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史名词解释
九年级历史中古欧洲社会

9
4、试分析比较西欧封建制度、城市于中国的异同? 提示: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
的“黑暗时代”,而在中国,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 对比。宗教在世界广大地区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许多国 家成为“国教”。儒家学说则主宰了中国的思想领域。这种文化现象虽然对封建社会的巩固一 度有推动作用,而当资本主义兴起后,它就成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障碍。伴随着资本主 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出现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 近代科学的大飞跃。在东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桎梏,社会发展趋于缓慢,从此开始落后于 西方。
发展城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3、拜占廷帝国曾一度辉煌,却因长期陶醉于已有的成就,不屑于 学习和吸纳先进文明而黯然失色,直至被历史大潮所淘汰。这 说明了什么?它对我们今天的文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答:说明了: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 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 廷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在1453年拜占廷帝国最终灭亡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 耳其的扩张之中。
3
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结合图片讲述“丕平献土”的故事
结论: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 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
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的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 意大利——威尼斯 英 国——牛 津、曼彻斯特 法 国——琅城
世界中古史 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1、卡诺沙觐见这是教俗最高统治者争夺统治权的最集中体现。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宣布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政权。
德皇亨利四世则以宣布废黜教皇相对抗。
格里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
亨利四世面对严峻形势,于1077年冬季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这就是史称“卡诺莎觐见”。
这次觐见不仅使反对他的诸侯们失去了另立皇帝的借口,也获得了人民的广泛同情。
最终,亨利四世驱逐了教皇。
2、阿维农之囚1308—1377年,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
14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王权日益加强,开展了反对罗马教廷世界霸权的斗争。
法王腓力四世因捐税问题同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
1303年教皇卜尼法八世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举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
1308年,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农,以后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并受法王控制。
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存在并和罗马教廷对立。
从此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
3、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在宗教、战争狂热、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1270 年.前后共八次.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曾灭亡拜占廷帝国。
十字军东征虽对被侵略国家造成具大的灾难,但却对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4、《沃姆斯宗教协定》中世纪教权与王权斗争的产物。
卡诺沙事件之后,皇帝与教皇争夺教会授职权的斗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1122年,双方达成妥协,签定了《沃姆斯宗教协定》。
把主教、修道院长的宗教权力平分为二,由教会和国王分别授予。
根据协定,德国皇帝同意教会自由选举主教和其他高级神职人员,教皇同意在德国的选举应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下举行,遇有分歧由皇帝出面裁决。
神职人员人选确定后,首先由皇帝授予权标,作为地上世俗权力的标志,接着,由教皇授予指环和牧仗,象征领地上的宗教权力。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15世纪中期起源于意大利的一种文
化运动,它强调人文主义和重视个人才能和创造力,对艺术、文学、
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2. 改革宗:改革宗是16世纪欧洲基督教改革运动的一个派别,
它由约翰·加尔文发起,信仰奉行“恩典论”和“先知、祭司、君王
三职”的理论,强调信仰对个人生活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3. 维斯特伐利亚条约:维斯特伐利亚条约是1648年欧洲三十年
战争的终结条约,它实现了欧洲列强的权力平衡,保障了各国主权和
宗教自由。
4.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欧洲发生的
一场以机器制造为主的技术变革和经济转型,它对现代世界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干草人绿色革命:干草人绿色革命是指墨西哥农学家诺
