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凉解表剂
解表剂的分类

解表剂的分类
1. 辛温解表剂呀,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能驱散你身体里的寒邪呢!比如麻黄汤,那可是治疗风寒感冒的得力小助手呀!
2. 辛凉解表剂岂不是像夏天里的一阵凉风,给你带来清爽呀!像银翘散,在风热感冒时就能大显身手啦!
3. 扶正解表剂呢,就如同给身体这个“战场”补充了强力后援呀!人参败毒散不就是这样的存在么!
4. 解肌发表剂是不是像一个和缓的调节者呀,让身体慢慢恢复正常状态。
桂枝汤不就起着这样的作用嘛!
5. 调和营卫剂,哎呀呀,就好像让身体的“卫兵”们排列整齐,有序作战呢!比如桂枝加芍药汤。
6. 祛湿解表剂,哇哦,仿佛是专门来对付湿邪这个小捣蛋的呀!藿朴夏苓汤就是对付它的一把好手呢!
7. 透疹解表剂呀,是不是像帮你打开了出疹子的通道呀!升麻葛根汤在这方面就挺厉害的哟!
8. 清热解毒解表剂,这不就是身体的“消防员”么,扑灭热毒的小火苗呀!比如普济消毒饮。
9. 疏表达邪剂,就如同为身体打开了一扇透邪外出的门呢!葱豉桔梗汤就是这样的存在呀!
我觉得这些解表剂都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在应对不同情况时能发挥关键的作用呢!要根据具体症状来选择合适的解表剂呀,可不能乱用哦!。
解表剂(辛凉解表)

银翘散化裁
若胸膈闷者,加藿香3钱,郁金3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清热生 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豉 (因其辛温发散而动血),加白茅根9克,侧柏炭9克,栀子炭9克,清热 凉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 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 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银翘散药理作用
①解热作用《中医杂志》(1986;3:29):对2·4-二硝基酚所致 的大鼠发热,本方有强而迅速的解热作用。注射发热剂后,对照鼠 体温于30分钟内上升 1℃以上,2小时才逐渐恢复正常,而灌取银 翘散袋泡剂10g/kg后,可完全抑制大鼠的发热反应,整个实验期 间大鼠体温均保持于正常状态。银翘解毒片在倍量时也有一定解热 效果。
银翘散各家论述
1.《温病条辨》: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又宗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用 东垣清心凉膈散,辛凉苦甘,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加 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 咽,皆手太阴药也。此方之妙,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 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
②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医杂志》(1986;3:219):小鼠实验表明, 本方不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对血流中惰性炭粒的吞噬廓清,对肝、脾、胸 腺重量也无明显影响,但对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血球的吞噬能力及细胞内 消化能力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本方能增强非特异性吞噬功能。对以 2·4-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本方无论是煎剂、片剂及 袋泡剂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对于天花粉所致小鼠及大鼠之皮肤被 动过敏反应,以及天花粉所致小鼠速发型超敏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作用,表明本方仅具有显著的抗过敏作用。
10章解表药-辛凉解表

为蝉科昆虫黑蚱的若虫羽化 时脱落的皮壳。 【采制】 夏、秋二季采集,除去泥士、 杂质,晒干。生用。
5.蝉蜕《神农本草经》
【性味归经】甘,微辛, 寒。归肺、肝经。
【主要功效】疏散风热, 利咽,透疹止痒,明目 退翳,息风止痉
5.蝉蜕《神农本草经》
【临床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 甘寒清热,质轻上浮,长于疏散肺经风热以宣肺利咽、 开音疗哑。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宣散透发,疏散风热,透疹止痒。 3.风热或肝热目赤翳障。 入肝经,善疏散肝经风热而有明目退翳之功。 4.急慢惊风,破伤风证。 甘寒,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可凉肝息风止痉
1.薄荷《新修本草》
【用法用量】
煎服,3~6g;宜后下。 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使用注意】
芳香辛散,发汗耗气,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2.牛蒡子《名医别录》
【来源】
