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对策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对策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对策措施摘要: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发展,加上项目工程施工内容逐渐增多,已经广泛的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到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
当前,高层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流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应用也极为广泛。
一般来讲,一旦项目工程施工当中需要使用到大体积混凝土,那么对施工技术的要求就非常高。
一旦不重视质量控制工作,将无法保证工程质量,造成出现质量问题。
所以文中将重点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对策措施。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对策措施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做为混凝土结构物体最小尺寸大于一米的大体积混凝土,同时因为胶质混凝土在水泥中容易融化缩小,由于施工等原因不当,容易造成混凝土表面、竖向墙体出现裂缝。
使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不但需要良好的施工环境和较高技术水准的施工人员,同时对混凝土本身的技术要求高,尤其是高标号抗渗混凝土,比如混凝土总体结构合理性、抗冲击性、强度都需要满足有关的设计指标。
因为施工规模非常大而且复杂,因此使用混凝土的标准比较高。
施工大体积混凝土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将混凝土材料注入到模板当中,从而构成了预定的形体。
浇筑工作流程中以及结束之后,要对浇筑部位是否出现裂缝情况仔细进行检查。
一旦不注意,如出现大面积通缝、渗漏水等,就可能给建筑物带来安全威胁,最后将总体工程施工质量降低。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2.1裂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当中出现裂缝是多种因素导致的,除去外部荷载作用以及地基原因引发裂缝之外,一般最多的原因是正常温度下进行施工,表层温度散热快,内部温度散失慢,从而促使内外收缩达到均衡,形成温度收缩裂缝。
其中原因主要包括两点:第一,将混凝土浇筑工序完成之后,由于水泥出现了水化反应释放了大量的热量,直接将混凝土的温度增加,同时混凝土出现凝结硬化过程中将内部温度增加,经常性的温度高达30摄氏度。
另外,水泥存储的过程中还会释放非常多的热量,加上混凝土自身导热性能比较差,内部出现热量无法散发,一旦混凝土内部应力大于抗拉强度,就会在表层出现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由于其体积大、结构厚实、施工技术要求高,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质量通病,如裂缝、蜂窝麻面、孔洞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外观质量,还可能降低其结构性能和耐久性。
因此,了解大体积混凝土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体积混凝土质量通病(一)裂缝裂缝是大体积混凝土最常见的质量通病之一。
裂缝按深度不同可分为表面裂缝、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
表面裂缝一般危害性较小,但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发展成为深层裂缝或贯穿裂缝。
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的结构性能和耐久性。
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水泥水化热大体积混凝土中水泥用量较大,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
由于混凝土的导热性能较差,内部热量不易散发,从而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
当温差超过一定限度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
2、外界气温变化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如果外界气温突然下降,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内部温度下降较慢,从而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产生裂缝。
3、混凝土收缩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收缩,包括塑性收缩、干燥收缩和自收缩等。
如果收缩受到约束,就会产生拉应力,导致裂缝的产生。
4、约束条件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如果受到地基、模板等的约束,不能自由变形,就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
(二)蜂窝麻面蜂窝麻面是指混凝土表面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以及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的现象。
蜂窝麻面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混凝土中水泥、砂、石的比例不合适,或者砂率过小、石子粒径过大,都会导致混凝土和易性差,容易产生蜂窝麻面。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对策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对策措施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由于其体积大、结构厚、施工技术要求高,容易出现一系列质量通病,如裂缝、温差过大、泌水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的外观和耐久性,还可能危及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措施至关重要。
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一)裂缝问题裂缝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最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
