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国(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草案在2020年10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话题,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展示了高度的政策意识与潜力。

该规划为中国海洋经济在2025年实现发展目标提供了基本保障,旨在构建以战略支撑、专业引领、行动精准、保护生态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以“共建海洋强国”为终极目标,通过加快海洋权利和活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改善海洋经济环境,促进海洋产业发展,落实海洋治理体系和政策,推进海洋科技强国建设,加强全球海洋合作。

首先,深化海洋权利和活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十四五规划要求建立海洋资源权利分类认定体系,推动海洋环境保护体系和管理规划体系,实施海洋行业细分分类管理,明确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权限,完善行政强制手段,以期推动海洋权利和活动的高效实施。

其次,扩大海洋经济空间和环境保护。

十四五规划将实施“海洋经济空间和资源保护”的“三项行动”,健全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体系,推动海洋环境持续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海洋应用研发和利用技术服务功能,加快重点保护区建设,加大海洋污染防治力度,全面保护海洋生态安全。

此外,旨在促进海洋研究的发展。

十四五规划将建立海洋研究试验台,构建海洋科技观测预报网络,完善海洋观测站体系,建设环境宏观地球,推动海洋大数据及应用,积极推进深海科学研究,调整科研机构职能,鼓励海洋科学人才培养发展。

最后,加强全球海洋合作。

十四五规划同时建议要加强全球海洋资源保护与合作,在国际事务中活跃发声,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法律法规的制定,推动全球海洋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全球海洋保护和合作框架,加强海洋研究与技术领域的合作,构建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以上便是关于《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详细内容,它为推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可以说是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里程碑,将有利于促进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

届时,海洋产业将在国家经济发展结构重组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海洋经济发展将更加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

海南发展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选择

海南发展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选择
海南是陆地小省,却是海洋大省,管辖海域面积约占全国海域面积三分之二;南海蕴藏的丰富渔业、矿业等资源为海南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绝佳的资源保障。海南岛海岸线绵长,环本岛的可开发港湾68个,港湾面积大、海水深、腹地广的洋浦、海口、三亚、八所等地区适合建设现代货运港口,这既是海洋运输产业的核心链条,也构成对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多年来,海南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2011年全省GDP突破2500亿元,其中海洋生产总值612亿元,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海南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同时,海南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第二产业成为牵引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不断加快的工业化进程为海南省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产业基础。特别是国家批准设立三沙市,以及后续战略层面的海洋开发举措,必将有助于加快海南省的海洋经济发展,实现“岛屿单一型”经济体向“海洋-岛屿复合型”经济体转换,进一步地推动海南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迈进。
有力推动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行“捕捞-精养-深加工”三位一体的产业链发展模式。针对海南地区渔业技术水平落后、渔业产品附加值低的状况,应以持续科技创新为杠杆,不断增强海洋渔业的产业竞争力。通过远洋船舶技术改造、实施海上信息化等多种形式,刺激外海和远洋捕捞业,以维持和箱养殖业和热带海水养殖苗种培育业,基于产业集群式和产业链式模式布局,提升海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行业的集约化水平。通过多种举措,强化海南省渔业的行业竞争优势,实现海洋渔业由偏重捕捞+养殖的单一模式,转型为集成捕捞、养殖、加工、销售等增值环节的价值链式发展。
创新性地发展海洋旅游业。借着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东风,充分利用南海海域热带海岛资源,发展“海岛+海滨”复合旅游模式,不断丰富和创新国际旅游岛的内涵与外延,把海南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岛-海滨”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更为关键的是,开发南海海域的热带海岛旅游资源,也间接维护我国的南海海洋权益。

促进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立法建议

促进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立法建议

成为海洋相邻 国家实施有 关海洋权 益的政治 、 经济 、 军事 、 外交等政策的重要领 域和国际合作
舞 台。 由此 可 见 , 发展和强 化海洋权 益 , 开 发 利 用和 保 护 海 洋 资 源 , 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 是 海 洋
强国的重要战略 目标和举措。海 南所处海洋 区 位特殊 , 所辖南海资源丰富独特 , 海南所辖之 海 南岛是我国“ 海洋强 国” 战略最 具影响力和最具 发展潜力的前沿基 地。 为此 , 中共 海南省委省政

