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图像亡佚考

合集下载

《山海经》地图的性质与内涵

《山海经》地图的性质与内涵
地图又存在发生学关系。

墓葬中出土 “ 兆城图” 这是一幅刻绘在长方形铜 。 版上 的显示方 向的墓地图,其方位与上述长沙出

《 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经》地图的性质
土的 《 地形图》 一样 , 都是上南下北 , 左东右西。 此 《 兆域图》制作 的时间,据鉴定在公元前 30 1
年左右 。18 年夏秋 , 96 甘肃省天水放马滩 出土先
《 山海经 》 与地图、 图画关系密切。 山海经》 《
经文 、 山海经 》 《 地图 、 山海经 》 《 图画是破解 《 山
当熟练 ,符号设计也有一定的规范 ,而且据此图
的准确程度推断是在实测的基础上绘制的。17 8 9 年 ,又在河北省平 山县战国时代 中山国中山王的
海经 》的三大内容 , 山海经 》图画与 《 《 山海经 》
有类似记述 ,其 《 乡党篇 》云:“ 式负版者。 ”郑
玄注 :“ 负版者 ,持邦 国之图籍 。 ”
先秦、汉初地图实物 出土证明了至少到战国
时我国已有大致显示方位并标示不同地理事物的
地图。17 年 , 93 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二是 “ 全域图” 说图者 只叙王畿 中心区域以外诸 ,
维普资讯
第2 卷 第2 7 期
2 0 年3 06 月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HUNAN TY CI UNI VERS TY I
、 _ 7 No2 bl2 . M a .2 0 r 06
《 山海经 》与某种早期地图有关是毋庸置疑
的。… 我国地图发端甚早 。 左传 》宣公三年云 : 《
“ 昔夏之方有德也 ,远方图物 ,贡金九牧,铸鼎

2024年山海经图片与原文课件.

2024年山海经图片与原文课件.

2024年山海经图片与原文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山海经》图片与原文教材,主要涉及第一章“南山经”的第一节“招摇之山”,内容包括对山海经的整体介绍、招摇之山的地理描述、山中所生长的神异草木和出现的奇珍异兽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成书背景、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掌握一定的古文阅读技巧。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文阅读与理解,对《山海经》中神话传说的把握。

教学重点:《山海经》的文学价值,招摇之山的地理描述及神异草木、奇珍异兽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山海经》图片与原文资料、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2024年发现的《山海经》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地理、神话传说等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山海经》的成书背景、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让学生对《山海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招摇之山的地理描述、神异草木和奇珍异兽等内容,分析古文的用词、句式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古文阅读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巩固古文阅读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招摇之山的一段古文,并分析其中的神话传说元素,提高学生的古文翻译和理解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山海经》中的奇珍异兽,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山海经》图片与原文课件2. 内容:《山海经》简介招摇之山地理描述神异草木、奇珍异兽古文阅读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并分析《山海经》中另一座山的描述,找出其中的神话传说元素。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山海经》图片与原文,使学生了解了《山海经》的文学价值和古文阅读技巧。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

2024版山海经(图片与原文)ppt课件

2024版山海经(图片与原文)ppt课件

定义与背景定义《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包含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植物、矿产、医药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著作。

背景产生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作者不详,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是由不同时代的多人所作,最终由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校订而成。

历史地位及影响历史地位《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影响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族、神话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文学、艺术等领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研究价值与意义研究价值《山海经》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研究意义通过对《山海经》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民族关系、宗教信仰、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和奇特想象,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01创世神话讲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创世神话,揭示古代人对世界起源的想象。

02洪水神话描述大禹治水等洪水神话,反映古代人对自然灾害的抗争精神。

03战争神话描绘黄帝战蚩尤等战争神话,展现古代部落间的战争与融合。

神话传说03描绘凤凰、麒麟等神奇动物,象征吉祥和美好。

神奇动物描述食人花、不死草等怪异植物,展现古代人对自然的探索与想象。

怪异植物介绍鲛人、羽人等神秘生物,反映古代人对未知世界的猜测与向往。

神秘生物奇异动植物描述描绘山川河流、海洋湖泊等自然景观,呈现古代地理概貌。

地理景观民族分布异国风情介绍华夏、东夷、南蛮等民族分布及特点,反映古代民族格局与文化交流。

描述异国殊方、海外奇谈等异国风情,展现古代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与想象。

030201地理知识及民族分布古代绘画作品欣赏古代山海经图卷展示古代山海经手绘长卷,呈现古代艺术家对山海经中神怪形象的想象与描绘。

明清山海经绘本展示明清时期山海经的绘本作品,分析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与特点。

