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文化史

商代:

甲骨文,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成熟的汉字;金文。

周代:

分封制(周、晋、卫、宋、鲁、齐、燕);宗法、礼乐制;青铜制品成熟;工商食官;丝织工艺突飞猛进;

春秋:

孔子(春秋,仁和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恢复等级秩序,为政以德,改良政治,对鬼神敬而远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老子(春秋,天法道,道法自然,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风(各诸侯国民歌),雅(西周宫廷乐曲歌词),颂(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句式,现实主义倾向,“赋比兴”手法。

九九乘法口诀,用竹棍做算筹的筹算计算法。

战国:

孟子(仁政,人性本善,养浩然之气,唐代以后《孟子》被奉为经典,南宋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尊为亚圣)

荀子(赵国人,朴素的唯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注重环境和教育,主张礼法并施,治国以礼教为主)

墨子(鲁国人,兼爱非攻,节葬,节用,尚贤,尚力)

庄子(宋国人,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顺应自然)

韩非(韩国贵族,后至秦国,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屈原等人编著,自由灵活的句式,瑰丽华美,想像奇特,与《诗经》合称“风骚”,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

发明“司南”,指南车,指南鱼。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内有世界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秦朝:

统一后,推行小篆,后来推广隶书。

西汉:

初年兴黄老之学,积极无为,后不利于中央集权发展,爆发七国之乱,汉武帝登基后,决定强化集权,重用董仲舒。

西汉儒学:依据《公羊春秋》,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实行仁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汉赋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黄帝内经》成书。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被称为蔡侯纸。

东汉张衡发明浑象仪,候风地动仪。

《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计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望闻问切”中医临床学的经典,被称为医圣。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魏晋南北朝:

佛、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危机。

书法发展成为自觉的艺术。

东晋顾恺之:长于丹青,以形写神

东晋王羲之:书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南朝宋、齐之际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北朝的贾思勰,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唐代:

吴道子:雍容华贵画风的代表,吴带当风。

张旭的草书“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怀素草书“惊蛇走虺,骤雨狂风”;颜真卿楷书端庄浑厚,柳公权楷书遒劲森严,合称“颜筋柳骨”。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梨园”。

咸通9年,即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唐初孙思邈《丹经》硫磺伏火法,唐末用于战争,14世纪传入欧洲。

僧一行(还研制了铜制浑象仪)与梁令瓒创制黄道游仪。

“药王”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宋代:

程朱理学:“理”是万物的本源,格物致知,敬畏天理,存天理、灭人欲,元朝时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有意无法。

文人山水画,北宋时气势宏伟,南宋多偏安一角,马远,夏圭。

世俗画兴起,北宋《清明上河图》;

北宋瓦舍,两宋之际出现“南戏”

陆九渊:南宋,心即理也,发明本心。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首先是用胶泥制活字,后出现木活字,13世纪出现金属活字,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北宋发明人工磁体的指南针,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西欧

元代: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用虚拟动作表现剧中时空场景更替。

郭守敬发明新型浑仪——简仪。

发明珠算法。

王祯《农书》,重视用机械代替简单工具,用水力代替人力和畜力。

明代:

王守仁: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

李贽: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权威,追求物质享受,男女平等,反封建礼教。八大山人,明亡后,与同时期的画家形成了风格奇特的一个派别,艺术风貌不拘成法。

出现杨柳青镇木版年画。

章回体裁小说开始出现;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开英雄传奇和武侠小说先河《水浒传》;神魔小说的典范《西游记》;世情小说的经典之作《金瓶梅》;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红楼梦》;借鬼说事、批判现实的“孤愤之书”《聊斋志异》;长篇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儒林外史》。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

徐光启《农政全书》,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李时珍《本草纲目》,运用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

思想,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称为“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清代:

王夫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理在气中,反对专治暴君统治,君臣平等,限制君权,建立监督机构,言论自由。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天下郡国利弊书》。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逐渐形成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被誉为“国粹”。《同光十三绝》指同治,光绪年间的13位昆曲,京剧名家。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报刊,翻译《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强(镇压国内起义),中体西用,自强求富)

王韬:主张“商富即国富”,允许民间自立公司。、

郑观应:商战,著有《盛世危言》。

康有为:设万木草堂讲学,中西结合,《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变法通议》

谭嗣同:《仁学》,批判专制君权,反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严复:《天演论》,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经济史

