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剂(辛凉解表)
解表剂(辛凉解表)

银翘散化裁
若胸膈闷者,加藿香3钱,郁金3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清热生 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豉 (因其辛温发散而动血),加白茅根9克,侧柏炭9克,栀子炭9克,清热 凉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 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 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银翘散药理作用
①解热作用《中医杂志》(1986;3:29):对2·4-二硝基酚所致 的大鼠发热,本方有强而迅速的解热作用。注射发热剂后,对照鼠 体温于30分钟内上升 1℃以上,2小时才逐渐恢复正常,而灌取银 翘散袋泡剂10g/kg后,可完全抑制大鼠的发热反应,整个实验期 间大鼠体温均保持于正常状态。银翘解毒片在倍量时也有一定解热 效果。
银翘散各家论述
1.《温病条辨》: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 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 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 咽,皆手太阴药也。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 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
②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医杂志》(1986;3:219):小鼠实验表明, 本方不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对血流中惰性炭粒的吞噬廓清,对肝、脾、胸 腺重量也无明显影响,但对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血球的吞噬能力及细胞内 消化能力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本方能增强非特异性吞噬功能。对以 2·4-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本方无论是煎剂、片剂及 袋泡剂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对于天花粉所致小鼠及大鼠之皮肤被 动过敏反应,以及天花粉所致小鼠速发型超敏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作用,表明本方仅具有显著的抗过敏作用。
辛凉解表剂

方解
·败毒散 ·
君:羌活 发散风寒,祛湿止痛, 独活 以祛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而止痛。 臣:川芎 —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柴胡 — 解肌发表。 配伍要点 * 二药助君散邪透表,通痹止痛。 佐:桔梗 — 宣通肺气,化痰止咳。 前胡 — 宣利肺气,化痰止咳。 枳壳 — 行气宽胸,消痰除满。 生姜、薄荷 — 辛散解表而和中。 茯苓 — 健脾渗湿,以治生痰之源。 人参 — 益气扶正以驱邪外出; — 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使:甘草 — 调和药性。
复习思考题
1.桂枝汤中如何通过药物配伍而达到“调和营卫”?
2.试分析小青龙汤中干姜、细辛配五味子的意义。
3.如何理解九味羌活汤“药备六经,通治四时”的含义? 4.败毒散中配伍人参有何意义?
5.败毒散证与九味羌活汤证的功效、主治的异同?
6.银翘散为何应用清热解毒的银花、连翘为君? 7.银翘散中配伍辛而微温的荆芥有何意义?
热闭于肺,毛窍闭塞 — 无汗。
【病机】外感邪气化热,热壅于肺,
肺失宣降 喘咳。 【治法】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麻杏甘石汤 ·
方解
君:麻黄 — (制性存用)宣肺平喘,辛散透邪。 (臣)石膏 — 清泄肺热,生津止渴。 * 麻、石相配,以寒制温,清宣肺热,平喘止咳。 臣佐:杏仁 — 降利肺气,止咳平喘。 * 麻、杏配伍,宣降肺气,增强平喘之力。
谢 谢!
* 配伍要点:桑叶 + 菊花、桔梗 + 杏仁。
·桑菊饮 ·
1.本方实主治风热证要点:咳嗽,微热微渴,脉浮而数。 3.临证加减:
·肺热盛 + 黄芩、鱼腥草、石膏;
·痰黄稠 + 浙贝母、瓜蒌皮、花粉; ·咽痛 + 岗梅根、牛蒡子、土牛膝。
2.解表剂

4、现代研究
5、衍化方
具有平喘、抗过敏、降低血流阻力等作用。
本方+石膏 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运用】
1、辨证要点
2、临证加减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 口苦微渴,脉浮。
a.湿重者,重用苍、羌,或加藿香、厚朴; b.无内热者,去黄芩、生地。 感冒、流行性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坐骨 神经痛、腰肌劳损等属于风寒湿邪,兼有 里热者。
4、临证应用:本方常用治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属热 壅于肺者: ·痰热盛者 + 鱼腥草、黄芩、瓜蒌、浙贝母; ·麻疹合并肺炎 + 大青叶、青天葵、黄芩;
第三节 扶正解表剂
败 毒 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柴胡洗,去卢, 前胡 川芎 枳壳
各二两
羌活
茯苓
独活
人参各一两
桔梗炒
甘草半两
【用法】 原方为末,每服三钱,入生姜、 薄荷煎服。
【病机】 风热袭表,热毒偏盛。 【治法 】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君
金银花、连翘
a.清热解毒,芳香辟秽; b.轻散透表。
臣
薄荷、牛蒡子 — 辛凉解表,利咽解毒; 荆芥穗、淡豆豉 — 辛散透邪。
四药助君以 加强疏散风 热,透邪外 出之力。
荆芥药性虽辛温,但在大堆寒凉药中,温性被制, 而存其发汗透邪之力,故属“制性存用”之药。
组方
发汗散风寒,调和营卫 君 桂枝9g
散在表之风寒(调卫)
臣 白芍9g
益阴敛营
固外泄之营阴(调营)
二者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 中有收,汗中寓补,使邪气去,营卫和
佐 生姜9g 佐 大枣4枚
解表,和胃,配合桂枝以解表 补血,配合白芍以补营阴
姜枣合用,在桂枝的作用下,既发散风寒, 又调和营卫,大枣又能补脾,助后天生化之源, 以滋汗源,生姜又能和胃止呕。
解表剂