古代山海经碑刻拓片展示古代山海经碑刻拓片,探究碑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山海图复原记》前言:破解《山海图》消亡之谜,浅议其复原的可能性

《山海图复原记》前言:破解《山海图》消亡之谜,浅议其复原的可能性

《山海图复原记》前言:破解《山海图》消亡之谜,浅议其复原的可能性展开全文前面提到,《山海经》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

现代研究认为,《五藏山经》为一个体系,而《海内外经》和《大荒经》组成另一个体系。

比如顾颉刚说:“《山海经》则至今流传,其中《山经》和《海经》各成一体;《海经》又可分为两组,一组为《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一组为《大荒四经》与《海内经》。

这两组的记载是大略相同的,它们共就一种图画作为说明书。

所以可以说是一件东西的两种记载”。

又比如,王宁在“《山海经》的分篇问题”中说“《大荒四经》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海外四经》”。

《山经》体系与《海经》体系各有其对应的图画,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姑且称之为《山经古图》与《海经古图》,统称为《山海古图》。

《山海古图》原本早已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所谓《山海经图》,跟鲁迅先生当年看到的一样,都是明清时期绘制并流传下来的图本,与《山海古图》有着本质的区别。

《山海古图》诞生于《山海经》之前,是《山海经》成文的必要前提和线索,《山海经》是对《山海古图》的阐述与补充。

今天看到的《山海经图》则是明清画家根据《山海经》文本而作,体现了明清时期人们对《山海经》的理解,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里面许多神灵身上穿的就是明清服装。

关于《山海古图》的真实身份,历代研究者多有论述,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假说:九鼎说、地图说、壁画说和巫图说。

一、九鼎说九鼎说认为,《山海经》原图为绘刻在大型铜鼎上的图案。

九鼎又称禹鼎、夏鼎。

《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白话意为:夏朝刚刚得天下的时候,远方的国家把山川、胜地和奇物画成图象,九州的长官进贡青铜,铸造九鼎并把图象仿刻在鼎身上,各种物产全都齐备,让百姓分得清楚神物和怪物。

这样老百姓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遇到不祥之物。

《山海经》_异兽图

《山海经》_异兽图

【 水 麒 麟 】
奉万 书物 而之 昆 至情 仑 。, 山 是很 上 可少 著 使出 名 人没 的 逢, 神 凶除 兽 化非 , 吉当 浑 的时 身 吉有 雪 祥圣 白 之人 , 兽治 能 。理 说 天人 下话 ,, 才通
【 白 泽 】
一 种 鸟 , 型 状 如 鹤 , 一 足 , 有 红 色 的 纹 和 白 喙 。
, · , ……
【 狴 犴 】 Bì 'àn
【异兽】夔牛 《山海经· 大荒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 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 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 天下。 传说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 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说夔放出 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 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 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 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夔与天地同生 世上只有三只 以上是第一只 第二只乃秦始皇所杀 但 秦始皇没有黄帝的功业 所以这只夔的皮做成的鼓就没那么神奇了。
生于石湖,此湖恒冰。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 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 食之可却邪病。
似 《它 每 象 公威 虎 天的 当 威 好力 狴 有 禄形 衙 风 义, 犴 威 识象 门 凛 仗狱 , 力 余, 长 凛 义门 又 , 龙它 官 囚 执上 名 故 种虎 坐 此 言部 宪 立 》视 堂 除 ,那 章 于 :眈 , 装 而虎 , 狱 『眈 行 饰 且头 形 门 俗, 政 在 能形 似 。 传环 长 狱 明的 虎 』 龙视 官 门 辨装 , 子察 衔 上 是饰 是 九看 牌 外 非便 老 种, 和 , ,是 七 ,维 肃 还 秉其 。 各护 静 匐 公遗 它 有公 回 伏 而像 平 所堂 避 在 断。 生 好的 牌 官 ,传 好 肃 的 衙 再说 讼 穆 上 的 加狴 , 四正 端 大 上犴 却 曰气 , 堂 它不 又 狴。 便 两 的仅 有 犴。 有 侧 形急 。 ,

