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一、基础条件与现状评价

(一)自然资源条件

区位条件

海南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内靠粤港澳深珠形成的华南经济圈外缘要地,外临东南亚地区,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理中心位置;海南省是祖国的南大门,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海南省向东北穿过台湾海峡等直抵西太平洋环形经济区的北部,向东经巴士海峡等与太平洋沟通,东南经苏禄海等可达大洋洲,西南经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相通,海上交通十分便利。

海域空间

海南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面积为3.54万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其中,环本岛海域使用管理面积约2

万平方千米,与相关的陆域形成一个环岛"蓝宝石”海洋经济圈;可以利用的大陆架浅海83万平方千米;南沙海域73万平方千米。

资源基础

海南省滨海地区和海域有多种自然资源,适合发展海洋经济。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岛、洲、礁、沙和滩600多个;全省海岸线总长1928千米,海岸线系数为0.05453,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海南岛海岸线长1618千米,海岸线系数为0.0477,高于全国海岸线系数的平均水平;环本岛港湾84个,可开发的68个;洋浦、海口、清澜、新村、三亚和八所等港湾面积较大、海水较深、腹地较广阔,适合建设港口;海南省周围海域油气资源丰富,估算油气资源总储量200多亿吨,居全国各海区之首,南海中北部海区蕴藏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截止2002年底,南海海域原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58779万吨,剩余可采储量4921万吨。凝析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535.9万吨,剩余可采储量352.9万吨。气层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2577.39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1632.54亿立方米。溶解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39. 09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24.87亿立方米。海南省周围南海海域已探明油气资源储量占估算总储量不足1%。海南岛本岛近海有渔业资源6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40多种,西、南、中沙海域有鱼类1000多种,其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80多种;滩涂和水深20米以内浅海,总面积5568平方千米;全省有风景名胜资源241处,已开发为旅游点的123处,其中有83处分布在海岸带地区,占已开发景点总数的67%,发展热带滨海和海岛休闲度假旅游潜力巨大;滨海砂矿资源80多种,其中钛铁矿、锆英石储量分别为761.7万吨和129.6万吨,占全国同类矿产储量的1/4和1/3以上。

环境状况

海南省坚持生态建省原则,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相关环保法规,制定颁布了《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发育,生态价值巨大。海南岛珊瑚礁岸线约200千米,岸礁生长带宽达1500 -2000米,西、南、中沙群岛的岛礁绝大多数由珊瑚礁构成,珊瑚礁生物十分丰富,开发和增殖礁盘生物前景很好。现有红树植物16科32种,占我国红树种类的90%以上,其中有8种是海南独有的珍贵树种,红树林面积约42.74平方千米。

此外,海南省也有较为丰富的海洋盐业资源、滨海农业资源和风力资源等。

(二)社会经济条件

整体经济实力日渐增强新世纪以来,海南经济逐年稳步快速增长,进入健康稳定较快发展的新阶段。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可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更强的资金支持。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691.6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69%。人均生产总值8573亿元,比上年增长9.5%。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经济的内生性增长能力增强,为通过市场机制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涉海产业,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投资效率创造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环境。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34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固定资产形成对全省生产总值贡献率为49%,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固定资产中企业自主投资贡献率大幅度增长。2003年,企业自主投资重点领域的工业投资额达66.3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上年的16.6%上升到27.8%,增长幅度109.9%。

产业结构得到新的调整,第二产业成为牵引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构成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23.4%提高到2003年的24.9%,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都有所下降。地区快速工业化进程为海南省涉海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随着粤海铁路的开通运行,基本上实现了海南岛与大陆交通的对接。滨海高速公路连通岛内全境;港口建设已形成"四方五港”的合理布局;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综合通信网。中线高速路改造工程、多项县乡公路改造工程、县乡电网改造工程等基础设施方面的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更多发展机遇。

社会发展基础良好

海南省久远的海洋文化积淀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基础。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使得海南人民自古就形成了依海而生,靠海而存的思想观念。在新世纪面临新发展机遇的大背景下,谋求发展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投向海洋。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方面为海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了政策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数量众多的琼籍华人、华侨,更为本省吸引外资和沟通信息敞开了渠道。

劳动就业规模继续扩大,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改善,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003年末,全省就业人数360.34万人,比年初增长3.0%。全省共有养老保险人数116.5万人,比上年增长4.8%。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3万人,增长20%。职工年平均工资10397元/人,比上年增长9.7%。

近年来,科技和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科技兴海”计划的实施使海洋科技取得了较大发展;科技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2003年末,科技活动人数3723人,比上年增长8.16%,科技经费34436万元,比上年增长16.7%。全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66项,比上年增长11.8%。全年共获专利授权296项,比上年增长48.7%。

与此同时,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日益完善,涉海立法与执法工作不断加强,海洋开发与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水产、海洋旅游、交通运输、海水晒盐和滨海砂矿等产业持续发展,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及其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2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7%左右。

主要海洋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1)海洋水产业已形成捕捞、养殖、加工及渔业服务业等相配套的产业体系。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水产品产量不断增加,总产值快速增长,渔业经济所占比重逐步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渔民收入逐年增长,水产品加工出口强劲增长。2003年海洋渔业总产量达到104.51万吨,总产值达到91.45亿元。(2)重要的港口有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三亚港和清澜港,以及地方小港口,2003年全省主要港口吞吐能力3290吨,海洋交通运输业营业收入16.7亿元。(3)海洋旅游业基本形成协调配套、功能齐全的供给体系,具备年接待2000万人次游客的能力,旅游收入不断增加;2003年旅游业接待游客1321万人次,

旅游收入93.5亿元。(4)滨海砂矿业稳步发展,2003年,滨海砂矿总产量187.23万吨,总产值2.06亿元。(5)盐田生产面积40平方千米,原盐生产能力30

万吨以上,主要盐产品有日晒优质盐和日晒细粉、粉洗精制盐等,2003年原盐产量近18万吨,产值0.75亿元。(6)以海洋油气利用业为主体的临海新兴工业发展迅速。

海洋经济推动沿海市县全面发展

2003年海南省沿海市县总人口667万人,约占全省人口总数的84%;沿海市县非农业人口约185万人,约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86%;沿海市县生产总值约605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88%;沿海市县从业人员299万人,占全省83%。

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进入市场的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较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困难;吸引现代大型企业的竞争力较弱,招商引资难度大;南部海域海洋权益争端形势复杂,影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由于《中越北部湾划界协定》及《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的签定,海洋捕捞业受到较大影响;沿海养殖区域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的污染,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四)机遇与挑战

主要机遇:(1)进一步融入东南亚地区经济体系的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立,为发展海洋运输业、物流业和旅游业等海洋产业创造了新的机遇;(2)进一步融入华南经济圈的机遇。9+2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发展,为海南利用粤港澳大都市人才、金融、信息等资源提供了新的机会,并为分工协作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带来机遇;(3)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发展海洋事业,海洋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十六大报告在经济发展战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将海南岛列为一个海洋经济区;2005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十大工作任务中,海洋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海洋经济的重视为海南发展海洋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4)海南省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为临海工业发展创造了发展机遇。(5)海洋经济在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全省形成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共识,海洋经济大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6)海南省在海洋经济总量、每公里海岸线海洋产业产出值、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方面,在全国都处于比较偏后的地位,这也说明海南省的海洋经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主要挑战:(1)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海洋科技力量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低,传统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临海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难度都很大;(2)进入入世后过渡期后,中国市场全面开放,依靠特区开放政策吸引外资的效应减弱,招商引资需要优势经济资源和市场,海南面临严重挑战;(3)海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临海产业的大发展,入海污染物将大量增加,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二、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在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框架下,确立以海带陆、依海兴琼、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积极参与区域经济整合与合作,实施滨海中心城市带动,形成以主导产业为骨干的海洋经济体系,以及"一环四带三区、阶梯式开发”的区域布局,重点开发建设环岛"蓝宝石”海洋经济圈,2020年实现海洋经济总量翻三番的目标,为海南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可持续快速发展原则

按照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海南经济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社会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海洋经济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20年以前,海洋经济有可能保持15%左右的快速增长。因此,政府在指导海洋经济发展的时候,要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坚持海洋经济适度快速发展的原则,争取海南省的海洋经济能够实现翻三番的战略目标。

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原则

海洋经济发展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大力发展海洋资源加工业和临海重化工业,突出油气资源开发和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形成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临海型工业经济地带。二是坚持捕捞、精养、深加工协调发展的方针,努力发展外海和远洋捕捞业、港湾和近海网箱养殖业、海产品精深加工业、热带海水养殖苗种培育业,保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充分发挥热带海岛旅游资源和环境优势,把海南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岛海滨度假休闲旅游胜地;四是在水运、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综合运输体系的框架下,以承担岛外运输为主要任务,加强港口建设,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和物流业。

海陆经济联动发展原则

完善粤海铁路建设,促进海南岛与大陆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热带海洋和五指山等名胜旅游资源,海山联动发展海南的旅游业;以海洋生态建设、陆源污染防治为重点,海陆联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以海口、洋浦、东方、三亚、琼海为中心的四个海洋经济分区为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的、海陆联动的产业集群。

科技兴海原则

整合海南海洋科研力量,培养海洋科技人才,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高新科技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步伐,促进海洋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强海洋产业的竞争力,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寓维权于开发的原则

