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己诏
天启帝“罪己”诏

天启帝“罪己”诏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公元1626年5月30日),北京城突然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爆炸。
史载当时“忽然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气涌起,屋宇动荡。
须臾,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
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尽为齑粉。
”灾难发生在火药厂局王恭厂,所在位置是大约今西城区新文化街以南、象来街以北、闹市口南街以东、民族宫南街以西的永宁胡同与光彩胡同一带。
王恭厂当时为工部制造、储存火药的仓库,日产火药约2吨,常贮备量约1000吨。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好民的研究,那次爆炸的破坏半径大约为580米,面积达2.25平方公里,波及上至皇帝下至京城的平民百姓。
关于这场大爆炸,官方和民间的史书、笔记中都留下了详细而生动的记载:《明宫史》明朝天启皇帝的司礼太监刘若愚,是这次大灾变的目击者之一,在他所著的《明宫史》一书中也记录了一些细节:爆炸发生后,京城的官员们不无伤亡。
工部侍郎薛凤翔等人的轿子在街上被打坏;工部尚书董可威折断了胳膊;御史何枢廷、潘云翼在家中被震死,全家被埋入土中;有一官宦人家,桌椅因震动倾翻,一家人抱着柱子痛哭,“随扑于地,乱相击触”,到天渐明时,都蓬头垢面,若病若鬼。
《颂天胪笔》金日升《颂天胪笔》中记载:当时,魏忠贤正跟其同党在宫中密谋,地面忽然震动,屋脊上的吻兽蓦地飞落,把魏身边的两个宦官当场砸死,魏也吓出一身冷汗。
《天变邸抄》据当时专门用于传达朝政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天变邸抄》记载,当日,“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气涌起,屋宇动荡。
须臾,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
东自顺城门大街(今宣武门内大街),北至刑部街(今西长安街),西及平则门(今阜城门)南,长三四里,周围二十三里,尽为齑粉,屋以数万计,人以万计”。
又及,“两万多居民非死即伤,断臂者、折足者、破头者无数,尸骸遍地,秽气熏天,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一时间人畜、树木、砖石突然腾空而起,不知去向。
唐太宗《罪已诏》

唐太宗《罪已诏》
有一次,有一个叫党仁弘的大将,他做广州都督时,贪污了大量的钱财。
这件事被告发后,主管司法的大理寺将他依法判处死刑,可是唐太宗以往很重视党仁弘,认为他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取消大理寺的判决,改为撤销职务、流放边疆的处分。
处理之后,唐太宗心里很不安,感到自己出于个人感情,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做得很不应该。
于是他把大臣召到金殿,心情沉重地向大臣检讨说:“国家的法律,皇帝应该带头执行,而不能出于私念,不受法律制约,失信于民。
我袒护党仁弘,实在是以私心乱国法啊。
”
于是,唐太宗写了一道《罪已诏》,唐太宗在《罪已诏》中检讨:“我在处理党仁弘这件事上,有三大过错:一是知人不明,错用了党仁弘;二是以私乱法,包庇了党仁弘;三是奖罚不明,处理的不公正。
”唐太宗向大臣宣读后,立即下令将他的《罪已诏》向全国的臣民公布。
杨震辞金
东汉时期,有个清官叫杨震。
他在荆州做官的时候发现了才华横溢的王密,就推举他做了昌邑县令,当扬震东莱出任太守途经昌邑时,王密为答谢杨震以前对自己的举荐之恩,趁夜深人静怀揣10锭黄金到驿馆拜见杨震。
杨震对王密此举很是生气,毅然拒绝。
王密四下瞅了瞅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
”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说完他生气地将黄金掷于地上。
好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虽然你不说我不说就每人知道了,但心知道了就整个世界知道了啊。
唐太宗《罪已诏》

唐太宗《罪已诏》
有一次,有一个叫党仁弘的大将,他做广州都督时,贪污了大量的钱财。
这件事被告发后,主管司法的大理寺将他依法判处死刑,可是唐太宗以往很重视党仁弘,认为他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取消大理寺的判决,改为撤销职务、流放边疆的处分。