再造《山海经》图像之造型研究——与“十二月神像”为之联系

再造《山海经》图像之造型研究——与“十二月神像”为之联系

再造《山海经》图像之造型研究——与“十二月神像”为之联系作者:刘成龙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3期引言《山海经》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全书共计18卷,主要记述古代地理、动物、植物、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人物包括夸父、女娲、大禹、羿等。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图有文的经典奇书,可惜的是,山海经的古图,在历史的尘烟中早已佚失。

一、十二月神图的意义湖南长沙一战国楚墓中出土了一副带有神怪图像的帛书,据说此帛书是1942年9月从长沙子弹库楚墓中盗掘出来的。

学界多将此篇完整的帛书称为“楚帛书”或“楚繒书”。

“缯书”呈高38.7厘米,宽47厘米的长方形。

帛书中间部分是书写方向互相颠倒的两段文字:一段8行(一般称之为甲篇),讲述诸祖先神灵与日、月、四时、宵、书、朝、夕的产生;一段1 3行(一般称之为乙篇),讲述天象之变化与其对人世之灾祸影响。

帛书四边有彩绘神像十二幅,每边绘三个,四角分列有青、赤、白、黑四色樹木,每幅神像旁附有文字一小段,讲各月宜忌之事。

经过众学者数十年的努力,“缯书”文字上面的分歧已经不大,已基本可以通读。

其实“缯书”甲篇是很标准的创世神话,在现有的中国先秦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还没有比它更完整、更明确的创世神话,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二、战国楚墓中的图像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先后发现的帛书与两幅帛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中已知最早的实物遗存。

149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图一女子与龙凤图》与1973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图一男子御龙图》,都是没有文字的图画。

在两幅帛画里,我们见到了《山海经》中所提到的夔龙、凤鸟最早的神话图像。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墓的发掘,出土一件彩色漆棺。

彩漆内棺两帮,描绘了方相氏率领神兽执戈驱疫摊仪图及众多神怪;漆木衣箱盖上,有的绘二十八宿及青龙、白虎图像,有的绘后羿射日为民除害的神话故事。

《山海经》的前世今生:山海经图的出现

《山海经》的前世今生:山海经图的出现

《山海经》的前世今生:山海经图的出现《山海经》图的出现《山海经》是一本怪书。

说它怪,有两层理由。

该书包含大量的神怪异物,这些怪物,据说还有预兆吉凶的超自然功能。

这些非现实的内容出现在《山海经》这本基本结构形态为所谓的“自然地理志和人文地理志” 中,所以显得怪诞,古人并不重视它。

明代以前,只有东晋的郭璞认真研究它并做了注解,但是仍然留下许多“不详何物”的字句等待后人破解。

郭璞在注解《山海经》的时候,为它配了整套的插图,还写了303篇《图赞》进行解说。

这就是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中所说的《山海经图》。

此后,梁武帝时期张僧繇画《山海经图》十卷。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记载到在唐代业已失传《山海经图》。

北宋舒雅于咸平二年(999年)根据皇家图书馆保存的张僧繇之图(已破损)重画《山海经图》十卷。

著名画家郭熙的儿子郭思也有《山海经图》。

然而,这些古老的《山海经图》都亡佚了。

今日所见之古图均为明清以后所画。

明代有胡文焕万历二十一年格致丛书本《山海经图》、蒋应镐武临父绘图万历二十五年聚锦堂本《山海经(图绘全像)》、王崇庆万历四十七年《山海经释义·图像山海经》。

清代则有《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禽虫典·神异典》插图、吴任臣近文堂藏版《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毕沅光绪十六年学库山房图注本《山海经》、郝懿行光绪十八年石印本《山海经笺疏》、汪绂光绪二十一年立雪斋印本《山海经存》等等。

日本刊本的《山海经》图全部采用蒋应镐、武临父绘图,但是另有一部《怪奇鸟兽图卷》则是目前所见唯一的《山海经》手绘彩色画卷。

由于这些图画散布在各图书馆,系统阅读颇为不便。

2001年,马昌仪《古本山海经图说》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刊行。

该书从十个版本中选编了1000幅图画,并依次解说,为关注《山海经》图像世界的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风行海内外。