在国家南海方针政策的框架下,积极参与南海开发。西沙群岛区域,以渔业和旅游业发展为先导,逐步勘探开发深海油气资源;南沙群岛区域进一步发展捕捞业,加强已进驻海岛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发展海岛旅游业;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合作,使海洋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渔、景、港、油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以四大主导产业为重点的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全省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得到优化,海洋科学技术的贡献率显著加大,海洋经济的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强,继续保持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

总量目标

以2003年海洋产业增加值为基础,201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翻1番以上,达到325亿元;202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翻3番,达到1104亿元。

增长目标

2010年以前海洋经济总量保持15%左右的增长速度,2011-2020年保持13%左右的增长速度;201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2.22%,2020年达到31.82%。

促进沿海市县发展目标

沿海市县总人口达到全省人口总数的85%;沿海市县生产总值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90%;沿海市县从业人口达到全省从业人口总数的85%。

沿海城市发展目标

把海口建设成为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成为海南的中心城市,并在海口周边形成城市连绵区,辐射和带动全省中小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同时,在沿海市县建设城镇人口20-30万人的中等城市,形成城市体系,使城镇人口由目前的204万人增加到500万人以上。港口建设、海洋运输、仓储物流、临海重化工业、水产品深加工、海洋医药等产业,主要布局在海口和其他沿海城市,以及环岛公路发展轴上,形成"点-轴”系统。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近岸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海水水质标准,近海和远海海域水质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珊瑚礁、红树林等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得到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维护或提高。

三、产业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步伐;突出油气产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运输等产业的实力,加快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形成协调发展的海洋产业群,实现海洋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海洋油气业

利用国家继续勘探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的机遇,积极发展油气勘探开发支持产业,提高油气资源储备和加工利用能力,逐步形成油气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群。

勘探开发油气资源

加大勘探力度,加快开发步伐,扩大油气资源开发生产规模。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以开发天然气为主,2010年,以东方1-1气田为中心,上陆管线、东方陆上处理厂及海南大化肥厂和生产平台为基础,以及东方29-1、岭头1-1进行联合开发,形成东方气田开发体系;以崖13-1气田为中心,崖13-1至三亚、崖13-1至香港上陆管线和陆上处理厂为基础,以及正在开发的相关油气田联合开发,形成崖13-1气田开发体系;北部湾以石油开发为主,发展边际油田和稠油开发技术,扩大开发规模。2020年,勘探开发崖19-1构造、崖21-1构造等崖南油气构造,临高20-1构造等临高油气构造的油气资源;积极进行琼北福山凹陷和琼南斜坡海区油气资源勘探,并争取本省参与开发。

发展油气加工业

积极支持海南富岛化肥厂、南山天然气发电厂等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并扩大招商引资,争取2010年建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炼油和石油化工企业,发展成品油加工、民用天然气生产,天然气发电和化肥、有机原料、精细化工产品,以及合成纤维、橡胶、合成氨等深加工产品,全面发展油气加工产业。

油气加工废弃物和副产品综合利用

在油气资源加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引进和开发综合利用技术,建立加工企业,综合开发利用油气加工废弃物和副产品,生产无铅汽油、柴油、甲醇汽油和其他精细化工产品,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海洋水产业

海洋水产业坚持捕捞、精养、深加工协调发展的方针,以调整结构、扩大规模为主线,实施渔业产业化、发展特色精品、科教兴渔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实现海洋捕捞由近海向远海转移、水产养殖由内陆港湾向近海转移、水产品加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转移,使海洋水产业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保证海洋水产业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渔业现代化。2010年海洋渔业总产量195万吨,产值246亿元。

海洋捕捞业

海洋捕捞业要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加快渔船更新改造,控制和压缩近海捕捞,发展外海和远洋捕捞,保护增殖近海资源,开发新的作业海域和新的捕捞资源,实现海洋捕捞从近海向外海和远洋的转移;同时,重视发展热带休闲和观赏渔业。2010年海洋捕捞渔船1.25万艘,其中远洋渔船总数达到400艘,海洋捕捞总产量达到160万吨。

调整近海捕捞业。制定、实施渔船报废制度,淘汰破旧渔船,清理“三无”和“三证不齐”渔船。大力发展渔区二、三产业,引导渔民从事养殖、加工、水产品运销等行业。把严重损害资源的近海定置网和底拖网作业改为刺钓、笼捕等作业类型。选择适当的近海区域,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渔业资源,实现近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鼓励发展外海捕捞业。组织科研和捕捞企业开展南海深海和岛礁区渔业资源调查,开发推广新型渔具渔法,建立西沙渔业基地,发动群众造大船,闯深海,发展外海捕捞业,包括南海北部大陆架外海拖、围、刺、钓作业,南沙西南部陆架区拖网作业,南海诸岛周围海域岛礁渔业,南海深海渔场开发,实现海捕生产由浅到深,由近到远的转变,2010年外海捕捞产量达到80万吨。

发展远洋捕捞业。开展远洋渔场勘测和渔业资源研究,建设东南亚拖网作业基地、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南美金枪鱼延绳钓和围网作业基地,在海口市建立渔获产品加工和销售基地。2010年大洋性现代化渔船100艘,带动300艘群众渔船从事远洋捕捞,产量达到8万吨。

发展休闲和观赏渔业。努力挖掘休闲渔业文化,丰富休闲渔业内容,积极探索与旅游公司的合作,组建休闲渔业船队,大力发展西、中、南沙群岛潜、刺、钓、围等休闲渔业。积极开发南海岛礁区观赏鱼资源,捕捞并养殖观赏鱼,培育观赏鱼市场,发展观赏鱼零售产业。

建设蓝色牧场。制定渔业资源增殖法规和规划,建立渔业资源增殖管理机构,开展放流增殖和人工鱼礁建设,发展新兴的海水增殖业,使之成为提高海洋渔业产量的重要措施。2010年放流苗种100亿尾,在北部湾、琼东部海湾区域,投放人工鱼礁200万空立方米,形成4万公顷蓝色海洋牧场,年增殖渔业资源15万吨。2020年,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海域建设海藻增殖区。

建设海洋渔业生产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渔业生产安全通讯保障网络、卫星遥感渔场勘测保障体系,预报渔场渔汛状况,掌握渔船生产动态,减少或避免渔业涉外事件,保障南沙渔船正常生产。

海水养殖业

海水养殖业要充分利用40米等深线以浅海域,从滩涂和港湾养殖向近海养殖推进,扩大养殖面积,培育海洋渔业新的增长点。利用东寨港、清澜港、小海和老爷海、新村港和黎安港、铁炉港和红沙港、新英湾和花场湾等海湾,发展网箱养鱼和海藻养殖,沿岸陆地池塘对虾养殖,滩涂贝类养殖,保持港湾养殖业持续发展;在环岛近海发展深水网箱养殖、筏式养殖、浮绳式网箱养殖;通过“订单养殖”、“合同养殖”,使近海设施鱼类养殖、虾蟹养殖、贝类养殖、海藻养殖业成为持续发展的新兴渔业产业。2010年海水养殖业产量达到35万吨。

在琼海、文昌、三亚、东方、乐东、临高、儋州等形成苗种产业带,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鱼、虾、蟹、贝原良种体系,使海南成为全国最大的暖水性水产养殖苗种繁育产业化基地。2010年育苗水体达到100万立方米,苗种产量达到700-800亿尾。

鱼类养殖。在海口新海,万宁小海、老爷海,陵水新村港,三亚红沙港、铁炉港,文昌清澜港,利用已有的养鱼网箱,结合养殖结构的调整,建立网箱养殖石斑鱼出口基地,同时发展其他鱼类养殖;其中,重点发展近海网箱鱼类养殖,使之成为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海水鱼类养殖主体产业。2010年鱼类养殖产量6万吨。

虾蟹养殖。对全省沿岸虾蟹养殖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证虾蟹养殖业与渔业环境的协调发展。建设锯缘青蟹原种场和南美白对虾种苗基地,推广高产、生态养殖模式,扩大养殖面积,2010年海水虾蟹养殖产量19万吨。

贝类养殖。逐步由浅海向深海水域发展,2010年,贝类养殖面积达到3800公顷,产量5万吨。在儋州新英港、琼山东寨港、东营港和澄迈的东水港发展牡蛎养殖;在琼山东寨港、东方四更镇等海域发展泥蚶养殖;在儋州新英港、临高马袅湾及乐东沿海发展文蛤养殖;在临高、三亚、陵水等沿海区域发展扇贝养殖;大力发展鲍工厂化养殖;在三亚、陵水、儋州、临高等沿海区域发展珍珠养殖;其它贝类增养殖在陵水、文昌、临高等沿海区域;在港湾和礁滩区域发展巴非蛤、东风螺、蝾螺、马蹄螺等增殖业。

海藻养殖。在澄迈、儋州、海口、东方等沿海市县建设江蓠养殖基地;在陵水建异枝麒麟菜养殖基地;在琼海、文昌、三亚、昌江、西沙群岛建设麒麟菜增养殖区。至2010年,全省海藻增养殖面积达到3300公顷,产量为5万吨。