一、解表剂解表剂是以柴胡、荆芥、防风、桑叶、菊花、薄荷、豆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大类。
临床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辛温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而仍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
例如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
辛凉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热证。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
例如银翘解毒丸、柴胡注射液。
扶正解表剂适用于正气虚弱复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可根据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有所区别。
气虚感冒以反复感冒、低热汗出、倦怠、舌质淡有齿痕、苔薄、脉弱为主证。
例如参苏丸。
注意事项:(1)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2)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最佳。
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多,则耗伤气津,重则导致亡阴亡阳之变;(3)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4)服用解表剂时忌生冷、油腻之品,多饮水,注意休息;(5)若外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二、泻下剂泻下剂是以大黄、芒硝、火麻仁、芫花、甘遂、大戟、牵牛子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通利大便、泻下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中成药。
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及攻补兼施五类。
临床以大便秘结不通、少尿、无尿、胸水、腹水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便秘、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幽门梗阻、胸腔积液、腹水等见上述症状者。
寒下剂适用于里热与积滞互结之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腹部或满或胀或痛,甚或潮热、苔黄、脉实等。
例如复方芦荟胶囊、三黄片。
温下剂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等。
辛凉解表剂的名词解释

辛凉解表剂的名词解释辛凉解表剂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中的一种药物类别。
它是根据中医理论中的辛凉解表原则以及具体的药物性能来设计和配伍的一类药剂。
辛凉解表剂在中医药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被认为是一种治疗外感病症的重要药物。
辛凉解表剂的核心概念是“辛凉解表”。
辛味具有温散之性,能够开启气机、发散外邪,有助于解除束缚和阻塞;而凉味则能清热解毒、收敛散邪,有助于消肿、降温和清除病邪。
辛凉解表剂的基本作用就是通过其辛凉的性能来刺激机体的表层组织,促进气血的循环,加速风寒病邪的排除,进而达到解表止痛、退热和抗感染的治疗效果。
辛凉解表剂通常由多种中药组成,这些中药都具有辛凉性质。
常见的辛凉解表剂有葛根汤、银翘散、麻黄汤等。
葛根汤是由葛根、麻黄、芍药、甘草等药材组成,具有辛凉解表、解毒的功效,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咳嗽等病症。
银翘散则是由连翘、桑白皮等药材配制而成,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扁桃体炎等疾病。
麻黄汤则是由麻黄、桂枝、杏仁等中药构成,具有辛凉解表、发汗的特点,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肺炎等病症。
辛凉解表剂的使用必须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不能滥用。
由于其辛凉的性质,辛凉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寒等表证病症,但对于虚寒体质、阳虚体质以及孕妇、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则不宜使用。
此外,辛凉解表剂也不适用于治疗非外感性发热和炎症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辛凉解表剂通常以饮片、颗粒剂或丸剂的形式服用。
服用辛凉解表剂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遵循医生的指导,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进行使用。
总之,辛凉解表剂作为中医药学中的一种重要药物类别,以其辛凉解表的特点,适用于治疗外感病症。
但在使用时必须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特点进行调配,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辛凉解表剂的概念和适用范围,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配合临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学中的辛凉解表剂,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独特的药物类别,对于促进人体的健康和康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解表剂