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 【采制】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 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生 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性味归经】辛、甘、苦, 寒。归肺、肝经。
【主要功效】疏散风热, 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4.菊花《神农本草经》
【临床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味辛疏散,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功能疏散 风热, 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 2.目赤肿痛、目赤昏花。 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入肝经,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 能清 泄肝热以明目。 3.肝阳上亢眩晕头痛及肝风头痛 性寒入肝经,清肝热、平肝阳。 4. 热毒疮痈肿痛。 味苦性寒,清热解毒,以疗疮痈
解 表 药
第 十 章
第二节 发散风热(辛凉解表)药
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热表证及温热病分证的药,称为发散风热药。因其味辛性凉,又 称为辛凉解表药。 风热表证:以发热、微恶风寒、舍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主要表现。
辛凉解表剂升麻葛根汤升阳散热

辛凉解表剂升麻葛根汤*升阳散热方名:辛凉解表剂升麻葛根汤(发表之剂)总结:阳明升散组成:升麻、葛根、甘草、生姜、白芍主治:1.治阳明伤寒,中风头疼,身痛发热恶寒,无汗口渴,目痛鼻干,不得卧。
2.及阳明发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时,人多疾疫。
加减:(1)如头痛,加川芎、白芷。
(2)身痛背强,加羌活、防风。
(3)热不退,春加柴胡、黄芩、防风;夏加黄芩、石膏。
(4)头面肿,加防风、荆芥、连翘、白芷、川芎、牛蒡、石膏。
(5)咽痛加桔梗。
(6)斑出不透,加紫草茸。
(7)脉弱,加人参。
(8)胃虚食少,加白朮。
(9)腹痛,倍芍药和之。
归经:足阳明药也。
方义:(1)阳明多气多血,寒邪伤人,则血气为之壅滞。
(2)辛能达表,轻可去实,故以升、葛辛轻之品,发散阳明表邪。
阳邪盛则阴气虚,故用芍药敛阴和血。
又用甘草调其气也。
(3)升麻、甘草升阳解毒,故又治时疫。
禁忌:(1)斑疹巳出者勿服,恐反重虚其表也。
(2)伤寒未入阳明者勿服,恐反引表邪入阳明也。
来源:钱仲阳( 医方集解)名医论方六、辛凉解表剂升麻葛根汤方论明·吴昆:足阳明之脉,抵目挟鼻,故目痛鼻干。
其不能眠者,阳明之经属于胃,胃受邪则不能安卧,此其受邪之初,犹未及乎狂也。
无汗、恶寒、发热者,表有寒邪也。
药之为性,辛者可使达表,轻者可使去实。
升麻、葛根辛轻者也,故用之达表而去实。
寒邪之伤人也,气血为之壅滞,佐以芍药,用和血也;佐以甘草,用调气也。
(《医方考》)清·柯琴:此为阳明初病,解表和里之剂,可用以散表热,亦可用以治里虚,一方而两擅其长也。
夫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之本证,仲景未尝立治表之方,见阳明初起,汗出多而恶寒者,便用桂枝汤;反无汗无喘者,仍用麻黄汤。
症同太阳,而称阳明者,是阳明之自病,而非太阳转属也。
此方不用麻、桂者,恐伤肌肉之表,汗太过而亡津。
升麻、葛根提胃脘之阳,散肌肉之浮热,芍药、甘草泻肝胆之火,以解胃腑之实热,有汗则发,无汗则止,功同桂枝,而已远于姜、桂,且不须啜稀粥以助阳也。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银翘散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银翘散辛凉解表是针对的外感风热或者风温初起。
首先要了解这种温热病邪侵犯人体的时候的特点。
首先第一点,相对风寒表证来讲,风热表证发病急、传变快。
辛凉解表剂治疗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要注意这种动态性使用了。
第二个温热病邪侵犯人体容易搏结气血,蕴结成毒。
第三个,温热病邪侵犯人体,从温病学派来说,强调从口鼻而入,伤寒是强调寒邪从皮毛而入。
口鼻,指呼吸道。
指呼吸道的这一点,其中一个它是从症状出发,就很容易出现比如说咳嗽、口渴、咽痛这类。
从肺象是气道啊,气道到咽喉,喉为肺之门户啊,鼻子为肺之外窍啊,这构成了纵向的肺系啊,肺系症状出现较早,比较突出。
强调口鼻而入,是不是不影响皮毛?不影响皮毛,不影响肺卫?卫气营血的卫,并不是。
第四个,由于它是温邪,容易伤津耗气。
这也是跟伤寒不同,它伤津液、耗气,开始它伤肺卫之气啊,这个也很快。
最后一个,温热病邪多兼夹秽浊之气,这兼夹秽浊之气,仍然是反映了它的一个传染性特点。
很多带传染性的,都有秽浊之气。
一、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
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补感此方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银翘散是《温病条辨》上一张很重要的方。
它主治证候是一种外感风热,邪郁在肺卫证。
这邪郁肺卫证是强调了外邪侵犯体表,邪正相争在体表为主。
但并不等于说是不涉及肺系,不涉及到纵向的呼吸道,都涉及。
