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基础

合集下载

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到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影响教育过程和效果。

以下是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概述: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方面。

它关注如何通过理解这些心理活动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2.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等。

这些理论为理解学习过程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

3.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它探讨学习的本质、过程和条件。

主要的学习理论有联结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

4.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过程中认知能力的变化。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这一领域的经典理论,它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5. 动机理论动机是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

动机理论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学习行为和效果。

6.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活动的过程。

它包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评估教学效果等环节。

7. 评估与评价评估与评价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测量和评价。

有效的评估可以为教学提供反馈,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

8. 个别差异个别差异是指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动机等方面的差异。

教育心理学强调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来设计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9. 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它们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重要影响。

教育心理学研究如何优化教育环境,以促进学习效果。

10. 教师心理教师心理涉及到教师的认知、情感、动机和个性等方面。

了解教师心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效果。

教育学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它不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在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中,人们试图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便能够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育方案。

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和原理需要重点了解。

首先是认知理论,它研究了学习者如何获取、处理和应用知识。

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主动地探索和思考来建构知识。

其次是发展心理学,它关注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学习和教育的影响。

再次是教学方法,它探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技巧,以及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除了以上的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还涉及到学习障碍、情绪管理、学习动机等诸多重要内容。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并能够更有效地制定教育计划和实施教学。

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了解这些知识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是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和教育的本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与心理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探讨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机制。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将人的学习行为看作是对刺激的反应。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学习行为可以通过外界刺激的控制和引导来实现。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刺激-反应的关系,并通过正、负强化和惩罚等手段来强化或削弱某种行为。

这一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正向的奖励或者惩罚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另一个基本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和提高。

根据这一理论,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通过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对于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情感教育理论还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教师应该积极地关心和支持学生,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安全感。

四、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交往理论认为社会交往对于人的发展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交往的环境。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支持。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社交技能和交往能力的培养。

五、个体差异理论个体差异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涉及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情感教育理论、社会交往理论和个体差异理论等。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旨在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和教育管理。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是教育者在实践中应该遵循的指导原则,下面将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几个基本原理。

一、个体差异原理个体差异原理是指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智力、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对于智力较高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挑战性任务;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导和支持。

二、发展原理发展原理是指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和情感特点。

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例如,在幼儿园阶段,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社交能力;在中学阶段,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动机原理动机原理是指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是受到动机驱动的。

教育者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并主动参与其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者可以采用奖励和赞扬的方式,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同时,教育者还可以设计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认知原理认知原理是指学生的学习是通过认知过程来实现的。

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育者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如记忆方法、思维导图等;同时,教育者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情感原理情感原理是指学生的情感状态对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例如,教育者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关爱和支持;同时,教育者还可以设计一些情感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情绪管理能力。

六、社会文化原理社会文化原理是指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优秀6篇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优秀6篇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优秀6篇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优秀6篇认知过程篇一1、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2、知觉的特性①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②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③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

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④知觉的恒常性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3、注意①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4、记忆①记忆的分类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记忆按保持时间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②遗忘的规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

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③遗忘的原因关于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学说: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

④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而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教育与心理的关系和心理发展的科学。

在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应用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学的基本原则1.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学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并根据这些因素来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需要了解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以指导自己的实际教学。

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实践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个性化教育教育学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

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教学活动,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1. 发展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探讨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的过程和机制。

根据学习理论,教师可以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激励理论激励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

教育心理学研究激励的原理和策略,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1. 多元教学教学方法应该多种多样,包括讲授、讨论、实验、问题解决等多种形式。

通过多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该创建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

3. 个别化辅导对于学习困难或特殊需求的学生,教师应该提供个别化的辅导和支持。

大学二年级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基础

大学二年级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基础

大学二年级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和心理学是大学教育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们为教师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而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

本文将以大学二年级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基础为主题,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教育的本质、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以及心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教育学的本质和规律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育学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教育学的本质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旨在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

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的规律性和客观性,通过研究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可以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实施。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研究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

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学习与记忆、情绪与情感、动机与激励、个体差异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感需求和学习动机,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广泛存在于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教育评价中,教育心理学可以提供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情况。

在个体辅导和教育咨询中,教育心理学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心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心理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他们需要面对很多新的挑战和困惑,心理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这些挑战。

首先,心理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教育心理學階段(1960年代) ❖ 建立獨立系統理論、研究主題範圍 ❖ Bruner 教育歷程 ❖ Gagne 學習條件 ❖ Simon價值澄清法 ❖ 重視人文教育與情意教育
❖ 四、教學心理學階段(1970年以後) ❖ 採訊息處理論、認知心理學探討教學有關問
題,偏重在人類行為研究
❖ ATI ❖ Flanders 社會互動分析法 ❖ 採實徵研究以學校教育情境為題材
Glasser(1987)基本教學模式 (instruction model):
❖ 教學目標 → ❖↑ ❖ 能力實作表現
起點行為 → 教學歷程→ 教學評量→