裂缝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温度裂缝:由于混凝土在浇筑后,水化热释放集中,内部温度升高,而表面散热较快,形成内外温差。
当温差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
2、收缩裂缝: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体积收缩。
如果收缩受到约束,就会产生收缩裂缝。
3、荷载裂缝:在混凝土尚未达到足够强度时,过早承受荷载,可能导致裂缝的产生。
(二)温差过大大体积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差过大,会引起混凝土的不均匀变形,从而产生温度应力。
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裂缝。
(三)泌水现象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由于水灰比过大、外加剂使用不当等原因,可能会出现泌水现象。
泌水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形成浮浆层,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对策措施(一)优化混凝土配合比1、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
2、减少水泥用量,可通过掺入适量的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和料来替代部分水泥。
3、控制骨料的级配和含泥量,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骨料,降低混凝土的收缩。
4、合理控制水灰比,在保证混凝土和易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用水量。
(二)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1、对原材料进行降温处理,如对骨料进行遮阳、洒水降温,对水泥进行储存降温等。
2、在搅拌过程中加入冰水,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
3、选择适宜的浇筑时间,尽量避开高温时段进行浇筑。
(三)加强施工中的温度控制1、预埋冷却水管,通过循环水来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
2、采取保温保湿养护措施,如覆盖塑料薄膜、草帘等,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量散失,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实际施工中总会面临一些质量通病,这给工程质量和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及时发现并解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对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形成原因1. 材料问题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水泥、骨料、掺合料等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品质。
若这些材料未经严格筛选和质量检测,就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空鼓、裂纹等问题。
2. 搅拌问题混凝土搅拌不均匀或搅拌时间过长、过短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从而影响其承载能力。
3. 浇注施工问题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浇注,如果操作不当,比如浇筑过快、浇筑高度过大等,都会使混凝土内部产生空隙、裂缝等问题。
4. 养护问题混凝土在初凝初期需要进行适当的养护,如果养护不到位或不及时,就会导致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1.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在混凝土施工前,要对水泥、骨料、水等原材料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要防止杂质的混入和污染。
2. 合理搅拌在搅拌混凝土时,要采用符合要求的搅拌设备,并控制好搅拌时间和速度,确保混凝土均匀性和密实性。
3. 控制浇筑速度和高度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要合理控制浇筑速度和高度,避免一次性浇筑过多,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空隙和裂缝。
4. 加强养护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要在浇筑后及时进行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并根据混凝土的实际情况和环境条件进行养护时间的延长或加强措施。
5. 强化质量监测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渗性、收缩性等性能指标的监测,确保混凝土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通过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合理搅拌、控制浇筑速度和高度、加强养护和强化质量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其中包括材料质量、施工环境、施工工艺等方面的不符合设计要求以及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
为了确保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防治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混凝土材料质量通病: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抗渗性差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设计配合比,选用合适的水泥、骨料等原材料,并进行适当的试验检验。
2.原材料偷工减料: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甚至出现开裂、渗水等问题。
防治措施:加强对原材料供应商的管理和质量把控,确保原材料的质量。
3.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水用量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开裂、渗水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控制水灰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控,严格控制用水量。