《温病条辨》上讲到银翘散主治的时候讲,太阴风温,太阴肺,风温初起,但热而不恶寒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光发热不恶寒了,这个时候它提到这个了。
那这个时候实际上是什么?说明表证,外感的风热或风温初起的那个温热病邪开始入里了。
那这个时候里热开始,早期里热也产生了,那这个时候逼迫津液外泄了,就会有汗了。
而这个时候的有汗,往往是有汗不畅,为什么?体表还有表邪了,汗出不畅。
所以完整的讲应该无汗或有汗不畅。
脉浮数,浮脉主表,数脉主热,这前面温邪犯卫这一段应该说它的主症部分,特别是发热重、恶寒轻而短、脉浮数,这是它判断在风热犯卫在表的一个基本见症。
解表剂(辛凉解表)

银翘散银翘散概述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是吴塘论治温病所创第一方。
吴氏倡导用三焦辨证阐述温病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和判断预后,主张立法处方紧扣病机。
银翘散为温病初起,邪在上焦所设,并随证加减,衍生出多个变方。
银翘散在《温病条辨》中的地位犹如桂枝汤之于《伤寒论》。
上焦篇第四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咳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第五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症悉减者,减其制。
”银翘散歌诀银翘散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荷牛豉草,连根梗叶花穗(想象:河牛吃草,连根梗叶花穗全吃了)银翘散组成连翘一两(30克)银花一两(30克)苦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钱(18克)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芥穗四钱(12克)淡豆豉五钱(15克)牛蒡子六钱(18克)银翘散用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人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现代用法:加入芦根适量,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银翘散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银翘散方义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的常用代表方剂。
治当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方中重用银花甘寒芳香,清热解毒,辟秽祛浊,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轻宣透表,共为君药;薄荷辛凉,发汗解肌,除风热而清头目,荆芥、豆豉虽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薄荷相配,辛散表邪,共为臣药;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祛痰,解毒利咽,竹叶、芦根甘寒轻清,透热生津,均为佐药;甘草并能调和诸药,以为使。
合而用之,共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剂。
银翘散化裁若胸膈闷者,加藿香3钱,郁金3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清热生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衄者,去荆芥、豆豉(因其辛温发散而动血),加白茅根9克,侧柏炭9克,栀子炭9克,清热凉血以止衄;咳者,加杏仁,利肺气。
辛凉解表剂的名词解释

辛凉解表剂的名词解释辛凉解表剂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中的一种药物类别。
它是根据中医理论中的辛凉解表原则以及具体的药物性能来设计和配伍的一类药剂。
辛凉解表剂在中医药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被认为是一种治疗外感病症的重要药物。
辛凉解表剂的核心概念是“辛凉解表”。
辛味具有温散之性,能够开启气机、发散外邪,有助于解除束缚和阻塞;而凉味则能清热解毒、收敛散邪,有助于消肿、降温和清除病邪。
辛凉解表剂的基本作用就是通过其辛凉的性能来刺激机体的表层组织,促进气血的循环,加速风寒病邪的排除,进而达到解表止痛、退热和抗感染的治疗效果。
辛凉解表剂通常由多种中药组成,这些中药都具有辛凉性质。
常见的辛凉解表剂有葛根汤、银翘散、麻黄汤等。
葛根汤是由葛根、麻黄、芍药、甘草等药材组成,具有辛凉解表、解毒的功效,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咳嗽等病症。
银翘散则是由连翘、桑白皮等药材配制而成,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扁桃体炎等疾病。
麻黄汤则是由麻黄、桂枝、杏仁等中药构成,具有辛凉解表、发汗的特点,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肺炎等病症。
辛凉解表剂的使用必须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不能滥用。
