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武帝的文治和毁誉

合集下载

汉武帝的文治政策推行儒学教育

汉武帝的文治政策推行儒学教育

汉武帝的文治政策推行儒学教育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文治政策,其中之一是推行儒学教育。

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原因在于其强调的德治理念与汉朝皇家统治的需要相契合。

本文将探讨汉武帝实施文治政策推行儒学教育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一、背景汉武帝登基时的汉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

汉朝建立之初,夺取政权的是流传有功的刘邦,他颇得民心,但刘邦临终前面临着继承人的选择问题,这导致了后来汉朝几代帝王之间的斗争和内乱。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刘彻成为汉朝的第七位皇帝,汉武帝登基后,为了稳定国家,他倡导以文治来巩固政权。

儒学作为一种重视道德伦理及社会秩序的学派,自然成为了汉武帝推行文治政策的重要工具。

二、过程为了推行儒学教育,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选拔了一批有才学的儒者参与朝政。

他任用了徐防、董仲舒等儒家学者担任要职,赋予他们改革政策的权力。

其次,汉武帝创办了太学,以培养未来的政治精英。

太学是汉朝的专门学府,提供教育和培训,培养了大批学者和官员。

汉武帝还下令在各地设立郡国学校,以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儒学教育。

此外,汉武帝还修订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并将儒学思想编撰成书,在全国范围内流传。

三、影响推行儒学教育对汉武帝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以仁、义、礼等伦理道德观念为核心,强调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自律。

这种价值观的推广有利于加强社会秩序,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其次,儒学注重传承与教育,为后世培养了大批的儒者和政治家。

这些学者不仅为汉武帝提供了可靠的执政支持,也为汉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武帝的文治政策还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儒学教育在推行过程中也遭遇了一些阻力和质疑。

如一些地方士人对推行儒学教育的过度干预持有异议,认为这种做法过于专制。

此外,由于汉武帝过分强调儒学,对其他学派的教育相对忽视,导致了其他思想流派的沉寂。

这种偏袒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和不满。

关于汉武帝的客观评价

关于汉武帝的客观评价

关于汉武帝的客观评价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

作为西汉王朝的第七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对于汉武帝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将客观地评价汉武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贡献和不足。

首先,汉武帝在政治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

他取消了诸侯国,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他还设立了监察机构,加强了监察和审判的力度,提高了官员的廉洁程度。

此外,汉武帝还实行了教育改革,推崇儒家思想,重视士人的培养,为后来的文治主义制定了基础。

其次,汉武帝在军事方面也有不少的贡献。

他打击了羌族、匈奴等外族的侵扰,稳定了北方边疆。

他还派遣张骞等使者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域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此外,他还发动了南征越南的战争,扩大了中国的领土。

这些军事措施为汉朝的疆域扩张和国力增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汉武帝的统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他实施的中央集权政策导致了封建宗法制度的衰落,让皇权过于集中,后来埋下了腐败和不稳定的种子。

其次,汉武帝胡亥即位后,出现了严重的宦官干政,导致朝政混乱,国家衰落。

同时,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汉武帝的盲目扩张导致国力损耗,给中国的后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此外,虽然汉武帝重视文化教育,但对异己意见却采取了极端的压制手段,对儒家以外的学术流派进行打压,限制了学术的多元发展。

在经济方面,汉武帝的统治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他推行了农业改革,鼓励农桑活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

他还发展了铁路运输,修筑了众多的道路和运河,促进了商品交流和经济发展。

此外,他还推行了货币统一制度,方便了商品交易和经济往来。

这些措施对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汉武帝的统治虽然有一些缺陷,但他在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他的改革措施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概述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概述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概述在我国古代史上,人们常常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这是有道理的。

因为,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秦始皇建立,而由汉武帝巩固下来。

汉武帝(公元前156年一公元前87年),名叫刘彻,景帝之子,是汉朝第五个皇帝。

他七岁当太子,十六岁继帝位,七十一岁死去,在位五十多年,占了整个西汉王朝四分之一的时间。

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

汉帝国达到了它强盛的顶点。

许多封建史学家把这一切,都归功于汉武帝个人的“雄才大略”。

我们不否认汉武帝是一个杰出的封建帝王,但是,归根到底,要从西汉社会初期的历史条件中去寻找,才能对汉武帝的作为,找出正确的答案。

汉兴六十余年,实行黄老之治,坚持休养生息,封建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中央集权下统一的局面正在得到巩固和加强。