海 洋 经标 志性文件是
竹 致 5 ±




2 0 0 5 年 中共 海 南 省 委 省 政 府 出 台的 《 海 洋 经 济
海洋生产总值达到 l 0 5 0 , f L元 ,其 占比 已提 升 至
海 南 经 济 总 值 的2 8 % ,这 足 以表 明海 洋 经 济 已 发 展 成 为 海 南 重 要 的 新 经 济 增 长 点 :海 南 省的 海 洋 产 业 也 出现 可 喜 变 化 ,传 统 海 洋 渔 业 升 级




行 政5 f t
促 进 海南 海 洋经 济 发展 的立 法建议
口 刘 云 亮
( 海 南 大 学 法 学 院 。海 南 海口 5 7 0 2 2 8 )

要 :加 强 海 洋 强 省 建设 ,是 海 南 省 实施 “ 海 洋 强 国” 战 略 的具 体任 务 之 一 促 进 海 南海 洋 经 济 发
海 洋强 省 战 略 的 立 法保 障 , 能够 为全 面促 进 海 南 海 洋 经 济发 展 提 供 更 为科 学的 法律 依 据 关 键 词 :海 南 : 海 洋 经 济发 展 :海 洋 强 省 中 图分 类 号 :D 9 2 2 . 6 收 稿 日期 :2 0 1 6 — 1 2 — 2 7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7 - 8 2 0 7( 2 0 1 7 )0 5 — 0 0 8 9 — 0 6

海南对三沙市制定15项规划

海南对三沙市制定15项规划

海南对三沙市制定15项规划价值不可估量标签:三沙市15项海洋规划海南三沙市三沙市经济价值核心提示:6月2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引各方关注。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赵中社6月24日接受南海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南正着手制定7部法律法规和15项海洋规划,确保科学开发西南中沙海洋资源。

6月2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引各方关注。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赵中社6月24日接受南海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南正着手制定7部法律法规和15项海洋规划,确保科学开发西南中沙海洋资源。

同时,将在三沙建设海洋生态保护区,并加强渔业基础设施,提高海洋执法能力。

制定7部法律法规、15项规划确保科学开发南海资源赵中社表示,三沙市的设立标志着海南海洋经济的开发拉开了帷幕。

为了让开发海洋资源有法可依,海南海洋渔业部门将把制定海洋法律法规放在首要位置。

目前,海南开始着手制定《海南省海岸带保护与开发利用管理条例》、《海南省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条例》、《海南省海洋生态补偿管理规定》、《海南省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海南省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管理规定》、《西南中沙旅游开发管理规定》、《海南省水产种苗管理办法》等7部法律法规,发展海洋经济有法可依。

“发展海洋经济,规划先行。

”赵中社表示,开发西南中沙海洋资源,需要编制一系列的规划,科学开发利用。

首先是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保护规划,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已正式获得省政府批准通过,近日将上报国务院。

同时,海南省海岛保护规划也已通过评审。

“当前,环境约束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瓶颈。

海洋是全球生态环境最大的系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对海南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海南省也制定了海洋环境保护规划。

”在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方面,据《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和海洋组团”定位,海南正在编制《海南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近年来,海洋经济发展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2020年,国家发布了《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瞄准了2025年,以推动海洋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该规划提出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战略举措,将于2025年实现全面建设,探索海洋经济发展新机遇,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全面覆盖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个领域,包括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实施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加强海洋运输服务等。

规划提出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为实现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实质性的指导方针。

首先,要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海洋试验区,改善海洋环境,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推动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支持海洋产业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

此外,要加强海洋运输服务,支持海洋航道建设,促进海洋运输可持续发展,实施海洋交通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为落实《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要持续加强海洋经济政策制定和法律法规制定,加大海洋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支持海洋企业发展,改进海洋金融政策,加强海洋示范区建设,以及发挥地方海洋经济和社会投资等作用,减少海洋经济发展的阻碍和风险。

《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实现中国海洋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旨在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步伐,为全面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海洋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规划,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中国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的支持,促进众多的就业机会的创造,把海洋发展带到一个新的高度,打造世界海洋经济强国。

