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顾恺之的简介
顾恺之简介

顾恺之简介顾恺之(约公元249年-公元317年),字子长,汉族,河南开封人,是中国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
他是晋朝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位画家。
顾恺之出生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官僚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早年开始就对文学和绘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天赋。
在年轻时,顾恺之师从著名画家王僧虔学习绘画,受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的深刻影响。
顾恺之还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歌和文章流派多样,题材广泛,包括山水诗、悼亡诗、抒发心情的诗等。
顾恺之以他的绘画成就而闻名于世。
他的画作以山水画为主,尤其擅长绘制临摹自然山水的作品。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创新大胆,在细节上缜密入微,并且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精神和气氛。
顾恺之的画作常常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不仅传达了自然山水的美丽和壮丽,还表达了他个人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赏,也对后世的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恺之的绘画才能也受到了他担任官职的影响。
在南朝的时候,他曾担任林邑宰相一职,在此期间,他将自己的创作才能与政治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
顾恺之在政治上的成就并不亚于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他对于国家的贡献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文艺政治家。
顾恺之以他的杰出才华和卓越成就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画坛的瑰宝,广受赞誉。
他能够通过绘画表达内心世界,传达人生哲理,所以他的作品在当时就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仍然被学者和艺术家们广泛研究和借鉴。
顾恺之一生充满了创造力和热情,他通过绘画和文学作品留下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他的创作风格独特,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绘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总结起来,顾恺之是中国南朝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画家,他的绘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顾恺之

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出身士族家庭,字长康,小字虎头,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江苏无锡人,约364年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
366年当上大司马参军,392年为殷仲堪参军,405年升为散骑常侍。
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
着有《画论》《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籍,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
唐张彦远评其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著名论点,对中国绘画影响深远。
根据三国(220--265年)魏人曹植所写《洛神赋》而创作的故事画。
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
后段画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玉鸾、文鱼、鲸鲵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张望,依依不舍,一种无奈离析之情显现画面。
这幅人物画的线描如"春蚕吐丝",后人称这种技法为"高古游丝描"被列为人物画技法十八描之一,对后世的中国画线造型产生很大影响。
画卷从曹子建初见洛神宓妃起,以一系列极其鲜明的形象,画出了一副哀怨缠绵的连续画图。
曹植在原诗赋中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形容洛神在水上飘忽往来的情景。
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出关切、迟疑的神情。
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
在“日既西倾,车怠马烦。
尔乃税驾蘅皋,容与乎阳林,流恺乎洛川”之际,忽然遥遥望见一个丽人,疏忽出于岩石之畔。
画家以生动的笔资,将这位使曹植寝食不安.朝思想望的恋人,画的丰神绝世,含情脉脉,回眸顾盼,飘飘若仙,表现出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画家着力刻画了3匹疲惫的马,呈现出不同的特性,体态动静不一。
顾恺之简介

顾恺之是东晋画家,他出身士族家庭,字长康,小字虎头,籍贯晋陵无锡(今江苏焦溪),是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他曾为桓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初任通直散骑常侍。
刘裕北伐南燕,顾恺之为他作了《祭牙(旗)文》。
顾恺之多才艺,善于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曾有才绝、画绝、痴绝这“三绝”之称。
他大多作画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
画人注重点睛,自己他画的传神写照,尽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
他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了三根毛,却更加觉得有神韵了。
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中,画作光彩耀目,轰动一时。
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和师傅南朝宋画家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朝吴道子的疏体。
顾恺之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著作,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现存于世的《女史箴图》传是早期的摹本,内容绘写了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此图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中。
所传,他的另一作品《女史箴图》,乃宋人摹本。
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
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
他同时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是当时流行的信仰。
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
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
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
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的三位最重要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
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对他的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顾恺之