曼·博洛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农业改革模式,它通过引入
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和化肥、农药等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幅
增长。
6. 坦桑尼亚飞行医生:坦桑尼亚飞行医生是指20世纪50年代
至70年代间曾在坦桑尼亚活跃的一批医生,他们利用轻型飞机或汽车,到偏远地区提供医疗服务和救护飞行,为当地居民送去健康和希望。
7.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至1976年间中国发生的
一场政治运动,它由毛泽东发起,旨在打倒“资产阶级思想”和“旧
文化”,实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和动荡。
8. 共和国恐怖:共和国恐怖是1793年至1794年间法国大革命
时期的一场政治迫害运动,它由雅各宾党发起,旨在清除反对革命的“内部敌人”,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和惨剧。
世界中古史史名词解释

1.史前人类直立人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其化石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
其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800毫升到1200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活于距今25万年至4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1350毫升。
其化石目前在亚、非、欧三洲有多处发现。
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生活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 0毫升以上。
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
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血缘家族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
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
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氏族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
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
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约相当于旧石器中、晚期。
常以某种动、植物作为本氏族共同的图腾标记。
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实行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阶级。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整理版)

一、东亚封建国家大乘佛教佛教派别。
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
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
大乘思想根源于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许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我,而且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
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
三国时代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三个国家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新罗(公元前57年-公元935年)、百济(公元前18年-公元660年)。
公元668年,征服了百济后,新罗又征服了高句丽,因此结束了三国时代,创立了统一新罗时代。
科田法重新分配全国土地,按科(等)授予官员土地,分公田和私田两种。
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级)来分配,通常只供有生之年享有。
受田者获得租权,而农民则得到耕种权。
按惯例田租为庄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为租税缴纳给国家。
就耕作权而言,农民作为佃农对土地的占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没收,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部民制日本大和国时期的奴隶制。
产生于4世纪末。
部民是皇室和贵族占有的奴隶集体,一般冠以主人名、职业名,种类有田部、部曲、品部等。
大和国统治集团的奴隶人数众多,按分工分别编成不同的部。
部曲往往以其所属贵族的氏姓作为部名,部民组织一般由下级氏族贵族统帅,称为伴造,职位可以世袭。
部民制是日本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部民地位略高于奴婢。
大化改新后被废除。
圣德太子593年,日本推古女皇立厩户皇子为太子即圣德太子(574—622)。
并由其出任摄政,开始推行改革。
(1)制定“冠位十二阶”,由朝廷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
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
(2)制定“十七条宪法”作为贵族和官员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初步确定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原则。
(3)建立与中国隋朝对等的直接联系,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并积极鼓励佛教。
名词解释(中古)

名词解释(中古)1.夏娃理论:所有现代人的直系祖先都是大约20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女性。
她的后代在约10万年前走出非洲。
中国大多数现代人的祖先,是6-1.8万年前从非洲迁徙而至的,从南方逐渐迁徙到北方,而且与土著人群没有发生基因交流。
2.新石器时代:大约从一万年前开始,到大约5000年前结束。
传统意义上是指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改变。
