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凉解表药()
1.2解表药(辛凉解表)

19
药性
【性味归经】 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20
【功效主治】
功效
疏风清热
主治
感冒风热;温病初起
平肝明目
清热解毒
目赤肿痛;眩晕;肝阳上亢
疮痈肿毒
21
菊花
【处方用名】 黄菊花、杭菊花(均为黄色之菊花,生 用;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作用较好。) 白菊花、甘菊花、滁菊花(均为白色之 菊花,生用;平肝作用较好。) 【用法用量】 煎服,5~9g。
17
桑叶方剂举例
桑菊饮《温病条辨》: 桑叶、菊花、连翘、薄荷、甘草、杏仁、桔 梗、苇根 治风温初起、身热不甚、头痛鼻塞、咳嗽、 咯痰不畅等。
18
菊花
《本经》
[来源]为菊科 (Composita e)植物菊 Chrysanthe 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 燥头状花序。
22
菊花【按语】
菊花一药,主要分白菊、黄菊、野菊。 黄、白两菊,都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的功效。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长于平肝明目; 黄菊花味苦,泄热力较强,常用于疏散风热;野菊 花味甚苦,清热解毒的力量很强。 野菊的茎、叶,功用与花相似,无论内服与外敷, 都有功效。
23
蔓荆子
15
桑叶之配伍
1.配菊花、夏枯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用于风火上攻、肝阳上亢。 2.配杏仁:清肺润燥止咳,用于肺燥咳嗽, 右脉数大者。
16
桑叶
【用法用量】 煎服,5~9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 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处方用名】 冬桑叶、霜桑叶(深秋采集者,认为作用较 好,洗净、晒干,切碎用。) 蒸桑叶(将桑叶蒸后用,主要用于明目。)
解表剂(辛凉解表)

银翘散化裁
若胸膈闷者,加藿香3钱,郁金3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清热生 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豉 (因其辛温发散而动血),加白茅根9克,侧柏炭9克,栀子炭9克,清热 凉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 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 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银翘散药理作用
①解热作用《中医杂志》(1986;3:29):对2·4-二硝基酚所致 的大鼠发热,本方有强而迅速的解热作用。注射发热剂后,对照鼠 体温于30分钟内上升 1℃以上,2小时才逐渐恢复正常,而灌取银 翘散袋泡剂10g/kg后,可完全抑制大鼠的发热反应,整个实验期 间大鼠体温均保持于正常状态。银翘解毒片在倍量时也有一定解热 效果。
银翘散各家论述
1.《温病条辨》: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 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 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 咽,皆手太阴药也。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 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
②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医杂志》(1986;3:219):小鼠实验表明, 本方不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对血流中惰性炭粒的吞噬廓清,对肝、脾、胸 腺重量也无明显影响,但对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血球的吞噬能力及细胞内 消化能力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本方能增强非特异性吞噬功能。对以 2·4-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本方无论是煎剂、片剂及 袋泡剂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对于天花粉所致小鼠及大鼠之皮肤被 动过敏反应,以及天花粉所致小鼠速发型超敏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作用,表明本方仅具有显著的抗过敏作用。
10章解表药-辛凉解表

为蝉科昆虫黑蚱的若虫羽化 时脱落的皮壳。 【采制】 夏、秋二季采集,除去泥士、 杂质,晒干。生用。
5.蝉蜕《神农本草经》
【性味归经】甘,微辛, 寒。归肺、肝经。
【主要功效】疏散风热, 利咽,透疹止痒,明目 退翳,息风止痉
5.蝉蜕《神农本草经》
【临床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 甘寒清热,质轻上浮,长于疏散肺经风热以宣肺利咽、 开音疗哑。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宣散透发,疏散风热,透疹止痒。 3.风热或肝热目赤翳障。 入肝经,善疏散肝经风热而有明目退翳之功。 4.急慢惊风,破伤风证。 甘寒,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可凉肝息风止痉
1.薄荷《新修本草》
【用法用量】
煎服,3~6g;宜后下。 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使用注意】
芳香辛散,发汗耗气,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2.牛蒡子《名医别录》