水产品加工与贸易业水产品加工业要从简单的生产加工向综合加工利用的方向转变,成为海洋渔业的重要产业之一。

加强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改造改组一批中小型水产加工企业,建设一批大中型水产加工企业,加快实现水产品加工产业化,逐步完善水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综合利用和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水产品质量检验,全省水产品加工率2010年达到50%。在海口、三亚、白马井、八所、清澜、陵水建立冷冻加工基地;在海口、三亚建立水产品精加工园区,形成高附加值产业带;在澄迈、琼海、临高等地区,改造和新建藻类加工企业,改进加工技术,促进藻类加工产业化发展。加快实现水产品加工产业化,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产品名牌产品,推动海南水产品走向世界。

完善三亚、白马井、美兰、八所、清澜、陵水新村等水产品批发交易中心的配套设施,形成六个省级水产物流中心,年物流能力达到200万吨以上。扶持大型水产流通龙头企业,带动全省水产流通渠道建设。

渔港建设

重点提升渔港的配套功能和建港水平,并与渔区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把渔港建设成渔船安全避风、渔货集散、生产整休、加工贸易、质量安全监督、生产补给、滨海旅游和休闲渔业为一体的产业基地。2010年以前计划改扩建东方八所、儋州白马井、三亚六道湾、临高新盈、琼海潭门、陵水新村等6处国家级中心渔港,以及海口、文昌清澜、乐东岭头、昌江海尾、万宁港北、澄迈玉抱等6处国家一级群众性渔港,逐步形成以中心渔港为中心,一级渔港为骨干,二级、三级渔港协调配套的渔港体系。进一步推进西沙渔业补给基地建设,为外海渔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海洋旅游业

充分发挥海洋和滨海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度假休闲旅游为主导,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建设滨海和海岛旅游区,实施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战略,提高旅游业整体质量和效益。把海南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岛海滨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旅游人数从目前的1000万人次提高到3000万人次,使海洋旅游业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度假旅游

整合旅游资源,完善度假休闲需要的基础设施,发展度假休闲产品,实现由观光型向度假、观光复合型-度假休闲型发展。

建设度假休闲旅游区。把海口热带海洋世界、万宁兴隆热带植物园、三亚亚龙湾旅游度假区、天涯海角旅游区、南山文化旅游区建设成国家5A 级旅游娱乐景区;继续开发建设海口东西海岸和火山地质公园,文昌东郊椰林和铜鼓岭旅游区,琼海市博鳌水城、万泉河旅游区,三亚市小东海、西岛、东岛、蜈支岛旅游区,昌江县棋子湾旅游区,陵水湾旅游区。选择一部分景区建设低密度度假休闲区。

开发度假休闲旅游项目。适应滨海度假休闲、高尔夫度假休闲、温泉度假休闲、保健康复度假休闲旅游的需要,开发各种相关旅游产品。其中,重点发展滑水、冲浪、帆板、飞艇、拖曳伞、摩托艇、沙滩足球排球运动,开发浮潜、半潜、全潜观光和潜水运动,盐场盐水浴保健旅游产品等。

观光旅游

利用碧海蓝天和热带海岛风光,积极发展热带滨海城市、热带森林(红树林)、热带海洋生物、热带海洋自然风光、热带农业观光业,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纪念品等产业的发展。利用粤海铁路发展海峡观光、工业观光、海陆联运交通设施观光旅游。发展珊瑚礁、贝类生物群落海底公园,海龟、金丝燕、白鲣鸟、热带观赏鱼类等动物观光旅游。

发展海口市西海岸沙滩、文昌市月亮湾沙滩和铜鼓岭海蚀地貌、琼海市博鳌玉带滩、琼州海峡海域、万泉河出海口、猴岛,万宁碧海情深海洋世界等海洋自然景观观光旅游。

专项旅游

完善推动专项旅游需要的协调机构,建设高档酒店和功能齐全的通讯设施,开辟专项旅游航线,培养专项旅游人才等,发展会展、邮轮、水上运动、海洋科普和探险考察等专项旅游,带动旅游业全面发展。完善商务旅游网络,以博鳌水城和海口为重点,积极扩大会展旅游市场,发展各种政务、商务、科研会展旅游;完善三亚、海口的邮轮客运码头和相关设施,开辟沿海豪华邮轮旅游航线;积极准备和开发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邮轮航线,扩大国际豪华邮轮旅游;发展水上体育运动旅游,包括沙滩排球、足球、越野车、沙滩浴等沙滩体育项目,踏浪、游泳、帆板、划艇、水上自行车、海峡横渡等水上体育项目;逐步开展海岛生存训练、水下狩猎、水下漂潜、水下摄影等探险性旅游;进一步完善饮食设施,开发热带海洋食品,发展热带海鲜等美食旅游;西沙群岛海洋观光、科学考察、水上运动、东岛鸟类观察研究等科普旅游。

(四)海洋交通运输业

依据海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与海南省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在水运、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综合运输体系的框架下,以承担岛外运输为主要任务,加强港口建设和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

建设布局合理的港口体系

本着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和统筹规划,以及港口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的原则,合理利用港口岸线;坚持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海南港口向与现代物流业相适应的第三代港口转变的进程,逐步把海口港建设成主枢纽港,把洋浦港、八所港、三亚港、清澜港建设成地区重要港口,积极扶持龙湾港的开发建设,同时发

展地方中小港,形成布局均衡的港口体系。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9800万吨左右;其中集装箱运输120万标箱,滚装运输吞吐量210万辆。2010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230万人次。

发展海洋运输业

调整船舶结构,淘汰和更新船龄较长的船舶,改善船舶技术状况,建造一批新型船舶,提高运输能力;继续发展适应本省海洋运输需要的客船、高速客船、客车滚装船舶、集装箱船、冷藏运输船、成品油轮、液化气船、化学品船、拖船等,形成现代化运输船队。

在海口、三亚发展国内和国际邮轮旅客运输,其中国际航线重点发展豪华邮轮运输;发展海口和洋浦港支线集装箱运输,争取逐步使海口港成为集装箱干线港、洋浦成为支线港的合理布局。在洋浦、海口、清澜港发展石油及石油制品运输,建设大型石油运输码头,实现原油30万吨级船舶、成品油5万吨级船舶运输;在八所和海口发展水泥散装运输,3万吨级船舶进出口化肥运输;在洋浦和海口港发展3.5万吨散装粮食运输;在八所港发展2万吨级船舶的铁矿石运输。

发展海陆联运业

建设琼州海峡滚装运输主通道,实现大陆与海南的国家公路网对接,形成与内地高速公路、铁路联运网络,发展海峡轮渡运输和海上旅客运输,包括普通客轮、高速客轮、汽车轮渡、车客滚装船运输。

发展物流业

一是加快建设港口区物流中心、口岸基础设施和集疏港通道基础设施;二是建设公路、铁路长途配载物流信息系统、城市配送物流信息系统和多式联运物流信息系统;积极筹建和完善海关、检测、边防等口岸基础设施,构建临港物流中心,并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形成辐射全岛的物流网络体系,实现原材料、库存、最终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及存储的全程服务。重视培育新型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业,物流企业为服务对象进行物流设计,寻找货源和配送,为政府和企业实现零库存服务。

优化整合北部和西部临海工业带港口岸线,建设仓储设施,积极发展仓储业。2010年以前的建设重点为:建成可年储存百万吨乙烯、二氯乙烷等液体化学品仓储设施;以引进南方建材仓储为切入点,在铁路沿线建设大型建材仓储市场,使其成为周边地区建材集散中心;建设以杂货为主的仓储小区。

(五)海盐业

坚持以盐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以及以销定产,产销平衡原则,稳定原盐生产、发展盐田养殖、盐产品加工业,保持海盐业稳步协调发展。莺歌海盐场继续发展原盐生产和盐产品加工业,东方盐场继续发展滩晒海盐和海水种养业,其他中小型盐场,做好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盐田养殖业、盐藻种植业等。生产

能力过剩的盐业企业,要重组生产要素,精干盐业主体;盐场所属非盐实体既要立足服务于本场,又要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海盐生产

2010年盐业生产面积稳定在30平方千米左右,生产能力保持15万吨左右。海盐产品以食用盐为主,不断提高原盐及加工产品质量,继续搞好日晒优质盐和日晒细粉、粉洗精制盐生产,实现精细化、多品种化和包装小型化。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除加碘外,生产加锌加铁加钙盐,以适应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效益。

盐田养殖

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促进美良镇管区盐场、马袅盐场等晒盐条件较差、生产规模较小、生产装置落后的海盐生产企业,以及莺歌海盐场等过剩盐场水面,发展盐田养虾、养鱼,走综合发展道路。

(六)滨海砂矿业

滨海砂矿业要加强资源勘探,发展采矿和选矿、深化加工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一是重点开发文昌县的铺前锆钛矿区、东郊锆矿区、烟墩-三更峙独居石矿区、横山-铜岭钛锆石矿区、龙马石英砂矿区,琼海沙老-南港钛锆矿区,陵水县新村港-万州坡锆钛矿区,三亚市西部沿岸的马岭-保平港钛锆矿区,东方市的石英砂矿区、小岭粘土矿区,儋州市的新隆石英砂矿区、铺前石英砂矿区。二是开展钛铁矿、锆英石、独居石、金红石等优势资源成矿规律和找矿远景研究,加强万宁、陵水近海陆架区砂矿资源勘探,逐步形成浅海区的雷琼钛铁矿-锆石砂矿采矿带,琼东南钛铁矿-锆石砂矿的采矿带,扩大砂矿产业规模。三是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逐步建立钛白粉、海绵钛、二氧化锆、高纯超细硅酸锆粉等深加工产业。

