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肝脏影像学表现ppt课件

肝脏正常CT表现
• 实质密度均匀,CT值40-60HU,密度高于脾、 胰及肾。增强后强化均匀。
• 肝内管道系统平扫呈低密度、树枝状,增强后 血管明显强化。肝动脉、胆管及门静脉伴行。
• 肝门及肝韧带裂呈低密度(纤维脂肪组织)。 • 肝轮廓光滑,各层面形态各异。
5
6
肝脏正常CT表现
• 第二肝门层面: 肝静脉汇入腔 静脉处。
17
正常肝脏、脾脏MRI
18
肝脏正常MRI表现
• 第二肝门层面: 肝静脉、 膈肌角、 贲门部、 肝胃韧带(内含 脂肪)。
肝门: 门静脉、肝动脉及 管道系统、 肝尾叶、 圆韧带周围有脂肪、
19
20
肝脏正常MRI表现
• 胆囊与胰腺大致在 同一层面: 肾周脂肪呈高信号、 肾上腺呈条状或人 字形的实质信号
13
14
腹部MRI慨述
• MRI成像原理与CT完全不同,与CT互补。 • 多序列成像(SE、梯度回波—血管) • 多平面成像 • MRI水成像 • 流空效应对血管的显示 • MRI增强
15
16
肝脏正常MRI表现
• 区分肝脏T1WI,T2WI • 常规SE序列,肝组织T1WI为中等均匀信
号,与胰腺相似,稍高于脾;T2WI信号 明显低于脾。 • 肝静脉、门静脉及主要分之呈无信号影。 • 扩张的胆管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 脂肪组织表现为高信号。
肝脏影像学表现
郧阳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
1
肝 胆 胰 关 系 示 意 图
2
肝脏正常X线表现
• X线平片价值有限,仅能显示明显的钙化结石 • 造影检查对诊断有一定价值 • 1、肝脏X线平片表现:大小、密度 • 2、肝脏血管造影表现:采用腹腔动脉造影。
医学影像学上腹部CT

医学影像学上腹部CT概述上腹部CT扫描是一种用于诊断上腹部疾病的医学影像技术。
上腹部包括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因此上腹部CT扫描对于这些器官的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上腹部CT扫描的技术、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注意事项。
技术上腹部CT扫描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对腹部进行断层扫描。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平躺在检查床上,技师将患者送入CT室,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扫描。
扫描时,X射线会穿过患者的身体,并在计算机中形成图像。
通过断层扫描,可以获得患者腹部各个器官的清晰图像,从而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适应症上腹部CT扫描主要用于诊断上腹部器官的疾病,如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
具体适应症包括:1、肝脏疾病:如肝癌、肝脓肿、脂肪肝等;2、胆囊疾病:如胆囊结石、胆囊炎等;3、胰腺疾病:如胰腺炎、胰腺癌等;4、脾脏疾病:如脾脏肿大、脾脏肿瘤等;5、肾脏疾病:如肾结石、肾癌等;6、其他疾病:如腹腔淋巴结肿大、腹水等。
禁忌症上腹部CT扫描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以下人群不宜进行此项检查: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2、有金属植入物或心脏起搏器等患者;3、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4、过敏体质或哮喘等过敏症状者。
注意事项在进行上腹部CT扫描前,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按照医生要求进行空腹或饮食控制;2、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穿着带有金属饰品或口袋的衣物;3、配合技师进行扫描,保持身体静止不动;4、了解CT扫描的辐射剂量和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担忧。
结论上腹部CT扫描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对于诊断上腹部器官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检查前,患者需要了解适应症和禁忌症,注意饮食控制和穿着要求。
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配合技师进行扫描,保持身体静止不动。
通过上腹部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腹部CT影像学检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它通过高精度的CT扫描仪,能够提供腹部内脏器官的详细图像,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各种腹部疾病。