商代:

出现青铜制品,并逐渐成熟。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春秋战国:

人们掌握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石制,骨制农具。

春秋出现自耕农,井田制开始崩溃,春秋前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废除井田制,肯定土地私有制。

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著名的水利设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战国时期出现用租佃方式进行经营。

私营手工业兴起。

西汉:

漕渠,白渠。西域坎儿井。

西汉中期,梨壁发明。自此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两汉之际,王景治河。

用煤作燃料,并用来冶铁。

丝绸远销欧洲,“丝国”称号。

东汉:

东汉晚期,发明青瓷。

魏晋南北朝:

曹魏时期马钧改进翻车。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均田制一直延续到唐朝,直到唐安史之乱后被废除)。

发明白瓷。

唐代:

长江下游一带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缂丝技术。

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兴盛。

宋代: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

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瓷窑。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打破“坊市制”,出现夜市,早市,草市,御街成为商业街,标示着城市格局和功能的重大演变。

元代:

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使棉布日益普及。

进入彩瓷生产时期。元青花。

广泛流通纸币。

明清:

明后期,棉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商业市镇兴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地方性的大商帮。明中后期实施“一条鞭法”,清前期推行“摊丁入亩”。

清乾隆只准许一口通商。

政治史

夏朝:

公元前2700年,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商代:

内外服制度。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周代: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嫡长子继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秦朝:

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殿最”制,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

汉代:

中外朝制,察举制和征辟制。

汉武帝“推恩令”

东汉末年实行九品中正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两宋:

二府三司制。

宋太祖“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元朝:

废三省,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朱棣在文渊阁设立内阁。

清朝:

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清雍正设军机处。

1839-虎门销烟

1840-鸦片战争

1842.8-《南京条约》

1844-《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1851-1-11洪秀全起义

1853-太平军攻克南京

1856-太平天国达到全盛,《天朝田亩制度》,严重内讧。

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6《天津条约》

1860-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北京条约》

1864-南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94-中日甲午战争。

1895-《马关条约》

1898-义和团“扶清灭洋”

1900-8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1901-9《辛丑条约》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人物并称大全

人物 二圣:(1)周文王、周武王。(2)周公、孔子。 二王: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二乔:三国时期一对姐妹花,以美貌出名。大乔为孙策妻子,小乔为周瑜妻子。三皇:燧人、伏羲、神农。 三圣:(1)尧、舜、禹。(2)禹、周公、孔子。(3)文王、武王、周公。 三杰:西汉张良、萧何、韩信。 三曹:三国曹操、曹丕、曹植父子。 三李:唐朝李白,李贺,李煜称为“诗家三李” 三袁:明代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 三苏: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被称为“三苏”三绝:唐文宗时,诏以李白之歌诗,裴旻之剑舞,张旭之草书为三绝 四君:春秋孟尝君(齐)、平原君(赵)、春申君(楚)、信陵君(魏)。 四杰:唐代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 四家:北宋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 四才子:明朝祝枝山、唐寅、文征明、周文彬被称为江南四才子。 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称为“苏门四学士” 四圣:草圣张旭,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茶圣陆羽为唐朝四圣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五圣:孔子及其弟子(含再传弟子)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的合称。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颜子,即颜渊,孔子弟子,被后世尊为“复圣”;曾子,孔子弟子,被后世尊为“宗圣”;子思,孔子之孙,被后世尊为“述圣”;孟子,孔子再传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 五霸: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五子: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六君子: (1)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害死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中的思考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中的思考 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形成各具特色和风格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从而哺育、积淀为一个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经时代的洗礼,生生不息地延续和传递成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四大文化系统:中华传统文化、西欧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正是这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怎样一种文化呢?所谓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其主体是以封建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的政治文化。可见,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同样是建立在儒学的基础之上,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因此,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围绕其展开。“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是一种个体人格所能到达的最高境界和全面修养的标志,是人类崇高的社会境界;“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即以血缘为根基,以等级为特征的统治体系,由此结合成主张以道德规范实现政治统治,把政治关系归结为个人道德修养,主张内省吾心,教化以正风,实现政治与道德人伦的一体化。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以“仁”“礼”结合为主体的伦理政治观为核心内容,可以说是其本质特征。 观之现今社会,中国虽说是一个发展中的法治社会,但是“法外乎人情”,法律在实际运行当中总是会受到具体人事的影响,这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以德治国”息息相关。与刑政相比,传统政治更注重的是一种道德感化,以显其“仁”来笼络民心。不可否认,注重道德教化与法制相比更具人性化,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但是,缺少了法律准绳的教化缺少了一种威慑力,难免会失去其应有的功效,有时也难免有失公平。因此,社会秩序的匡正还是需要具体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和一定强制力的法律来执行,完全遵循法的规则来处人事,将伦理道德排除于执法过程之外。即使要传承“德治”理念,也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中进行,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进行,而不是在执法过程中大肆干预,如此才能确保法律机制的良好运行,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社会公平有一个衡量的准绳。 君主专制体系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传统政治认为,君主能参