4.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搅拌和浇注不均匀: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不均匀、开裂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选择搅拌设备,确保搅拌均匀;控制浇注速度和质量,避免混凝土分层。
二、施工环境和工艺通病:1.施工现场环境不洁净: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质量不达标、强度降低等问题。
防治措施: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清洁管理,确保施工环境的整洁。
2.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强度低等问题。
防治措施:合理控制施工温度和湿度,可采取加热、湿喷雾等方法进行调控。
3.混凝土养护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开裂等问题。
防治措施:对刚浇筑的混凝土进行养护,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避免混凝土表面水分过早蒸发。
三、其他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1.混凝土表面麻面:可能由于混凝土坍落度过大、养护不当等原因导致。
防治措施:加强对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注意养护工作,避免混凝土表面水分过早蒸发。
2.混凝土开裂:可能由于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等引起。
防治措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混凝土抗裂措施,如加纤维等。
3.混凝土强度低:可能由于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原材料质量差等原因引起。
防治措施:合理设计配合比,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管控,确保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及处理措施

混凝土质量通病预防及处理措施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强等特点。
然而,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一、混凝土开裂问题开裂是混凝土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开裂可能是由于混凝土内部应力超过其抗张强度所引起的。
为了预防混凝土开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合理,控制水灰比,添加适量的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2.控制混凝土施工温度和湿度,避免施工温度过高和干燥过快,从而使混凝土内部应力得到平衡,减少开裂的可能性。
3.对混凝土进行合理的养护,包括湿养护和覆盖防止水分蒸发等措施,以帮助混凝土充分硬化和减少开裂风险。
4.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遵循合理的施工顺序,避免产生局部应力集中和冷缝,从而减少开裂的可能性。
二、混凝土强度不达标问题混凝土的强度不达标是另一个常见的质量问题。
要预防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合理控制水灰比,保证水泥与骨料的比例适当,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2.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确保水泥和骨料的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3.在混凝土施工中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配合、浇筑和养护,保证施工过程中各项工艺和步骤的准确性。
4.定期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强度不达标的情况,确保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三、混凝土空鼓问题混凝土空鼓问题指的是混凝土表面与内部骨料之间出现空隙。
为了防止混凝土空鼓问题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控制混凝土浇筑的厚度,避免一次性浇筑过厚,导致混凝土的内部不能充分振实。
2.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振捣措施,确保混凝土内部骨料与水泥浆体之间的充分结合,减少空隙的产生。
3.严格按照养护要求对混凝土进行湿养护,保持一定的湿度,有利于混凝土的充分硬化和减少空鼓的产生。
4.严禁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踩踏和碰压等操作,避免混凝土内部的空泡。
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质量通病;控制措施随着建筑施工技术飞速发展,现代建筑中经常涉及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如高层楼房基础、大型设备基础、水利大坝等,其主要特点是体积大,表面小,水泥水化热释放较集中,内部温升较快。
当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时,会产生温度裂缝,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以必须从根本上加以分析,来保证施工的质量。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通病大体积混凝土具有结构体积大、承受荷载大、水泥水化热大、内部受力相对复杂等结构特点。
在施工上,结构整体性要求高,一般要求整体浇筑,不留施工缝。
这些特点的存在,导致在工程实践中,大体积混凝土出现其特有的质量通病,常有以下几种类型:施工冷缝。
因大体积混凝土的混凝土浇筑量大,在分层浇筑中,前后分层没有控制在混凝土的初凝之前;混凝土供应不足或遇到停水、停电及其它恶劣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混凝土不能连续浇筑而出现冷缝。
泌水现象。
上、下浇筑层施工间隔时间较长,各分层之间产生泌水层,它将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脱皮、起砂等不良后果。
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过厚。