【来源】
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 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生 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性味归经】辛、甘、苦, 寒。归肺、肝经。
【主要功效】疏散风热, 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4.菊花《神农本草经》
【临床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味辛疏散,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功能疏散 风热, 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 2.目赤肿痛、目赤昏花。 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入肝经,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 能清 泄肝热以明目。 3.肝阳上亢眩晕头痛及肝风头痛 性寒入肝经,清肝热、平肝阳。 4. 热毒疮痈肿痛。 味苦性寒,清热解毒,以疗疮痈
解 表 药
第 十 章
第二节 发散风热(辛凉解表)药
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热表证及温热病分证的药,称为发散风热药。因其味辛性凉,又 称为辛凉解表药。 风热表证:以发热、微恶风寒、舍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主要表现。
执业药师《中药二》辛凉解表药记忆口诀

学习攻略—收藏助考锦囊系统复习资料汇编考试复习重点推荐资料百炼成金模拟考试汇编阶段复习重点难点梳理适应性全真模拟考试卷考前高效率过关手册集高效率刷题好资料分享学霸上岸重点笔记总结注:下载前请仔细阅读资料,以实际预览内容为准助:逢考必胜高分稳过执业药师《中药二》辛凉解表药记忆口诀一、薄荷(善治风热袭表或风热上攻)薄荷味辛,成分中含有薄荷油,具挥发性,因此在治病机理上也有相似点,可以将风热表证发散出去,即宣散风热;由薄荷制成的薄荷膏能提神醒脑,换句话说就是能清利头目;咽喉肿痛时可用薄荷糖缓解,因此又能利咽;另外,薄荷中薄的读音为“báo”时,很透,故能透疹;又由于薄荷为青色,青色入肝,引申功效为疏肝。
二、牛蒡子(滑利二便)牛蒡子属于果实,果实里有种子,而种子大多含油,油有非常好的润滑作用,故牛蒡子能滑利二便;牛蒡子性寒,寒性能解比较重的热像热毒,那么热毒袭表就容易引发风疹、肿毒或者疮毒,因此就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牛蒡子又能解痰热、肺热等热,因此和麻黄一样可以宣肺,可以利咽。
三、蝉蜕(善治喑哑咽痛)别名蝉衣,蝉衣属于蝉的皮肤,可以透疹止痒;又能挡风,引申为息风止痉;另外,蝉蜕的蜕与退同音,引申为退翳,翳指的是眼球上遮挡视线的白膜,所以退翳就能明目,退翳和明目一般都一起出现。
此外,辛凉解表药的常规功效疏散风热。
四、桑叶记忆口诀“平民风热,两只肥皂”,“平民”指代的是平肝明目,“风热”为疏散风热,“两只”指代的是凉血止血,“肥皂”指代的是清肺润燥。
五、菊花记忆口诀“清明热卖菊花”,“清”为清热解毒,“明”为平肝明目,“热”为疏散风热。
六、葛根(善治项背强痛和阳明头痛)记忆口诀“借机升职,震惊”,“借机”表示解肌退热,“升职”表示升阳止泻,“震惊”表示透疹,生津。
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有什么区别

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在药物性质、作用和适应症上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药物性质上,辛温解表药的药物性质多属温性,辛凉解表药的药物性质多属凉性。
因此,在药物性质上,这两种药物存在本质的区别。
其次,在作用上,辛温解表药主要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而辛凉解表药则主要具有发散风热的作用。
这是因为它们的药物性质不同,导致其作用方向和效果也有所不同。
最后,在适应症上,辛温解表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的表症,如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肢体酸痛等。
而辛凉解表药则主要用于外感风热的表症,如发热重、微恶寒、头痛、咽喉肿痛等。
这是因为它们的药物性质不同,导致其适应症也有所不同。
总之,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在药物性质、作用和适应症上均存在明显的区别。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合理选用药物,以确保安全有效。
同时,也要注意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自行盲目用药。
中医基础-解表药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基础-解表药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A11、下列哪组药物是辛凉解表药A、薄荷、桑叶、荆芥B、蝉蜕、柴胡、菊花C、柴胡、淡豆豉、防风D、牛蒡子、苍耳子、升麻E、蔓荆子、辛夷、葛根2、柴胡、葛根、升麻都具有的功效是A、透发麻疹B、生津止渴C、升举阳气D、疏肝解郁E、和解少阳3、解表药中既有升阳,又可解毒的药物为A、葛根B、柴胡C、升麻D、薄荷E、蔓荆子4、治疗咳嗽痰稠,鼻咽干燥,属燥热伤肺者,宜选用A、薄荷B、升麻C、葛根D、蔓荆子E、桑叶5、具有平抑肝阳、清肝明目作用的药物A、牛蒡子、薄荷B、柴胡、薄荷C、桑叶、菊花D、蝉蜕、桑叶E、菊花、薄荷6、性寒滑肠,气虚便溏者慎用的药物是A、薄荷B、蝉衣C、柴胡D、桑叶E、牛蒡子7、孕妇应当慎用的药物为A、桑叶B、蝉蜕C、升麻D、蔓荆子E、佛手8、善于治疗风热音哑,肝热目赤,小儿夜啼的药物是A、薄荷B、柴胡C、葛根D、桑叶E、