200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此书的增订本。

收录范围扩大到十六个版本,选图1600多幅,其中特意收录了一些相关的上古时期出土文物图像,更加贴近《山海经》的实际年代;解说部分也有修订。

2024年山海经图片与原文课件

2024年山海经图片与原文课件

2024年山海经图片与原文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山海经》教材第四章“奇异地理”,详细内容涉及《山海经》原图与原文的对照解读,着重分析“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和“中山经”中记载的奇异地理现象及神话传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成书背景,掌握其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及神话传说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阅读原图与原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通过分析《山海经》中的奇异地理现象,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原图与原文的对照解读,理解《山海经》中的奇异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山海经》的成书背景、文学价值以及在地理学和神话传说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山海经》原图与原文课件、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2024年山海经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地理学及神话传说。

2. 讲解:介绍《山海经》的成书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在地理学和神话传说中的地位。

3. 例题讲解:选取《山海经》中的典型原文段落,对照原图进行解读。

4. 随堂练习:分发原图与原文片段,让学生进行对照解读,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山海经》中的奇异地理现象,分享心得体会。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原文解读任务。

六、板书设计1. 《山海经》原图与原文解读2. 内容:(1)成书背景及地位(2)奇异地理现象及神话传说(3)原图与原文对照解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选取《山海经》中的一个地理现象,结合原图和原文进行解读。

2. 答案示例:选取“南山经”中的“不死山”,描述其地理位置、神话传说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山海经》,关注古代地理学及神话传说的发展脉络,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原图与原文的对照解读,理解《山海经》中的奇异地理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报/2018年/1月/1日/第017版学术月刊《山海经》图像亡佚考山西博物院研究员渠传福【编者按】2017年11月29日,上海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共同举办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画艺术展”拉开帷幕,展览遴选了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时期的12组89件墓葬壁画作品,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展出。

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壁画艺术原作特别展览。

展览在开展前数月,就吸引了大批关注者。

包括围绕特展组织的系列讲座,在开放预约一小时后,即已场场爆满。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壁画艺术和其所隐藏的历史文化内容,本刊特邀考古专家、山西博物院研究员渠传福就九原岗《升天图》与《山海经》的秘密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国宝秘密的大门。

《山海经》研究作为一个文化热点课题,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期。

众所周知,《山海经》有图有文,互为表里。

历代注家和研究者对《山海经》古图的推测,大致可归纳为禹鼎说、地图说、壁画说和巫图说四种。

有学者指出:“《山海经图》再现了中华民族童年的梦。

神话是人类童年的梦,是人类走出混沌的第一声呐喊,是人类从自然走向文明所采摘的第一批果实。

神话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之所在。

”更有人将其称为中华文化的“密码”。

历代学者的研究汗牛充栋,公认了一个令人悲哀的结论:到两晋后,郭璞和陶渊明所见的《山海经》古图已经全部亡佚。

其实未必,《山海经图》余绪尚存:郭璞之后200年,南朝梁张僧繇于6世纪初曾绘制《山海经图》十卷;唐初,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中记录有《畏兽图》,应与《山海经图》有关;到唐末,《山海经图》和《大荒经图》已被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视为“古之秘画珍图”了。

宋咸平二年(999)舒雅据张僧繇之残本重绘《山海经图》十卷。

到南宋姚宽(1105—1162)《西溪丛语》说:“《山海经(图)》《大荒经(图)》,……此书今亡矣。

”至此,《山海经》古图亡佚终于盖棺论定。

考据学派兴起,贡献丰富,唯于《山海经图》考证,虽着力不少,但多属闭门造车。

目前所见明清时代的多种《山海经图》版本,以及日本学者的山海经《怪奇鸟兽图卷》大行其道,即其流风余韵。

当代《山海经》学界许多人在此基础上,继续经营。

更有不少画家浓墨重彩,描绘出若干套《山海经》异兽图集,也算别开生面。

有鉴于此,《山海经》学界的领军人物,喊出了“寻找失去的另一半”的口号,决心另辟蹊径,重新审视考古学成果,“从保存至今的《山海经》同时代的帛画、漆画、铜器上的针刻画入手,探寻已经失落了的山海经古图的人文特色与风貌。

”从源头上追寻《山海经》古图像,以期续接《山海经图》的传承,可敬可佩。

然而,他们可能囿于古代先贤的定论和思维定式,似乎忘记质疑《山海经图》“两晋亡佚论”是否无懈可击。

如此一套极大地影响中国文化的巨著尤其是图像,可能在动乱年代受到重创乃至毁灭,但有可能干净彻底地无影无踪吗?南北朝考古出土的一些古图像是否与《山海经图》有关?堪明中国社会对《山海经图》传承,同样是依据考古资料,如果说《山海经》学界是想从“亡佚前”追寻源头,本文则试图从“亡佚后”寻找其流变,想来应该可以殊途同归。