因大体积混凝土的量大,且多数是用泵送,因此在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浆会产生过厚现象。
早期温度裂缝。
在混凝土浇筑后由于早期内外温度差过大(25℃以上)的影响,大体积混凝土会产生两种温度裂缝:(1)表面裂缝: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水泥的水化热量大,由于体积大,水化热聚集在内部不易散发,混凝土内部温度显著升高,而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而砼的早期抗拉强度很低,因而出现裂缝。
这种温差一般仅在表面处较大,离开表面就很快减弱,因此裂缝只在接近表面的范围内发生,表面层以下结构仍保持完整。
(2)贯穿性裂缝:由于结构温差较大,受到外界的约束而引起的。
当大体积砼浇筑在约束地基(例如桩基)上时,又没有采取特殊措施降低、放松或取消约束,或根本无法消除约束时易导致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而在约束接触处产生裂缝,甚至会贯穿整个表面产生贯穿性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对策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对策措施关键信息项:1、混凝土原材料选择及质量控制要求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及参数3、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措施4、混凝土浇筑与振捣方法5、养护方式及时间要求6、质量检测方法与标准1、引言11 大体积混凝土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应用广泛,但由于其体积大、结构厚实、施工技术要求高,容易出现各种质量通病。
12 为了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特制定本防治对策措施协议。
2、混凝土原材料选择及质量控制21 水泥211 优先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
212 控制水泥的细度和安定性,确保水泥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22 骨料221 粗骨料应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碎石或卵石,含泥量不大于 1%。
222 细骨料宜选用中砂,含泥量不大于 3%。
23 掺和料231 适量掺入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和料,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降低水化热。
232 掺和料的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24 外加剂241 选用缓凝型减水剂,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降低水化热峰值。
242 外加剂的使用应根据混凝土性能要求和施工条件,通过试验确定其品种和掺量。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31 设计原则311 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
312 控制水胶比,一般不宜大于 05。
32 配合比参数321 根据原材料性能和施工条件,通过试配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
322 保证混凝土的坍落度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
4、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41 混凝土浇筑温度控制411 在炎热季节施工时,采取措施降低原材料温度,如对骨料进行遮阳、洒水降温等。
412 运输过程中对混凝土搅拌车进行隔热处理,减少温度回升。
413 浇筑时尽量选择在低温时段进行。
42 混凝土内部温度控制421 埋设冷却水管,通过循环水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
422 控制冷却水管的间距、管径和通水流量,确保降温效果。
423 加强混凝土内部温度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通水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对策措施
摘要: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发展,加上项目工程施工内容逐渐
增多,已经广泛的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到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
当前,
高层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流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应用也极为广泛。
一般来讲,一
旦项目工程施工当中需要使用到大体积混凝土,那么对施工技术的要求就非常高。
一旦不重视质量控制工作,将无法保证工程质量,造成出现质量问题。
所以文中
将重点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对策措施。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对策措施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做为混凝土结构物体最小尺寸大于一米的大体积混凝土,同时因为胶质混凝
土在水泥中容易融化缩小,由于施工等原因不当,容易造成混凝土表面、竖向墙
体出现裂缝。
使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不但需要良好的施工环境和较高技术水
准的施工人员,同时对混凝土本身的技术要求高,尤其是高标号抗渗混凝土,比
如混凝土总体结构合理性、抗冲击性、强度都需要满足有关的设计指标。
因为施
工规模非常大而且复杂,因此使用混凝土的标准比较高。
施工大体积混凝土的过
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将混凝土材料注入到模板当中,从而构成了预定的形体。
浇
筑工作流程中以及结束之后,要对浇筑部位是否出现裂缝情况仔细进行检查。
一
旦不注意,如出现大面积通缝、渗漏水等,就可能给建筑物带来安全威胁,最后
将总体工程施工质量降低。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
2.1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当中出现裂缝是多种因素导致的,除去外部荷载作用以及
地基原因引发裂缝之外,一般最多的原因是正常温度下进行施工,表层温度散热快,内部温度散失慢,从而促使内外收缩达到均衡,形成温度收缩裂缝。