蝉蜕9、薄荷的功效为A、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B、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C、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D、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E、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10、细辛散剂常用剂量为A、1~3gB、3~5gC、2~3gD、1~2gE、0.5~1g11、被称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的是A、防风B、荆芥C、羌活D、白芷E、香薷12、外感风寒挟湿之头痛、头重、身重应首选哪味药物治疗A、香薷B、桂枝C、麻黄D、羌活E、生姜13、荆芥穗长于A、祛风B、解表C、止血D、透疹E、止痛14、解鱼蟹中毒最宜用的药物是A、生姜、白芷B、紫苏、半夏C、紫苏、生姜D、生姜、葛根E、葛根、菊花15、治疗鼻塞流涕,为鼻渊要药的是A、辛夷B、苍耳子C、藁本D、细辛E、牛蒡子16、下列药物中可用于治疗巅顶头痛的是A、藁本B、防风C、细辛D、辛夷E、荆芥17、既有行气宽中,又可解鱼蟹毒的药物是A、紫苏B、生姜C、香薷D、荆芥E、细辛18、桂枝的功效A、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B、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C、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D、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E、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19、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物是A、香薷B、麻黄C、生姜D、紫苏E、桂枝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使用解表药要因人因地而用B、解表药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C、北方严寒地区应用解表药宜轻D、阴虚盗汗及表虚自汗的患者慎用解表药E、使用解表药要合理控制用量,以免造成“亡阴”、“亡阳”21、发散风寒药的主治病症不包括A、恶寒发热B、头身疼痛C、无汗或有汗不畅D、脉浮E、麻疹22、解表药的归经为A、肺经、膀胱经B、肺经、心经C、膀胱经、肾经D、肺经、肝经E、肺经、脾经23、小儿患者,夜卧不宁,时有啼哭,白昼如常,宜首选的药物是A、黄连B、防风C、蝉蜕D、珍珠E、僵蚕24、紫苏与生姜都具有的功效是A、解表,行气宽中B、解表,理气安胎C、解表,止呕,解鱼蟹毒D、解表,祛风止痛E、解表,和中化湿25、外感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均可使用的药物是A、麻黄、桂枝B、紫苏、生姜C、细辛、白芷D、荆芥、防风E、羌活、独活26、生姜善治的呕吐类型为A、胃热呕吐B、胃寒呕吐C、胃虚呕吐D、虫积呕吐E、食积呕吐27、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A、麻黄、荆芥B、香薷、紫苏C、麻黄、香薷D、紫苏、生姜E、荆芥、防风28、具有“夏月解表之药”之称的药物是A、桂枝B、香薷C、荆芥D、辛夷E、藁本二、B1、A.藁本B.白芷C.羌活D.防风E.荆芥<1> 、具有祛风解表止血功效的药物是A B C D E<2> 、具有祛风胜湿解痉功效的药物是A B C D E2、A.菊花B.紫苏C.牛蒡子D.香薷E.麻黄<1> 、夏季乘凉,外感风寒者,宜用A B C D E<2> 、外感风寒,兼见胸闷呕吐者,宜用A B C D E3、A.升麻、柴胡B.升麻、牛蒡子C.菊花、桑叶D.蝉蜕、牛蒡子E.薄荷、桑叶<1> 、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A B C D E<2> 、既能疏散风热,又能升阳举陷的药物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解表药根据其性味和临床功效的不同,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
辛凉解表药PPT课件

2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24
14
3、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脏器下垂。长于 升举脾胃清阳之气而举陷。常配伍升麻、黄 芪等。
4、用于疟疾。可与常山、草果等同用。
• 现代应用:制成单味或复方注射液,对感冒 发热有较好的解热效果。
• 用量用法:3-9g。煎服。解热宜生用,疏 肝宜醋炒,升举阳气多蜜炙,调经宜酒炒, 骨蒸劳热宜鳖血炒。
• 注意:本品性能升发,故真阴亏损,肝阳上 亢之证忌用。
6
3、热病烦渴,阴虚消渴。——常配芦根、 天花粉或麦冬、天花粉等。 4、湿热泻痢,脾虚腹泻。——治湿热泻 痢,可与黄连、黄芩同用。治脾虚泄泻, 常配党参、白术、茯苓等。 • 现代应用:治疗与瘀血有关的心脑血管病。 (1)冠心病心绞痛;(2)高血压; (3)高血脂; (4)早期突发耳聋。 • 用法:解热透疹生津生用;止泻煨用。
2
薄荷
3
• 性能:辛,凉。归肺、肝经。
• 功效: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疏肝
• 应用:1、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 的发热、 微恶风寒、头痛等。——银翘散、桑菊饮。
2、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常 配伍菊花、牛蒡子等。
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常配伍蝉蜕、荆 芥等。
4、肝气郁滞,胸胁胀痛。常配伍白芍、柴 胡等。
17
• 蝉科: 黑蚱
• 若虫羽 化时脱 落的皮 壳
蝉蜕
18
蝉蜕