这一时期从采集狩猎转变,出现了传统农业,标志着人类从适应自然到利用自然。
人类开始定居,从而产生了氏族和聚落。
与此同时陶器纺织出现,手工业逐渐专业化。
3.聚落: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部落:由于人口的繁殖,氏族的一部分人向外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于是产生了新的氏族。
几个新老氏族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部落。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与领土,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宗教与祭祀仪式。
部落内各氏族地位平等,部落最高首领称为酋长,由各氏族推选产生,公共事务由各氏族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讨论决定。
母系氏族社会: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
基本特征是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
婚姻形式在早期是群婚。
子女从母居,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
它是在母系氏族公社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繁重的劳动需要由男子来承担。
男子的劳动地位的改变,使他们逐渐取代了妇女的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变成父系氏族公社。
人们按照父亲的血统确定亲属关系,世系按父亲计算。
男子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氏族长由成年男子担任。
4.良渚文化: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1936年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阵而得名。
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第一部分远古社会与夏商周一、名词解释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中国古代文献,诸如《尚书》、《史记》所记载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王朝乃是夏朝,夏朝之前,便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代。
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漫长年代。
历史学者们将之化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而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所谓旧石器时代,即是说打制石器的时代,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早期皆属于旧石器时代。
所谓新石器时代,即是说磨制石器的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始于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直延续到约距今4千年左右,持续了五六千年。
它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也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上所谓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2、原始群、血缘婚、血缘家庭:原始群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为了生存,十几人和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
原始群在考古学上大致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其早期为“猿人”,晚期为早期智人(即古人)。
猿人的婚姻制度尚比较杂乱,等到古人稍有进步,产生了血缘婚,即父母子女不得婚配,婚姻只在同辈中进行,而由此构成的社会组织,称之为血缘家庭。
人类社会也在此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
3、族外群婚和对偶婚:族外群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个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然。
这样就杜绝了同胞和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合了。
等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族外群婚发展到了对偶婚,即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结合,男方或女方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主妻”或“主夫”。
在对偶婚中,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归女方所在的氏族,这种对偶婚制度是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族外群婚和对偶婚都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制度。
世界中古史 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1、卡诺沙觐见这是教俗最高统治者争夺统治权的最集中体现。
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宣布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政权。
德皇亨利四世则以宣布废黜教皇相对抗。
格里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
亨利四世面对严峻形势,于1077年冬季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这就是史称“卡诺莎觐见”。
这次觐见不仅使反对他的诸侯们失去了另立皇帝的借口,也获得了人民的广泛同情。
最终,亨利四世驱逐了教皇。
2、阿维农之囚1308—1377年,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农之囚”。
14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王权日益加强,开展了反对罗马教廷世界霸权的斗争。
法王腓力四世因捐税问题同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
