者揭示了不同文化对于世界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作 者还探讨了隐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挑战,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指导。
总体来看,《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的目录结构严谨、内容丰富、逻辑 清晰。通过对这本书的目录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隐喻在人类认知、语言 和文化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这本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和人类思维,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自身具有重要意义。
隐喻理论

Metaphors are actually cognitive tools that help us structure our thoughts and experiences in the world around us.
含义: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 方 位隐喻是人类身体的空间感知经验向领域扩张的集 中体现。运用诸如上下,内外,前后,远近,深浅,中心——边缘等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另一概念系 统。
Happy is up, Sadness is down. That boosted my spirits. I am feeling down to My sister has advantages over me. The king ruled over a great empire.
X(tenor) is like Y (vehicle) in respect of Z(ground)
For example: Life (tenor) is a journey ( vehicle).
Source: JOURNEY
Starting point Traveler Path
Destanation Obstacles Crossroads
识到
e. g. My mind just isn't operating ltoday.
I'm a little rusty today.
(三)以相似性在认知中的作用分类:以相似性为 基础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 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 指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
概念隐喻视角下《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概念隐喻视角下《围城》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作者:叶枫来源:《速读·下旬》2017年第05期摘要: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1980年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对《围城》英译本中的隐喻进行了批判性分析。
选择的英译本译作有得失之处。
在进行文本翻译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文本的深层含义,将隐喻的内容考虑在内。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围城》一、引言1947年,钱钟书的《围城》一经出版,立刻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围绕抗战初期中国各阶级人民的群像,钱钟书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多含讽刺意味,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随后,珍妮·凯利(Jeanne Kelly)和茅国权分别翻译了《围城》,将中国的“新儒林外史”介绍给了外国读者。
本文将结合概念隐喻理论,针对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评判英译本中对于讽刺意味的翻译程度,以及在概念隐喻的三个结构层面的体现。
二、概念隐喻早在1958年,德国语言学家Weinrich就开始系统性地阐述他的隐喻理论。
Weinrich认为每个词、物都可以用隐喻表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意向场(image field),即始源意向(image donor)和接受意向(imagerecipient)的连接。
由于“融合在意向场的隐喻才最易被人接受”,因此意向场是由文明与社会塑造而成,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相似的意向场。
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其中正式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类似于Weinrich的意向场理论,Lakoff认为隐喻是基于若干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隐喻的认知力量在于始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之间的一系列映射(mapping)。
英汉植物词的概念隐喻对比及其翻译

英汉植物词的概念隐喻对比及其翻译一、引言1980年,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Lakoff & Johnson 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开创了现代隐喻研究的新途径,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系统。