脂肪肝的B超诊断分析

( .8 例 血脂 正常患者 7 7 6 ) 。 (.1例 1 3 研究方法 : . 全部患者于检查 前一天禁食 油腻性食 物 , 次 醇增 高 9 9 7 ) ,
.讨 论 日早晨空腹进行检查 。取 仰卧位 , 用常规 方法 扫查肝 脏 , 采 观察 3
肝脏 的形态 、 大小 、 膜边界 、 被 内部 回声光点强 弱及其分 布均匀 与
弥漫型 8 (80 ) , 18.4 例 非均 匀型 6 65 ) , (.2 例 局限型 5 54 ) ( .3 例。讨论 : 时进行 B超等常规检 查 , 及 对脂肪肝 患者的诊 断、 治疗和预后具
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
【 关键词】 脂肪肝; B超; 诊断
脂肪肝是 由于各种 原 因引起 的肝 细胞 内脂肪 堆积过多 的病 纹理不 清难 以辨认 , 肾实质 回声反差显著增大。与此同时 , B 肝 对 变 。脂肪性肝病正严重威胁 国人 的健康 , 其发 病人数成逐 年上升 超确诊 为轻 、 重度脂肪肝的患者一律要求 进行肝功 , 中、 两对半检 的趋势 , 成为仅次于病 毒性肝 炎 的第 二大肝 脏类疾 病 , 已被公 认 查 , 血脂 、 血糖等常规检查 。 为隐蔽性 肝硬化 的常见原 因L 。脂肪肝是一种 可逆性病变 , I J 经正 2 果 .结
间关系。平片整体感不强 , 临床 医师不 习惯或者不 擅长依 据其 图 诊断方法 , 值得推广应 用。因此 我们认 为 c 对 评价髋关 节损 伤 T
像来理解相关的解 剖关 系和推 断骨折 的全貌 , 而螺 旋 c T图像 能 具有重要 的临床价值 , 统 x线检查结合 可获得更全面 的诊 断 与传
确处理或积极治疗 , 可恢 复正 常 , 长期患脂肪肝 可发展 为肝硬变 。
健康体检中的医学影像学检查项目与结论

1
肝 脏
肝实质回声增粗 声像特征:肝实质回声细密,分布欠均匀, 声能衰减不明显,管道 系统纹理尚清晰。 结论解析:可见于正常体型偏瘦,排除急慢性肝炎,复查肝功,动 态观察。
1
肝 脏
光滑,外壁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界限分明,囊肿后方回声增强。
肝囊肿 声像特征:为圆形或卵圆形的无回声,囊壁呈菲薄均一的强回声,其内壁
6
乳 腺
可见“针芒样”回声。乳腺癌CDFI血流信号丰富,肿块周边
乳腺癌 声像特征:表现为形态不规整,无包膜,呈“角状征”,内部回声不均质,
及 内部见丰富的血流。 结论解析:早期表现为无痛性、单发小肿块,多数体检发现,乳腺癌是 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 %,是危害女性健康的大敌,应及时专科明确诊断治疗。
1
肝 脏
肝实质分界清楚,病变区与周围肝组织回声有区别,分界明 显有浮雕感。
肝血管瘤 声像特征:以强回声型最多见,其特征是密集、强回声、光团并与周围
结论解析: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多数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
微,当血管瘤增大至5cm以上时,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的症状(腹 部包块,胃肠道症状,压迫症状等)。大小5cm以下,除外肝内 其它占位性病变,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定期复查B超观察有无增 大趋势,必要时专科手术治疗。
逐渐发展而来,需要及时专科治疗,如护肝,降酶,抗肝
纤维化治疗等,定期复查超声和肝功能、AFP等。
1
肝 脏
原发性肝癌
声像特征:肝癌的超声特征可因肿物大小生长速度快慢而有所不同;主要 具以下特征:①声晕:②结节中结节:③瘤内隔:④强 回声。晚期出现相关转移声像。 结论解析:是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列 第三位,超声显像是诊断原发性肝癌首选的影像诊断 方法,体检人群发现多为早期,无症状,应及时进一步 做相应的检查,明确诊断,专科治疗,如抽血查AFP,做 增强CT、增强磁共振确诊,必要时肝穿刺活检,如果影 像学和肝穿刺活检均不能明确诊断,则应该每隔3 个月 复查一次,直到诊断明确。
医学影像学-肝脏PPT课件

• 肝下缘层面:肝脏近似梭形或月牙形,依 次向下其面积逐渐减少.Βιβλιοθήκη 24肝脏正常CT表现
• 肝脏正常CT表现 • CT平扫时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呈分支状略
低密度影 • CT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3支主要肝静脉(肝
右静脉、肝中静脉和肝左静脉)和门静脉 主支以及主要分支
.
25
肝脏正常CT表现
.
26
肝脏正常CT表现
第 二 肝 门 层 面
.
27
肝脏正常CT表现
门 静 脉 左 支 层 面
.
28
肝脏正常CT表现
第 一 肝 门 层 面
.
29
肝脏正常CT表现
门 脉 右 后 支 层 面
.
30
肝脏正常MRI表现
• 肝脏正常MRI表现 • 肝脏在MRI上的形态、大小与CT一致 • 肝脏实质信号均匀,肝实质T1WI呈中等信
态、大小均不同
.
20
Glisson系统 门静脉系统水平向行走
.
21
肝静脉系统 肝静脉系统纵向行走
.