1303年教皇卜尼法八世死后,在法国的压力下,选举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称克力门五世。
1308年,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阿维农,以后七任教皇均为法国人,并受法王控制。
1377年教廷迁回罗马,但阿维农教皇继续存在并和罗马教廷对立。
从此开始了西方天主教会的大分裂时期。
3、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罗马教廷、西欧骑士和意大利各城在宗教、战争狂热、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对近东各国的侵略性远征,时间从1096~1270 年.前后共八次.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曾灭亡拜占廷帝国。
十字军东征虽对被侵略国家造成具大的灾难,但却对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4、《沃姆斯宗教协定》中世纪教权与王权斗争的产物。
卡诺沙事件之后,皇帝与教皇争夺教会授职权的斗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1122年,双方达成妥协,签定了《沃姆斯宗教协定》。
把主教、修道院长的宗教权力平分为二,由教会和国王分别授予。
根据协定,德国皇帝同意教会自由选举主教和其他高级神职人员,教皇同意在德国的选举应在皇帝或其代表莅临下举行,遇有分歧由皇帝出面裁决。
神职人员人选确定后,首先由皇帝授予权标,作为地上世俗权力的标志,接着,由教皇授予指环和牧仗,象征领地上的宗教权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古史名词解释盘庚迁殷:盘庚即位后,为了改变王朝的困难局面,不顾贵族与大臣的反对,决定将商的都城迁回故都殷。
并在这场是否迁都的较量中取得胜利,这场迁都加强了商王的权威,巩固了王朝统治,国都至灭国都未再有更改。
甲骨文:是人们最为熟知的商代文字,是一种刻在龟甲及兽骨上的占卜文字,其造字法仍以象形为主,但已有规整笔画。
于1899年正式定名,学界也将这一年作为发现甲骨文的年代。
甲骨文的发现对我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有巨大的影响。
五礼:是西周时期礼仪的五个大类,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
其中每类都各自分成许多小项,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其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的繁复性。
五刑:是周穆王时期甫侯制定的《吕刑》中对于刑法的种类的别称。
分为墨刑、剕刑、劓刑、宫刑和大辟五大类,各相关条款都在百条以上,涉及了西周刑法体制涉及罪罚的各个方面。
但是对于不同阶层的人,刑罚的措施有不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平王东迁:周幽王被废后,申侯、缯侯等立原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其即位之初,镐京局势混乱,于是平王决定将都城迁至东都成周(今洛阳)。
这次东迁,标志着西周的统治的结束,春秋时代由此到来。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为了能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确立主导地位进行了争霸战争,比你个形成所谓的五霸,但具体是哪五霸没有定论,一说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时诸侯的争霸为战国时的统一战争做了较充分的前期准备。
葵丘之会: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与齐、鲁、宋、卫等国的国君及周襄王的使者在会上订立盟约,规定会盟诸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义务。
这次大会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城濮之战:公元前633年冬,楚联合陈、蔡、郑、许四国包围宋国,宋向晋国求援,晋又拉拢齐、秦两国于城濮于楚军对峙。
次年4月,两军于城濮决战,晋军以巧妙的战术打败楚军,楚军仅勉强保全中军。
此役之后晋确立了其霸业。
商鞅变法: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发布求贤令,商鞅应征入秦,经过努力,商鞅的新法在秦国全面推行。
其主要内容有: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推行小家庭制度;奖励耕战;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按人口征收军赋等。
使秦国迅速发展起来,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变法。
长平之战:前262年,秦进攻长平,揭开了秦、赵为争夺上党郡而发动的长平之战的序幕。
初期,赵军统帅廉颇以固守方式与秦军相持,双方陷入焦灼状态;但后期赵孝成王中秦国反间计,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廉颇,秦则暗地里换上名将白起。
白起运用战术将赵军围困40余日,赵括于突围中阵亡。
秦军则将40余万赵军俘虏坑杀,仅释放240名未成年战俘。
此役两国民力损伤巨大,但赵国由此失去了与秦国对峙抗衡的实力。
三公九卿: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新的国家机构。
在中央设“三公九卿”。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九卿则有奉常、郎中令、卫尉等。
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听命于皇帝,领取俸禄,不世袭。
七国之乱:前157年,汉景帝即位。
吴国强横跋扈,晁错上《削藩策》,景帝采纳之,假借罪名削夺了一些郡县,景帝三年又下令削夺吴国的会稽等郡。
由此激起了吴楚“七国之乱”,这是一次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之间矛盾的爆发。
景帝先是诛杀晁错以平息叛乱,无果,景帝于是派出周亚夫等出兵平叛,三个月后叛乱平定,中央集权得到巩固。
察举制:前13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令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
初期并不被广泛执行,但武帝采取强硬政策,使这一制度能够继续下去。
孝廉因此成为了士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
其与征辟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世袭制的弊端,但其个人因素在举荐过程中作用巨大,被举荐者也容易与举荐者结合形成官僚集团,极大威胁了皇帝的统治。
轮台罪己诏:前89年,武帝拒绝桑弘羊等在轮台遣田卒屯田,以威西域的建议。
