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新版粤教版.doc

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
2.认识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教学难点】逐步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认识和参与程度。
【教学工具】试管,试管夹,酒精灯,铜片,坩埚钳等【教学方法】阅读法,比较法,实验法◆课前预习1:什么是物理性质?2:什么是化学性质?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
◆教学情景导入展示铜片提问它的颜色是什么色?存在状态是?学生回答:红色,固体;点燃蜡烛和小纸条仔细观察它们都能燃烧。
象这样物质的颜色,存在状态,可燃性都是物质的性质,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并不相同。
对不相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物质性质的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让学生阅读本节课文。
学生活动:快速阅读,归纳总结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并举例说明。
教师活动:依据学生的回答纠正并指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通过化学变化就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酸性,还原性等。
二者的区别:看该物质的这一性质需不需要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需要就是化学性质,不需要就是物理性质。
教师活动:演示图1-28,1-29,1-30三个试验,要同学们认真观察铜片有什么变化?思考为什么?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出原因。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依据回答,总结出铜片在加热时的现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加热红色的铜片,由红色变黑色,原因是铜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黑色的氧化铜。
教师演示【实验1-13】,结合【实验1-8】反思与评价。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1.4《物质性质的探究》电子教案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1.4 物质性质的探究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能通过物质的变化判断是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
2.识别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会用化学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能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归纳学习物质的性质,通过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1.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
2.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1.识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判断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同学们,刚才我们研究了物质的不同变化,当我们知道了物质在某种条件下能够发生某种变化时,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利用物质了。
【提问】为什么我们用钨丝作为灯丝而不用其他金属呢?为什么蜡烛可用来照明?为什么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别二氧化碳?为什么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来灭火?【讲解】金属钨:钢灰色或银白色,硬度高,熔点高,常温下不受空气侵蚀。
蜡烛:熔点低,易燃烧。
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与澄清的石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上述对物质的性质描述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通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蜡烛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灭火,还有一类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金属钨做灯丝。
我们就把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易,能;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提问】刚刚我们学了4个概念,分别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科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呢?【提问】同学们都知道乙醇能作为汽油,铅笔的笔芯是石墨,二氧化碳可以作灭火器的填充剂等,这体现了物质的什么性质呢?1.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4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1、熟练掌握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定义、区别、联系。
2、能够说出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方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方法。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通过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积极参与,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科学严谨。
学习重点: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及突破策略:难点: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
突破策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教具:酒精灯、铜片、洁净的湿布、试管、试管夹、胶塞。
教学流程:【创设情景,点燃激情】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知道了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那么物质能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由物质的什么决定的呢?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1.4 物质性质的探究【阅读质疑,自主探究】教师用语: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24页,并围绕学习内容试着提出问题。
活动形式:学生自读教材后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学生阅读后让学生提问题,包括老师预设的问题归纳梳理后主要有:①、什么是化学性质、物理性质?②、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都有哪些?③、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哪些?活动形式:启发诱导学生进行设疑,教师补充和完善,使提出的问题更全面,然后引导学生对照问题自学。
【多元互动,合作探究】问题①、②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可得出正确答案,老师予以补充总结:①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物质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②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一般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则要通过化学实验去观察和测定,一般包括物质的可燃性等。
问题③难度较大需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答案:③联系:物质的变化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物质的变化可反映出物质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1.4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

2.知识衔接:结合已学知识,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实践探究:注重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质性质的变化,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情境创设: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
-撰写一篇科普文章,主题为“生活中的化学——物质性质知多少”,要求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向读者普及物质性质的基本知识。
3.拓展作业: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物质性质在工业、环保、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组织学生参加化学知识竞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作业要求:
1.必做作业:
-完成课本第15页的练习题1、2、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
-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报告,要求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结论等内容。
2.选做作业:
-设计一个与物质性质相关的实验,要求创新性强、操作简便,能够体现物质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分层教学: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6.情感关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化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质性质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及实验探究方法。
2.难点:物质性质与物质组成、结构的关系,以及物质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化学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物质性质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对于物质性质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实验探究方法等方面可能仍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化学性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因此,针对以下学情,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1.4.物质性质的探究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多个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物质性质的知识。同时,我还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2.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反思和总结的习惯,使他们能够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同时,我还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课堂的最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提高的方向。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后,我开始讲授新知识。首先,我向学生介绍了物质性质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然后,我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各种物质性质的具体表现,如颜色、状态、溶解性、酸碱性等。在讲授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解答问题。通过讲授新知,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质性质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学习。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使他们能够勇于质疑、敢于探索。