认知语言学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隐喻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需要这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即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基于人们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基于两个来源:一是植物自身的形态、生活习性、环境适应性及其用途等;二是民族文化,包括神话、宗教、历史、文学、语言、习俗、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地理环境、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等。
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常利用植物来隐喻人、事、物、情感等较为抽象的概念。
本文拟对比汉英语言中关于植物的概念隐喻,寻找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并讨论相关翻译方法。
二、汉英植物词的概念隐喻的对比廖义容(2002)将汉英文化植物词大致分为三个方面:英语有而汉语无或者相反,或汉英都有文化义的植物词。
本文以汉英语言中的植物词为例,对汉英植物词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
(一)汉英植物词的概念隐喻的相似性由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周围的自然环境、人类的身体结构、生理特征和认知心理都有相似的地方。
所以,汉英语言中同一植物词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隐喻意义,即源语相同,目标域相同或大致相同。
如玫瑰(rose )一词,由于其鲜艳的色彩,芳香的气味,英汉语言中都把它隐喻为“爱情、幸福和美好”。
英语中“ a bed of rose ”(玫瑰花床)比喻“愉快舒适的生活”;“rosebud ”(玫瑰花苞)比喻“漂亮姑娘”;“ be coming up roses ”(如玫瑰般美丽)比喻“顺利发展、蓬勃发展”。
著名诗人Robert Burns 曾借玫瑰来歌颂爱情:Oh,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汉语也有“玫瑰色的前景”比喻“美好的前景”;“玫瑰色的梦”比喻“美梦”。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翻译中文版

而且,这是我们进行争论以及谈论争论的寻常方式。我们普遍使 用“驳立论”(attack a position)来谈论我们在辩驳对方的观点。这种谈论争论的惯常方法预设了一个我们儿乎不曾意识到的隐喻。这个 隐喻并不仅仅存在于我们所用的言语中,也存在于我们的争论这一概 念中。争论的语言并非诗化的,或新奇的,或修辞的,它就是字面 的。我们之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谈论争论是因为我们就是这么构思的, 我们依据我们构思事物的方式来行动。
第一定的模式,也就是说,在争论中,我们很典型 地做某些事情和不做某些事情。我们部分用战争来概念化争论,这 一事实系统地影响了争论的形态以及谈论争论中所作所为的方式。 由于隐喻性概念是系统,所以我们用来谈论此概念的各方面的语言 也是系统的。
在“争论是战争”这个隐喻中,我们看到许多战争词汇的表达, 如攻击立场、无法捍卫、策略、新的攻击战线、赢得或失去阵地等, 它们构成了谈论争论战斗性特点的系统模式。我们谈论争论的时候这 些表述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不是偶然的。战争这一概念网 络的一部分构成了争论这一概念的特征,语言也遵循这一模式。既然 在我们的语言中,隐喻性表达与隐喻件概念系统地紧密相连,我们就 能使用隐喻性语言表达来研究隐喻件概念的属性,从而了解我们行为 活动的隐喻性本质。
争论是战争
你的观点无法防御。
他攻击我观点中的每一个弱点。
他的批评很在点子上我粉碎了他的论点。
和他争论,我从来没赢过。
你不同意?好吧,反击啊!
如果你采用那个策略,他会消灭你。
他击破了我的所有论点。
我们不是仅仅要用战争术语来探讨“争论”,看到这一点很重要。 实际上,我们会蠃得或者输掉一场争论。我们把正在与之争论的人看 作是对手。我们攻击他的立场,捍卫自己的立场,失去和贏得阵地, 计划并使用策略。如果我们发现立场无法捍卫,那么我们就会放弃这 个立场开展一场新的攻势。争论中的一切规則大部分是来源于战 争。尽管在争论中没有肉搏,却有唇枪舌剑。争论的结构——攻击、 防守、反攻等反映了这一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争论是战争” 成了我们这种文化中赖以生存的一个隐喻,这个隐喻建构了我们在争 论中的行为。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第一章译文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material into ChineseCONCEPTS WE LIVE BY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Metaphor is for most people device of the poetic imagination and the rhetorical flourish--a matter of extraordinary rather than ordinary language. Moreover, metaphor is typically viewed as characteristic of language alone, a matter of words rather than thought or action. For this reason, most people think they can get along perfectly well without metaphor. We have found,on the