(七)海洋医药业

利用热带海洋药用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外引内联,利用大都市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优势,培育海洋医药企业,发展海洋医药产业。发展本省的海洋药物研发能力,研究提取热带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带海洋生物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的海洋中成药和海洋保健品;逐步开发农用海洋生物制品、工业海洋生物制品;到2020年,形成一定规模的海洋医药产业。

(八)其他海洋产业

海水种植业

在莺歌海、东方、榆亚等盐场发展螺旋藻、隐杆藻等盐藻种植业,并积极发展螺旋藻深加工、盐藻胡萝卜素提取等盐藻产业。利用闲置盐田和未开发滩涂,发展盐生植物海蓬子等种植业,生产海水蔬菜、海水油料等海水农业产品。

海水利用业

针对海南淡水资源不足的矛盾,重视引进成熟的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和经验,建设海水水厂,发展城市和重化工业冷却、净化、冲洗用水事业;引进新的低成本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在本岛和西沙群岛等缺水海岛,发展海水淡化事业,解决淡水日益短缺的问题。

风力发电业

在本岛西部、东部风力资源较好的区域,采取外引内联等多种方式,积极扩大风力发电规模,形成大规模的风力发电区;在风力条件较好的海岛,开发风力资源,发展海岛风力发电产业。

四、区域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特色突出、结构相对完整的海洋经济区域和开发区域。环岛陆域和海域定为环岛蓝宝石海洋经济圈,南海北部海域、南海中部海域、南海南部海域为三个海域开发区域,形成“一环四带三区、阶梯式开发”格局。

(一)“一环四带”海洋经济圈

“一环四带”海洋经济圈包括环本岛海洋经济活动涉及的沿海陆域及海南省海域使用管理的海域,总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环岛海洋经济圈地理位置优越,具有滨海旅游、港口海湾、滨海砂矿、滨海土地、近海油气和近海渔场等多种资源优势,是海南省人口和城镇最为密集、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本省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2003年,总人口666.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84.4%和87.5%。遵循全省“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分别构建四个主导产业不同的产业带。

北部综合产业带

包括海口、澄迈、临高、文昌等4市县及其邻近海域,海岸线长568.3千米,以区位条件、港湾资源、旅游资源和渔业资源为主的优势十分明显,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以海口市和海口港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两翼发展,建设琼北滨海城镇密集区,形成综合性海洋产业带。

海口综合海洋经济区。包括海口市全境。确立建设“大海口”的思路,加快城市建设及其发展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成为本区未来发展的核心。(1)要进一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港口设施和专业化市场建设,加快现代海洋运输配套

产业的发展步伐,促进区域性物流分拨中心的形成,并带动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2)依托西海岸旅游风景长廊和东部铺前生态旅游景区,发展城市郊区娱乐健身、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滨海旅游业;(3)利用海口湾和铺前湾的浅海、滩涂资源,大力推进以贝类、藻类为主的养殖业的发展,建成以泥蚶、牡蛎为主要特色的海水养殖与加工基地。

澄迈湾临港工业-水产养殖区。包括以马村港为依托的澄迈县沿海地区。本区港口条件优越,工业发展基础良好,是琼北地区重要工业集聚区。(1)以海港运输为基础,形成大型机械、船舶制造产业序列,同时利用“三港合一”的契机,依托马村港区形成临港工业区;(2)加快以盈滨半岛为重点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使之成为琼北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亮点;(3)利用区内浅海、滩涂资源条件,积极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业,重点突出牡蛎、江蓠、文蛤和鲍鱼等养殖品种,建成精品养殖与加工基地。

临高综合海洋经济区。以渔业经济为重点,筹划建设沿海公路,实现后水湾、头咀港、新盈港、黄龙港、调楼港、抱才港、美夏港、临高角旅游区、红牌港、马袅港等重要生产基地的相互贯通,带动海水养殖、捕捞加工、渔需品加工、修造船业、渔业服务业、渔港小城镇建设、休闲渔业、滨海房地产、旅游业和海洋运输业等产业的协调发展,使本地带成为琼北海洋经济综合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澜港滨海旅游-轻加工业区。本区包括清澜港及其腹地文昌县的大部分地区。本区山海、椰林为主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滨海砂矿、海洋水产和热作农副产品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今后,应在进一步巩固旅游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带动其他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逐步加大特色水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滨海采矿等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风力发电产业。

南部度假休闲产业带

以三亚市为中心,包括三亚、陵水和乐东三县市及其周边海域,海岸线

长382.5千米,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盐业资源丰富,海洋渔业发展基础良好。2003年全区总人口130.3万人,GDP达76.6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6.5%和11.1%。应突出三亚市作为海南省南部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职能;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海水育苗、远洋捕捞、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壮大渔业产业的实力;发展海盐化工和海水化学工业,利用莺歌海油气资源登陆点的便利条件,积极发展油气化工,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三亚观光-疗养-度假旅游区。本区包括三亚市沿海陆地区域及其周边海域,是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的黄金地段。以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基地和国际性热带滨海疗养度假胜地为目标,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是本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依托三亚渔港加快渔业发展,发展海洋生物技术产业。

陵水湾旅游-渔业-热作农业经济区。本区包括陵水县沿海区域及其周边海域。(1)依托三亚旅游客源市场,大力发展以香水湾、南湾猴岛、陵水分界洲岛和椰子岛等为重点的旅游业,带动城镇建设和特色农副产品种植(养殖)、加

工业的发展。(2)在加快新村国家级中心渔港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浅海、滩涂和深水网箱养殖业,积极拓展深海捕捞业,加快发展冷冻、印刷、包装、运输等配套产业,建设现代化渔港经济区。(3)加快陵水气田勘探、开发进程,发展天然气开采及其相关配套产业。

莺歌海化工为主导的经济区。本区包括莺歌海盐场为主的乐东县沿海地区及其周边海域,是海南岛最大的盐场所在地。(1)进一步加大盐业转产、转制和产业结构调整;(2)以莺歌海油气资源开发为契机,积极发展海洋油气化工业;(3)利用沿海滩涂、浅海及莺歌海转产盐场,建设海产品养殖基地。

西部工业产业带

包括儋州、昌江、东方3县市沿海地区、白沙县西部地区以及周边海域,海岸线长406.1千米。2003年,总人口151.5万人,占全省的19.2%;GDP108.1亿元,占全省的15.6%。铁矿石、石灰石、石英砂及近海油气等矿产资源丰富,又有洋浦、八所港口及高速公路、国道公路和铁路沟通与区内外和国外的联系。应加快临海重化工基地建设,谋划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建设项目,加快旅游业、海洋渔业、特色农产品种植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视滨海经济中心建设,近期以那大和八所为重点,远期以洋浦开发区和东方化工城(八所)为双核心,形成三个专业化经济区域:

洋浦石油化工-港口物流业经济区。本区以洋浦港为依托,范围包括洋浦开发区、儋州沿海陆域及其周边海域,以及白沙县西部地区。(1)以洋浦开发区为载体,以石油炼制及石油化工项目为龙头,在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和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下游产品的生产;(2)配合洋浦港口建设,兴建港口综合物流园区,争取兴建自由贸易区;(3)谋划并争取获准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6)利用白马井、新盈、排铺、海头等渔港和浅海、滩涂资源,发展捕捞、养殖、水产育苗和水产加工业,建设现代化渔港经济区。

八所天然气深加工-滨海砂矿开发区。以八所港和东方市(八所镇)为中心,包括昌江和东方2县市海岸带及其周边海域。(1)依托天然气化肥、大型甲醇、苯烯和大型三聚氰胺等项目,加快发展天然气深加工和精细化工及其下游配套产品,建成全国最大的海洋天然气化工和能源基地、农用化工产品生产基地;(2)利用石英砂为主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发展玻璃、水泥等建材工业。适当发展海洋渔业和旅游业。

东部旅游农业产业带

包括琼海和万宁2县市沿海区域及其附近海域,海岸线长260.9千米。2003年总人口101.4万人,GDP为8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2.8%和12.3%。农业发展基础好,旅游资源特色突出,钛铁砂矿和锆英石等矿产资源富集,又是海南岛重要的侨乡,“博鳌亚洲论坛”位居于此。应充分发挥“博鳌亚洲论坛”带来的机遇,推进以会展为特色的旅游业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全面提升。同时,发展农副产品和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滨海砂矿资源开采与加工业。

龙湾港旅游-港口贸易-渔业经济区。本区以龙湾港为依托,包括琼海市沿海区域及其周边海域,海岸线长41.7千米。(1)龙湾港是海南岛东部的重要出海口,要加快建设大型深水港口,发展中转贸易及其他以大宗来料出口加工为主的临港工业;(2)发挥“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效应,依托博鳌水城、万泉河生态旅游区、官塘温泉度假区、白石岭风景区,建设会议展览、康体疗养、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际性旅游胜地;(3)发展农产品加工、旅游工艺品、水产品加工业;(4)利用潭门中心渔港建设的契机,发展海洋捕捞、养殖、加工及水产品流通业,加快现代化渔港经济区的建设步伐。

万宁沿海旅游-农副产品加工-滨海砂矿业经济区。包括万宁市沿海区域及其附近海域。应进一步发展旅游业,特色热作农产品种植与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滨海砂矿资源开采与加工业,积极开发抗高温、耐腐蚀的国防和航天需要的高级原材料。加快外海捕捞与养殖业的发展,以港北、坡头等重点渔港建设为基础,发展水产品保鲜、加工、储运、销售等产业。