历史为汉武帝提出了任务,也为他提供了条件,使他在历史舞台上作出了有声有色的演出。

汉武帝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大权集中在封建朝廷,而封建帝王又把一切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汉武帝当小皇帝的时候,是由他的祖母实太后当权。

武帝二十岁,窦太后死去。

武帝母亲王太后的同母弟田蛤做了丞相。

因为有王太后的支持,田蚧也很想专权。

一天,田盼向汉武帝奏事,推荐了一大批重要官员。

武帝沉着脸问田蚧,“你准备任用的官员完了没有?我也打算用几个人!”从此,田蛤只好遇事少管。

汉武帝把朝廷的一切大权,都搅在个人手中。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继续解决藩国问题。

经过“七国之乱”,各地封国受到很大的削弱。

但到武帝时,有些封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势力仍然不小。

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建议的“推恩”办法,把原来只由长子袭爵的诸王国,改为可以分封其他子弟做侯国。

按照汉制,这些侯国不再受原王国管辖,而直接由各地的郡来管辖。

这样一来,各个王国越分越小,势力越来越弱,自然无法割据地方,对抗朝廷了。

汉武帝的优秀评价有哪些

汉武帝的优秀评价有哪些

汉武帝的优秀评价有哪些汉武帝到底是个好皇帝还是个坏皇帝,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汉武帝的评价1在思想方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的黄老思想和各家杂揉的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汉武帝建立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的需要。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正中汉武帝的下怀。

从此,儒家学说成了封建社会的正统学说,孔丘成了封建社会的圣人。

在民族关系方面,汉武帝北征匈奴,西通西域,南攻两越。

匈奴是当时中国北方正处在奴隶社会的一个非常强悍的少数民族,出于奴隶主的掠夺性,经常骚扰汉的北部各郡,严重地威胁了这个封建王朝的安全。

但在西汉王朝刚刚建立时,各方面都存在着困难和问题,还无力对付凶悍的匈奴。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西汉初期几个皇帝对匈奴都实行“和亲”政策,即把皇帝宗室的女儿嫁给匈奴单于从而与匈奴言和,维持所谓友好关系。

很显然,这是一种屈辱性质的政策。

到了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了,再也不能忍受这种政策了。

汉武帝决心用武力征服匈奴,洗去汉朝历史上的污垢。

从公元前128年到前119年,在十年时间中,汉武帝通过三次组织大规模的出击,彻底粉碎了匈奴的进攻能力。

汉武帝在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方面,经过系列改革和在民族关系方面作出切实的努力之后,西汉王朝日益强大,汉武帝也因此而成了名垂千古的封建帝王。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由于汉武帝好大喜功,连年对外征讨,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造成了国家财力的空虚。

广大人民处于极大的痛苦之中,阶级矛盾越来越激化。

汉武帝到了晚年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不得不表示悔悟,并下了一个“罪己诏”。

汉武帝知错就改,经过对农业、赋税等政策的调整,使社会秩序稳定下来,生产也有所恢复和发展。

汉武帝的评价2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是历史上早期最为有名的皇帝,他用仁政治国而被广为传颂。

汉武帝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都是最为强盛的时期。

历史趣谈:汉武帝一生的功过评说:文治武功出色 瑕不掩瑜

历史趣谈:汉武帝一生的功过评说:文治武功出色 瑕不掩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武帝一生的功过评说:文治武功出色瑕不掩瑜导语: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立了刘弗陵为太子,任命了霍光等五个顾命大臣后,终于安心地走了,他七十年的人生尘埃落定。

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里,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立了刘弗陵为太子,任命了霍光等五个顾命大臣后,终于安心地走了,他七十年的人生尘埃落定。

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里,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重用人才,招贤纳士;他严刑峻法,重用酷吏。

汉武帝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太多让人谈论的话题,关于他本人的历史评价更是莫衷一是。

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位神秘而复杂的皇帝时,我们做何评价?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汉武帝呢?汉武帝走完了他七十年的人生道路,但是他刚刚去世,对汉武帝的评价和争论就开始了。

誉之者众多,毁之者也众多。

汉武帝去世八年,继位的汉昭帝举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个会议历史上称为盐铁会议,盐铁会议后来集成一个集子叫《盐铁论》,这一部书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部重要典籍。

《盐铁论》详细地记载了在昭帝时期的这一场盐铁会议的论证,这场会议主要争论的就是汉武帝的对内对外政策,而且在这个盐铁会议上,公开地出现了非常强烈的批判汉武帝的政策的意见。