• 来源:蝉科昆虫黑蚱的若虫羽化后脱落的皮壳。 • 性能:甘,寒,归肺、肝经。 • 功效: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 应用:
1、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咽痛音哑者佳。 2、麻疹初起、风疹瘙痒。 3、风热目赤,翳障,多泪。 4、小儿急慢惊风。
6.2 辛凉解表

第二节辛凉解表辛凉解表剂,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的表证,症见发热,头痛,有汗,微恶风寒,口渴,咽痛,咳嗽,舌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
常用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等为主组成方剂。
由于温热病邪为患,具有发病急,传变快,易于壅结成毒的特点,加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多致肺失宣降。
故此类方剂,每常配伍清热解毒或宣肺利咽之品。
代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
银翘散{温病条辨}[组成} 连翘一两(15g) 银花一两(15g) 苦桔梗六钱6g) 薄荷六钱6g) 竹叶四钱6g) 生甘草五钱(5g) 荆芥穗四钱6g) 淡豆豉五钱5g) 牛蒡子六钱(6g)[用法} 共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也。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方解]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风热上犯以致咽痛咳嗽;温邪易伤津液,故口渴,舌尖红;邪在卫表,故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当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吴鞠通宗《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洲,综合前人治温之法,以重用金银花、连翘为君,既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又具芳香辟秽的功效,在透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多挟秽浊之气的特点。
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此两者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与大队辛凉药配伍,可增辛散透表之力,为臣药。
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桔梗宜肺止咳,同为佐药。
甘草既可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又可合桔梗清利咽喉,是属佐使之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祛风湿药
凡以祛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为主 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多辛苦温,入肝脾肾经。 善治行痹、寒痹及着痹。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使用注意
祛风湿药多辛温性燥,易伤阴耗血, 故阴血亏虚者慎用 。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甘,寒。归肾、膀胱经。
清热利湿 功效
渗湿止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临床应用】
1.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 。
~茯苓、猪苓。(五苓散)
2. 用于痰饮停聚,清阳不升之眩晕。 ~白术 (泽泻汤)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临床应用】
3. 用于湿热下注之淋浊,带下。 萹蓄、瞿麦、滑石等同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性能功效
【性能】 苦、辛,微寒。归肝、胆、脾、 胃、三焦经。
【功效】 疏散风热 和解表里 疏肝解郁 升阳举陷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临床应用
1. 表证发热,少阳证。善于祛邪解表退 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2.肝郁气滞。
3.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用量用法】
用量:9~15g。 用法:煎服。
茵陈
来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菊科草本植物滨蒿或茵陈蒿 的地上部分(幼苗)。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性能特点】
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利湿退黄
功效
除湿止痒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临床应用】
1. 用于黄疸。 1)湿热黄疸(阳黄):可单用一味,大 剂量煎汤内服; 热重于湿:~大黄、栀子等。 湿重于热:~泽泻、猪苓等。 2)阴黄:~附子、干姜等。
透疹 生津止渴 升阳止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临床应用
1.表证发热,项背强痛。对外感表证兼 项背强痛,无论风寒风热、有汗无汗、 渴与不渴均能应用。
2.麻疹不透。 3.热病口渴,阴虚消渴。 4.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葛根