(二)“阶梯式”海洋开发区

第一阶梯:南海北部海洋开发区

(1)渔业资源开发。南海北部海南岛以东渔区自福建的东山岛至台湾的鹅銮鼻连线以西,至1100E以东的广东、海南两省沿岸区,作业渔场面积约24.6万平方千米,鱼类超过1000种,虾蟹类300多种,头足类约60种,目前开发的海藻类5种、贝类13种、头足类24种、鱼类40多种。本海区的渔业资源年可捕量约100万吨,尚有开发潜力,应继续发展传统捕捞业,同时积极发展娱乐休闲渔业,在海上选择一些海域,作为游钓场和观赏水生生物的水域。北部湾渔区面积10.7万平方千米,鱼类约240种,贝类200多种,头足类20多种,虾蟹类100多种,大型海藻30多种,渔业资源年可捕量估计为21-40万吨。加快发展近海捕捞业,逐步废除损害渔业资源的捕捞方法,保护渔业资源;同时,在沿海城市建设休闲娱乐渔业基地,在海上选择一些海域,作为游钓场和观赏水生生物的水域。在选定海域建立海上牧场,发展贝类、藻类、鱼类、虾蟹类放牧业。

(2)油气资源开发。琼东南盆地已发现构造圈闭73个,非构造圈闭27个,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莺歌海盆地内有构造圈闭22个,非构造圈闭14个。加强莺琼盆地勘探,争取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天然气开发区。北部湾盆地已发现涠10-3、涠11-1、涠11-4、涠12-3、乌石16-1油田,含油气构造7个,继续加强勘探力度,发现更多的探明储量,发展边际油田开发技术,加快开发步伐。

第二阶梯:南海中部海洋开发区

(1)基础设施建设。西沙群岛周围海域包括北纬12度以北、水深大于200米的海域,面积约68万平方千米。继续加大永兴岛投资建设力度,加快东岛、中建岛、琛航岛的开发;完善西沙渔业补给基地,港口码头及其他相关设施建设,进行涵养水源和风能、潮汐能电站及生活设施建设;铺设海底电缆,发展海上通讯及信息服务,加强海洋监测及管理站点建设;实施主要海岛生态建设工程,建立各类海岛及邻近海域自然保护区。

(2)渔业资源开发。西沙和中沙渔区位于东经107- 115度,北纬15-17.5度之间,面积21万平方千米。已经记录的鱼类有500多种,潜在渔获量为23-24万吨。发展底拖网作业和潜、刺、钓、围等多种作业,发展海岛海珍品捕捞和休闲渔业。

(3)油气资源勘探。西沙和中沙盆地位于琼东南-台西南、珠江口盆地以南,中沙群岛至越南的归仁盆地一线以北的区域。国家将加强西沙群岛海区勘探,争取发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以及深海油气资源。

(4)旅游业。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开放西沙旅游,发展热带海洋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业。

第三阶梯:南海南部海洋开发区

南海南部海域是指北纬12度以南的南沙群岛区域。这个区域在我国断续线以内的面积约73万平方千米,其中有岛、礁、沙洲、暗滩等230多个,出露水面的有25个,最大岛屿太平岛面积0.423平方千米,区域内油气资源和渔业资源丰富。南沙群岛附近海域是重要的国际航道,战略意义突出。

(1)基本设想。本区域开发应以维护海岛主权与海洋权益为基本出发点,逐步加强开发与管理,实现在开发中维护海洋权益的目的。为此,应根据“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开发南沙、渔业先行”的基本方针,加快进驻海岛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海洋渔业,探索发展旅游业;并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为共同开发海洋资源创造有利条件。

(2)渔业资源开发。南沙渔区指北纬12度以南环绕南沙群岛的海域,这个区域已经发现珊瑚礁鱼类110种,底层鱼类360多种,大洋性鱼类10种,虾蟹类300多种,头足类约60种,资源量估计约24-40万吨。目前开发的品种主要有海藻类5种,贝类13种,头足类24种,鱼类40多种。今后应选择适当岛礁,建设开放性、商业性海上补给基地,为国内外船舶提供油料、淡水、食物等补给服务,渔需物资供给、调配和鱼货转运服务;加快渔业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3)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南沙海域盆地总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有丰富的石油资源。首先要突破北康盆地和南薇西盆地勘探,争取发现规模较大的油气田,并争取进行商业性开发。

(4)执法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执法巡视,组织科学考察,逐步实现有效管理。加强海洋科学观测站建设,使之成为热带海域的一个科学实验基地。

五、生态环境保护

站在维护和提高自然资本质量和数量的战略高度,与“一省两地”战略目标相适应,坚持“预防为主,开发与保护并重、高标准与达标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海洋生态系统管理,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水平,提高海洋生态力,维护一流的海洋生态环境。

(一)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

环岛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

环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行“分区段,有重点”的建设与管理方式:(1)西段工业与环境协调区。以洋浦和东方的现代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为基础,带动周围区域生态建设,加强工业走廊景观建设,强调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推进沿海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保护海洋自净能力;在工业污染物预期入海量增加的形势下,加强海域污染监控,及时防治污染事件;鼓励、引导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2)北段生态城市区。在海口、临高、澄迈和文昌等城镇,着重进行生态型的人居环境建设,建设沿路、沿河和沿岸的绿色生态走廊;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引导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产业;继续加强海域的污染监控。(3)东段生态资源保护区。以大洲岛和铜鼓岭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重点,提升现有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科研水平;增设东郊椰林等保护区;完善和改造沿海防护林体系,构筑完整的风暴潮灾害防护林带;把保护珊瑚礁、海草床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利用养殖海域结合起来。(4)南段生态旅游区。保护现有海洋和滨海自然景观;完善区内的交通网络,联结各分散景点,打造“大三亚”旅游区;低密度开发新的旅游度假区,减轻传统景区生态环境压力;加强三亚市区的环境整治,加快垃圾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进程;推广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

海岛开发与保护

坚持规划先行,加强管理,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尽快制定《海南省海岛开发保护管理办法》,明确开发利用海岛的单位和个人保护海岛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责任和义务。尚未利用的无居民海岛应采取保护为主的措施,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岛及其周围海域,依法申报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或海洋特别保护区;坚持适度开发的原则,申请利用海岛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受理机关提交《利用海岛的生态保护方案》,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

重点开展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河口、滨海湿地等特殊生态系与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保护。争取到2010年再有1-2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以“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标准,管理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与岛外科学研究机构联合,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工作。在保护区非核心区适度开发生态旅游。

海洋生物资源保护

加强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控制和压缩近海传统渔业资源捕捞强度,严格捕捞作业管理,坚持实行禁渔区、禁渔期和休渔制度;加强海域水生资源繁育区的保护,扩大放流品种和规模,增殖优质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支持人工鱼礁建设;借助岛外科研力量,加强对濒危珍稀物种的保护研究;借助企业资金和科研力量,加强对具有药用价值的热带海洋生物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

(二)海洋污染防治

海洋污染防治重点抓陆源污染控制、近岸养殖污染控制以及近海和远海污染防控。加快经批准立项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并充分发挥已建成项目处理能力,提高沿海城镇的污水和垃圾处理率。整治沿海城镇的小型排污沟,新建和完善沿海城镇污水管网,严查私建排污管道现象,提高污水管网纳污能力。加强泻湖港湾的污水排放和垃圾倾废管理,确保港湾水质。继续巩固工业排海废水全部达标,工业固体废弃物零排放的成绩。以征收垃圾和污水处理费、中水利用、垃圾资源化和商品化、附带项目开发、政府政策扶持等为突破口,加速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市场化步伐。

通过改进养殖技术和加强污染监控,防止海水养殖污染。继续加强对高位池养虾环境影响的监控和研究。规范旅游项目开发和运作,严格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防止新的海洋开发项目对海洋造成污染。

严格海洋倾废区的管理,杜绝非法倾废。主要依托国家力量监控和防治海洋溢油污染。在西沙和南沙开发过程中严格执行保护优先的原则。

(三)海洋灾害防治

配合国家海洋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结合海南海洋灾害防治的实际,建立面向公众、信息畅通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和预报、预警机制;组建多部门联合的灾前预报、灾情评估和灾后救助的防灾减灾应急系统;通过完善沿海防护林、加强长期海洋预报、调整产业布局等手段,最大限度降低风暴潮灾害损失;在养殖密度大的海区,加强赤潮的预防和监控,减少损失;杜绝养殖业和滨海采矿业等开发活动对海岸的破坏;采用生物固岸和工程固岸相结合的方法,整治海岸侵蚀,坚决杜绝人为因素引起的海岸侵蚀。

六、政策措施

(一)改善海洋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为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海洋经济发展环境。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做好宣传工作,强化民众海洋意识,使海洋经济观念深入人心;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建立限期办结制、首问责任制,对历史遗留重大项目进行清理,建立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建立行为规范、程序简便的审批制度。建立海洋经济信息网络,坚持长期不断地收集海洋科技发展、海洋新产品、市场发展预测等方面的信息,加强预测和信息服务。

——重视招商引资。通过举办招商会议、走出去介绍等方式,加强海洋产业的招商引资推介工作;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建立招商引资奖励制度。