22
Couinaud肝段划分法
尾状叶(Ⅰ)
左外叶(Ⅱ,Ⅲ)
左内叶(Ⅳ)
右前叶(Ⅴ,Ⅷ)
右后叶(Ⅵ,Ⅶ)
.
23
肝脏正常CT表现
• 肝脏正常CT表现 • 靠近横膈肝上缘(第二肝门)层面:肝脏
呈类圆形或椭圆形,面积较小,占据腹腔 右半
• 肝脓肿CT诊断 • 多个细小脓肿可相互聚集融合成簇状或花
瓣状,形成所谓“簇形征”或“花瓣形征” • CT平扫表现为多房性或蜂窝状低密度影,
一般边界较为清晰,增强CT扫描病灶边缘 和其中房隔均有明显强化
超声弹性成像定量分析脂肪肝的初步探讨_李银燕

超声弹性成像定量分析脂肪肝的初步探讨李银燕,王学梅,张义侠,欧国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诊断科,沈阳110001)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定量诊断脂肪肝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轻度、中度、重度脂肪肝患者77例,设正常对照组30例,使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测量感兴趣区域内蓝色区域面积并计算比值。
结果各组间超声弹性成像图像表现有不同特点。
感兴趣区域内蓝色区域面积比值在各组脂肪肝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感兴趣区域内蓝色区域面积比值可作为定量分析脂肪肝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超声弹性成像;脂肪肝;定量分析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8-4646(2009)08-0632-03Preliminary Study 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atty Liver by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脂肪肝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不少人不重视脂肪肝,但是中度脂肪肝就有明显的肝细胞坏死和炎症,当达到重度脂肪肝的程度时,肝脏纤维组织增生,有假小叶形成,肝的硬度发生了变化,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早期控制与合理的治疗,就可以发展为肝硬化。
可是,目前没有很好的定量分析脂肪肝的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超声弹性成像新技术来评价脂肪肝,欲找到能够定量分析脂肪肝程度的新的超声指标。
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门诊及病房就诊的脂肪肝患者77例。
所有患者均有两位超声科医生共同检查并严格按照超声脂肪肝分度标准[1~4],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所有患者不同时患有其他肝脏疾病。
按以上标准分3组。
轻度脂肪肝组30例,平均年龄(41.69±11.86)岁;中度脂肪肝组26例,平均年龄(39.65±14.43)岁;重度脂肪肝组21例,平均年龄(49.36±16.43)岁,设正常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38.75±12.48)岁。
CT定量诊断与脂肪肝中医证型的相关性1

CT定量诊断与脂肪肝中医证型的相关性CT 定量诊断与脂肪肝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作者:王嵩,李琼,王夕富,季光【摘要】采用 CT 定量测定的方法,探讨。
方法:选取113 例脂肪肝病例,中医证型分为肝郁脾虚、痰瘀互结、痰湿内阻、肝肾不足、湿热内蕴型,分型后做肝脏螺旋 CT 扫描,分别测量肝、脾 CT 值,以肝与脾 CT 值比值进行中医证型的定量分析。
结果:脂肪肝中医证型与脂肪浸润程度关系密切,五个证型之间弥漫型和局灶型脂肪浸润的构成比及肝脾 CT 值比值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弥漫型、轻度脂肪浸润钅多见于肝郁脾虚型。
结论: CT 定量诊断与脂肪肝中医亲证型相关,肝脾 CT 值比值可以作为区分脂肪肝中医证型的客观性指标之一,判断吻各证型脂肪浸润程度。
【榆关键词】脂肪肝;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诊断; 黏证候在脂肪肝中医证候研笊究和疗效评价方面,多采用鹣超声检测技术[1],而较宽少见应用 CT 定量测定方法摇研究脂肪肝的中医证型[2 透]。
本研究利用 CT 定量分濯析的优势,参照国家中医药鎏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ば断疗效标准》[3],初步阂探讨了 CT 定量诊断与脂肪裣肝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
1/ 111 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 XX 年 1 月~XX 年1 月就诊的脂肪肝病例 11 稼 3 例,其中门诊病例 83 例令,年龄 27~77 岁,平均孱 45 岁。
其中男性 66 例,伏平均 43 岁;女性 17 例,噗平均 54 岁。
住院病例 30 茆例,年龄 26~86 岁,平均 55 岁。
其中男性 16例来,平均 50 岁;女性 14 例菏,平均 60 岁。