由于其辛凉的性质,辛凉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寒等表证病症,但对于虚寒体质、阳虚体质以及孕妇、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则不宜使用。
此外,辛凉解表剂也不适用于治疗非外感性发热和炎症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辛凉解表剂通常以饮片、颗粒剂或丸剂的形式服用。
服用辛凉解表剂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遵循医生的指导,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进行使用。
总之,辛凉解表剂作为中医药学中的一种重要药物类别,以其辛凉解表的特点,适用于治疗外感病症。
但在使用时必须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特点进行调配,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辛凉解表剂的概念和适用范围,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配合临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学中的辛凉解表剂,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独特的药物类别,对于促进人体的健康和康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一、组成麻黄四两,去节(5克)、杏仁五十个,去皮尖(9克)、甘草二两,炙(6克)、石膏半升,碎、绵裹(18克)。
二、用法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三、歌括1.麻杏甘石汤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此法良。
2.越婢汤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
四、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五、主治外感风邪。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痛,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六、方解本方主治证是由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所致。
肺中热盛,气逆津伤,所以有汗而身热不解,喘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喜饮,脉滑而数。
此时急当清泄肺热,自然热清气平而喘渴亦愈。
所以方用麻黄为君,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
但其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而且用量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是相制为用。
杏仁降肺气用为佐药,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
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所以是佐使药。
综观药虽四味,配伍严谨,用量亦经斟酌,尤其治肺热而用麻黄配石膏,是深得配伍变通灵活之妙,所以清泄肺热,疗效可靠。
本方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
后世用于风寒化热,或风热所伤,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急,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便以本方加减治疗,服后效。
因肺中热甚,蒸迫津液,固然有汗,若津液大伤,则汗少或无汗。
此时当加重石膏用量,或加炙桑皮、芦根、知母之属。
若无汗而见恶寒,是虽邪已入里化热,但在表之风寒未尽,或是风温而挟风寒所致,当酌加解表之品,如荆芥、薄荷、淡豆豉、牛蒡子之类,在用清泄肺热为主的同时,开其皮毛,使肺热得泄而愈。
所以临证用本方,不必拘于“汗出而喘”,但当细审无汗之故,或加清热生津之品,或加辛散解表之属,自然药证相当,应手而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解
·败毒散 ·
君:羌活 发散风寒,祛湿止痛, 独活 以祛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而止痛。 臣:川芎 —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柴胡 — 解肌发表。 配伍要点 * 二药助君散邪透表,通痹止痛。 佐:桔梗 — 宣通肺气,化痰止咳。 前胡 — 宣利肺气,化痰止咳。 枳壳 — 行气宽胸,消痰除满。 生姜、薄荷 — 辛散解表而和中。 茯苓 — 健脾渗湿,以治生痰之源。 人参 — 益气扶正以驱邪外出; — 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使:甘草 — 调和药性。
复习思考题
1.桂枝汤中如何通过药物配伍而达到“调和营卫”?
2.试分析小青龙汤中干姜、细辛配五味子的意义。
3.如何理解九味羌活汤“药备六经,通治四时”的含义? 4.败毒散中配伍人参有何意义?
5.败毒散证与九味羌活汤证的功效、主治的异同?
6.银翘散为何应用清热解毒的银花、连翘为君? 7.银翘散中配伍辛而微温的荆芥有何意义?