contrary, that 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 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 and action. Our ordinary conceptual system, in terms of which we both think and act, is fundamentally metaphorical in nature.The concepts that govern our thought are not just matters of the intellect. They also govern our everyday functioning, down to the most mundane details. Our concepts structure what we perceive, how we get around in the world, and how we relate to other people. Our conceptual system thus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defining our everyday realities. If we are right in suggesting that our conceptual system is largely metaphorical, then the way we thinks what we experience, and what we do every day is very much a matter of metaphor.But our conceptual system is not something we are normally aware of. in most of the little things we do every day, we simply think and act more or less automatically along certain lines. Just what these lines are is by no means obvious. One way to find out is by looking at language. Since munication is based on the same conceptual system that we use in thinking and acting,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evidence for whatthat system is like.Primarily on the basis of linguistic evidence, we have found that most of our ordinary conceptual system is metaphorical in nature. And we have found a way to begin to identify in detail just what the metaphors are halt structure how we perceive, how we think, and what we do.To give some idea of what it could mean for a concept to be metaphorical and for such a concept to structure an everyday activity, let us start with the concept ARGUMENT and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ARGUMENT IS W AR. This metaphor is reflected in our everyday language by a wide variety of expressions:ARGUMENT IS W AR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You disagree? Okay, shoot!If you use that strategy, he'll wipe you out. He shot down all of my arguments.It is important to see that we don't just talk about arguments in terms of war. We can actually win or lose arguments. We see the person we are arguing with as an opponent. We attack his positions and we defend our own. We gain and lose ground. We plan and use strategies. If we find a position indefensible, we can abandon it and take a new line of attack. Many of the things we do in arguing are partially structured by the concept of war. Though there is no physical battle, there is a verbal battle,and the structure of an argument--attack, defense, counter-attack, etc.