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近年来,海洋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作为我国最大的海洋省份,海南省自然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广阔的海洋空间,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为了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的作用,海南省制定了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推动海南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海洋经济的重要性海洋经济是指利用海洋资源和开发海洋空间进行经济活动的总称。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国家之一,我国拥有众多的沿海省份,其中海南省作为最大的海洋省份,在海洋经济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海洋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海南省带来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以及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地方的发展水平。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的现状海南省作为我国的热带滨海旅游胜地,旅游业一直是海南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然而,随着人们对于海洋经济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海南省也开始着力发展海洋经济。

目前,海南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海洋旅游、海洋渔业、海洋能源、海洋科研等为主导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

但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海洋经济在海南省的贡献率仍然较低,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为了推动海南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南省政府制定了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该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提升海洋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海南省将加大对海洋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推动海南旅游业向海洋旅游业转型升级。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海洋旅游项目,提升海南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 发展海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

海洋渔业是海南省的传统产业之一,但也面临着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

海南省将加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渔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3. 发展海洋能源产业。

海洋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海南省将加大对海洋能源的研发和利用力度,积极发展风能、潮能和海洋生物能等海洋能源产业,为海南省的能源供应提供新的途径。

4. 推动海洋科研和技术创新。

“蓝色经济”海南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资源现状及发展路径

“蓝色经济”海南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资源现状及发展路径

“蓝色经济”海南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资源现状及发展路径作者:刘郑伊来源:《养生大世界》2020年第11期海南海洋生物资源现状(一)繁多的海洋生物与丰富的生物医药根据我国海洋科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已在我国管辖海域记录到了20278种海洋生物。

这些海洋生物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生物门。

其中,动物界的种类有12794种,原核生物界有229种。

我国海洋生物种类约占世界海洋生物总种数的10%。

南海中有记载的各类海洋生物超过3000种。

其中,鱼类资源1064种,有经济价值的40多种,约占全国150多种的26.7%;经济虾类17种,主要品种有斑节对虾、短沟对虾、日本对虾、红斑对虾、中国龙虾、墨吉对虾等。

海参类有梅花参、赤瓜参、白尼参、黑尼参和白参等。

爬行动物主要是海龟(西沙特产,可重达200多公斤)、玳瑁及海蛇。

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方面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医药资源,为众多医药产品的研发上市提供了必要的資源基础;另一方面生物的多样性也保障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丰富的贝类与明显的药用价值海南省的近海和外海贝类的种类繁多,资源丰富,达700多种,仅西沙群岛的贝类就有250种以上。

经济贝类150多种,主要品种有鲍鱼、文蛤、泥蚶、大珠母贝、珠母贝、马氏珠母贝、企鹅珠母贝等;价值较高的有鲍、牡蛎、珍珠贝、白蝶贝、大珠母贝、马蹄螺、夜光蝾螺、蝶螺、凤螺、虎斑宝贝等。

贝类资源既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能够滋阴清热、安神定志、止咳化痰、利尿通淋等,也具备较强的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能够制作成优美的观赏艺术品、培育出南海珍珠。

(三)藻类资源分布广泛与医用价值巨大海南省近海和外海的主要经济藻类有162种,其中以麒麟菜、江蓠、马尾藻等10多种藻类的经济价值最高。

在西沙、中沙群岛珊瑚礁礁盘上生长的藻类约有400种,麒麟菜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麒麟菜主要分布于台湾、海南及西沙群岛等海域,仅西沙群岛每年的产量就高达300多吨。

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含图、表)

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含图、表)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二O一一年三月序言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琼发〔2010〕14号)编制,主要阐明省委、省政府未来五年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逐步把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宏伟蓝图。

第一章国际旅游岛建设统揽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第一节“十一五”的巨大成就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最好的五年。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着力提升海南综合经济实力,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战胜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科学发展跨上新的台阶。

经济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205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364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是2005年1.87倍和1.77倍。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1亿元,是2005年的4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1亿元,是2005年投资379亿元的3.5倍。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81元,比2005年的8124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75元,比2005年的3004元增长76%。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三次产业比重为26.3:27.6:46.1。