九原岗《升天图》的出土,给了我们探讨这一课题的契机。

《山海经图》“两晋未亡论”历代学者所谓《山海经图》于两晋亡佚的结论,应该指的是作为官私庋藏的“图书”(绢帛书、画)而言。

而其他载体的《山海经》图像,譬如在殿宇壁画、墓葬壁画、砖石铭刻和各类艺术品上,是绝不可能完全消失的。

但历代学者将这个结论扩大化了,一般认为两晋之后就见不到《山海经》图像了。

现代考古学的成果,是古代学者无法想象的。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山海经》图像并没有亡佚。

郭璞曾为《山海经图》作赞,陶渊明曾“流观山海图”,作《读〈山海经〉》诗,留下“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名句,故晋代《山海经图》存在无疑,至少那些神怪异兽图应该是可以构成体系的。

或者可以认为,郭璞、陶渊明时代《山海经》的山川地理图(地图)已经消失,他们所谓的《山海经图》,可能就是一套神怪异兽图了。

而这些神怪异兽图像,也应该广泛流行于社会的各种文化领域,包括祭祀、庆典、仗仪和装饰等等。

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尝试从两晋之前和之后的考古材料对比中,推断郭璞、陶渊明时代神怪异兽图像的大致模样,同时也可以看到《山海经》图像的传承和发展。

《山海经》神怪图像中,有一个始终存在的经典“人物”——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攻伐黄帝,黄帝令应龙迎战,双方在冀州之野大战,蚩尤兵败被杀。

这个失败的战神,在古代丧葬仪式中常被用来镇守墓穴。

蚩尤在汉画像石的形象,全副武装,凶猛狰狞。

越两晋到南北朝时,肩部似乎出现火焰,四肢生出飞羽,武器减少,逐渐有了稍后“畏兽”的模样。

到南北朝晚期,明确可判定为蚩尤的图像消失了,类似蚩尤的“畏兽”大量出现。

畏兽之名,出自郭璞《山海经图赞》:“列象畏兽,凶邪是辟。

”是指《山海经》记载中令人恐惧的怪兽的总称。

到南北朝时期,一种半人半鸟兽的神怪动物形象在考古发掘中大量涌现,考古界对这些怪兽称呼各别,有“神兽”“怪兽”和“方相氏”等,不一而足,也有一些研究者借用了郭璞的“畏兽”称呼。

畏兽一般专指南北朝时期具有“镇墓辟邪”功能的焰肩怪兽,其意义略同于中国古籍中“黄金四目,玄衣朱裳”的“方相氏”。

其形象来源,既有如前所述汉魏传统模样之蚩尤,又有中亚粟特文化大举东来的美术背景,目前尚难以梳理清楚,借用“畏兽”名称也应是暂时性质的。

四神亦称四灵,这个群体似乎与《山海经》联系不大,但作为个体的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却是《山海经》异兽形象的常客。

从汉代四神到南北朝四神,载体材料有了变化,技法由粗疏到细腻,但基本造型和气质神韵一以贯之,两晋《山海经图》四神个体模样,应该可以想象得出来。

再看“仙人骑龙”,虽然未必与《山海经图》有直接关系,但秦汉以来的神仙信仰,无不与神话传说相互关联,使得这种图像在魏晋南北朝经久不衰。

将其视为《山海经》同一体系的社会应用图像,并非牵强附会。

汉代仙人骑龙的图像,虽显稚拙,但构图造型已确定,与后世图样相差无几。

到南北朝,仙人骑龙的图像显得更加精致与华美,期间的两晋图像可以想见。

还有许多的人物和神怪形象可资对比,恕难一一罗列。

从造型到风格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只是视觉上更加美化,技艺上更加成熟。

这说明作为图书的《山海经图》亡佚了,而社会生活中的《山海经》美术图像,始终在传承并发展着。

凡此种种无不表明《山海经图》的亡佚,绝不等于《山海经》图像美术的终结和消亡。

九原岗《升天图》与《山海经》神怪图像九原岗《升天图》成批量地发现了明确属于《山海经》的神怪图像。

作为忻州九原岗北朝大墓的发掘者,我们最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真正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学术价值,是两年以后的事。