---reflects this. It is in this sense that the ARGUMENT IS W AR metaphor is one that we live by in this culture; its structures the actions we perform in arguing.Try to imagine a culture where arguments are not viewed in terms of war, where no one wins or loses, where there is no sense of attacking or defending, gaining or losing ground. Imagine a culture where an argument is viewed as a dance, the participants are seen as performers, and the goal is to perform in a balanced and aesthetically pleasing way. In such a culture, people would view arguments differently, experience them differently, carry them out differently, and talk about them differently. But we would probably not view them as arguing at all: they would simply be doing something different. It would seem strange even to call what they were doing "arguing." In perhaps the most neutral way of describing this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culture and ours would be to say that we have a discourse form structured in terms of battle and they have one structured in terms of dance.This is an example of what it means for a metaphorical concept, namely, ARGUMENT IS WAR, to structure <at least in part> what we do and how we understand what we are doing when we argue. 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 It is not that arguments are a subspecies of war. Arguments and wars are different kinds of things--verbal discourse and armed conflict--and the actions performed are different kinds of actions. But ARGUMENT is partially structured, understood, performed, and talked about in terms of W AR. The concept is metaphorically structured, theactivity is metaphorically structured, and, consequently, the language is metaphorically structured.我们赖以生存的概念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一种诗意的想象机制或华丽的修辞手法——常出现在特殊的场合而非日常用语中.此外,隐喻通常被认为仅仅是语言的特征,只与文字有关而与动作无关.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他们也能活得非常好.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与此相反,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我们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中都包含了隐喻.从外面思考和行动方面来说,我们通常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说基本上是隐喻的.控制我们思维的概念不仅仅与智力有关,它们还控制着我们日常活动,下至平常琐事.我们的概念构建了我们所能看见的东西,我们在世界上存在的方式已经我们与他人联系的方式.因此我们的概念系统在定义日常现象的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假如说我们的概念系统主要是隐喻的,那么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经历以与日常行为也是隐喻的.但我们的概念系统并不算我们能自然感觉到的.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琐事,我们只是粗略地思考,并按照某种路线无意识地采取行动.但这种路线到底是什么我们一点儿也不知道.弄清楚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就是观察语言.因为交流和我们思考,行动是建立在同一个概念系统之上的,所以语言是研究那个系统的重要证据来源.首先, 以语言学证据为基础,我们发现大多数普通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的.并且我们发现了能详细定义什么是隐喻的方法.隐喻构建了我们领悟,思考的方式和行为.为了让读者了解为什么一种概念是隐喻以与这种概念是怎样构建我们日常活动的,我们从"争论"这个概念和"争论是战争"这一隐喻开始解释.这个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表达方式上得到了反映:争论是战争你的主张站不住脚.他攻击了我的论述中所有的薄弱环节.他的批评正中要害.我摧毁了她的论点.和他争论我从未赢过.你不同意?好的,开火吧!如果你使用那种策略,他定会将你彻底消灭.他驳倒了我所有的论点.重要的是我们不仅仅是从"战争"方面谈论"争论", 我们真的可以赢得或者输掉一场争论.我们把和我们争论的人当作敌人.我们攻击对方的位置并包围自己的据点.我们会获得或者失去土地.我们谋划并使用策略.倘若我们发现某个位置难于防御,我们可以放弃它并展开新的战线.我们在辩论的过程中所做的很多事都部分建构于战争的概念之上.虽然没有身体上的战斗,却又言语上的斗争.一场争论的结构——进攻,防守,反击等——反映了这一切.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争论是战争"是我们在这个文化中赖以生成的隐喻之一,它构建了我们在争论中的行为表现.