學習者特性 教與學發展 評鑑監控
❖ 個人獲得能力 初始狀態分析 教學歷程
❖ 與學習結果
智力研究
教學內容
❖ 敘述性程序性知識分析 動機研究
二、精熟教學技能-有效率的教學 (2)
❖ 自動化教學技巧:熟練知識 ❖ 計畫、監督、評估的後設認知歷程:自我學習
PRIOR KNOWLEDGE
❖ PRIOR KNOWLEDGE can be explained as a combination of the learner's preexisting attitudes, experiences, and knowledge: (Kujawa & Huske, 1995)
Sternberg 智力三元論
❖ 分析能力:剖析、比較對照、評估概念或資 訊
❖ 創造能力:發明、發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計,來擴展問題, 超越已知的的部份
❖ 實用能力: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 中
❖ 智力的學習要能運用而非只是累積
請列出好老師的條件
二、課前短文思考問題:
❖ 什麼樣的人是好老師?
個人特質:熱情、幽默、關懷、有計畫、努力、 自律、領導、熱忱、溝通、進修
專業知識(content knowledge):學科知識、 科際知識
教學專業(pedagogical knowledge):傳遞知 識
專業精神:教師愛、熱誠
教師與學生如何看待好老師?
❖ 老師的觀點: ❖ (1 教導學生,必須有耐心;
(2. 不斷提昇知識,與時並進; ( 3. 有愛心,充份了解每位學生的喜好,因材施教; (4. 做家訪,了解學生背景,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5. 勤勞; (6. 不情緒化,能容人所不能; (7. 要能與學校行政處配合。(星洲日報‧2005/05/13)
❖ 實作能力認知歷程 認知風格

認知發展
教師自編測驗 認知評鑑 動態評估 脈絡評估
❖ 一、教育哲學階段(18-19世紀) ❖ Lockean vs. Kantian model ❖ Herbart、Pastalozzi、Frobel
❖ 二、科學心理學階段(19-20世紀50年代) ❖ 科學實證方法的運用在教育上 ❖ Wundt結構主義、James實用主義 ❖ Throndike ❖ Dewey ❖ Skinner
學生的觀點:
❖ 最多受訪學生同意「關心學生」是好老師首 要條件
❖ 「風趣幽默」與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並排第 二位
❖ 教師是否具備豐富學識,在學生心目則屬較 次要條件,僅佔第六位。
Observing the Baby
❖ One night a wife found her husband standing over their baby's crib. Silently she watched him. As he stood looking down at the sleeping infant, she saw on his face a mixture of emotions: disbelief, doubt, delight, amazement, enchantment, skepticism. Touched by this unusual display and the deep emotions it aroused, with eyes glistening she slipped her arm around her husband. "A penny for your thoughts," she said. "It's amazing!" he replied. "I just can't see how anybody can make a crib like that for only $46.50."
❖ 五、現代教育心理學階段(1980年代) ❖ 以高級認知歷程為研究對象 ❖ 兼顧敘述性與程序性知識 ❖ 在學校情境中以特定學科內容研究,建立局部理論 ❖ 採認知心理學觀點、學習是心智能力獲得,知識重
建、概念改變的歷程 ❖ 採建構論、教學介入需配合學生學習 ❖ 改進學習能力,注重動態、診斷及教學探討。
教導正負數的概念例子。
❖ 3.傳遞內容的知識pedagogical-content knowledge:
擴展專業知識 ❖ 教導專門的領域知識。解釋、示範概念、過程、
程序、方法、改正誤解、
二、精熟教學技能-有效率的教學
(1)
有效教學: ❖ 引起動機:激發興趣 ❖ 班級經營:專注學習 ❖ 先前知識評估(prior knowledge):教學起點 ❖ 溝通概念:連結知識 ❖ 學習者特性:學習風格 ❖ 評估學習效果:評量結果 ❖ 複習教材內容:加強記憶
一、前言:背三字經有用嗎?
❖ 教育心理學的定義: ❖ 1.研究學習者、學習歷程、教學歷程的學科 ❖ 2.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原則實施教學來促進學
習者知識的改變。 ❖ 目的:了解與改善教育
教育心理學的淵源
❖ 心理學是研究行為、心智歷程的有系統、科 學化的學問。
❖ 教育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研究方法探討教育歷 程與教學模式的系統科學
第一節:好老師的條件
❖ 一、了解學科內容: ❖ 二、精熟教學技能 ❖ 三、學習優質教學 ❖ 四、用心投入教學
一、了解學科內容:
❖ 1.專業學科知識content knowledge ❖ 課程內容知識 ❖ 2.教育的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 ❖ 引發動機、教室管理、課程設計、教學計畫評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