所有病例均蛹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墒定的脂肪肝诊断标准[4]ユ,均经常规肝脾 CT 平扫定砌量诊断,其中 35例行增强CT 检查,由两名高年资影朽像科医师阅片;入选病例排社除合并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舴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肝环脏疾病或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肽者,并另由两位高年资中医丹医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淖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僳标准》[3],结合魏华凤З 等[5]《脂肪肝辨证分型佴规律的初步研究》,辨证分蝣为肝郁脾虚、痰瘀互结、痰セ湿内阻、肝肾不足和湿热内码蕴五型。
彩色超声在脂肪肝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

2 0例 ,其 中男性 10例,女性 4 0 6 0例 ;年龄最大者 7 2 岁 ,最小者 1 0岁 ,平均 4 2岁 ;轻度脂肪肝 10 ,中 2 例 度脂肪肝 6 例 ,重度脂 肪肝 1 8 2例 ;糖尿病患者 3 0例 , 嗜酒者 5 0例 ,无显著原 因者 1 例 。 2
统 计 , 2 % 以上 的 脂 肪 肝 患 者 临床 上可 以无 症 状 ; 、 约 5 中 重度脂肪肝有类似 慢性肝 炎的表现 ,可有食欲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疲
结论 综 合 以上 影像 学检 查 比 对得 出 :彩超 检 查 脂 肪 肝 准 确 率 高 、分 度 明确 、 特 异 性 强 、重 复 性 好 、 无创 伤 ,是 敏 感性 最 高 的 常规 检
查方法。
关键词 :彩 色超声 ;脂肪肝 ;影像 学诊 断;中医辨证
d i 1.9 9 .s .622 7 . 1 .1 6 o: 03 6  ̄i n1 7 —7 92 21. 8 s 0 0 文 章 编 号 : 17 .7 9( 0 2)一l0 0 -2 6 22 7 2 1 l-1 1 0
肢麻木 、四肢感觉异常等末梢神经 炎的改变 ;少数病 人 甚至还可有消化 道出血 、牙龈 出血 、鼻衄等 。 医学影像 学是通过各种先进 的医疗仪器对人体 内脏 器 官进行 成像处理 ,可 以将人体表面无法观察到 的内脏 细微病变 呈现给 医生观察 ,这无疑扩大 了中医望诊的范 畴 ,可 以说是中医四诊中望诊的延伸 。脂肪肝 中医辨证 与影像学特征 的相关 性临床研 究进 展有很多。如沈 国 良
由表 浅至 深面光点渐弱而减 少。轻度 :后半部光 点回声 稍减低 ,深面肝包膜光 带回声可 显示 ;中度 :肝深面 1 / 3 部分光 点回声 明显减低 ,可呈低 回声 ,肝包膜光 带回声 多不显示 ,提高增益则 可显示 ;重度 :深面 23光 点回 / 声及肝包膜光带 回声不显示。 内血管 内血流不 易显示 。 肝 21 非均匀性 脂肪肝 回声增 强的肝实质 内出现一个 .2 . 或 多个类 圆形或 多边形低 回声区 ;其 内可显示 “ 等号 ” 状 管道回声 ,为正常肝实质 回声。 因 B超检 查具 有经济 、快捷 、无创伤、可复性强等 优势 ,所 以已成为检查脂肪肝 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2 ] 2 C . 2 T图像 C T影像上见肝脏密度不 同程度 、形态各 异 、均匀 或不均匀 的低 于脾脏 ,其与肝脏 中的脂肪含 量 呈线性相 关。 23 磁共振成像 ( I 利用 脂肪抑 制技术 ,可准 确 . MR ) 发现肝 内脂肪浸润 ,也能检测含脂病灶 ,有助 于对 肝癌 脂肪变性 和肝血管平滑肌 脂肪瘤等鉴别诊断 。对局灶 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脂肪肝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很多,但目前 最常用的是超声、CT和MR等。
超声检查简单方便,但对操作者的依赖 程度较高。
CT和MR对肝脏的整体解剖显示好,特 别是CT检测可对肝脏作出密度的测定。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近年来CT和MR的技术和设备进展相 当快,1998年推出多层CT后,目前已发 展至64层CT,其扫描速度最快已可达 0.4s以下,覆盖整个腹部的扫描只需10 余秒。高场强MR的应用,使得MR的成像 速度和分辨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脂肪肝的CT检查,通常CT平扫就可进 行检测,但如需排除其他疾患和需进行鉴 别诊断时,应作平扫和增强检查。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脂肪肝在CT上表现为脂肪累及部位密度 降低,脂肪浸润越明显,其密度就越低。
在CT上可用CT值来测定密度,表现为 肝脏CT值较正常降低。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正常肝脏CT
肝实质密度低于血管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作CT增强检查时,可见造影剂进 入血管,血管影和肝脏组织之间密度 差更加明显,肝脏的CT值也明显低于 脾脏。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脂肪肝的累及可为比较均匀,也可为 不均匀,通常右叶的累及比左叶为明显, 即在CT扫描时,右叶的密度通常要低在超声检查时主要表现为肝脏 形态饱满或有不同程度增大,肝缘有时显 得不够清晰锐利。
正常肝脏B超
右叶
左叶