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西方的差别

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西方的差别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中国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式存在了已有四千多年。因为其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血脉,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政治制度作为统治的保障,与千年不断的文化遥相呼应,充满了东方独有的色彩.下面,我以一个刚刚学习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学生的身份,来略谈一下中外古代政治制度的差别。学识尚浅,让境界高的老师们见笑了...... 四千多年前,夏朝正式确立了奴隶制国家。世袭制的产生算不上创举,但它代替了古老的部落首领制,却是我们的一种进步的象征。这时,以贵族和皇族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开始垄断了中国的统治类的权利。大禹治水的下一个故事就是大禹希望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有才能的人,希望国家确立君主禅让制。这是我们中国人最理想的国家制度,充满了中国色彩,而且是中国首创。但是这种想法却没有能实现,君主世袭制,延续了近2000年,成为中国古代王位传承制度的一个特点。 西方古代的王位传承制度并非很早开始流行。根据必修一上的说法,古希腊,尤其是雅典,最早诞生了类似全国人大、国会这样的机构,尽管部分贵族在制度不完善的时候实行专横统治,妄图世袭特权。但在改革后并未出现某些人过分热衷于权利。雅典民主制的逐步完善,直到正式确立,使古代民主制度成为了每个公民的愿望,让无数人在未来的某一天为实现这个愿望而奋斗。古代西方并未向古代中国那样,过早的实行奴隶制、封建统治,他们的发展,是从古代的民主到后来的专制,再从专制回到现在西方的民主。 中国古代是由民主制为开始,转为相权的广而大,后由皇帝加强统治,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对人民进行压迫,最终被人民所推翻。而西方古代,则是由理想的民主制为开端,后来发展为国王的权利至高无上,再到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庭、教皇来统治整个欧洲,到最后被渴望自由的人民推翻,中西方古代历史的开始和结束相同,不同在于封建制度的发展过程和两种截然不同的统治方向。以史为鉴,为了巩固和发展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好好学历史吧。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儒生与文吏研究 —以宋朝儒生与文吏的合流为例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文官执政是一特殊的历史现象,古代的文官是士与官僚的结合。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士与官僚政治的合流也经历了反复的斗争。虽然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士与官僚的合流,但是二者的真正结合是在宋朝时期形成的。宋朝出现了儒生与文吏的合流——新型的士大夫政治文化。它不仅改变了长期以来的官僚组成也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儒生;文吏;宋朝;士大夫政治 前言 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统治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士大夫的多方面进行了多角度、有深度的研究。目前就国内专著性的研究有:郭学信《宋代士大夫文化品格与心态》将宋代士大夫的文化品格放置在当时社会历史的具体环境中,结合当时时代背景的变化,进行多方面的探究,总结出其外在形态最突出的表现为严格的道德自律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关于士大夫主体特征研究的有易小平《试论北宋文人的人格矛盾》对北宋文人面对的社会矛盾进行深人分析,认为其人格矛盾即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他们并借助公私分离来平衡这种矛盾。对北宋士大夫的个案研究有李馥明《宋代“二程”的国家忧患意识及其对时代挑战的回应》指出程颖、程颐,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现象,“以兴其斯文为己任”,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精神。总的来说近年来内地对士大夫的研究是比较深入,成果显著。 1、儒生与文吏的演变进程 中国的士大夫具有学者和官僚双重身份的。在汉武帝在独尊儒术之后,历代的王朝都把士人作为官僚的主要来源,士人阶层在战国时期已经兴起并且形成一个独特的阶层。没有做官的学子称士,做了官的可以称作士大夫,即士大夫可以说是做官的读书人,是封建社会主要的统治阶级。用英语来表示士大夫一般是:scholar-official 学者-官吏;scholar-bureaucrat学者-官僚;litteriti-officialdom文人-官僚,都是用合成词汇来表示士大夫这 1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部分试题