处理之后,唐太宗心里很不安,感到自己出于个人感情,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做得很不应该。
于是他把大臣召到金殿,心情沉重地向大臣检讨说:“国家的法律,皇帝应该带头执行,而不能出于私念,不受法律制约,失信于民。
我袒护党仁弘,实在是以私心乱国法啊。
”
于是,唐太宗写了一道《罪已诏》,唐太宗在《罪已诏》中检讨:“我在处理党仁弘这件事上,有三大过错:一是知人不明,错用了党仁弘;二是以私乱法,包庇了党仁弘;三是奖罚不明,处理的不公正。
”唐太宗向大臣宣读后,立即下令将他的《罪已诏》向全国的臣民公布。
杨震辞金
东汉时期,有个清官叫杨震。
他在荆州做官的时候发现了才华横溢的王密,就推举他做了昌邑县令,当扬震东莱出任太守途经昌邑时,王密为答谢杨震以前对自己的举荐之恩,趁夜深人静怀揣10锭黄金到驿馆拜见杨震。
杨震对王密此举很是生气,毅然拒绝。
王密四下瞅了瞅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
”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说完他生气地将黄金掷于地上。
好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虽然你不说我不说就每人知道了,但心知道了就整个世界知道了啊。
唐德宗罪己诏全文

唐德宗罪己诏全文话说那唐朝的德宗皇帝,他老人家在位的时候,可真是经历了一番波折。
有一天,他老人家觉得心里头那个堵啊,就写了篇罪己诏,跟大伙儿说说心里话。
德宗皇帝开篇就说了:“我这当皇帝的,要想把国家治理好,让大伙儿都过上安稳日子,那必须得真心实意待人,得把自个儿的利益放一边,去帮别人解决难题,有错就得改,不能藏着掖着。
”这话听着,多实在!接着,德宗皇帝就开始反思自个儿的不是了。
他说:“我这人啊,打小在深宫里长大,对国家大事那是一知半解,日子久了,就养成了个坏习惯,安逸日子过惯了,就不知道老百姓的难处了。
这打仗啊、征税啊,搞得大伙儿是怨声载道,我这心里头,比谁都难受。
”说到这儿,德宗皇帝还特意提到了几个叛乱的头头,像李希烈、田悦他们。
他说:“这些人啊,原本都是朝廷的功臣,我因为没管好他们,让他们心里头有了疙瘩,这才起了反心。
说到底,还是我这皇帝当得不好,没能让大伙儿心服口服。
”德宗皇帝还说了,他这回是真心实意地想要改过自新。
他宣布:“从今往后,谁也别再提我那些‘圣神文武’的虚名了,我听了都脸红。
还有啊,那些跟着叛军的人,只要现在能迷途知返,我既往不咎,还给你们官复原职。
”这话一出,那些个叛军将领啊,心里头那个感动啊,就像是大热天里喝了口凉茶,透心凉,心飞扬。
德宗皇帝还想着怎么补偿那些为朝廷卖命的将士们。
他说:“你们这些个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们啊,我给你们赐个名儿,叫‘奉天定难功臣’,以后你们就是咱们大唐朝的功臣了。
还有啊,你们家里头有啥困难,尽管跟我说,我给你们解决。
”这话一出,将士们那是士气大振啊,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
最后啊,德宗皇帝还说了些鼓励大伙儿的话。
他说:“咱们大唐朝啊,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但咱们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啊,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我这当皇帝的啊,也会跟大伙儿一起努力把国家治理好让大伙儿都过上好日子。
”这篇罪己诏啊,就像是一封家书一样亲切又感人。
它让大伙儿看到了德宗皇帝的诚意和决心也让大伙儿对大唐朝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罪己诏汉武帝原文翻译(共五篇)

罪己诏汉武帝原文翻译(共五篇)第一篇:罪己诏汉武帝原文翻译大家是不知道罪己诏汉武帝这篇文章怎么翻译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罪己诏汉武帝原文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原文内容: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
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
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危须、尉犁、楼兰六国子弟在京师者皆先归,发畜食迎汉军,又自发兵,凡数万人,王各自将,共围车师,降其王。
诸国兵便罢,力不能复至道上食汉军。
汉军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载不足以竟师,强者尽食畜产,羸者道死数千人。
朕发酒泉驴、橐驼负食,出玉门迎军。
吏卒起张掖,不甚远,然尚厮留其众。
