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后作业及部分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后作业及部分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后作业及部分答案《马诗》课后作业《石灰吟》课后作业【基础达标】一、给下面字选择正确读音。

吟(yín yíng)若(ruò rě)凿(záo zháo)二、多音字组词。

ruò()ān()若间ě()àn()三、理解下面字词。

千锤万凿若等闲全清白人间四、根据句意,写古诗。

1、石头是经过多次撞击敲打才从大山上开采出来的。

(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精彩回放。

1、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____________。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__________。

加“若等闲”三个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____________,它似乎还象征着_________无论面临着怎样____________,都_________,__________。

2、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灰吟》这首古诗体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石灰吟》作者_____的_______,诗人赞颂了石灰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诗人也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020部编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 石灰吟 竹石》知识点梳理

2020部编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 石灰吟 竹石》知识点梳理
四、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
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清白留在人世 间。
五、诗歌主题 《石灰吟》借洁身自好的石灰,表达了作者爱国尽忠,不怕牺牲的精 神。
六、问题归纳 1、作者所写的石灰有何特点呢?诗中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把它 圈出来并分析。 答:“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千锤万凿”这里的 “千”和“万”是虚指、写出了石灰在开釆时经历了无数次的开凿和 锤打。烈火焚烧石灰需要 900 度以上的高温,并且还要经过长时间的 煅烧,对于石灰石而言,这是一个多么煎熬和漫长的过程。石灰石经 过焚烧,变成雪白的块状后,还要经过敲碎,使它粉骨碎身。那么,
面对这些折磨,石灰是怎样的态度呢?“若等闲”“浑不怕”,在石 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浑不怕”更是 说明了同样的意思。石灰在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之 后,最终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此时,我 们不由得敬佩石灰顽强不屈、不怕牺牲、正直清白的品格和精神。
语文六年下册《古诗三首之马诗/石灰吟/竹石》知识点梳理 学习托物言志一类诗的学习方法: 1、读懂诗句,知道所写之物的特点。 2、借助资料发现物和人大相似之处。 3、明白诗人所言之志。
《马诗》知识点梳理 一、诗歌原文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 作者简介 作诗背景 作者简介
七、板书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托物言志
一身正气 嫉恶如仇
八、拓展 1、特定美称 岁寒三友: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2、古人运用“托物言志”时的讲究 答:喜欢将个人的志向意愿理想用具备类似特点的物体作为载体。如 “岁寒三友”松竹梅,由于它们的耐寒特性,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图》解析《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和《竹石图》是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下册的课文,分别出自于唐代、宋代、元代和明代的著名古代文学作品。

这些古诗可以启发孩子们的思维,增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以下是对各首诗文的解析。

1. 《古诗三首》这首诗是由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考。

人们经历了岁月的转变,有了更多的人生经验,希望它们都能被铭记于心。

通过这首诗,孩子们可以体会到时间的无情和人生变迁的不可逆转性。

同时,也能够领悟到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2. 《马诗》《马诗》由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通过描绘马儿奔腾的形象,表达了恢弘壮丽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马的力量和速度,展示了苏轼对自然界动物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孩子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界中的生命力量,并了解到文学作品中运用形象描写的技巧。

3. 《石灰吟》《石灰吟》是元代文学家贺铸的作品。

这首诗以石灰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贺铸通过描写石灰的制作过程和劳动所需,歌颂了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不懈奋斗的精神。

在这首诗中,孩子们可以领悟到劳动的重要性,并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

4. 《竹石图》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文征明所作,以竹和石为主题,通过绘画的形式将它们表现出来。

文征明通过描绘竹子的刚直和石头的坚固,反映了他对自然界中简朴和坦诚品质的向往。

这首诗让孩子们认识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简约,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文作品,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对古代文学的理解。

这些诗文精选自中国文学的经典,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理解这些古代文学作品,孩子们可以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分析。

可以对每首诗的背景、主题、意境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解读。

教学记之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教学记之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教学记之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永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