物质性质的探究(第2课时)(教案)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4物质性质的探究(2)教学设计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实验与事实”一环节中包含了制定和实施实验计划、收集证据等步骤。
实践活动目的: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点燃一支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
完成以下问题。
1.蜡烛的火焰可分几层?2.细玻璃管导出的气体可燃性气体是什么?3.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物理变化,那些化学变化?4.蜡烛熄灭时,发生了哪些物理变化,那些化学变化?5.蜡烛燃烧时,能观察到哪些现象?6.哪些现象表明蜡烛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进行实践活动,思考问题。
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巩固所学内容当堂练习1.下列物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挥发B.铜片在空气中受热变黑C.劈柴D.向清水中撒食盐2.下列各项叙述中,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A.铜具有良好的导电能力B.铁的熔点是1535℃C.氧气不易溶于水D.在加热的条件下,铜能与氧气反应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A.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B.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得出结论→反思与交流C.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结论与反思→表达与交流D.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巩固、深化拓展提高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蜡烛的火焰可分几层?2.蜡烛燃烧和熄灭时,发生了哪些物理变化,那些化学变化?巩固、提高作业课堂小结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2.金属铜的化学性质:铜+氧气氧化铜3.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加热。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4物质性质的探究 教学设计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
2、学会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体验到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
4、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教学重点: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教学难点:逐步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认识和参与程度。
教学用品:酒精灯、试管、试管夹、坩埚钳、铜片、火柴,干布,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展示焰火表演图片;老师想问一下,燃放焰火属于什么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才能了解金属铜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呢?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1、物理性质用观察法和物理测定法进行探究。
2、化学性质用化学实验探究法进行探究。
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请用实验桌上用品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观察与问题:实验将一小段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的颜色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假设与预测:1-a.如果铜片附着的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很容易抹去。
1-b.如果把铜片加热,而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金属将不会变黑。
2.如果铜片变黑是因为它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则把铜片放在没有空气或没氧气的试管里加热,铜片的颜色将不变。
请用实验桌上用品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与事实:实验验证假设与预测1-a的实验:用洁净干布或湿布擦一擦已冷却的铜片黑色部分。
你操作后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是?请用实验桌上用品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分钟后回答问题。
实验验证假设与预测1-b的实验:按下图的方法做实验,观察铜片的颜色变化。
你操作后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是?请用实验桌上用品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3分钟后回答问题。
实验验证假设与预测2的实验:设计并进行下图的方法做实验。
用酒精灯对着放在有塞试管内的铜片左端加热,变黑后逐渐向右移动,直至铜片不再变黑。
此时,将火焰移至铜片最右端继续加热一段时间。
你操作后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结论。
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知识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把一般性知识概括成),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
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1.4.物质性质的探究说课稿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自我总结:要求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相互评价: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促进相互学习。
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1.4.物质性质的探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为九年级化学科粤版上册1.4节“物质性质的探究”。这一章节在初中化学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前面章节关于物质组成、分类的延续,又是后续学习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等内容的基石。本节课主要围绕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展开,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问题驱动法: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4.课后任务: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开展调查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展示一个与物质性质相关的日常生活场景,如燃烧的蜡烛、生锈的铁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为什么蜡烛可以燃烧?”“为什么铁器会生锈?”
2.课后访谈,了解学生的感受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新课程标准中位于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的子主题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本节课教材分为两部分内容物质的性质和科学探究的方法。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习初步认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为后续深入学习某一具体物质的性质以及从分子、原子层面认识物质性质奠定基础
AHale Waihona Puke 镁条燃烧 B、镁条能燃烧C、镁条表面用砂纸打磨 D、镁条是银白色的金属 (二)A、汽油燃烧 B、汽油能燃烧
C、汽油是淡黄色液体
D、汽油能清洗衣服上的油漆 E、汽油能挥发 F、汽油挥发 G、汽油密度
七、作业设计
练习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观察初步体验化学是一门神奇、有趣的学科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识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点
判断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设计
同学们,刚才我们研究了物质的不同变化,当我们知道了物质在某种条件下能够发生某种变化时,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利用物质了。
【提问】为什么我们用钨丝作为灯丝而不用其他金属呢?为什么蜡烛可用来照明?为什么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鉴别二氧化碳?为什么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来灭火?
【提问】在我们日常生活用品中,同学们都知道:铁栅栏上涂上油漆,乙醇能作为汽油,铅笔的笔芯是石墨,二氧化碳可以作灭火器的填充剂等,这体现了这些物质的什么性质呢?
【归纳】我们研究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可以更好的利用物质。这是因为物质的变化决定物质的性质,而物质的性质又决定着物质的用途
六、练习及检测题
【练习】判断下列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一)
二、学情分析
刚刚进入初三学习的学生,虽然思维正由经验型、直观型向理论型、辩证型转化,但很大程度上还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学习动机也是以好奇、有趣等直接的、近景的动机为主。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课,头脑中缺乏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验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教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能通过物质的变化判断是化学性质还是物理性质。
2.识别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会用化学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能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归纳学习物质的性质,通过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描述物质的性质时多用“可以”、“易”、“能”、“会”等词语。如木炭可以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糖能溶于水
(3)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提问】刚刚我们学了4个概念,分别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科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呢?
【讲解】金属钨:钢灰色或银白色,硬度高,熔点高,常温下不受空气侵蚀 蜡烛:熔点高,易燃烧
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与澄清的石灰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上述对物质的性质描述也可以分为两类,如一类性质是需要通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蜡烛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灭火,还有一类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金属钨做灯丝。那么,我们就把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比如:可燃性,稳定性,易„„,能„„;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比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强调】(1)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