试想一个争论并不被看成是战争,没有人赢也没有人输,没有进攻防守,夺地失地观念的文化;试想一个争论被看作是舞蹈,参与者被当成表演者,目的是为了平衡地优美地令人愉悦地表演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中,人们会以不同的观念看待,体验,实行,讨论争论.但我们或许根本不会把它们当作争论:它们只是在做一些别的什么事情.说它们是在争论则显得非常的奇怪.也许描写他们的文化与我们的文化之间这一差别的最合适的方法就是说我们有一个建立在战争概念基础上的对话形式,而他们的建立在舞蹈的基础上.以上是一个例子,用来解释隐喻概念,即"争论是战争",怎样构建了〔至少是部分构建了〕我们所做的事情以与我们怎样理解争论时我们所做的事.隐喻的本质是在一事物的基础上理解,体验另一事物.这并不是说争论就等于战争.争论与战争是两种不同的行为——一个是言语对话,另一个是武装冲突——两者的表现形式也完全不同.但争论部分地在战争的基础上被建造,理解,表现和讨论.概念是隐喻地构建的,行为也是这样,因此语言也是隐喻地被构造的.。
针对《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的隐喻进行的认知思考

针对《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的隐喻进行的认知思考刘小艾(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摘要】《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由美国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著,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并在对国外的隐喻研究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者不但在书中指出隐喻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思维手段,同时也是人类所接触的言语词汇中的问题,它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等增添了许多色彩。
本书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窄看法,使得国内外无不以此书作为了解隐喻的典范,打开了我们所不知道的隐喻世界的大门。
【关键词】隐喻;赖以生存;概念系统;复杂的连贯性【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打开《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隐喻的了解少之又少,特别肤浅。
但通过仔细阅读这本书,我能从中感受到作者所说的隐喻,它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
这种感觉如同我们的呼吸,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书中提到,接触的人或事,说过的话,话中的字,字的内涵,话语的内涵无不存在着隐喻。
本书的目录体现了书中共有三十章的内容,另加前言和后记。
在阅读过程中会发现作者每一章用幽默风趣、简洁明了的语言将与隐喻有关的让人感觉很枯燥的专业名词写得生动灵活,并运用鲜活的例子来让读者更加直观透彻地理解“隐喻”的概念、种类、意义等。
这无疑是让我们接触到了一个未曾踏入,不曾理解的领域。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书本,通过课堂的教学、教师的指导,对“隐喻”这个词,了解的层面只能停留在修辞、比喻、明喻、暗喻,通过某件事情暗暗地表达了某种思想感情,有某种意义展现等方面,而不是像本书的作者一样,执着地研究“隐喻”与我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打开隐喻的大门,探寻真理。
读这本书,我将书的内容进行了归类,总结出了四大部分。
下面来进一步陈述我对这四部分的理解。
一、隐喻的概念(一)我们赖以生存的概念多数人认为隐喻并不是寻常语言,它是诗意想象和修辞多样性的特殊策略,还是语言文字的特征。
猫的隐喻及其翻译

猫的隐喻及其翻译李初生【摘要】[摘要]中英两种语言有许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动物词汇除了指代动物本身外,还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喻指涵义及深层的文化内涵。
在语言的使用中,人们经常用动物的某种突出属性来指代与之具有相似性的人。
论文以猫为例,探索猫所含的隐喻涵义及其翻译。
【期刊名称】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0)008【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猫;隐喻;翻译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动物便与人类相依共存。
人与动物频繁接触,因此在语言当中必然存在着大量与动物有关的词汇。
中英两种语言当中的动物词汇,除了字面上的意思之外,还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及丰富的联想意义。
文章以猫为例,分析猫所含的喻指含义及其翻译方法。
一、隐喻隐喻研究古来有之。
最早论述隐喻的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对隐喻下了这样的定义:隐喻就是把彼事物的名称用于此事物。
但是,从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隐喻研究都只是把隐喻当成纯粹的一种语言现象,隐喻被限制在修辞学研究的范畴里。
与传统隐喻理论不同,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与约翰逊认为隐喻本质上是概念性的,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就是用一种我们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替换另一种我们比较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