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在结构调整中加快发展,瓜菜、水果、畜牧业、渔业等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出口出岛、进宾馆进超市,为全国人民的菜篮子作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一、基础条件与现状评价(一)自然资源条件区位条件海南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内靠粤港澳深珠形成的华南经济圈外缘要地,外临东南亚地区,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理中心位置;海南省是祖国的南大门,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海南省向东北穿过台湾海峡等直抵西太平洋环形经济区的北部,向东经巴士海峡等与太平洋沟通,东南经苏禄海等可达大洋洲,西南经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相通,海上交通十分便利。

海域空间海南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面积为3.54万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

其中,环本岛海域使用管理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与相关的陆域形成一个环岛"蓝宝石”海洋经济圈;可以利用的大陆架浅海83万平方千米;南沙海域73万平方千米。

资源基础海南省滨海地区和海域有多种自然资源,适合发展海洋经济。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岛、洲、礁、沙和滩600多个;全省海岸线总长1928千米,海岸线系数为0.05453,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海南岛海岸线长1618千米,海岸线系数为0.0477,高于全国海岸线系数的平均水平;环本岛港湾84个,可开发的68个;洋浦、海口、清澜、新村、三亚和八所等港湾面积较大、海水较深、腹地较广阔,适合建设港口;海南省周围海域油气资源丰富,估算油气资源总储量200多亿吨,居全国各海区之首,南海中北部海区蕴藏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截止2002年底,南海海域原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58779万吨,剩余可采储量4921万吨。

凝析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535.9万吨,剩余可采储量352.9万吨。

气层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2577.39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1632.54亿立方米。

溶解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39. 09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24.87亿立方米。

海南省周围南海海域已探明油气资源储量占估算总储量不足1%。

海南岛本岛近海有渔业资源6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40多种,西、南、中沙海域有鱼类1000多种,其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80多种;滩涂和水深20米以内浅海,总面积5568平方千米;全省有风景名胜资源241处,已开发为旅游点的123处,其中有83处分布在海岸带地区,占已开发景点总数的67%,发展热带滨海和海岛休闲度假旅游潜力巨大;滨海砂矿资源80多种,其中钛铁矿、锆英石储量分别为761.7万吨和129.6万吨,占全国同类矿产储量的1/4和1/3以上。

环境状况海南省坚持生态建省原则,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相关环保法规,制定颁布了《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优良。

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发育,生态价值巨大。

海南岛珊瑚礁岸线约200千米,岸礁生长带宽达1500 -2000米,西、南、中沙群岛的岛礁绝大多数由珊瑚礁构成,珊瑚礁生物十分丰富,开发和增殖礁盘生物前景很好。

现有红树植物16科32种,占我国红树种类的90%以上,其中有8种是海南独有的珍贵树种,红树林面积约42.74平方千米。

此外,海南省也有较为丰富的海洋盐业资源、滨海农业资源和风力资源等。

(二)社会经济条件整体经济实力日渐增强新世纪以来,海南经济逐年稳步快速增长,进入健康稳定较快发展的新阶段。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可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更强的资金支持。

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691.6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69%。

人均生产总值8573亿元,比上年增长9.5%。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经济的内生性增长能力增强,为通过市场机制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涉海产业,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投资效率创造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环境。

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34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固定资产形成对全省生产总值贡献率为49%,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固定资产中企业自主投资贡献率大幅度增长。

2003年,企业自主投资重点领域的工业投资额达66.3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上年的16.6%上升到27.8%,增长幅度109.9%。

产业结构得到新的调整,第二产业成为牵引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构成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23.4%提高到2003年的24.9%,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都有所下降。

地区快速工业化进程为海南省涉海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粤海铁路的开通运行,基本上实现了海南岛与大陆交通的对接。

滨海高速公路连通岛内全境;港口建设已形成"四方五港”的合理布局;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体系。

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综合通信网。

中线高速路改造工程、多项县乡公路改造工程、县乡电网改造工程等基础设施方面的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更多发展机遇。

社会发展基础良好海南省久远的海洋文化积淀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基础。

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使得海南人民自古就形成了依海而生,靠海而存的思想观念。

在新世纪面临新发展机遇的大背景下,谋求发展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投向海洋。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方面为海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了政策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数量众多的琼籍华人、华侨,更为本省吸引外资和沟通信息敞开了渠道。

