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子夜吴歌·秋歌》“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全诗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子夜四时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四首诗分别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全诗翻译赏析篇1子夜吴歌李白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注释: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

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罢:结束。

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平定,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全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闺怨诗: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闺怨诗: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闺怨诗: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子夜吴歌·秋歌唐代: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注释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罢:结束。

创作背景六朝乐府的《清商曲·吴声歌曲》里有《子夜四时歌》,李白这组诗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其创作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来说,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不过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及翻译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及翻译

希望能帮助到您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子夜吴歌·秋歌》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子夜吴歌·秋歌》原文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二、《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
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三、《子夜吴歌·秋歌》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赏析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

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

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子夜吴歌·秋歌_子夜吴歌·秋歌的诗意及鉴赏

子夜吴歌·秋歌_子夜吴歌·秋歌的诗意及鉴赏

子夜吴歌·秋歌_子夜吴歌·秋歌的诗意及鉴赏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子夜吴歌·秋歌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本诗是《子夜四时歌》中第三首,李白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原文:《子夜吴歌·秋歌》唐代: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罢:结束。

诗意: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夫君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

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

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怎么也吹不尽,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平定敌人(胡人),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注释:1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2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3万户:千家万户。

4吹不尽:吹不散。

5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6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7良人:指驻守边地的老剖。

罢:结束。

8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诗歌赏析

唐代诗人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诗歌赏析

唐代诗人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诗歌赏析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

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

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古诗《子夜吴歌-秋歌》(作者李白)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诗《子夜吴歌-秋歌》(作者李白)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唐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标签秋天、妇女、月亮、思念、闺怨、唐诗三百首、乐府译文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注释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罢:结束。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的诗-子夜吴歌·秋歌翻译及原文赏析
子夜吴歌
李白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

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罢:结束。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平定,
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赏析】
全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题一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

这里所选是第三、四首。

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为作者所承,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

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创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先说《秋歌》。

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
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

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

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

月照长安万户。

风送砧声。

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

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

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冬歌》则全是另一种写法。

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

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

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

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

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

“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

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

“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

然而,“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陈玉兰《寄夫》),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

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

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

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

“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

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

《秋歌》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

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社会一般,二歌典型性均强。

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彼此并无二致,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