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B323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
古者卿大夫与谋,参以蓍龟,不吉不行。
乃者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乃至郡属国都尉成忠、赵破奴等,皆以“虏自缚其马,不祥甚哉!”或以为“欲以见强,夫不足者视人有余。
”《易》之卦得《大过》,爻在九五,匈奴困败。
公军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破,时不可再得也。
又曰:“北伐行将,于鬴山必克。
”卦诸将,贰师最吉。
故朕亲发贰师下鬴山,诏之必毋深入。
今计谋卦兆皆反缪。
重合侯得虏候者,言:“闻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
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
缚马者,诅军事也。
”又卜“汉军一将不吉”。
匈奴常言:“汉极大,然不能饥渴,失一狼,走千羊。
” 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
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
今朕不忍闻。
大鸿胪等又议,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赏以报忿,五伯所弗能为也。
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
今边塞未正,阑出不禁,障候长吏使卒猎兽,以皮肉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后降者来,若捕生口虏,乃知之。
中国历史上下过“罪己诏”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下过“罪己诏”的皇帝“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它通常是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君臣错位,二是天灾造成灾难,三是政权危难之时。
用意都是自责,只是情节轻重有别。
地震了,罪己;蝗祸了,罪己;流星撞地球了,罪己。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1. 大禹大禹登上帝位后,有一次看见犯罪之人,就伤心地哭了起来,左右问其故,禹曰:尧舜之时,民皆用尧舜之心为心,而予为君,百姓各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
2. 商汤商灭夏后,汤布告天下,安抚民心,史称《汤诰》。
汤深刻地检讨了自己的过错,曰:“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惟简在上帝之心,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
此后,适逢商连年大旱,五谷不收,负责宗教祭祀的大臣说,要用人为牺牲,向上帝祈祷求雨。
于是,汤“剪发断爪”,身为牺牲,祷于桑林,“以六事自责”,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无以一人之不敬,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于是,民大悦,雨亦大至。
3. 周成王《诗经》中的《周颂·小毖》就是周成王的罪己诗。
4. 秦穆公《尚书》中的《秦誓》是秦穆公袭郑惨败后的反省。
5. 汉文帝汉文帝后元年(前163年)诏曰:“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
愚而不明,未达其咎。
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过与?……将百官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6. 汉武帝汉武帝即位后穷兵黩武,又好神仙方士,大造宫室,挥霍无度,致使民力枯竭,寇盗并起,天下大乱。
武帝晚年渐有所悔,征和年间,他驳回了大臣桑弘羊等人屯田轮台(今新疆轮台县)的奏请,决定“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
他“深陈既往之悔”,不忍心再“扰劳天下”,决心“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
“由是不复出军。
而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轮台罪己诏》。
汉武帝晚年面对大厦将倾的危难局面,幡然醒悟,痛改前非,全面调整了国家的内外政策,不但使政权转危为安,而且也为“昭、宣中兴”打下了基础。
明崇祯的六道罪己诏缘由