而且会议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对武帝时期的政策继续进行调整。

所以汉武帝一死马上争议就来了。

当然这个人活着的时候他很厉害,敢批评他的人不多,他死了以后批评他的人就多了。

到了班固写《汉书》,班固在《汉书·武帝纪》最后的评论中间,对汉武帝下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评语,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雄才大略”。

所以我们今天,一直用到今天都认定班固这个评价很准确。

但是班固的评价有一个特点生活常识分享。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杰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文治武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汉武帝的文治和武功进行探讨。

首先,让我们看看汉武帝的文治。

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许多有益于国家的政策,这些政策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许多机会和改善,从而推动了历史和社会的进步。

他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例如实行均田制,建设水利工程,减轻民众的税赋等等。

这些措施为当时困苦的百姓带来了一丝温暖,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

此外,汉武帝实行了宽松的政策,鼓励人民通过考试升迁,促使社会上层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和声望体系,这对于民众的心理和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我们来探讨汉武帝的武功。

汉武帝早年曾经作为一个骑兵参加过长平之战,这使得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战争的本质和军事战术,从而使他在将来的统治中运用自如。

在他的统治期间,他不断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实力,使其成为强大的武力。

他组建了神机营和骑都尉等特种部队来回应不同的战争,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包括匈奴战争、南越战争以及中原大战等等。

这些战争虽然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汉武帝的统治仍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再次,我们来看看汉武帝在文治武功方面的综合表现。

首先,他通过实行一系列的政策,成功地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进步,提出了许多风行一时的政策,例如兼并匈奴,均田制,建立学校等等;其次,他通过军事力量保卫了国家的边疆,打击了敌对势力,保障了中原安全;最后,他积极推动学术发展,改革教育制度,提高文化素质和教育程度,深入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综上所述,汉武帝的文治和武功,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时期。

他的政策和成就,为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也为后来的领袖们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虽然他的统治期间也有许多问题和负面影响,但整体上,他的贡献和成就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他在文治武功方面的经验和成就,为我们自己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影响。

2015年七年级历史知识: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2015年七年级历史知识: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2015年七年级历史知识: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一: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了汉朝,都城在长安。

汉武帝在位时,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二:汉武帝下诏求贤,著名学者董仲舒被举荐上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长安兴办“太学”招收“弟子员”。

三:汉武帝为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
措施:
1,思想上:尊儒术兴太学。

2,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还采取有力措施,取消了一些王,侯的资格。

3,经济上,整理财政,规定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有国家垄断经营,私人不得铸造货币和经营盐铁。

作用:有利与国家的统治,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编辑老师给您带来的2015年七年级历史知识,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初一上册历史第五课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迭
最新初一上册历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知识点总结。

对于汉武帝的评价

对于汉武帝的评价

现场实录——对汉武帝的评价是一个非常棘手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汉武帝死后不久、就是他的儿子刘弗陵继位8年之后召开的盐铁会议上,对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与其他国策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桓宽写作整理的《盐铁论》,详细记述了这次会议的实况。

到了东汉班固写作《汉书》时,对于汉武帝的评价主要记述他的文治,第一次提出了他“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功绩;也就是说,只提他的文治,不提武功——不提,就是表示含蓄的批评。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武帝去世后,关于他的评价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到司马光写作《资治通鉴》时,对于汉武帝的批评就公开了,说他穷兵黩武。

对于汉武帝的评价,在他身后,为何出现不同的声音?该如何看待这些评价?汉武帝不是一般的君王,他是西汉王朝的一个关键人物——西汉王朝的鼎盛期正是武帝时期。

这个人至今该如何评价、看待,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汉武帝的旷代武功汉武帝一生,从16岁继位,70岁去世,在位54年,在位时间之长一直到清朝康熙才打破这个纪录,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

在这54年中,对匈奴作战长达44年。

所以很多人评价汉武帝的时候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对匈奴作战的问题。

司马光评价他穷兵黩武,班固绕开他的武功。

匈奴作为中国古代北方的草原民族,存在时间很长。

秦始皇修万里长城,主要就是为了防止匈奴草原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的骚扰。

匈奴和汉朝的矛盾,在刘邦在位期间已经不可收拾。

刘邦曾亲自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征讨匈奴,结果被冒顿单于的四十万精兵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粮草断绝,处境十分险恶。