1.隋唐以来,最有利于知识分子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理想的途径是 A.建立军功B.科举考试C.弃农经商D.门第出身 2.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堀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②程朱理学③元曲④小说⑤诗赋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③④ 3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这里“全新的创造”是指 A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强调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以此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C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学 D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4、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君子和而不同”,“执两用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乃是中庸之道”,如“勇敢是鲁莽和懦弱之间所存在的美德”。下列各项对两人思想相似之处理解准确的是() A、都推崇中正平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B、都出现于各自文明的创新转型期 C、都提倡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 D、都主张采用以德治国的政治纲领 5.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史实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A.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B.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C.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D.宋代形成了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 6.“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引文的出处应为 A.《道德经》B.《论语》C.《韩非子》D.《春秋繁露》 7.古代某时期,《孟子》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孟子被朝廷追封为邹国公,学者们纷纷重新编注“四书”。该时期是 A.战国B.汉朝C.宋朝D.明朝 8.“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此言出自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王阳明 9.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摘要: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的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努力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并认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支配政治行为。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道德伦常儒家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意识领域,政治文化必然与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有关,具体讲,则包括社会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概念、政治设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上延续不断的传承,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牢固支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这批判的一面,但同样也有应该坚持与传承学习的一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重民的民本思想 1、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在先秦时期周武王伐纣时提出‘敬天保民’的口号。管仲提出富以养民是治国为政者的首要任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王提出‘无民孰战,无民孰农’的口号。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到唐朝魏征的载舟覆舟及唐太宗有感于君主的地位依赖于国家的存亡,国家的盛衰系与民众的苦乐。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人心向背’是统治者政权存亡的基础。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想取得长久的政治稳定,一定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让人民休养生息。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上重民的君主,其统治的时间内都是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的。 2、重民不是民主。古代所倡导的重民与当代所说的民主是有所区别的,重民只是强调君主重视百姓的疾苦,只需要人民俯首帖耳。而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只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与现代民主思想相差甚远。 (二)、儒家思想——中国传统主流政治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大一统的政治目标、大同与小康的理想追求、积极人世的行为哲学、尊君抑民的等级观念、重民抑君的道德要求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并注重个人与他人、群体、自然的有机和谐。儒家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中庸”、“和而不同”,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儒家思想中也存在糟粕,对此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对待。总之,儒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宝贵财富和历史依据。 (三)、伦常的政治文化 中国从古代就有‘礼仪之邦’‘道德之邦’之说,中国源远流长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里以儒家的道德精神为主。这种道德精神里的核心思想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编辑。 摘要:伴随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的努力着,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影响;途径在中国,从夏商周及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经历朝历代的传承沿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封建主体政治文化.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又称之为儒家政治文化.时至今日,虽然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也不断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但是传统政治文化仍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一条宗法制的永恒脐带。马克思·韦伯在对中国和埃及这两个君主专制政治共同体的比较中,就指出过宗法制度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他说:“在埃及,至高无上的是对死的崇拜,而不是对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也不例外。无论是从中国奴隶制的氏族国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直至清王朝的灭亡,可以说中间经历了政治发展与血缘宗亲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重大变化,虽然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但是宗法制这条永恒的脐带却始终缠绕着人们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追求。其次,君主王权至上,无视法制,宪政空白。“君权神授”,“顺天应人”“君主崇拜”等等意识观念,在整个封建时代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的渲染,权力崇拜意识和权力本位的价值观被深深烙印在上层人士及所谓的“草民”阶层的心中。这种君主集权式的专制导致对皇权的崇拜,对权威的认同,使得君主的权力无限地扩大,以王权为中心的社会框架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国民对权力的崇拜和依附顺从。不仅如此,而且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固有的一种伦理至上观念的浸染,也使他们产生一种政治上的强烈依附感。随着从周公制礼到孔孟的儒家学说的承继与发展,“礼”,“义”等观念也日益深入民心,成为君主维护自身统治,禁锢人们思想,鱼肉广大民众的强大武器。在君权至上和孔孟儒学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下,法制被抛之一旁,至于宪政,更是无从所谈。第三,儒家政治文化的屹立。历代王朝的更替或是衰败,或是同化吸收,或成一枝独秀,其中各种学派争鸣,各显神通,终究未能屹立不倒,惟独儒家学说站居主导位置,成为我国传统的主体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学是在宗法制基础上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所创立和完善的。儒家学说的基本框架来自于孔子,“礼”“仁”“天”则是其基础体系。它是从价值观,哲学观等各个领域引申并放大成的服务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意识形态。儒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纲常秩序,以及所谓崇尚治,尚有为等一系列观念,为其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政治上的支持。儒学的产生的和发展,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它不仅奠定和稳固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使自身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持久性,它并不随旧制度的湮灭而随之消失。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仅长期存在,而且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当代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首先,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排斥性。在当代中国,尽管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际贯彻,但是人们依然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控制。在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对两千多年中国封建政治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大一统”的政治观,君权神授的权力观以及对“仁﹑义﹑礼﹑智﹑信”的认识,加上中国人特有的小农意识,使得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传统政治文化的痕迹,而且大量残存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也在政治系统之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政治发展的进程。在今天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人们的政治意识虽然在根本上统一于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旗