明崇祯的六道罪己诏崇祯八年正月,他家祖坟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掘毁焚烧,熊熊大火和弥天烟雾持续数日之久,一时间凤阳百姓色变,天下舆论大哗。
这种奇耻大辱,极易被民众看成是祖上缺德遭报应。
为了给祖宗挽回颜面,给政权“维稳”,他咬牙切齿,调集军队先在中原地区“会剿”,后在全国范围内清剿痛剿,并于十月初颁布“罪己诏”,将祖上遭“报应”的责任揽过来:“朕以凉德,缵承大统,意与天下更新,用还祖宗之旧。
不期倚任非人,遂致虏猖寇起……祖恫民仇,责实在朕。
于是张兵措饷,勒限责成,伫望执讯歼渠,庶几上慰下对。
又不期诸臣失算,再令溃决猖狂……”这是他第一次颁布“罪己诏”,首次承认朝廷失误及局势险恶。
但从内容、措辞、语气和行文节奏看,此时的朱由检固然心情沉重,但依旧自负从容,不见些许悲凉哀婉。
他表面罪己,实则抱怨“诸臣”,说穿了,还是“天子圣明,罪臣当诛”那一套。
这种“罪己诏”的效果也就不难想见。
崇祯十年,他又一次颁布“罪己诏”,表面原因是北方大旱,久祈不雨,实则是吏治腐败的老问题没有解决,导致民怨沸腾,社会动荡。
他说:“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
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
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
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这种时弊痛陈,与其说是锥心罪己,莫如说是拍案而起。
但是,根本原因何在呢?仍然是官员误国,而非制度腐朽。
这样,在苟延残喘中又混了五年。
崇祯十五年(1642年),病入膏肓的明王朝病情进一步恶化,内外交困,腹背受敌,势如累卵:正月,在崇祯的默许下,朝廷派特使赴关外,同清廷秘密谈判,实为乞和。
二月,李自成在襄城大败明军,杀害陕西总督汪乔年。
三月、四月,关外松山等城相继被清军攻陷,洪承畴被俘叛变。
五月,李自成几次三番围困开封。
七月,贤淑聪慧的田贵妃病故,崇祯悲痛欲绝。
八月,乞和事泄,朝野舆论大哗,崇祯恼羞成怒,遂诛杀兵部尚书陈新甲,“和谈”彻底破灭。
九月,黄河堤溃,开封城被滔滔洪水冲毁,一夜之间数十万生灵涂炭。
古代皇帝罪己诏——君王一场自导自演的作秀

古代皇帝罪己诏——君王一场自导自演的作秀字数:2941字,阅读时间:约9 分钟早在禹汤时期,君王便开始主动罪己,进行自我批评,这便是最早的罪己诏。
自此之后,历代帝王以之为楷模,朝朝效仿。
这种罪己诏的政治传统被传承下来,其当然不只是无意义的表面工作,君王之所以主动批评自我,向全国下达罪己诏,其目的实为维护政治统治,稳定社会秩序。
一、为何在中国古代皇帝为尊的社会中,统治者会主动进行自我批评?罪己诏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归纳一下,便有两种。
一是天灾,二是人祸,或是两者同时出现。
此时,社会大乱,怨声载道,罪己诏的作用便体现出来。
汉朝时董仲舒宣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便是一个典型。
这也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一种手段,皇帝为天子,将皇帝与天结合在一起,将皇权蒙上神秘的色彩,皇权即神权,集大成度上提升了皇帝在人们心中的高度。
但这同时也是约束皇帝的一种方式,将天灾人祸与皇帝行为关联,使皇帝不至于滥用权利,荒废朝政,更多的让皇帝关注名声疾苦。
当水灾旱灾发生时,百姓的农业生活受到极大威胁,人心涣散,社会动荡这时统治者便会昭告天下,发布罪己诏,大致说自己最近犯了什么错,有负先帝重托,故天降灾害来惩罚他,所以在此自我批评,希望上天得知他的反省,结束灾害的下降。
雷灾,火灾,水灾等等,因为科学水平的限制,古人将其看成上天的发怒与惩罚,而皇帝是天子,故以罪己诏'收人心''安民愤'。
不仅天灾异象皇帝要主动不吝责己,当人祸发生时,皇帝同样要颁布罪己诏,包括农民起义,对外战争失利,朝政内乱等。
罪己诏可以说是帝王的一种自省表演,每当天灾降临,人祸致使国家混乱,统治者便以一张罪己诏笼络人心,以求维护统治,成为他们维持旧政权的手段,不可否认,这种手段具有一定欺骗性,但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延续了统治。
罪己诏作为古代君主对自身行为的反省,检讨,存在着它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可以表达他们诚心治理国家,积极的去做一个明君;二是可以笼络人心,努力创造一个团结的政治局面,为自己的统治巩固基础,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君主或是对于人民,罪己诏都有着它独特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罪己诏
略议古代帝王的《罪己诏》
〔摘要〕《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反省罪己的御用文书。