Company Logo
“痴绝”顾恺之二三事
顾恺之塑像
顾恺之的生平经历,我们知道很少,只知道他最初曾在雄踞长江上流的将军桓温和 殷仲堪的幕下任过官职,他和桓温的儿子桓玄颇有来往。很受桓温和谢安的赏识。晚年 任散骑常侍,六十二岁去世。关于他的生平,保留下来一些小故事。他对一些世俗事物 的率真、单纯、乐观、充满真性情的生活态度,就曾经在若干传说故事中被形容为“痴”。 但也有一些是形容他的聪明的,所以曾有人说他身上“痴黠各半”。他不只是在绘画艺术 方面表现了卓绝的才能,也是一个擅长文学的人。他遗留下来的残章断句中,保存着形 容浙东会稽山川之美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的名句。 他曾被当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 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谢 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相传,有一年春天,他要出远门,于是就把自己满意的画作集中起来,放在一个柜 子里,又用纸封好,题上字,交给一位叫桓玄的人代为保管。桓玄收到柜子后,竟偷偷 地把柜子打开,一看里边都是精彩的画作,就把画全部取出,又把空柜子封好。两个月 后,恺之回来了,桓玄把柜子还给恺之,并说,柜子还给你,我可未动。等把柜子拿回 家,打开一看,一张画也没有了。恺之惊叹道:妙画有灵,变化而去,犹如人之羽化登 仙,太妙了!太妙了!(《晋书.文苑。顾恺之传》) 又有一次,还是他的那位“好”朋友桓玄,非常郑重地对他说:你看,我手中拿的这 片树叶,是一片神叶,是蝉用来藏身的,人拿了它,贴在自己的额上,别人就立刻看不 见你了。恺之听了特别高兴,而且特别相信。随即把那片叶拿过来,贴在自己额头上。 略过了一会儿,桓玄竟然在他面前撒起尿来,恺之不以为怪,反而相信桓玄看不见他了, 所以才有如此动作。 义熙三年(407),恺之做了散骑常侍,心里很高兴。一天晚上,在自家院子里,看着 明月当空,诗兴大发,于是便高声吟起诗来,他的邻居谢瞻,与他同朝为官,听到他的 吟咏,就隔着墙称赞了他几句。好,这一称赞不要紧,恺之一时兴奋,忘了疲倦,一首 接一首,一句接一句,没完没了地吟起来。谢瞻隔着墙陪着折腾了一会儿感到累了,就 想回屋睡觉,于是就找了一个下人代替他和隔墙的那一位继续折腾。人换了,调变了, 恺之不知有变,就这样,一直吟咏到天亮才罢休。
顾恺之

谢谢
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 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 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此卷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 界,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它是书画境中 的另一种毫不逊色的《洛神赋》。 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 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 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 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初见之后, 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 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 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泣笑不能,欲 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 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 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魏晋南北朝-人物画家顾恺之

魏晋南北朝-人物画家顾恺之顾恺之(348-409),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今江苏无锡)人。
义熙初年(405-418)任通直散骑常侍,博学多能,工诗善书精丹青。
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沉浸艺术,孜孜不倦,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绘画尝从师卫协,擅作佛像、人物、山水、走兽、禽鸟,尤善点睛,自谓“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其笔法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细看则六法兼备;画有敷染容貌,设色以浓彩微加点缀,不晕饰,运思精微,襟灵莫测,神气飘然;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的特点。
兴宁中在建康瓦棺寺壁作《维摩诘像》,容貌清羸,神态忘言,轰动一时。
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毫,倍觉有神采。
又为谢鲲造像,布以石岩之中,可谓别出心裁,其对此自云:“此子宜置丘壑中”。
画中兴帝相列像,妙极当时。
唐代张怀瓘对其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史称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为“六朝四大家”。
画迹甚多,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
传世作品有唐摹本《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卷、《洛神赋图》卷(为宋人摹本),现均藏故宫博物院。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
提出了“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以形写神。
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女史箴图》:“女史”是女官名,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
西晋惠帝司马衷是个弱智,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其人善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
东晋画家顾恺之生平简介