三位诗人借咏探马、石灰、竹石,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马诗二十三首》中的一首,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之你贵姓片段。

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诗词积累,尽量每日背诵一首古诗。

二、出示课题,引入《马诗》1.积累关于“马”的四字词语。

马革裹尸蛛丝马迹万马齐喑心猿意马悬崖勒马2.介绍作者。

李贺,字长吉,中唐诗人。

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同时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喻今,所以后人常称他“诗鬼”,他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不过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27岁就因病英年早逝了。

在李贺生活的唐代,马成为一种精神图腾,这从唐朝人养马、驯马、画马、咏马的盛况便可窥见一斑。

在唐诗中,专门咏马的诗就有150余首,特别是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本课选自其五。

三、初读古诗,明了诗意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停顿。

五言绝句:二三节奏2.“燕”字正音(第一声),“燕山”典故介绍。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也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部编版六下《马诗》《石灰吟》《竹石》古诗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六下《马诗》《石灰吟》《竹石》古诗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六下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练习题(第2份,含答案)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古代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答案】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1)解释重点字词。

咬:坚劲:任:(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

请你谈谈好在哪里?(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答案】(1)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2)C(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很形象。

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

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1.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

(2)战士们锻炼起来劲.(jìn jìng)头十足,将来一定是一支劲.(jìn jìng)旅。

2.比一比,组成词语。

络()捶()凿()焚()洛()锤()函()烫()3.给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10.古诗三首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
①[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②[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①[任]任凭。

②[尔]你。

一、课文中心思想总结:
《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一首诗,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写的一首诗,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二、会写字及组词:
络(luò)(脉络)(网络)锤(chuí)(捶打)(锤炼)凿(záo)(确凿)(凿子)焚(fén)(焚烧)(焚毁)。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3、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五、课后习题答案
二、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
(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3)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三、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吹袭,表现了作者坚定顽强的精神。
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马诗》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可见竹遭受的打击之大。“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表现出诗人无惧无畏、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源自网络
四、注解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五、鉴赏
①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歌颂了一种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精神。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在古代文学中,诗歌一直是人们表达情感、赞美自然、描绘生活的重要形式。

古诗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刻的意境,深深地吸引着广大读者。

今天,我们将一同欣赏三首优秀的古诗作品,包括《马诗》、《石灰吟》和《竹石》。

《马诗》是唐代文学巨匠杜牧创作的一首千古绝唱。

它通过对马儿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

诗中以“白马”为主题,白色象征纯洁和高贵,同时也显示出马儿奔跑的速度和力量。

作者以“山川风雨至,身世共忘机”表达了对于人生沧桑和命运变幻的不以为然,马儿的奔腾与自由代表了诗人自身追求自由与激情的渴望,给了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

《石灰吟》,清代文学大家袁枚所作。

诗歌以叙述性语言描绘了制作石灰的过程,同时给人带来美感和思考。

作者通过淡雅的笔触,以及石灰制作中火光和水汽的交织,将制作石灰的艰辛与美丽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中的意象与意境相结合,展现了一种崭新的生命力和变化。

在石灰的制作过程中,作者似乎看到了人生酸甜苦辣的一种对比和对生命的思考。

整首诗简练凝练,字字珠玑,给人以美妙的视觉和心灵享受。

《竹石》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作品,是古诗中著名的自然描写之作。

诗中以竹与石的结合为主题,描绘了竹石相互依托的美好图景。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于竹石特性的深入观察,将一幅幅美丽而静谧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

诗中“竹长青青石上栽,雨后庭前一径开”一句,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生命在自然力量和时间面前的坚韧与柔软,以及在岁月长河中不变的美好。

诗中对于竹石的描绘深入细腻,充满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赞美。

三首古诗各有千秋,以其独具特色和深远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它们通过不同的主题和形式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领悟。