以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1、政治:(1)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2)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3)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4)从分封制到县制、郡县制的产生,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1)农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2)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封建城市兴起;(3)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 3、思想文化:(1)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2)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3)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 (二)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政治:(1)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巩固(汉武帝大一统);(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和巩固(汉);(3)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都护)。 2、经济上:(1)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交流;(2)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实行文化专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2)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创立了太学和形成了地方教育系统。(3)科技文化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1、政治:(1)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西晋的短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多次局部统一,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民族融合);(2)政权更替频繁;(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4)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 2、经济:(1)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发展的速度;(2)江南经济开发,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3)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文化:(1)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2)佛教盛行,佛教文化发展;(3)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四)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 1、政治:(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时间相对较长;(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3)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1)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繁荣;(2)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3)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兼收并蓄,科技成就世界领先;(2)教育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试题(1-5)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作业(一) 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儒家六经,即、、、、、,四书即、、、。 2、神话传说凝结着民族精神,据《史记》记载、、、、,是我国传说中的五帝。他们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伦理的核心特征。 3、中国古代学术与政治关系密切,不同时代各有其最为发达的学术形态,春秋战国时期学发达,两汉盛行。魏晋风靡士林,隋唐独步一时,宋明理学精致高妙,清代达到极盛。 二.选择(每题1.5分,共30分) 1.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最早提出阴阳五行说的是(). A.邹衍B.《尚书》C.《周易》D.《老子》 2.周代实行() A.宗庙祭祀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以上答案都正确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佛教约于汉代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借()之风获得大的发展 A.儒学 B.道学 C.玄学 D.经学 6.宋明理学改变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成为渗透着佛道思想的新儒学。宋代理学理气论、心性论集大成者是() A.程颐 B.程颢 C.朱熹 D.王重阳 7.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对周边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国家曾长期使用汉字,并借鉴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如() A.日本 B.朝鲜 C.越南 D.上述三国 8.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法家中提出“法,术,势”的是() A.韩非 B.商鞅 C.申不害 D.李悝 9.华夏族最终形成于() A.夏 B.商 C.汉 D.春秋战国 10.在整个中国古代,教育和科技最发达的朝代是() A.汉 B.唐 C.宋 D.清 11.佛教“四谛”是指() A.生老病死 B.四大皆空 C.脱苦 D.苦集灭道 12.下列史书中属于编年体的是()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文献通考》 13.中国最古老的高等学校是() A.汉太学 B.唐国子监 C.宋书院 D.明宗学 14.下列农作物中除()外都是华夏大地古已有之的。 A.水稻 B.大豆 C.粟 D.西瓜 15.中国古代科学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唯一传统学科是() A.天文学 B.数学 C.农学 D.中医学 16.把中国古代各行艺术加以综合并使之精致化的艺术形式是()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 国 传 统 政 治 文 化 的 现 实 意 义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管理学系工商管理