论其起源, 当从禹、汤开始。
此后, 周成王、秦穆公、汉武帝、唐德宗、宋徽宗、清世祖, 都曾经颁发过罪己诏。
罪己诏大多是在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国家处在危难之时颁发的, 目的是消除民怨, 笼络民心, 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但是, 其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帝王对自身过错和失败的反省忏悔。
因此, 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禹、汤罪己, 其兴也勃焉; 桀、纣罪人, 其亡也忽焉”。
〔关键词〕诏罪己诏罪己
凡是良知者, 有过自责, 也算极其平常的事。
但是, 作为“君权神授”的古代帝王, 能对自己的过错反省悔悟, 就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 倘若再写成文告———《罪己诏》, 颁示天下, 就更加惊世骇俗了。
帝王罪己, 勿论其动机、目的及背景, 仅就自我批评而言, 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从文书角度而言, 帝王的《罪己诏》当属稀有文种。
论其起源, 古人几乎众口一词: 从“禹、汤罪己”开始。
①史载: 大禹登上帝位后, 有一次看见犯罪之人, 就伤心地哭了起来, 左右问其故, 禹曰: 尧舜之时, 民皆用尧舜之心为心, 而予为君, 百姓各以其心为心, 是以痛之”。
②生活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禹见民心涣散, 深感内疚, 认为自己没有当好这个首领, 于是自责。
商灭夏后, 汤布告天下, 安抚民心, 史称《汤诰》。
汤深刻地检讨了自己的过错, 曰: “罪当朕躬, 弗敢自赦, 惟简在上帝之心, 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 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
③此后, 适逢商连年大旱, 五谷不收, 负责宗教祭祀的大臣说, 要用人为牺牲, 向上帝祈祷求雨。
于是, 汤“剪发断爪”, 身为牺牲, 祷于桑林, “以六事自责”, 曰: “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 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无以一人之不敬, 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于是, 民大悦, 雨亦大至。
④
禹、汤罪己, 都取得了良好的效应, 又经过后世的不断附会神化, 遂成为封建皇帝效法的榜样, 《罪己诏》也就成为他们笼络人心, 拯救危难的一种手段。
《罪己诏》大多是在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国家处于危难之时颁发的。
如好大喜功的汉武帝, 即位后穷兵黩武, 又好神仙方士, 大造宫室, 挥霍无度, 致使民力枯竭, 寇盗并起, 天下大乱。
武帝晚年渐有所悔, 征和年间, 他驳回了大臣桑弘羊等人屯田轮台(今新疆轮台县)的奏请, 决定“弃轮台之地, 而下哀痛之诏”。
他“深陈既往之悔”, 不忍心再“扰劳天下”, 决心“禁苛暴, 止擅赋, 力本农”。
“由是不复出军。
而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 以明休息, 思富养民也”。
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轮台罪己诏》。
汉武帝晚年面对大厦将倾的危难局面, 幡然醒悟, 痛改前非, 全面调整了国家的内外政策, 不但使政权转危为安, 而且也为“昭、宣中兴”打下了基础。
唐代也有位皇帝在危难之时发过罪己诏, 即唐德宗。
此君即位不久, 就先后有号称“四王”、“二帝”的几个节度使举兵反叛。
公元783年, 长安失守, 德宗仓皇逃亡, 被叛军一路追杀至奉天城。
次年春, 他痛定思痛, 改年号为“兴元”, 并颁《罪己大赦诏》, “分命朝臣诸道宣谕”。
诏书中历数了自己的罪过后, 说: “天谴于上而朕不悟, 人怨于下而朕不知”, “上累于祖宗, 下负于蒸庶, 痛心 面, 罪实在予”。
⑥此诏文字真挚动人, 很有感召力, 颁后, “四方人心大悦”, “士卒皆感泣”, 民心军心为之大振, 局势因而大变。
不久, 动乱即告平息。
北宋末年, 宋徽宗也发过罪己诏; 时在公元1125年11月, 金兵进逼东京的紧要关头。
惊慌失措的徽宗听从大臣的建议: “宜先下罪己诏, 更革各种弊政, 使人心悦, 天意回”。
⑦诏书也罗列了自己的罪过: “言路蔽塞, 谄谀日闻, 佞幸专权, 贪官得志。
赋税竭生民之财, 戍役困军伍之力。
多作无益, 侈靡成风。
”“追思己过, 悔之何及!”⑧随后, 又传
皇位给太子恒(钦宗), 自己当起了太上皇。