解表剂1.1辛温解表 1.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5.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6.止嗽散止嗽散用百部宛,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1.2 辛凉解表 1.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鼓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1.3扶正解表 1.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柴前独羌芷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2.泻下剂 2.1 寒下剂 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症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2.2温下 2.温脾汤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2.3.润下 1.麻子仁丸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躁便秘施。
2.济川煎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3.和解剂 3.1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枣生姜,少阳为病此方宗。
3.蒿芩清胆汤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
3.2 调和肝脾 1.四逆散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2.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3.痛泻要方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3.3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
4.清热剂 4.1清气分热 1.白虎汤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调。
6.2 辛凉解表

第二节辛凉解表辛凉解表剂,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的表证,症见发热,头痛,有汗,微恶风寒,口渴,咽痛,咳嗽,舌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
常用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等为主组成方剂。
由于温热病邪为患,具有发病急,传变快,易于壅结成毒的特点,加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多致肺失宣降。
故此类方剂,每常配伍清热解毒或宣肺利咽之品。
代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
银翘散{温病条辨}[组成} 连翘一两(15g) 银花一两(15g) 苦桔梗六钱6g) 薄荷六钱6g) 竹叶四钱6g) 生甘草五钱(5g) 荆芥穗四钱6g) 淡豆豉五钱5g) 牛蒡子六钱(6g)[用法} 共杵为散,每服六钱(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也。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方解]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风热上犯以致咽痛咳嗽;温邪易伤津液,故口渴,舌尖红;邪在卫表,故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当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吴鞠通宗《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洲,综合前人治温之法,以重用金银花、连翘为君,既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又具芳香辟秽的功效,在透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多挟秽浊之气的特点。
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此两者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与大队辛凉药配伍,可增辛散透表之力,为臣药。
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桔梗宜肺止咳,同为佐药。
甘草既可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又可合桔梗清利咽喉,是属佐使之用。
解表剂(1)

◎配伍意义
桑叶、菊花——疏散风热,清肺止咳(君)
薄荷——助君药散风热 桔梗、杏仁——助君药宣肺止咳 连翘、芦根——清热生津 甘草——润肺止咳,调和药性。
(臣) (佐) (佐使)
◆配伍特点
①诸药量轻,解表清热力微(辛凉轻剂) ②桑、桔、杏配伍,宣肺止咳效佳。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用方要点]
发汗力强
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举例
余尝于某年夏,治一同乡杨兆彭病。先,其人 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风来适体,乃即 睡去。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冷不减,反加甚。 次日,诊之,病者头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 当予桂枝汤原方。
《经方实验录》
分发辛九 经汗芷味 论祛芎羌 治湿草活 变兼芩防 通清地风
《 此 事 知 难 》
体现了吴氏“治上焦如羽,非轻莫举”的用药原则
2.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 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3.服后应取微汗
现代多作丸剂,然对疗效影响较大?
(1)用量不足,4g左右,原方为6钱30g
(2)服法不对:不取微汗,间隔长,药力不相衔接
(3)蜜碍药性,有碍辛散药物解表之力,故使之不效。
【方义分析】
君: 羌活 祛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
臣: 防风 苍术
佐: 细辛 白芷 川芎 生地
黄芩
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祛风散寒,宣痹止痛 1.防辛温燥烈之品及里热伤津 2.清里热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方义分析】 君: 羌活 臣: 防风 苍术 佐: 细辛 白芷 川芎
生地 黄芩 使: 甘草
——太阳经 ——风药中之润剂 ——太阴经 ——少阴经