在莱考夫与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中,他们提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于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行动中。
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是隐喻的。
隐喻已不再只局限于字面上文字的变动,而是上升到思维的高度。
隐喻拓展了我们的思维,思维又帮助我们理解隐喻。
在现代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我们的日常行为反映出我们往往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日常的生活经验。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这是概念隐喻理论最早给隐喻下的定义。
二、隐喻、文化与翻译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文化的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对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一种诗意的想象机制或华丽的修辞手法——常出现在特殊的场合而非日常用语中。
此外,隐喻通常被认为仅仅是语言的特征,只与文字有关而与动作无关。
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他们也能活得非常好。
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与此相反,在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我们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中都包含了隐喻。
从外面思考和行动方面来说,我们通常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说基本上是隐喻的。
控制我们思维的概念不仅仅与智力有关,它们还控制着我们日常活动,下至平常琐事。
我们的概念构建了我们所能看见的东西,我们在世界上存在的方式已经我们与他人联系的方式。
因此我们的概念系统在定义日常现象的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假如说我们的概念系统主要是隐喻的,那么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经历以及日常行为也是隐喻的。
但我们的概念系统并不算我们能自然感觉到的。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琐事,我们只是粗略地思考,并按照某种路线无意识地采取行动。
但这种路线到底是什么我们一点儿也不知道。
弄清楚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就是观察语言。
因为交流和我们思考,行动是建立在同一个概念系统之上的,所以语言是研究那个系统的重要证据来源。
首先,以语言学证据为基础,我们发现大多数普通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的。
并且我们发现了能详细定义什么是隐喻的方法。
隐喻构建了我们领悟,思考的方式和行为。
为了让读者了解为什么一种概念是隐喻以及这种概念是怎样构建我们日常活动的,我们从“争论”这个概念和“争论是战争”这一隐喻开始解释。
这个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许多表达方式上得到了反映:争论是战争你的主张站不住脚。
他攻击了我的论述中所有的薄弱环节。
他的批评正中要害。
我摧毁了她的论点。
和他争论我从未赢过。
你不同意?好的,开火吧!如果你使用那种策略,他定会将你彻底消灭。
他驳倒了我所有的论点。
重要的是我们不仅仅是从“战争”方面谈论“争论”,我们真的可以赢得或者输掉一场争论。
我们把和我们争论的人当作敌人。
我们攻击对方的位置并包围自己的据点。
我们会获得或者失去土地。
我们谋划并使用策略。
倘若我们发现某个位置难于防御,我们可以放弃它并展开新的战线。
我们在辩论的过程中所做的很多事都部分建构于战争的概念之上。
虽然没有身体上的战斗,却又言语上的斗争。
一场争论的结构——进攻,防守,反击等——反映了这一切。
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争论是战争”是我们在这个文化中赖以生成的隐喻之一,它构建了我们在争论中的行为表现。
试想一个争论并不被看成是战争,没有人赢也没有人输,没有进攻防守,夺地失地观念的文化;试想一个争论被看作是舞蹈,参与者被当成表演者,目的是为了平衡地优美地令人愉悦地表演的文化。
在这样的文化中,人们会以不同的观念看待,体验,实行,讨论争论。
但我们或许根本不会把它们当作争论:它们只是在做一些别的什么事情。
说它们是在争论则显得非常的奇怪。
也许描写他们的文化与我们的文化之间这一差别的最合适的方法就是说我们有一个建立在战争概念基础上的对话形式,而他们的建立在舞蹈的基础上。
以上是一个例子,用来解释隐喻概念,即“争论是战争”,怎样构建了(至少是部分构建了)我们所做的事情以及我们怎样理解争论时我们所做的事。
隐喻的本质是在一事物的基础上理解,体验另一事物。
这并不是说争论就等于战争。
争论与战争是两种不同的行为——一个是言语对话,另一个是武装冲突——两者的表现形式也完全不同。
但争论部分地在战争的基础上被建造,理解,表现和讨论。
概念是隐喻地构建的,行为也是这样,因此语言也是隐喻地被构造的。
第二章隐喻概念的系统性“争辩”通常遵循一个模式,那就是:有些事物会用于争辩,而有些又不会。
我们用“打仗”来将争辩局部概念化这一事实,成系统地影响了“争辩”所探取的形式,以及我们谈论人在争辩时的作为之方式。
由于隐喻概念是成系统的,因此我们用以谈论此类概念的语言也是成系统的。
由“争辩是战争”隐喻概念我们看到源自战争一词之隐喻表达式,如“攻击某点”、“守不住/不堪一击”、“战略”、“新防线”、“赢”、“夺取地盘”等,形成一个谈论争辩之争斗门面的成系统方式。
这些表达式在用于谈论争辩时显示其本意,并非偶然巧合,打仗的一部分概念网络局部呈现了争辩概念,语言就紧跟着配合。