肝脏形态饱满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肝脏近腹壁区域回声增强,呈密集的 细点状增强回声,深部区域的回声明显 减弱或减少,表现出超声能量逐渐衰减 的特点。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CT和超声等影像学检测手段能较好 地显示肝脏的大体解剖以及脂肪肝时的 浸润范围、程度,对脂肪肝的诊断、随 访及疗效评估可有很大的帮助。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CT、MR、超声等影像学检测方法 可对肝脏的形态及功能进行评估,对病 理活检和生化检测资料进行补充,有利 于临床的综合评估。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放射科 陈克敏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脂肪肝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由各种因 素导致肝细胞脂质储存和代谢异常及失衡 而造成。
病理上可见肝脏有弥漫肿大,肝细胞 内、外脂肪浸润。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脂肪肝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肝 炎和各种慢性肝病、酒精、肥胖、糖尿病、 高血脂病、内分泌代谢病、营养不良、空回 肠旁路手术、妊娠、激素和化疗等。
通常不同个体肝脏的CT值可有较大的 差别,但应高于脾脏的CT值,相差约5~ 10个CT值单位。
因此在CT上见到肝脏的CT值低于脾脏, 可诊断为脂肪浸润或脂肪肝。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在脂肪肝,特别是脂肪浸润比较明显 时,由于肝脏组织密度普遍降低,可使得 其与肝静脉和门脉主要分支间的密度差增 加。因此在平扫时可见其血管影相当清晰, 类似增强CT血管影的表现。
肝内血管影和血管韧带显示减少及显 示不清晰,肝肾切面显示肝实质和肾实质 回声差异增大,肝脏回声强度高于脾脏。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脂肪肝的脂肪浸润可不均匀,表现为局灶 性不规则强回声斑片状影,可单发或多发,无 包膜,边界不清楚。叶段型累及时,右叶的回 声通常较左叶为明显。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弥漫脂肪浸润时残留的相对正常区, 表现为普遍肝内回声增强的背景下,其 内可见多个相对正常回声的区域,可呈 类圆形,应与肿瘤鉴别,通常其血管影 形态正常。
右叶密度低于左叶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脂肪肝时通常在胆囊窝及肝韧带边缘 可见相对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与肠系 膜上静脉含有脂质的血流较先、较多流 入右叶,而在胆囊窝及肝韧带边缘的肝 实质存有体循环的交通支有关。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局灶性脂肪肝可呈亚段或叶段分布, 边缘通常比较规则,也可呈斑片状或结 节状分布,这种脂肪肝的不均匀累及, 其血管走向通常表现为正常。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脂肪肝在MR上表现为脂肪信号的 增加,通常在T1W和T2W相上均有肝 脏信号较正常略增高的表现,依据脂肪 浸润程度的不同而改变。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在脂肪肝的检测中,MR主要用于 肝内病灶的鉴别诊断,对于脂肪肝的检 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及CT。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近来有作者对超声、CT和MR评估 脂肪肝的准确性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在 平扫CT上测定肝脏和脾脏CT值的差异, 与组织学检测脂肪肝浸润程度间的相关 性最好(r=0.78)。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影像学检查目前正从形态学检测逐渐向 功能方面发展,可对各个脏器进行动态观察, 特别是由于脂肪肝、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等疾 病的分布常不均匀,影像学检测与病理检测、 生化检测等之间存有很好的互补性。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脂肪肝的累及可以是弥漫性的,亦可 是部分及局灶性的,累及通常不均匀,右 叶的累及一般较左叶为明显,在广泛累及 时尚可存有未累及的相对正常区。
节段性分布
不规则片状分布
不均匀分布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在弥漫性脂肪肝浸润的基础上,常 可见到残存的相对正常的肝组织,称之 为肝岛。在CT上表现为弥漫脂肪浸润 低密度的背景下,出现斑状或类圆形的 相对密度较高区域。
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
脂肪肝为可逆性病变,其脂肪浸润 的形态、范围及程度可随病情的好转 或进展在短期内发生改变,这也是脂 肪肝较为特征性的表现。
CT、MR、超声等影像学检测方法可 对肝脏的各种病变进行鉴别,明确脂肪 肝是否合并肝脏的其它良恶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