热闭于肺,毛窍闭塞 — 无汗。
【病机】外感邪气化热,热壅于肺,
肺失宣降 喘咳。 【治法】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麻杏甘石汤 ·
方解
君:麻黄 — (制性存用)宣肺平喘,辛散透邪。 (臣)石膏 — 清泄肺热,生津止渴。 * 麻、石相配,以寒制温,清宣肺热,平喘止咳。 臣佐:杏仁 — 降利肺气,止咳平喘。 * 麻、杏配伍,宣降肺气,增强平喘之力。
谢 谢!
* 配伍要点:桑叶 + 菊花、桔梗 + 杏仁。
·桑菊饮 ·
1.本方实主治风热证要点:咳嗽,微热微渴,脉浮而数。 3.临证加减:
·肺热盛 + 黄芩、鱼腥草、石膏;
·痰黄稠 + 浙贝母、瓜蒌皮、花粉; ·咽痛 + 岗梅根、牛蒡子、土牛膝。
运用
4.现代运用:
·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病 症属于风热犯肺者。 5.类方比较:桑菊饮&银翘散 6.病案分析
牛蒡子
方解
君:金银花
连翘
·银翘散 ·
a.清热解毒,芳香辟秽;
b.轻散透表。 辛凉解表,利咽解毒; — 辛散透邪。
臣:薄荷、牛蒡子 荆芥穗、淡豆豉
* 四药助君以加强疏散风热,透邪外出之力。 * 荆芥药性虽辛温,但在大堆寒凉药中,温性被制, 而存其发汗透邪之力,故属“制性存用” 之药。
·银翘散 ·
佐:桔梗 — 宣肺化痰止咳。
使:炙甘草 — 和中,调和诸药。
* 配伍要点:麻黄 + 石膏、麻黄 + 杏仁。
·麻杏甘石汤 ·
【运用】
1.本方为“辛凉重剂”(吴鞠通),清、宣、降三法具备, 而重在宣泄肺热而平喘。(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喘咳气逆、发热、口渴、脉浮数。 3.临证应用:常用治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属热壅于肺者。
·痰热盛者 + 鱼腥草、黄芩、瓜蒌、浙贝母;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
【组成】 麻黄去节,四两 杏仁去皮,五十个
甘草炙,二两
石膏碎,绵裹半斤
【用法】
·麻杏甘石汤 ·
【主治】表邪化热,壅遏于肺之喘咳证。
表邪
化热
热邪熏蒸 — 身热不解,脉浮数; 肺失宣降 — 咳逆气急,甚至鼻煽。 热灼津伤 — 口渴;
热邪 壅遏于肺
热壅于肺, 迫津外泄 — 汗出;
银翘散、桑菊饮 〈温病条辨〉
吴鞠通 (1758~1836),中国清代医学 家。名塘。江苏淮阴人。 青年时攻科举习儒,19岁时父亲病故, 于是弃儒学医。后被选副贡入京,参与《四 库全书》医书部分的抄写检校工作,读了吴 又可《温疫论》深受启发,又研读晋唐以降 各家学说,收益不浅,于医学知识大有长进。 乾隆五十八年(1793)京都大疫流行,不少 病人因治疗不当而死亡,吴鞠通利用叶天士 之法奋力抢救,抢救了数十病人,名声大振。 吴鞠通有感于当时医生墨守伤寒治法不知变 通,撰写《温病条辨》六卷,提出温病的三 焦辨证学说,对温病学说贡献很大,是继叶 天士、薛雪之后的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败毒散 ·
【主治】气虚而外感风寒湿邪之证。
风寒客表 — 憎寒壮热,无汗,脉浮。 风寒犯肺 — 咳嗽有痰,鼻塞声重。 湿滞经络 — 肢体酸痛,头项强痛。 正气不足( 气虚体弱)— 脉浮而重取无力, (气短体倦)。 风寒湿 邪外袭
【病机】 ·风寒湿邪外袭肌表;
·正气虚弱(气虚)。
【治法】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桑 菊 饮 《温病条辨》
【组成】
桑叶二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菊花一钱
薄荷八分
杏仁二钱
桔梗二钱
甘草八分
【用法】
* 原方水二杯,煮取 一杯,日二服。
苇根二钱
·桑菊饮 ·
【主治】风温初起,邪伤肺络证。
(风热犯肺之咳嗽轻证) 风热犯肺 肺气不宣 咳嗽 身热不甚,口微渴。
【病机】风热犯肺,肺气不宣。
(邪轻病浅)
银 翘 散 (《温病条辨》)
【组成】 连翘一两 薄荷六钱 银花一两 竹叶六钱 苦桔梗六钱 生甘草五钱
荆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