颁布罢轮台屯田的罪己诏书,公开承认过去兴师不当,表示以后要停止用兵、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
“轮台罪己诏”及其附带政策的出台,暂时缓解了民间暴动的局面,也使一度动摇的西汉统治也重新稳定下来。
昆阳之战:公元23年,王莽派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调兵向绿林军反扑。
六月,官军逼到昆阳,刘秀与宋佻等13人乘夜突围求援,王寻王邑未加理会,刘秀率三千敢死之士与城内守军内外夹击,打败官军。
此役是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使起义军与新莽政权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刘秀也在此役显示出过人的胆识和才干。
尚书台:在光武帝后成为皇帝直接指挥下的决策机构,是东汉时期实际权力的集中所在。
尚书台长官称尚书令,副职称尚书仆射,下设六曹尚书,分掌各种政务。
皇帝会挑选亲信大臣“录尚书事”,基本等同于皇帝直接指挥尚书台,使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得到了加强。
度田:公元39年,刘秀颁布度田令,在全国丈量土地,核实人口。
其目的是限制豪强大地主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及掌握确实的名籍和垦田的数量,以增加赋税的收入。
但是在度田令的实施中受到豪强大地主的抵制,刘秀又采取强硬手段,但适得其反,于是度田不了了之。
豪强地主势力并未被根本削弱。
党锢之祸:公元166年,河南术士张成因“教子杀人”被捕,后“逢宥获免”,时河南尹李膺案杀之。
张成的弟子上书诬告其结党。
桓帝因此下诏逮捕“党人”,李膺未能幸免,所幸有士大夫的努力营救方能获赦。
这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第二次由于李膺等人获释后声望更高,使得宦官集团发动第二次“党锢之祸”,不仅李膺等人横死狱中,更牵连无数无辜者。
这是官僚士大夫与太学生反宦官斗争的一次重大事件,其忧国忧民的意识和不畏强暴奋力抗争的精神更影响深远。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南下进攻曹操。
袁绍兵力十万,曹操仅有二三万。
双方在官渡展开战斗,曹操先以声东击西的战术取得首胜,有派兵偷袭乌巢,烧去袁军粮草辎重,使袁军军心大乱,曹军趁势进军,大获全胜。
此役后袁绍忧愤而死,其子为夺位而引发内乱,曹操又继续进军,一举肃清袁氏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亲自率军南下征伐刘表,但刘表正好病死,曹操得到了荆州,乘胜追击刘备,又向孙权送去战表。
为救亡图存,孙、刘结成联盟共同抗曹。
二军相遇于赤壁,初次交锋曹军即失利,只能退守乌林,并用铁链将船连起来。
周瑜令黄盖诈降,率船队驶临长江北岸纵火,孙刘联军乘势冲杀,曹操惨败,逃回北方。
赤壁之战导致了长江南北割据的长期对峙的局面,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九品中正制:曹丕称帝后,为使“唯才是举”的原则得到落实,遂根据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创“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在州郡县设置“中正”考察本地士人品行并评定等级、上报中央,中央则依此授予官职。
在曹魏初期是还能够体现“唯才是举”的精神,但后期品评越来越重视士人的门第,因此后期九品中正制蜕变成为维护世家大族政治特权的制度。
九品中正制及其他维护世家大族利益的法令规定的出台,使士族门阀制度在魏晋之际得以形成和巩固。
八王之乱: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其子惠帝即位,外戚杨骏辅政。
贾后不满,密诏楚王司马玮入京翦除之,自此贾后控制了朝政。
300年,贾后诛杀太子司马遹,激起宗室及朝臣的怨恨。
赵王司马伦首先起兵,诛杀贾后,控制朝政,不久称帝。
这一举动使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联合起来讨伐他。
政变演化为武装混战,惠帝不久复位,大权却落入司马冏手中。
其后,司马冏、司马颙与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混战。
306年,司马越控制朝政,立怀帝司马炽,“八王之乱”宣告结束。
这场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极大地削弱了西晋的集权统治。
土断:东晋时期,由于侨州郡的逐渐增多,给户籍管理带来极大的麻烦。
于是,东晋政权推出“土断政策”。
其内容是:对侨州郡的设置和侨人的户籍进行整理,在撤销、合并一些侨置机构同时,将侨人的户籍性质改为与土著居民的户籍性质一致。
这一政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了侨人与土著居民的关系,维护了东晋政权的统治。
祖逖北伐:西晋末年,刘曜攻破洛阳时,祖逖率领亲族、邻里迁至京口。
被司马睿任命为军咨祭酒,祖逖当时即提出北伐。
司马睿由于无暇顾及,便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给少量粮饷布匹,令其自行招募兵士。
祖逖北伐的行为受到广泛支持,并得到一定成就,但晋元帝司马睿为防范其功高难制,派人制约之。
祖逖感到壮志难酬,抑郁成疾,不久病死。
祖逖的北伐时东晋北伐活动中最早的一个,这些北伐行动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在阻止北方割据政权向南扩展势力,保护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长制: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一项关于地方组织机构的改革措施。
规定五家为一邻,设一邻长;五邻为一里,设一里长;五里为一党,设一党长。
三长皆由乡里有威望者担任,职责是核定田亩、户口,收取赋税,征发徭役,维持治安等。
三长制的实行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健全了户籍制度,有助于进一步解决赋役不均的问题。
六镇起义:公元523年,由于怀荒镇遭遇灾荒,又值北方柔然入侵,镇民要求开仓赈济,被守将于景拒绝,镇民盛怒下囚杀于景。
不久沃野镇爆发起义,各镇兵民普遍响应,很快占领了北部边境的六镇,北魏朝廷围剿数次未果,竟联合柔然夹击起义军,起义失败。
接着,柔玄镇兵杜洛周率六镇“降户”起义,同时怀朔镇也爆发起义,后来两支队伍合在了一起,由葛荣领导,数量达数十万,攻占河北五州,声威大震,直至529年被镇压,六镇起义结束。
六镇起义后,各地相继爆发起义,北魏由此走向末路。
淝水之战:是前秦与东晋之间进行的一场兼并统一战争,公元383年,苻坚率军南进,东晋谢安则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北上抗击前秦军队。
两军最后在淝水隔水相持,进军要求秦军后移以便渡河作战,秦军则打算趁晋军半渡时发动袭击,遂断然命令后撤,致使秦军大乱,晋军渡水后冲杀过来,东晋降秦之将朱序趁机在秦军阵后起哄,使秦军阵脚更乱,秦军前锋都督苻融死于乱军之中,苻坚败回,东晋取得最终胜利。
此役解除了东晋北方的威胁,进一步稳定了其在江南的统治,南北政权之间的对峙局面得以延续。
-。