陈平提出用重金贿赂匈奴阏氏,刘邦的部队才得以解围。

这次惨痛的教训使刘邦清醒地认识到,当时西汉王朝没有足够的实力在军事上同匈奴抗衡。

从此以后,刘邦就定下政策,以和亲的方式来缓和同匈奴的关系。

这一政策在刘邦死后一直延续了汉惠帝、汉文帝和汉景帝三个朝代。

和亲的六七十年间,汉朝没有大的战事,但匈奴对汉朝的掠夺,从来没有停止过。

早期以掠夺财物、掠夺边地的老百姓为奴为主要目的;后期目的就是报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武帝的文治和毁誉11中文2班吴意晟农民起义,汉王朝屹立。

起义带头人刘邦是一个出身草根、毫无政治背景的近乎市井之徒的人。

正因如此,他有一种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拥有比较宽泛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

刘邦集团乘项羽等大诸侯动乱纷争之际,取得全国政权。

这个新王朝似乎不具有任何法理和伦理的正统性。

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

自高帝、吕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间,内部变乱不断。

外部则匈奴交侵,社会深隐危机之中。

直到汉武帝的降生,这位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在汉武帝的一生所为之中,尤其可圈点的是武帝的文治功绩。

同时,关注武帝,个人的品性与历史纠葛的探讨同样不可缺失,所以其毁誉的过程同样引人思考。

秦始皇有“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独尊儒术”。

早在窦太后去世前,汉武帝就暗中行事,设五经博士,为尊儒大势打下基础。

即位之初,汉武帝举国推选贤良方正直言敢谏。

一介书生董仲舒,写下《天人三策》,石破天惊,脱颖而出。

从此,本为民间一家的儒学被指定为官方思想,与政治、皇权紧密相连。

之后,汉武帝创建太学、乡学,设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

从秦代到汉初,选拔人才多用的是军功爵制;到了汉武帝时代,逐渐转变为察举征辟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大汉人才匮乏的局面。

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无为而治,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替为用。

而其中尊儒兴教,创立太学引得天下人聚义一堂,都城之下,十之八九有触太学之优,给予后世深刻影响。

若无此举,儒家学说不过是被坑过的一套,华夏文明得不到如此大的开拓,学而优则仕也无从谈起。

然而,后世不乏对《天人三策》,对“独尊儒术”深恶痛绝者,他们的批评和反对并非毫无道理。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政治的负面影响,在于“独尊儒术”将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迷信道德至上、教化万能,力图建设一种道德自律型的政治。

这种重自律轻他律的思路,必然导致强权至上,个人专制。

曾经的天朝上国,就这样一次次与民主政治失之交臂。

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始终无法走出“人治”的泥潭,摆脱因人兴废的历史惯性。

从古籍中探查儒家对民众心理:中国人不得不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扮演好自己的道德角色。

如此,权力崇拜、君尊民卑、官贵民贱、奴性心理年深日久,“救世主”和“清官”情结愈加浓厚,甚至反过来成为昏君和贪官孽生的土壤。

儒家对人才素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儒家把“道德”作为衡量人才和录用官员的决定性条件,将“从政”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然而,能有幸为官的是极少数,得明君而施展抱负者,更是十无一二。

绝大多数士人郁郁终生。

名为知人善用,多少人为之贻误终身。

汉武帝时代内在的儒家统治思想,表现出来,是中央集权体制。

秦始皇首创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秦朝短命,未能设计一整套执政方针。

西汉王朝,到了汉武帝,彻底肃清了诸侯王分裂势力,极大地巩固了中央政权,并影响了后世千年之久。

针对此情况,司马迁击节称道!在《淮南衡山列传》中,太史公曰:淮南衡山,亲为骨肉,疆土千里,列为诸侯。

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而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逆,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为天下笑。

元鼎五年,汉武帝又以诸侯酎金(祭祀太庙时诸侯助祭的献金)成色不足为由,一次削去106名诸侯的爵位,至此,高祖刘邦所封诸侯王,削捋殆尽。

秦行郡县,不王不藩,是真正社会政治学意义上的封建体制。

刘邦建汉之时,首封异姓诸王,后封同姓诸王。

从政治体制的发展着眼,无疑是一种社会的倒退。

继而,吕后大封诸吕,终酿祸乱。

因此,直到景帝朝,乃有吴楚七国之乱。

而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令诸王推恩以封子弟,大力削藩,平淮南、衡山二王之反,夺列侯一百零六人之爵。