其中原
因主要包括两点:第一,将混凝土浇筑工序完成之后,由于水泥出现了水化反应
释放了大量的热量,直接将混凝土的温度增加,同时混凝土出现凝结硬化过程中
将内部温度增加,经常性的温度高达30摄氏度。
另外,水泥存储的过程中还会
释放非常多的热量,加上混凝土自身导热性能比较差,内部出现热量无法散发,
一旦混凝土内部应力大于抗拉强度,就会在表层出现裂缝。
第二,混凝土内部温
度降低的流程中,会出现收缩,一旦在收缩时受到外部结构的约束,将混凝土内
部的拉应力增大,一旦要高于抗拉强度,就会在内部出现裂缝,一旦外部和内部
裂缝连接到一起,将构成危害性比较大的贯穿裂缝。
2.2原材料质量不合格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品质,首要做的就是将材料质量进
行控制,可是有些施工单位不关注施工质量控制工作,导致施工经济效益无法提高。
有些施工方不关注利用有效的措施将原材料质量提高,例如,不从具备良好
资质的材料供应商采购原材料,检测外加剂、砂石、水泥检测工作不到位,不合
格的原材料使用到现场施工工作当中,非常容易造成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
2.3蜂窝、麻面问题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两种问题就是蜂窝和麻面。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
现了酥松,砂浆少,石子多以及石子之间构成了空隙和蜂窝状相似的窟窿就是蜂窝。
导致蜂窝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混凝土配合比没有具备应该有的合理性。
选
择材料和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合理情况,此外,施工中漏振、混凝土的搅拌时间
不合理以及和易性也是导致蜂窝出现的关键原因。
混凝土表层出现缺浆麻点情况
就是麻面,对建筑美观性造成关键的影响,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因
为施工工艺不科学,模板表面不平整光洁,振捣工作不实,造成气泡出现,无法
及时排除,导致滞留在模板表层出现了麻点。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防治对策措施
3.1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主要防治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危害非常严重,对整体工程施工结构的耐久和防水性带来
了破坏性的影响。
裂缝原因主要是因为水化热造成混凝土温度上升。
根据这种情况,必须要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的温度,预防裂缝出现。
总体混凝土施工过程中,
需要将防护措施做好,包含混凝土的构成材料选择、施工设计和组织、浇筑工作
前后时间都需要将降温工作做好。
3.2加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在现实工作环节中,需要将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工作做好,适当的将缓凝剂
以及引气剂加入进来,将大体积混凝土性能逐步改善,适量的将膨胀剂加入进来,有效的将混凝土干缩性提高,降低拌合物当中水和水泥质量所占据的比重,更好
的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表层裂缝情况出现。
与此同时,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工作
力度加大,保证水灰比值要低于0.4,从而确保混凝土的综合性能良好。
3.3在施工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原材料
控制混凝土的原材料是控制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选择材料要关注下面
几个方面:首先是选择水泥,经过多项试验表示水泥水化流程中释放了大量的热量。
所以,选择凝结时间比较久、低热和中热的水泥非常合理,在满足条件的基
础上尽可能将水泥的投入量减少,有效的防止混凝土升温,促使硬化之后的混凝
土体积更加稳定。
其次选择骨料。
挑选骨料的同时,因为骨料当中吸水性小的特性,比如石灰岩、花岗岩、石英等这种材料的特性就是收缩性低;还有骨料吸收
性大的特性,比如砂岩、板岩等材质骨料粒径大,收缩性低。
现实的施工过程中,挑选材料方面要尽可能选择质量高、粒径大的石子,由此降低水泥的使用量以及
用水量,更好的防止混凝土出现收缩和泌水情况。
减水剂是作为一种维持混凝土坍落度不改变的状态下,降低拌合用水量的混
凝土外加剂,这样的减水剂能够降低单位水泥用量,将水泥节省下来,而且能够
将混凝土早期强度和极限拉伸值提高,降低发热量,减少由于混凝土内外部的热
胀冷缩造成的混凝土开裂问题出现几率。
混凝土原料过程中掺杂大量的粉煤灰是
个非常科学的措施,这样的措施能够将大量的水泥和骨料节省下来,降低水化热
和热能膨胀性造成的混凝土施工冷却之后的开裂情况。
总之,选择合适的原材料
能够对混凝土施工质量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3.4加强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养护大体积混凝土非常有必要,为了更好的防止混凝土出现的内外温差过大
出现裂缝,要预先按照当地的施工状况以及天气情况,对混凝土使用蓄水法养护
工作。
详细的操作方式:首先要混凝土表层覆盖双层麻袋,浇水湿润。
混凝土初
凝之后,可以在周围砌挡水,蓄水深6厘米,养护时间要保证在20天左右。
另外,要及时将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及时掌握,方便进行养护措施的调整,需要对
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测温,避免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改变。
总而言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将施工质量进行控制,首
要任务就是要严格控制好施工过程,严格根据规范标准进行操作。
将施工工艺进
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操作流程,保证施工工艺更加简单高效。
科学合理的对混
凝土配合比进行调整和选择低水化热的水泥配制混凝土。
处理好重点环节,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更加具备针对性。
最终要将施工管理工作力度增强,从最大程度上防止大体积温度裂缝和施工裂缝出现。
参考文献
[1]胡晓波.基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对策[J].江西建材,2016,11:103+107.
[2]吴利华.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监理[J].建材与装饰,2016,12: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