【用法】
·银翘散 ·
【主治】温病初起。(风热表证)
邪留肌表 — 发热、微恶风寒、舌尖红苔薄黄, 风热 袭表 脉浮数; 风热邪毒上攻 — 咽痛; 热灼津伤 — 口渴; 风热犯肺 — 咳嗽; 【病机】 风热袭表,热毒偏盛。 【治法】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竹叶、芦根 — 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使:甘草 —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桔梗、甘草相配,为“桔梗甘草汤”;功能
清利咽喉,化痰止咳。 * 配伍要点: a.解表药 + 清热药; b.方中佐以药性微温的荆芥之义。
薄荷
· 银翘散 ·
【运用】
1.《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适用于风温初起 之表证。(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3.临证加减:常用治风热邪在卫分的病症:“流感”、“乙 脑”初起 扁桃腺炎、咽喉炎;痈疮初起;麻疹初起。 4.现代研究:有解热、抗炎、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 功能等作用。 5.名词术语解释:制性存用
·麻疹合并肺炎 + 大青叶、青天葵、黄芩; 5.类方比较:麻黄汤&麻杏甘石汤
6.病案分析
败 毒 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柴胡洗,去芦,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桔梗炒 各二两 茯苓 人参各一两 甘草半两 【用法】 原方为末,每服三钱,入生姜、薄 荷煎服。
钱乙,字仲阳,宋代东 平人,约生于北宋仁宗 至徽宗年间(约公元 1032~1113年),享年82 岁,是我国宋代著名的 儿科医家。
8.桑菊饮证与银翘散证的病机、表现有何不同?
9.根据麻杏甘石汤的主治、病机特点, 你对方中的君药如何理解?
病例分析
患者梁XX,女,58岁。职业:环卫工人 主诉:恶寒,发热,喘咳痰多2天。 病史:患者素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病史。经常咳嗽,痰多,甚则气喘。前天在工作 时因下 雨而被淋湿,晚上则出现恶寒、发热、 头痛、无汗、周身酸疼,认为是感冒,自服“强 力银翘片”,症状未能缓解,昨晚继而出现咳嗽, 气喘气急,痰多清稀,颜面微肿,胸膈痞闷,口 淡,不欲饮食,苔白滑,脉浮。 分析:辨证: 治法: 选方: 处方:
· 柴 胡 的方 作中 用佐 特以 点人 。参 的 意 义 ; ·
【运用】
·败毒散 ·
1、辨证要点: (名医方论) 憎寒壮热,无汗,头身重痛,脉浮而重取无力 2、本方用于: a.痢疾初起证 — 体现“逆流挽舟”法; b.痈疮初起证 — 见风寒湿表证者; c.时疫疟疾初起 。 3、现代运用:感冒、过敏性皮炎、寻麻疹、湿疹等 病症属于气虚而外感风寒湿邪者 4、衍化方: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本方去人参、薄荷、生姜 + 荆芥、防风 。 5、类方比较:败毒散—九味羌活汤 6.病案分析
【治法】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 ·
方 君:桑叶 — 清宣肺热而止咳,疏散风热而透邪; 菊花 —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解
* 桑、菊相须为用,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臣:桔梗 — 宣肺化痰而止咳。 杏仁 — 宣降肺气而止咳。 * 桔、杏相配,宣降肺气,化痰止咳。 薄荷 — 辛凉透表,疏散风热。 佐:连翘 — 清热解毒,轻透散邪。 芦根 — 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使:甘草 — 调和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