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为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翘散银翘散概述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是吴塘论治温病所创第一方。
吴氏倡导用三焦辨证阐述温病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和判断预后,主张立法处方紧扣病机。
银翘散为温病初起,邪在上焦所设,并随证加减,衍生出多个变方。
银翘散在《温病条辨》中的地位犹如桂枝汤之于《伤寒论》。
上焦篇第四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咳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第五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症悉减者,减其制。
”银翘散歌诀银翘散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荷牛豉草,连根梗叶花穗(想象:河牛吃草,连根梗叶花穗全吃了)银翘散组成连翘一两(30克)银花一两(30克)苦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钱(18克)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芥穗四钱(12克)淡豆豉五钱(15克)牛蒡子六钱(18克)银翘散用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人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现代用法:加入芦根适量,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银翘散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银翘散方义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的常用代表方剂。
治当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方中重用银花甘寒芳香,清热解毒,辟秽祛浊,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轻宣透表,共为君药;薄荷辛凉,发汗解肌,除风热而清头目,荆芥、豆豉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薄荷相配,辛散表邪,共为臣药;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祛痰,解毒利咽,竹叶、芦根甘寒轻清,透热生津,均为佐药;甘草并能调和诸药,以为使。
合而用之,共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剂。
银翘散化裁若胸膈闷者,加藿香3钱,郁金3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清热生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豉(因其辛温发散而动血),加白茅根9克,侧柏炭9克,栀子炭9克,清热凉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气。
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银翘散附注银翘解毒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西安方)。
本方改为丸剂,名“银翘解毒丸”(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改为片剂,名“银翘解毒片”(见《中国药典》一部);本方改为膏剂,名“银翘解毒膏”(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银翘散临床应用常用于温病范围的各种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流感,百日咳、腮腺炎、麻疹、水痘、急性喉头炎等属外感温邪,有肺卫症者。
银翘散各家论述1.《温病条辨》: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
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
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
2.《成方便读》:银翘散,治风温温热,一切四时温邪。
病从外来,初起身热而渴,不恶寒,邪全在表者。
故以辛凉之剂,轻解上焦。
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皆辛凉之品,轻扬解散,清利上焦者也。
豆豉宣胸化腐,牛蒡利膈清咽,竹叶、芦根清肺胃之热而下达,桔梗、甘草解胸膈之结而上行,此淮阴吴氏特开客气温邪之一端,实前人所未发耳。
3.《方剂学》:温者,火之气也,自口鼻而入,内通于肺,所以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肺与皮毛相合,所以温病初起,多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汗出不畅或无汗。
肺受温热之邪,上熏口咽,故口渴,咽痛;肺失清肃,故咳嗽。
治当辛凉解表,透邪泄肺,使热清毒解。
吴氏宗《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训,综合前人治温之意,用银花、连翘为君药,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功;臣药有二,即是辛温的荆芥穗、豆豉,助君药开皮毛而逐邪;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热解毒,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皆是佐、使药。
本方特点有二,一是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一是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又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
方中豆豉因制法不同而有辛温辛凉之异,但吴氏于本方后有“衄者,去荆芥、豆豉”之明文。
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汤的方论中又明确指出:“去豆豉,畏其温也。
”所以本方的豆豉还应作辛温为是。
至于用法中“香气大出,即取服,匆过煮。
”此说实为解表剂煎煮火候的通则。
银翘散药理作用①解热作用《中医杂志》(1986;3:29):对2·4-二硝基酚所致的大鼠发热,本方有强而迅速的解热作用。