东晋画家顾恺之生平简介顾恺之,汉族、无锡人。
,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东晋画家顾恺之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东晋画家顾恺之简介顾恺之,字长康,小名为小虎子,晋陵无锡人,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
顾恺之见多识广,才思广博,擅长写诗作赋和书法,尤其擅长绘画,主要精通画人物画和山水画。
因为他有对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于是人们称他为画绝、文绝和痴绝。
画家顾恺之出生在江南的一个士族的家庭,根据史料记载,顾恺之的先祖有多人在孙吴和西晋时期都当过官。
顾恺之当官的路途并并不是特别顺利。
最开始的时候,担任过参军的职位,在大司马死后,他又任命为刺史府的参军。
直到晚年,他才进入朝廷担任散骑常侍,但是没过多久便去世了。
顾恺之的官职虽然一直都不是很高,但是因为他在绘画和文学上的成就在当时还是具有很高的人气的。
当时的人们都说顾恺之有三绝,就是痴绝、画绝和才绝。
其中,痴绝就是指顾恺之的为人率真、幽默,并同时又有点痴呆的感觉。
画绝就是指他在绘画上面的造诣,从而肯定了他的绘画功底十分了得。
文绝是说他博学多才,非常擅长写诗作赋,在书法方面也非常精通。
顾恺之流传在世间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很多,主要能反映他的文学成就的应该是《观涛赋》和《筝赋》。
他的绘画作品比较多,但是有很多都已经流失。
顾恺之的绘画作品的题材十分广泛,不仅有人物画,世俗故事等,还有飞鸟走兽和山水绘画等。
画家顾恺之的故事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绘画大家,他擅长画人物画和山水画,在人物画的方面他尤其擅长画女人像和女神像之类的画像。
在人物的绘画中,他的“画睛”功夫非常了得。
说起这个画睛的功夫,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传说故事。
传说顾恺之一生下来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从小是被奶妈抚养长大。
顾恺之因为非常聪明,又很活跃,大家都叫他为小虎子。
小虎子跟其他孩子一样,经常跟小伙伴一起玩耍。
有一天,小虎子听到别人在叫妈妈,他突然想到自己怎么从来都没有看见过妈妈,于是就跑到家中问父亲。
父亲先是骗他说妈妈回外婆家了几个月之后回来,但是小虎在盼了好久都没有回来。
著名画家顾恺之是什么时期的