海洋经济

1064.1978年以前,我国海洋三大传统产业是哪几个? 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 1065.在什么时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2003年5月9日。 1066.海洋产业的概念是什么? 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1067.海洋渔业主要包括哪些经济活动? 包括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洋渔业服务业和海洋水产品加工等活动。 1068.海洋油气业包括哪些经济活动? 在海洋中勘探、开采、输送、加工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活动。 1069.海洋矿业包括哪些经济活动? 包括海滨砂矿、海滨土砂石、海滨地热、煤矿开采和深海采矿等采选活动。 1070.海洋盐业包括哪些经济活动? 海洋盐业是指利用海水生产以氯化钠为主要成分的盐产品的活动,包括采盐和盐加工。 1071.海水利用业包括哪些经济活动? 是指对海水的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活动,包括利用海水进行淡水生产和将海水应用于工业冷却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消防用水等活动,不包括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活动。 1072.滨海旅游业包括哪些经济活动? 包括以海岸带、海岛及海洋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依托的旅游经营、服务活动。主要包括:海洋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度假住宿、体育运动等活动。 1073.我国沿海地区是指哪些地区? 有海岸线(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1074.根据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我国亿吨级港口数量达到多少个? 14个。 1075.根据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我国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几年居世界首位? 5年。 1076.《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规划期是从哪一年开始到哪一年结束? 2001—2010年。 1077.根据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是怎样排序的? 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1078.国家海洋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在哪一年制定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2002年。 1079.《海洋功能区划》的范围包括哪些地区? 我国管辖的内水、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及其他海域(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毗邻海域除外)。 1080.我国海洋区域经济格局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完善,形成的三大海洋经济区是哪些? 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环渤海经济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包括部分黄海)的沿岸地区所组成的经济区域,主要包括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三省一市的海域与陆域。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长江三角洲的沿岸地区所组成的经济区域,主要包括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两省一市的海域与陆域。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珠江三角洲的沿岸地区所组成的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广东省所辖的广州、深圳和珠海等城市的海域与陆域 1081.根据2007年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海洋产业产值比例结构中比重最大的是哪个产

美国海洋经济发展情况介绍

美国海洋经济发展情况介绍 一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1.经济环境 进入21世纪,美国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使经济发展有所起色,但还是难掩其潜在的经济问题。2017年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实行减税与就业政策法案,美国经济改善,工资持续增长,失业率创50年新低。但是,特朗普“美国优先”的经济政策,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贸易自由化产生阻碍。总体而言,美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竞争以及监管机制也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消费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2.社会环境 美国是一直主张“海权论”的国家。“海权论”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乃至美国全球海洋发展战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海洋资源文化 马汉海权论的最终目的是为美国谋取和扩张国家利益。为此,美国建立了以战列舰为核心的主力舰队,保护和拓展美国的海外殖民领土,强力推动美国海军由近海防御型向远洋进攻型转变。 美国在海外领土扩张的同时,也重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美国重视海洋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出台了一系列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政策,形成了完善的海洋产业体系,使美国逐渐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海洋经济强国。 (2)美国航运文化 美国拥有丰富的岸线资源,建有众多的港口,发展了海上运输业。美国也拥有世界一流的造船技术,造船产业规模较大。马汉提出,美国应当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建设强大的商业船队,为美国发展海上力量奠定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美国应当建立海外基地,构筑美国进军东方的桥梁和美国西海岸防线。因此,美国建设了一支超大规模的远洋舰队,致力于美国海外贸易和海外基地的拓展。 (3)海洋环境和教育文化 美国注重海洋环境执法,增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和防治。联邦环境保护总署是美国重要的海洋环境执法机构,承担着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行动、保护民众环境健康的职责。近年来,美国积极实施“海援计划”

青岛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思路

青岛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区域示范发展思路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2年,财政部、国家海洋局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组织开展了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我市被列入第一批试点示范区域,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示范实施4年来,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成效显著,引领和带动了我市海洋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当前,实施“建设海洋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财政部、国家海洋局明确表示“十三五”期间将继续组织实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科学谋划我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发展思路,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一、“十二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实施成效 (一)总体立项情况 我市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试点工作以来,财政部、国家海洋局累计下达我市补助资金2.3亿元,支持项目39项(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类33项,公共服务平台类6项)。其中,2012年下达补助资金6000万元,新支持项目9项;2013年下达补助资金8000万元,新支持项目13项,滚动支持项目5项;2014年下达补助资金9000万元,新支持项目17项,滚动支持项目1项。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1.产业培育呈现快速发展 海洋生物产业走向纵深化。现已基本建立了以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农用制品为主的产业体系,海洋生物产业的整体发展呈现出由快向深转变的态势,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海工装备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我市以重大技术突破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巩固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重点开展深海探测装备等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推动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公共服务平台初见成效。部分平台已投入运行,具备了基本公共服务能力。2014年扶持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制品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已与企业开展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已开展多项公共服务。海洋产业集聚区规模效益明显,2014年,我市8个市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完成主导产业海洋业务收入总额816亿元。 2.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项目建设期间,通过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协同创新开发机制,积极提升企业自身科研创新水平,多家示范单位重大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企业和创新平台在专利申请、科技成果鉴定、获得科技奖励、制定行业标准等方面成果丰硕。2014年示范项目单位自主创新平台数量达到20个,共申请专利10余项,科技成果鉴定5项,获得科技奖励2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5项。2014年,各项目承担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45%。 3.产学研一体化扎实推进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公开版)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一一年十一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基础 (2) 第一节综合条件 (2)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3) 第三节重大意义 (3)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5) 第一节指导思想 (5) 第二节基本原则 (5) 第三节战略定位 (6) 第四节发展目标 (7) 第三章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8) 第一节着力打造三大海洋经济主体区域 (8) 第二节推动构建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11) 第三节统筹利用三大海洋保护开发带 (12) 第四章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4) 第一节大力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 (14) 第二节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15) 第三节集约发展高端临海产业 (17) 第四节加快发展服务业 (18)

第五章大力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19) 第一节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19) 第二节实施重大海洋科学技术攻关 (19) 第三节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20) 第四节加强海洋科技人才培养 (20) 第六章强化涉海基础设施建设 (22) 第一节建设科学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22) 第二节构筑高标准的海堤防灾体系 (23) 第三节构建安全可靠的渔业港口体系 (24) 第四节建立保障有力的能源、通信体系 (24) 第七章构建蓝色生态屏障 (26) 第一节强化海洋污染防治 (26) 第二节加强海洋生态保护 (27) 第三节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 (27) 第八章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 (29) 第一节强化海洋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 (29) 第二节完善海上船舶安全保障体系 (29) 第三节加强海洋基础信息服务 (30) 第九章弘扬南海特色海洋文化 (31) 第一节传承南海海洋文化 (31) 第二节打造海洋文化品牌 (31) 第三节培育海洋文化产业 (32)

对中国海洋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认识

对中国海洋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认识 中共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党中央首次提出“海洋强国”的概念。我国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1.8万公里海岸线的大国,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是发展之要、民生之需,也是中国海洋权益维护和拓展的题中之意。 所谓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以“和平发展、和谐共赢、强而不霸”为指导,打破“国强必霸”模式,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形成以“海洋强国”为轴心,开发、利用、保护和管控海洋为轴的发展战略。 首先,认知海洋。 探索认知海洋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先决条件。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海洋,掌握海洋的运动规律,才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认识海洋,一是要强化海洋科学研究,如通过财政政策支持,加大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研究的拨款,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领域的支持力度,成立专项课题小组,研究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研发、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海洋产业节能减排、海洋环境保护等。二是要强化海洋专门人才的培养,可以成立海洋特色学校,提高师资水平,加大财政补助,鼓励学生和引导学生学习。三是要强化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拍摄与海洋有关的纪录片,普及海洋知识;举办海洋文化节,宣传海洋;继续举办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鼓励学生了解海洋。 另外还需要政策扶持,加强海洋经济宏观指导,主要包括强化海洋经济规划指导,加强海洋经济监测评估,健全海洋经济统计制度,推进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海洋经济核算工作,完善海洋经济核算体系,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 其次,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 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海洋,一是要强化规划和区划的引领作用,二是要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三是要提升海洋调查评价能力。 现如今我国共有三个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经济学。其中北部海洋经济圈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基础雄厚,海洋科研教育优势突出,是我国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 东部海洋经济圈由江苏、上海、浙江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港口航运体系完善,海洋经济外向型程度高,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南部海洋经济圈由福建、珠江口及其两翼、北部湾、海南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海域辽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也是我国保护开发南海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基地。 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的特色,坚持陆海统筹,以陆带海,以海带陆,海路相互促进,多层次多样式的发展模式。形成以首都圈为核心,以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两翼,提升和拓展环渤海经济圈;以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国务院关于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改革发展意见的实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速形成东海经济圈;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为引擎,加速形成南海经济圈;同时大力发展三个内地极化核心经济带,即:以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区、