注射发热剂后,对照鼠体温于30分钟内上升1℃以上,2小时才逐渐恢复正常,而灌取银翘散袋泡剂10g/kg后,可完全抑制大鼠的发热反应,整个实验期间大鼠体温均保持于正常状态。
银翘解毒片在倍量时也有一定解热效果。
②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医杂志》(1986;3:219):小鼠实验表明,本方不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对血流中惰性炭粒的吞噬廓清,对肝、脾、胸腺重量也无明显影响,但对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血球的吞噬能力及细胞内消化能力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本方能增强非特异性吞噬功能。
对以2·4-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本方无论是煎剂、片剂及袋泡剂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此外,对于天花粉所致小鼠及大鼠之皮肤被动过敏反应,以及天花粉所致小鼠速发型超敏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表明本方仅具有显著的抗过敏作用。
银翘散临床医案1.风温发疹王某,男,3岁。
初诊:1960年3月3日。
主诉:患儿昨晚起发热,体温38. 6℃,伴咳嗽、喷嚏、流涕,大便干,小便黄。
诊查:全身皮肤遍起红疹,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脉象浮数。
辨证:温邪犯肺,肺气不宜,郁热波及营血,外发成疹。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透疹。
以银翘散加减。
处方:银花10克连翘10克薄荷5克豆豉6克牛蒡子10克桔梗5克竹叶6克芦根15克浮萍6克。
随访:服上药两剂后,热退疹消而愈。
〔按〕风温发疹多因热邪内郁,侵入营血所致。
疹小色红高出皮肤,与斑鲜红成片隐于肌内有所不同。
本例系风温之邪侵袭肺卫,热蕴肌肤,肺卫失宣,故发热咳嗽喷嚏;表邪不解,热入血络,外发皮肤而见遍体红疹。
根据《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及疹当清透的治疗原则,治以辛凉解表,宣肺透疹。
方用牛蒡子、薄荷、浮萍、桔梗辛凉宣肺透疹,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豆豉、竹叶以除胸中烦热,配芦根以清热生津,从而使温邪得清,肺气得平,波及营分之热亦除而病告痊愈。
2.风温伏邪王幼,发热八日,汗泄不畅,咳嗽痰多,烦躁懊,泛泛呕恶,且抽搐有如惊风之状。
腑行溏薄,四末微冷,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不扬,前医作慢惊治。
用参、术、苓、半、贝、齿、竺黄、钩藤等。
烦躁泛恶益甚,此乃风温伏邪,蕴袭肺胃,蓄于经络,不能泄越于外,势有内陷之象。
肺邪不解,反移大肠则便溏;阳明之邪不达,阳不通行则肢冷,不得与慢惊同日而语也。
况慢惊属虚,岂有烦躁懊之理;即曰有之,当见少阴之脉证。
今种种病机恐有痧疹内忧也.亟拟疏透,以冀弋获。
荆芥穗4.5克粉葛根6克蝉衣2.4克薄荷2.4克苦桔梗2.4克淡豆豉9克银花发9克连翘4.5克赤苓9克枳实炭4.5克炒竹茹4.5克藿香梗4.5克。
二诊:服疏透之剂得汗甚多,烦躁泛恶悉减,面额项颈之间,有红点隐隐,即痧疹之象。
咳嗽痰多,身热不退,舌质红,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伏温之邪有外达之机,肺胃之气宣塞不宣。
仍从辛凉清解,宣肺化痰,冀痧透热退则吉。
原方去豆豉加紫背浮萍。
(丁甘仁.1960.丁甘仁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按〕此案曾被误诊为慢惊,实为风温伏邪蕴袭肺胃,势有内陷之象。
丁氏虑患儿有痧疹而不能透出,遂以疏透为大法。
此案始终以辛凉清解、宣肺化痰为治则,方用银翘散加减,配伍精当,主治明确。
3.风温郭某,男,2岁3月,1959年4月10日住某医院。
病程与治疗:发热已十三日之久,高热不退,用身无汗,咳而微烦,诊其脉数,舌质微红、舌苔黄腻,此属表邪未解,肺卫不宣,热不得越,治宜清宣透表,邪热乃有外出之路。
处方:苏叶一钱僵蚕一钱五分银花二钱连翘一钱五分杏仁一钱桔梗八分牛蒡子一钱五分苡仁二钱淡豆豉四钱黄芩一钱竹叶二钱苇根五钱,一剂。
二诊:服药后微汗而热减,但仍咳嗽,舌苔灰腻,脉沉数,原方去银花、豆豉,加枳壳一钱再服。
三诊:热全退,咳嗽息,肺水泡音减少,舌苔减为灰薄,脉缓,此风热虽解,肺胃未和,湿热未净,以调和肺胃并通阳利湿为治。
处方:连皮茯苓二钱法半夏一钱五分陈皮一钱苡仁四钱桑皮二钱冬瓜仁三钱通草一钱谷麦芽各二钱。
服二剂而愈。
〔按〕风热久羁,表气郁闭,故法取清宣透表,用苏叶、僵蚕、牛蒡子辛以散风,银花、连翘、黄芩苦以清热,竹叶、苇根凉而能透,杏仁、苡仁理肺去湿,桔梗为肺经引药,豆豉发散郁热,所以得药即汗而热减。
4.热毒疮疡昊某,男,11岁。
初诊:1962年6月10日。
主诉:患者于三天前突然恶寒发热,两天后右上臂阵发性针刺样疼痛。
西医诊断为右上臂脓肿,败血症。
予抗感染治疗,并将右上臂脓肿切开引流。
但病员仍高热,应邀会诊。
诊查:体温39℃,形寒发热,口略渴,汗出。
脉滑数,舌质红润,微有黄苔。
辨证、治法:邪热在卫气之间,当以辛凉透解,清热解毒为治。
处方:淡豆豉10克焦栀子10克荆芥10克紫地丁15克银花30克连翘15克芦竹根30克枯黄芩10克竹叶10克蒲公英30克乳没各6克苡仁15克赤芍药10克。
服上方药后体温降至正常,伤口愈合。
后去栀、豉、荆芥、乳没之属,加生地、丹皮、知母等续服,半月后病愈出院。
〔按〕本案西医诊断虽为右上臂脓肿,败血症。
但中医辨证仍为邪在上焦卫气之间,故当辛凉透解,清热解毒,方用银翘散合栀子豉汤加芦根、竹叶等,因有疮疡肿毒,故在重用银花、连翘的基础上再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疗疮。
药证相合,病必痊愈[1] 。
桑菊饮概述桑菊饮,中医方剂名。
为解表剂,具有辛凉解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效。
主治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者。
临床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属风热犯肺或肝经风热者。
桑菊饮歌诀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绕,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桑菊饮组成用量用法桑叶二钱五分(7.5g),菊花一钱(3g),杏仁二钱(6g),连翘一钱五分(5g),薄荷八分(2.5g),苦桔梗二钱(6g),甘草八分(2.5g),苇根二钱(6g)。
1、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2、古代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