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土地改革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
富农经济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更
点在新解放区,仅限于大陆不包括台湾。

步骤是在材料中,
生:什么时候才废除富农经济?
片断。

小烟袋锅子敲着桌子)
摊一个顶用的牲口,领马领牛,听各人的便。

人分等,
排号,牛马分等,不排号。

记住自己的等级、号数,
听到叫号就去挑。

一等牛马拴在院子西头老榆树底
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全套
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农业生产的
的大致的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生活,理解土地改革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

同时,学生应学会从历史事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土地改革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学生分组名单、讨论题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的变革。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土地改革的相关图片、视频等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土地改革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土地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土地改革学案新人教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土地改革学案新人教

第三课土地改革学习目标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原因)了解土地改革的概况;熟练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学习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预习提纲: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7')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根本目的是:土地改革的时间:从年到年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

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十条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材料二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材料三浙江省嘉兴镇东乡农民土改胜利完成后,农民湖南省岳阳县第一区麻塘乡农民高彩官和家人一起看领到的土地证。

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

请回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哪一场运动的开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目的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回答:为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促进生产的发展,党和政府对富农采取了怎样的政策?(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场改革的直接结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次改革的完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历史初二下人教新课标第3课《土地改革》学案

历史初二下人教新课标第3课《土地改革》学案

历史初二下人教新课标第3课《土地改革》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把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差不多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国消灭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复原国民经济制造了条件。

通过讲述土地改革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重点与难点】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知识链接】1、封建土地制度下农民的凄惨生活《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方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专门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白毛女”在现实中,是确有此人存在的。

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

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一辈子活,直到年届33岁时才重返人间,现在的她已是满头白发。

2003年去世,死时80岁。

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大量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

最为典型的确实是利用“大斗进,小斗进”的伎俩巧敢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

一句话,站在地主这边来说,确实是坐享其成;站在农民那边来说,确实是劳而无获。

2、1950、6、30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时的阶级成份划分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轻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历史初二下人教新课标第3课土地改革学案

历史初二下人教新课标第3课土地改革学案

历史初二下人教新课标第3课土地改革学案【双向细目表】知识点差不多要求识记明白得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的意义√√【双向细目表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识记)颁布时刻:1950年目的:废止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的意义(识记、明白得)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完全摧残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复原和进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预备了条件。

【配套习题】1.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

2. 到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差不多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3. 建国后,规定废止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的法律文件是()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宪法》4. 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①废止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进展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5.右图反映的内容是“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从中不可能读到的信息是()A.土地改革使农民分得地主的土地B.人民解放军解放全国C.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关怀土地问题D.封建土地制度被推翻【答案】1.1950 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19523.B4.D5.A。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土地改革的回顾,让学生了解我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以及这一变革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了解。

但土地改革这一主题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社会的变革及其影响的认识有限,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农村社会变革的认识,珍惜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制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难点: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需要进行土地改革?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精品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精品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3课土地改革核心目标课标要求核心提要了解土地改革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自主学习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背景: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____________状态。

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这种状况严重阻碍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____________,获得土地。

2.法律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颁布时间:________年。

(2)内容:规定废除________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

3.经过: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战果:到______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 000多年的____________制度,消灭了________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________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________________。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_____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课堂突破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人口和占有土地的比例图(1)材料一中的图片说明了什么现象?图片表明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土地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哪一场运动的开始?材料二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第3课土地改革【学习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时间和主要内容。

3.掌握和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学习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一、自主学习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人口___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农村存在这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___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__,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_______,实行农民的_____。

到__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2.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_____制度,消灭_____;农民翻了身,得到了_____,成为_____的主人。

这使_____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_____,_____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合作学习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下土地改革前后农民生活有什么变化?由此归纳土地改革有哪些方面意义?三、复习巩固1.我国有8亿多农村人口,“三农”问题也是我国一直关注的焦点,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也实行了惠农政策,它是()A.三大改造B.土地改革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免除农业税2.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是在()A.《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宪法》3.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是在()A.1950年B.1951年C.1952年底D.1953年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的含义是()A.土地归农民所有B.土地归集体所有C.土地归国家所有D.土地归乡镇所有5.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四、能力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土地改革
学习目标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原因)
了解土地改革的概况;
熟练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学习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预习提纲: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
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
3、基础巩固题。

(7')
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根本目的是:
土地改革的时间:从年到年
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

4、师生共同探究(12')
(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
(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
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十条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材料二
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材料三
浙江省嘉兴镇东乡农民土改胜利完成后,农民湖南省岳阳县第一区麻塘乡农民高彩官和家人一起看领到的土地证。

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

请回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哪一场运动的开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所学知识概括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目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回答:为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促进生产的发展,党和政府对富农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场改革的直接结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次改革的完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五、〔课堂小结〕:(2')
六、〔当堂检测〕:请快速完成下列问题。

(8')
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方面的文件是
A. 《中国土地法大纲》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土地改革法大纲》
D. 《新解放区土地改革法》
2.从农民拥护新生政权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成果,最有意义的是( ) A. 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 消灭了地主阶级
D.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3.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取得了整顿经济秩序.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等重大胜利,其共同作用是()
A.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 巩固了人民政权
C. 消灭了地主阶级
D. 打退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4.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新中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可能集中在()
A. 《千年巨变》
B. 《峥嵘岁月》
C. 《中国新生》
D. 《伟大转折》
5.关于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有深切体会,其中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A. 农民丁说:“实行土地承包,收成比往年高很多!”
B. 农民乙说:“今年多收三五斗,还要向地主交租!”
C. 农民丙说:“加入农业合作社就是好,集体力量办大事。


D. 农民甲说:“我们总算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6.在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中,我国农民最直接受益的是()
A. 分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B. 承包到了土地
C. 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
D. 增强了生产能力
7.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农村发生的变化是()
A. 全体农民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B. 农民的土地都属于人民公社所有
C. 农村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农民获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8.建国初期我国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什么制度?()
A. 封建土地制度
B. 农民土地所有制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资本主义私有制
9.歌剧《白毛女》(如图)讲述了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后企图霸占其女儿喜儿。

喜儿不堪凌辱,逃入深山,头发变成了白色的故事。

我国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制度的标志是()
A.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B.1949年《中国人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0.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幅历史图片。

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为巩固新中国政权而斗争
C.为实现祖国统一而努力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条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十条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第六条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富农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三如图。

浙江省嘉兴镇东乡农民土改胜利完成后,农民高彩官和家人一起看领到的土地证
1)、1950年湖南省岳阳县第一区麻塘乡农民易振家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哪一场运动的开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为减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促进生产的发展,党和政府对富农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场改革的直接结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次改革的完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参考答案:
知识网络:
1、土地改革
2、1950
3、封建剥削
4、无地或少地
5、少数民族
6、封建土地
7、人民政权
8、工业化
共同探究:
一、(1)运动:土地改革;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或:改变旧中国不合理的土地制度,解决广大农民缺地少地的土地问题.)(2)政策:保护富农(经济、财产)政策.
(3)直接结果:农民获得了土地;
深远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任写一点即可)
1.B 2.D 3.B 4.C 5.D 6.A 7.D 8.A 9.A 10.B
11.(1)、运动:土地改革。

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政策:保护富农(经济、财产)政策。

(3)、
直接结果:农民获得了土地,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深远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