劳动就业规模继续扩大,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改善,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003年末,全省就业人数360.34万人,比年初增长3.0%。

全省共有养老保险人数116.5万人,比上年增长4.8%。

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3万人,增长20%。

职工年平均工资10397元/人,比上年增长9.7%。

近年来,科技和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科技兴海”计划的实施使海洋科技取得了较大发展;科技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2003年末,科技活动人数3723人,比上年增长8.16%,科技经费34436万元,比上年增长16.7%。

全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66项,比上年增长11.8%。

全年共获专利授权296项,比上年增长48.7%。

与此同时,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日益完善,涉海立法与执法工作不断加强,海洋开发与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海洋经济发展现状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水产、海洋旅游、交通运输、海水晒盐和滨海砂矿等产业持续发展,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及其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3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2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7%左右。

主要海洋产业持续快速发展(1)海洋水产业已形成捕捞、养殖、加工及渔业服务业等相配套的产业体系。

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水产品产量不断增加,总产值快速增长,渔业经济所占比重逐步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渔民收入逐年增长,水产品加工出口强劲增长。

2003年海洋渔业总产量达到104.51万吨,总产值达到91.45亿元。

(2)重要的港口有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三亚港和清澜港,以及地方小港口,2003年全省主要港口吞吐能力3290吨,海洋交通运输业营业收入16.7亿元。

(3)海洋旅游业基本形成协调配套、功能齐全的供给体系,具备年接待2000万人次游客的能力,旅游收入不断增加;2003年旅游业接待游客1321万人次,旅游收入93.5亿元。

(4)滨海砂矿业稳步发展,2003年,滨海砂矿总产量187.23万吨,总产值2.06亿元。

(5)盐田生产面积40平方千米,原盐生产能力30万吨以上,主要盐产品有日晒优质盐和日晒细粉、粉洗精制盐等,2003年原盐产量近18万吨,产值0.75亿元。

(6)以海洋油气利用业为主体的临海新兴工业发展迅速。

海洋经济推动沿海市县全面发展2003年海南省沿海市县总人口667万人,约占全省人口总数的84%;沿海市县非农业人口约185万人,约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86%;沿海市县生产总值约605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88%;沿海市县从业人员299万人,占全省83%。

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进入市场的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较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困难;吸引现代大型企业的竞争力较弱,招商引资难度大;南部海域海洋权益争端形势复杂,影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由于《中越北部湾划界协定》及《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的签定,海洋捕捞业受到较大影响;沿海养殖区域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的污染,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四)机遇与挑战主要机遇:(1)进一步融入东南亚地区经济体系的机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立,为发展海洋运输业、物流业和旅游业等海洋产业创造了新的机遇;(2)进一步融入华南经济圈的机遇。

9+2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发展,为海南利用粤港澳大都市人才、金融、信息等资源提供了新的机会,并为分工协作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带来机遇;(3)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发展海洋事业,海洋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

十六大报告在经济发展战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将海南岛列为一个海洋经济区;2005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十大工作任务中,海洋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海洋经济的重视为海南发展海洋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海南省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为临海工业发展创造了发展机遇。

(5)海洋经济在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全省形成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共识,海洋经济大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

(6)海南省在海洋经济总量、每公里海岸线海洋产业产出值、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方面,在全国都处于比较偏后的地位,这也说明海南省的海洋经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主要挑战:(1)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海洋科技力量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低,传统海洋产业现代化、发展临海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难度都很大;(2)进入入世后过渡期后,中国市场全面开放,依靠特区开放政策吸引外资的效应减弱,招商引资需要优势经济资源和市场,海南面临严重挑战;(3)海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临海产业的大发展,入海污染物将大量增加,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二、思路、原则和目标(一)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在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框架下,确立以海带陆、依海兴琼、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积极参与区域经济整合与合作,实施滨海中心城市带动,形成以主导产业为骨干的海洋经济体系,以及"一环四带三区、阶梯式开发”的区域布局,重点开发建设环岛"蓝宝石”海洋经济圈,2020年实现海洋经济总量翻三番的目标,为海南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