目录 内容摘要------------------------------------------------------3 关键词------------------------------------------------------3 正文------------------------------------------------------3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3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8 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实意义-------------12 结论----------------------------------------------------13 参考文献----------------------------------------------------14

摘要:本文具体分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外在性特征和内在性特征,辩证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两极性影响,历史地回顾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及其经历的艰辛.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了历史性和现实性、特殊性和普遍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社会现代化经济变革和人的现代化的内在结合,才能走上健康、全面发展的坦途。 关键字:中观政治文化中观传统政治民族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保守主义民本主义现代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个人与国家。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 人类总是按照不同的地域,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创造其文化的。一定的社会结构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决定着它的特征。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除了具有封建社会的一般特征外,更具有自己的特点。只有揭示其具体的特点,才能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才能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那么,中国封建社会有哪些独特的特征呢?我们认为,基本上有以下几点。 1.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中国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国家的全部土地都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称。春秋以后,

孝文化与中国古代政治的家国同构模式研究

孝文化与中国古代政治的家国同构模式研究 刘海洋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倍受推崇与鼓吹的政治社会结构模式,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孝文化是家国同构政治模式的伦理基础和道德保障。 【关键词】孝 孝文化 家国同构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021-02 就中国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文化涵义而言,所谓“孝”,就是指敬老爱老、惜老养老、事亲以善行;所谓“家国同构”,就是指家庭、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着相当的共同性与共通性。纵观五千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史与政治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孝”文化与“家国同构”政治模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相辅相成的。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表述,家国同构政治模式是以孝文化作为伦理基础与道德保障的。 一 孝是家国同构政治模式的伦理基础 从目前可见的相关文献及论说中可以看到,古人对孝的诸多繁琐而细微的定义中有不少都明确表达出了孝与政治的接近。例如,孟子就曾经这样说过:“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孟子对“不孝”的定义与理解是从家族伦理生活的角度出发的,而阐明“不孝”恰恰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表明什么是“孝”,亦即是说,对这些行为予以反证,就是“孝”。以上只不过是“孝”的部分内容。接着我们再来看《孟子》中关于“孝”的另外的阐述:从社会政治生活的角度来看,“居位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这里就鲜明地体现出了“孝”在家庭伦理道德约束之外,还包含着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强制规定性,这点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孝经》中也可以得到明证。《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汉代以后的官吏的选拔,通常都有“孝廉”一科,也就是孝行端正者可以直接由朝廷获官受职。作为中国职官制度的独有特色,它鲜明地突出了“孝”在社会国家政治伦理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相对于孝来说,忠的观念则产生得较晚一些。中国古代文化所谓的“忠”主要是包括了忠于君主、忠于国家、忠于朋友、忠于承诺、忠于道德等方面的内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的重视和研究之下,尤其是在儒家的极力倡导的推行之下,“忠”和“孝”的含义已经基本上在文化上形成了孝亲、忠君的共识,并且发展成为两个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极为重要的伦理观念。例如,“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极”(《荀子?礼论》)。又如,“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忠孝》)。