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湖南农业科学2009,(8):154~157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储永萍,蒙少东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1306) 摘要: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借鉴国外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全球海洋经济开发的总体趋势出发,分析了日本、挪威、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6个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总结了6国海洋经济发展对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启示。 关键字: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启示 中图分类号:F3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0X(2009)08-0154-04 Inspiration from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CHU Yong-ping,MENG Shao-dong (College of Economics&Management,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201306,PRC)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world’s Marine economy being taken a great deal attention,it is significant to learn from the foreign countries which are in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First of all,the general trend of global marine economy development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en,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marine economy in six developed countries(Japan, Norway,England,Australia,America and Canada)were analyzed.In the end,the inspirations from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in six developed countries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marine economy;development strategy;inspiration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海洋经济的开发逐渐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全球海洋经济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了2005年1.7万亿美元,海洋经济对全球GDP的贡献率达到了4%。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日本海洋经济已占该国GDP 的14%。笔者对日本、挪威、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的海洋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总结了这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1全球海洋经济开发总体趋势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使世界各国的国际海洋意识普遍增强,各国都在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国家的海洋管理制度。21世纪海洋管理的范围由近海扩展到大洋,由一国管理扩展到全球合作;管理内容由各种开发利用活动扩展到自然生态系统;管理方式在强调利用法律手段的同时,更多地使用培训和宣传教育手段。同时海洋管理科学和技术也逐渐成熟。发达国家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实施,形成了许多新的海洋观,如海洋经济观、海洋政治观、海洋科技观等。开发方式正由传统的单项开发向现代的综合开发转变;开发海域从领海、毗邻区向专属经济区、公海推进;开发内容由资源的低层次利用向精深加工领域拓展。人类对海洋的观念从过去的一味索取转变为为生存和发展而协调行动,以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认识到应把海洋作为生命保障系统加以保护。 在海洋产业的发展动态方面,传统的海洋渔业和海盐业保存稳定增长,海洋的多样性开采方兴未艾,其中海洋运输业、海洋油气等矿产资源的开发、滨海旅游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制药的开发研究等占据了主导地位[1]。 2主要沿海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2.1日本 日本在发展海洋经济时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海洋科技开发,加大海洋科技经费投入,同时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开展发展海洋经济的国际 收稿日期:2009-06-02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2008BJB002);上海市教委食品经济重点学科开放基金项目(B-8207-07-0005-6);上海市教委食品经济管理重点学科基金项目(J50703) 作者简介:储永萍(1986-),女,湖南常德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洋产业集群。 通讯作者:蒙少东

关于海南农村农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究(精)

关于海南农村农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究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全省陆地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总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海南岛与广东省的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是我国最南端的领土。 海南省四季常绿,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美誉。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省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打好“季节差、名特优、无公害”三张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科技农业”和“绿色农业”,落实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海南省农业总产值从1987年的41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605.8亿元,年均递增14.4%。农业已成为海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 海南农业品种多样,优势明显: 海南岛素有“百果园”的美誉,热带水果遍布全岛各地,主要品种有香蕉、菠萝、芒果、杨桃、绿橙、毛叶枣、红毛丹、火龙果、荔枝、龙眼、番石榴、番木瓜等。建省以来,充分发挥热带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名、优、特、新、稀热带水果生产,使热带水果成为农业经济的又一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海南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品牌优势,积极面向市场调整优化热作产业结构,加大实用新技术推广力度,重点抓好橡胶新割制、椰子、胡椒高产栽培、橡胶产品加工等技术的推广,有力地推动热带经济作物快速发展。 海南光温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全国最大的天然大温室,也是全国重要的冬季瓜菜生产基地。近年来,海南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坚持调优、调精、调高的原则,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加快冬季瓜菜产业发展。冬季瓜菜生产逐步走上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轨道。瓜菜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调减了泡椒、小西红柿、冬瓜、黄瓜等品种面积,增加了豆角、苦瓜、毛豆、紫长茄、小南瓜等价高畅销品种面积,引进推广了103个瓜菜新品种,逐步形成了东南、西南、西北、北部和中部地区各具特色的冬季瓜菜优势产业带和优势主产区。 然而海南的农业现状仍有众多的不足之处: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建省办特区以来,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目前拥有充足的电力,便利的交通,这为海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农业内部的基础设施仍较薄弱,与我国先进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农业后劲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条件脆弱,抗灾抗害能力差,至今依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1996年,海南农业机械总动力176万千瓦,农业人口人均拥有量为0.34%千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04千瓦,比山东、江苏、广东等先进省份更低,灌溉设施老化,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只有17.6万公顷,总总耕地面积40%,农业人口人均拥有量为0.03公顷,为全国平均水的60%,其中旱涝保收面积仅占43%。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2、农村投资环境不利,阻碍农民的投资行为 农户始终是农业投入的重要主体。据1996年农村住户调查统计,在生产性支出中,农民自筹资金投入占70%,而借贷性支出只占30%。据有关统计资料测算,建省以来,农民投入占农业总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5—80%。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所需物质资料的投入方面,如种子、化肥、农药等,农民投入几乎占了绝大部分。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在农业资金投入方面还具有一定的潜力,但由于投资环境欠佳,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农民负担重,农业的比较效益大大低于其他产业,难于激发农民对农业的投资热情,造成农民的绝大部分收入用于住宅建设和其他非农产业上。虽然近两年国家通过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了农业资金的回

XX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产业孵化集聚创新类项目实施方案【模板】

XX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 产业孵化集聚创新类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申报单位(盖章): 项目负责人: 项目起止日期: 二〇年月 一、园区基本情况 (一)园区实施项目基础条件及优势 (二)项目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三)项目负责人及管理创新团队情况 三、项目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年度目标 分年度对具体的建设目标进行阐述 (三)子项目任务分工 列出各个子项目,并表述与项目总体建设目标的关系和作用。 (四)考核指标 预期成果明确,应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15〕163号)附件1要求,分类设置数量、质量、时效、成本等产出指标,产出指标应具体并可考核,如体制机制创新指标、成果转化与产业

化指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服务指标、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发展指标、中小微型企业聚集孵化指标等。

四、项目建设方案 (一)总体设计和布局方案 围绕提高园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进行项目设计和布局,一方面,加快成果转化孵化,培育若干龙头骨干企业,聚集孵化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园区运行机制、平台搭建、共享服务等,打造创新生态环境。

(二)园区运行机制方案 (三)平台搭建方案 (四)共享服务方案 (五)项目组织管理措施 (六)建设工期和进度安排 五、项目保障机制 包括:园区所在地的省、市、县(区)政府,针对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处置及利益分配、人才引进培养、金融创新、土地(海域)供给、产学研合作等关键环节,建立激发市场活力、激励企业创新投入、促进园区和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发展、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的具有普惠性、引导性和松绑性的政策工具包,制定相关产业规划、基地规划或纳入本地国民经济规划;政府及园区设立的风险投资基金、担保基金等,推动园区、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加速器)投融资、双创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创业创新生态环境方面的举措(包括已经出台和政府承诺准备出台的)。 六、项目投资 (一)资金筹措方案 (二)分年度资金使用计划 应明确每个成员单位资金投资计划,以及中央财政资金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 导读: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早在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提出“向海洋进军”。1967年法国政府成立海洋部,统管全国的海洋事务。1980年代美国就预言:“ 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这个预言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尤其在人类社会面临地球表面“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不断增加”三大威胁的今天,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辽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物、化学、能源等各种自然资源,堪称是地球上一座巨大的“蓝色资源宝库”。据科学家估算,全球海洋中约拥有50万种动物,其中仅鱼类就有2万余种,生物资源总量达26万亿吨,海洋储存着相当陆地上全部农产品1000倍的食物。目前世界近海陆架区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5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5%;天然气地质储量4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1/3。上世纪90年代中以来,海洋油气勘探向深水(>300米)陆坡区推进,不断有新的大油气田发现。新旧世纪之交,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已从1998年的1万亿美元快速增加至2002年的1.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超过4%。 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随着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的发展,沿海各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规模日益扩大。美国海洋经济产值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仅约300亿美元,80年代投资了1000亿美元开发海洋经济,到90年代初海洋经济产值已达3500亿美元,占世界海洋经济产值近三分之一;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并成为沿海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岛屿6500多个。这片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海岸带、滩涂面积两亿余亩,相当于全国耕地面积的13%,目前已开发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浅海养殖潜力巨大。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许多天然良港,宜于建设中等以上的泊位和港址有160多处。生物种类多,已记录的物种数达2万种,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公里。油气、矿床、再生能源、海上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 1、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及中国的发展水平 传统意义上的海洋资源包括“航行、捕鱼、制盐”,现在一般认为的海洋资源则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按照普遍的划分方式,海洋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捕捞和养殖);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工业、海盐业、滨海砂矿业;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娱乐业。从整个国际发展态势看,海洋经济在从传统的第一产业

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总体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附件2 “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工作 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一、基本情况 1. 示范城市海洋资源现状、功能区划和海洋经济相关规划及政策措施情况。 2. 示范城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特色优势、科技资源与创新能力,面临的问题。 3. 示范城市产业链(包括跨区域整合的产业链)、园区(包括海洋产业作为重要发展方向的园区、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现状,龙头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现状。 二、实施目标 实施方案要明确提出总体目标、年度目标,目标分为产业、创新、就业、可复制的机制或模式等4个方面,并将总体目标分解到年度目标中,指标应量化、可考核。 1、产业指标。包括规模、增速、地位、出口额、产业聚集区、中高端产业链、培育和孵化的企业数量(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高技术企业和上市企业)和带动社会资金的投入等,以及项目实施形成的新生产线、新产品、新示范工程的数量、产值、规模、税收等。