【用法用量】 煎服,6~15g。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 升阳止泻宜煨用。
功效
化湿解暑 和中止呕 辛温解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临床应用】
1、用于暑湿证。 2.用于湿阻中焦证。 3.用于暑湿外感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用法用量】 煎服,3~10g。鲜品加倍。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及热呕不宜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使用注意:
芳香化湿药不宜久煎 利水渗湿药阴虚津亏者慎用 清热利湿药应根据湿热的轻重用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藿香 《名医别录》
[来源]为唇形科 植物广藿香的干 燥地上部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Biblioteka 处,请联系改正。【性能特点】
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阴虚气血不足者慎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秦艽
来源:本 粗品 茎为 秦龙艽或胆小科秦植艽物的秦干艽燥、根麻花。秦艽、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性能特点:
秦艽
辛,苦,微寒。归胃、肝、胆经。
功效
祛风湿 退虚热 清湿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临床应用】
3.用于治疗湿热黄疸。 茵陈、栀子、大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用量用法:
用量:3~10g。 用法:水煎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祛湿药
含义:凡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治疗水 湿停聚的药物,称为祛湿药。
作用分类: 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清热利湿药
独活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根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性能特点:
独活
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 。
功效
祛风除湿 散寒止痛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临床应用:
1、风寒湿痹证 。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 痛属下部寒湿重者为宜。 1)风寒湿痹初起,肌肉、腰背、手足
疼痛: ~当归、白术、牛膝 2)痹证日久,腰膝酸软,关节屈伸不
茯苓
来源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性能特点】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
功效
补中健脾
宁心安神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临床应用】
1. 用于寒热虚实各种水肿证均可 。 2. 用于脾虚证。 3. 用于心悸,失眠。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4.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亢盛之遗精、潮热:
六味地黄丸。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 用于湿疮瘙痒 。 苦参、地肤子、黄柏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用量用法】
用量:10~15g。 用法:煎服。不宜久煎
泽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来源
泽泻科沼泽植物 泽泻的块茎。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性能特点】
【临床应用】
1. 用于寒热新久各种风湿痹痛,尤宜于 热痹 。 ①热痹:~防己、牡丹皮、络石藤、 忍冬藤 ②寒痹:~天麻、羌活、当归、川芎 ③痹证日久,腰膝酸痛,肢节屈伸不 利,或麻木不仁: ~独活、桑寄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临床应用】
2.用于治疗骨蒸潮热 骨蒸潮热:青蒿、地骨皮、知母
利: ~桑寄生、杜仲、人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临床应用】
2. 用于风寒夹湿表证 。 1)风寒夹湿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 身重着疼痛: ~羌活、藁本、防风 2)风寒湿邪表证而兼有里热,症见头 痛发热、恶寒、口干烦满而渴:羌活、 防风、黄芩、知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柴胡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解表退热宜生用 疏肝解郁宜醋炙 升阳可生用或酒炙
葛根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来源]为豆科 植物野葛或甘 葛藤的干燥根。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性能
【性能】 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 解肌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