著名画家顾恺之是什么时期的顾恺之是著名的绘画大家,他擅长画人物画和山水画,那么著名画家顾恺之是哪个时期的人?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著名画家顾恺之是哪个时期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东晋时期非常杰出的画家、诗人、绘画理论家。
顾恺之学识渊博,富有才气,擅长诗词文赋,尤其擅长绘画。
顾恺之早年曾在桓温及殷仲堪处参军,任通直散骑常侍,刘裕北伐之时,顾恺之曾为其作《祭牙(旗)文》。
根据唐宋人记载,顾恺之的作品包括一些政治名人的肖像、佛教的图像或一些神仙的图像,另有飞禽走兽等,最引人注意的是一些名士的肖像,他的人物画更加注重表现人的性格与精神特点。
顾恺之的主要绘画作品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斫琴图》等。
除了绘画,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颇有成就,他提出传了神论、迁想妙得、以形守神等等观点。
顾恺之的绘画以及其理论,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存顾恺之的画论仅剩三篇,分别为《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以及《画云台山记》。
顾恺之代表作顾恺之,汉族、无锡人。
顾恺之文学绘画方面功底都非常深厚,擅长写诗赋和书法,尤其和擅长画画。
对于人像、佛像、山水等事物他都非常得精通,人们称他为三绝,分别是画绝、文绝和痴绝。
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主要注重于传神,他的绘画风格为中国的绘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中,《斫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最突出的代表作。
《斫琴图》是宋代争先模仿的范本之一,又叫做《女史箴图》。
这个图画虽然没有《洛神赋图》那样有名,也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在绘画的风格上可以说是非常奇特的。
此图是根据西晋政治家张华的《女史箴》来进行描绘,主要是赞扬了各代圣女的高尚的品德和主要的事迹,来告诫宫中的妇女要遵守礼节,主要自己道德的修养。
这个观念也一直影响到民间,民间女子同样按照《女史箴》上面的规范来要求自己。
《洛神赋图》是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此画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为取材的内容,描写了一段主人公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家顾恺之的简介
顾恺之是东晋非常著名的画家和作家,他被成为中国绘画和书法的鼻祖。
顾恺之博学多识,擅长于山水画和人物画,下面是搜集整理的画家顾恺之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顾恺之(约348年-409年),字长康,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约364年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
366年当上大司马参军,392年为殷仲堪参军,405年升为散骑常侍。
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线条连绵流畅,如“春蚕吐丝”。
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摹拓妙法)》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籍(以上三篇文章现今存在最早版本由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抄录以传),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
其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顾恺之的艺术特色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
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
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
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
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
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
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
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
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本。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
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所绘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形象思维即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表现人物的情态神思,即以形写神。
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上的成就,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顾恺之著有《启蒙记》3卷,另有文集20卷,均已佚。
但仍有一些诗句流传下来,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等,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秀丽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东晋兴宁年间(公元363;365年)顾恺之在金陵(今南京)瓦棺寺所画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画出了维摩诘的病容及病中与人对谈时的特殊神色。
这一幅维摩诘像,虽没有流传下来,但受到称颂。
同时,这一记载也说明中国流传的佛教图像,不是完全模仿外来的艺术。
另外,顾恺之曾在画裴楷的肖像时,颊上加了三毫,据说他就是这样简单地借助于细节,加强肖像的神态。
也有记载,他故意把谢鲲画在岩石中间,可见他曾企图用环境来烘托人物的性格。
而且我们知道他在揣摩如何表现嵇康的诗句的时候,他体会到:画“手挥五弦”弹琴时的外形姿态,虽然是手的细小动作,也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画“目送飞鸿”,想凭目光的微妙表现传达出对于天边云际有所眷恋的、捉模不定的迷惘的心绪,则是比较难的。
这些就都是顾恺之作
为一个人物画家,企图细致地描绘微妙的心理变化时,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界限。
另外,他也曾明白地谈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提出了描绘眼睛是人物画艺术中的最重要的技巧。
以上都说明顾恺之代表了这一时期人物画艺术的新发展。
顾恺之的作品真迹,今已无传。
只有若干流传已久的摹本。
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图》(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和《洛神赋图》(宋代摹本,故宫博物院藏),都很能说明顾恺之时代的画风和艺术水平。
《女史箴图》可以算作一篇文章的几段插图。
《女史箴》一文是西晋张华所作,他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据说是用以讽刺放荡而堕落的皇后贾氏。
其内容是教育封建宫廷妇女们如何为人,如何自保的一些人生经验和道德箴条。
顾恺之这一《女史箴图》画卷,描绘一系列的动人形象,从她们的身姿仪态中透露出了这些古代宫廷妇女的身份和丰采。
画家的笔墨是“简澹”的。
古人称其勾勒轮廓和衣褶所用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也形容为“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在《女史箴图》中保留了这些线条的联绵不断、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节奏感。
《洛神赋图》,古代有名的诗人曹植用神话隐喻着失落了爱情的感伤的诗篇《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亲曹操的决定下,为他的哥哥曹丕夺去。
甄氏在曹丕那里,没有得到稳固的爱情死得很惨,她死后,曹丕把甄氏遗留的玉镂金带枕给了曹植。
曹植在回归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经过洛水,夜晚梦见了甄氏来会他,悲痛之
余作了一篇《感甄赋》,塑造了洛神(传说伏羲的女儿,在洛水溺死后为神)的动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形象,甄氏的儿子曹叡将它改名为《洛神赋》。
《洛神赋图》在古代曾被很多画家画过,而且有很多宋代摹本,都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卷,人物形象基本上类似,只在构图上有景物繁简的不同。
那一景物较简的,在风格上具有更多的六朝时代的特点。
画卷的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那寄寓着他的苦恋的、美丽的洛水女神,出现在平静的水上。
画面上远水泛流,洛神含情脉脉,似来又去。
洛神的身影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的情意。
这样的景象正是诗人多情的眼睛之所见。
曹植在原来的诗篇中曾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来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飘忽往来。
这两句充满柔情密意和微妙的感受的诗句,成为长期传颂的名句,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画中的诗意。
这一富有文学性的《洛神赋图》,描写了人的感情活动,所以在古代绘画发展上有重要的地位。
《列女图》(故宫博物院藏,宋人摹本)从图卷的人物形象,动作,服装构图及风格上看,似是以魏晋之际的手笔为根据的。
宋代版画插图本的《列女传》曾经清代阮元翻刻,其每页上端的插图人物动态都与此图卷相似,但增加了背景。
也标为顾恺之图,这一插图与这一画卷相印证,至少可以看出,魏晋之际(或汉魏之间)的绘画艺术的一部分面貌,而助有于了解南北朝绘画的历史渊源。
南北朝的道教徒宗炳、王微的论述山水画的文章也保留了下来,可以看出也是从求仙访道的思想出发的。
早期山水画的古拙的风格,
我们从南北朝一些石刻以及敦煌壁画中都可以得到相似的,进一步的认识顾恺之之所作人物画,善于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铁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人物五官描写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
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
晚年笔法如春蚕吐丝,似拙胜巧,傅以浓色,微加点缀,而神采飘然,饶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南朝陆探微、唐代吴道子等皆临摹过他的画迹。
现今传世的顾恺之作品摹本有歌颂曹植与甄氏爱情的《洛神赋图》,和劝诫妇女德行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
顾恺之的历史评价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
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
当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他的画师法卫协而又有所变化,他的画有敷染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的特点。
史有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精通画论,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画家顾恺之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