2、创新指标。包括成果转化数、产品证书、配套设备和材料自给率、专利、标准、标志性成果和产品数、品牌、平台、企业研发中心、研发投入等。 3、就业目标。包括带动新增就业人数和重点产业就业人数等。 4、机制模式。包括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形成的可复制推广的机制情况,以及金融创新模式、成果转化模式、集聚发展模式等等。 三、实施思路 (一)创新体制机制。 1. 建立哪些体制机制,建立由市领导挂帅、财政和海洋部门负责人为主负责的协调机制,其运作模式是什么。 2. 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出台哪些具体的政策工具包,构建高效的政策体系,如何实现政策协同。 (二)集成要素资源。 1. 如何统筹资源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产业新的发展动能。 2. 如何打造平台、基地、产业联盟(协会)和中介机构,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加大支持力度。 1. 如何运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政府采购等支持方式,促进产业发展。

国外海洋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启示与借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a9893932.html, 国外海洋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启示与借鉴 作者:王志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07期 [提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陆地空间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压力日益增大,人们逐渐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占地球总面积70%的广阔海洋,蓝色海洋正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领域。为此,世界各国政府均加大对海洋的重视和开发利用程度,采取多项政策措施,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梳理和分析澳、美、韩、日等典型海洋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现实,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海洋经济;澳大利亚;美国;韩国;日本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资助项目《海洋经济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贡献与拉动效应研究》(项目编号:L13BJL011)部分内容 中图分类号:F307.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2月28日 一、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既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 各国政府均加大了对海洋的重视和开发利用程度,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所谓海洋经济就是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据测算,近年来世界海洋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11%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将达到3万亿美元。从拥有海洋资源的数量来看,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然而,从对海洋的开放和利用程度来看,中国却远远落后于诸多发达国家,尚处于海洋开发和利用的初级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级政府逐步认识到海洋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并为此出台诸多政策措施,中国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中国海洋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从2006年的4%增加至2011年的9.7%,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尽管如此,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法律法规不健全;海洋产业科技水平较低;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考察和梳理世界海洋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分析其中对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有益启示和借鉴,对于大力推动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成为海洋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二、国外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综观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已经制定了详尽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澳、美、韩、日等主要海洋国家均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并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且取

《海南某农业生态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海南某农业生态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1.1项目基本情况 1.1.1 项目名称 1.1.2 项目建设性质 1.1.3 建设单位 1.1.4 项目建设地点 1.1.5 项目建设规模 1.1.6 项目建设期限 1.1.7 项目投资规模 1.1.8 资金来源 1.2项目概述 第二章建设可行性分析 2.1项目提出背景 2.2项目建设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2.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第三章市场需求分析 3.1中国休闲农业市场分析 3.1.1中国休闲农业市场现状 3.1.2中国休闲农业市场前景 3.2海南休闲农业市场分析 3.2.1海南地区休闲农业市场现状 3.2.2示范园建设情况 3.2.3海南地区休闲农业市场需求 3.3休闲农业之社会需求 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4.1资源条件 4.2地理条件 4.3原材料条件 4.4交通运输 4.5经营机制及技术情况 4.6经营机制及技术情况 第五章总体建设方案 5.1项目实施目标 5.2具体实施地点和范围 5.3实施内容

5.4实施计划 5.4.1建设规划 5.4.2建设工期 5.4.3实施进度安排 5.5支持环节 5.6组织形式 第六章投资估算 6.1投资估算依据 6.2项目投资估算 6.3资金来源 6.4资金使用和管理 第七章投资效益分析 7.1成本效益分析 7.1.1基本数据的确立 7.1.2产品成本 7.1.3平均产品利润与销售税金7.2财务效益分析 7.2.1项目投资回收期 7.2.2项目投资利润率 7.2.3不确定性分析 7.3社会贡献效益分析 7.4综合效益评价 第八章风险分析及规避 8.1项目风险因素 8.1.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8.1.2技术风险 8.1.3市场风险 8.1.4资金管理风险 8.2风险规避对策 8.2.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规避对策8.2.2技术风险规避对策 8.2.3市场风险规避对策 8.2.4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第九章结论与建议 9.1结论 9.2建议

海口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

海口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 产业链协同创新类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申报单位(盖章): 项目负责人: 项目起止日期: 二〇年月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一)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申报单位在细分市场中的市场地位,在产业链上所处的位置。 (二)项目负责人及管理和创新团队情况 (三)协作单位基本情况 (四)申报单位与协作单位的产业链关联情况 重点阐述申报单位与协作单位在产业链内所处位置和关系,明确产业链关联机制(市场纽带、资本纽带还是技术纽带)及相互间组合优势,绘制项目单位产业关系图。 二、项目技术基础 (一)成果来源及知识产权情况 成果与知识产权性质、归属等。 (二)项目具备的创新性 在国际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地位,技术或工艺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与现有技术或工艺比较所具有的优势; (三)项目具备的成熟性 已完成的技术研究开发工作情况,成果鉴定与专利申请情况,相关实验、试验情况及检验、测试结果等; (四)项目具备的应用性 现有技术成果与项目目标任务的直接相关性,对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前景,实施转化应用已具备的基本条件等。 三、项目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年度目标 分年度对具体的建设目标进行阐述 (三)项目任务分工 申报单位和协作单位在项目实施中组织合作模式及任务分工。项目单位相互之间应分工明确、结构合理、优势互补。 (四)考核指标 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预期成果明确,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15〕163号)附件1要求,分类设置数量、质量、时效、成本等产出指标,产出指标应具体并可考核,例如共性技术创新指标、产品和产业链经济发展指标、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发展指标、产业链协同企业发展指标等。 总体目标实施期目标 2017.10 -2018.0 9 2018.10 -2019.0 9 2019.10- 2020.10 绩效指标一 级 指 标 二 级 指 标 三级指标指标值指标值指标值指标值产 出 指 数 量 指 标 新增龙头企业(家) 新增中小微企业(家) 新增省级及以上高新技 术企业(家) 新增上市企业(家) 质建成或改造生产线(条)

海洋经济战略

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获批山东海洋经济战略开启来源:人民网??作者:徐锦庚马跃峰 人民网济南1月6日电(记者徐锦庚、马跃峰)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也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濒临渤海与黄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连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接长三角地区,北临京津冀都市圈,是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结合部、黄河流域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六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该区域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教力量集中,海洋产业基础较好,开放条件优越。2009年,区内总人口3291.8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138元。

国务院批复指出,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海陆联动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依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规划》明确了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对此,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宁吉喆

海南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初稿) 海南省农业厅 编制 海南大学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目录 第1章规划背景 0 1.1 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形势要求 0 1.2 热带农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2) 1.3 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目的意义 (6) 1.4 规划编制期限与依据 (9) 第2章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SWOT分析 (11) 2.1发展现状 (11) 2.2 SWOT分析 (12) 2.2.1优势 (12) 2.2.2劣势 (15) 2.2.3机会 (16) 2.2.4挑战 (18) 第3章规划总体思路与目标 (22) 3.1指导思想 (22) 3.2 规划原则 (23) 3.3 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26) 3.3.1 总体目标 (26) 3.3.2 近期(2011—2015年)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26) 3.3.2 中长期(2016至2020年)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27) 第4章海南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区划 (29) 4.1 都市休闲农业区 (29)

4.2 黎苗族农业文明示范区 (30) 4.3 森林公园与山庄度假区 (31) 4.4 其他类型休闲农业区 (32) 4.4.1观光采摘园 (32) 4.4.2教育农园 (33) 4.4.3科技示范园 (33) 第5章海南休闲农业相关产业规划 (35) 5.1农业产业规划 (35) 5.2 林业产业规划 (36) 5.3牧业产业规划 (37) 5.4渔业产业规划 (37) 5.5 副业产业规划 (38) 5.6文化产业 (39) 5.7 服务业产业规划 (39) 第6章休闲农业区域规划 (41) 6.1北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41) 6.1.1规划区域范围 (41) 6.1.2规划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42) 6.1.3具体休闲农业规划 (43) 6.2南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44) 6.2.1规划区范围 (44) 6.2.2规划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44)

财政部、国家海洋局关于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的通知

财政部、国家海洋局关于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的 通知 【法规类别】海洋资源 【发文字号】财建函[2012]12号 【发布部门】财政部国家海洋局 【发布日期】2012.05.11 【实施日期】2012.05.1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财政部、国家海洋局关于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的通知 (财建函[2012]12号) 山东、青岛、浙江、宁波、福建、厦门、广东、深圳省(市)人民政府: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财政部、国家海洋局(以下简称两部门)决定以发展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支持部分地方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并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海域使用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专项资金等4个专项资金对相关工作予以支持。有关要求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按照产学研用一体化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通过示范,探索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突破一批制约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和重大技术,成功转化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发展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企业,培育若干个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促进海洋经济实现跨跃式发展。 示范地方应当根据国家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本地特色优势,选择本省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对发展现状、资源分布和优势力量等进行梳理,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注重创新链条设计,形成产学研用各关键环节紧密衔接、任务分工及利益分配合理的创新机制。同时,要建立本省(市)开展示范工作的组织保障机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为示范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具体要求 (一)创新体制机制。 示范省份要搭建创新平台,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由省(市)领导挂帅、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工作协调机制,重点是做好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促进目前分散在相关中央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渠道以及各相关地方单位的资金、资源、人才等要素向优先发展领域和技术集中。 (二)创新支持方式。 示范省份要结合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分别运用补助、贴息、风险投资、担保费用补贴等多种有效方式,尤其是要注重发挥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灵活优势,加强与所在地金融机构的衔接,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创新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海洋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