汉武帝上接秦始皇,行郡县以推行国家政令,此后两汉四百年,虽有外戚、党锢之祸,但无藩镇之患。

在此之后,晋又封藩,乃有八王之乱。

唐初鉴于前辙,王而不藩,安史之乱后,肃宗又大事封藩,终以藩镇割据,断送唐朝。

宋仿唐初,王而不藩,故两宋无藩镇之祸。

明太祖立国,复大封诸王领藩地,终有燕王朱棣靖康之役,赣王朱辰濠之叛乱。

明世宗以藩王入承大统,追赠生父,闹成著名的大议礼,随之明亡。

清朝力惩前失,王而不藩,定制亲王不出国门,故有清一代未有藩祸。

由此可见,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四人而已。

不仅如此,汉武帝在强化中央集权上多方探索,利用酷吏打击权贵即其大手笔之一。

打击不法豪强与贪官污吏,势在必行。

但是,酷吏政治走到极端,难免会带来各种后遗症。

酷吏王温舒,嗜血成性,杀人为乐。

汉代处决犯人,以十二月为限。

春天到来,不能再杀人了,王温舒迎风感慨:如果让冬天再处长一个月,我的事(处决犯人)就办完了。

(会春,温舒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司马迁对此直言不讳: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

另一方面,汉武帝的晚年因骄奢淫逸而被后人认为是其毁誉的半生。

但是,从毁誉的故事中看来,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开辟了一条帝王的反思道路。

征和四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

这就是《轮台罪己诏》。

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

不过封建执政者的“罪己”往往有收买人心之嫌,但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汉武帝首开“罪己”先河,错而能改、爱憎分明。

从中,我们似乎可以一窥这位大汉霸主复杂的内心世界。

直言敢谏的汲黯曾批评汉武帝:皇上杀人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宽恕,这样搞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会被杀光。

汉武帝不为所动,漠然一笑:何世无才,只是人主没有识得人才的慧眼,如果能够辨明人才,何必担心天下无才?(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

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

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

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

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

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

与无才同,不杀何施?)就是这样一位视人才如草芥的汉武帝,一方面又极端地爱才、惜才。

自古中国封建专制体制下,人才使用有两大弊端: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不存在越级攀登。

而汉武帝一是不会因言废人:只要有才华,主父偃持不同政见,汉武帝照样求贤若渴;二是敢于破格提拔:因为有能力,卫青家奴出身,汉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不仅如此,汉武帝甚至摈弃正统,容纳异类,慧眼发现东方朔,将庄严的朝堂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快乐的休息室,君臣之间宛如玩伴;同时,他不以狎亵而丧失原则,对东方朔的诤言击节赞叹,言听计从。

他初读《子虚赋》,即大为倾慕作者文笔才华;得见作者司马相如,如获至宝,让他享受与自己同等的写作待遇。

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汉武帝千古一帝正在于此。

秦始皇、汉高祖视文人为腐儒,唐太宗、清高宗或能知人,终究雅量阙如。

而他生平中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阉割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家——司马迁。

且在晚年,刘彻因巫蛊之祸滥杀大臣王子,引得后世非议。

相较于一生从未滥杀一位大臣的秦始皇,这无疑是刘彻的不及。

汉武帝因此备受误解和争议。

司马迁因为自身政治上的不背认同,在《史记》中对他褒有贬,稍稍抹上了个人感情色彩。

班固的《汉书·武帝纪》对他的文治大加赞扬: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

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但是班固绝口不提汉武帝的武功,表明对汉武帝的武功是有保留的。

到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批评、表扬兼而有之: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

信惑神怪,巡游无度。

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

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

晚而改过,顾托得人。

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汉武帝本身是一个矛盾体。

他于民如爱子,同时于臣杀人如麻。

他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英雄、伟人、壮士、志士和圣者。

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会同样地引人注目。

你不可能不钦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惧他——这就是刘彻。

他的诞生据说伴随着母亲梦见红日人怀,他的曾祖父刘邦托梦为他命名为“彘”(野猪)——而他的父亲则解释此字谐音于“智”,为他改名为“彻”,透彻,并赐号日“通”;而他也的确是一位智圆行方、通彻无比的传奇男子。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阳之皇、圣武大帝。

为什么人们对汉武帝争议如此之大?身处汉朝的人会因为阶级利益不同而对汉武帝产生偏见。

后代的人们从先代的眼中领略汉武帝的功绩,自然也会道听途说汉武帝的个性缺点,产生分歧在所难免。

而今马克思的观点却要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肯定其跨越性的贡献,同时否定他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我们角度不同,研究深浅不一。

在评价汉武帝这件事上,也许应该是选取一个特定时期的一个特定环境深入剖析为好。

这样,既可以叫人们比较接近一段历史的真相,又可以避免假大空的胡乱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