我们在欣赏这些古代文学之作的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让我们一同品味这些古诗之美,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智者的深邃,与古人心灵相通,领略诗歌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那诗人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3.师:李贺是唐代非常重要的诗人,年少时便极负盛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生平。

(展示幻灯片)
4.师:诗人在这万里平沙中,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人想到昏庸腐败的朝廷,怎能不忧虑?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人想到自己被小人迫害,英雄无用武之地,怎能不愤慨?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背诵《马诗》,说说诗歌内容。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贺通过咏马表达自己的志向。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托物言志诗——《石灰吟》。

二、“吟”出诗题,弄清题意。

1.出示“吟”字,引出诗题。

师:同学们,古人写诗经常在题目中用上一个字——“吟”(课件出示)。

它是个形声字,从口,今声。

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有吟诵、赞美之意。

我们也曾经学过题目中带有“吟”字的古诗,如白居易的《暮江吟》、孟郊的《游子吟》,谁能给大家背一背?(抽生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带“吟”的诗——明代于谦《石灰吟》(出示题目并板书)。

《石灰吟》可以说是一首石灰的赞歌,更是高尚情操的体现。

(齐读诗题)
3.看着这个诗题,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思考)
过渡:是啊,司空见惯、平平凡凡的石灰(展示相关图片)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让我们在诗中寻找一下答案吧。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诗意绽放(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默读古诗。

读到“千锤万凿”,仿佛看到了铁锤,听到了铁锤击打声;读到“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眼前仿佛出现了焚烧的火光烈焰、生石灰入水的腾腾热气。

读完古诗,我们能想象出石灰石在石灰窑里被烧成石灰粉的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石灰的什么品质?(板书:志向清白坚强不屈)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

诗歌前两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意思是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诗歌后两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意思是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世间。

让我们带着钦佩,带着赞美,再次来感受石灰的坚强和洁身自好的追求吧。

(板书:洁身自好)
四、交流探讨,体会诗人情感。

1.“诗言志”:诗人借石灰的志向、清白和坚强不屈,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2.全班交流:这首诗要表达的深层意思是什么?(这首诗正是诗人于谦自己的人生追求和高尚人格的写照。

)
3.本诗属于托物言志诗。

看起来描写的是石灰,实际上是诗人在寄托“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强烈感情以及爱国爱民,哪怕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的情怀。

五、课堂小结。

这首古诗,通过赞美石灰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进而表明诗人于谦正像他笔下的石灰一样任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精神品质。

石灰吟
志向清白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 第三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背诵《石灰吟》,说说诗歌内容。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竹石》。

这同样是托物言志诗。

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这是一首题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

以竹子为主题的绘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这幅图把竹子和石头画在一起,诗人又为这幅画题了一首诗。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郑板桥的这首古诗吧!
二、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诵读古诗,走近诗人。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晚年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

擅长画兰、竹、石。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2.默读古诗,分析古诗的含义。

(1)前两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中的“咬定”是什么意思?诗中“咬定”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用力地咬着不松口;青山;说明可扎根破岩的坚定。

)(板书:扎根破岩)
(2)后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的“磨”和“击”各是什么意思?“坚劲”是什么意思?“任”和“尔”又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折磨;打击;坚定挺拔;任凭;你。

遭受无数次的折磨和打击仍然坚定挺拔,任凭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板书:坚定强劲)
3.你们还知道郑板桥有哪些代表作品?(《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这首古诗通过铿锵有力的“咬定”两个字,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2.本诗属于托物言志诗。

这首诗看起来描写的是竹石,其实是借助竹子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劲、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崇高精神。

四、课堂小结。

这首古诗表面上是写竹,其实是写人,借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韧不拔的特点和高洁品质,表现诗人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竹石
咬、立、磨、击、任、尔
扎根破岩坚定强劲
1.本课包含三首古诗,三首诗皆托物言志,所以教学时我都是先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表层意思,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言的“志”,并激发学生自己探索诗的深层含义。

2.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所以朗读环节所用时间较少,仍有所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