由于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式成系统地与隐喻概念相联系,我们便可以运用隐喻性语言表达式来研究隐喻概念的本质,从而对人类活动之隐喻本质有所了解。
日常语言中之隐喻表达式如何使我们洞察建构日常活动的概念之隐喻本质,要了解这一点,且看当代英语的隐喻概念“时间是金钱”。
你在浪费我的时间。
这个装置可以省时。
我没时间和你耗。
这几天你是怎么度过的?爆胎耗了我一个小时。
我在她身上花了不少时间。
我没有多余的时间花在那上面。
你的时间快用完了。
留点时间玩乒乓。
那值得你花时间去做吗?你还有足够的时间吗?多活几年。
你没有好好利用你的时间。
我因病失去很多时间。
谢谢你抽空。
在我们的文化中,时间是具有珍贵的价值,是我们用已达成目标的有限资源。
工作于工作的时间相关,而时间又是可以量化的。
由于概念“工作”在现代西方文化中的这种发展方式,即按时间来付酬劳。
在我们的文化中,“时间是金钱”有多种方式:话费,钟点费,住宿费,年度预算,贷款利息以及服务费。
这些做法对人类而言是新的,不是在所有的文化中都出现的。
这是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才出现的,一种玄妙的方式在构建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理解并经历时间如何以一种可用可浪费可预算可投资可储蓄可乱花的事物。
“时间是金钱”、“时间是有限的资源”、“时间是珍贵的物品”等等都是隐喻概念。
我们对金钱、有限的资源和珍贵物品的日常经验来将时间概念化,这些都是隐喻性的存在。
这并非是人类将时间概念化的唯一方式,而是维系于我们的文化。
隐喻概念“时间是金钱”、“时间是有限的资源”、“时间是珍贵的物品”,形成一个以次范畴为基础的单一系统,在我们的社会中,金钱是有限的资源,而有限的资源是珍贵的物品。
这些次范畴关系描绘了隐喻与隐喻之间的蕴含关系。
“时间是金钱”蕴含着“时间是有限的资源”,而后蕴含着“时间是珍贵的物品”。
我们运用了像“时间是金钱”这样最具特征性的隐喻概念来描述整体系统。
在“时间是金钱”项下的各种表达中,有的特指金钱,有的指有限的资源,有的指的是珍贵物品如上述“时间是金钱”例所示,隐喻蕴含可以描绘一个隐喻概念的整体组合性系统,以及对应于这些概念的隐喻表达式之整体组合性系统。
第三章.隐喻的局部项下的各种表达中管道引喻很难将想法传达给他[很难跟他沟通]那个主意是我给你的[那个主意是我给你出的]你的理由已达到我们了[我们知道你的意思]很难将我的想法放入言词[很难以言辞表达我的想法]一有好主意就立即用语辞抓住[表达]试以极少的语辞容纳较多的想法[尽量言简义丰]不要总是把想法塞进套语的框框里[别套用陈词滥调]意思就在字里行间别用错词他的话不含什么意思这篇引言含有很多思想内容你的话空洞无物这句话毫无意义这个想法埋[隐藏]在密密麻麻的篇幅里从以上例句中很难看出引喻隐藏了什么,或甚至根本看不出有引喻存在。
这是谈论语言的常规方式,以致于很难想象这样可能与现实不符。
但如果我们审视“管道引喻”的蕴涵的,便可看到其将沟通过程诸面向戴上面具的某些方式。
管道引喻的局限首先,“管道引喻”的“语言表达式是意义的容器”这一面向之蕴涵为:词句无须依靠语境及说话人因素质而本身自有意义。
例如,次引喻的“意义是物件”这一部分就蕴涵着意义不受人与语境影响而独立存在之意。
此引喻称“语言表达式是意义的容器”这一部分的蕴涵是:词句本身具有意义,无须依靠语境及说话人。
这些引喻在许多情形之下均合适,诸如不受语境变换影响以及对话参与者均能对句子有共识的情形。
这两类蕴涵可由下句说明依据“管道引喻”,这句话可适用于任何一个句子。
也有很多情形,语境上下文关系重大。
邓宁就曾录过这样一句真实对话:请坐在苹果汁座位这句子单独看毫无意义,因为“苹果汁座位”不是指涉任何物体的常规用法。
但在说出此语的语境中此句并无不妥:在旅馆住宿的客人下楼来吃早餐,早餐安排有四处,三处供应橙汁,一处苹果汁,何谓苹果汁座位是很清楚的。
甚至第二天早上,那儿没有苹果汁,哪个座位是苹果汁座位仍然很清楚。
除了这类离开语境就毫无意义的句子,还有一些句意因人而异的情形。
想一想“我们需要新的能源替代品”这意味着同一事物对美孚石油公司总裁与地球之友总裁两者而言有截然不同的意义。
意思并不在句子本身——而是与谁说、谁听,以及说话人的社会与政治态度关系重大。
“管道隐喻”不适用于下列情形:要靠语境决定句子有无意义,如果有意义,其意为何。
变形与延伸:隐喻的魔力以上这些例子显示,我们所检视的隐喻概念使我们对何谓沟通、争辩、时间有了局部理解,但在实行过程中也掩盖了这些概念的其他方面。
重点是,此处所涉及的隐喻建构是局部性而非整体性的。
所涉及的若是整体,一个概念可能实际上也可做别的概念解,而不只以其本身来理解。
例如,时间并非金钱,如果你“花时间“做某件事而不成功,你所花的时间是要不回来的。
时间银行不存在。
我可以给你很多时间,你只能以等量的时间还我,但不可能以同样的时间还我,等等诸如此类;因此,一个隐喻概念中总有一部分与此不和,并且不可能全合。
另一方面,隐喻概念能创意延伸而超出思考与言谈的日常直陈方式的范围,进入北称为比喻性、诗性、生动多彩或奇特的思维与语言之境界。
因此,如果“观念是物件“,我们能将其穿上奇幻的衣服、变戏法、排列得漂亮精巧。
当我们说概念是由隐喻建构的,意指这是局部性建构,可经由某些(而非其他)方式延伸而至。
“将来会更多”与“好是上”及“将来是上”具整体相合性。
(“你将来地位会更高”“将来情况会更好“与“高地位是上”及“将来是上”具整体相合性。
)这些价值观是深植于我们文化中的。
“将来会更好”是一个进展观念的说明,“将来会更多”有一个类似货物累积与工资上涨的特殊情形,“你将来地位会更高[将来情况会更好]”是一个关于生涯的说法。
这些都与我们目前的空间隐喻具整体相合性;而反向则否。
因此,这显示我们的价值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必须与我们生活中的隐喻观念形成一个整体相合性系统。
我们并非声称所有文化价值均与一个实际存在的隐喻系统相合,只是那些存在并深植人心的文化价值才与隐喻系统整体呼应。
上列价值在我们的文化中普遍存有—万物平等。
但是因为各种事物通常并不等,不同价值之间时常有些冲突,引喻与引喻之间的冲突也由此而生。
要解释此类价值(及其隐喻)间的冲突,我们必须找到使用这些价值与隐喻的次文化所赋予这些价值与隐喻的不同优先。
例如,“多是上”似乎总是有一个最高层的优先,因为有一个最清楚的身体基础。
“多是上”优先于“好是上”,可由“通货膨胀上升”以及“犯罪率上升”等例子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