于是, 濒临灭亡的北宋又出现了一线转机。
但好景不长, 一年后, 徽、钦二宗被金兵掳去, 成为阶下囚。
在古代皇帝中, 罪己次数最多的要算是清世祖顺治皇帝了。
这位少年天子亲政后, 自然灾害很多, “水旱累见, 地震屡闻”, “冬雷春雪, 陨石雨土”。
他把这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罪于自己的“不德”, 上干天咎, 所以, 不断自我反省, 屡屡下诏罪己。
临终之际, 又留下了一道罪己遗诏, 淋漓尽致地为自己列举了十四条罪状, 条条都是原则问题。
归纳起来, 可分作七大方面: 一是政治上“自亲政以来, 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 因循悠忽, 苟且目前。
”二是对皇太后“子道不终, 诚悃未遂。
”未尽孝道, 反使圣母哀痛。
三是对诸王贝勒“晋接既 , 恩惠緮鲜, 友爱之道未周。
”四是“朕夙性好高不能虚己”, 用人“未能随材器使, 以致每叹乏人”, “见贤而不能举, 见不肖而不能退”。
五是设立十三衙门, 委用任使宦官, “与明无异”。
六是“国用浩繁, 兵饷不足, 而金花钱粮尽给宫中之费, 未尝节省”。
七是“朕性耽闲静, 常图安逸”, “朕每自恃聪明, 不能听言纳谏”, “既知有过, 每日 责生悔, 乃徒尚虚文, 未能省改”。
⑨顺治帝为自己罗列的14大罪状, 应该说是够全面、够深刻的了, 在盖棺论定的“自我鉴定”中, 能进行如此彻底的自我批判, 实属亘古第一人。
在古代帝王中, 敢于罪己的还有一些, 例如《诗经》中的《周颂·小毖》就是周成王的罪己诗; 《尚书》中的《秦誓》是秦穆公袭郑惨败后的反省。
限于篇幅, 不再赘述。
帝王的《罪己诏》是通过罪己取悦民众, 从而达到缓和矛盾, 凝聚人心的一种统治权术。
它折射着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的特点。
以民为本是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 “人无水鉴, 当以民鉴”, 等等, 都是古代治国之箴言。
自古统治者都把民众作为国之本, 把民心作为镜子, 当作衡量统治活动的尺度。
所以, 在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国家危难的时候, 帝王就颁发《罪己诏》, 藉此消除民怨, 唤起百姓的同情心, “使民心悦, 天意回”。
当然, 《罪己诏》有着很大的欺骗性, 但是, 笔者认为还不能将其完全视作政治骗术, 它的确也包含着帝王对自身过错或失败的反省, 其中不乏深痛的忏悔, 显现着一种对“德政”和成功的追求欲望。
古人云: 鸟之将亡, 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
综观帝王的《罪己诏》, 我们今天还是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的:
首先, 要坚持以民为本, 以民心为己心, 关心民众, 维护民众的利益。
古代百姓说: “抚我(关心爱护我)则后(当君主); 虐我则仇”。
这是今天每个官员都应该记住的。
其次, 要修身慎行, 不断改造、完善自我。
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周易》曰: “君子以恐惧修省”。
乾乾夕惕, 若履薄冰, 时时处处反省自己, 做一个好人, 当一个好官。
其三, 敢于正视错误, 勇于改正错误。
《左传》曰: “禹、汤罪己, 其兴也勃焉(勃, 盛大之意), 桀、纣罪人, 其亡也忽焉(忽, 迅速之意)。
”这里揭示的不仅仅是古代帝王的个人行为, 而且是一个政权兴亡的历史规律。
中国共产党早就认清了这条规律, 而且找到了适应这条历史规律的三大法宝, 只要我们能够实事求是, 密切联系群众, 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那么, 人人皆可为禹、汤。
反之, 老子天下第一, 专横跋扈, 文过饰非, 欺上瞒下, 到头来只能成为桀、纣, 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注释:
①《左传·庄公十一年》。
②《册府元龟·帝王部》卷175。
③《尚书·商书·汤诰》卷七。
简, 审视之意。
④《吕氏春秋·顺民篇》。
⑤《汉书·西域传》卷96下。
⑥《旧唐书·德宗本纪》。
⑦⑧《宋史·徽宗本纪》。
⑨《清世祖实录》。
⑩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顺治帝的《罪己诏》是在他弥留之际, 由皇太后授意大臣写成的。
⑾《小毖》是周成王忏悔自己轻信谣言, 错怪了周公而作。
毖, 慎也, 天下之事, 当慎其小; 小而不慎后为祸大。
(成都市, 邮编: 610064)
〔作者简介〕倪道善, 男,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秘书档案系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