九原岗北朝大墓壁画是由一个团队的不同画师共同完成的,第四层《升天图》是其中绘画水平最高的一部分,有50多个各色神怪,被认为是东魏北齐绘画美术的巅峰之作。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辨识出《山海经》神怪异兽,还只是一部分,还有相当数量的有待确认。

请先来认识一下这些耳熟能详的《山海经》神兽。

驳:出土于《升天图》西壁,肩生飞翼,口衔幼虎,奔跑姿态矫健优雅。

《山海经》说它“其状如马”,其“音如鼓”,其“名曰‘驳’”,专“食虎豹,可以御兵”。

古人认为它的出现,意味着弥息刀兵,制止战争。

疆良:出土于《升天图》东壁,一头人形半蹲怪兽,血盆大口,正吞食一条斑点蛇,蛇身后半挣扎半缠绕在怪兽的右臂之上。

《山海经》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

……又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疆良”。

风伯:出土于《升天图》东壁,是一裸体神人,仅着“丁字裤”,长发后飘,右手攥一口袋,向前狂奔。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根据资料,善于奔走开道的“风伯”(亦称飞廉)到南北朝时,已成为中国神话的主要神祇之一。

雨师:出土于《升天图》西壁,画面是一兽身蛇尾的怪龙,龙额头有一角,鼻头又生一角,口衔瑞草,臀有火焰宝珠;龙背蹲踞一赤身鬼面神人,双手捧一水瓶于龙首之上,应该就是与“风伯”对应的“雨师”了。

雷公:出土于《升天图》西壁,奔跑中一手引连鼓,一手持椎击。

雷公之名出自《楚辞》,亦称雷师,《山海经》称雷神,有多处记载,说雷神是“龙身而人头,鼓其腹”,是为兽形;王充《论衡》所述汉代雷神则是人形,“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

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

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音也”;干宝《搜神记》称雷神“色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尺,状如六畜,似猕猴”,雷公又演变为兽形。

此雷公图像,动作与道具为汉代制度,其形则不似猕猴,形貌神态一如其他南北朝“畏兽”,亦曾见于东魏茹茹公主墓和北齐娄睿墓。

从美术源流上考察,这些畏兽明显地含有中亚祆教艺术的因素。

关于“诸畏兽”的名称,据北魏正光三年(522)冯邕妻元氏墓志边侧和盖面的畏兽图像和阴刻榜题,目前已知有十八个,分别为:啮石、护天、发走、挟石、挠撮、掣电、欢憘、寿福、长舌、捔远、回光、攫撮、乌擭、礔电、攫天、唅噙、拓远、拓抑。

似乎自成体系,功能各别。

我们目前虽然尚不知道这些名称的来龙去脉和实际意义,但可以认定它们是属于一个系统,艺术造型明显区别于魏晋其他神怪图像。

到了唐代,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中记录有《畏兽图》,基本可以肯定,其形象就是我们现在描述的南北朝“畏兽”了。

九原岗《升天图》十数个形象大同小异的畏兽,亦应各有其名,但目前难以一一对应。

唯西壁一畏兽,肌肉发达,用力将一座小山扛举过头,似乎可以确认此为“挟石”,显然为“十八畏兽”之一。

它们不是作为个别图像被猎奇点缀于《升天图》中,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与其它的形象和内容共同组成了《升天图》的叙事结构。

所以,我们在以往的考古研究分析中,将畏兽视为新出现的外来神祇或某一中国传统神怪的替代品,可能真的是有点“小看”它了。

仙人骑龙:出土于《升天图》东壁中部,画面为鹿头独角马蹄凤尾的飞龙之上,一仙人装束的男子,骑于龙背,衣带飘举,神态安详。

有专家认为,此图即是墓主人灵魂在飞升途中的写照。

仙女骑鹤:出土于《升天图》西壁中部,画面为一只硕大的神鸟,浑身雪白,尾羽翘卷;其背上端坐一位仙人装束的贵妇,容貌雅致,螺髻并立,袖带飘举。

其位置与对面骑龙男子相若,判断此图应该是描写墓主夫人与夫君一道灵魂升天。

毕方:出土于《升天图》西壁前端,上半身已被耕土层破坏,下半身画面也破碎褶皱,但明显可见是一只独脚怪鸟,即《山海经》记载的“毕方”。

《西次三经》:“章莪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

”《海外南经》:“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