从这些言论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孝”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家庭道德与家族伦理,而是已经与政治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孝道”之所以能突破中国文化中家庭、宗族的血缘范畴,成为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生活领域中的一个占据极大分量的组成部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母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可见,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水之滨,莫非王臣”的“家天下”的政治理念与思维模式出发,家与国之间是互通的,二者并没有十分严格的分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家”即是“小国”,“国”即是“大家”,这就使二者在治理原则上具有了“通约性”,我们常听到的所谓“家之长子,国之重臣”就是在表达这个理念。这种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奉行孝道,按照由己推人、由家及国的路径,在理论与实践上泛化孝行原则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客观基础。因此,这一制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氛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一直到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封建皇权统治被推翻之前,它都保持着一种相对的稳定。之所以在中国政治社会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牢固的家庭伦理道德思想所造成的。从现代政治哲学的角度分析,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政治本体论的意义,孝文化因而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渗透于家庭、宗族、社会和国家关系之全过程的内在精神,从而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的社会发展产生着全方位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 孝是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道德保障 古人对“孝”的定位极高,将之作为为人的基本准则,认为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如《孝经》中便征引孔子之说,曰:“夫孝,德之本也,道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在漫长的历史进展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给《孝经》作注的多达五百余家,其中甚至有不少是皇帝的亲赐御注,这种现象的出现就充分说明了统治阶级对“孝”实施与推行的重视程度。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统治者们清醒地认识到,为了在政治生活中使家国同构这一政治生活模式得到广泛的认同,从而达到维护其权威和统治的目的,就首先必须在理论上加以强有力的支持,并且在伦理秩序基础之外给予它坚实而有效的道德上的保障,而《孝经》立足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的现实,提出了“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的观念,对不同等级的社会角色所应该履行的孝道、义务、责任等做出了十分具体的规定,恰恰满足了统治阶级的这个要求。 孔子、孟子这两位先哲深谙中国“伦理-政治”的社会本质,于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礼治的治国安民方略:“不有君子,其能国乎?”在这里,“君子政治”可以说是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开始形成,并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坚守着的一种理念。孔子是竭力主张仁政德治的,他将“孝悌”原则通过政治、伦理、社会等层面的多重解读,细化 -21-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文化史 商代: 甲骨文,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成熟的汉字;金文。 周代: 分封制(周、晋、卫、宋、鲁、齐、燕);宗法、礼乐制;青铜制品成熟;工商食官;丝织工艺突飞猛进; 春秋: 孔子(春秋,仁和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恢复等级秩序,为政以德,改良政治,对鬼神敬而远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老子(春秋,天法道,道法自然,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风(各诸侯国民歌),雅(西周宫廷乐曲歌词),颂(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句式,现实主义倾向,“赋比兴”手法。 九九乘法口诀,用竹棍做算筹的筹算计算法。 战国: 孟子(仁政,人性本善,养浩然之气,唐代以后《孟子》被奉为经典,南宋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尊为亚圣) 荀子(赵国人,朴素的唯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注重环境和教育,主张礼法并施,治国以礼教为主) 墨子(鲁国人,兼爱非攻,节葬,节用,尚贤,尚力) 庄子(宋国人,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顺应自然) 韩非(韩国贵族,后至秦国,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屈原等人编著,自由灵活的句式,瑰丽华美,想像奇特,与《诗经》合称“风骚”,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 发明“司南”,指南车,指南鱼。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内有世界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秦朝: 统一后,推行小篆,后来推广隶书。 西汉: 初年兴黄老之学,积极无为,后不利于中央集权发展,爆发七国之乱,汉武帝登基后,决定强化集权,重用董仲舒。 西汉儒学:依据《公羊春秋》,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实行仁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汉赋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黄帝内经》成书。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被称为蔡侯纸。 东汉张衡发明浑象仪,候风地动仪。 《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计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望闻问切”中医临床学的经典,被称为医圣。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魏晋南北朝:

最新《中国历史文化》试卷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化》期末卷 1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________ 2 一、单项选择(4×15) 3 1. “北京人遗址”在北京的( )。 4 A .西南的卢沟桥 B .元大都遗址公园 C .昌平的白浮泉 D. 北京西南 5 周口店 6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 )。 7 A.唐诗 B.诗经 C.乐府诗 D.楚辞 8 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这话的人是( )。 9 A .孟子 B. 韩非子 C .孔子 D .庄子 10 4.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家是( )。 11 A .道家和墨家 B. 兵家和农家 C .道家和墨家 D. 儒家和道12 家 13 5. 创立儒家的人是( )。 14 A .朱熹 B. 孟子 C .韩愈 D .孔丘 15 6.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是( )。 16 A .汉朝 B. 秦国 C .齐国 D .秦朝 17 7. 开创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新纪元的丝绸之路打通的时间是( )。 18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19 8.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 )。 20 A .西汉末年 B. 唐代初年 C .南宋末年 D . 东汉时期 21 9. 民间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 )。 22 A .儒家 B. 道教 C .佛教 D.伊斯兰教 23 10. 东汉改进造纸术的著名人物是( )。 24 A .张衡 B. 郭守敬 C .蔡伦 D .祖冲之 25 11. 旗袍式样来自( )。 26 A .汉族 B. 满族 C .蒙古族 D .白族 27 12. 现在全国佛教寺院大多数都属于( )。 28 A. 法相宗 B. 律宗 C. 禅宗 D. 天台宗 29 13.科举制度创立于( )。 30 A. 隋 B. 唐 C. 明 D. 清 3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摘要:伴随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的努力着,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影响;途径 在中国,从夏商周及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经历朝历代的传承沿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封建主体政治文化.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又称之为儒家政治文化.时至今日,虽然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也不断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但是传统政治文化仍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一条宗法制的永恒脐带。马克思·韦伯在对中国和埃及这两个君主专制政治共同体的比较中,就指出过宗法制度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他说:“在埃及,至高无上的是对死的崇拜,而不是对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也不例外。无论是从中国奴隶制的氏族国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直至清王朝的灭亡,可以说中间经历了政治发展与血缘宗亲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重大变化,虽然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但是宗法制这条永恒的脐带却始终缠绕着人们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追求。 其次,君主王权至上,无视法制,宪政空白。“君权神授”,“顺天应人”“君主崇拜”等等意识观念,在整个封建时代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的渲染,权力崇拜意识和权力本位的价值观被深深烙印在上层人士及所谓的“草民”阶层的心中。这种君主集权式的专制导致对皇权的崇拜,对权威的认同,使得君主的权力无限地扩大,以王权为中心的社会框架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国民对权力的崇拜和依附顺从。不仅如此,而且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固有的一种伦理至上观念的浸染,也使他们产生一种政治上的强烈依附感。随着从周公制礼到孔孟的儒家学说的承继与发展,“礼”,“义”等观念也日益深入民心,成为君主维护自身统治,禁锢人们思想,鱼肉广大民众的强大武器。在君权至上和孔孟儒学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下,法制被抛之一旁,至于宪政,更是无从所谈。 第三,儒家政治文化的屹立。历代王朝的更替或是衰败,或是同化吸收,或成一枝独秀,其中各种学派争鸣,各显神通,终究未能屹立不倒,惟独儒家学说站居主导位置,成为我国传统的主体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学是在宗法制基础上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所创立和完善的。儒家学说的基本框架来自于孔子,“礼”“仁”“天”则是其基础体系。它是从价值观,哲学观等各个领域引申并放大成的服务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意识形态。儒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纲常秩序,以及所谓崇尚治,尚有为等一系列观念,为其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政治上的支持。儒学的产生的和发展,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它不仅奠定和稳固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使自身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 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持久性,它并不随旧制度的湮灭而随之消失。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仅长期存在,而且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当代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一、基本目的 在中国古代史的纷繁事象之中,本课程选择若干专题,着重从政治与文化两个视角,对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通过各种类型的问题,如位阶安排、诸子治道、士族阶层、民族统治、官僚选拔、重要帝王、都城地理、中外交流等方面,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强化历史感,初步理解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相关视角,把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与发展趋势。 二、内容提要 第01讲从爵本位到官本位 一、周代贵族政治 封建和宗法·世卿和采邑·爵:贵族身份尺度 二、战国选贤任能 选贤任能·军功爵制·禄秩和官人百吏 三、秦汉以吏治天下 布衣将相和军功阶层·禄秩与以吏治天下·封爵和赐爵 【思考题】 1. 周代封建体制与战国秦汉的集权官僚体制的区别何在?

2.“爵本位”与“官本位”的区别何在? 【推荐阅读】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章“爵禄与吏禄”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章第5节“传统官阶制的五段分期” 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章 西嶋定生:《二十等爵制》,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第02讲此起彼伏:战国秦汉的法道儒 一、先秦儒法道的治国主张 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道家的无为而治 二、秦政与法术 秦国的法治·二世而亡 三、休养生息与黄老无为 休养生息·黄老无为·儒道互绌 四、独尊儒术与霸王道杂之 从黄老到儒术·霸王道杂之 五、新莽奉天法古 奉天复古思潮·新莽制礼作乐 六、东汉儒法合流 经术与吏化·儒法合流 【思考题】 1. 儒、法、道的历史观、人性论,与其治国之道是什么关系? 2. 战国秦汉间法、道、儒在政治上此起彼伏的原因是什么? 3. 如何理解新莽改制?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参考书目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楼劲、刘光华:《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 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徐连达、朱子彦:《中国皇帝制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刘泽华:《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91年。 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

2000年。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阎步克:《职位与品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 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阎步克老师主讲部分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中华书局2002年版 西嶋定生:《二十等爵制》,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002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